西方经济学方法论共28页
- 格式:ppt
- 大小:3.00 MB
- 文档页数:11
西方经济学全书课件一、引言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体系下资源配置、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学科,它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本课件旨在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二、微观经济学1.供求理论:供求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主要研究商品市场上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变动规律。
供求关系是指市场上商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当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市场达到均衡状态,商品价格稳定。
2.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衡量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或供给量影响的程度。
价格弹性有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之分,需求弹性大于1时,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需求量下降,供给弹性大于1时,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供给量增加。
3.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理论主要研究消费者如何根据自身的预算约束和偏好选择商品和服务。
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原则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即消费者在有限的预算下,如何选择商品组合使得自己的总效用最大。
4.生产者行为:生产者行为理论主要研究生产者如何根据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技术水平选择生产方式和产量。
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是生产者行为理论的核心,即生产者在给定的生产要素价格和技术水平下,如何选择生产方式和产量使得自己的利润最大。
三、宏观经济学1.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主要研究国民收入水平及其变动规律。
国民收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创造的总价值。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核心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一个国家的总需求等于其总供给时,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状态。
2.货币理论:货币理论主要研究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对经济的影响。
货币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货币发行机构发行的货币数量。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居民和企业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
货币理论的核心是货币市场均衡,即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
3.通货膨胀理论:通货膨胀理论主要研究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和治理。
苏格拉底善即知识并把这作为自己学说的核心,任务是确定一种人人必须遵循的普遍的道德观念。
为此,他在认识的方法上致力于寻求共同的、普遍的、一般的东西。
把探讨概念作为自己方法的重点,而把探求明晰概念的方法称为“精神接生术”,其中包括:“讽刺”,即诘难,自己先以一无所知的面目出现,让对方大发议论,然后针对对方议论指出其矛盾和谬误,使之放弃自己先有的立论; 助产术”,即在谈话中通过有意识的发问,把自己的结论从对方的话中引出来;“归纳”,列举各种事例,从中找出其共性;下定义,给归纳出的共性题名,即形成概念。
色诺芬《经济论》和《雅典的收入》。
前者是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第一部专论经济的著作,以记录苏格拉底与人对话的形式写的;后者是讨论雅典国家财政的著作。
从方法上看,他是力求使用苏格拉底的“精神接生术”,特别是其中的归纳。
也非常注重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归纳,而得到一般性的结论,或者先设定某种一般性结论,然后以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
在论述的体系上,其逻辑是严谨、细致的,利用对话体的优点,把诘难和“助产术”的方法发挥出来。
柏拉图《理想国》和《法律论》。
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与色诺芬有很大区别,在他这里,一般的理性是前提性存在,是决定一切的,研究的方法在于如何从一般的理性中推论现实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
方法以演绎为主,在演绎的过程中论证一些具体的经济联系。
亚里士多德《政治论》和《伦理学》。
其经济思想在方法上与柏拉图有许多差别。
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是他的认识论和逻辑学(形式逻辑)的运用。
经济问题研究中根本点说就是探求体现于经济生活中的质料与形式的关系为此他很注重感性经验的作用,理性认识是来源于感觉的,是对经验的归纳,但归纳所得来的知识的。
感觉经验只能作为诱因而使先验地潜伏于人心中的概念性认识得以发现,这是他未能摆脱柏拉图影响的表现。
从他的经济思想中可以看出,对现实生活的事实和经验是非常注意的,力求使结论与事实相符,但又往往掺杂着先验论的成分,特别是在他关于奴隶制的合理性的论述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经济研究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演变和最新发展傅 耀 颜鹏飞 提 要 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经历了前实证主义、实证主义、证伪主义、历史主义4个阶段,前后之间呈现出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
近年来,西方学者对经济学方法论的批评主要是针对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而展开和衍生出来的。
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崛起,是正统经济学方法论对非正统方法论的让步,同时也是对正统经济学方法论的拓展。
关键词 经济学方法论 前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 证伪主义 历史主义 实验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 F0 F01913一、西方经济学方法论发展四阶段 前实证主义阶段是经济学方法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此时经济学方法论还没有从经济学中游离出来,处于朦胧的状态。
正是由于处于一种不定型的、朴素的、自发的阶段,后来分化出来的各种方法论思想都能从中找到其思想的胚胎。
在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的经济思想中,现象描述法和科学抽象法已经初露端倪。
在西方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Smith)那里,抽象演绎法和现象描述法得以系统化。
特别是他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分析了一国何以致富的原因,在经济学说史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亚当・斯密的这种“二重化”的分析方法使其经济学体系充满了诸多矛盾之处,成为日后经济学争论的渊薮,也决定了方法论的分野之势在所难免。
亚当・斯密之后,抽象演绎法在李嘉图(D.Ricardo)和西斯蒙迪(Sism ondi)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精致化。
现象描述法又得到了马尔萨斯(R.Malthus)和赛(J.B.Say)的大力发展。
李嘉图的理论体系表面上看来是符合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的,但这个过程具有很大的跳跃性,这是由于他的方法论缺陷所造成在其抽象结果中依旧保留了本该抽象掉的东西。
尽管表面上看有些笨拙和幼稚,但其内涵往往十分丰富,是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许多思想极具原创性。
如重农学派理性主义的抽象演绎法、休谟(D.Hume)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原则、亚当・斯密的二重化方法以及二者之间的恰当的平衡、李嘉图的高度抽象的思想实验方法,更有西斯蒙迪对二重化方法的合理运用、将经济学视为“人”的科学和综合推理的方法、注重历史比较以及制度因素的方法,乃至萨伊的“良好的哲理推究方法”等等,无一不在当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中重焕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