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红树林生存问题的调查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5
红树林活动的感悟和体会引言红树林是一种生态系统,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有幸亲身体验了红树林的美丽和神奇。
通过近距离观察、参与实地调查和与专家的交流,我们深刻认识到了红树林的重要性和保护的紧迫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红树林活动的感悟和体会。
红树林的生态系统红树林是地球上独特而珍贵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
它位于河口和潮汐带之间,是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
红树林由盐生植物组成,它们可以在盐水环境中生存,并为其他生物提供了繁衍和生存的栖息地。
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红树林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这些物种适应了独特的环境条件。
在我们的红树林活动中,我们发现了许多物种,包括红树林树木、带状根、螃蟹、鸟类和鱼类等。
每一个物种都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构建了一个复杂而完整的生态网。
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红树林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首先,红树林通过稳定河流和海岸线,起到了防风防浪的作用。
其次,红树林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有助于调节气候变化。
此外,红树林还是许多鸟类和鱼类的栖息地,支持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红树林的保护现状和挑战尽管红树林的重要性被广为认可,但它们却面临着一系列的保护挑战。
人类活动的威胁人类活动是红树林受到威胁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过度采伐木材、开垦土地、城市化和工业发展导致了红树林面积的急剧减少。
此外,过度捕捞和污染也对红树林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气候变化的挑战气候变化对红树林的生存和发展也构成了威胁。
海平面上升、水温升高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都对红树林造成了压力。
这些变化可能导致红树林树木受到破坏,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缺乏意识和保护措施虽然红树林的重要性开始受到重视,但相比其他生态系统,人们对其了解的还是有限的。
仍然存在对红树林的开发和利用的片面认识,导致保护工作的不足。
珍惜红树林,共建美好未来面对红树林保护面临的挑战,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行动起来,保护和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
红树林环境效应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海岸卫士——红树林摘要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和部分亚热带海滨潮间带,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科植物为代表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组成的森林植被。
本文介绍了我国红树林的分布概况及其生态功能,分析了我国红树林面积锐减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红树林分布现状生态功能保护措施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和部分亚热带海滨潮间带,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科植物为代表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组成的森林植被,属常绿阔叶林。
由于海水环境条件特殊,红树林植物具有特殊的生理特征。
为了防止海浪冲击,红树林植物的主干一般不无限增长,而从枝干上长出多数支持根,扎入泥滩里以保持植株的稳定。
与此同时,从根部长出许多指状的呼吸根露出于海滩地面,在退潮时甚至潮水淹没时用以通气。
另外,它还是一种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种子可以在树上的果实中萌芽长成小苗,然后再脱离母株,坠落于淤泥中发育生长。
红树林中的树种以红树科为主,如红树属、木榄属、秋茄树属、角果木属。
此外,还有使君子科的锥果木和榄李属、紫金牛科的桐花树、海桑科的海桑属、马鞭草科的白骨壤、楝科的木果楝属、茜草科的瓶花木和大戟科的海漆等。
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港澳台的沿海滩涂。
浙江省南部沿海也有人工栽培的红树林,纬度位置最北的一片红树林在温州乐清。
广东、广西、海南位列中国拥有红树林数量的前三名,共21389公顷,占了中国红树林面积的%。
广东雷州半岛、广西北部湾和海南东海岸,是中国红树林最集中分布的区域,占中国红树林总面积的81%。
目前,我国的红树林中,93%为天然起源的红树林,7%为人工林。
一、生态功能红树林能经受大风大浪等各种恶劣自然环境和气候,具有抵御风浪、保护海岸、降解污染、净化海水、促淤造陆和和调节气候等功能,素有“海岸卫士、造陆先锋和海水淡化器”的美誉。
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价值评估一、本文概述《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价值评估》一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以及其在全球和区域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地位。
红树林是一种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因其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被誉为“海洋的森林”和“海岸卫士”。
在中国,红树林分布广泛,覆盖了多个沿海地区,对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抵御海平面上升、保护海岸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在中国沿海地区的分布情况。
随后,文章从多个角度对红树林的生态价值进行了深入评估,包括其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减缓气候变化、保护海岸线等方面的功能。
文章还分析了红树林生态系统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活动等因素对其造成的影响。
文章提出了保护和发展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策略和建议。
包括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推动科研创新、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开展生态修复工程等,以期为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提高公众对红树林生态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促进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红树林生态系统是一种独特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由红树植物、微生物、动物以及其所处的环境构成。
这些要素相互关联,共同维系着这一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
红树植物:红树植物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基石,它们能够在盐分高、淹水频繁的环境中生长。
这些植物具有特殊的根系结构和生理机制,如“呼吸根”和“胎生”现象,使它们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红树植物不仅为生态系统提供物质生产,还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地。
微生物:微生物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分解有机物质、促进营养循环、固定碳等。
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活性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动物:红树林生态系统为众多动物提供了栖息和繁殖的场所。
从底栖生物到鸟类、哺乳动物,红树林生态系统是许多物种的生命线。
中国红树林湿地与生态工程的几个问题1. 本文概述《中国红树林湿地与生态工程的几个问题》一文聚焦于探讨我国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中面临的若干核心议题。
文章开篇首先阐述了红树林湿地在我国滨海生态系统中的独特地位,强调其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海岸防护、碳汇功能以及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加剧,红树林湿地资源正面临严峻挑战,如退化、丧失、外来种入侵及污染等问题。
文章旨在梳理和分析我国在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保护策略制定、合理利用与可持续管理等方面的现状、难题及解决方案,旨在为今后的红树林湿地生态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本文还将深入讨论红树林湿地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和成功案例,以期推动我国红树林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进程。
2. 红树林生态工程概述中国红树林生态工程的推进,源于对全球气候变化、海岸带开发过度、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多重压力下红树林生态系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的认识。
这些工程响应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旨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环保承诺。
其主要目标包括:红树林资源恢复与扩增:通过人工造林、天然更新促进、受损红树林地块修复等方式,增加红树林总面积,恢复并连通破碎化的红树林生境,构建健康稳定的红树林生态系统结构。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提升:维护红树林作为独特生物栖息地的功能,保护珍稀濒危物种,恢复食物链完整性,增强生态系统抵抗力与韧性。
湿地功能恢复与服务强化:改善红树林湿地的水质净化、碳汇、防风消浪、固土护堤、渔业资源养护等多重生态服务功能,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沿海地区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中国红树林生态工程实践中,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并实施了多种有效的生态修复与保护模式:生态修复工程:如深圳福田红树林国家重要湿地修复工程、昌江珠碧江河口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等,通过生物工程技术、疏浚纳潮、岸线清理、土壤改良、植被补植等手段,对退化或受损红树林进行系统性修复,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
海南省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薛杨;杨众养;王小燕;林之盼;宿少锋;刘宪钊【摘要】运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的相关标计量参数、指标和共识,对海南省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价值进行评估,并对不同市(县)红树林生态服务价值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海南省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核算成经济后的总价值为26828.08万元,单位面积价值为6.58万元·hm-2.其中,有机物生产价值2780万元,固土保肥价值34.54万元,气体调节价值6241.62万元,积累营养物质价值490.48万元,净化环境价值5221.23万元,防灾护提价值1645.03万元,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6112.60万元,生态旅游价值4302.59万元.【期刊名称】《亚热带农业研究》【年(卷),期】2014(010)001【总页数】7页(P41-47)【关键词】海南省;红树林;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作者】薛杨;杨众养;王小燕;林之盼;宿少锋;刘宪钊【作者单位】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海南海口571100;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海南海口571100;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海南海口571100;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海南海口571100;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海南海口571100;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所,北京10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9.761.7生态系统服务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物种所提供的能够满足和维持人类生活需要的条件和过程[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以及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它不仅给人类提供生存必需的食物、工具、药物等原料,更重要的是给人类提供生存与发展的环境[2]。
红树林(mangrove)是生长在热带海岸潮间带的一种特殊的木本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港湾河口及沿海岸线的淤泥质滩涂上,是海滩上特殊的森林类型,在海陆交错带的生态平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极高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服务价值。
“天然海岸卫士”--红树林印度洋海啸给世人敲响了警钟。
此间专家提出,我们必须吸取教训,提高防灾意识,除加强沿海地区的防波堤建设外,应尽快恢复沿海的红树林。
红树林是公认的“天然海岸卫士”,树木抵消波浪的作用非常大。
它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
全世界热带、亚热带海岸的70%分布有红树林。
种类组成以红树科植物为主,树皮富含单宁。
包括有红树植物:红树植物是专一在红树林中海滩中生长并经常可受到潮汐浸润的潮间带上的木本植物,包括厥类植物卤厥;半红树植物:半红树植物是只有在洪潮时才受到潮水浸润而呈陆、海都可生长发育的两栖类植物;伴生植物:生长在红树林区经常受潮汐浸润的非木本植物,如一些棕榈植物和藤本植物(三叶鱼藤);红树科植物:红树科植物是分类上归属于红树科的植物。
红树林的组成以红树科植物为主,如木榄、海莲、秋茄、红树、红海榄等。
但是还有许多红树科植物不是红树林的成员,如有些长在陆地上,有些长在高山上,这些即红树科非红树植物;非红树科红树植物:红树林不仅有红树科的植物,还有卤厥科、马鞭草科、茜草科、海桑科、大戟科等,这些即是非红树科红树植物。
事实上,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省区是我国台风灾害最频繁的地区,风暴海啸也较多。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所梁国昭研究员梁国昭认为,为防御海啸,广东等沿海地区除加强防波堤建设外,最重要是尽快恢复沿海的红树林。
但遗憾的是,广东过去曾有50多万亩天然红树林,而现在仅存不到10万亩。
★认识红树林『生长於热带或亚热带海岸最高潮线以下及平均高潮线以上间之乔木或灌木,称为红树林』,这是红树林狭义的定义,红树林是很有趣的植物,例如它有胎生、呼吸根、支撑根等特殊演化,红树林而且有它一定的作用,可以维持滨海湿地的丰富生态,还有防风、抗海潮侵蚀等功用。
至於红树林的中名是从何而来?答案是可以从其树皮中提炼红色染料,所以称之为「红树」,遗憾的是叫「红树」的红茄苳和细蕊红树已经不存在了。
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生态风险自然干扰分析刘海龙;甘淑;王德智【摘要】Taking Dongzhaigang Mangrove Nature Reserve of Hainan Province for example, this paper selected seven indicators as the major ecological risk natural disturbance of the study area, proposed indicators and formulas for measuring the natural disturbance, established a comprehensive disturbance evaluation model, and completed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natural disturbance source of ecological risk of the study area. The influence strength of various types of natural disturbances from big to small was flooded> wind damage> biological disasters> chilling; storm surges> tropical cyclones> pest> sea level rise> extreme cold temperature> tidal> natural biological invasion.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proposed ecological risk manage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ongzhaigang Mangrove Nature Reserve.%本文以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例,选取7个指标作为研究区主要生态风险自然干扰源,并提出度量自然干扰的指标和公式,建立综合干扰评价模型,完成了区域生态风险自然干扰源的分析与评价。
红树林的价值及对其的保护措施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的木本植物群落,是海岸潮间带的唯一森林。
它是抵御风暴潮的第一道屏障,对保护沿海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固碳能力最高的四大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同时也具备强大的净化海水能力,生态服务功能远高于陆地森林。
作为海上森林,红树林被国际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富科普教育和旅游功能的自然景观,它几乎具备了生态旅游和科普的所有要素。
在我国,红树林是最受公众关注的保护生物之一,其公众关注度仅次于大熊猫、雪豹和华南虎。
红树林有着陆地森林不可取代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然而,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的现实:由于人为的破坏,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红树林面积减少了60%。
而广西红树林面积也减少了43%。
资源减少的速度是惊人的。
因此,我们必须深入了解红树林的生态价值及作用,并从中寻找保护红树林的措施。
红树林的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药用价值红树林为人们带来大量日常保健自然产品,如木榄和海莲类的果皮可用来止血和制作调味品,它的根能够榨汁,是生产亚洲女人经常使用的贵重香料。
在印度,木榄和海莲类的叶常用于控制血压。
斐济的岛民利用海漆类的红树林树叶放入牙齿的齿洞中以减轻牙疼。
红树林的果汁擦在身体上可以减轻风湿病的疼痛。
二.生态效应调查研究表明,红树林是至今世界上少数几个物种最多样化的生态系之一,生物资源量非常丰富,如广西山口红树林区就有111种大型底栖动物,104种鸟类、133种昆虫。
广西红树林区还有159种和变种的藻类,其中4种为我国新记录。
这是因为红树以凋落物的方式,通过食物链转换,为海洋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同时,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吸引深水区的动物来到红树林区内觅食栖息,生产繁殖。
由于红树林生长于亚热带和温带,并拥有丰富的鸟类食物资源,所以红树林区是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徙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的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的场所。
红树林另一重要生态效益是它的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
从红树植物群落评估中国红树林退化状况的开题报
告
一、研究背景
红树林是位于海岸带的一种特殊自然植被群落,它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干扰,中国的红树林已经面临严重的退化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对红树植物群落进行评估,可以帮助准确了解中国红树林的退化状况,从而提出更加有效的保护措施。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中国红树林的退化状况,探究其成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以促进中国红树林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实地调查和分析、GIS及遥感技术等多种方法,对中国不同地区的红树植物群落进行综合评估。
具体工作包括:
1.选择合适的样本点,考察红树林现有的状况和演变历程。
2.利用遥感技术、数字影像处理等手段,对样本点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影像解译,获取有关红树林结构、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等方面的信息。
3.通过采集样本点的植被、土壤及水样等数据,分析红树林当地的生态环境因素对红树植物的影响。
4.利用尤度法、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估不同样本点的红树林退化状况,并探究其成因及影响因素。
5.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有效的红树林保护对策,包括建立保护区、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中国不同地区的红树植物群落进行综合评估,可以对红树林的退化状况有更加明确的认识。
同时,提出的保护对策可以为红树林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促进中国红树林的可持续利用。
红树林湿地知识一、红树林定义红树林是指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能够适应周期性潮汐浸淹,并能繁衍后代的一类木本植物群落,又称“红树林湿地”。
二、红树林生态功能红树林具有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等功能,被誉为“海岸卫士”。
同时,红树林还是众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繁殖和觅食场所,是重要的生态资源。
三、红树林的分布区域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海岸和河口地区,包括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区的沿海地区。
在中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和浙江等省份。
四、红树林的植物种类红树林的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一些种类如红树、秋茄树、木榄等是红树林的代表性植物。
这些植物具有独特的生理和形态特征,能够适应潮汐和盐分变化等极端环境。
五、红树林的动物种类红树林是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重要栖息地,其中包括中华白海豚、中华鲎、海龟等。
此外,红树林还是众多鸟类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为鸟类提供了繁殖和觅食场所。
六、红树林的保护价值红树林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是重要的生态资源。
为了保护红树林资源,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加强宣传教育等。
七、红树林的利用与开发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全球红树林面积大幅度减少。
为了保护和恢复红树林资源,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控制开发、加强管理和进行生态修复等。
同时,也可以通过合理利用红树林资源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例如,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养殖业和种植业等产业,利用红树林的生态优势来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八、红树林的恢复与修复为了恢复和修复受损的红树林生态系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生态工程和技术措施。
例如,可以采取人工造林、植被恢复和生态移民等措施,改善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和提高其自我修复能力。
同时,还需要加强监测和管理,确保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九、红树林的科研与教育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红树林资源,需要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阅读红树林的答案(4篇)阅读《红树林》的答案篇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在海南岛看到的海底世界——红树林的景象。
生动地描写了涨潮、退潮、海风吹时树林的不同姿态,说明了它具有胎生的繁殖特点,并写出了作者的感受。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词,理解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学习本文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4、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怎么写红树林的,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表达方法,提高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自学能力。
教学思路在教学中,首先导入新课,从整体入手,抓住作者描写红树林的精妙文笔,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然后咬字嚼句,反复品味,带领学生欣赏作品遣词造句的技巧;使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读出滋味,培养语感;并达到获取知识、感悟自然、热爱生活的目的。
一、导入课件1同学们,当你第一次看到课题时,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实际上呢?(交流红树资料1)二、初读1、小组合作,快速小声朗读。
注意:读的同学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听同学读得好,好在哪儿;字音、句子是不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读准、读通。
2、交流:谁来评价一下你们小组成员的朗读?3、评价:看来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下的功夫都没有白费,课文中的词句都掌握了。
咱们再来一起加深一下印象。
或:看来这一课还真是难住了一些小懒虫,预习的时候动动手,翻翻字典;动动嘴,多读几遍,这些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来,哪个小组的同学来做小老师,为我们领读这些生词?课件2,领读生词。
4、预习作业里给大家留了一道思考题: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景观:远观、近赏;繁殖;精神)5、快速浏览课文,用最简练、最直观的语言说一说:你认为红树林之所以被成为“海上奇观”,究竟“奇”在哪里?(学生结合重点词句谈——美;生命力顽强)三、自学1、课件3,出示金钥匙2、刚才同学们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到了红树林的美和生命力。
红树林植物的特点及其适应的环境条件
红树林属于湿地类的林木,一般很喜欢生长在温暖湿润的地方,一般会更喜欢风浪小的地方生长。
红树林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一般不低于20摄氏度,环境温度低于5摄氏度的时候就会无法生存。
红树林会更适合种植在有机物含量
红树林生长环境条件与要求
红树林的分布范围比较广,一般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海岸会比较常见,红树林属于湿地类的林木,一般很喜欢生长在温暖湿润的地方,一般会更喜欢风浪小的地方生长。
红树林生长温度
红树林喜次温暖的坏境,喜次一定的高温坏境,一般温度是制约红树林生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红树林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一般不于20摄氏度,环境温度低于5氏度的时候就会无法生存红树林生长湿度
红树林喜欢湿润的环境,红树林是一种海洋生态系统,一般会在陆地和海洋的交界外生长,对活度的要求极高,湿度一定要足够的湿润才可以更好的生长
红树林生长土壤
红树林一般多生长在海泥中,海水中的含盐量会比较高,一般红树林会更适合种植在有机物含量高、高盐、肥沃的强酸性土壤中,一般周期性的潮水浸泡对红树林的生长是很有利的红树林生长周期与过程
红树林的根系长得很发达,长有呼吸棍,一般树林的种子可以在果实里就发查成小黄,之后就会率母体、量于-种大本胎生的植物、红的林-般可以长到14米左右温度的的方红树做长得合统转。
《海南红树林生存问题的调查》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海啸、不仅令人震惊,更给地球人上了一堂活生生的生态警钟课。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长达1.834万公里,大陆海岸线的国家,在审视这场灾难时发现泰国拉廊自然保护区之下,居民生活及其经济财产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与它相距仅70公里的村庄,由于没有植被的保护而被夷为平地70%居民遇难。
印尼南部的泰米尔那都邦是海啸的重灾区,而其中的4个村庄,由于海边有茂密的植被,40多个家庭安然无恙。
其中的保护区和茂密植被就是有“海岸卫士”之称的红树林。
在热带、亚热带海滨地区,哪儿有淤泥,哪儿风浪小,哪儿就会有红树林,她宛如一群绿色仙女,沐浴在湛蓝的海水中,飘逸潇洒。
海大涨潮的时候,她“犹抱琵琶半遮面”树身被淹没,露出部分婀娜多姿的树冠。
退潮时,她“千呼万唤始出来。
红树林是一种独特的植被类型,通常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滨潮汐沼泽地带,它们适应海风的侵袭,盐水浸泡以及缺氧底质的生活环境。
人们称红树林为“海上森林,海岸卫士。
”红树林并非是单一的树种,而是一种热带海岸水生森林植被物群落的统称。
据介绍海南岛沿海的红树林有木榄、海莲、红树、秋茄树、角木果、海桑、瓶花木、银叶树、木果楝、海漆、桐花树、白骨壤等11科20多种。
红树林有发达稠密的根系,它们纵横交错、盘根错节、构成一座座海上的立体栅栏,不仅足以支撑它们那硕大的树冠,而且护卫海岸沙滩、使沿海的村和农田受风浪潮汐的袭击。
众多的气根是它向泥土的呼吸器官,又是它与众多海底动物、微生物连为一体,形成生物群落的纽带。
红树林吸取海底土壤中的养料而生存,它的残枝败叶为鱼虾供了丰富的食物,鸟类在红树林中贪婪地啄食鱼虾,微生物在分解着鱼虾的尸体和植物的枯枝败叶,把它们还原于土壤中。
红树林这种物质和能量,周而复始的交换,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态平衡图。
红树林对于沿海灾害防护有很大的作用。
它作为热带和亚热带海湾河口泥滩盐渍化沼泽上的盐生林植物群落,不同的种类消浪程度也有不同,只要当红树林达到一定宽度和密度时,就有明显作用。
一般认为,红树林长势达到10米以上,密度70%以上,便具有十分显著的挡风抵浪的作用。
但是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海南省一些地方将原有的红树林改为水产养殖场,有的地方长期在红树林为从事捕鱼、捞虾、挖蟹等活动,严重影响了红树林的正常生长和天然更新。
据海南省林业局近年来的调查,海南在上世纪50年代拥有的约1万公顷红树林在过去40年中,因过渡开采而减少了一半有余,由1953年的10308公顷减少为2000年的4776.27公顷,减少了53.7%其减速,居我国四大红树林区之首。
特别是近30年,海南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面积缩小,多呈次生状态,残林比重增大,群落由复杂到简单,从乔木向灌木方向演替,防护效能逐渐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据专家介绍已有气象资料证明,红树林破坏后,当地区域气温变高、降雨量减少。
近年来,海南红树林的生态状况也让人担忧,由于对红树林的认识不足,在利益的驱动下,人工砍伐,围海造田,毁林养殖过渡捕捞,水质污染,无序开发的趋势增加,从1993年至2000年,红树林面积就减少39.2%分布也逐渐缩小。
红树林已从海口、乐东和昌江等多个地方消失。
美丽的景观也满目创痍,红树林植物生存面临着严重的危机:1、人工砍伐、围垦、养殖海南东寨港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目前面积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300多公顷,有林面积2000多公顷,被列入《世界湿地名录》东寨港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挖塘搞养殖、虾池、鱼塘随处可见,大片大片的红树林成为荒芜的水泥塘。
1996年以来,儋州市新英红树林随着毁林挖塘养殖热潮的掀起,遭了迅速的大面积的破坏。
1997年仅光村镇红权村就有70多亩红树林已全部被毁。
1998年,儋州市光村镇新隆管区在国营新盈农场墩吉队北部海滩的红树林区砍伐红树林,围海70多亩进行养殖的;1998年,儋州市新英镇英隆村又毁林新挖323个养蟹池,又毁坏红树林32亩;2000年,儋州市新世镇大栏村聚众砍伐红树林40亩,坡朗村毁坏红树林12.6 亩……越演越烈的毁坏红树林事件,已对儋州生态环境造成毁林破坏,对海边生物也带来一定的破坏。
其他红树林地区也存在同样的情况。
而今年儋州市17亩红树林遭砍,昔日美丽的红树林地区一片荒芜,曾经绿意盎然的海滩只留下兀立的树桩。
2、过渡的捕捞因为红树林落叶及其复杂的根系为底栖生物提供了天然优质的饵料,所以在红树林区有大量虾蟹,双壳类等生物。
而且祖祖辈辈生活在红树林的村民,他们最直接的经济来源就是到红树林去捕捞。
村民过渡的开发、养殖以及不规范的抓鱼、炸鱼对树林的生长造成很大的损害。
他们用渔船拖网或定置网,捕捞获得以外小杂鱼为主,还有大黄鱼、鳗鱼等,他们日日的捕捞致使近海鱼苗资源衰竭,这种作业面对渔业资源的破坏很大。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成立以后,对红树林的“核心区”缓冲区加强了管理,不允许村民入内进行捕鱼,狩猎等。
但在利益的驱逐下,村民哪里听得进保护的传言呢?对捕捞仍禁止不了,使用一些马力较大的机动船在红树林水区进行捕捞作业,从而对红树林的生长环境造成了影响,这些渔船在有红树林的地方随处可见。
而我省遭受到的破坏主要在两个时期:一是上世纪60年代的围海造田,毁坏红树林面积达8万多亩;二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兴趣的海水养殖业,侵占。
毁坏红树林约1万亩。
3、水质污染红树林地区居民的生活污水都直接排放,当地的一些养猪场经常会向红树林河沟里排放出大量的污水。
一条条粗大的排污管正向保护区的河道里倾泻污水。
有虾塘、鱼塘的浊水,有酒店、餐馆的污水。
保护区的负责人担忧地说,这些污水会对红树林及其周边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养殖的虾苗随污水进入河道,会带来外来物种的入侵。
“污染区正给红树林抹黑。
不尽早制止,提前保护,将给今后高水平开发增加成本,甚至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
”一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再次提出了警告。
这些致使红树林营养不良,红树林附近水质受到污染,那靠吸取大量水分为生的红树林木的自然会受到威胁。
4、无序开发(1)游船冲击树林后退1米,惊动区内的鸟类在东寨港直接投入旅游管运的船有38艘,总马力在800匹以上,一条条奔突的机动船载着游人急驰向前,背后拖着一条条长长的“尾巴”。
它掀起了层层浪花一波波地扑向两岸,近2万公里的河道两侧的天然红树林均已后退31米。
保护区的红树林的天然状态原始的风貌已显无法恢复的。
同时,船到之处,严重影响本地的留鸟和候鸟栖息,鸟类学博士梁伟说:对于本地的留鸟来说,过往的机动船影响了它们的难觅鸟儿的踪迹,在文昌等保护区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2)美丽的风暴粗陋的景区在东寨港红树林区,在相距不到1000米有两个“大门”游船河道岸边的4家餐馆,高大的红树林酒店,宽大的外磁砖装修的私人豪宅,零乱的渔家小码头;在红树林区域的菠萝岛上,一条蜿蜓的石头小路,一座失修的厕所和一些倾斜的石椅,是岛上的全部设施。
厕所里的灯和冲水设备都已经“下岗”。
在这个国家级的红树林区,无人讲解,景点也没有如书籍,光盘等相关资料宣传。
红树林卫生状况极差,村民争抢游客现象严重……,这样的景观建设及旅游方式,还有处在简单和原始的状态,对这里的生态景观带来的是直接的伤害。
(3)关系不顺谁都相管在红树林的旅游开发,涉及的范围广、部门多、到底由谁为管?政府、保护区、当地村委会、村小组、甚至一些大气粗的开发商都想管。
而且谁来管都有一定的道理,开发涉及到红树林的保护,没有保护区肯定不行;红树林的旅游开发没有当地政府的参与,各种关系难以协调;开发要占用村民生产的河道和海域;使用村民的土地,村委会似乎也应当参与。
管理体制不住,在各方利益不尽一致的时候,种种关系在目前的体制下难以理顺,致使现在保护区的规划尚未完成。
以上我们都知道了红树林面临着生存的问题,那我们应用什么办法去解救那海上卫士——红树林呢?红树林也属于风景区,那也就归根于旅游方面。
大家都知道,海南岛是旅游大省,以从事旅游项目为主的商业活动,可是想要把红树林风景区发展成为一个旅游景点,那么我们所要面临着哪些困难呢?就拿东寨港来说吧!在东寨港,那些亭台楼阁,水泥建筑科是太皱风景。
要看亭台楼阁,人家会去苏州、杭州。
来到东寨港,游人想看的就是原生态的红树林,应要尽量减少人士的建筑,减少破坏原生植被,那自然的东西要尽量去掉。
一些必要的建筑、色调不能够特别突出,喧兵夺主。
建设生态景区,要跟建设城市公园区别开来。
还有,要想把红树林风景区变成一处旅游景点,那么相关的景点、设备要有让人从根本上改变红树林的现状,让旅客在红树林不得不看,不得不游。
从而才能更好的发展旅游项目。
红树林作为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但是单纯的、绝对的保护不太现实,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都是划出一定的区域来进行开发。
我们实地考察,看到了红树林目前的现状。
真让人心寒!目前的红树林旅游区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处于很低的水平是有人要来看红树林,吃海鲜,就有人弄几条船,盖几家餐馆来对付旅游路线安排不合理,走了半天看不到红树林的精华。
机动船的油污、噪声,甚至是游人的行动,都有可能污染河道,惊动候鸟;餐馆、酒店和虾池排放的污水超过了河道的自净能力,也会让海水营养化,使水生动、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
现在,我省6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中,除东寨港、清澜港、三亚3个保护区状况相对稳定,其余3个红树林保护区基本形成同虚设。
保护区内红树林损失惨重,其环境更让人婉惜。
如此的旅游开发,容易造成环境破坏,资源的浪费。
国际级的资源,就要有国际级的开发。
当前,要尽快出台一个红树林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总体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和保护东寨港宝贵的资源。
按照全国红树林保护与发展规划的初步设想,我省红树林将被规划为两个区:一是环岛自然保护区。
其中包括已建立的东赛港、清澜港、彩虹桥、东场、新英、三亚6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8370公顷,红树林3464公顷。
其中东寨港和清澜港是理想的物种保存基地,也是我国仅有的红树林高度大于10米的分布区。
其他几个保护区,红树林多数没有得到严格的保护。
在这一区域内,重点是揭开保护级别,确保我国红树林天然保存;开展“育、引、保”一体化科研建设,并适应开辟生态旅游与生态养殖示范建设,建成集科研、育苗、引种、物种保存,生态利用的示范基地,将面积由原来0.3公顷,扩大到6公顷,其中东寨港基地为4公顷,清澜港基地为2公顷。
据介绍,我省红树林分为封滩育林和人工造林两种方式。
对具有封滩育林条件的无林地、硫林地,低效红树林,采用封滩育林方式,禁止捕捞、采挖等生产经营活动,并利用红树植物的胎生苗落地生根的特点,培育红树林。
二是环岛基地海岸区。
其中包括环岛的12个县市,红树林资源以宜林地为主,旧分布分散。
对这一区域的建设重点是:人工造林、扩大红树林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