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省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湖北省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湖北省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湖北省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湖北省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管理,规范项目组织实施,提高治理工程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湖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内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支持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以下简称项目)。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是指采用工程措施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进行治理的项目。

第四条地质灾害的治理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公告公示制、质量验收和责任追究制。

第五条从事地质灾害治理的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必须具有相应地质灾害治理资质,并在资质证书许可的范围内承担任务。

第六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行分级管理制度。

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中央财政支持项目的立项申报、省级财政支持项目的审批,负责组织省级以上财政支持项目勘查、设计的审查、竣工验收,负责项目的监督管理。

各市(州)、县(市、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项目申报、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等工作。

项目承担单位为项目所在地县级及以上国土资源部门或专

门成立的项目管理机构,负责本辖区内项目的组织实施。

第七条在我省从事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工作的单位,应在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资质备案和项目登记。

第八条对在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二章立项与申报

第九条项目申报必须符合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专项工作的有关政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治理目标明确,治理技术科学,实施计划可行,投资概算合理。

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制定本辖区的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按年度方案进行项目申报。

第十条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重点安排特大、重大和地质灾害应急治理项目。

特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申报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造成人员死亡30人以上;

(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三)威胁人员超过1000人;

(四)潜在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

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申报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

(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

(三)威胁人数在200人以上、1000人以下;

(四)潜在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

(五)因地质灾害造成大江大河支流、交通干线被阻断,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影响。

第十一条申报省级以上财政支持项目,实行项目经费补助制度,原则上勘查项目不低于50%、治理项目不低于30%。

第十二条项目申报由所在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项目立项申报之前,由项目申报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勘查、设计单位进行勘查,编制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十三条申报中央财政补助专项资金的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初审后,报国土资源部评审。根据国土资源部下达的项目批准文件,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向项目承担单位下达项目任务。

申报中央财政按因素法分配的专项资金和省级财政支持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审查,下发项目批准文件,并汇总报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备案。

第三章勘查与设计

第十四条项目承担单位根据批准的项目任务,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开展详细勘查和治理工程设计。

第十五条地质条件复杂的特大型地质灾害项目的勘查设计书,必须报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审查。

第十六条勘查、设计单位提交的勘查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必须满足国家和行业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规程、规范要

求。

第十七条项目的详细勘查报告、初步设计由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审查,形成专家组审查意见。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据专家组审查意见批复初步设计。

第十八条项目承担单位依据批复的初步设计组织编制施工图设计,并按规定进行审查与报省备案。

第十九条审查专家组由地质灾害、工程设计及概预算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成员从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库中随机确定。特大型项目的专家组一般由5~7人组成,其它项目的专家组一般由3~5人组成。

第二十条报告质量分为优良、合格与不合格三个等级,由审查专家组评定。不合格报告由编制单位补充工作、修改完善后重新送审。报告质量等级作为编制单位资质考核的依据。

第四章组织实施

第二十一条项目施工单位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特大型、重大项目由甲级工程招标代理机构进行招标。

同一单位或有隶属关系的单位,严禁承担同一项目的设计与施工、施工与监理工作。

第二十二条项目承担单位根据招投标文件及项目设计,与中标的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施工单位严格依据经批准的设计和施工合同,按程序组织施工,不得将承包的治理工程转包或者违法分包。治理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对工程项目承担施工责任。

第二十三条监理单位通过招投标或协议委托方式确定。监

理单位要严格履行监理合同,依照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施工监理,对工程项目承担监理责任。

第二十四条勘查、设计单位需根据项目实施情况,派驻现场代表并及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参与关键工序和工程的验收。

第二十五条项目实施中严格执行批准的设计和预算,确需变更的必须按程序向监理工程师申报,由设计单位编制变更文件,并经项目承担单位认可。

对于治理工程主体的类型、范围、数量、结构等进行大的改变,以及超过批复预算投资10%或增减费用大于20万元的重大变更,须报设计审批部门组织专家审查批准。

第二十六条项目承担单位严格按照经批准的项目设计组织项目实施,对工程进展、经费使用、工程质量等情况,以半年报、年报等方式向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中央财政支持项目安排和实施情况、效果等的汇总,并按要求报国土资源部。

第二十七条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国家安全生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有效控制工程的扰动影响,防止诱发地质灾害,落实监测工程与措施,开展施工期安全监测和治理效果监测,确保施工与治理工程安全。

第五章验收与维护

第二十八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完工后,监理单位组织参与治理的勘查、设计、施工等单位,按标准进行工程质量评定。

评定合格的项目,承担单位组织各参建单位按归档要求完成工程档案整理,办理工程决算与审核,开展工程实体维护。

第二十九条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分为竣工初步验收和竣工验收两个阶段进行。

竣工初步验收:治理工程完工、工程档案整理齐备后,由承担单位按规定要求负责组织。

竣工验收:工程维护、试运行一个水文年后,由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按规定负责组织。

第三十条验收时成立由相关管理部门代表和专家构成的验收组,验收专家根据项目规模,自省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库中随机确定3~5名。

验收工作依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验收要求组织进行,在查验工程实体、查阅工程档案、核查相关报告的基础上形成验收意见,并对验收合格的项目签署验收意见书。

第三十一条工程项目竣工初步验收合格,试运行一个水文年后,承担单位向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竣工验收申请。

验收时,应提交以下资料:

(一)项目立项批准文件及任务书;

(二)经批准的项目设计;

(三)项目中标通知书及合同;

(四)工程参加单位相应的资质复印件;

(五)开工报告、施工日志、工程竣工图、施工总结;

(六)工程监理报告;

(七)施工质量评定及验收评定表;

(八)重大质量事故处理资料;

(九)项目成果数据库(包括工程有关的影像图片资料);

(十)工程进度付款凭证复印件及其汇总表,工程费用调整文件及其批准意见,工程决算及审计报告;

(十一)承担单位对工程验收的意见和竣工总结报告;(十二)其他必须提供的有关文件。

第三十二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等级划分为优良、合格。对于验收不合格的治理项目,承担单位必须组织整改,并重新进行竣工验收申请与验收。

第三十三条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将中央财政支持项目验收结果报国土资源部备案,项目承担单位应做好项目工程档案归档移交工作。

工程档案由项目所在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保存,项目立项审批、勘查、设计、竣工图、竣工验收总结及工程资金管理等重要工程档案同时汇交至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核后提交省国土资源厅资料馆存档。

第三十四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验收后,治理工程的维护管理与监测工作由当地人民政府或指定的单位负责。

第六章资金管理

第三十五条项目资金实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挪用。

第三十六条项目承担单位按照项目进展情况拨付项

目资金,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做好跟踪检查、监督和管理工作。

第三十七条项目竣工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委托具有资质的审计中介机构进行项目决算审计,并接受审计部门或上级部门的审计检查。

第七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八条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加强项目监督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根据项目的进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项目实施管理情况检查。

第三十九条项目参建单位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以及监理活动中弄虚作假、降低工程质量的;以其他单位的名义或者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工作的,按有关资质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给予相应处罚。

项目承担单位申报资料不实,擅自变更项目内容或不按项目设计方案组织实施,虚报项目,将视情节轻重,取消承担项目资格,追回资金,项目所在地三年内不得申报地质环境项目。

有违法行为的移交相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理。

第八章附则

第四十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十一条省级以下地方财政及其它社会资金开展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参照本办法有关条款执行。

第四十二条本办法由湖北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

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制度汇编

土地整治项目管理 制度汇编 1

甘肃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制度汇编 甘肃省国土资源厅 二○一三年十月

目录 1、甘肃省土地整治项目从业单位登记备案管理暂行办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2、甘肃省土地整治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甘肃省土地整治项目监理管理暂行办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甘肃省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及预算编制管理暂行办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5、甘肃省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变更管理暂行办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6、甘肃省土地整治项目竣工验收管理暂行办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甘肃省土地整治项目移交与管护管理暂行办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甘肃省土地整治项目档案资料管理暂行办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9、甘肃省土地整治重大项目监督检查暂行办法 (60) 1

甘肃省土地整治项目从业单位登记备案 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甘肃省土地整治项目从业单位管理,依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土地整治项目从业单位管理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土地整治登记备案的从业单位包括: 勘测单位,可研、规划设计与预算编制单位,招标代理单位,工程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及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单位。 第二章登记备案的条件 第三条申请从事土地整治项目的单位须是国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并在甘肃省内设立有专门的服务机构。 第四条申请单位应提供具有履行合同、项目执行保障能力承诺书;近2年内无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无重大经济纠纷,无商业贿赂、行政处罚等不良记录的相关资料。 第五条勘测单位申请单位应具备丙级(含丙级)以上<测绘资质证书>,测绘资质的专业范围应含有包括下列之一: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或地籍测绘。 第六条可研、设计与预算编制单位: 2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矿街道发〔2011〕号 兰州市红古区矿区街道办事处 关于二〇一一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的 通知 各村、机关各部室: 为了做好我街道2011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兰州市红古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度的通知》和《红古区201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现结合我街道地质灾害现状,制定本方案。

一、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我街道地质灾害以降雨诱发突发性的滑坡、泥石流和沉陷区地面塌陷为主。从灾害发生原因上分析,人为因素占据重要作用,而灾害的诱发因素均与降雨密切相关,特别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直接与降雨有关。辖区滑坡、泥石流预防地段为省道301线峡口至大湾段、山根截路沟社、红沟至炭洞沟个体煤场地带;地面塌陷主要预防地带为滩子村、截路沟及复垦区一带;人为危险点预防地段为滩子村村委会对面一带及铁路以西原陶瓷厂至国税局段,形成原因为村民未经有关部门批准私自建房。 二、地质灾害重点预防期 我区降水主要集中在5—10月份,是地质灾害主要防范汛期,也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预防期,如短期出现强降雨,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沉陷区地面塌陷等突发性灾害发生。各村要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及时进入重点预防状态,加强对各隐患点的巡查,实时监测预防,认真执行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制度,确保安全渡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汛期地质灾害防范重点 辖区滑坡、泥石流预防地段为省道301线峡口至大湾段、山根截路沟社、红沟至炭洞沟个体煤场段;地面塌陷主要预防地带为滩子村、截路沟及复垦区一带;人为危险点预防地段为滩子村村委会对面一带及铁路以西原陶瓷厂至国税局段。上述地质灾害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并对空间图形库、地质灾害数据库的结构、数据格式、图层、视图工程文件的命名及图元编号的结构等做了规定。 该要求适用于1:50000~1:250000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及空间数据库建设。也可供其它比例尺地质灾害数字化图件编制参考。 2.引用标准及规定 为保证数字化成果的共享,本技术要求的编写引用了部分标准和技术规定构成为本要求的条文,引用标准及规定为: GB/T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2808-81 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 GB12328-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 DZ/T0197-1997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 3.基本术语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3.1 图元 图面上表示空间信息特征的基本单位,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 3.2 图素 空间信息中的各种实体类型,由代表各类实体的若干图元构成。

3.3 图层 为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空间数据,将一类图素或性质相近的一组图素的空间数据放在一个要素层(图层)中,同一图层具有相同的属性结构。每个不同的要素层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文件中,一幅地图往往由若干个图层组成。 为便于区分,我们将具有相同属性结构的一个图形文件要素层称为‘图层’(或称‘物理图层’);将在同一要素层中细分的层称为‘内部图层’(或称‘逻辑图层’)。 3.4 图类 地质灾害图内信息的专业分类。 3.5 数据项 属性数据和数据库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单元。 3.6 数据类型 定义数据项所表现的数据属性,如:字符型C,数值型N等。 3.7 属性表 描述空间实体基本属性的数据集合。 3.8 空间图形库 由描述不同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数据(点、线、面),以不同的数据结构,构成空间图形库。 3.9 地质灾害数据库 由描述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裂缝及斜坡变形体特征的关系数据表构成。 3.10 多媒体文档 由描述地质灾害特征的图片、录象、说明文档、电子表格等多种媒体资料组成。 4.空间图形库技术要求 4.1 基本技术要求 图幅组织形式: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是以行政区划为基本单位,因此,其图幅组织将以县(市)行政区划范围为基本单位。 坐标系类型:投影平面直角 投影类型:高斯-克吕格(横切椭圆柱等角)投影 坐标单位:米 比例尺:1:100000 为保证数据库中存放的灾害点大地坐标X,Y值与图形库的对应和方便GPS所采集数据的入图,统一规定图幅的水平线与大地坐标X平行。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 为了防止因采矿引起的地面塌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危险,根据矿井实际情况,制订本管理制度:第一条成立领导机构 (一)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唐计生(矿长) 副组长:任德珍(总工程师) 成员:付成东(防治水副总)唐计中(生产矿长) 师安平(安全矿长)靳立全(通防矿长) 张俊鹏(机电矿长) 领导组下设地质灾害防治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地测防治水科。办公室主任由地测科科长担任,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领导组职责: 1、对本矿的地质灾害防治全面负责; 2、负责组织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 3、处理因采矿引起地质灾害的纠纷工作; 4、组织开展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三)各部门职责 1、地测科:负责牵头组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责组织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 2、矿办公室:负责牵头开展地质灾害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牵头

处理因采矿引起的纠纷工作。 3、调度指挥(信息)中心:负责接受传递隐患,协调有关各部门的工作。 4、其它科室:负责按照职责分工及领导组的分配,配合有关工作。 第二条: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1、地质隐患排查时间规定: 每年10月至第二年5月每月(非汛期)对全矿区巡查一次;汛期(每年6月至9月)对全矿区巡查一次,每月对回采的地面区进行巡查一次。 2、矿井开始生产时,对开采区地面的地貌、建筑、公路等拍照留存,以便对比和观测。 3、工作面开始回采后,重点对开采影响区范围内的村庄进行巡查。对采矿塌陷造成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和拍照、观测。 第三条地质灾害隐患预防制度 1、发现地质隐患后,根据地测科划定的危险区,由办公室牵头要书面通知业主,设置警示标志,不得随意进入危险区。 2、矿办公室要书面在危险区边缘显著的位置,设置避险明白卡,注明危险区域、可能出现的隐患及引起的后果。 3、矿办公室要根据情况在各村设置业余地质灾害监测员,培训有关基本知识,辅助日常的监测。 第四条地质灾害隐患值班报告制度

双控隐患排查制度汇编(20200515183846)

目录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 (2) 企业事故隐患排查登记消除制度 (4)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奖惩制度 (5) 重大安全隐患挂牌督办制度 (5) 安全生产逐级检查及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制度 (6) 隐患排查治理与监控责任制度 (6) 个人安全隐患识别(排查)与处理制度 (7) 事故隐患建档监控制度 (8) 重大隐患排查治理“双报告”制度 (9) 事故隐患报告和举报奖励制度 (10) 隐患排查治理资金使用专项制度 (11)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了建立公司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做好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评估、报 告、监控和治理工作,确保公司的安全生产,防止事故的发生。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范围内的所有工作场所、活动、设备和生产中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 排查治理活动。 三、职责分工 1、各单位负责人对自己单位及负责范围内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全面负责。实行“谁存 在隐患,谁负责整改”,责任划分实行“属地管理”。 2、各专业负责人对自己本专业的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全面负责。 3、安全科负责各单位的隐患排查的收集、确认、统计上报和事故隐患治理的落实、整 改和考核。隐患确认不清的,提交公司安全领导小组。 4、公司将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制定逐级的隐患排查表,各单位将以隐患排查表为依据进行隐患排查。 四、事故隐患的定义、分级、分类 1、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 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 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2、事故隐患分成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 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 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 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3、隐患排查的分级、内容和频次要求,公司的隐患排查分为公司级、车间级、班组级。 班组级排查为每班排查: 班组排查由本班班组长负责组织排查,根据公司下发的班组级安全检查表内容以及对 作业区域内不安全因素、设备的不安全状况、人的不安全行为、生产工艺出现的不足问题、 管理缺陷等安全隐患进行认真排查。对查出的隐患及时排除,不得掉以轻心,麻痹大意, 防止隐患扩大造成事故。对查出的重大隐患要及时向上级汇报。 车间级排查为每天至少一次; 车间级排查由车间负责人及安全员负责组织排查,根据公司下发的车间级安全检查表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最新)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我市地处X地区,中低山、丘陵及峰林、峰丛广布,全市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环境脆弱,且雨量充沛,是X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发区之一。X年全市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340起,其中崩塌118起,滑坡163起,泥石流37起,地面塌陷17起,地裂缝5起,直接经济损失达1179X万元,灾害造成3人死亡1人受伤。 我市地质灾害总体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地质灾害点分布面广;二是受强降雨影响,地质灾害发生时间相对集中;三是新增地质灾害点多;四是滑坡和危岩崩塌发生相对频繁;五是受气候和地域条件影响,地质灾害呈突发态势。为进一步做好我市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X〕20号)等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X年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一)X年汛期降水趋势预测 预计X年全市年总降雨量1500—2500毫米,与往年相比,比正常情况偏多1—3成。预计X年冬春季雨量偏少2成左右。前汛期(4—6月)雨量700—1300毫米,偏多2成左右,局部出现暴雨洪涝的可能性较高。后汛期(7—9月)雨量300—450毫米,偏少1成左右。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地质灾害发生与降雨关系密切,雨季开始后,地表岩土层含水逐渐增多以致饱和,在地质环境条件较差、岩石破碎、土层松散(破碎)、土层厚度大、坡度大、人类工程活动较多的山区,当降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秋冬季节雨量偏少,部分地区会出现干旱现象,在岩溶地区由于岩溶发育、土层薄,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大量抽排地下水和剧烈震动等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地区可能会诱发岩溶地面塌陷。预计X年雨量较多的前汛期(4—6月)是滑坡、崩塌、泥石流高发的重要时段,其次由于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尤其台风带来的持续降雨及强降雨的阶段性、局部性,洪涝和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因此,我市X年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主要在4—9月。 二、X年汛期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分布区域 根据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对全区地质灾害类型和重点预防区域的 划分,我市的X县东南部、X县西部中北部、X县西部、X县南部、X 县东北部、X县、X县、X县西北部、X县北部、X族自治县东北部和东南部、X区东南部属碎屑岩和花岗岩预防区,此类地区岩石风化作用强烈节理裂隙发育,覆盖层厚薄不一,山高坡陡,河流切割强烈,属地质灾害易发区。我市X县、X区和市城区属碳酸盐岩预防区,这些地区岩溶发育、土层较薄,危岩分布范围广,多分布于山体的中上部,相对高度高、稳定性差、监测困难,群测群防工作很难到位,一旦受到降雨、气候变化、震动等影响,就有可能成灾。具体情况如下:

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003—2015年﹚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 二○○三年十二月

《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2015年﹚》 编制单位与人员名单 规划编制单位: 规划组织编制单位湖北省国土资源厅规划编制承担单位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 规划编制组人员: 组长田大佑 副组长陈国金施伟忠 成员杨世松曹微宁国民汤立煌 曹运清曹劲 执笔宁国民施伟忠杨世松 资料统计曹运清 编图宁国民 数字成图汤立煌曹劲 统编田大佑陈国金施伟忠宁国民审稿曹安俊胡立山 提交时间:二○○三年十二月

目录 前言 (1) 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2) ㈠地质灾害现状 (2) 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 (5) ㈢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11) 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15) ㈠规划指导思想 (15) ㈡规划原则 (15) ㈢规划目标 (17)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部署 (19) ㈠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19) ㈡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27) ㈢防治工作总体部署原则与工作内容 (28) ㈣防治工作分区部署 (30) 四、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任务 (34) ㈠基础调查评价与区划 (35) ㈡编制县(市)及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36) ㈢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建设 (37) ㈣信息网络建设 (38) ㈤监测预报及防治示范区建设 (38) ㈥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39) ㈦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查治理 (39) ㈧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偏远人稀地区移民搬迁避让 (40) 五、主要措施和对策 (40) ㈠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规体系 (41) ㈡健全机构,分级管理 (41) ㈢统一领导,加强部门协作 (41) ㈣群测群防,群专结合 (42) ㈤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防灾知识 (43) ㈥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创新 (43) ㈦设立专项基金,落实防治经费 (44) ㈧注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加强库区地质环境管理 (45)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实施细则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 (修订稿) 国土资源部 二○○六年四月

目录 一、总则 (1) (一) 目的 (1) (二) 名词解释 (1) (三) 任务 (1) (四) 基本要求 (2) (五) 组织形式 (3) (六) 质量监控 (3) 二、设计编制 (3) (一) 基本要求 (3) (二) 设计书提纲 (4) 三、野外调查 (5) (一) 调查要点 (5) (二) 野外调查记录要求 (14) (三) 野外调查记录形式 (16) (四) 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 (17) 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18) (一)群众监测网络建设 (18) (二)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20) 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 (20) (一) 基本要求 (20) (二)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20) (三) 重点防治区的确定 (23) (四) 成果图件编制 (23) (五) 成果报告编制 (24) (六) 报告附件 (26) 六、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 (27) 附件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 附件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

一、总则 (一)目的 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二)名词解释 1、地质灾害: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地质灾害隐患: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隐患,包括可能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不稳定斜坡、潜在滑坡、潜在崩塌、潜在泥石流和潜在地面塌陷,以及已经发生但目前还不稳定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3、灾情:本细则所称灾情为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包括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4、险情:本细则所称险情为地质灾害隐患的潜在危害性,包括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人数和威胁财产数(潜在经济损失)。 (三)任务 1、“以人为本”,对城镇、厂矿、村庄、风景名胜区、重要交通干线和重要工程设施分布区不稳定斜坡(变形斜坡)、泥石流潜在发育区以及潜在地面塌陷区进行调查,并对其稳定程度和潜在危害(险情)进行初步评价。 2、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

8-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3年11月24日 国务院令第394号)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2003年11月19日国务院令第394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第三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第四条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一)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二)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三)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四)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第五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在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有关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制定。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七条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 1 -

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制度汇编(9个办法).

甘肃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制度汇编 甘肃省国土资源厅 二○一三年十月

目录 1、甘肃省土地整治项目从业单位登记备案管理暂行办法 (2) 2、甘肃省土地整治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 (6) 3、甘肃省土地整治项目监理管理暂行办法 (13) 4、甘肃省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及预算编制管理暂行办法 (27) 5、甘肃省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变更管理暂行办法 (27) 6、甘肃省土地整治项目竣工验收管理暂行办法 (37) 7、甘肃省土地整治项目移交与管护管理暂行办法 (49) 8、甘肃省土地整治项目档案资料管理暂行办法 (55) 9、甘肃省土地整治重大项目监督检查暂行办法 (60)

甘肃省土地整治项目从业单位登记备案 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甘肃省土地整治项目从业单位管理,依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土地整治项目从业单位管理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土地整治登记备案的从业单位包括:勘测单位,可研、规划设计与预算编制单位,招标代理单位,工程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及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单位。 第二章登记备案的条件 第三条申请从事土地整治项目的单位须是国内注册的独 立法人,并在甘肃省内设立有专门的服务机构。 第四条申请单位应提供具有履行合同、项目执行保障能力承诺书;近2年内无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无重大经济纠纷,无商业贿赂、行政处罚等不良记录的相关资料。 第五条勘测单位申请单位应具备丙级(含丙级)以上《测绘资质证书》,测绘资质的专业范围应含有包括下列之一: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或地籍测绘。 第六条可研、设计与预算编制单位: (一)申请单位应具备国家和省有关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以下资质之一:乙级(含乙级)以上土地规划资质;工程咨询、工

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地质灾害治理方案(总5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一、工程概况 1、1号站 1号站位于丰和路路中,沿丰和路南北向布置;车站东侧为丰和园小区和三官庙农贸市场、车站西侧叶语田园小区和新泉佳苑小区;车站位于道路中间,丰和路规划道路宽40m。 车站为11m站台地下二层岛式车站,车站结构采用半盖挖法施工。车站起点里程右K14+203.81,终点里程为K14+662.41,车站长度约458.4m,车站宽度约19.7~23.8m,底板埋深约16.61m。车站共设8个出入口,3个安全出口,4组风亭。 2、1号站~2号站区间 区间线路出1号站后沿丰和路向前敷设,在丰和路与立交路交叉口东北角向东拐入南京路,之后沿南京路向东敷设,最后进入位于南京路南侧的2号站。区间长度为984.28m,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 3、2号站 2号站位于南京路与三环东路Y形交口东侧,梅花园小区北侧的地块内,沿南京路东西向设置。 车站为11m站台地下二层岛式车站。车站结构采用明挖顺筑施工。车站起点里程K15+646.690,终点里程为K15+885.490,车站长度约238.8m,车站宽度约19.7~24.1m。车站共设3个出入口,两组风亭。 4、2号站~3号站区间 区间线路由2号站引出后,沿南京路布设,之后下穿绿地到达文博园园站。区间长度为1304.980m,采用盾构法施工。 二、线路区地质环境特征 1、地形地貌 XX市区位于鲁南山区向黄淮海平原过渡的部位,以平原为主,中部斜插丘陵山带,区内山体最大海拔标高153.00m,一般标高100.00m 左右。山体坡角一般为15°~35°。平原是黄淮平原的一部分,其中黄河故道地势较高,海拔标高36.00~42.00m,其余地势低平,海拔标高32.00~36.00m,自北西向南东微倾斜。根据地貌的分类原则:形态+成因+微地貌特征,XX市区内的地貌形态主要有丘陵(残丘)和平原两大类,前者是剥蚀-溶蚀作用的结果,后者是堆积作用的结果。1号站和到3号站位于冲积平原地貌单元,地势较平坦。(附图1)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富源县老厂镇舍乌煤矿 煤矿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技术管理 各 种 制 度 、 岗 位 责 任 制

目录 1、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2、地测安全办公会议制度 3、地测资料技术报告等审批制度 4、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制度 5、图纸审批、发放、回收、销毁管理制度 6、地测防治水资料收集、整理、分析、保管、提供制度 7、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 8、岗位责任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1、矿井地质工作是指在原勘探报告的基础上,从矿井基本建设开始,直到闭坑为止的全部地质工作。矿井总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人)具体负责煤矿地质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技术管理。 2、按照《煤矿地质工作规程》,矿井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制相关地质报告、图件和台账。报告、图件和台账都应数字化、信息化,内容真实可靠,每年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图件的比例尺以满足工作需要为原则。 3、矿井地质类型每5年应重新确定。当矿井发生影响地质类型划分的突水和煤与瓦斯突出等地质条件变化时,矿井应在1年内重新进行地质类型划分。 4、矿井应设立地测部门,配备所需的地质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建立健全煤矿地质工作规章制度。 5、矿井地质工作应当坚持“综合勘查、科学分析、预测预报、保障安全”的原则。 6、对重大技术问题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讨论,制定实施方案报请总工程师批准。 7、矿井应建立地质资料档案室,并由专人负责管理;资料要齐全、完整,分类妥善保存,便于利用。 8、矿井应组织或安排地质技术人员介绍继续教育或业务培训,每3年至少进行1次。 9、研究矿井地层、地质构造、煤层、煤质、瓦斯、水文地质和

其他开采地地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开展地质类型划分。 10、查明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各种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做好相应的预测预报工作。 11、进行地质补充调查与勘探、地质观测、资料编录和综合分析,提供矿井建设和生产各个阶段所需要的地质资料,解决矿井安全生产中的各种地质问题。 12、估算和核实矿井煤炭资源/储量以及矿井瓦斯(煤气层)资源/储量,掌握资源/储量动态,为合理安排生产提供可靠依据。 13、调查、研究矿井含煤地层中共(伴)生矿产的赋存情况和开采利用价值。 14、在工作面回采或者掘进前宜采用“瞬变电发勘探”、“地面直流电法”等技术手段,对工作面范围内的老窑采空区、陷落柱、断层带等进行物探,尽量查明地质构造情况,以便采取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5、矿井应积极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装备,认真开展煤矿地质研究,不断提高煤矿地质工作的技术水平。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精选范文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我市属××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发区之一。全市现有各类地质灾害危险点3600余处,其中列入省、市、县三级监控的重要灾害危险点714处。地质灾害以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大中型地面塌陷为主,具有点多面广、危险性大的特征。近年来,我市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科学制定防治方案,严格落实防灾责任,不断完善防治措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连续七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 一、主要做法 1、健全管理机构。市、县、乡三级政府都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政府办、国土XX局领导任副组长,财政、民政、气象等18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指挥、部署协调和巡查指导,并将职责任务分配到成员单位,实行防灾减灾领导责任制。 2、编制防灾预案。市、县两级每年在汛前都认真组织编制了《防灾预案》,经同级政府批准后,下发到有关单位、乡镇执行。对全市已发现的各类地质灾害危险点,填制“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发放到防灾责任单位和负责人,填制“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到受灾害威胁的群众手中,让他们明白面对险情应采取的紧急措施和撤离转移路线。

3、开展科普宣传。每年利用“4·22地球日”、“6·25土地日”、“12·4法制日”宣传,通过组织咨询服务队伍上街提供咨询服务,到乡村农户家中发送科普资料,出动宣传车到乡镇、村组进行巡回宣传,悬挂、张贴、刷写大型宣传标语和宣传图画等,向广大群众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让群众掌握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减少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几率。 4、加强业务培训。市、县两级国土资源部门每年都分别举办两次以上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学习班。市国土XX局以召开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形式,侧重培训县、乡政府分管领导,县、乡国土资源部门分管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县国土XX局以举办学习班形式,侧重培训县、乡地质灾害领导小组成员和地质灾害危险点监测人员。 5、构建群防体系。以国土资源系统工作人员为骨干、基层党员干部为主体,按照市设中心、县设总站、乡设站、村设组的组织机构格局,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监测网络,具体负责辖区内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工作。全市已建立群测群防监测网1529处,设立基层地质灾害监测点135处,在市、县两级国土资源部门备案的监测人员达539人。 6、加强巡查排查。每年汛前,组织工作人员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查排查。对发现的灾害危险点加强监控,聘请专家到现场勘察,提出隐患点的防治措施和建议,并根据地质灾害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进入汛期后,市、县、乡监测点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最新)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为了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全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X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安全第一、常抓不懈、预防为主、全力抢险”和“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坚持从全区实际出发,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以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以群测群防为手段,以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促进人与自然和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搬迁避让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 3.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分类实施的原则。 4.坚持“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对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相关责任单位或责任人负责治理。 5.坚持地质灾害防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协调稳定发

展。 二、全区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我区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境内沟壑纵横,谷深坡陡,地形破碎,植被稀疏,地表为黄土质粘土层,质地疏松,遇有暴雨或连阴雨天气,极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一些土建工程诱发的地质灾害隐患明显增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目前,全区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56处,其中滑坡39处,崩塌16处,泥石流1处,危及173户、602人、591孔窑房、6.6公里公路(其中地方道路1.49公里,省道5.11公里)。 三、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点段 X—X—X—城区—X—X—X—X等区段梁峁交错,沟壑纵横,土质疏松,地质环境相对脆弱,切坡建窑比较普遍,黄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极易发生。 (二)可能发生重大地质灾害的城镇 城区、X镇、X镇、X镇、X镇、X镇等城镇,由于水蚀、深切作用强,山体相对高差和后缘压力较大,加之人口稠密,人类活动影响严重,引发重大地质灾害的机率较高。 (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矿山 重点是油区井场、砖厂和采石厂,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取土不规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提交单位: 提交时间:2015年12月 目录 0前言 (3)

1基本灾情 (3)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3) 2.1自然地理条件 (3) 2.2水文气象条件 (3) 2.3地形地貌 (4) 2.4地层岩性 (4) 2.5地质构造 (5) 2.6工程地质条件 (5) 2.7水文地质条件 (5) 2.8区域地壳稳定性 (6) 3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6) 3.1灾害规模、特征 (6) 3.2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6) 4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 (8) 5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 (8) 5.1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 (8) 5.2防治效果及存在问题 (8) 6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8) 7应急调查准备和安全问题 (8)

0前言 1基本灾情 2014年9月2日13时19分,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青干河支流锣鼓洞河左岸的杉树槽发生重大岩体滑坡。初步估算,滑坡体总面积3万m2,估计总方量约80万m3。滑坡地点位于秭归县沙镇溪镇三星店村2组、3组交界处,距离青干河河口约5.15 km。滑坡导致G348国道约200m损毁中断,大岭电站3栋房屋被掩埋,损毁柑橘园约60亩,损毁镇村公路2条450m,16个村(居委会)133个供电台区全部停止供电,紧急转移撤离沙镇溪初级中学师生、当地村民、电站职工家属共计953人,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220万元。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2.1自然地理条件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坝上库首。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8'~111°0',北纬30°38'~31°11'。东与宜昌市夷陵区(原宜昌县)的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临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县境东起茅坪新集镇凤凰山(新县城所在地),西止磨坪乡凉风台,南起杨林桥镇向王山,北止水田坝乡懒板凳垭。县境东西最大横距离66.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离60.6公里。秭归县版图面积2427平方公里。据2010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秭归县国土实际总面积22.74万公顷。本次调查的杉树槽滑坡位于秭归中部的沙镇西镇流锣鼓洞河左岸。 2.2水文气象条件 滑坡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7~19℃,多年平均降雨量1 493.2 mm.降雨具时段和频度相对集中的特点,雨季多暴雨,一日最大降雨量达358 mm.年降雨量由南向北、从低到

祥云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滑坡(崩塌)灾害点一览表附表1-1 统一编号滑坡 名称 地理位置 坐标 x: y: 地层岩性滑坡特征危害程度稳定状态 防治建议时代岩性面积(m2)体积(m3)规模 控滑 结构面 滑向 (°) 主导 因素 已造成损失潜在危害 险情 等级 目前状态发展趋势 532923010001 阿标箐滑 坡 米甸镇三家村 阿标箐社 2843789 17670899 T3ba 砂岩、泥 岩 8×1058×106大土/岩200 工程活动 毁房112间、损失110 万元 28户121人、资产 300万元 大稳定性差稳定性差搬迁避让 53292301002 拉尾滑坡米甸镇自羌朗 村拉尾社 2848573 17683444 J2z1 泥岩、砂 岩 2.6×1042×104小土/岩30 暴雨 毁房76间、损失100 万元 35户140人、资产 350万元 大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工程治理 53292301003 周陀螺1# 滑坡 米甸镇楚场村 周陀螺社 2851770 17688659 K1p 砂岩夹泥 岩 300 600 小土/岩115 暴雨、工 程活动 毁房8间、损失3万元小稳定性差稳定性差工程治理 53292301004 周陀螺2# 滑坡 米甸镇楚场村 周陀螺社 2852467 17690395 K1p 砂岩夹泥 岩 176 352 小土/岩258 暴雨、工 程活动 1户2人、资产5万 元 小稳定性差稳定性差搬迁避让 53292301005 插郎哨村 松树林滑 坡 米甸镇插郎哨 村哨上社 2852574 17691810 K1g 砂岩夹泥 岩 1.5×104 3.75×104小土/岩126 暴雨 5户22人、资产15 万元 中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工程治理 53292301006 插郎哨周 家箐滑坡 米甸镇插郎哨 村周家箐 2855654 17689296 T3ba 砂岩、泥 岩 1.5×103 1.05×104小土/岩 5 暴雨、工 程活动 毁房4间、损失2万元 1户6人、资产6万 元 小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工程治理 53292301007 插郎哨碑 墓滑坡 米甸镇插郎哨 村碑墓社 2853156 17691824 K1p 砂岩夹泥 岩 2.3×104 1.1×105中土/岩145 暴雨、工 程活动 毁房16间、损失6万 元 32户118人、资产 65万元 大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工程治理 53292301008 马拉箐1# 滑坡 米甸镇楚场村 马拉箐社 2852156 17690824 K1p 砂岩夹泥 岩 7200 4×104小土/岩240 暴雨、工 程活动 毁房5间、损失1.5万 元 2户9人、资产15 万元 小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搬迁避让 53292301009 马拉箐2# 滑坡 米甸镇楚场村 马拉箐社 2849030 17688306 K1p 砂岩夹泥 岩 1×1053×105中土/岩258 暴雨、工 程活动 毁房10间、损失15 万元 60户268人、资产 190万元 大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差搬迁避让 532923010010 黄石板滑 坡 米甸镇楚场村 黄石板村 2899424 1768388 J2z2 泥岩夹砂 岩 8×1042×105中土/岩286 暴雨、地 震 17户75人、资产85 万元 中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工程治理 532923010015 香么所下 村滑坡 米甸镇香么所 村下村 2852751 17676843 T3l3 砂岩夹页 岩、含煤 1200 1800 小土/岩170 暴雨、工 程活动 毁房1间、损失1万元 1户6人、资产9万 元 小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搬迁避让 532923010016 本里滑坡米甸镇自羌朗 村本里社 2852352 17677110 T3l4 砂岩夹页 岩、含煤 600 1800 小土/岩70 暴雨、工 程活动 毁房2间、损失1.5万 元 2户11人、资产12 万元 中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搬迁避让 532923010017 桃子山滑 坡 米甸镇自羌朗 村桃子山社 2849157 17685149 J2z2 泥岩夹砂 岩及泥灰 岩 1.8×104 5.4×105中土/岩23 暴雨、工 程活动 毁房1间、损失1万元 5户29人、资产25 万元 中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搬迁避让 532923010018 大箐沟滑 坡 米甸镇自羌朗 村大箐沟社 2856183 17685865 T3l1 凝灰岩及 粉砂岩 4.65×104 3.72×104小土/岩105 暴雨、工 程活动 毁房1间、损失0.3万 元 7户32人、资产 24.5万元 中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工程治理 532923010019 彭玉忠煤 矿滑坡 米甸镇香么所 村下村 2852312 17677155 T3l3 砂岩夹页 岩、含煤 13272 232260 中土/岩347 暴雨、地 震 煤矿、50人、资产 1050万元 中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工程治理 532923010021 黑拉左滑 坡 米甸镇岔沟村 黑拉左社 2849760 17674003 T3y3 页岩、凝 灰岩 1.32×104 5.94×105中土/岩285 暴雨 毁房12间、损失12 万元 6户22人、资产30 万元 中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搬迁避让 532923010022 大麦地滑 坡 米甸镇岔沟村 大脉地社 2851439 17670366 T3y4 页岩、凝 灰岩 6.3×104 7.56×105中土/岩300 暴雨 毁房36间、损失36 万元 39户166人、资产 600万元 大 稳定性较 差 稳定性较 差 搬迁避让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我矿主要地质灾害分为井上和井下,根据煤矿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规定 1.煤矿地质灾害防治是煤矿安全生产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由矿长、总工程师主管,地测部门是业务管理部门。有关部门配合时,要从人力、物力、资金上给予保证。煤矿是防治水、防洪、探放水、防排水的主体,矿长为第一责任者,矿总工程师主管并负责各项责任措施的落实。矿每年四月底前应分别成立本年度三防(防洪、防排水、防雷电)领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及防治水中长期规划,每年应安排一定的防治水工程维修费,以保证现有的防治水工程正常发挥作用,并新建急需的防治水工程。 2.地测部门应经常调查矿井充水条件的变化情况并掌握水文动态,解决出现的问题。 3.对直接威胁矿井安全生产的水患,必须采取防治措施。地测部门具体负责设计,由矿总工程师审查批准后实施。 4.雨季中(5?9月)每周对工业广场周边岩石山体进行排查一次,做好记 录,如有重大安全隐患,需要相关部门协助的,及时报送,协同处理。 (二)地表地质灾害防治 1.每年汛期到来之前,总工程师应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防治水检查。对排洪渠、防洪设施、地表防治水工程进行全面的检查,发现问题立即研究解决。 2.地测部门负责防治水工作的人员,要经常巡视煤矿开采对应地表区、渠道、排水沟,了解这些地方的积水情况和畅通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总工程师报告,由总工程师责成有关单位处理。 3.地测部门必须经常搜集、调查、核对井田周边煤矿和废弃老窑情况,并在矿井采掘工程平面图上标出井口位置、开采范围、开采深度、开采年限、积水情况等,发现威胁安全生产的水患情况,立即报告总工程师,以便采取预防措施。 4.禁止在山洪、河流可能冲刷到的地方堆放矸石、炉渣、垃圾等杂物,以免洪水堵塞河道、水渠,造成水害。 (三)井下地质防治1.水害防治专业人员应经常深入井下,了解矿井水文地质情况,掌握涌水动态,查清可能存有导水裂隙断层的分布情况,结合采掘工作面安排,制定出当年井下防治水工作计划,指导全年的防治水工作。 2.受水威胁的地段,必须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 的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1**项目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项目部认真学习贯彻公司**文件,按照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现将开展工作情况汇报如下:1、贯彻地方政府、上级有关安全管理工作情况。项目部高度重视地方政府、上级、业主、监理及相关部门下发各种安全管理文件,认真贯彻实施,通过会议、文件和现场督察、检查、巡查等方式落实文件要求,并按照文件规定及时上报有关安全管理信息。2、项目部制定了安全岗位责任制,并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建立了“四个”岗位安全责任体系,于4月6日重新学习安全责任制内容,并“四个”责任体系责任人签订了承诺书;项目部全体员工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管理规定和安全措施,特别是项目经理(兼书记)和各体系责任人责任落实,保证了项目部处于低风险施工状态。3、项目部按照上级要求,制定了20多个管理制度,对安全生产工作中涉及到的工作,做出来比较明确的规定,在操作上有了依据。各级管理人员认真履行本工作岗位安全管理职责,按照有关规定、程序、办法、措施等要求开展相关工作,有关安全方面工作没有出现“真空”无人管控的现象,各岗位管理人员认真落实各项管理制度,作业人员遵守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项目部安全生产状态良好。4、项目部根据本项目部地理

位置和生产经营情况,由项目经理组织,生产副经理、项目总工、项目安全总监、工程部有关人员,邀请监理参加的对春季(二季度)施工安全生产状态,特别是辽河项目有关应急抢险、应急撤离等进行评估,内容包括:项目部安全管理体系、人员配备、现场负责人安全管理经验、判断识别安全隐患水平能力、现场应急事件能力、现场应急设备物资能力、应急预案启动效应能力等,项目部现在每天派人对辽河施工围堰进行24小时巡视,对施工道路进行监测维护。进行了桌面应急抢险和应急撤离演练。项目部认为,满足各项应急处置和安全生产需要。5、项目部按照上级和业主监理要求,制定了本项目部专项防洪度汛方案,方案中对人员责任、配备设备物资和值班做了明确要求,上报监理,并得到批准。业主监理在安全检查中没有提出异议。6、我项目部施工不使用炸药等火攻材料,工程设备使用油料由供应商派送,没有其它重大危险源,其它一般危险源处于受控状态。7、我项目部属于工程分包施工,就一家分包商,各种资质符合要求,项目部对安全教育纳入安全管理工作中,是安全管理工作重要内容;分包商营地“硬件”、“软件”符合公司安全管理规定;项目部建立了分包人员档案材料。8、分包商有两台履带吊,由于需要于4月份又租赁了3台履带吊,均为新设备,经过政府部门检测。项目部定期检查,并按照分局、公司要求开展相关工作,上报有关管理信息。9、本项目部有吊装作业和经常出现高边坡开挖作业,制定了专项技术安全措施和现场安全监管,处于受控状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