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TE 004-2004汽车燃油箱总成技术条件
- 格式:doc
- 大小:181.00 KB
- 文档页数:11
QC/T 644-2000(200-07-07发布,2001-01-01实施)前言本标准制定的目的是适应汽车对燃油箱技术要求愈来愈高的实际需要,以提高汽车燃油箱的设计制造水平和实物质量水平。
本标准中燃油箱振动耐久性等效采用日本工业标准JIS D 1601-1995《汽车零部件振动试验方法》。
本次修订对汽车燃油箱的密封性、燃油箱盖的密封性、清洁度有所提高,并增加了对燃油箱的外观的要求及原材料、进气阀等的试验方法。
本标准从生效之日起,同时代替QCn 29034-1991。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北通达汽车零部件(集团)有限公司、长春市汽车油箱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岳友、彭立行。
本标准于1987年首次发布,1991年11月第一次修订,1999年9月第二次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汽车金属燃油箱技术条件QC/T 644-2000代替QCn 29034-1991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金属燃油箱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金属燃油箱。
其它车辆金属燃油箱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8296-2001 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T 232-1988 金属弯曲试验方法GB/T 1839-1993 钢铁产品镀锌层质量试验方法GB/T 2975-1982 钢材力学及工艺性能试验取样规定QC/T 484-1999 汽车油漆涂层QC/T 572-1999 汽车清洁度工作导则测定方法YB/T 5130-1993 热镀铅合金冷轧碳素薄钢板3 定义3.1 压力指相对压力。
其它定义见GB 18296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4 技术要求4.1 燃油箱必须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并符合本标准要求。
QC/T 644-2000(200-07-07发布,2001-01-01实施)前言本标准制定的目的是适应汽车对燃油箱技术要求愈来愈高的实际需要,以提高汽车燃油箱的设计制造水平和实物质量水平。
本标准中燃油箱振动耐久性等效采用日本工业标准JIS D 1601-1995《汽车零部件振动试验方法》。
本次修订对汽车燃油箱的密封性、燃油箱盖的密封性、清洁度有所提高,并增加了对燃油箱的外观的要求及原材料、进气阀等的试验方法。
本标准从生效之日起,同时代替QCn 29034-1991。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北通达汽车零部件(集团)有限公司、长春市汽车油箱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岳友、彭立行。
本标准于1987年首次发布,1991年11月第一次修订,1999年9月第二次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汽车金属燃油箱技术条件QC/T 644-2000代替QCn 29034-1991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金属燃油箱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金属燃油箱。
其它车辆金属燃油箱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8296-2001 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T 232-1988 金属弯曲试验方法GB/T 1839-1993 钢铁产品镀锌层质量试验方法GB/T 2975-1982 钢材力学及工艺性能试验取样规定QC/T 484-1999 汽车油漆涂层QC/T 572-1999 汽车清洁度工作导则测定方法YB/T 5130-1993 热镀铅合金冷轧碳素薄钢板3 定义3.1 压力指相对压力。
其它定义见GB 18296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4 技术要求4.1 燃油箱必须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并符合本标准要求。
GB18296—2001前言本标准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制定的目的是通过制定汽车燃油箱的强制性标准来提高燃油箱的设计制造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减轻汽车事故中由于燃油箱的损坏、燃油的泄漏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车辆损坏程度.本标准参照了《美国机动车辆法规》中FMVSS 393部分E分部“燃料系统”和《日本道路车辆型式认证手册》(1977年)中V-11“乘用车辆用塑料燃料箱技术标准".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东风汽车工程研究院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宁强、宋鹏俊、熊保平、易学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 18296-2001Safety property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for automobile fuel tank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汽车燃油箱的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M类和N类汽车的金属燃油箱和塑料燃油箱。
2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2.1 燃油箱固定于汽车上用于存贮燃油的独立箱体总成,是由燃油箱体、加油管、加油口、燃油箱盖、管接头及其他附属装置装配成的整体。
2。
2 燃油泄漏燃油自燃油箱内呈线状或滴状下落。
2。
3 额定容量燃油箱设计参数中规定加注燃油的容积。
2。
4 耐火试验盛液器耐火性试验中用来燃烧燃油的平底容器.2。
5 耐火试验隔棚耐火性试验中覆盖在耐火试验盛液器上的平板。
2.6 燃油箱易损伤部位根据燃油箱的形状及装配方式确定的燃油箱最容易受到冲击损坏的部位。
2.7 燃油箱通气装置包括安全阀、进气阀、排气阀和燃油箱蒸发排放控制用的排气口。
2。
8 角锤塑料燃油箱试验用钢制冲击体。
3 安全性能要求3。
1 额定容量应控制在燃油箱最大液体容量的95%,额定容量在95L以上的汽油箱必须配备安全阀装置.安全阀装置可附属于汽油箱,也可以在附件系统中。
汽车塑料燃油箱技术条件汽车塑料燃油箱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乘用车塑料燃油箱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以汽油为工作介质的乘用车塑料燃油箱(以下简称燃油箱),以其它燃料为工作介质的塑料燃油箱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7930 车用汽油GB 18296 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QC/T 572-1999 汽车清洁度工作导则测定方法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额定容量燃油箱设计参数中规定加注燃油的容积。
3.2塑料燃油箱固定于汽车上用于存贮燃油的独立箱体总成,本体采用塑料制作,由燃油箱本体、加油管、加油口、燃油箱盖、管接头及其他附属装置(例如:进气阀等)装配成的整体。
4 技术要求4.1 基本要求4.1.1 燃油箱应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并符合本技术条件的要求。
4.1.2 燃油箱应具有通过国家认证机构的产品认证书。
4.1.3 燃油箱外观应光滑,不得有划痕、开裂等缺陷。
4.1.4 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必须满足GB 18296的有关规定。
4.1.5 材料塑料燃油箱必须采用具有低渗透的EVOH为阻隔层、以HDPE为骨架、以改性LLDPE为粘结材料的多层共挤工艺制造。
4.1.6 壁厚要求燃油箱要求最小壁厚不得小于3.5mm,最大壁厚不得大于6mm。
4.1.7 清洁度要求燃油箱内部应保持清洁,按5.1进行试验,内部清洁度按质量计算每升额定容量不大于1.5mg。
4.2 燃油箱性能要求4.2.1 燃油箱总成蒸发污染物排放要求燃油箱按5.2进行试验,燃油箱蒸发污染物(即:碳氢化合物)排放量不得大于550mg。
4.2.2 燃油箱盖的密封性燃油箱按5.3进行试验,柴油箱盖的最大泄漏量不得大于20g/min,汽油箱盖不允许泄漏。
机动车辆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汽车燃油箱产品1. 适用范围本规则适用于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M类和N类汽车的金属燃油箱和塑料燃油箱产品。
2. 认证模式型式试验+初始工厂审查+获证后监督3. 认证的基本环节3.1认证的委托和受理3.2型式试验3.3初始工厂审查3.4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3.5获证后监督4. 认证实施的基本要求4.1认证的委托和受理4.1.1认证的单元划分同一生产厂生产的且在以下主要方面无差异的汽车燃油箱产品视为同一单元:1)燃油箱体的材料(金属、塑料);2)燃油箱基本结构、形状和固定方式;3)燃油箱加工工艺;4)燃油箱额定容量:按额定容量<95L和额定容量≥95L划分。
4.1.2认证委托时需提交的文件资料见附件1.4.2 型式试验4.2.1型式试验的送样4.2.1.1型式试验送样的原则认证单元中只有一个型号的,送本型号的样品。
以多于一个型号的产品为同一认证单元委托认证时,应由认证机构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型号,其他型号需要时作差异试验。
4.2.1.2送样数量对于金属材料燃油箱,每种样品送燃油箱及附件3套;对于塑料燃油箱,每种样品送燃油箱及附件5套。
同时提供用于实车安装状态的支架(燃油箱直接与车身连接,应提供与燃油箱相连的切割车身底板)和紧固附件各1套,如无法提供实车安装支架和底板,可提供模拟安装支架,但必须经检测机构认可。
4.2.1.3型式试验样品及相关资料的处置型式试验后,应以适当的方式处置已经确认合格的样品和相关资料。
4.2.2检测标准、项目及依据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见附件2.4.3 初始工厂审查4.3.1初始工厂审查时间一般情况下,型式试验合格后,进行初始工厂审查。
初始工厂审查时间根据委托认证产品的单元及覆盖产品型号数量确定,并适当考虑工厂的生产规模,一般每个加工场所为2至6个人日。
4.3.2 审查内容工厂审查的内容为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审查和产品一致性检查。
4.3.2.1 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审查《强制性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见附件3)为本规则覆盖产品初始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审查的基本要求。
车用汽油机总成技术条件前言本标准是根据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的。
本标准规定了本公司各类汽车产品装用的外协汽油机和公司内配汽油机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及质量保证等内容,作为本公司汽油机进货检验、质量检查等的依据。
本标准的检验规则是一项基本要求,各类检验具体实施时允许与本标准的相关规定有所不同,但其抽样方法、判定原则、检验项目至少不能低于本标准检验规则的相应规定。
车用汽油机总成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车用汽油机总成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及质量保证。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生产的乘用车、客车、载货汽车装用的汽油机总成(以下简称“汽油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7258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 11121 汽油机油GB 11340 装用点燃式发动机重型汽车曲轴箱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 14023 车辆、机动船和由火花点火发动机驱动的装置的无线电骚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GB 14762 车用点燃式发动机及装用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 14763 装用点燃式发动机重型汽车燃油蒸发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收集法)GB 17930 车用无铅汽油GB 18285 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和简易工况法)GB/T 18297 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GB 18352.2 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II)GB 18352.3 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GB 18655 用于保护车载接收机的无线电骚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GB/T 19055 汽车发动机可靠性试验方法QC/T 413 汽车电器设备基本技术条件QC/T 900 汽车整车产品质量检验评定方法QC/T 901 汽车发动机产品质量检验评定方法3 技术要求3.1 一般要求3.1.1 汽油机应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产品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并应符合本标准的各项规定。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轻型汽油车用耐压力燃油箱特殊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随着混动汽车的推广,配备耐压力燃油箱的需求越来越多,但是国内外都没有针对耐压力燃油箱的设计标准及检测标准。
混合动力汽车所使用的耐压力燃油箱在工作时内部压力在35~45kPa,而传统燃油箱内部压力则在5kPa左右,在满足传统燃油系统的功能的前提下,耐压力燃油箱需要承受更大的强度,高压的管理及释放的要求,这就对燃油箱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GB 18296-2019《汽车燃油箱及其安装的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部分内容相对现有产品较宽松。
如无类似标准发布,会发生燃油箱箱体破裂、内部支撑件断裂、燃油泄露、加油口盖喷出等危险现象。
目前主流的,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插电式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行业重要的一个分支。
而且众多国内、外汽车企业都推出了相应的产品,但由于插电式新能源汽车的特殊性,其燃油系统与传统车型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设计标准,到验证方法都存在不同。
国外主要车企因其在国际市场竞争的优势,积累了很多插电式新能源汽车燃油系统的开发经验,但国内车企则普遍缺少这方面经验,对这种新型燃油系统理解还不全面。
仅能从部分对标产品中得出燃油系统需要进行耐压力设计的简单理念。
这为国内车企的开发带来了很多困难,也限制了国内车企在插电式新能源汽车发展道路上的进步速度。
本测试标准的编制旨在形成可应用的汽车用耐压力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指导企业进行耐压力燃油系统的安全性测试,获得具有可比性的行业数据,以便更好的服务于行业安全及污染物排放管控。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于2019年9月3日批准该项目立项,并将《轻型汽油车用耐压力燃油箱特殊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团体标准制定列入2019年计划。
任务书号:2019-202、工作过程2019年2月起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联合国内主要汽车燃油箱设计开发企业成立耐压力燃油箱性能要求的研究项目组,密切了解国内企业对耐压力燃油箱开发和试验的困难与需求,调查欧洲、美国和日本等主要汽车生产和销售国家(地区)的相关测试方法,及主要合资汽车企业的行业标准,确定此次编制标准的必要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