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原理复式记账
- 格式:ppt
- 大小:2.12 MB
- 文档页数:68
第三章复式记账第一节复式记账原理一、复式记账法的含义在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会所引起的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增减变动,需要在有关账户中进行记账。
怎样进行记账呢?1两种记账法记账法有复式记账法和单式记账法。
单式记账法由于记账不太科学,已经被淘汰,2、复式记账法“复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复式记账是指在每笔经济业务发生后,以相等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联系的账户进行记账,用来反映资金运动的变化和结果。
(1)含义复式记账法是以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作为记账基础,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系统地反映资金运动变化和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
(2)“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基本等式是复式记账法依据从会计基本等式可知,经济业务发生,都会引起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要素基本内容变动,因此从客观上要求采用复式记账法记账。
比如企业向银行借入二年期的借款,会涉及到银行存款和长期借款两个账户。
二、复式记账法的特点(一)记账完整采用复式记账法,可以了解每一笔交易或者事项来龙去脉,了解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二)便于查账采用复式记账法,可以进行试算平衡,检查账户记录正确与否。
三、复式记账法的种类复式记账法根据记账符号、账户分类、记账规则和试算平衡方法的不同,分为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和增减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是我国通用的记账方法。
第二节借贷记账法一、借贷记账法的概念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二、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与账户结构1在借贷记账法下,“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以“T”字账户为例,“左方”为“借方”,“右方”表示“贷方”。
2、“借”和“贷”只是记账符号,至于表示的增加还是减少,则取决于账户的性质。
(1)以“借方”表示增加,贷方”表示减少的账户①资产类账户;成本类账户;费用类账户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损失。
注意:累计折旧账户、累计摊销账户、各种计提减值准备金账户(比如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账户)与其他资产账户相反,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账户一致。
会计复式记账原理
会计复式记账原理是指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每一笔业务都要有相等金额的借方和贷方,保持左右平衡。
在复式记账中,每一项业务都需要分别记录在借方和贷方记账凭证上,以便于正确记录和查明每一笔交易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根据会计复式记账原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是会计科目的五大要素,每个要素都有相应的借方和贷方账户。
根据具体的业务性质和影响,进行相应的借贷记账处理,以确保每一笔交易都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企业的财务状况。
在会计复式记账中,借方和贷方分别代表不同的经济业务,具有相反的方向和性质。
借方表示资源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其余三个要素(负债、所有者权益和费用)均属借方。
贷方表示资源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其中资产和收入属贷方。
通过复式记账原理,会计人员可以清晰地了解每一笔交易对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的影响情况。
同时,也能够在总账、明细账和分类账上同时进行核对和比对,确保账务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这种借贷分离的原理,也为会计提供了有效的核算和监控手段,使企业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
复式记账的原理是什么
复式记账是一种会计方法,它基于“两个方面相等”的原理。
在复式记账中,每一笔经济交易都会涉及到至少两个账户,其中一个账户被称为“借方账户”,另一个则被称为“贷方账户”。
在
每一笔交易中,借方账户和贷方账户的金额必须相等。
这种原理体现了一个基本的会计原则,即“资产=负债+所有者
权益”。
通过将每一笔交易分别记录在借方账户和贷方账户上,会计人员可以同时记录每一项资产的来源和去向,确保账目的平衡,以及对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准确记录。
举个例子,假设一家公司销售了一批商品,收到了现金。
这个交易可以被记录为:借方现金账户增加(表示公司收到了现金),贷方销售收入账户增加(表示公司获得了销售收入)。
这样,交易金额在借方和贷方两个账户上都有相等的增加,从而保持了账目的平衡。
复式记账的原理为会计人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跟踪和监控企业的财务活动。
它使得会计人员能够准确记录和报告每一笔交易,提供了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全面和准确的了解。
同时,这种方法也在核对账目、发现错误和欺诈行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章会计科目、账户与复式记账第一节会计科目一、会计科目的定义会计要素按经济内容进行归类,每一类别的名称即为会计科目。
会计要素是把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内容进一步划分所作的最基本的分类项目。
然而,如果仅仅利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大类会计要素来记录和反映企业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那么会计信息就太过于简略,远远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
为了使种类繁多的经济业务获得具体、适当的归纳,以便于会计系统地、连续地记录和反映,就必须把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作进一步的分类,即设置会计科目。
二、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由于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和经济业务不同,在设置会计科目时也有所不同。
但无论企业、事业、还是机关团体,在设置会计科目时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会计科目的设置,必须结合会计对象的特点。
2、会计科目的设置,必须符合经济管理的要求。
3、会计科目的设置,既要强调统一性,又要强调灵活性。
4、会计科目的设置,应保持相对稳定。
5、会计科目的设置,从会计科目总体上应保持完整性,会计科目之间应保持互斥性。
三、会计科目的分类及编号(一)会计科目的分类会计科目可以按照多种标准进行分类设置,按会计要素对会计科目进行分类是其基本分类之一。
1.按反映的经济内容分类①资产类科目②负债类科目③所有者权益类科目④收入类科目⑤费用类科目我国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科目分为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共同类科目、成本类科目和损益类科目计六大类。
2.按提供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分类①一级科目(总帐科目)②二级科目(子目)③明细科目(细目)(二)会计科目的编号为了便于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查阅账目、实行会计电算化,还应在对会计科目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为每个会计科目编一个固定的号码,这些号码称为会计科目编号,简称科目编号。
2006年10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简要列表如下表第二节账户一、账户的定义帐户是以会计科目为依据,对有关经济活动的具体内容所作的分类记录。
复式记账法的原理
复式记账法是一种会计核算方法,用于记录和跟踪经济交易和业务活动。
它基于会计方程的原理,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复式记账法通过在账户中同时记录借方和贷方,确保会计方程一直保持平衡。
以下是复式记账法的原理和基本步骤:
1. 标识交易:识别和记录发生的经济交易。
交易可以是购买商品、销售产品、支付费用、收到款项等。
2. 确定账户:为每个交易涉及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选择相应的账户。
常见的账户包括现金、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资本等。
3. 确定借贷方向:根据交易的性质和影响,确定每个账户的借方和贷方。
一般而言,增加资产和减少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的事项会被记录在借方,而减少资产和增加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的事项会被记录在贷方。
4. 记录分录:在会计记录表中,为每个交易创建分录。
分录是以借方和贷方形式记录的会计项,显示交易金额和涉及的账户。
5. 保持平衡:确保每个分录的借方总额等于贷方总额,以保持会计
方程的平衡。
这意味着所有借方金额的总和必须等于所有贷方金额的
1/ 2
总和。
通过使用复式记账法,会计人员可以准确记录和追踪经济交易,并生成财务报表。
这种方法提供了对企业财务状况和业务活动的详细了解,使管理者能够做出明智的经营决策,并确保会计记录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