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性心律失常的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心律失常患者护理查房参加时间:2015-04-30参加人员:主持人:吕晓春护士长主持人:今天我们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护理查房,所选的是1床的王树森,下面由责任护士史海琴介绍病例及给予的护理措施:患者王树森,男性,73岁,主因“发作性心悸、恶心、呕吐6小时”于2015-4-30-16:40入院,入院心电图示:宽QRS心动过速;患者既往体健,泪囊炎多年,未正规诊治入院查得BNP:2146pg/ml;CK-MB:7.3ng/ml,MYO:476.6ng/ml;WBC:11.4×10∧9/L;入院后给予的护理措施:1、执行心律失常患者护理常规,特级护理,重症监护2、卧床休息,持续吸氧2-3L/min。
3、采取血标本送检,遵医嘱使用药物并观察用药反应4、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密切观察心电变化。
5、行入院宣教,予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6、低盐低脂肪饮食主持人:责任护士病例汇报的很详细、很全面,也制定出了主要的护理措施。
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中包括了多种类型,我来简单说一下发生机制,发生机制包括冲动形成障碍、冲动传导障碍和冲动传导异常。
由于控制心脏的神经冲动不能规律产生且释放,或不能正常的传导而导致心脏的节律异常。
1、冲动形成障碍可见于异位节律点自律性增高和后除极和触发自律性。
正常时窦房结自律性最高,窦房结释放的神经冲动通过心脏传导系统传递到整个心脏,全面控制心脏的活动。
这些心脏传导系统神经细胞、房室结及心肌细胞等都具有一定的自律性,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胞的自律性较低,在窦房结冲动的抑制下并不产生冲动。
但当这些潜在起搏点自律性增高或窦房结功能障碍时,就可导致冲动形成一场,出现心律失常。
这些具有自律性的心肌细胞在后除极期由于振荡性去极化可以引起可扩步的动作电位,而产生异常冲动发放,触发自律性。
2、冲动传导异常包括传导减慢和传导阻滞,如房室结传导阻滞或房室束支传导阻滞,这种传导阻滞可以由于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而引起。
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对食道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
方法对本院自2011年2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263例食道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引发食道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
结果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后,有效促进了病患的康复速度。
结论对食道癌患者术后出现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分析并进行有效的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关键词】食管癌;心律失常;危险因素;护理对策作者单位:455000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食道癌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对患者身体造成严重的影响,心率失常是食道癌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在13%至47%之间,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良好康复。
作者为对患者导致食道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对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自2011年2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263例食道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护理对策,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本院自2011年2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263例食道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68例,女95例,患者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609岁,患者均进行食道癌治疗手术,其中弓下与弓中吻合患者198例,中颈部吻合患者65例。
患者术后均进行心电图检测,出现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
心房纤颤或心房扑动27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9例,窦性心动过速86例,室性期前收缩13例,房性期前收缩21例。
12方法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检测,术前对患者的血压、心电图和肺功等进行检测,综合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和术中失血量进行分析。
2结果给予病患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后,有效促进了病患的康复速度。
3讨论31导致食道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①患者术前肺功能衰退,在进行开胸手术后,患者受到手术、全麻和创伤等方面的刺激,导致患者的换气和通气功能减弱,术后咳痰不畅,体内出现二氧化碳潴留,导致缺氧,患者的心肌传导系统受到影响,导致患者出现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护理评估】1、心悸病人是否诉“心脏跳得很快”、“心慌”或伴“心脏有停跳感”。
产生心悸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动过速、室上阵发性心动过速和期前收缩。
2、头晕、乏力、抽搐、晕厥由于心排血量急剧减少引起组织缺血、缺氧所致。
见于缓慢型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
询问病人症状发作的诱因及持续时间。
3、胸闷、心绞痛由于冠状动脉供血减少所致。
见于心室率太快或太慢,使心脏射血减少,冠状动脉血液灌注不足而发生心肌的缺血、缺氧。
4、既往史:注意询问病人以前是否患过心脏方面疾病,是否做过心电图,有无心律失常发作史。
5、用药史:近期是否服用过洋地黄、抗心律失常药及利尿剂,是否有容易造成体内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存在,重点了解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使用情况。
6、心理社会评估:心律失常可出现于生理和病理状况,多种因素可以诱发心律失常,在评估病人心律失常产生的原因时,除了疾病、药物因素外,还应注意其精神心理因素的评估,部分病人因过分紧张或情绪激动出现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出现心律失常后精神更加紧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引发更严重的心律失常。
7、辅助检查: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的最重要依据。
【护理问题】1、活动无耐力与心律失常导致心排血量减少有关2、潜在并发症猝死、心力衰竭、脑栓塞3、焦虑与心律失常反复发作、疗效欠佳有关4、有受伤的危险与心律失常引起晕厥有关【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因左侧卧位时人常能感觉到心脏的搏动力使不适感加重。
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时,病人可出现血压下降、休克。
协助病人去枕平卧,抬高头部和下肢15°-20°,以增加回心血量,保证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出现心力衰竭时,协助病人半坐卧位,以减轻肺淤血,减轻呼吸困难;当病人出现意识丧失、抽搐时,应注意保护好病人,保持平卧位,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分泌物流入气管引起窒息,并注意防止舌咬伤。
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良性心律失常病人,鼓励其正常工作和生活,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
常见心率失常的护理目标及措施发表时间:2016-07-21T16:50:37.25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0期作者:刘葳[导读] 心率失常十分常见,种类繁多。
它可能发生在健康人群,更常发生在有气质性心脏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身上。
黑龙江省医院 150036【摘要】心率失常十分常见,种类繁多。
它可能发生在健康人群,更常发生在有气质性心脏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身上。
有的心率失常可能无症状、无害,而另一些则可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甚至引起猝死。
因此,本文针对不同类型的心率失常提出了护理目标和护理措施。
【关键词】心率失常;护理目标;护理措施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而又极具危险性的心血管疾病,在美国每年约 39万人死于恶性心律失常,有研究报道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约为41.84/10.00万人。
因此,掌握心率失常的类型,并针对各种类型采用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将会有效降低心率失常所带来的危害。
一、活动无耐力1.护理目标病人活动耐力增加,表现为活动后无心悸、胸闷、乏力等。
2.护理措施(1)心理疏导:向病人解释情绪可诱发和加重心律失常,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紧张、焦虑,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2)休息与活动:当心律失常发作时嘱病人采取高枕卧位、半卧位或其他舒适体位休息,尽量避免左侧卧位,以减轻不适感。
协助做好生活护理,减少和避免任何不良刺激,促进病人身心休息。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病人,鼓励其正常工作和生活,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
(3)饮食指导:嘱病人多食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等,避免饱餐,戒烟酒。
(4)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1)疗效观察:询问病人心悸、头晕等症状有无改善,观察病人意识和生命体征,必要时监测心电图。
注意用药前、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的心率、心律、P-R间期、Q-T间期等的变化,以判断疗效。
2)用药注意事项: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静注时速度宜慢(腺苷除外),一般5~15分钟内注完;静滴药物时尽量用输液泵调节速度。
心律失常的护理评估一、疾病概述(一)概念和特点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按其发生原理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按照心律失常发生时心率的快慢,可分为快速性与缓慢性心律失常两大类。
心律失常可发生在没有明确心脏病或其他原因的病人。
心律失常的后果取决于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可从心律失常对心、脑、肾灌注的影响来判断。
轻者病人可无症状,一般表现为心悸,但也可出现心绞痛、气短、晕厥等症状。
心律失常持续时间不一,有时仅持续数秒、数分,有时可持续数日以上,如慢性心房颤动。
(二)相关病理生理正常生理状态下,促成心搏的冲动起源于窦房结,并以一定的顺序传导于心房与心室,使心脏在一定频率范围内发生有规律的搏动。
如果心脏内冲动的形成异常和(或)传导异常,使整个心脏或其一部分的活动变为过快、过慢或不规则,或者各部分活动的程序发生紊乱,即形成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有多种不同的发生机制,如折返、自律性改变、触发活动和平行收缩等。
然而,由于条件限制,目前能直接对人在体内心脏研究的仅限于折返机制,临床检查尚不能判断大多数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
产生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主要包括冲动发生异常、冲动传导异常以及触发活动。
(三)主要病因与诱因1. 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死时。
2. 非心源性疾病几乎其他系统疾病均可引发心律失常,常见的有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
3. 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各种酸碱代谢紊乱、钾代谢紊乱可使传导系统或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传导性异常而引起心律失常。
4. 理化因素和中毒电击可直接引起心律失常甚至死亡,中暑、低温也可导致心律失常。
某些药物可引起心律失常,其机制各不相同,洋地黄、奎尼丁、氨茶碱等直接作用于心肌,洋地黄、夹竹桃、蟾蜍等通过兴奋迷走神经,拟肾上腺素药、三环类抗抑郁药等通过兴奋交感神经,可溶性钡盐、棉酚、排钾性利尿剂等引起低钾血症,窒息性毒物则引起缺氧诱发心律失常。
内科常见疾病健康宣教心律失常病人的健康指导1、适当限制活动,以不出现症状为宜,若出现头昏、心慌、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绝对卧床休息。
根据病情缓解程度逐渐增加活动量,不能操之过急。
2、饮食宜少量多餐,进低盐、低热量、高维生素、不产气食物。
3、保持大便通畅,勿用力大便,必要时应用缓泻剂。
4、患者脉搏较原来突然增加或减少20次/分,或快于110次/分,或慢于60次/分,应立即向医务人员反映,以便及时处理。
5、发生阵发性心动过速,且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可用下列方法来减慢心率。
屏住气后,用力呼吸;刺激咽喉部引起呕吐;或压迫一侧眼球10—30秒或以同样的时间压迫一侧颈动脉窦等机械方法,可刺激迷走神经,使心率减慢。
6、根据病情可接受心电监测,心脏直流电复律,人工心脏起搏器术。
心绞痛发作时的处理1,心绞痛发作时立即停止活动,严重者需半卧位,绝对安静休息,并含服硝酸酯类药物,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消除恐惧、紧张、悲观等心理。
2,保持环境安静,限制探视。
3,按医嘱服药,平时随身携带保健药以备急用,消心痛、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立即舌下含服,以缓解发作,然后到医院就诊观察。
4,硝酸甘油药或消心痛片保存在避光玻璃瓶内,并注意定期更换,以免失效。
5,随身携带健康卡,定期随访复诊。
病毒性心肌炎健康指导1.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等到症状、体征、心电图、实验室检查等恢复后才能逐渐增加活动量,恢复期应避免过度劳累。
2.加强营养,饮食应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少食多餐,戒烟、酒。
切忌偏食、择食、暴饮暴食。
3.遵医嘱按时服药,尤其是抗心律失常药,必须按时、按疗程服用。
本病情治疗原则为营养心肌,充分休息及对症处理。
4.预防各种感染,特别应避免受凉,防止呼吸道感染,以减轻毒素对心脏的损害。
5.搞好个人卫生、饮食卫生与环境卫生,减少病毒感染的发生机率。
及时增减衣裤,避免着凉或受热,以减轻毒素对心脏的损害。
6.保持乐观和平的心态,不要大喜、大悲或意志消沉,避免精神刺激或受惊吓,注意调节情绪。
恶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急救护理【摘要】目的分析恶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急救护理要点。
方法选取本院50例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时间2021年05月-2022年05月,当患者接诊后,立即进行早期识别与急诊护理,观察患者的救治情况。
结果患者经早期识别与急诊护理后,在50例患者中,41例患者成功抢救,9例患抢救无效死亡,抢救成功率为82%。
结论经早期识别与急救护理,能有效提高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恶性心律失常;预防;急救护理恶性心律失常是由血流动力学造成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以及心室颤动的病症,该病特点较为显著,不仅发病急,且病情重、恶化速度快,是导致患者猝死的重要因素[1]。
在临床护理活动中,需加强对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发作征兆的详尽观察,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进而提高抢救成功率[2]。
本研究分析恶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急救护理要点,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50例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时间2021年05月-2022年05月,当患者接诊后,立即进行早期识别与急诊护理,观察患者的救治情况,两组一般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50例患者在入院时或者入院后,最低发生过一次或者一次以上的恶性心律失常或者猝死。
1.2早期识别加强对患者的心电监护雨密切观察病情,在50例患者中,发作前,心电显示如下:短阵室速12例、多形性室早2例、多源性室早2例、低电压宽QRS室性早搏12例,R-ON-T患者8例,以及频发室早呈二联律或三联律16例;所有患者均出现表现口唇发绀、乏力、心悸、冷汗、头晕、胸闷、昏迷,以及气促等症状。
1.3急诊护理在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急救护理中,具体护理内容如下:①护理人员能有效地识别仪器的各类报警信号,然后根据患者临床实际状况进行科学判断,充分发挥连续心电监护的作用,合理地处理监控过程中所发生的常见问题。
监护仪要具备除颤器,加强对患者持续心电监护,电极片要远离患者电除颤部位、心脏听诊区,以及心电图胸前导联处。
心律失常1.卧床,予床旁遥测心电监护,观察心律失常的种类,倾听患者主诉,必要时予吸氧。
2.遵医嘱使用药物复律或配合电复律。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Ⅰ利多卡因:室性心律失常时,予50-100mg静脉注射,纠正心律后以250mg+5%GS250ml,或500mg+5%GS500ml缓慢静滴维持。
使用时严格遵医嘱,静推时间2分钟以上,过快或剂量过大时可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及窦性停博。
主要不良反应:头晕、嗜睡、呆滞、视力模糊、言语及吞咽困难。
Ⅱ盐酸普罗帕酮(心律平):可用于对其他药物无反应的多种心律失常(室上性/室性期前收缩,室上性/室性心动过速),静脉注射1-2mg/kg,注射时间5-15分钟,维持剂量20-40mg/h。
不良反应:口干、胃肠道反应、头晕等。
Ⅲ胺碘酮:适用于室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期前收缩,房扑、房颤及对其他抗心律失常无效的顽固心律失常。
口服:0.2g,tid/qid,有效后0.2g,qd/bid 维持。
静脉注射:3mg/kg缓慢静推,300-450mg/d维持。
不良反应:循环抑制、肺纤维化。
Ⅳ西地兰:可用于房颤、阵发性室上心动过速。
0.4mg+5%GS稀释后缓慢静推,必要时2-4h后再0.2-0.4mg静推。
Ⅴ普萘洛尔(心得安):各种原因所致心律失常,如房性及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及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
口服:5-10mg。
不良反应:嗜睡、头晕、恶心、腹胀、低血压。
Ⅵ阿托品:慢性心律失常适用。
电复律:室颤首选。
3.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变化,重视患者主诉,病情变化时及时报告,出现可能引起猝死的危险征兆,立即报告,紧急处理:需立即报告:①患者出现大汗、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意识障碍。
②室性期前收缩(RonT型、RonP型、二联律)。
③连发性室性期前收缩。
④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
⑤室性期前收缩达到或超过5次/分。
⑥室性心动过速。
⑦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
⑧心动过缓,心率不超过50次。
紧急处理:①协助平卧,对心跳、呼吸骤停立即予心前区叩击后予胸外心脏按压。
第二节心律失常护理常规一、定义:心律失常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二、病因: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心病、心肌病、风心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死时。
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点:①P波规律出现(在同一导联上P-P间期相差≤0.12秒):②窦P波(其形状表明是由窦房结下传的,在I导联倒置;③P-R间期为0.12~0.20秒。
频率为60~100次/分。
常见心律失临床表现与特点:期前收缩是由于异位起博点过早发放冲动,导致心房和或心室提前激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一)房性期前收缩1 1 、定义:房性期前收缩(atrialprematurebeats)是指激动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任何部位的一种主动性异位心律。
2 2 、病因: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均可发生房性期前收缩,并可能是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先兆。
3 3 、临床表现:病人一般无明显症状,频发房性期前收缩者可感心悸、胸闷,自觉心脏有停跳感。
4 4 、心电图特征:①房性期前收缩的P 波提前发生,与窦性P 波形态不同;②包括期前收缩在内前后两个窦性P 波的间期短于窦性PP 间期的两倍,称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③下传的QRS 波群形态通常正常,少数无QKS 波群发生(称阻滞的或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或出现宽大畸形的QRS 波群(称室内差异性传导)。
如图:(二)室性期前收缩1 1 、定义: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指房室束分叉以下部位过早发生使心室肌除极的心搏。
2 2 、病因:正常人与各种心脏病病人均可发生室性期前收缩,正常人发生室性期前收缩的机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心肌炎症、缺血、缺氧、麻醉和手术等均可使心肌受到机械、电、化学性刺激而发生室性期前收缩,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与二尖瓣脱垂者。
此外,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精神不安、过量烟酒等亦能诱发室性期前收缩。
3 3 、临床表现: :病人常无与室性期前收缩直接相关的症状,病人是否有症状或症状的轻重程度与期前收缩的频发程度不一定直接相关。
危险性心律失常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主要评估脉搏是否存在。
2、血流动力学状态。
3、心电图表现:心律失常的类型。
4、导致心律失常原因。
5、社会心理评估:评估患者的情绪及心理反应。
二、护理措施
(一)急救护理
1、立即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
2、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3、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及时、正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4、描记 12 导联心电图,协助心律失常的诊断。
5、给予心电监护,注意电极位置应避开除颤区域和心电图胸导联位置。
6、将除颤仪置于患者床旁。
(二)一般护理
1、病情观察:观察引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发作时的状态、持续的时间及患者发作时的心理状态等。
2、用药护理: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3、持续心电监测,严密监测心率、心律和血压的变化。
4、心理护理:嘱患者安静休息,做好患者的解释和安慰工作。
三、健康指导要点
1、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避免摄入过多的浓咖啡、浓茶等。
2、遵医嘱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擅自增减药物,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3、学会测量脉搏的方法,了解心律失常的相关症状,进行自我监测。
4、定期复查心电图,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并及时就诊。
四、注意事项
1、心律失常发作时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因左侧卧位时患者常能感受到心脏的搏动而使不适感加重。
2、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静脉用药时尽量使用输液泵调节速度,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心电图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