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35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节律异常,包括心率过快、过慢或不规则。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非常重要,护士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的护理要点来提供恰当的护理。
以下是一些心律失常病人护理的关键要点。
1.观察病人的心律和心率:监测病人的心率和心律是护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通过连续监测心电图、脉搏或血压,了解病人的心率和心律是否正常,并及时发现可能的异常情况。
2.观察病人的症状:心律失常可能导致病人出现不适或明显的症状,如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
护理人员需要仔细询问病人的症状,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3.确定病人的病因:针对心律失常病人,护理人员需要了解病人的病因。
一些常见的病因包括冠心病、心肌病、电解质紊乱等。
了解病因可以帮助护理人员针对性地制定护理计划。
4.给予药物治疗:药物是心律失常病人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护理人员需要仔细了解病人所使用的药物,包括药物的名称、用法、剂量和作用。
同时,护理人员需要严格遵守用药的时间规定,并定期观察病人的治疗效果和药物副作用。
5.提供体位调整:有些心律失常病人可能会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包括低血压和晕厥。
在这些情况下,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进行体位调整,如平卧位或半卧位,以帮助维持血流动力学平衡。
6.提供心理支持:心律失常可以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护理人员需要与病人进行积极的沟通,提供心理支持和鼓励。
同时,护理人员还可以向病人提供相关的心理疏导和调适技巧,帮助病人积极应对心律失常带来的压力。
7.教育病人及家属:护理人员应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
包括告知病人其心律失常的病因和相关的风险因素,帮助他们了解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治疗效果,引导他们掌握一些自我监测和处理相关紧急情况的方法。
8.定期复查和进展记录: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复查病人的心电图、心率等指标,并及时记录和报告情况。
根据病人的进展和变化,适时调整护理措施,确保病人获得最佳的康复效果。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护理评估】1、心悸病人是否诉“心脏跳得很快”、“心慌”或伴“心脏有停跳感”。
产生心悸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动过速、室上阵发性心动过速和期前收缩。
2、头晕、乏力、抽搐、晕厥由于心排血量急剧减少引起组织缺血、缺氧所致。
见于缓慢型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
询问病人症状发作的诱因及持续时间。
3、胸闷、心绞痛由于冠状动脉供血减少所致。
见于心室率太快或太慢,使心脏射血减少,冠状动脉血液灌注不足而发生心肌的缺血、缺氧。
4、既往史:注意询问病人以前是否患过心脏方面疾病,是否做过心电图,有无心律失常发作史。
5、用药史:近期是否服用过洋地黄、抗心律失常药及利尿剂,是否有容易造成体内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存在,重点了解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使用情况。
6、心理社会评估:心律失常可出现于生理和病理状况,多种因素可以诱发心律失常,在评估病人心律失常产生的原因时,除了疾病、药物因素外,还应注意其精神心理因素的评估,部分病人因过分紧张或情绪激动出现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出现心律失常后精神更加紧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引发更严重的心律失常。
7、辅助检查: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的最重要依据。
【护理问题】1、活动无耐力与心律失常导致心排血量减少有关2、潜在并发症猝死、心力衰竭、脑栓塞3、焦虑与心律失常反复发作、疗效欠佳有关4、有受伤的危险与心律失常引起晕厥有关【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因左侧卧位时人常能感觉到心脏的搏动力使不适感加重。
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时,病人可出现血压下降、休克。
协助病人去枕平卧,抬高头部和下肢15°-20°,以增加回心血量,保证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出现心力衰竭时,协助病人半坐卧位,以减轻肺淤血,减轻呼吸困难;当病人出现意识丧失、抽搐时,应注意保护好病人,保持平卧位,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分泌物流入气管引起窒息,并注意防止舌咬伤。
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良性心律失常病人,鼓励其正常工作和生活,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
广州中医药大学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内科护理学授课内容:第三章第四节心律失常教学时数: 3 学时授课形式:理论讲授
授课人:李春授课对象:护理本科
教案内容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心律失常的护理各项内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2.熟悉心律失常的分类、心电图特点、治疗要点
3.了解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
教学资源:
1.教材:《内科护理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第三版
2.参考资料:(1)《内科护理学》姚景鹏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3)心电图图解速成讲授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3.电子教案
教学重点:
心律失常的护理
心律失常的概念
教学难点:
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
思考与练习:
1.如何正确理解心律失常的概念
2.会识别几种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
教学内容及安排:。
护理工作中如何应对病人突发心律失常在护理工作中,病人突发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医疗紧急情况。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具备应对突发心律失常的能力和技巧,以保障病人的安全和健康。
本文将探讨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如何应对病人突发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和措施。
一、建立稳定的监测系统在护理现场中,护士应当建立一个稳定的监测系统,以确保对病人的心律变化进行实时监测。
监测设备应当正常运作且精确可靠,护士需要随时留意心电图监测仪上的心电图波形,并监测有无异常之处。
同时,护士应确保心电监护仪与患者的接触良好,避免干扰信号传输。
二、快速评估和准确识别当病人出现突发心律失常时,护士的第一步是迅速进行评估,并准确识别心律失常类型。
护士需要观察病人的表情、咳嗽、呼吸频率、皮肤颜色等症状,以帮助判断心律失常严重程度和紧急性。
同时,护士需要通过心电图检测确认病人心律失常的具体类型,如房颤、室速等,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三、迅速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在准确判断病人的心律失常类型后,护士应立即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
针对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护士可以考虑以下应对方法:1. 快速反复按压胸部:对于心室颤动或无脉搏心动停止的病人,护士需要迅速进行心肺复苏,通过按压胸部来维持血液循环。
2. 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房颤或室速等心律失常,护士可以按照医生的嘱托给予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以恢复正常的心律。
3. 进行电复律:对于顽固性室颤或室速无效的情况,护士需要准备好电除颤仪,迅速给予电除颤治疗,以恢复正常的心律。
四、及时记录和报告在护理工作中,记录和报告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病人发生突发心律失常后,护士应当及时准确地记录病人相关症状、治疗过程和疗效等信息。
同时,护士应及时向医生汇报心律失常的情况,以获得进一步的指导和处理建议。
五、定期开展心律失常培训为了更好地提高护士应对病人突发心律失常的能力,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心律失常培训和演练。
通过培训,护士可以学习到最新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了解心律失常的处理流程和操作要点,提高应对突发心律失常的自信心和能力。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最重要的无创检查技术★。
肢体导联总结:红黄绿黑胸导联患者,男性,30岁。
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
其中V1导联电极的安放位置应为图中的A.AB.BC.CD.DE.E『正确答案』A患者,女,28岁,诉心慌不适来诊,医嘱行心电图检查。
护士在给该患者做心电图检查时单极胸导联V1电极应放在A.胸骨右缘第四肋间B.胸骨左缘第四肋间C.左腋前线第五肋间D.左腋中线第五肋间E.左锁骨中线与第五肋间相交点『正确答案』A心脏的传导系统心脏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有节律的产生电兴奋并发出电冲动通路: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网P——心房收缩QRS——心室收缩T——心室舒张横坐标:时间(一个小格:0.04s;一个中格:0.2s)纵坐标:电压(一个小格:0.1mv)P 心房收缩除极QRS 心室收缩除极T 心室舒张心律失常:在正常情况下,由窦房结产生冲动,沿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普肯耶纤维网传导最终到达心房与心室而产生一次完整的心动周期。
各种原因引起心脏冲动起源或冲动传导的异常均可引起心脏活动的规律发生紊乱,称为心律失常。
按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按发生原理: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
1.冲动形成异常(1)由窦房结发出的冲动频率过快、过慢或有明显不规则形成的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
(2)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异位)的冲动,则形成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颤动以及逸搏心律等心律失常。
2.冲动传导异常(1)传导阻滞常见的有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I度、II度、III度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左、右束支及左束支分支传导阻滞)。
(2)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如预激综合征。
补充:房室传导阻滞分类: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I度、Ⅱ度)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Ⅲ度)(★有猝死风险;不能应用洋地黄药物)正常心电图特点——窦性心率1.起源于窦房结2.成人频率60~100次/分钟(总结:1个心动周期:3-5个中格),产生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
2020第三节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一、A11、在心电图上观察到QRS波群提前出现,形态宽大畸形,其前无相关的P波为A、室性期前收缩B、房性期前收缩C、交界区性期前收缩D、心房颤动E、阵发性心动过速2、心电图V2导联检测电极放置的位置是A、胸骨右缘第2肋间B、胸骨右缘第4肋间C、胸骨左缘第2肋间D、胸骨左缘第4肋间E、胸骨左缘第5肋间3、关于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表现,叙述正确的是A、有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B、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同C、QRS波群前出现倒P波D、代偿间歇不完全E、室性融合波4、窦性心动过缓的常见病因是A、发热B、应用肾上腺素药物时C、剧烈运动时D、睡眠状态时E、使用阿托品时5、下列几种期前收缩的表现形式中,描述正确的是A、每一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三个期前收缩,为成对期前收缩B、期前收缩>5次/分为频发性期前收缩C、每一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两个期前收缩,为二联律D、每两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三个期前收缩,为三联律E、期前收缩<5次/分为频发性期前收缩6、窦性心律P-R间期的正常范围为A、0.06~0.10秒B、0.10~0.12秒C、0.20~0.25秒D、0.12~0.20秒E、0.25~0.30秒7、下列不是窦性心律心电图特点的是A、P波在Ⅱ导联直立B、P波在aVR导联倒置C、P波在V5导联为倒置D、P-R间期在0.12~0.20秒之间E、P波在aVF导联直立8、房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征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P波提早出现,形态与窦性P波相同B、PR间期大于0.20秒C、期前收缩的代偿间歇多不完全D、QRS波群形态与正常窦性心律的形态不同E、房性期前收缩的P波后可无QRS波群9、持久性心房颤动最常见的并发症是A、房室传导阻滞B、室性期前收缩C、肺感染D、感染性心内膜炎E、动脉栓塞10、以下因素不会诱发期前收缩的是A、过度劳累B、大量饮酒C、高钠饮食D、饮浓茶E、情绪激动11、窦性心动过速不发生于哪种情况A、发热B、甲状腺功能亢进症C、运动D、贫血E、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2、房颤病人主要应观察A、P波的频率B、病人的主诉C、血压的变化D、心室率的改变E、脉搏的改变13、某心脏病病人出现心悸,心率30~40次/分,律齐,首选的措施是A、加强巡视B、心电监护C、安慰病人D、立即报告医生E、做好生活护理14、窦性心动过速的常见病因是A、睡眠状态B、应用受体阻滞剂时C、健康运动员D、使用阿托品时E、洋地黄过量时15、电复律治疗后的患者,护士给予的护理措施中应除外A、绝对卧床休息24hB、测量心率、血压,每日2次C、注意面色、神志的变化D、注意肢体活动情况E、按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16、有可能导致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是A、心房颤动B、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C、窦性心动过缓D、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E、频发单源性室性期前收缩17、室速最常见于下列哪种器质性心脏病A、冠心病心肌梗死B、心力衰竭C、心瓣膜病D、二尖瓣脱垂E、心肌病18、PP间期差异大于多少称为窦性心律不齐A、0.04sB、0.10sC、0.12sD、0.20sE、0.32s19、终止房扑最有效的方法是A、同步直流电复律B、药物治疗C、射频导管消融D、食管心房调搏超速抑制E、刺激颈动脉窦20、房颤最常见于下面哪种心血管疾病A、心肌病B、高血压性心脏病C、心包炎D、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E、急性心肌梗死21、窦性心动过缓,心率不低于50次/分,常采用的措施是A、不需特殊治疗B、口服麻黄碱C、静滴去甲肾上腺素D、皮下注射麻黄碱E、含服异丙肾上腺素22、心电图心房活动呈规律的锯齿状波动,心房率250~350次/分,考虑为A、室性期前收缩B、心房扑动C、室性心动过速D、心室扑动E、心房纤颤23、房颤时f波的频率为A、300~600次/分B、250~350次/分C、350~600次/分D、100~160次/分E、250~600次/分24、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定义是A、室性期前收缩>60次/分钟B、室性期前收缩>30次/分钟C、室性期前收缩>20次/分钟D、室性期前收缩>10次/分钟E、室性期前收缩>5次/分钟25、窦性心动过缓是指心率A、<40次/分钟B、<50次/分钟C、<60次/分钟D、<70次/分钟E、<80次/分钟26、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利多卡因静脉注射不可过快,以下不良反应不包括A、传导阻滞B、低血压C、抽搐D、心脏停搏E、呼吸深快27、最严重的心律失常类型为A、窦性心动过速B、心房颤动C、室上性心动过速D、房室传导阻滞E、心室颤动28、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是指A、多个室性期前收缩起源于多个异位起搏点B、多个室性期前收缩均起源于房室结C、多个室性期前收缩均起源于心房肌D、多个室性期前收缩均起源于结间束E、多个室性期前收缩均起源于窦房结29、PR间期的测量是A、由P波起始到QRS波的终末B、由P波终末到QRS波的开始C、由P波起始到QRS波的开始D、由P波终末到QRS波的终末E、以上都不对二、A21、患者男,42岁。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摘要】目的讨论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心律失常的护理。
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
结论定期测量心率和心律,判断有无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房颤等心律失常发生。
对于房颤病人,两名护士应同时测量病人心率和脉率1分钟,并记录,以观察脉短绌的变化情况。
【关键词】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心律失常护理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通过改变心肌细胞的某些电生理特性而发挥作用,根据药物的电生理效应可将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以下四大类:I类:快速钠通道阻滞剂,IA类减慢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度(Vmax),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包括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IB类不减慢Vmax,缩短动作电位时程,包括美西律(慢心律)、苯妥英钠、利多卡因等;IC类减慢Vmax,减慢传导及轻微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包括普罗帕酮(心律平)、氟卡尼等。
Ⅱ类: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心肌自律性,延长有效不应期,减慢传导。
常用药物有普萘洛尔(心得安)、美托洛尔(美多心安)等。
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间,抑制房室传导,减慢窦房结自律性,包括胺碘酮、溴苄铵等药物。
Ⅳ类:钙通道阻滞剂,可降低心脏自律细胞的自律性,减慢房室交界区的传导速度,常用药物有维拉帕米(异搏定)、地尔硫卓(硫氮卓酮)等。
【临床常见不同心律失常类型及较常选择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一)过早搏动1.房早首选维拉帕米、普萘洛尔,其次选用普罗帕酮、胺碘酮等药物。
2.室早首选利多卡因(尤其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出现的室早)、美西律,其次选用普罗帕酮、普萘洛尔、胺碘酮等。
(二)阵发性心动过速(终止发作)1.室上性心动过速首选维拉帕米、洋地黄类,其次选用普萘洛尔、普罗帕酮、胺碘酮、普鲁卡因胺等,药物均以静脉注射为宜。
2.室性心动过速首选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其次选用普罗帕酮、胺碘酮、普萘洛尔、苯妥英钠等,药物均以静脉注射为宜。
(三)心房颤动控制心室率首选洋地黄类药物,一其次可用维拉帕米、普萘洛尔等。
转复心律时首选奎尼丁,其次选用胺碘酮。
2020年护士资格证考试第二章课后练习题: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一、A11、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利多卡因静脉注射不可过快,以下不良反应不包括A、传导阻滞B、低血压C、抽搐D、心脏停搏E、呼吸深快2、房颤时f波的频率为A、300~600次/分B、250~350次/分C、350~600次/分D、100~160次/分E、250~600次/分3、窦性心动过缓,心率不低于50次/分,常采用的措施是A、不需特殊治疗B、口服麻黄碱C、静滴去甲肾上腺素D、皮下注射麻黄碱E、含服异丙肾上腺素4、房颤最常见于下面哪种心血管疾病A、心肌病B、高血压性心脏病C、心包炎D、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E、急性心肌梗死5、终止房扑最有效的方法是A、同步直流电复律B、药物治疗C、射频导管消融D、食管心房调搏超速抑制E、刺激颈动脉窦6、PP间期差异大于多少称为窦性心律不齐A、0.04sB、0.10sC、0.12sD、0.20sE、0.32s7、室速最常见于下列哪种器质性心脏病A、冠心病心肌梗死B、心力衰竭C、心瓣膜病D、二尖瓣脱垂E、心肌病8、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是指A、多个室性期前收缩起源于多个异位起搏点B、多个室性期前收缩均起源于房室结C、多个室性期前收缩均起源于心房肌D、多个室性期前收缩均起源于结间束E、多个室性期前收缩均起源于窦房结9、有可能导致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是A、心房颤动B、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C、窦性心动过缓D、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E、频发单源性室性期前收缩10、电复律治疗后的患者,护士给予的护理措施中应除外A、绝对卧床休息24hB、测量心率、血压,每日2次C、注意面色、神志的变化D、注意肢体活动情况E、按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11、窦性心动过速的常见病因是A、睡眠状态B、应用受体阻滞剂时C、健康运动员D、使用阿托品时E、洋地黄过量时12、PR间期的测量是A、由P波起始到QRS波的终末B、由P波终末到QRS波的开始C、由P波起始到QRS波的开始D、由P波终末到QRS波的终末E、以上都不对13、某心脏病病人出现心悸,心率30~40次/分,律齐,首选的措施是A、加强巡视B、心电监护C、安慰病人D、立即报告医生E、做好生活护理14、房颤病人主要应观察A、P波的频率B、病人的主诉C、血压的变化D、心室率的改变E、脉搏的改变15、窦性心动过速不发生于哪种情况A、发热B、甲状腺功能亢进症D、贫血E、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6、以下因素不会诱发期前收缩的是A、过度劳累B、大量饮酒C、高钠饮食D、饮浓茶E、情绪激动17、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定义是A、室性期前收缩>60次/分钟B、室性期前收缩>30次/分钟C、室性期前收缩>20次/分钟D、室性期前收缩>10次/分钟E、室性期前收缩>5次/分钟18、持久性心房颤动最常见的并发症是A、房室传导阻滞B、室性期前收缩D、感染性心内膜炎E、动脉栓塞19、房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征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P波提早出现,形态与窦性P波相同B、PR间期大于0.20秒C、期前收缩的代偿间歇多不完全D、QRS波群形态与正常窦性心律的形态不同E、房性期前收缩的P波后可无QRS波群20、下列不是窦性心律心电图特点的是A、P波在Ⅱ导联直立B、P波在aVR导联倒置C、P波在V5导联为倒置D、P-R间期在0.12~0.20秒之间E、P波在aVF导联直立21、窦性心律P-R间期的正常范围为A、0.06~0.10秒B、0.10~0.12秒D、0.12~0.20秒E、0.25~0.30秒22、下列几种期前收缩的表现形式中,描述正确的是A、每一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三个期前收缩,为成对期前收缩B、期前收缩>5次/分为频发性期前收缩C、每一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两个期前收缩,为二联律D、每两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三个期前收缩,为三联律E、期前收缩<5次/分为频发性期前收缩23、窦性心动过缓的常见病因是A、发热B、应用肾上腺素药物时C、剧烈运动时D、睡眠状态时E、使用阿托品时24、窦性心动过速的心率范围通常是A、60~80次/分B、80~100次/分D、120~180次/分E、150~250次/分25、关于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表现,叙述正确的是A、有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B、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同C、QRS波群前出现倒P波D、代偿间歇不完全E、室性融合波26、在心电图上观察到QRS波群提前出现,形态宽大畸形,其前无相关的P波为A、室性期前收缩B、房性期前收缩C、交界区性期前收缩D、心房颤动E、阵发性心动过速27、心电图心房活动呈规律的锯齿状波动,心房率250~350次/分,考虑为A、室性期前收缩B、心房扑动C、室性心动过速D、心室扑动E、心房纤颤28、最危急的心律失常类型A、窦性心动过速B、心房颤动C、室上性心动过速D、房室传导阻滞E、心室颤动二、A21、42岁女性患者,近来偶有心慌不适,听诊心率90次/分,律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教案【内科护理】任务11 心律失常病人护理一、概述在正常情况下,心脏以一定范围的频率发生有规律的搏动,促成心搏的冲动起源于窦房结,并以一定的程序传布于心房与心室。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
【心律失常的分类】1.按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分类(1)冲动形成异常:1)窦性心律失常:①窦性心动过速;②窦性心动过缓;③窦性心律不齐;④窦性停搏。
2)异位心律主动性异位心律:①期前收缩(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②阵发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室性);③心房扑动、心房颤动;④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被动性异位心律:①逸搏(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②逸搏心律(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
(2)冲动传导异常:生理性:干扰及房室分离。
病理性:①窦房传导阻滞;②房内传导阻滞;③房室传导阻滞;④室内传导阻滞(包括左、右束支及左束支分支传导阻滞)。
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
二、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正常窦性心律的冲动起源于窦房结,成人频率60~100次/min 。
其心电图具有以下特征:①窦性P波在Ⅰ、Ⅱ、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②P-R间期0.12~0.20s;③P波频率60~100次/min;④P-P间距相差<0.12s。
窦性心律频率>100次/min(成人),称为窦性心动过速。
【病因】1. 生理性情绪缴动、剧烈运动、体力劳动、饮酒、浓茶、咖啡或吸烟等。
2. 病理性发热、贫血、休克、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力衰竭等。
3. 药物作用如麻黄素、异丙基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阿托品等。
【临床表现】窦性心动过速心率的增快和减慢都是逐渐改变的。
心率增快时,患者主要感心悸、不安。
检查发现心率多在101~160次/min(≤200/min),心律匀齐。
【心电图检查】符合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征,P-P间隔<0.60s即P波频率>100/min(图)。
【治疗要点】主要是治疗基本病因。
对症处理可选用:①地西泮(安定)2.5mg,3/d口服;②普萘洛尔5~10mg,3次/d口服;③阿替洛尔25~50mg,1~2次/d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