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12.1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5
第12章人体的自我调节第1节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教学目标: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概述反射和反射条件4、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教学重点: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概述反射和反射条件4、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教学难点: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概述反射的类型及其特征4、举例说出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教学用具:挂图、显微镜等教学过程:一、脊髓和脑导入:简单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并由此引入新课。
(先让学生自主预习这部分的内容,同时将本节课的知识先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围绕知识点来预习)(一)脊髓1、神经系统的组成(结合挂图,学生回答)①、中枢神经系统脊髓位于脊柱椎管内脑位于颅脑内②、周围神经系统(可以让学生用针扎一下手和脚,说明神经遍布全身,从而引出神经元的概念)2、神经细胞(神经元)①概念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②神经元的结构(先用显微镜观看神经元玻片标本,指导学生怎样去识别树突和轴突,并让学生说一下树突和轴突的作用,从而引出神经纤维、神经末稍和神经的概念)细胞体突起树突神经纤维(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归纳出神经元的结构,并引出灰质和白质)3、灰质和白质在脑和脊髓中,神经元的细胞体集中的部分色泽灰暗,称为灰质,神经纤维集中的部分色泽亮白,称为白质。
4、脊髓由灰质和白质组成,中央呈蝴蝶状的是灰质,周围为白质。
(先让学生看挂图,告诉学生其结构,再用显微镜观察其横切面玻片标本,识别白质和灰质,然后让学生回答脊髓的作用及介绍脊神经。
)(二)脑(看挂图,让学生回答其组成及在老师的指导下,介绍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并将大脑的灰质与白质的分布与脊髓的灰质和白质作一个简单的比较。
)1、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2、大脑的功能(老师简单地介绍一下)3、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4、小脑和脑干的作用总结巩固布置作业附板书一、脊髓和脑(一)脊髓1、神经系统的组成2、神经元3、灰质和白质4、脊髓(二)脑1、组成和功能2、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3、小脑和脑干的作用。
第12章人体的自我调节第1节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安徽淮南龙湖中学郁洪涛一、教学分析人体的自我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其中神经调节占有主导地位。
前面几章分别从人体的消化、血液循环、呼吸、代谢废物的排出等方面,介绍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或某一方面的生理活动。
在学习和认识人体每一个系统时,我们反复强调人体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而本节所学习的神经系统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占有相对重要的地位,它在协调人体各系统功能、统一人体各方面生理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对其他各章的学习内容具有总结和深化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原有知识体系上构建准确、系统、严谨的神经系统知识结构,对整个人体生理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人体的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等系统的组成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各系统之间的联系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初步认识到人体能够通过协调各个系统的生理活动以及自身与环境的关系,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
尽管学生已经感觉到了神经系统在各系统之间具有协调作用,但对于协调的形式和参与调节的机理等还不明白,渴望进一步搞清楚神经系统参与各系统调节的理论基础。
三、核心素养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有关神经调节的知识对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四、设计思路(一)教材处理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人脑中以大脑皮层为最高级中枢的高级神经活动。
关于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元的有关内容,可以组织学生从观察活动入手,引导学生从宏观观察过渡到微观。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掌握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的知识,对学生进一步理解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元的功能,内容较为抽象,微观性很强,可以借助动画展示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
关于反射、反射弧、反射的类型、人脑高级神经活动的内容联系较为紧密,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和整合,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目的和要求:1、知识目标:(1)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
(2)理解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
2、能力目标:(1)学会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而学习概念的方法。
(2)提高文字阅读和文字信息处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对人体自身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神经元的基本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征。
教学过程:一、复习:1、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有哪些途径?(1)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体外。
(2)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3)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其中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是最主要的途径。
代谢废物的排出对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导入新课:人体能够协调体内各部分功能而成为统一的整体,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是什么原因?下面我们来学习第12章,人体的自我调节。
1、游戏:我说你做(请几位同学上讲台,说出几个简单的动作让学生完成。
例如:举起左手、抬起右脚等)。
2、录象:乔丹的投篮过程。
乔丹能够这么迅速的完成投篮动作,在短暂的瞬间完成系列动作,这与神经调节有什么关系?三、讲授新课:(一)结合课本,分组讨论三个问题:1、说出神经系统由什么组成。
2、尝试描述脑和脊髓的形态和位置。
3、尝试描述脑神经和脊神经的形态和分布(二)神经系统的组成:1、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包括上部膨隆的脑和下部柱状的脊髓。
2、脑的侧面图:分为大脑、小脑、脑干。
3、(提问)一个人喝醉酒为什么走路会摇摇晃晃的?------小脑的作用是维持身体的平衡。
因为酒精使小脑麻痹了,导致身体平衡力比较差,所以走路就摇摇晃晃了。
青少年正处于发育时期,不要喝酒,防止酒精中毒。
4、脑神经和脊神经的分布脑神经大部分分布在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肌肉等处。
脊神经分布在躯干、四肢和皮肤、肌肉里,起到支配身体活动的作用。
5、脊髓的作用:除了头部的信息,其他信息都必须经过脊髓传到大脑。
12.1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及重难点(一)学习目标1.说出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概况,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总结反射的概念、并说出反射弧的完整结构。
2.提高自己与他人合作交往能力,观察、分析、综合、归纳、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养成,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3.通过实验活动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通过分析活动找出答案,激发自己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重难点1.重点:说出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说出反射的概念,描述反射弧的结构---突破方法:动画展示分析,结合膝跳反射举例说明。
2.难点: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突破方法动画展示分析,结合膝跳反射举例说明。
二、智慧加油站(一)吸引上课铃声响后,大家有什么反应?上午最后一节课下课铃声响后大家有什么反应?上课时,老师说“上课!”,同学们有什么反应?大热天,口渴的你看见别人津津有味的吃西瓜,你有什么反应?突然降大雨,在路上行走的你(书包你背着雨伞),有什么反应?上课时候,你的肚子突然痛起来,你会有什反应?上课时候,尿意特别浓,你会有什反应?经过训练,你也可以成为走钢丝的杂技演员,你信吗?即使训练有素的足球守门员面对射来的点球也常常扑空,这是什么原因?人是靠什么系统协调身体各个系统步调一致?人体又是靠什么系统统帅身体各系统与外界环境协调一致呢?(二)探究1.新知讲解理解什么是“人体的自我调节”人体能够协调体内各部分功能而成为统一的整体,能够协调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因而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并维持自身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就是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第1节神经系统和神经调节在这一过程中,怎样的调节方式才能使运动员在如此紧张、短暂的瞬间完成一系列的反应呢?神经系统的调节起着最主要的作用神经系统的组成概况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单位(一)什么是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单位(二)神经元的基本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冲动、传导冲动神经元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一种生物电变化,这种变化能沿细胞膜按一定方向传导。
《神经系统和神经调节》教案〖教学目标〗依据课标要求,“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主题在知识方面只需描述神经系统组成,而落实到“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一节,则只需“描述大脑皮层的形态,说明大脑皮层的基本功能,说明人类条件反射的最突出特征”。
依据新课标理念,学生的知识学习应下保“基本要求”,上据“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
我校学生普遍阅读面较广,比较好学,对大脑诸多未解之谜兴趣浓厚,他们不但想“知其然”,更想“知其所以然”。
因此,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描述大脑皮层的形态,说明大脑皮层的基本功能,说明人类条件反射的最突出特征,初步了解大脑是怎样工作的,大脑的潜能和记忆。
2.能力:尝试解剖脑;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自主获得对大脑功能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探究,训练合作能力;通过脑功能探讨和相互质疑,提升自信品质和自我开发潜力的信心。
教学重点: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情境让学生认识脑的结构特点,有充足的时间观察、分析实例,归纳大脑皮层的功能特点。
教学难点:内化大脑皮层的功能区域活动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第六课时,是“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的最后一节,对“神经调节”学习具有总结和深化作用,对学生正确理解生物圈中的人的地位和作用,正确理解生命活动的协调性、统一性起着决定性影响。
本节教材提供的文字简洁,图片直观,内容层次不高,是适合新课标基本要求的课程资源,学生阅读时比较容易区分重点,抓住核心。
〖设计思路〗1.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教学是一种课程开发,是基于教材而又不局限于教材的体验和交流。
在这种体验和交流中,我力求让学生在能力和情感方面得到满足,教学设计既重知识内化,又突出学生主体性。
2.教学策略:广泛征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热点、疑点,选择建构主义框架下的“5E”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生物科学概念的理解和知识的建构。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初中生物北师大版教材第四单元第十二章第一节,主要内容有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反射,这对学生正确理解生物圈中的人的地位和作用,正确理解生命活动的协调性、统一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程,内容多,可分两课时来进行讲解。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经历了半年多的初中学习之后,学生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拥有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分析更多的例子,来深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人体自我调节的意义,并概述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组成,说明神经调节与邀素调节的特点以及二者的关系。
2、概述神经元和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举例说明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以及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说明人类条件反射的最突出特征。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关注自己的身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生命奥秘的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概述神经元和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说明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说明人类条件反射的最突出特征。
五、教法学法教法: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情境导入。
介绍科学家的一项研究活动:1、给狗喂食物,引起狗分泌大量唾液;2、使狗听到铃声,狗没有分泌唾液;3、先使狗听到铃声,随即给狗喂食物,如此重复多次;4、经过训练后,当只给予铃声而并不喂食物时,狗也会有大量唾液分泌。
听老师讲述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狗能够对食物刺激产生唾液分泌反射,这是它生来就会的吗 ?(2)对未受过训练的狗给予铃声刺激时,并没有引起唾液分泌反射,这说明什么?(3)将铃声与食物多次结合后,只给铃声刺激也能引起狗分泌唾液,这种反射对狗有什么意义 ?(4)使狗建立“铃声——唾液分泌反射可以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反射”的重要条件是什么?(6)假如在狗已经建立“铃声——唾液分泌反射”之后,总是只给铃声不喂食物,那么这种反射还能持久存在下去吗 ?老师对以上几个问题一一做出讲解。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概况。
描述神经元的形态结构特征,说出神经元的基本功能。
能力:培养学生自学钻研,以及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态度。
树立“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教学重点:(1)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概况。
(2)了解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1)神经元的基本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征。
(2)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渗透。
设计思路:新课程理念指出:“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教师的角色方式转变,由原来单一的知识授业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参与者、协作者、引路人的角色转化,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将本课的教学做了重新处理和设计:从学生出发,创设情境,根据学生的需要层层递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应该知道的知识,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视野,满足学生感兴趣和想要探索知识的要求,和学生一起走入神奇的生物世界,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
教学过程:采用“了解原知―引导应知―满足想知”的教学模式,以“自主性、开放性、互动性”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交流、反思,以获得新的知识构建,达到发展学习的目的。
以上述分析为指导,将按“活动引入→了解原知→引导应知→知识拓展”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具体过程如下:活动引入首先,激发学生的热情,以一个“我说你做”的游戏开始本课,教师发出指令,如“举起左手,摸耳朵”等,要求学生依照指令做出相应动作,看哪些学生能准确完成到最后。
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自然引出控制这一系列活动的系统――神经系统。
课堂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教师导航)学生活动或师生互动(学程设计)
三、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1、什么是神经元?
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
单位
2、神经元的基本功能:
就是接受剌激、产生冲动、传导冲动的过程。
3、神经元的结构:
包括胞体和突起,突起又分为轴突和树突
细胞体和树突:接受信息
轴突:传出信息
4.神经元的种类
按功能分:感觉(传入)神经元、中间(联络)神
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
5.神经元的分布
中枢神经系统内:灰质和白质
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节和神经
四、小结: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读书、加强记忆。
(学生看书后,思考回答)
:
学生归纳结论
作业
布置
复习本课所讲内容
板书设计神经系统和神经调节
一、一、问题引入
二、神经系统
三、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四、小结
教学
反思。
第1节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
第2课时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反射的概念;
2.说出反射弧的组成和功能;
3.说出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能力目标
1.结合资料和已学知识,尝试归纳出反射弧的组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交流生活中与神经调节有关的现象及其发生原因;
2.认同人体中的结构是有相互联系的。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机构和功能。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一、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多媒体展示:“反射弧模式图”
提问:1、什么是反射?
2、反射弧包括哪几部分?
(一)播放“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视频
学生活动:以两人为小组完成“膝跳反射”
反射的概念: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提出问题:人体是如何完成反射活动的?
学生思考并讨论
二、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三、学生活动:测试“握手握手”
以小组的为单位每列同学从第一个跟第二握一直到此列最后一个,看哪列用时最短教师总结:
•反射的完成是需要时间的;
•反射弧上传递信息在生理限度内通常是很有效的,因而使机体能够比较及时、迅速、准确地实现调节。
课堂练习:
1、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反射弧
C、条件反射
D、非条件反射
2、下列反射活动中,属于通过长期生活经验积累而形成的是()
A、缩手反射
B、排尿反射
C、眨眼反射
D、望梅止渴
3、在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感受器是()
A、膝盖下面的韧带
B、大脑
C、脊髓
D、大腿的一些肌肉
4、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
A、脊髓中
B、大脑
C、小脑中
D、脑干中
5、在大脑的下列结构中,属于人类特有的是()
A、听觉中枢
B、语言中枢
C、视觉中枢
D、躯体运动中枢
答案:ADCAB
附:五分钟测试
1、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
A、脑和脊髓
B、脑和脑神经
C、脊髓和脊神经
D、脑神经和脊神经
2、构成周围神经系统的是()
A、脑和脊髓
B、脑和脑神经
C、脊髓和脊神经
D、脑神经和脊神经
3、手偶尔碰到火,会立刻缩回来,这种反应叫做()
A、运动
B、兴奋
C、反射
D、冲动、
4、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系统,若人体的传出神经受损,反射弧不完整,反
射活动()
A、能进行,此人无感觉
B、不能进行,此人有感觉
C、能进行,此人不能运动
D、不能进行。
此人能运动
5、针刺皮肤发生缩手反射,在这个过程中,人()
A、先感觉到疼痛,然后把手缩回
B、先把手缩会,然后才感觉到疼痛
C、感觉到疼痛的同时把手缩回
D、以上都不正确
答案:ADCBB
第12章第1节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
第3课时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
2.说出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3.说出大脑皮层的形态和基本功能;
• 4、描述脑的结构组成;
•能力目标
1.通过图片、模型的分析,提高读图分析、归纳整理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2.讨论“科学家的一项活动”,将具体、生动的认识进一步转变为抽象、概括的规律性认识。
•情感目标
通过反射,特别是条件反射的学习,认同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并用此理论指导自己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重点:
1.条件反射的建立;
2.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
大脑皮层的形态和基本功能;
3.大脑皮层的形态和基本功能;
三、教学难点:
条件反射的建立。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模式:发现解决问题教学模式
六、教学过程
人在吃梅、看梅、谈梅时都有分泌唾液的现象发生,这些现象都是反射活动。
提出问题:
•这些反射活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怎样按照反射形成的过程去分类?
一、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学生阅读图片,讨论后归纳
1、非条件反射
生来就有的
先天性反射。
低级的神经活动。
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
(如脑干、脊髓)
参与即可完成。
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眨眼反射、婴儿的吮吸反射等,都属于非条件反射。
2 条件反射
吃过梅的人,看到或谈到梅时,才会发生唾液腺分泌唾液的反射。
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后天性反射。
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
知识拓展
1.你能说出哪些描述条件反射的成语?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谈虎色变惊弓之鸟
不寒而栗杯弓蛇影
画饼充饥鹦鹉学舌
2. 以下活动属于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
排尿反射——非条件反射
避雨——条件反射
听到发令枪声冲出起点——条件反射
眨眼反射——非条件反射
3.请你设计一个实验,使鱼缸中成群的鱼(或饲养的小宠物)到一定的地点吃食?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
条件反射是如何建立的?
二、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
三、条件反射的建立的意义
•提高了人和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条件反射水平越高,适应环境的生活能力也必然越强。
•人类在形成条件反射的能力上比所有其他动物都强。
分析讨论
马戏团的小狗会表演简单的计算,人也会计算,这两种情况一样吗?为什么?
四、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
1、大脑皮层上的功能区
2、能够对语言、文字的刺激建立条件反射,是人类条件反射的最突出特征
五、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学习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忆、思考后踊跃回答
掌握了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区别,以及大脑皮层的功能
六、课堂练习
1.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 )
A.反射
B.反射弧
C.条件反射
D.非条件反射
. 2、下列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 )
A.骑车时见到红灯标志则停止前进
B.婴儿的排尿反射
C.吃过酸杏的人见到酸杏分泌唾液
D.上课铃响学生走进课室
3.在神经调节方面,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 ( )
A.人能对语言、文字的刺激发生反应
B.人的大脑皮层具有语言中枢
C.人能有目的地进行社会性劳动和生活
D.以上三种特点都是
4、下列反射活动中,属于通过长期生活经验积累而形成的是()
A、缩手反射
B、排尿反射
C、眨眼反射
D、望梅止渴
5、某小孩玩耍时,手不小心碰到玫瑰的刺,马上缩回来。
没直接参与此反射的结构是()
A、脊髓中的神经中枢
B、大脑皮层中特定的神经中枢
C、感受器
D、传出神经
6、在大脑的下列结构中,属于人类特有的是()
A、听觉中枢
B、语言中枢
C、视觉中枢
D、躯体运动中枢
答案:CBDDAB
附:五分钟测试
1、某人感到手臂很疼,此痛觉产生于()
A、大脑躯体运动中枢 B大脑躯体感觉中枢
C、上臂的神经
D、上臂的疼痛部分
2、下列各项反射活动中,与“谈虎变色”这一反射类型相同的是()
A、酸橘入口,分泌唾液
B、人的缩手反射
C、精彩的哑剧引发观众哈哈大笑
D、人熟睡时被蚊子叮咬会动一动
3、反复进行下列行为,可训练鸡群听到哨声后集合的是()
A、喂食前先吹哨
B、喂食后再吹哨
C、只喂食不吹哨
D、只吹哨不喂食
4、下列各项中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
A、马戏团的小狗会表演节目
B、狗吃食物时分泌唾液
C、山羊会表演简单的计算
D、小孩看到护士就哭
5大脑半球的表面有许多弯弯曲曲的沟和回,这些沟和回主要增加了大脑的()
A、表面积
B、体积
C、脑容量
D、传导冲动的速度
答案:BC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