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选择题精选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19
马原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统一D.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答案:A2.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A. 物质性B. 多样性C. 精神性D. 抽象性答案:A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 认识的唯一来源B. 认识的唯一目的C. 认识的唯一标准D. 认识的唯一动力答案:A4.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A. 反映B. 创造C. 决定D. 否定答案:A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社会革命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包括:A. 马克思主义哲学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 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答案:A、B、C2.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包括: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C. 人与自然的矛盾D. 人与社会的矛盾答案:A、B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过程包括:A. 感性认识B. 理性认识C. 从实践到认识D. 从认识到实践答案:A、B、C、D4.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前提是:A. 经济独立B. 政治自由C. 思想解放D.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答案:A、B、D5.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A.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B. 人的全面发展C. 阶级和国家的消亡D. 人的自由和解放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和认识世界的出发点。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马原期末复习选择题(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C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 )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9.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10.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1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12.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13.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14.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 B )A、客观性B、实践性C、历史性D、社会性1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 A )A、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矛盾激化以及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B、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C、德国古典哲学D、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研究16.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基本内核”是( A )A、唯物论思想B、辩证法思想C、可知论思想D、认识论思想17.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C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B、《共产党宣言》C、《德意志意识形态》D、《资本论》18.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B、唯物论和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19.从( D )上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 德国古典哲学 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D. 以上都是 答案:D
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A. 多样性 B. 物质性 C. 可知性 D. 动态性 答案:B 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 A. 人类特有的活动 B. 动物的生存方式 C.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D.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答案:D
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 主观符合客观 B. 主观创造客观 C. 主观决定客观 D. 客观决定主观 答案:A
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 )。 A. 客观的 B. 主观的 C. 相对的 D. 绝对的 答案:A
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 )。
A. 反映 B. 创造 C. 决定 D. 否定 答案:A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A. 直接动力 B. 根本动力 C. 唯一动力 D. 次要动力 答案:B 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 )。 A. 创造者 B. 旁观者 C. 领导者 D. 被领导者 答案:A
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最终目标是( )。 A.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B. 实现共产主义 C. 消灭阶级差别 D.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答案:B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 A. 个人利益的实现 B. 社会利益的实现 C. 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D. 个人与自然的统一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 )。 A. 实践性 B. 革命性 C. 科学性 D. 系统性 答案:ABC
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 A. 物质决定意识 B. 意识依赖于物质 C.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D. 物质和意识相互独立 答案:ABC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课程中,考试是检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下是一套典型的马原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供同学们进行复习参考。
第一部分: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
A.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阶级立场B.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阶级矛盾C.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资本主义参考答案:A.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阶级立场2.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论是()。
A. 实证分析B. 辩证唯物主义C. 唯心主义D. 经验主义参考答案:B. 辩证唯物主义3. 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
A. 民主社会主义B. 和谐社会C. 人类社会的共产主义D. 资本主义参考答案:C. 人类社会的共产主义第二部分:简答题1. 请简要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
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2.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认为私有制是历史的产物?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私有制是历史的产物,因为私有制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通过私有制的出现,人类社会进入了阶级分化的历史阶段,私有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第三部分:论述题请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当今世界的贫富分化问题进行思考和阐述。
参考答案:在当今世界,贫富分化问题愈发严重,这背后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矛盾和剥削压迫。
马克思主义认为,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造成贫富分化问题的本质根源,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建设,消灭私有制和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最终消除贫富分化,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共同富裕。
结语以上是关于马原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的内容,希望对大家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所帮助。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的社会理论,对于我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素养。
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恩格斯)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正因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因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
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是: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就是承认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以实现的,承认人的能动作用。
这是正确的。
但“成事在天”即把办成事情的原因、决定因素归结为外在于人的天意,认为历史活动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这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人的努力在事情成败中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和宿命论。
辩证法讲的是世界的状态是什么样的.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主观辩证法作为概念辩证法、头脑中的辩证法,是对自然界的客观的变化、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
它是人们的一种理论形态或者思维方法形式存在的辩证法,属于意识的范畴。
相应的,客观辩证法是以物质联系运动发展的客观状态形式存在的辩证法,总体属于物质的范畴,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客观辩证法是内容,主观辩证法是形式,这就是两者的关系。
主观辩证法指辩证的思维,在本质上它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
它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范畴。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相对主义【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相对主义的确认。
题干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的关于相对主义的典型命题,“是非无定质”是说是非没有界限,这显然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马原高频选择题题目一: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的特点是()。
答案:实践性。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是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特点。
题目二:题目:社会存在是指()。
答案: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解析: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核心和基础,起决定性作用。
题目三:题目: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答案: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解析: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这一矛盾运动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题目四:题目: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是()。
答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解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集团,之所以能够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了崭新的中国,就是因为党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题目五:题目: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所需的经济条件包括()。
答案: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产品交换的出现。
解析: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条件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产品交换的出现。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自由地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为商品的交换提供了可能;而产品交换的出现则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023马原期末考试题库选择题一、选择题1.下列哪个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定义? A. 资本主义是血腥的剥削制度。
B. 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
C. 资本主义是劳动者的解放阶段。
D. 资本主义是人类追求幸福的理想社会。
2.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唯心主义。
C. 哲学唯物主义。
D. 形而上学。
3.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论成果是: A. 资本论。
B. 共产党宣言。
C. 科学社会主义。
D. 社会主义理论。
4.以下哪个思想家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 A. 法拉第。
B. 亚当·斯密。
C. 达尔文。
D. 列宁。
5.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可以概括为: A. 不断革新,追求真理。
B. 无产阶级的崛起和革命。
C. 科学社会主义的建立。
D. 人类解放的伟大目标。
6.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变革的根本动力是: A. 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 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C. 土地的私有制。
D. 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力。
7.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定义是: A. 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
B. 资产阶级的统治下的社会。
C. 劳动者的解放社会。
D. 公有制的社会。
8.以下哪个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A. 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B. 预算制度的建立。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革命精神的崛起。
9.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最终实现的条件是: A. 生产力高度发达。
B. 私有制完全消除。
C. 社会公正和平等。
D. 全球统一的社会主义制度。
10.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宿命论的观点是: A. 无论经济条件如何,人类都无法改变历史进程。
B. 社会发展和社会意识是相互作用的。
C. 历史是由个人决定的。
D. 历史发展是一种偶然现象。
答案及解析: 1. B: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商品生产和交换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特征。
2.A: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强调了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社会变化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概论(历年考试相关资料)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B )A、辩证法思想B、唯物主义思想C、可知论思想D、决定论思想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A、古希腊罗马哲学;B、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法国启蒙哲学;D、德国古典哲学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C )A、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基本内容;B、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功能作用;C、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理论品质;D、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实践基础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ABCD )A、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B、现代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C、以三大发现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新成就;D、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锐化;E、现代西方哲学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有(BCD)A、控制论;B、细胞学说;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D、生物进化论;E、信息论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A、客观实在性;B、运动变化性;C、可知性;D、广延性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D)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8、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而已,这表明(B)A、人脑是意识的器官和源泉;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C、观念和物质没有本质区别;D、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9、庄子提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他只强调事物的联系,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这是一种(B)A、唯心主义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相对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10、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B)A、普遍性和特殊性;B、斗争性和同一性;C、绝对性和相对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11、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提示事物发展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C)A、否定之否定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内容决定形式的规律12、下列选项中,体现坚持适度原则的是(A)A、掌握火候,适可而止;B、知彼知已,百战不殆;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13、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C)A、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B、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一、单项选择(每题1 分,共30 分)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①存在②理念③灵魂④“原初”物质2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①唯物主义观点②实践的观点③辩证的观点④联系的观点3 、正确的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的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①人脑的错误判断②人的主观想象③客观世界④落后的思想意识4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①客观事物本身②经典著作的结论③逻辑推理④实践5 、矛盾的转化()①是向着任何一个方向转化②是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③只是由坏到好的转化④只是由低级向高级转化6 、揭开全部社会发展史奥秘的钥匙,马克思是在()①自然演变史中找到的②由猿到人的演变中找到的③劳动发展史中找到的④意识发展史中找到的7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①唯物主义观点②唯物辩证法观点③折衷主义④诡辩论8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①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②多层次的生产力③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④社会化的大生产9 、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的()①唯物主义②辩证法③历史观④二元论10 、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因素是()①阶级斗争②社会精神生产过程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和矛盾运动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11 、劳动对象是指()①各种生产工具②各种产品③劳动过程中所能加工的一切对象④自然界现成的物质资料12 、唯心主义在意识作用问题上的错误是()①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②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③片面强调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作用④既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又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13 、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①政治法律思想②哲学和社会科学③国家政权④社会意识形态14 、社会的精神文明是指()①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现实表现②共产主义思想③人类的精神成果的总和④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及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15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①外力推动②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斗争③矛盾的同一性④事物的内部矛盾16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①事物的本质方面②处于被支配的方面③处于主导地位的方面④事物的非本质方面17 、构成人们认识事物基础的是()①矛盾的同一性②矛盾的斗争性③矛盾的普遍性④矛盾的特殊性18 、事物在某一局部发生性质的变化,这是()①根本质变②阶段性的部分质变③局部性的部分质变④单纯的量变19 、真正驳倒不可知论的是()①指出人们可以通过感觉反映世界②指出本质和现象是同一的③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④反映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20 、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观点①诡辩论②形而上学③辩证法④相对主义21 、社会基本矛盾的最终原因是()①生产力的发展②生产关系的发展③经济基础的发展④上层建筑的发展22 、否定之否定的仿佛是向肯定的复归,这种观点是()①折衷主义②辩证法③诡辩论④形而上学23 、辩证法同循环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①事物发展的曲折性②事物发展的周期性③事物发展的前进性④事物是运动、变化的24 、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①生产实践②阶级斗争③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④科学实验25 、实践是指()①人们的一切活动②人们的日常活动③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运动④人们的精神活动26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①科学之科学②关于客观世界一切规律的科学③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④思维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27 、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是()①只要参加实践②只要刻苦读书③依靠灵感和机遇④既要积极参加实践又要认真读书28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①求知欲望②好奇心理③科学兴趣④社会实践29 、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违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犯了类似()的错误。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大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A. 哲学、政治学、经济学B. 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C.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阶级斗争学说D.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答案:B2.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是:A. 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B. 工人的劳动时间低于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C. 工人的劳动时间等于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D. 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答案:A3.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A. 生产力的过剩B. 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C. 消费能力的不足D.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答案:B4. 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认为,阶级斗争是:A.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 社会发展的间接动力C. 社会发展的障碍D. 社会发展的次要因素答案:A5.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A. 社会意识B. 社会制度C. 社会结构D. 社会关系答案:A...(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也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2. 解释什么是“异化”以及马克思如何理解异化。
答案:异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的劳动变成了一种商品,工人失去了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控制,从而失去了自我。
马克思认为异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表现在物质生产领域,也表现在人的精神和社会关系上。
3. 论述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观点。
答案: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种矛盾最终会导致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阶级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 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恩格斯)
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正因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因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
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是 :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就是承认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以实现的,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正确的。但“成事在天”即把办成事情的原因、决定因素归结为外在于人的天意,认为历史活动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这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人的努力在事情成败中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和宿命论。
辩证法讲的是世界的状态是什么样的.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主观辩证法作为概念辩证法、头脑中的辩证法,是对自然界的客观的变化、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它是人们的一种理论形态或者思维方法形式存在的辩证法,属于意识的范畴。相应的,客观辩证法是以物质联系运动发展的客观状态形式存在的辩证法,总体属于物质的范畴,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是内容,主观辩证法是形式,这就是两者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指辩证的思维,在本质上它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它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范畴。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相对主义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相对主义的确认。题干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的关于相对主义的典型命题,“是非无定质”是说是非没有界限,这显然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实际上形而上学哲学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就有“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相对主义的错误在于夸大事物的相对性,而绝对主义则是夸大事物的绝对性。“是非无定质”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但更确切地说是相对主义的错误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提出:“无独必有对”,“独中又有自对”,这是一种 A.矛盾的观点 B.矛盾对立无限性的观点 C.一分为二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需要与满足需要。具体表现如下: ①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 ②主体与客体之间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认识关系的基础,主体是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认识客体的。
③主体与客体之间还存在着价值关系,即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和客体对主体的需要的满足。
④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 对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A.唯物主义承认,唯心主义不承认 B.唯心主义承认,唯物主义不承认 C.辩证正唯物主义承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承认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 经验论的观点是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经验论分为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两种。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区别在于对感觉来源的回答不同。所以,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点的观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
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 A.人类必须依赖自然,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B.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 C.人类能维护生态平衡 D.人类能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本题考查人类对自然“统治”作用的原因。人类对自然的“统治”最根本的表现在能够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使之为自己服务。A项根本就没能说明人类对自然的“统治”,没有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因为人与动物都是依赖自然的:B项是与题干的同语反复,没能够真正说清“统治”的内涵;C项虽然是很重要的,但还不是人类能够“统治”自然的根本原因。
一切以条件为转移,这是( C ) A. 否认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D.形而上学绝对主义的观点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是表征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和发展观点的一个基本命题。由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其目的是为了引导人们运用辩证法去观察现实的社会生活,研究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互相制约的,即互为条件的。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随着条件的变化,事物及现象必定会产生不同的特点,随着条件的消失,该事物趋于灭亡。因此不能孤立地看问题;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又是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不断运动和发展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不可动摇的、绝对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迁,事物及其现象的特征也会发生改变。因此必须要一切以条件、时间和空间为转移。
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 ( ) A 先有联系,后有运动 B先有运动,后有联系 C运动构成联系 D联系构成运动 联系是运动中的联系.联系和相互作用本身就表明不同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也就是在运动
“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是一种: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要明确“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句话的含义,它强调一切事物总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是作为过程存在的,没有永世长存的事物。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之所以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D ) A.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事物的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指的是() A.事物的质就是事物存在本身 \x05B.同质的事物没有量的差别 \x05C.事物总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 \x05D.不同量的事物可能是同质的事物 否定之否定规律( A ) 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浮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D.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 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相对于价格来说是比较稳定的。商品的价格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但它始终围绕价值而上下波动,因而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在这里价值是具有必然性的东西,价格则是偶然性的东西,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辩证法范畴上说属于( D ) A.必然性决定偶然性 B.本质决定现象 C.现实性决定可能性 D.内容决定形式
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尚不能实现的可能性称之为( C )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怎样辨析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论.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失去了赖以产生的基础和得以实现的手段.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并由此体现出认识过程的唯物主义性质.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如果没有理性认识,那么最多只能产生动物式的被动感知,而不会有人的真正感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认识论中的主体性原则是指( D ) A.主体决定客体 B.客体反映主体 C.主观性原则 D.主体的能动性
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主体的根本属性是( C ) A.自然属性 B.认识属性 C.社会属性 D.具有感觉器官、思维器官和实践能力
(1)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实践由主体、客体和中介构成,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属性,有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四种基本形式.客体是主体活动的对象,是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那一部分客观事物,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历史性的属性,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三种基本形式.实践中介是主体用于客体的工具、手段或程序和方法.实践就是以主体、客体、中介为基本骨架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动态过程。
(2) 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性(直接现实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主体所使用的工具和实践作用的对象都是客观的。实践的客观性表明它与纯粹的思维活动、精神活动是不同的。只有坚持实践的客观性,才能从根本上与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
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有自己的主观世界的,人的实践都是在一定意识、目的指导下的活动。只有坚持实践的能动性,才能从根本上与旧唯物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
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只有坚持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才能既同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又同旧唯物主义实践观以及实用主义实践观区别开来。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 D ) A.审美与审美对象的关系 B.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 C.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 D.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