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节庆、手工艺等非物质形式的传统文化表达。
这些传统文化符号和实践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的遵循,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和社会意义。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因此,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政策研究1.国家政策与法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政策,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
这些政策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地方政策与实践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政策,以保护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还通过实践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实践研究1.保护措施研究有关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保护建议和措施,如加强非遗名录的申报与保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等。
2.传承与发展研究学者们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传承与发展模式,如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与扶持、非遗项目的推广与传播等。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1.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着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如非遗项目的商业化开发问题、非遗制作者的权益保护等。
2.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中还存在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问题,如非遗项目的传统表达与现代创新的结合问题、年轻一代对非遗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问题等。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研究综述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研究,这可是个相当有趣又很有意义的话题呢。
咱们先来说说国内的情况。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可真是多得像天上的星星,数都数不过来。
像京剧,那婉转的唱腔,精致的妆容和服饰,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
很多地方就把京剧和旅游结合起来了,游客到了北京,要是能看一场正宗的京剧表演,那感觉就像吃了一顿满汉全席一样满足。
再比如说剪纸艺术,那些民间艺人的手就像有魔法一样,一张纸在他们手里能变成各种美丽的图案。
有的旅游景点就专门设置了剪纸体验区,游客们自己动手剪纸,就好像在跟古老的文化进行一场亲密对话。
在国内的一些古镇,非遗简直就是灵魂。
就拿乌镇来说吧,那里的蓝印花布制作工艺,从织布到印染,一道道工序都展示着传统的魅力。
游客们穿梭在小巷子里,看着那些晾晒的蓝印花布,就像走进了一幅古老的画卷。
这难道不是一种非常棒的旅游体验吗?而且,这些非遗项目也因为旅游的带动,有了更多传承下去的机会。
就像一个火种,原本可能在角落里快要熄灭了,旅游就像一阵风,把这火种吹得更旺了。
再看看国外呢。
法国的香水制作工艺那也是闻名世界的非遗啊。
那些香水小镇,弥漫着各种迷人的香气。
游客们到了那里,就像是走进了一个香的王国。
这不仅让游客享受了美妙的嗅觉之旅,也把香水制作这个非遗文化传播得更广了。
还有意大利的玻璃吹制工艺,那些晶莹剔透的玻璃制品,简直是艺术品。
在威尼斯等地,游客可以观看玻璃工匠现场吹制玻璃,那场景就像看一场神奇的魔术表演。
这和旅游结合起来,让全世界的人都能领略到意大利的独特文化魅力。
不过呢,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结合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过度的旅游开发可能会让非遗变了味。
就好比一个本来很淳朴的姑娘,被浓妆艳抹得失去了原本的清新。
比如说一些地方为了吸引游客,把非遗表演搞得太商业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
这可不行啊,非遗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不能被破坏了。
另外,在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也要找到一个平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种地域性的,比较劳动性的,表现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知识性内容。
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国内的问题,也是国际性的问题。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初。
国内学者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
本文旨在对国内研究的综述,首先分析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点,然后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现状,最后对国内研究进行分析与评价。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包含在非物质文化传统中的实物和非实物性的资产。
它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和相关的庆典、仪式、风俗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特点:1.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地域、民族、宗教、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
2.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代代相传,通过口头或实践方式传承的,是人类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3.根植于社会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积累的智慧和技能,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4.共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共同的文化传统,可以凝聚人们的情感和认同感。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现状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自1987年我国加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家文化政策体系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立法保护:我国先后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民间文艺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2.文化保护体系建设:我国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包括非遗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等。
3.传承人培养:我国注重培养非遗传承人,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基地,通过举办非遗传承人培训培训班、传承项目展演等方式,培养和选拔一大批非遗传承人才。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技艺、口述传统、表演艺术、节日庆典等无形的文化传统。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
下面将综述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相关领域和方法。
一、研究领域:1. 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个体和群体认同的影响,探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2. 传统技艺和手工艺:研究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探索技艺传承者的经验和技术,保护和传播传统手工艺。
3. 口述传统和民间故事:研究民间故事的传播和变异,探讨口头传统的保护和传承。
4. 表演艺术和音乐:研究传统舞蹈、音乐和戏剧的演变和传承,保护和传播传统表演艺术。
5. 节日庆典和仪式:研究不同文化中的节日庆典和仪式,探讨其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方法:1. 田野调查:通过实地走访和访谈等方法,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保护措施和传播途径。
2. 录音录像:利用录音和录像技术,记录传统表演艺术、口述传统等,保存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频和视频材料。
3. 口述历史:通过采访老一辈传承者和相关人士,收集并整理口述历史,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变迁。
4. 社区参与:鼓励社区居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5. 跨学科研究:将人类学、民俗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全面深入地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案例:1. 日本和韩国:这两个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例如日本的和服制作、茶道、歌舞伎等,韩国的韩服制作、曲艺表演等。
2. 法国:法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也有着重要工作,例如巴黎的建筑、葡萄酒制作、面包烘焙等。
3. 印度: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古老和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如印度古典舞蹈、音乐、瑜伽等。
总之,国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关注于文化认同、传统技艺、口述传统、表演艺术和节日庆典等领域。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1. 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具有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性财富,它体现了不同民族、地区和社会群体的创造力与智慧。
国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综述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现状、主要成果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2.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主要热点2.1 跨学科研究的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已经逐渐从单一学科的角度转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开始相互借鉴,共同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个层面和维度。
例如,人类学家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揭示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2.2 地方与全球的关系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关注地方与全球之间的相互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承载着地方的历史文化传承,又受到全球化的影响。
研究者们开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变迁、保护和传承等问题。
他们关注地方社群如何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如何借助全球合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
2.3 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密切相关。
国外研究者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探讨了个人、社区和国家在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时如何寻求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
研究结果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提升个体、社区和国家的文化自信心,促进身份认同的建构。
3.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方法与成果3.1 田野调查与实地观察国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往往采用田野调查和实地观察等方法,以获取准确的研究材料和数据。
研究者们深入到具体的社群和地区,与当地人民进行亲密接触,观察和记录他们的日常生活、传统习俗和艺术表演等。
这种基于实地观察的研究方法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意义。
3.2 跨文化比较与对比研究国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也借鉴了跨文化比较和对比研究的方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并传承的各种非物质形式的文化,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宗教信仰、传统手工艺等各种活动和表达方式。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文化多样性,维护国家文化自信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进行综述,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国内文化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受到现代化进程、城市化、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严峻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面临失传的危险。
一些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年龄偏大,年轻一代缺乏传承意愿,这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一定的压力。
为了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国内相关部门和学术机构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学者们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特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政策与法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得到了国家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正式颁布实施,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法律依据。
该法通过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保护措施等内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系统的法律规范。
不少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更为具体的实施细则。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它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国内许多学者和相关机构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与发展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习俗、知识和实践技能等。
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全球性的议题,各国都在积极探索保护与发展的方法。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也备受重视,本文将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探讨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代表着人类的创造力和智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够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繁荣与发展。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旅游和社会发展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其保护和发展备受关注。
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和分布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样的国家,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等多种类型。
比如中国的非遗名录中就包括了京剧、黄梅戏、布依织锦等多种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分布于中国各个地区,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政策随着中国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重视程度的提高,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比如200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法律保障;2011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布,则更加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此外,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以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4.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实践经验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方面,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传统技艺、习俗、表演艺术的保护计划,比如“非遗周末”、“非遗进校园”等活动,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医药知识和实践技能等方面,中国也通过建立传统医药疗效评价体系,加强对传统医药知识的传承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在当今社会日益受到关注,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旨在提出更科学、更有效的保护与传承路径。
本综述将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明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调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形式。
在中国各地,许多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以全面了解当前的问题和挑战。
1.1口头传统文化的调查研究口头传统文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学者们对不同地区的口头传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许多口头传统文化正在受到快速消失的威胁,需要进行及时的保护和传承。
1.2表演艺术的调查研究中国的表演艺术博大精深,包括戏曲、舞蹈、民间音乐等多种形式。
研究人员调查发现,许多传统表演艺术在现代社会面临着市场冷淡、传承断裂等问题,亟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和传承。
1.3传统手工艺的调查研究传统手工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人民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
调查研究表明,许多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面临着市场竞争、技艺传承等问题,急需进行保护和振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政策研究政府的政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者们对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以探讨更科学、更有效的政策路径。
2.1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是非常全面和系统的,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研究人员对这些政策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和建议。
2.2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来保护和传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者们通过对这些政策进行研究,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可行的政策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发布时间:2023-07-03T08:02:26.812Z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3年7月作者:巴浩冉[导读] 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大会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决议。
(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等。
目前,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相对全面,涵盖概念界定、价值功能、保护、传承与发展等方面。
因此对已有研究细致分类并梳理尤为重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23)7-298-06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大会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决议。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9项代表作获得通过中国昆曲入选。
此后,中国学界开始初步探究“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约》(以下简称《公约》),2004年中国正式加入《公约》。
至此作为一个特定的专业术语——“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进入学者的视野,引起学术界广泛讨论。
二十年间,中国积极参与《公约》的缔约,并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实施,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独到的中国思维、中国智慧以及中国经验。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在中国知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有1652篇期刊论文和279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从研究主题来看,国内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与功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等方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种以人类为载体传承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学科研究提供参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最早见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是指被视为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的文化表现形式。
根据公约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分为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节庆、认知领域和相关的实践等多种形式。
二、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政策体系中国政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条例》等。
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三、地方政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各地政府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活动、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培训班、加强与民间文化艺术家的合作等方式,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成果。
四、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动态国内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研究,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条例》等法规文件的解读和评价;二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模式的探讨,包括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口头传统的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等;三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研究,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社会融合的推动作用展开深入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传并由人民共享的各类文化遗产的总称,涵盖了口传文化、传统艺术、民间工艺、民间活动等多个领域。
其核心在于强调了时间的延续和社会的传承。
这种遗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记忆和历史,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现状及策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它不仅承载着历史,还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对于个人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来源;对于社会而言,它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纽带;对于世界而言,它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但其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全球化的影响,许多传统的文化形式和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传承机制,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这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策略:1. 立法保护: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责任主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法律保障。
2. 宣传教育: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建立传承机制: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有效的平台和机制。
关于非遗的综述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文化标识。
非遗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全面详细地介绍非遗的概念、重要性、保护与传承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非遗的概念非遗是指不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
非遗包括但不限于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等。
二、非遗的重要性1.保护文化多样性:非遗是各个民族和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非遗有助于保护和弘扬文化多样性。
2.传承历史记忆:非遗承载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记忆,通过传承非遗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
3.促进社会发展:非遗传承和创新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4.增强民族凝聚力:非遗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标识,传承非遗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稳定。
三、非遗的保护与传承1.立法保护:各国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保护非遗,确保其传承和发展。
2.文化机构参与:各级文化机构积极参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组织相关培训和活动,提供支持和指导。
3.社会参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组织展览、演出等活动,宣传和弘扬非遗。
4.国际合作:各国之间通过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保护和传承非遗,实现文化交流与共享。
四、非遗对社会的影响1.促进经济发展:非遗传承和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旅游业、手工艺品产业等的繁荣,促进经济增长。
2.传播文化价值观:非遗作为文化的载体,传播着一种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对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文化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增强文化自信:非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标识,传承非遗可以增强人们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4.促进社会和谐:非遗传承和发展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通过传承非遗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稳定。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综述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丰富多彩的,涵盖了艺术、手工艺、音乐、舞蹈、戏剧、民间信仰等领域。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文化的继承,也是人类智慧与创造的结晶。
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结合起来,不仅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也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及保护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们以非物质形式创造、传承和发展的文化产业,包括口传、表演、社会实践、节庆等方面的人类创造活动及其表现形式”。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非常丰富,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绘画、民间手工艺、节庆习俗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代表着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也展现着非凡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旅游价值。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将其传递给后代,也有助于提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可以为旅游业注入新鲜元素,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业可以相辅相成,旅游业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发展机遇,带来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为旅游业提供丰富的主题,增强旅游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体验,提高旅游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成为旅游节目的一部分,吸引游客参观观看。
例如,梨园戏曲、京剧、湘剧、黄梅戏等,都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可以成为旅游线路中的一个亮点。
同时,在一些民间艺术展览和表演中,可以向游客展示中国古老的手工艺术、贴纸皮影、剪纸、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增加旅游文化体验的重要途径。
节庆习俗也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在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节日。
在节日来临之前,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活动和习俗进行,各地特色鲜明。
将这些传统习俗融入到旅游中,游客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并感受到与当地民众融为一体的体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如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
它体现了不同民族、地区和国家的独特文化特点,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传承人口减少、资金缺乏、传统技艺失传等问题。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国内研究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提出的概念,它涵盖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多种形式,是人类文化创造的重要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传承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体现了不同民族、地区和国家的独特文化传统。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现状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专门机构、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开展保护项目等。
但是,由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分布广泛,加之保护工作的专业性和长期性,因此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保护资源的不足、传承人口减少等。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方面,我国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比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结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等。
但是,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如传承人才培养不足、市场开发不够成熟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成果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研究国内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包括文化、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方面。
他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研究为了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研究者对传承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提出了一些传承策略,比如加强传统技艺的培训、设立相关基金支持传承人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社会习俗、传统手工艺和知识与实践技能为代表的人类非物质创造活动,及其传播载体。
这些传统的表达形式被视为某一社区、群体或个人的文化遗产,是其生活和文化习俗的载体和体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是各国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关乎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实现文化多样性和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也备受重视,国内研究者就此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本文将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逐渐增多,涉及的领域也逐渐扩大。
在学术研究方面,一些重点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始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涌现了一批学术成果。
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收集成为了学术研究的重点之一。
研究者通过深入田野调查,搜集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系统整理与归纳,形成了一系列学术成果。
除了学术研究之外,国内各地政府和NGO组织也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中。
他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制定、申报与保护名录、非遗传承人的培训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存在的问题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的逐渐深入,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
一方面,由于社会发展、人口流动等原因,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另一方面,一些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一些非遗传承人的培训与传承也亟待解决。
其次,目前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缺乏一套完善的保护体系和机制,导致保护工作的难度较大。
此外,一些地方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在形式、轻在内容的现象,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缺乏可持续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也备受关注,相关研究逐渐深入。
本文将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综述,探讨相关研究的进展、成果和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概念,指代由特定社群或群体创造、传承和发展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知识与实践技艺以及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群体性特征。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遗性、传承性、地域性和群体性等特点。
非遗性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延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积淀。
传承性指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一代代传承下去。
地域性和群体性体现在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特定传承群体。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1.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中国政府多年来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0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该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做出了具体规定。
2.保护机构建设中国政府设立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各级文化部门还大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训和申报工作。
3.社会参与和基层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注重社会参与和基层保护。
在保护工作中,注重发挥民间力量,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群体,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社区的融合。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1.传承人培训与保护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传带徒弟,举办各类培训班和比赛,鼓励年轻一代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
国内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与发展的研究综述1. 介绍非遗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间或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其传承和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作为我国文化瑰宝,经历了千百年的光辉岁月,如今在现代社会依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本文将对国内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并共享对这一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2. 传承与保护国内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包括技艺传承困难、市场萎缩、人才流失等问题。
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努力,许多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通过设立非遗工作室和非遗展示馆,传统手工艺得到了更多的传播与展示。
3. 创新与融合在传承的过程中,创新和融合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创新,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得以融入现代生活,拓展了市场需求。
另不少手工艺人也在不断尝试与其他领域的融合,推动了非遗文化的向前发展。
在服饰类非遗中,一些手工艺人开始尝试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打造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4. 社会参与与传播非遗的传承离不开社会的参与与传播。
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民众参与非遗保护工作。
另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非遗传播,通过举办展览、庙会等活动来推广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使之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5.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国内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使命。
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其继续在当代社会中发光发热。
6. 总结国内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紧迫的问题。
在政府、社会以及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下,相信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一定能够得以传承与发展,继续为我们的社会生活增添独特的魅力。
通过对国内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与发展的综述,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并对其重要性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评述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目前遗产研究领域的新热点。
本文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的保护模式、相关主体、旅游开发和涉及的法律及政策问题进行了梳理。
并且指出文化空间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型、对国外成熟理论和个案研究的借鉴将成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评述千百年以来,多数民间文化游历于政治国家的主流意识之外,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境地。
1经济全球化以不可阻挡之势汹涌而来。
与此同时,西方的文化也与其资本一道风行世界,所到之处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急剧消失。
2文化认同是区别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保护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成为国际上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全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催生了“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项目的诞生,该项目最终直接促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广泛传播和认同。
3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开辟了一个新的遗产学领域4继我国昆曲艺术和古琴艺术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成功申报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的研究随即升温。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的身份完成了从“草根文化”到国家“文化象征”的转变,5并且被赋予“民族文化基因”的意义。
众多学者对遗产研究领域的这一新热点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涌现出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笔者以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四川大学图书馆和卓越网进行搜索,相关文献搜索结果如下表:数据来源: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四川大学图书馆和卓越网由上表可以看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呈现越来越热之趋势。
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涉及的相关主体以及相关法律、政策问题上。
开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描述上,后来的研究涉及到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利用、立法和旅游开发,并开始借鉴国外先进研究成果。
已有的研究涉及民族学、人类学、法学、旅游学、民俗学等学科,多采用定性描述的研究方法。
其研究成果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为政府、业界和学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提供依据。
本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有助于总结目前的研究进展,为今后的研究指出方向。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实质是解决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前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以丰鹏(2008)为代表,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实现并不是一种对立关系,可以实现保护与利用的统一。
另一种观点以王巨山(2006年)为代表,认为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衰落是必然的,部分原因是其功能、价值的丧失。
客观地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今和未来都不能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
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沉淀成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它对于保持民族国家的文化独立性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6不在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发展、建立现代文化是行不通的。
7没有对于传统文化的这样一种构建就会缺失“经济大厦的宽广底层”,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将无以为继。
8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纵观国内此研究领域,学者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了尝试性探索,主要有以下九种保护模式:博物馆保护模式:方李莉探讨了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博物馆理论在贵州长角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实际运用,用案例说明国外先进并且成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在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指导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
9韩洋认为博物馆因具有保护、保存遗产的科学设置和专业人员,而成为遗产界唯一的永久性机构。
10活态保护模式:高梧提出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间三个部分组成一个动态的文化场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在这个场中进行着疏通传承渠道、存留文化空间和延续文化时间的工作,其三个关键点是再创造性的确认、核心价值的确立和当代文化建设系统工程。
11生态圈保护模式:选择以一个或几个完整的,公认具有现实保护意义的“生态文化圈”,以“生态”代替“活态”,进行包括有形的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是自然遗产在内的整体保护和规划;不复原,却承认并明确一种存在生态,使其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依循着规律发展;允许“生态圈”内的“文化之物”“进”“出”的自由。
12档案式保护模式:覃美娟以广西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为例,从档案的角度研究如何以建档的方式对非物质的无形文化遗产进行“无形变有形的创造”和如何对“创造成果”进行保护的一些设想及相关探讨。
13切换和转型模式:祁庆富认为,传统文化转型和重构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由之路。
14非物质文化的衰落是必然的,部分原因是其功能的丧失,因此可以对其进行功能切换。
15 数字化模式:张红灵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角度,提出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模式对其进行保护。
16保护性旅游开发主体合作模式:罗茜构建了由政府、旅游企业、当地村民和学者等四方力量搭建的保护性旅游开发主体合作模式,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新思路——民族生态旅游村。
17显形保护和隐形保护模式:王艳红在实证研究新绛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提出两种保护模式,显形保护和隐形保护。
18情景保护模式:黄涛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景保护概念,并对其进行研究。
19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多处于探索阶段,保护过程中许多问题浮出水面。
如学界的研究问题,政府的管理和引导问题,业界实践中的问题。
吴安新指出,我国目前形成一种文化主义和民族主义相结合的学术理论,即从文化和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主流,使相关研究脱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土壤。
20陈莉提出三个问题,即政府往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作发展地方经济和提高地方知名度的招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过程中出现过多迎合现代消费者需求的现象;科学技术的介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内在意蕴和神秘气息,成为一种传统文化的外在躯壳。
21孙晓霞提出目前政府和学界引导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工作忽略了民间文化自然存在、自然传承方式的特殊性,从而造成“保护性破坏”。
22谷继建提出经济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反向关系。
23二、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政策和制度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浓厚的政策性,没有形成一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体系,相关制度也不完善,因而现实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管理经常面临诸多问题和困境。
1.相关法律方面的研究立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保证。
国内一批法学学者从法律角度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进行了研究。
朱丹研究了如何运用知识产权保护方式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24而梅术文认为现有知识产权体系框架被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时的制度瓶颈和理论障碍,因此应对现有知识产权制度进行改革。
25王光文和徐辉鸿分别从涉及知识产权的著作权法和商标法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6-27齐爱民也认为我国需要建立商标权保护模式的申请人、注册商标、权利实施以及在先权利保护与歧视使用禁止等诸制度,但鉴于商标法规定的商品分类无法涵盖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商标权保护模式应与著作权保护模式相结合。
28汤静从法理视角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个关键点:价值目标定位、立法指导思想转变、法律规范的整合。
29另外,学者们也对国外立法进行了借鉴性研究。
李晓秋介绍了韩国法中的商业开发民俗表演过程中防止“异化”的重要法律制度——“人类活的珍宝制度”,建议我国应借鉴韩国的立法模式和“人类活的珍宝制度”,以构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传承人制度,纠正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开发中的异化现象。
30李永乐介绍了澳大利亚遗产立法经验。
312.相关政策方面的研究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是政府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
李映波提出生产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的三项措施:对其产品实行减免税政策;对其科研项目进行资助;吸纳风险资金或社会资金开发新产品。
对艺术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采用基金会管理保护形式,对其进行分类别、分阶段资助。
32王文章概述了日本、韩国和法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先后实行的有用的政策措施。
33普永贵从人权理论、多元文化主义和社群主义等政治哲学角度,探讨公共政策的制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
343.相关制度方面的研究牟维将个人效用数字化,主张在制度设计的过程中,利用博弈理论将个人意识与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统一在一起,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先传承人后文化遗产的二级作用困境。
35崔彦提出保护民俗文化遗产应该完善行政管理机制36徐辉鸿提出对传承人的保护不仅包括对传承人的保护,也包括对传承制度的保护。
37杨琳曦从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这一现象入手,对比分析了两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差异。
38代中现建议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执法保护机制。
39另外,还有学者从教育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研究,涉及区域性大学40、民族地区高校素质教育41和高校图书馆的教育功能42。
三、相关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主体主要包括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
43传承主体指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人。
保护主体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肩负保护责任并且从事保护工作的国际组织、政府相关机构、社会团体及个人。
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因素。
44现有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益分配和主体间和谐关系问题上。
1.对传承主体的研究齐爱民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开发中的利益分享机制,提出实现利益分享的七种具体方式。
45徐辉鸿探讨了传承人的保护问题,对传承人的认定应采用普查制,而不采用现行的申报制;对传承人的保护不仅包括对传承人的保护,也包括对传承制度的保护。
46吴敬昊通过考查北京的胡同,研究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文化特点以及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保留和发展,他认为,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来说,最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载体——人的保护。
472.对保护主体的研究柴以华指出商业立场、政府立场、学术立场与民众立场在保护与经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中出现不和谐,合理整合与协调各种利益的诉求,是使保护与经营行为不至于走向片面或反面的基础保障。
48勾玉华探讨了政府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效保护机制中所肩负的使命和起到的作用。
49万建中则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者的角度,提出应该有意识的确立主位和客位的立场这一观点,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者的主体意识在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其生存的田野走向学术的层面,要经过研究者的参与观察和深度描写。
50另外,吴安新从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交叉角度,对政府、传承人和社会组织的利益目标进行了法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