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开题报告答辩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83.50 KB
- 文档页数:16
四川农业大学开题报告四川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选题类型学院指导教师姓名1.立题依据巴州区被誉为镶嵌在大巴山南麓的绿宝石,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等10多种粮食作物和蚕丝、柑桔、烟叶、生姜等500种经济作物以及桔梗、沙参等200多种名贵中药材。
农村经济狠抓以“池园经济”为特色、以农户“五改三建”为内容的文明新村建设。
全市粮食产量1998年突破60吨大关,年均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5万吨,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粮食生产交售大县。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肥力又是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反映,是土壤生产力的基础。
土壤肥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壤养分是施肥的重要参考依据。
全国第2次土壤普查工作查明了当时土壤养分的含量、数量和分布等情况,但是,近30年来,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经过长期的农耕活动,耕地土壤养分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四川省主要城市的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变异性作了大量研究。
随着3S技术的发展,土壤特性空间变异特征研究已成为土壤科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然而巴州区的土壤分布具有较好的连续性,不同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和成土母质集中差异明显。
因此,有必要进行土壤速效养分空间变异的研究,探讨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具有实践性,科学性和经验性。
同时为土壤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土壤养分的研究概况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研究进展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是指土壤中所含养分在不同空间位置所表现出的差异。
了解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对于田间施肥,提高养分利用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测土推荐施肥技术未真正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土壤养分状况及空间变异情况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
对土壤速效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展开的研究,揭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将为实现土壤养分的精确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开题答辩ppt范文(通用十一篇)5开题答辩ppt范文(篇一)一、选题背景与意义(说明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选题背景二、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基本内容运动损伤的类型部位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2解决问题2.提出如何预防损伤的有效措施三、研究方法及措施(拟采取的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1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调查、咨询、收集到的有关数据,在计算机上采用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和总结.四、研究工作的步骤与进度(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序号时间内容1 确定题目、完成文献综述,撰写开题报告2 .12 以答辩小组为单位做开题报告3 整理已收集的材料及调查数据完成一稿4 前完成二稿5 论文定稿及装订6 准备论文答辩7 论文答辩开题答辩ppt范文(篇二)开题答辩,分为开题报告和答辩两部分,实际上就是有关人员对项目初期,规划阶段的成果,进行全面的审核的一种形式。
他确定了项目的整体原理是否可行,是否可以继续设计实验。
学生或相关人士在进行一个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项目的命题完成之前,要进行开题报告的书写,相当于设计说明书的含义,他指明了设计的思路性、方向性、可行性等问题。
而在开题报告完成以后,要进行相关人员的对项目和设计思路的审核,而这种审核是以答辩的方式进行的;相当于对项目进行前期的可行性分析,通过答辩才可以进行下一歩的设计实验工作。
开题答辩时需演示课题的PPT文稿,主要包含设计思想,主要步骤流程图等。
开题答辩答辩流程1、答辩:由答辩学生陈述5分钟。
2、由答辩评委点评,1-3分钟左右。
3、自述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论文题目;研究目的;实用价值(创新点);将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方法;进度安排;文献综述(即文献检索和阅读情况,以书报刊论文为主)。
4、学生在自述结束后,应认真听取开题答辩评委的意见,答辩通过的同学需认真按计划完成各阶段工作。
四川农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图 1研究技术路线图4.2 试验方案4.2.1 试验材料供试的种养废弃物由都江堰德宏农业公司提供经过干湿分离的腐熟猪肥,其余无机肥料分别为市售尿素(46.4%N),过磷酸钙(12% P2O5),氯化钾(60% K2O)。
水稻品种为冈优系列。
4.2.2 试验设计水稻试验于2013年5月至9月开展,小区面积20.0m2,小区间田埂用塑料薄膜覆盖,以防肥、水相互渗透,四周设保护行,每个小区均单设进、排水口。
水稻株、行距为13、28.5cm,每穴定植2株,施肥后,并进行常规田间管理。
每个处理重复3次,采样随机区组实验设计具体的施肥处理如下:表格 1实验处理表1实验处理实验处理具体施用量处理1 CK不施肥做对照处理2 常规化肥(NPK)处理3 化肥75%和猪粪25%(NKM1以常规化肥施氮为标准,施用猪粪全氮含量占施氮量的25%)处理4 化肥和猪粪50%(NKM2)[5] 谭周进, 冯跃华, 刘芳, 等. 稻作制与有机肥对红壤水稻土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4, 12(2): 121-123.[6] 颜慧, 钟文辉, 李忠佩, 等. 长期施肥对红壤水稻土磷脂脂肪酸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1): 71-75.[7] Qiao M, Zheng Y M, Zhu Y G. Material flow analysis of phosphorus through foodconsumption in two megacities in northern China[J]. Chemosphere, 2011, 84(6): 773-778.[8] Li S, Li H, Liang X, et al. Rural wastewater irrigation and nitrogen removalby the paddy wetland system in the Tai Lake region of China[J].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2009, 9(5): 433-442.[9] 曾祥平, 郭曦, 邓佳, 等. 猪粪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研究[J]. 四川农机, 2010(001): 30-31.[10] 李书田, 刘荣乐, 陕红. 我国主要畜禽粪便养分含量及变化分析[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8(1): 179-184.[11] 冯达, 郑云玉, 温亚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019): 10357-10359.[12] 王灿, 王德建, 孙瑞娟, 等.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酶活性与肥力因素的相关性[J]. 生态环境, 2008, 17(2): 688-692.[13] 王俊华, 尹睿, 张华勇, 等. 长期定位施肥对农田土壤酶活性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J]. 生态环境, 2007, 16(1): 191-196.[14] 陈恩凤. 土壤酶与土壤肥力研究[D]. 1979.[15] 李东坡, 陈利军, 武志杰, 等. 不同施肥黑土微生物量氮变化特征及相关因素[J].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5(10): 1891-1896.[16] 唐艳, 杨林林. 银杏园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研究[J]. 广西植物, 1999,19(003): 277-281.[17] 王平. 长期施肥对小麦/玉米间作体系土壤酶活性与养分的影响[D]. 甘肃农业大学,2009.[18] 沈光华, 沈革志. 普通小麦多子房基因单体分析的染色体定位及双端[J]. 遗传学报,1992, 19(6): 513-516.[19] 耿玉清, 白翠霞, 赵广亮, 等. 土壤磷酸酶活性及其与有机磷组分的相关性[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8, 30(2): 139-143.[20] Martens D A, Johanson J B, Frankenberger Jr W T. Production and persistenceof soil enzymes with repeated addition of organic residues[J]. Soil Science, 1992, 153(1): 53-61.[21] 关松荫. 土壤酶活性影响因子的研究-Ⅰ. 有机肥料对土壤中酶活性及氮磷转化的影响[J]. 土壤学报, 1989, 26(1): 72-78.[22] 孙瑞莲, 赵秉强, 朱鲁生, 等.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调控土壤肥力的作用[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3, 9(4): 406-410.[23] 张咏梅, 周国逸, 吴宁. 土壤酶学的研究进展[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4,12(1): 83-90.[24] 李娟, 赵秉强, 李秀英, 等. 长期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1): 144-152.[25] 李巧燕, 林瑞庆, 朱兴全. SRAP 分子标记及其应用概述[J]. 热带医学杂志, 2006,6(4): 467-469.[26] Zantua M I, Bremner J M. Production and persistence of urease activity insoils[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976, 8(5): 369-374.[27] 李华, 陈英旭, 梁新强, 等. 土壤脲酶活性对稻田田面水氮素转化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06, 20(1): 55-58.[28] 王冬梅, 王春枝, 韩晓日, 等. 长期施肥对棕壤主要酶活性的影响[J]. 土壤通报,2006, 37(2): 263-267.[29] 李娟, 赵秉强, 李秀英, 等. 长期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1): 144-152.[30] 吴金水.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测定方法及其应用[M]. 气象出版社, 2006.[31] 邵丽, 谷洁, 张社奇, 等. 生物复混肥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1(6): 1153-1159.[32] 陈恩凤. 土壤酶与土壤肥力研究[M]. 1979.[33] Von Mersi W, Schinner F. An improved and accurat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dehydrogenase activity of soils with iodonitrotetrazolium chloride[J]. Biology注:1. 选题类型:基础型、应用基础型、应用型、调研型;2. 课题来源: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横向合作项目、校级项目、自选项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