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模块检测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93.05 KB
- 文档页数:8
单元综合测评(二)(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导学号:14330057】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解析】新航路开辟是在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之后才开始的,如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等。
所以在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未超出地域限制主要是因为不具备跨区域交往的客观条件。
【答案】 C2.“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
这种情况对牟获中间人厚利的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来说,颇称心如意;但是,其他欧洲人则大为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
”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动力是()A.克服商业危机B.扩大海外市场C.对外倾销商品D.追逐商业利益【解析】由材料“这种情况对牟获中间人厚利的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来说,颇称心如意;但是,其他欧洲人则大为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可知,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是要分享商业利益、追求利润,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6·北京会考)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这表明()A.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确立D.经济贸易取代了殖民战争【解析】由“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可知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均与当时史实不符。
【答案】 B4.对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恩格斯认为,它“不仅会推翻那时的整个欧洲社会及其制度,而且也会为各国人民的完全解放奠定基础”。
模块检测卷二经济史模块A卷基础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载,环钱(方孔网钱)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春秋时期渗入刀布钱区。
战国后期,除楚国外,其余诸国大都铸行环钱。
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商业货币的属性发生了变化B.环钱最能迎合商业发展需要C.环钱利于加强各地经济联系D.货币出现了统一的发展趋向2.宋代民事立法较之唐代有大规模发展,内容广泛,条文细密,涉及所有权、债、财产继承、契约关系等十几个方面。
宋代民事立法发展表明A.社会治理体系实现法制化B.经济发展强化私有权观念C.政府对经济活动控制加强D.私有财产权得到法律保护3.《大明律》载:“凡将马、牛铁器、铜钱、缎匹、绸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货物船车并入官。
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因而走泄事情者斩。
”这反映出明朝A.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注重维护公正贸易环境C.长途贩运贸易受到限制D.重视用法治来管理民众4.1880年英国人傅兰雅曾说及他的在华观感:“今在十八省中所有新法新事已见流通,且显沛然莫御之势。
要之,西国所有有益中国之学,中国必欲得之,盖华人已有饮泉思渴之心焉。
”同时,他又指出:中国人“明知学术一道,不在一国一邦,故虽视西人为夷狄之邦,亦乐学其有益于中国之事;惟必依中国之法以学,否则弃而不取”。
材料所述现象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表现在()A.促使西方民主思想广泛传播B.促使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C.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步伐D.促使中国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5.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办。
同文馆肄业生、副教习贵荣曾记述:“同人潘(翻)译西书十余年来,如《星轺指掌》《公法便览》《公法会通)等”,“始知邦国往来之道,战和交涉之例,以及世代盛衰之由。
上下四千年之久,东西七万里之遇,犹全豹之见一斑也”。
这从侧面反映出A.清朝士人的守旧与愚昧无知B.新式教育有利于中国近代化C.洋务派引入了西方政治体制D.晚清外交活动遍及世界各国6.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5年设立振新纱厂,1910年创建申新纺织厂,1917年3月起荣氏兄弟又先后在上海、无锡、汉口创设申新二至九厂,从中可看出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不包括A.“一战”期间发展迅速B.官僚资本控制民族工业C.行业多集中于面粉、纺织等轻工业领域D.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7.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社会上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制度服务的”。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B.铁犁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B[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显然是在揭示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推广,故B项正确。
] 2.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对其解读出的信息最恰当的是( )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②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③男女分工明确④田园生活自然悠闲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D[材料反映了中国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的生活状态,自给自足虽然是自然经济的特点,但这仅仅说明生产经营形态落后,并不代表古代农民生活自然悠闲,故④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
]3.位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充分反映了商代手工业制造水平。
下列文物应该出土于该墓葬的是( )A B C DA[文物A是商代的青铜器,它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故A项正确;文物B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排除;文物C是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排除;文物D属于彩色瓷器,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
]4.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
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D[从材料中可知李充是在官方“公凭”下才去的日本,“公凭”是市舶司发给经营海外贸易商人的凭证,这说明商贸活动受到官府的监管,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描述仅是中国商人与日本贸易,无法体现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朝贡”贸易方面,C项与材料无关;从李充的随船货物可以了解到“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故D项正确。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第一单元单元检测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西汉农书《氾胜之书》中载:“辄平摩其块以生草,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之,勿令有块以待时……”这里所说的耕作工具主要是( )解析:《汜胜之书》是对西汉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
由所学知识可知,铁犁是西汉时主要的耕作工具,再结合材料可得出D项正确。
其他三项是夏商周时期的农具,且与材料不符。
答案:D2.(2015·南京高一期中考试)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 )A.东汉B.曹魏C.唐朝D.北宋解析:由“水激轮转”“众筒”“绝胜人力”可知,该灌溉工具以水流带动转轮上的竹筒打水。
由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朝的筒车,故答案为C项。
答案:C3.(2015·扬州高一期中考试)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农耕经济的特点。
小农经济的稳定性一般是指其耕织结合、自给自足,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A项错误;从题干材料“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可见其生命力的顽强,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指其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比较差,很容易破产,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C项错误;简单的劳动工具只是小农经济组织生产的最基本的需求,并非仅仅限于简单的工具,故D项错误。
答案:B4耕作方式时间(天) 面积(担田)锄耕 1 1木牛 1 4牛耕 1 14A.B.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C.牛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D.封建小农经济得以确立解析:表格中的数据表明,采用牛耕技术,耕作效率大为提高,这说明牛耕是中国古代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故答案为C项。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二模块)模块考试精品试题(附答案)注意事项:1、2、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3、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计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辽宁锦州模块考试)从战国到清代,我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A、庄园经济B、小农经济C、井田制D、集体经济【解析】从春秋战国时期到近代,我国的农业经济始终是以小农经济为主。
【答案】B2.(辽宁锦州模块考试)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形式是①君主私有土地制②地主私有土地制③自耕农私有土地制④贵族私有土地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必修二里边就提及土地私有制有三种主要形式,君主、地主和自耕农。
【答案】A3.(辽宁锦州模块考试)南北朝时期到南宋,我国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
经济的发展使江南小镇的景色更加迷人。
我国古代经济发展重心南移的主要因素是①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②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③统治阶级对经济发展的重视④北方战乱,人民大批南移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关于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自然条件等角度进行分析。
既有北方的原因,也有南方的因素。
【答案】B4.(辽宁锦州模块考试)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A、魏晋B、隋唐C、宋代D、清代【解析】从题目中的珐琅彩得出不早于清代。
【答案】D5.(辽宁锦州模块考试)私营手工业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行业中已超过官营手工业,并占据了主导地位是在A、宋朝B、明朝C、元朝D、清朝【解析】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私营手工业取代了官营占据统治地位。
【答案】B6.(辽宁锦州模块考试)租佃制下,地主和佃农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A、剥削与被剥削关系B、合作伙伴关系C、平等竞争关系D、商品交易关系【解析】佃农通过租地主的土地向地主交租,受到地主的剥削。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及答案1、至今仍被奉为珍品的青花瓷主要出产于(徐浩)A、唐朝南方瓷器B、北宋五大名窑C、明朝宣德年间D、清朝乾隆年间2、下列我国古代丝绵麻三种丝织品消费比例的根本变化是在(徐浩)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3、下列时代,商业主要有官府控制的是(徐浩)①商朝②西周③春秋④战国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明清时期的“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这一说法中的“富室”是(徐浩)A.地主B.资本家C.商邦D.官僚5、辛亥革命后,促使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主观动力是(徐浩)A.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侵略 B.辛亥革命推动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有识之士为救国大力发展实业6、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洋务运动的实质是(徐浩)A、以工场手工业代替简单的协作B、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C、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D、发展自由资本主义7、周杰伦唱的《青花瓷》的这种瓷器出自(解永娇)A、宋代景德镇的官窑B、宋代景德镇的民窑C、明代景德镇的官窑D、明代景德镇的民窑8、下列报刊不是创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是(韦慧)A、《新青年》B、《红色中国》C、《新华日报》D、《解放日报》9.下面三幅图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图一世界银行标志图二世界贸易组织标志图三欧元货币样本A.欧元成为世界通用货币B.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C.世界银行主宰世界经济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10、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变迁,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化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许天慧)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B、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11、抗战胜利并未给民族工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根本原因在于(许天慧)A.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的摧残B.美国加紧对华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C.官僚资本垄断经济残酷挤压D.国民政府反动的政治经济政策12、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偏重于(张瑞梅)A、思想改造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改造C、发展生产D、生产方式的改造13、罗斯福新政中有利于长期性的解决失业造成的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刘朝光)A.举办公共工程 B.实行《全国工业复兴法》C.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D.保护劳工权利14、19世纪末引起交通领域一场革命的重大发明是(刘朝光)A.蒸汽机的改造和利用B.内燃机的发明和运用C.发电机的制造成功D.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15、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说法错误的是(刘晓东)A、前者时间早半个多世纪B、前者目的是宣扬国威C、两者航海的经济基础相同D、后者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6、世界市场能够形成,从根本上说是(刘晓东)A、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推动B、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C、新的通信手段的应用D、生产力发展的结果17、洋务派最早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属于(刘晓东)A.航运业B.采矿业C.冶铁业D.纺织业18、1920年一人到广州玩耍,他不可能(刘晓东)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B.一对农村男女正举行文明婚礼C.在西餐馆就餐D.听到有人称呼他同志19、19世纪中前期,外国在华创办的著名报纸有(伏兆杰)①《中国丛报》②《万国公报》③《民报》④《申报》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20、1984年在我国开放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位于最北端的是(周艳)A、大连B、秦皇岛C、天津D、烟台2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电影主要反映的题材有(周艳)①工农生活②革命战争③科学幻想④武打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2、下列内容体现了罗斯福新政重新树立政府的社会信誉、争取社会承认的思想是(周艳)①制定公平经营章程②实行美元贬值③兴办公共工程④奖励农民压缩产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3、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推动这一趋势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周艳)①跨国公司发挥主要作用②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提高③冷战以后局部冲突减少④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4、1921年冬天,农民契科夫在完成固定粮食税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联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周艳)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B、他被处以罚款C、他只能出售其中的一小部分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25、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学校:海南南方民族艺术学校分)100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分数:班级:姓名:)分小题,每小题2分,共50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处,12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 (2007·上海历史)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①我国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④ D.①②④ C.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这首《悯农》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下面图片能反映当时社会耕作方式的是A.牛耕砖画 B.废井田开阡陌 C.古代渔猎生产 D.古代畜牧业生产3.(2008·北京高考)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4. 2011年10月5日,香港苏富比举行“玫茵堂珍宝——重要中国御瓷选萃之二”专场拍卖会,其中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以1.68亿港元高价成交。
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最有可能是一哪列下朝代的御瓶 A.东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庄子·让王》2009·临沂模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这句话 5.(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D.①③④.②③④处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①②③ B C.①②④对下图的解读,最准确的是:6. 右图描绘了明清商帮的状况。
A.明清商帮是明清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明清商帮是由政府官员子弟组成的商人群体 B .明清商帮是颠覆专制统治的重要力量 C D.明清商帮依附官府垄断市场聚敛大量财富“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三国志·韩暨传》中写道:7.前。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模块测试卷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赵过发明耦犁法(见图)‚用耦犁,二牛,三人‛。
此耕作方法( )A.回转方便,耕作较为方便B.便于普及,利于山地开垦C.灵活自如,控制耕土深浅D.显示人力、牛力协作扩大解析:两牛牵引的耦犁通过人力和牛力的合作,解放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为精耕细作奠定了人力基础,故D项正确。
答案:D2.‚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这得益于水利工程( )A.都江堰B.郑国渠C.漕渠D.灵渠解析:都江堰是战国时期蜀郡李冰所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现今四川省成都市,根据题目中‚天府‛,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故A项正确。
答案:A3.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下列叙述与材料不匹配的是( )A.中国古代丝织业技术十分发达B.古罗马人非常青睐中国的丝织品C.中国丝绸经由丝绸之路转运至欧洲D.私营作坊的兴起使丝织技术更加精湛解析:题目中并未提到‚私营作坊‛,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4.历史学家巴若斯在描写一位葡萄牙航海家的航海发现时写道:‚船员们惊异地凝望着这个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壮美的岬角。
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突兀的海角,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
‛下列有关此次航海叙述正确的是( ) A.这位航海家是迪亚士B.此次航海路线是由西向东横渡太平洋C.此次航海抵达了印度D.此次航海促使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解析:题目中的信息‚葡萄牙航海家‛和‚突兀的海角‛说明是迪亚士;B 项错误,此次航行是在大西洋中;C项是达伽马;D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而非原因,故本题应选A项。
答案:A5.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入迷地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模块素养评价B(专题一至八)(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左趾,没入其器物”。
后世的历朝历代,也大都心照不宣地沿用了这一做法。
这主要体现了( )A.历代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B.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C.富商大贾与小农之间的矛盾D.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解析】选D。
结合题意可知汉代以来的历代政府对有关国计民生的行业严格管控,D正确。
后世沿用的是汉武帝时期的专卖制度,并非汉武帝时期的治国策略,A错误;B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政府与富商大贾间的矛盾,C错误。
2.据统计,唐代前期长江下游 18州进贡的丝织品有19种,唐代后期则有38种之多,其中以越州、扬州等地区的发展变化最为突出。
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当时 ( )A.南方社会比北方更稳定B.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南方丝织业发展较迅速【解析】选D。
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越州、扬州”均属于长江下游地区的丝织业中心,唐朝后期这些地区进贡的丝织品种类增多,说明南方丝织业迅速发展,D正确。
A、B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中原地区经济衰退的信息,C错误。
3.据清代《苏州织造局志》记载:“顺治三年,奉旨遣工部侍郎陈有明、满洲官尚志等织造苏、杭。
(陈)有明管总织局,(尚)志管织染局。
”总织局有机房196间、铺机450张、绣缎房5间、染作房5间。
由此可见当时( )A.丝织品产地与出口地一致B.手工纺织生产区域扩大C.丝绸纺织的技术进步明显D.江南地区的丝织业繁荣【解析】选D。
结合题中数据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机房规模扩大,且分工细致,反映出江南丝织业繁荣,D正确。
丝织品产地与出口地不一定一致,材料也没有体现出丝织品的出口地,A错误,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手工纺织规模的扩大而不是生产区域的扩大,B错误;材料涉及的只是苏杭地区官营纺织业规模,没有涉及技术方面的信息,排除C。
必修模块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3.(1)为国家提供赋税徭役,是稳定统治的基础。
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2)沉重的赋税徭役,地主的土地兼并,自然灾害。
(3)古代国家的长治久安依赖于小农经济,古代国家的统治政策又不断瓦解小农经济。
24.新现象:民营手工工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区域性商帮形成。
背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25.(1)唐朝长安,市处于城中的特定位置,坊市分开;宋朝开封(东京)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城中,面街而设,形成街市。
(2)唐朝城市在规定的时间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宋朝市的启闭不再由官府统一规定时间,出现夜市、晓市等。
(3)商业管理更加宽松。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萌芽的曲折发展22.(1)食品、纺织等轻工业发展迅速,机器制造、钢铁采冶等重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2)民族食品在困境中发展艰难;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帝国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的沉重压迫。
23.变化:清朝政府从实行海禁政论到开放四处通商口岸,再到只允许开放广州一口通商。
影响:妨碍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4.特点:民族企业发展迅速,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尤为突出。
(2分)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美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减少;民国政府奖励发展实业,倡导使用国货;爱国企业家纷纷投资轻工业;群众反帝爱国斗争推动。
(任意两点可得4分)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非选择题22(1)兴办新式学校;出版报纸;兴建洋楼;电灯照明。
(2)变化:如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化加速;与世界联系加强。
原因:如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体制的改革感受:如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国力的强盛和社会的进步。
23.(1)服饰(装)婚姻礼俗(2)交通运输更为便捷;牵引动力发生变化;更有利于国计民生或速度更快;运力更大;费用更低廉(任答其中2点即可给分)24.变化:提倡女子接受教育;主张男女平等;反对女子缠足;倡导婚姻自由。
最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解析模块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其探究主题应该是中国古代()A.农业的发展B.印刷术的改进C.商业的繁荣D.陶瓷业的进步【解析】题中图片自左至右分别是二牛一人犁耕法、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翻车,均与农业生产相关,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2.《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反映出()A.手工业与农业的结合日益密切B.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C.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家庭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解析】材料中“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说明棉纺织业发达,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故选B项。
【答案】 B3.道光十二年(1832年),苏州盛泽镇“徽宁会馆”碑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
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
”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A.江南市镇商业繁荣B.“重农抑商”政策废弃C.自然经济已经瓦解D.徽商经营品种单一【解析】材料“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体现了盛泽镇的商业繁荣,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故C项错误;徽商经营品种单一在材料内容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A4.伊恩·莫里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写道:“大多数中国皇帝担心的,不是自己如何获得更多财富,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
”为此明清皇帝采取的政策是()A.断绝中西贸易的往来B.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C.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D.重视工商业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C项表述最符合题意。
模块测试卷二(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
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
上述规定反映了()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解析:上述规定保障了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
答案:C2.《诗经》:“噫嘻成王,既昭假尔。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骏发尔私,终三十里。
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材料反映了()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C.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解析:材料信息“十千维耦”,意思即为“一万人一齐来进行耕作”,表明当时的生产方式为集体耕作,故C项为正确选项。
答案:C3.“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
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
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
”这一调笑令所调笑的生产工具出现在()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C.三国时期D.隋唐时期解析:从题干信息“转来转去自行”“禾苗待我灌醉”可以判断是隋唐时期出现的筒车,故选D。
答案:D4.元代规定官营作坊的工匠必须被编入专门的户籍且不得脱籍,而清代顺治年间(1645年),政府则明确宣布废除匠籍制度。
与此相关的重要原因是()A.赋税制度的变化B.封建制度的衰落C.民营手工业壮大D.工商业市镇兴起解析:加入匠籍本身就免除赋税,赋税制度如何变化,都与匠籍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废除匠籍体现了工匠对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故B项正确;民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属两种不同的工业类型,不能成为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工商业市镇兴起,与匠籍制度废除没有必然关联,故D项错误。
答案:B5.“这一场的崛起分享着昙花一现的荣耀,里斯本取代了威尼斯成为香料交易的贸易中心,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在美洲源源不断的金银资助下一跃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君主。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齐民要术》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地区。
这说明()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区域经济发展均衡C.生产工具的变革提高了生产力D.民众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答案A解析大豆能够改良土壤,因此大豆种植区域的扩展说明土地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故选A项;材料强调大豆种植区域扩大,无法得出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均衡,排除B项;材料强调大豆种植区域扩大,没有提及生产工具的变革,排除C项;民众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过于夸大,排除D项。
2.下表是根据《汉书》统计的西汉时期农业诏书颁布情况(共43条),这些诏书内容主要涉及劝农、赋税、赈济、农业灾害、农官等方面。
这可以用来佐证西汉时期()A.社会经济日益繁荣B.农本立国传统稳固C.精耕细作农业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答案B解析西汉高帝到哀帝颁布的农业诏书,内容主要涉及劝农、赋税、赈济、农业灾害、农官等方面,这体现了政府重视发展农业,农本立国的传统进一步稳固,故选B项;材料强调农本立国传统稳固,没有涉及社会经济日益繁荣,排除A项;精耕细作从表格内容无法体现,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抑商”,并且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形成,排除D项。
3.有学者指出,没有美洲的农作物,欧洲不可能有能力养活更多的人口,其热带地区不会如此之快地得到开发;没有欧洲牲畜,美洲大陆不可能以它已经出现过的那种速度被开发。
该学者认为()A.美洲与欧洲具有相互依赖性B.新航路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C.新航路推动了人类文明交流D.美洲在新航路中的受益更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观点可知,该学者认为美洲的作物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开发,而欧洲的牲畜传入美洲,促进了美洲的开发,这说明新航路推动了人类文明交流,C项正确。
4.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国米麦自给计划》,强调以技术改进为着重点和突破口,还兼顾发展生产与运销改良,组建全国稻麦改进所负责具体实施。
模块综合测评一(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寻找食物的方式逐渐从原始的渔猎采集转化为饲养和种植,原始的种植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
这种变化反映了()A.种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B.农业成为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部门C.种植生活是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D.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社会分工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主要是反映了随着生产力发展,种植经济取代狩猎采集经济,开始了真正的农业经济,故C项正确;远古时期,种植经济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并非根本改变,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远古时期种植经济的发展,未反映农业成为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部门,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农业和畜牧业是否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未体现社会分工,D项错误。
2.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人口都出现了一次爆炸式增长,不同的是,欧洲人口增长最多的地区是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中国则主要集中在边疆或山地地区。
明清人口增长的这一特点()A.拉大了与西方的差距B.有利于改善人地关系C.受益于新作物的传入D.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偏远地区人口的增长得益于新航路开辟后马铃薯、玉米等耐旱、高产的新作物品种的传入,故选C项。
3.商周时期,锸、类农具开沟起土较慢,农田垄与沟的宽度比约为1∶2,沟宽垄窄;战国晚期,垄与沟宽度之比变为1∶1;沟、垄宽度基本一致。
这一变化表明战国晚期()A.生产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B.集体劳作方式不断得到强化C.人地矛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D.技术革新带动种植面积扩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商周时期的垄与沟的宽度比约为1∶2,战国晚期的垄与沟宽度之比变为1∶1,再结合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可得出技术革新带动种植面积扩大,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排除A项;战国时期的劳作方式主要是个体耕作,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结构调整,排除C项。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模块检测题及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金猪去,玉鼠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是2008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猪”“鼠”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2.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
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①养殖业为主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②借用牛力耕田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色之一③牛耕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④已出现了曲辕犁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恩格斯说:“所有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社会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
”能够佐证这个观点的材料是()A.“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D.“贫富之道,莫之夺予”4.中国古代由个人撰写的四大农书中,其中三部出自山东,即西汉末年汜胜之的《汜胜之书》、南北朝时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代王祯的《农书》,加上明代上海人徐光启撰写的《农政全书》,合称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农书”,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山东在我国古代曾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B.山东发达的文化影响C.山东地方官员重视农业 D.山东在古代始终是中国的经济重心5.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考古工作者已经从沉船上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
以下文物不可能从该船发现的的是()A.青瓷盘 B.珐琅彩 C.白瓷碗 D.铜钱6.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搜集了下列信息。
不正确的是()A.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B.隋唐时期,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市C.宋代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明清时期,农产品尚未进入市场7.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课程标准]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2.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知识点一东方的诱惑1.下列文物为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表现在()星盘指向标A.地理知识的进步B.造船技术的进步C.航海技术的进步D.天文知识的进步2.“《马可·波罗游记》对十五世纪以来的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著名的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曾熟读此书,并在其所读拉丁文《马可·波罗游记》中加了45处标记,他对中国和印度的文明富庶极为艳羡。
……”(杨志玖《马可·波罗在中国》)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马可·波罗对东方的描述是完全真实可信的B.马可·波罗的游记是地理大发现的根本原因C.哥伦布受到《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有确凿证据D.《马可·波罗游记》最早是用中文写作的3.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经说过,他航行的目的是“为上帝和皇帝陛下服务,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样去发财致富”。
其中“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是指()A.给土著人带去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B.给渴望发财的人带去黄金C.给土著人带去皇帝的恩典D.使土著人皈依天主教知识点二开辟新航路4.西欧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活动的先后顺序是()①达·伽马②迪亚士③哥伦布④麦哲伦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②①④③D.①②④③5.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一般会经历科学假设、实验证明及验证总结几个基本阶段。
古希腊时期就有人提出地圆学说,但没有得到验证。
下列航海家的壮举中,验证了该理论正确的是()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船队6.15世纪前后,某人想去印度淘金并达到了目的,他跟随的是下列谁的船队()①哥伦布②迪亚士③达·伽马④麦哲伦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③知识点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7.新航路开辟后,在欧洲人“火与剑”的殖民扩张活动中,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了灭顶之灾。
高中必修二历史单元测试题及答案高中必修二历史单元测试题及答案高中的学生在必修二的历史时,要做到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每学完一个单元的内容,就应该做份相应的试题,进一步巩固好知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必修二历史测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用!必修二历史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
”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C.突显了企业家的作用D.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2.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1492年10月12日发现新大陆的消息传遍整个西班牙以后,他便成了闻名全国的英雄。
当他返回西班牙时,国王和王后以最高的礼仪迎接他,并在宫内设宴招待……。
”文中的“英雄”是指( )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3.在马来西亚马六甲的一座山丘上,有16世纪流传下来的一座教堂和一些西方式的建筑。
从历史背景推算,它们最早是人兴建的( )A.英国人B.西班牙人C.荷兰人D.葡萄牙人4.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历史机遇使下列地区受益最大的是( )A.大西洋沿岸B.印度洋沿岸C.非洲东海岸D.太平洋沿岸5.17世纪时荷兰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当时荷兰在亚洲拥有的殖民地有( )①好望角②新阿姆斯特丹③马六甲④巴达维亚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6.下列英国海外殖民扩张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歼灭“无敌舰队”,使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②英国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殖民地③发达的手工业生产,为英国的海外殖民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④建立起一支欧洲最强大的海军,为争夺殖民地提供了武力后盾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如图所示的分界线。
这意味着( )A.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B.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C.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D.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基督教8.“人被打上烙印像牲畜一样,被关在阴暗的地下室/只有经过永别之门,才能离开牢狱/许多人死在航程上——不愿意/被送到另一个国家,卖给另一个奴隶主/跳进海里,滋养了大群的鲨鱼……”。
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一、单项选择题(共计78分,39小题)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张,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2、(2016·浙江)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3、谚语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
下列谚语能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B、黄牛过河各顾各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D、小满芝麻芒种谷4、(2016·海南)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5、(2016·全国Ⅱ)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6、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
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
”这说明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体现了“耕者有其田”C、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7、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图4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8、(2016·海南)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9、下列图表(注: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佃农对地主的依附程度)能体现佃农与地主依附关系发展趋势的是10、(2016·全国Ⅲ)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模块检测题及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金猪去,玉鼠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是2008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猪”“鼠”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2.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
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①养殖业为主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②借用牛力耕田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色之一③牛耕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④已出现了曲辕犁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恩格斯说:“所有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社会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
”能够佐证这个观点的材料是()A.“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D.“贫富之道,莫之夺予”4.中国古代由个人撰写的四大农书中,其中三部出自山东,即西汉末年汜胜之的《汜胜之书》、南北朝时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代王祯的《农书》,加上明代上海人徐光启撰写的《农政全书》,合称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农书”,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山东在我国古代曾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B.山东发达的文化影响C.山东地方官员重视农业 D.山东在古代始终是中国的经济重心5.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考古工作者已经从沉船上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
以下文物不可能从该船发现的的是()A.青瓷盘 B.珐琅彩 C.白瓷碗 D.铜钱6.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搜集了下列信息。
不正确的是()A.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B.隋唐时期,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市C.宋代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明清时期,农产品尚未进入市场7.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这主要是因为()A.美洲的发现 B.商品贸易范围空前扩太C.殖民扩张的开始D.各地文明开始汇合交融8.某同学在搜集有关“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材料时,利用网络上找到一些有关“世界市场对西欧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的观点。
其中表述最准确的是()A.为西欧商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B.给西欧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C.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D.提供了丰厚的资本和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9.在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史上,有一个人在人类动力史上的地位,相当于巴斯德在生物学、牛顿在物理学、贝多芬在音乐中的地位。
这个人及其发明是指()A.瓦特发明了万能蒸汽机 B.史蒂斐逊发明了火车机车C.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D.卡尔·本茨发明了汽车10.1913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开始建立生产流水线,12小时28分钟组装一辆汽车;1920年缩短为1分钟,1925年又缩短为10秒钟。
这表明()A.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 B.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和管理的科学化C.生产流水线的出现导致了垄断的产生 D.美国成为以汽车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11.鸦片战争后,我国东南沿海农业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主要“新”在()A.增加了许多农业新品种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C.出现了近代大农业D.生产方式出现了质的飞跃12.2007年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大染坊》,叙述了20世纪初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发展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老板的创业历程。
该片的主题歌唱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
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A.出身贫贱低微,社会地位低下 B.个人情感历经曲折和磨难C.深受中外反动势力的欺凌 D.商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刺激13.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断探索,执政能力不断提高。
这主要体现在()①中共八大提出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方针②号召大炼钢铁用十五年时间赶上英国③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④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方针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4.电视剧《当家的女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村长带人搜查各家各户私养的羊、兔,“割资本主义尾巴”,女主人公菊香说:“都说是上边政策已经放宽了,你们怎么还这样做呢?”该情节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A.20世纪50年代初 B.农业合作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初期 D.20世纪70年代末15.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16.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未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为推动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所采取的措施有()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发展乡镇企业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④发展农业科技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7.观察下图中四种饮食现象,它们在我国开始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是()①端午节吃粽子②以玉米为主食③酿制葡萄酒④喝咖啡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④①18.鸦片战争以后,中西合璧成为中国居室建筑的典型特征,以下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建筑是()A.四合院 B.西式教堂建筑 C.里弄 D.现代建筑19.1896年8月14日《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徐园七夕设文虎(即灯谜)候教……又一村并演两洋影戏。
”这则材料里蕴含的最恰当的历史信息是()A.上海开风气之先 B.中国的电影首先在上海出现C.电影进口到中国 D.上海报业非常发达20.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假如你是当时纽约的一位市民,下列哪项最符合你的心态()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21.一位俄国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实行自由放任政策C.大力拓展世界市场 D.积极发展知识经济22.“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程。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变化中最重要的是()A.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B.福利国家得到发展C.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D.美国出现“新经济”23.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文中“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在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B.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C.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D.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牧畜24.“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
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
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A.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实行粮食税制度25.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D.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26.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成员国生产性投资提供长期国际贷款和技术援助的国际组织是A B C D27.2001年中国作为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东道主,为APEC的两大核心问题——贸易投资自由化及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之间的均衡发展作出相当大的努力。
2003年,中国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2004年东南亚海啸灾难发生后,中国政府大力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中国积极参与亚太地区事务的根本目的是()A.积极为本国经济建设创设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B.促进亚太地区国家的团结C.建立亚太地区各国间持久的结盟关系D.与美日等国抗衡,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28.“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
”文中“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A.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B.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D.中国在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发挥重要作用29.比尔·盖茨创建和领导的微软公司在7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是全球信息产业的领导者,全球的员工总数超过50,000人。
微软现象表明()①跨国公司日益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主体②国际分工与专业化的协作程度不断提高③发达国家进行了新一轮的资本扩张④实现了市场开放和非歧视性公平贸易的原则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30.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全球化进入发展阶段,但有人却称此时的全球化其实只是“半球化”,其原因在于()A.南北对话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B.美国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C.南、北半球经济发展差距悬殊 D.宗教矛盾阻断东西方经济交流第Ⅱ卷(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1分,第33题10分,第34题12分,共55分。
)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农业文明,环顾世界,在所有的农业文明中,惟有中国文化发展得最细密、最精致、最富于情趣。
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农业文明可以与它匹敌。
材料二 从纯经济的观点来看,这一规模的大量生产所意味的东西,从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尔的以下这番无可非议的大话中可觉察出来:“从苏必利尔湖开采两磅两磅铁石并运到相距900里的匹兹堡;开采一磅半煤制成焦炭并运到匹兹堡;在弗吉尼亚开采少量锰矿运至匹兹堡——这四磅原料制成一磅钢,对这磅钢,消费者只需支付一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