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1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病者常常出现内出血和器官损伤的症状,极度危险。
本文将介绍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传播途径、症状以及防治措施。
病因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是由四种病毒引起的,分别为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丝绸病毒和拉萨热病毒。
其中,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是最致命的病毒,其症状包括高热、呕吐、腹泻、头痛、肌肉疼痛等。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如血液、呕吐物、粪便等。
2.食用未熟或未健康的野生动物,如果蝠等。
3.接触被感染物体污染的物品或表面。
症状
患者在感染后通常会有以下一些症状:
1.高热和寒战。
2.咳嗽和喉咙疼痛。
3.腹泻和呕吐。
4.皮肤和眼球内出血。
5.疼痛和肌肉疲劳。
如果患者出现以上的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防治措施
以下是预防和防治流行性出血热的措施:
1.食用熟食,避免食用未熟或未健康的野生动物。
2.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和使用肥皂等清洁用品。
3.避免与患者接触或感染物污染的物品和表面接触。
4.保持室内通风、清洁卫生。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防范,才能够防止疫情的扩散和流行。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增强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知。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流行性出血热(Dengue Fever,DF)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近年来,流行性出血热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给公共卫生带来了严重挑战。
因此,对流行性出血热的及时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一、临床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皮疹、出血倾向等。
病情轻重不一,有的患者症状轻微,有的患者则病情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小板计数,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常常出现血小板减少,严重者可出现血小板下降至20×10^9/L以下。
2.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比例下降。
3. 血液生化检查,ALT、AST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
4. 病毒学检测,采用病毒核酸检测或病毒抗体检测,如RT-PCR、ELISA等方法。
三、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发热史,患者近期有明显发热史,持续时间通常在2-7天。
2.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皮疹、出血点等症状。
3. 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ALT、AST升高,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血清白蛋白降低,病毒学检测阳性。
四、诊断注意事项。
1. 临床医生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及时进行诊断。
2. 对于有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病毒学检测,以明确诊断。
3. 诊断过程中应与其他病毒感染性疾病进行鉴别,如登革热与寨卡病毒感染等。
五、诊断价值。
准确诊断流行性出血热对于指导患者的治疗和隔离具有重要意义。
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可以有效遏制疫情的扩散,保护公众健康。
六、结语。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是临床医生判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临床医生应当充分了解诊断标准,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以降低病情的严重程度,减少病情的恶化,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流行性出血热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流行病学。
1)传染源:我国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2)传播途径:多途径传播,一般认为以呼吸道传播为主。
3)流行特征:地区性;季节性和周期性;人群分布。
4)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2、发病机理与临床表现的联系。
1)病毒的直接损伤作用。
2)免疫损伤作用(以Ⅱ型变态反应为主)。
3)各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继发性损伤作用。
3、病原学诊断要点:特异诊断的血清学(血清特异性IgM 1:20(+),IgG 1:40(+),或双份血清滴度4倍升高有诊断价值)。
4、临床各期表现、并发症。
1)潜伏期。
2)典型病例: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3)并发症:腔道出血;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源性肺水肿);其他。
5、诊断(诊断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
6、各期治疗原则: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就近治疗、注意防治休克、肾衰竭和出血。
1)发热期的治疗原则:控制感染、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预防DIC。
2)低血压休克期治疗原则:扩容、纠酸、改善微循环、强心、利尿。
3)少尿期治疗原则:稳定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
4)多尿期的治疗原则:维持水电介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忌用对肾脏有毒性的药物。
5)恢复期治疗原则: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
二、熟悉
1、病毒学(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负链单股RNA病毒,我国流行的主要是I 型、II型,I型感染者病情重于II型)。
2、实验室检测。
3、鉴别诊断:应与相应的疾病鉴别,主要有其他病毒感染性疾病、钩体病、急性肠胃炎及急性发热性疾病、出血性疾病、肾脏疾病等。
三、了解
1、预后。
2、预防:疫情监测(防鼠、灭鼠),搞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疫苗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