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经济发展周期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71
第八章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第八章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1)1.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3)1.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3)1.1.1.资本主义再生产 (3)1.1.2.再生产的分类 (3)1.1.3.简单再生产的特点 (3)1.1.4.扩大再生产 (4)1.1.5.可变资本—源泉—剩余价值—源泉—资本积累—源泉—扩大再生产 (4)1.2.资本主义积累及其社会经济后果 (4)1.2.1.资本的有机构成 (4)1.2.2.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规律 (5)1.2.3.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5)1.2.4.资本积累的一般趋势和两极分化 (8)1.3.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科技革命及其双重效应 (9)1.3.1.第一,假定生产的部门和产品不变,在这种条件下,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9)1.3.2.一方面会增加资本家的相对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则会导致全社会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社会的相对人口过剩,降低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9)1.3.3.第二,有产品创新,会产生新的部门和产品,既促进又阻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9)2.第二节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9)2.1.社会总产品 (9)2.1.1.社会总产品,就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产品的总和。
(9)2.1.2.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9)2.1.3.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本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9)2.1.4.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10)2.2.第一部类(I)—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 (10)2.2.1.从价值形式来看,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以及剩余价值(m) (10)2.2.2.其中,不变资本是旧价值的转移,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新价值,用于补偿生产中已消耗掉的预付可变资本、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以及扩大再生产的资本积累 (10)2.2.3.把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揭示了社会总产品的基本用途和实现条件;把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分成为三个组成部分,则揭示了社会总价值中各个部分的性质和实现的途径 (10)2.3.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 (10)2.3.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过程和实现条件 (10)2.3.2.交换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11)2.3.3.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11)2.3.4.社会扩大再生产 (13)3.第三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5)3.1.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 (15)3.1.1.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 (15)3.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16)3.2.1.经济周期的四个典型阶段 (16)3.2.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后果 (17)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后果 (17)3.3.1.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 (17)3.3.2.各国政府反危机措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Ch8 战后世界经济危机与经济发展周期§1 战后世界经济危机的发展8.1.1 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8.1.1.1 经济危机:一国或全球经济持续的下滑。
8.1.1.2 经济周期:宏观经济经历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周而复始的过程。
8.1.2 1990-1993年的经济危机:以日本为例8.1.2.1 日本经济泡沫日本泡沫经济是日本在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间的4年零3个月的时期,受到了大量投机活动的支撑,这是日本战后仅次于60年代后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
随着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经济出现大倒退,此后进入了平成大萧条时期。
8.1.2.2 泡沫的产生和破灭(1)经济背景①广场协议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经济强国(美国、日本、西德、英国和法国)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广场协议”。
美元汇率过高而造成大量贸易赤字。
美国与其他四国发表共同声明,宣布介入汇率市场。
日元迅速升值,当时的汇率从1美元兑24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后的1美元兑120日元。
美国国债组成的资产发生帐面亏损,大量资金逃到日本市场。
日本政府为了补贴因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击的出口产业,开始实行金融缓和政策,于是产生了过剩的流通资金。
②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的银行烦恼于向优良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案件,于是开始倾向于向不动产、零售业、个人住宅等融资。
③198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通货紧缩形成了股票市场的上升通道。
(2)加速上扬日本国内兴起了投机热潮:股票交易市场、土地交易市场。
以转卖为目的的土地交易量增加,地价开始上升。
当时东京23个区的地价总和甚至达到了可以购买美国全部国土的水平。
当时为了取得大都市周边的土地,许多大不动产公司会利用黑社会力量用不正当手段夺取土地,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而毫无收益可能的偏远乡村土地也作为休闲旅游资源被炒作到高价。
银行则以不断升值的土地作为担保,向债务人大量贷款。
地价上升也使得土地所有者的帐面财产增加,刺激了消费欲望,从而导致了国内消费需求增长,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讲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讲义一、引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内固有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和结构性矛盾的表现。
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伴随物,既是经济发展的助力也是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
本讲义将从经济周期波动和结构性矛盾两个方面来阐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成因和特点。
二、经济周期波动与危机1. 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要素经济周期波动表现为经济增长和经济衰退两大阶段的交替出现,其基本要素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
(1)繁荣阶段:经济增长迅速,生产力不断提高,就业率高,物价上涨,投资信心强,经济景气指数上升。
(2)衰退阶段:经济增长逐渐放缓,生产力增长减缓,就业率下降,物价下降,投资信心疲软,经济景气指数下降。
(3)萧条阶段:经济增长停止,生产力下降,大规模失业,物价大幅下降,投资信心低迷,经济景气指数急剧下滑。
(4)复苏阶段:经济开始恢复增长,生产力重新提高,就业率逐渐上升,物价略有上涨,投资信心逐渐恢复,经济景气指数回升。
2. 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主要是宏观经济政策不当、需求与供给不平衡、金融市场波动等。
(1)宏观经济政策不当:过度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会导致过热经济,而过度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会导致经济衰退。
(2)需求与供给不平衡:需求过剩或供给过剩会导致经济波动。
例如,需求过剩时企业过度扩张导致产能过剩,而供给过剩时企业停止投资导致就业减少。
(3)金融市场波动:金融市场的波动对经济波动有较大影响。
金融危机、股市崩盘等事件会导致信心丧失,资本流动受阻,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3. 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后果经济危机表现为经济衰退和经济衰退的深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失业率上升、企业倒闭、物价下降、投资减少等。
这导致社会经济不稳定,社会矛盾加剧,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三、结构性矛盾与危机1. 结构性矛盾的基本要素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内,由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而产生的结构性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原因。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