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什么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指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经济危机的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大部分人仍遵循为买而卖的原则,例如劳动者为了生存,得先出卖劳动力,换取工资,然后再购买食品。
但是有一个阶级不同,他们是为卖而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敏锐的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后已经改变了原来的生产方式,不再是“简单再生产”,而是“资本主义再生产”也叫“积累和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是20世纪美国经济、政治史上的两个紧要事件。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探讨这两个事件。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概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市场经济周期性爆发的危机。
20世纪初,经济危机的爆发严重影响到了很多国家的经济进展。
1929 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随后传播到全球范围内。
世界各国的政府纷纷实行了各种措施来应对这场危机。
2. 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原因多而杂,其紧要原因包括:股票的过度炒作、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生产和消费的不平衡等。
这些原因导致了美国经济的一系列问题:企业倒闭、就业人员削减、投资和消费削减等。
3. 美国政府的应对措施为了解决美国经济危机,联邦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措施。
罗斯福新政就是其中之一、二、罗斯福新政1. 罗斯福新政概述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历史上最知名的经济政策之一、它是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而出台的一组政策。
这些政策的紧要目的是改善美国经济的情形,促进社会和谐进展。
2. 罗斯福新政的紧要内容1.银行改革:建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制度,保障了个人与企业的储蓄安全。
2.金融改革:建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加强了对股票市场的监管。
3.农业改革:实施了“农业调整法案”,通过调控农产品价格来保护农夫权益。
4.工业改革:加入了国家劳资协议、建立了劳动法院,保护了工人权益。
5.社会改革:建立了社会保障机制,向居民供应失业接济和养老金等福利。
3. 罗斯福新政的成效罗斯福新政的效果显著,它使美国经济渐渐走出了危机。
很多失业者得到了接济,农夫和工人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该政策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使美国金融市场恢复健康,再次引领全球经济进展。
结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历史上紧要的事件,反映了美国经济的进展历程。
在今日,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首先,我们要认得到经济进展是非线性和波动的。
在经济危机时期,政府需要实行有效的政策措施,保护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经济和社会利益。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一、经济危机(一)原因1、根本: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2、具体: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供需矛盾日益尖锐3、直接:金融市场由于股价哄抬不稳定(二)爆发:1929年10月,华尔街股价狂跌(三)表现1、银行倒闭2、工商企业大量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3、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4、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减少,濒于破产(四)特征: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五)影响:1、加深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危机(1)政府丑闻不断(2)游行罢工不断(3)法西斯主义横行2、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设置关税壁垒(2)加紧殖民掠夺二、罗斯福新政(一)背景1、经济危机日益严重2、胡佛政府无力挽救经济3、国内民众要求改革4、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二)目的1、根本: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2、直接: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复兴(三)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四)措施1、整顿财政金融体系(1)下令银行暂时停业修顿,恢复信用(2)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1)通过工业复兴法(2)要求各行业制定公平经营章程,规定生产规模、工资标准等,防止盲目竞争导致生产过剩3、调整农业政策(1)鼓励农民调整生产结构(2)稳定农产品价格(3)改善农业生产环境4、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五)本质: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六)影响1、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回复2、缓和了社会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3、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三、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一)背景1、经济危机使德国经济遭受重创2、德国统治阶级日益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政府3、纳粹党利用混乱局势(二)对内——掌权1、1932年,国会选举,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2、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纳粹党掌握国家政权,标志着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的形成3、制造国会纵火案4、1934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国家元首,加强法西斯独裁统治(三)对外—备战1、1933年,推出国联2、1935年,公开撕毁《凡》,扩充陆军,重建空军,建造军舰3、1936年,进一步践踏《凡》,开进莱茵非军事区4、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四、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一)背景1、经济危机打击2、阶级矛盾尖锐(二)特点:以军部为核心(三)进程1、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2、1936年,“二二六”事变,军部势力大增3、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的形成。
第七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美国通过实施罗斯福“新政”,逐步渡过了这次危机。
德国和日本则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成为欧洲和亚洲的战争策源地。
第一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经济秩序造成猛烈冲击。
经济危机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危机。
一、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造成这场危机的根本原因。
同时,“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的不合理以及美国战后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对经济危机的爆发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经济秩序,战后重建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存在严重的不平等现象。
美国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其黄金储备占世界总储备的一半,纽约开始取代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作为世界金融霸主,美国还在海外、特别是在欧洲大量投资,世界经济特别是欧洲经济严重依赖美国金融,使得债务国经济受制于美国。
美国的对欧金融政策,与战债挂钩。
如果欧洲国家不归还战债,就不能从美国借债。
欧洲国家因无力偿还战债而得不到美国的大额借款,从而影响本国生产的恢复,导致出口减少,外汇匮乏,不得不减少从美国进口商品,特别是农产品。
这使得美国的海外市场急剧缩小,出现了生产“过剩”危机。
其次,美国的经济结构严重不平衡。
20年代美国工农业发展不平衡,工业各部门之间发展也不平衡。
汽车、电力、电气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纺织、煤矿、造船等行业长期萧条;农产品价格下降,农业长期不景气。
再次,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公也是导致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1920—1929年,美国的工业生产率增长了55%,而工人工资只增长了2%,农业工人的工资更低,还不到非农业工人工资的40%。
即使在较为繁荣的1921—1929年,美国的失业工人平均每年也达220万左右。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讲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讲义一、引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系统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和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存在着资源有限、消费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
这些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引发经济危机,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介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起因、类型和影响,并探讨如何应对和避免经济危机。
二、经济危机的起因1.资本积累与利润率下降:资本主义经济系统追求无限增长,但市场的扩张是有限的。
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企业会加大生产投资,导致产能过剩和市场饱和,进而压低商品价格和利润空间。
随着市场饱和的逐步加重,企业的利润率会下降,进而引发经济危机。
2.金融泡沫与债务危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金融系统存在着泡沫的风险。
金融机构会过度扩张信贷,导致债务积累和负债扩张,最终形成泡沫。
泡沫破裂时,会引发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进而传导至实体经济领域。
3.经济周期与投资波动: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周期性波动,即经济的繁荣和衰退交替出现。
经济繁荣时,投资活动增加,经济增长。
但经济衰退时,投资大幅减少,经济下滑。
这种波动是资本主义经济系统内在的,而当波动加剧时,会引发经济危机。
三、经济危机的类型1.景气周期性危机:这是最常见的经济危机类型,是由经济周期性波动引发的。
通常由于投资的增减不平衡,导致经济的过热或过冷,从而引发经济的衰退或萧条。
2.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是由金融体系的风险积聚、金融泡沫破灭引发的。
金融危机一般与大规模的倒闭、资金流动停滞和资产贬值等现象相关。
3.供需失衡危机:资本主义经济中由于市场供需关系紊乱,导致产能过剩或消费不足,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供需失衡危机与产业结构的失调、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相关。
四、经济危机的影响1.经济衰退:经济危机会导致经济的停滞和下滑,企业经营困难,失业率上升,消费和投资减少。
经济衰退给社会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生活水平的下降。
2.社会动荡:经济危机容易引发社会不满和抗议,进而导致社会动荡。
简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前言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就可以划分为政治系统、经济系统、军事系统、文化系统等各类子系统。
封建社会是一个政治系统或者军事系统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体系,而资本主义社会则是一个经济系统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占主导体系的社会。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本源来说,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才是人类社会发展根本的动力。
资本主义显然比封建社会的运行方式更直接触及生产力的发展,更能直接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从人均GDP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能够推进人均GDP一直向前发展,而不会像封建社会人均GDP会出现很长时间的停滞。
按照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的记载,从十一世纪开始,西欧经济开始复兴,人均GDP以缓慢但一直上升的势头前进,到1820年,它的实际收入已三倍于其起点水平。
西欧的人均GDP在14世纪时超过了作为亚洲领先经济的中国,此后继续保持上升势头,而中国则限于停滞。
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西欧普遍进行了工业化,完全进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此时人均GDP的收入又有一个更大幅度的上升。
二战后,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到来,人均GDP 的增长以一种更快的速度上升。
而中国,在14世界后人均GDP长期处于停滞状态,1840年以后甚至处于下降状态,直到1949年。
1949后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革命,人均GDP急剧上升。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形态每一轮新的上升会带来人均GDP增长速度的上升。
资本主义相对于封建主义的优越性毋庸置疑。
虽然资本主义社会对封建社会有着巨大的优越性,但是这决不等于说它没有问题。
实际上,只要是制度就会有缺点,而且是自身难克服的缺点。
完美的社会体系是不可能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
资本主义最大的顽疾就是它核心系统经济系统总会不定期的爆发危机,就是人们常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从根本上说,人类是不可能避免危机的,因为人类收到理性的制约,对整个世界的认识总是总是有相当的局限性的。
或者说对以后可能会发挥到的高度来说,是非常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