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工程学原理自测题

环境工程学原理自测题

环境工程学原理自测题
环境工程学原理自测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空)

2. 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的技术原理包括稀释、隔离、分离、转化。

3. “三传”为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一反”为化学反应过程。

4. 国际单位制由7个基本单位、2个辅助单位、导出单位组成。

5.

以单位时间质量表示时的

组分不发生转化时的特征是:

6. 物质的总能量由能、动能、位能、静压能组成

7. 有黏性、可压缩的流体、层流情况下可用牛顿黏性定律计算剪切应力。

8. 所有气体和大多数低分子量的液体均属牛顿型流体。

9. 环境工程中常遇到的两相间传质过程包括气体的吸收、萃取、吸附、膜分离、生物膜反应。

10.环境工程中常遇到的单相中的传质包括流体流过可溶性固体表面、溶质在流体中的溶解、气固相催化反应。

11. 传质边界层的名义厚度定义为 12. 温度影响流体密度、粘度,进而影响沉降速度。

13. 环境工程领域的过滤中,使用的过滤介质主要有固体颗粒、织物介质、多孔固体介质、多孔膜。

14. 环境工程领域中的过滤过程中的固体颗粒包括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

天然颗粒包括石英砂、无烟煤、磁铁矿粒等,人工颗粒包括聚苯乙烯发泡塑料球等。

15、过滤的主要类型按过滤机理分有表面过滤和深层过滤;按促使流体流动的推动力分有重力过滤,真空过滤,压力差过滤,离心过滤。

16. 吸收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有净化有害气体、回收有用物质、曝气充氧。 0

mr q =,,0,()0.99()

A A i A A i c c c c -=-

17. 吸收过程一般可分解为气相的传递、相际传递、液相的传递三个基本步骤。

18. 吸收塔中气液两相的流动方式有逆流、并流。

19.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活性炭纤维、硅胶、活性氧化铝、沸石分子筛。

20. 吸附过程有外扩散、扩散、吸附几个基本步骤。

21.空间时间是反应器有效体积(V)与物料体积流量(qv)之比值。具有时间的单位,但不是反应时间也不是接触时间,可视为处理与反应器体积相同的物料所需要的时间。

空间速度是单位反应器有效体积所能处理的物料的体积流量。单位为时间的倒数。表示单位时间能处理几倍于反应器体积的物料,反映了一个反应器的强度。空速越大,反应器的负荷越大。

22. 根据反应物料的流动与混和状态,反应器可分理想流反应器和非理想流反应器。理想流反应器分为完全混合流(全混流)反应器和推流反应器。

23、反应器设计的基本容包括选择合适的反应器型式,确定最佳的操作条件,计算达到规定的目标所需要的反应体积,确定反应器的主要尺寸;它通常用到的基本方程为反应动力学方程,物料衡算式,能量衡算式,动量衡算式。

平推流反应器。

25. 气-液相反应过程一般可概括为:①A从气相主体通过气膜扩散到气液相界面,②A从相界面进入液膜,同时B从液相主体扩散进入液膜,③A、B在液膜发生反应,④生成物P的扩散,⑤液膜中未反应完的A扩散进入液相主体,在液相主体与B发生反应。

25. 微生物反应中的基质的作用包括合成新的细胞物质、生成反应物、提供必要的能源。

26. 细胞产率系数有以基质重量为基准的细胞产率系、以碳元素为基准的细胞产率系数、以氧消耗量为基准的细胞产率系数、以ATP为基准的细胞产率系数、以有效电子(available electron)为基准的细胞产率系数。

以基质重量为基准的细胞产率系数可能小于1,也可能大于1;

以碳元素为基准的细胞产率系数的大小只能小于1。

27. 微生物的间歇培养生长曲线可分为延滞期、加速期、对数生长期、减速期、稳定期、死亡期。

28.基本量纲包括质量、长度、时间、温度的量纲,分别以M、L、t和T表示,简称MLtT量纲体系。

29.其它物理量均可以以M、L、t和T的组合形式表示其量纲,速度、压力、密度的量纲分别为Lt-1、ML-1t-2、ML-3。

二、简单题(共10题,每题5分)

1. 什么是量纲和无量纲准数?单位和量纲的区别是什么?可测量物理量分类?(5)

(1)用来描述物体或系统物理状态的可测量性质称为它的量纲。

由各种变量和参数组合而成的没有单位的群数,称为无量纲准数。无量纲准数既无量纲,又无单位,其数值大小与所选单位制无关。只要组合群数的各个量采用同一单位制,都可得到相同数值的无量纲准数。

(2)量纲与单位的区别

量纲是可测量的性质;

单位是测量的标准,用这些标准和确定的数值可以定量地描述量纲。

(3)可测量物理量可以分为两类:基本量和导出量。

2.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经常用体积分数表示污染物的浓度,

(1)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常用体积分数表示污染物质的浓度。例如mL/m3,则此气态污染物质浓度为10-6(体积分数)。1摩尔任何理想气体在相同的压强和温度下有着同样的体积,因此可以用体积分数表示污染物质的浓度,在实际应用中非常方便;同时,该单位的最大优点是与温度、压力无关。

3. ppm、ppt定义?在水处理中的应用?(5)

(1)ppm、ppb是质量分数,ppm:μg/g,10-6;ppt:μg/kg,10-9。

(2)在水处理中,污水中的污染物浓度一般较低,1L污水的质量可以近似认为等于1000g,所以实际应用中,常常将质量浓度和质量分数加以换算,即

1mg/L 相当于1mg/1000g =1×10-6(质量分数)= 1ppm

1μg/L 相当于1μg/1000g =1×10-9(质量分数)=1ppb

当污染物的浓度过高,导致污水的比重发生变化时,上两式应加以修正,即1mg/L 相当于1/污水的密度(质量分数)

1μg/L相当于1/污水的密度(质量分数)

4. 简述稳态系统和非稳态系统的特征(5)。

当系统中流速、压力、密度等物理量只是位置的函数,不随时间变化,称为稳态系统;当上述物理量不仅随位置变化,而且随时间变化,称为非稳态系统。

对稳态质量衡算系统:

非稳态质量衡算系统:

5. 总衡算、微分衡算及用途(5)?

(1)宏观围的衡算叫总衡算。空间围可为一个反应池、一个车间,或者一个湖泊、一段河流、一座城市上方的空气,甚至可以是整个地球。当研究一个过程的总体规律而不涉及部的详情时,可用总衡算,用宏观尺度系统的外部(进、出、环境)各有关物理量的变化考察系统部物理量的总体平均变化。

(1)对维元围的衡算叫微分衡算。空间围为环境设备或管道中一个微元体。当需要探究系统部的质量和能量变化规律,了解过程机理时,采用微分衡算。

6. 什么是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5)

封闭系统:流体携带能量进出系统,即只有能量能够穿越系统边界,物质不能穿越边界。

d 0d m t

=12ωω-≠0

开放系统:系统与外界交换能量(热,功),即能量和物质能够穿越系统边界。对稳流开放系统,进出系统物料量相同,且组成稳定,所以研究系统可看成封闭系统,

7. 简述层流和湍流的流态特征。(5)

层流流动基本特征:不同径向位置的流体微团各以确定的速度沿轴向分层运动,表现为各层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较小,层间流体互不掺混,剪应力主要是由分子运动引起的。

——流速较小时

·湍流(紊流)基本特征:流体微团(质点)以较高的频率发生各个方向的脉动,各层流体相互掺混,相互影响较大,流体流经空间固定点的速度随时间不规则地变化,剪应力除了由分子运动引起外,还由质点脉动引起。

——当流体流速增大到某个值之后

8.流体流动时产生阻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

流体本身具有粘性,流体流动时因产生摩擦力而消耗能量,是流体阻力损失产生的根本原因。而管道的大小、壁的形状、粗糙度等又影响着流体流动的状况,是流体阻力产生的外部条件。

9.什么是流动边界层?边界层理论的要点是什么?(7)

(1)实际流体流过壁面时,在壁面附近形成速度分布,流体与固体壁面的相对速度为零。粘性影响仅限于壁面附近的薄层,即边界层,离开表面较远的区域,则可视为理想流体。存在速度梯度的区域即为边界层

·(2)普兰德边界层理论要点:

1)当实际流体沿固体壁面流动时,紧贴壁面处存在非常薄的一层区域——边界层;

2)在边界层,流体的流速很小,但速度梯度很大;

3)在边界层,粘性力可以达到很高的数值,它所起的作用与惯性力同等重要,在边界层不能全部忽略粘性;

4)在边界层外的整个流动区域,可将粘性力全部忽略,近似看成是理想流体的流动。

5)流动分为两个区域:边界层、外部流动区。

10.实际流体的流动具有两个基本特征。(5)

(1)在固体壁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的相对速度为零,这一特征称为流动的无滑移(粘附)特征。

(2)当流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流体之间存在剪切力(摩擦力)

11. ·比较层流边界层与静止流体中的热量传递异同。(5)

(1)相同点:流体层与层之间、静止流体中无流体质点的宏观运动,在垂直于流动方向上,热量的传递通过导热进行——机理相同。

(2)不同点:流体的流动增大了壁面处(层流边界层)的温度梯度,使壁面处的热通量较静止时大,层流流动使传热增强——大小不同。

12.·简述费克定律的物理意义和适用条件。(5)

(1)物理意义:在一维稳态情况下,由浓度梯度引起的扩散通量与浓度梯度成正比。

(2)适用条件:分子扩散过程只有在固体、静止流体或层流流动的流体中才会单独发生。

13. 简述对流传质的机理和传质阻力的分布。(7)

(1)层流边界层:在垂直于流动的方向上只存在由浓度梯度引起的分子扩散。扩散通量依据费克第一定律。但其扩散通量明显大于静止时的传质。这是因为流动加大了壁面处的浓度梯度,从而使壁面上的扩散通量增大。

(2)湍流边界层:除了分子扩散外,更重要的是涡流扩散。

a.层流底层:物质依靠分子扩散传递,浓度梯度较大,传质速率可用费克第一定律描述,其浓度分布曲线很陡,近似为直线;

b.湍流核心区:有大量的旋涡存在,物质的传递主要依靠涡流扩散,由于强烈混合,浓度梯度几乎消失,组分在该区域的浓度基本均匀,其分布曲线较为平坦,近似为一垂直直线

c.过渡区:分子扩散和涡流扩散同时存在

14.·简要分析颗粒在重力沉降过程中的受力情况。(5)

颗粒在重力沉降过程中有重力、浮力、流体阻力。颗粒在流体中开始沉淀瞬间,流体阻力为零,此时颗粒所受的向下净作用力最大,颗粒加速度最大;随着颗粒的沉降,颗粒与流体的相对速度加大,流体阻力也随着增大,颗粒受到的向下净作用力减小,加速度减小,沉淀变为减速过程;经过很短时间后,颗粒受力达到平衡,开始恒速下沉。

15. 比较离心沉降和重力沉降的主要区别。(5)

?沉降方向不是向下,而是向外,即背离旋转中心。

?由于离心力随旋转半径而变化,致使离心沉降速度也随粒径所处的位置而变。

?离心沉降速度在数值上远大于重力沉降速度。

16. 表面过滤和深层过滤的主要区别是什么。(5)

表面过滤通常发生在过滤流体中颗粒物浓度较高或过滤速度较慢的情况。主要是拦截作用。

深层过滤过程

?利用过滤介质间空隙进行过滤。

?通常发生在以固体颗粒为滤料的过滤操作中。

?滤料部空隙大于悬浮颗粒粒径。

?悬浮颗粒随流体进入滤料部,在拦截、惯性碰撞、扩散沉淀等作用下颗粒附着在滤料表面上而与流体分开。

17.·吸收的主要类型有哪些。(5)

(1)按溶质和吸收剂之间发生的反应:物理吸收,化学吸收;

(2)按混合气体中被吸收组分数目:单组分吸收,多组分吸收;

(3)按体系温度是否变化:非等温吸收,等温吸收。

18. 利用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的特点有哪些。(5)

?(1)处理气体量大,成份复杂,同时含有多种气态污染物;

?(2)吸收组分浓度低;

?(3) 吸收效率和吸收速率要求高;

?(4)多采用化学吸收——如碱液吸收燃烧烟气中低浓度的SO2;

?(5) 多数情况吸收过程仅是将污染物由气相转入液相,还需对吸收液进一步处理,以免造成二次污染。

19. 双膜理论的基本论点是什么。(5)

①相互接触的气液两相流体间存在着稳定的相界面,界面两侧分别有一层虚

拟的气膜和液膜。溶质以稳态分子扩散方式通过气膜和液膜,因此,气相和液相的对流传质速率相等。

②在相界面处,气液两相在瞬间即可达到平衡,界面上没有传质阻力,溶质

在相界面上两相组成存在平衡关系。

在膜层以外,气液两相流体都充分湍动,不存在浓度梯度,组成均一,没有传质阻力;溶质在每一相中的传质阻力集中在虚拟膜层中,即相际传质阻力全部在两层膜中。

20. 什么是间歇操作、连续操作和半连续操作?它们一般各有哪些主要特点、特征、优点、缺点?(10)

(1)间歇操作:将反应原料一次加入反应器,反应一段时间或达到一定的反应程度后一次取出全部的反应物料,然后进入下一轮操作。

?操作特点∶反应过程中既没有物料的输入,也没有物料的输出,不存在物料的进与出。

?基本特征∶间歇反应过程是一个非稳态的过程,反应器组成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主要优点∶操作灵活,设备费低,适用于小批量生产或小规模废水的处理。

?主要缺点∶设备利用率低,劳动强度大,每批的操作条件不易相同,不便自动控制。

(2)连续操作:连续地将原料输入反应器,反应产物也连续地流出反应器?操作特点∶物料连续输入,产物连续输出,时刻伴随着物料的流动。

?基本特征∶连续反应过程是一个稳态过程,反应器各处的组成不随时间变化。(反应组分、浓度可能随位置变化而变化。)

?主要优点∶便于自动化,劳动生产率高,反应程度与产品质量较稳定。规模大或要求严格控制反应条件的场合,多采用连续操作。

?主要缺点∶灵活性小,设备投资高。

(3)半连续操作:原料与产物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为连续输入或输出,而其它成分分批加入或取出的操作称为半间歇操作或半连续操作。

主要特点:半间歇操作具有间歇操作和连续操作的某些特点。反应器的组成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21. 对于某一化学反应,它的速率常数是否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催化剂能否改变速率常数的大小?(5)

?对于化学反应:k的大小与温度和催化剂等有关,与反应物浓度无关对于生物化学和微生物:k的大小与温度、酶、基质浓度有关

22、零级不可逆单一反应有哪些主要特点?(5)

c A=c A0-kt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无关。

?半衰期为t1/2=cA0/(2k),即与初始浓度成正比。

?在生物化学以及微生物反应中,当基质浓度足够高时往往属于零级反应。

23、一级不可逆单一反应有哪些主要特点?(5)

c A=c A0e-kt

?反应物浓度与反应时间成指数关系,只有t→∞时,反应物浓度才趋近于零。

?反应物浓度的对数与反应时间成直线关系,以lnk对t作图可得一直线,其斜率为k。

?半衰期与k成反比,与反应物的初始浓度无关。

24. 半间歇反应器有哪几种操作方式?(5)

(1)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反应物、或其中的一些组分一次性放入反应器中,然后将某一种反应物连续加入反应器。

特点:可控制加入成分在反应器中的浓度,便于控制反应速率

(2)将反应物料一次性加入反应器,在反应过程中将某个产物连续取出。

特点:可以使反应产物维持在低浓度水平(利于可逆反应向生成产物的向进行;防止分泌产物对微生物生长的抑制作用)

25、与间歇反应器相比,对于同一反应,在同样的反应条件下,达到同样的转化率,所需全混流连续反应器的体积有何不同?为什么?(5)

对同一反应,在同样反应条件下达到同样转换率需要的空间时间(反应时间)全混流反应器大于间歇反应器,说明全混流反应器的反应效率低于间歇反应器,即达到同样的目标全混流连续反应器需要更大的有效体积。

26. 对于一简单不可逆反应,在反应器总有效体积和反应条件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全混流反应器的级数的增加,反应物的转化率如何变化?为什么?转化率的极限值是什么?(7)

(1)增加

(2)达到同样反应目的,多级串联全混流反应器系统需要的总空间时间远小于单一全混流反应器,多级串联全混流反应器效率高于单一反应器。在反应器总有效体积和反应条件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全混流反应器的级数的增加,多级时出口浓度小于单级,转化率提高。

简单不可逆反应转化率的极限值:100%。

27. 循环反应器有哪几种典型的操作方式?(7)

(1)将排出反应器的混合物的一部分不经任何处理直接返送到入口处。

产物

循环

(a)

(2)在反应器出口设一分离装置,将反应产物分离取出,只把未反应的物料返送到反应器入口处。

分离器

(3)微生物培养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在反应器出口设置菌体分离器,将反应产生的菌体浓缩,把浓缩后的菌体的一部分或全部返送到反应器

营养物质

28.气-液相瞬间反应的基本特点是什么?(5)

?反应过程为传质控制。

?组分A和组分B之间的反应瞬间完成,A与B不能共存。

?在液膜的某一个面上A和B的浓度均为0,该面称“反应面”,“反应面”的位置随液相中B的浓度的升高向气膜方向移动。

29、什么是界面反应?(5)

、气-液相瞬间反应中,当液相浓度升高到某一数值时,反应面与气液界面重合,这种情况称“界面反应”。

30、气-液相快速反应的基本特点是什么?(5)

?A与B之间的反应速率较快

?反应发生在液膜的某一区域中

?在液相主体不存在A组分,不发生A和B之间的反应

31. Monod方程中的最大比生长速率和饱和系数各表达什么意义?(5)

S:生长限制性基质的浓度(mg/L)

μmax :最大比生长速率(1/h),表示细胞的最大生长能力

Ks:饱和系数(mg/L)。Ks与μ=μmax/2时的S值相等,表示细胞生长速率随基质浓度变化的快慢。

32. 与富营养细胞相比,贫营养细胞的饱和系数有何特点?(5)

富营养细胞:Ks值较大,在低基质浓度时的生长速率低。

贫营养细胞:Ks值较小,在低基质浓度时的亦能快速生长。

环境治理中贫营养细胞能使基质消耗到很低的水平,对治理非常有利。

三、计算题

1、用圆管道输送水,流量增加1倍,若流速不变或管径不变,则管径或流速如何变化?(10)

q m=ρu m A

对于圆形管道,半径为R q m=πρu m R2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ρ相同,

稳态、无转化过程

(1)流量增加1倍,流速不变时,管径发生变化:

q m1=πρu m R12

2q m1=πρu m R22

R22/ R12=2

R2/ R1=1.414

(2)流量增加1倍,管径不变时,流速发生变化:

q m1=πρu m1R

2q m1=πρu m2R

u m2/ u m1=2

2、当布水孔板的开孔率为30%时,流过布水孔的流速增加多少?(10)

设反应器和小孔中的流速分别为u1、u2,截面积分别为A1、A2,根据不可压缩流体的连续性方程,有

u1 A1=u2 A2

具题意,A2=30%A1,带人上式得,

u1=0.3u2

u2=1/0.3×u1

3.12章均相化学反应器1-3节,p426-444,(20分)

环境工程学课后答案

环境工程学(第二版)课后答案绪论环境工程学的发展和内容 第一章水质与水体自净 第二章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第三章水的生物化学处理方法 第五章大气质量与大气污染 第六章颗粒污染物控制 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 第八章污染物的稀释法控制 绪论环境工程学的发展和内容 0-1名词解释: 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均概括为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由于自然或人为(生产、生活)原因,往原先处于正常状况的环境中附加了物质、能量或生物体,

其数量或强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变差,并对人或其它生物的健康或环境中某些有价值物质产生了有害影响的现象。 污染物质: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即为污染物质。 公害:由人为原因引起化学污染物滋事而产生的突发事件通常称为公害。 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环境质量及其保护的和改善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以及改善环境质量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0-2 试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一词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即指的是人类的环境。人类与其环境之间是一个有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关系的对立统一体。人类从周围环境中获得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条件,同时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作用于环境,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反过来,污染了的或受损害的环境也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经济发展等造成不利影响。 0-3试讨论我国的环境和污染问题 0-4什么是环境工程学?他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怎样? 环境工程学应用环境科学、工程学和其它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控制和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改善环境质量,使人们得以健康、舒适地生存与发展的学科。 环境工程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工程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脱胎于土木工程、卫生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母系学科,又融入了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原理和方法。

环境工程原理.doc

1. 增大传热的措施: 1. 增大传热面积 2.增大平均温差 3.提高传热系数 2.热量传递方式主要有:导热,热对流和热辐射 3. 萃取剂的选择: a 的大小反映了萃取剂对溶质 A 的萃取容易程度。若a>1,表示溶质 A 在萃取相中的相对含 量比萃余相中高,萃取时组分 A 可以在萃取相中富集, a 越大,组分 A 与 B 的分离越容易。若a=1,则组分 A 与 B 在两相中的组成比例相同,不能用萃取的方法分离。 4.膜分离是以具有选择透过功能的薄膜为分离介质,通过在膜两侧施加一种或多种推动力,使原料中的某组分选择 性地优先透过膜,从而达到混合物分离和产物的提取,浓缩,纯化等目的。条件:在选择分离因子时,应使其 值大于 1。如果组分 A 通过膜的速度大于组分B,膜分离因子表示为aA/B;反之。则为aB/A;如果 aA/B=aB/A=1, 则不能实现组分 A 与组分 B 的分离。 5.离子交换速率的影响因素: 1. 离子的性质 2.树脂的交联度 3.树脂的粒径 4.水中离子浓度 5. 溶液温度 6. 流速或搅拌速率 6.本征动力学方程实验测量中怎样消除对外扩散的影响:加大流体流动速度,提高流体湍流程度,可以减小边界 层厚度,使边界的扩散阻力小到足以忽略的程度。 7.吸附剂的主要特性: 1. 吸附容量大。 2. 选择性强。 3. 温定性好。 4. 适当的物理特性。 5. 价廉易得。常见 的吸附剂 ; 活性炭 , 活性炭纤维 , 炭分子筛 , 硅胶 , 活性氧化铝 , 沸石分子筛 8.固相催化反应过程:反应物的外扩散—反应物的内扩散—反应物的吸附—表面反应—产物的脱附—产物的内扩 散—产物的外扩散 9.测速管特点:测得的是点流速,特点: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流体的能量损失小,因此较多地用于测量气体 的流速,特别适用于测量大直径管路中的气体流速。当流体中含有固体杂质时,易堵塞测压孔。 孔板流量计特点:结构简单,固定安装,安装方便,但流体通过孔板流量计时阻力损失较大。 文丘里流量计特点:阻力损失小,尤其适用于低压气体输送中流量的测量;但加工复杂,造价高,且安装时流量计 本身在管道中占据较长的位置。 转子流量计特点:必须垂直安装,流体自下而上流动,能量损失小,测量范围宽,但耐温,耐压性差。 10.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的区别 物理吸收仅仅涉及混合物分中某一祖分的简单传质过程,溶质在气液两相间的平衡关系决定了溶剂在相同传递过程 的方向,极限以及传质推动力 化学吸收指溶剂 A 被吸收剂吸收后,继续与吸收剂或者其中的活性组分 B 发生化学反应,气液相际传质和液相内的 化学反应同时进行 11. 简述温室效应产生的机理(资料:地球和太阳表面温度的平均温度分别为288K和5800K) 地球吸收太阳的辐射能量才能如此巨大的辐射能量,但是,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波长要远短于地球向空间辐射的波 长,这种波长的变化扮演了温室效应中至关重要的角色。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对于来自太阳的短波相对透明,但是 它们往往吸收那些由地球辐射出去的长波。所以在大气中积累的温室气体,就像一床包裹在地球表面的毯子, 搅乱了地球的辐射平衡,导致地球温度升高。 12.为什么多孔材料具有保温性能?保温材料为什么需要防潮 多孔材料的孔隙中保留大量气体,气体的导热系数小,从而起到保温效果。水的导热系数较大,如果保温材料受潮, 将会增大整体的导热系数,从而使得保温性能降低,所以要防潮. 13.球体在空气中运动,试分析在相同的逆压梯度下,不同流态的边界层对运动阻力的影响。 若球体体积较小,运动速度较快,球体主要受到阻力有摩擦阻力和形体阻力,且形体阻力占主导。在相同的逆压梯 度下,层流边界层靠近壁面侧速度梯度小,边界层分离点靠前,尾流区较大,形体阻力大。而湍流边界层速度梯度 大,边界层分离点后移,尾流区较小,形体阻力减小,运动阻力也相应减小。 14..某工业废气中含有氨,拟采用吸收法进行预处理。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分析提高氨去除效率的方法和具体措 施 一、采用吸收能力较强的洗液,如酸性溶液;二、可采用喷雾等方法增大接触面积;三、适当增加压强;四、加快 废气流速,加强扰动;五、逆向流动等等。 15.边界层厚度 : 通常将流体速率达到来流速率 99%时的流体层厚度定义为边界层厚度。边 界层分离的必要条件:黏性作用和逆压梯度。 层流边界层比湍流层更容易分离。 16.圆管层流流动的平均速率为最大速率的一半。 17. 对于圆管层流流动的摩擦阻力,流量不变时,产生的能量损失:(1)当管长增加一倍时,阻力损失引起的压降增

统计学原理计算题及答案

2 ?采用简单重复抽样的方法从一批零件中抽取 200件进行检查,其中合格品 188件。要求: (1) 计算该批零件合格率的抽样平均误差; (2) 按95.45%的可靠程度(t=2,就是我们现在的Z )对该批零件的合格率作出区间估计。 解:n =200,n =188 (1)合格率 = 1?^ = 94% n 200 合格率的抽样平均误差 p(1 — p) 「0.94 x 0.06 J0.0564 . ---------- 0.000282 = 0.01679 = 1.679%(2)按95.45%的可靠程度对该批零件的 p i n , 200 \ 200 合格率作出区间估计 二Z 」p =2 1.68% =3.36% p - :p =94% -3.36% =90.64% p :P =94% 3.36% =97.36% 该批零件合格率区间为: 990.64%乞P 乞97.36% 要求: (1) 试计算各年的环比发展速度及年平均增长量。 (2) 如果从2006年起该地区的粮食生产以 10%的增长速度发展,预计到 2010年该地区的粮食产量将达到什么水平? 2006年起该地区的粮食生产以 10%的增长速度发展 x =1 10% =110% 71 预计到2010年该地区的粮食产量将达到 解: (1) 各年的环比发展速度 472 二 108.76% a 0 434 a 2 516 109.32 % 472 a g 584 a 2 516 = 113.18% 618 =105.82% a 4 年平均增长量 累计增长量 累计增长个数 …=618一434」84=46 4 4 4 (2)如果从

《环境工程学》试卷、习题集及答案

《环境工程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COD;2. 厌氧生物处理法;3. 泥龄;4. 好氧硝化;5. A/A/O法; 6. 反电晕; 7. 二次扬尘; 8. 电场荷电; 9. FGD;10. SCR法。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BOD是化学性水质指标之一,其含义是()。 A 溶解氧; B 化学需氧量; C 生化需氧量。 2.废水处理方法很多,其中混凝沉淀法可去除废水中的()。 A 可生物降解有机物; B 不溶性有机物;C悬浮物质。 3.废水二级处理技术属于()。 A 生物方法; B 化学方法;C物理方法。 4.A2/O法产生的污泥量比活性污泥法()。 A 多; B 少; C 一样。 5.下列哪种技术属于废水三级处理技术()? A 臭氧氧化; B 气浮; C 好氧悬浮处理技术。 6.脱硫技术很多,跳汰选煤脱硫技术属于()。 A 炉前脱硫技术; B 炉内脱硫技术; C 炉后脱硫技术。 7.电除尘器最适宜捕集的粉尘是()。 A 低比电阻粉尘; B 中比电阻粉尘; C 高比电阻粉尘。 8.常被用来作为高效除尘器的前级预除尘器的是()。 A 机械力除尘器; B 电除尘器; C 过滤式除尘器。 9.既能捕集颗粒污染物,又能脱除部分气态污染物的除尘器是()。 A 机械力除尘器; B 电除尘器; C 湿式除尘器。 10.SCR法烟气脱硝的主要机理是()。 A 催化转化; B 化学吸收; C 化学吸附。 三、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MLSS,MLVSS,SVI,SBR分别为、、、。 2.活性污泥法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为、、、。

3.SCR法烟气脱硝机理分为、、、。 4.影响湿法脱硫效率的主要因素包括:、、、。 5.控制颗粒污染物的主要方法包括:、、、。 四、简答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什么是废水的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深度处理? 2.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3.曝气池在好氧活性污泥法中的作用是什么? 4. 简述污水中的氮在生物处理中的转化过程? 5. 什么是曝气?曝气的作用有哪些? 6.控制废气中气态污染物的方法有哪些? 7. 评价除尘器性能的指标有哪些? 8.实现电除尘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9. 影响SCR法烟气脱硝效率的因素有哪些? 10.影响湿法烟气脱硫效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五、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某水处理厂在沉淀池后设置快砂滤池,滤池的设计负荷率为32 m d m 。试计算在设计流量0. 53/ 200/() m s下,滤池表面积为多大?若每个滤池表面积限制在552 m以下,共需建多少个滤池? 2.已知某线—板式电除尘器的收尘面积A=6000m2,所处理的烟气量Q=684000m3/h,烟气粘度η=1.8×10-5Pa·s, 对其施加的平均电场强度E=3.0kV/cm, 试计算粉尘的平均粒径dp=0.1μm、1.0μm、10μm时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取K m=1.36,ε0=8.85×10-12F/m, D=2.0)。

环境工程学(整理知识点)

一、水质指标 水质:水的品质,指水与其中所含的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水质指标的种类:物理性指标,化学性指标,生物学指标 固体、碱度、硬度、COD、BOD、TOC、TOD 固体:在一定温度下(103~105℃),将一定体积的水样蒸发至干时,所残余的固体物质的总量 BOD:表示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经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所需氧量。用单位体积污水所耗氧量表示(mg/L) 二、水中的杂质: 按颗粒大小分为:粗大颗粒物质、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溶解性物质 三、污水的类型: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废水 四、沉淀的类型 四种类型: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成层沉淀、压缩沉淀 五、浅层理论及其斜板沉淀池 浅层理论:水深为H的沉淀池分隔为n个水深为H/n的沉淀池,则当沉淀区长度为原来长度的1/n时,就可以处理与原来的沉淀池相同的水量,并达到完全相同的处理效果。沉淀池越浅,就越能缩短沉淀时间 斜板沉淀池:在工程实际应用中,采用分层沉淀池,排泥十分困难,所以一般将分层的隔板倾斜一个角度,以便能自行排泥,这种形式即为斜板沉淀池。 六、混凝 1、胶体双电层结构及其稳定性原因 (1)胶体结构:胶体结构很复杂,是由胶核、吸附层及扩散层三部分组成。 (2)胶体颗粒在污水中之所以具有稳定性,其原因有三: 首先,污水中的细小悬浮颗粒和胶体颗粒质量很轻,在污水中受水分子热运动的碰撞而作无规则的布朗运动; 同时,胶体颗粒本身带电,同类胶体颗粒带有同性电荷,彼此之间存在静电排斥力,从而不能相互靠近结成较大颗粒而下沉; 另外,许多水分子被吸引在胶体颗粒周围形成水化膜,阻止胶体与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中和,妨碍颗粒之间接触并凝聚下沉。 2、混凝的机理 污水中投入某些混凝剂后,胶体因电动电位ζ降低或消除而脱稳。脱稳的颗粒便相互聚集为较大颗粒而下沉,此过程称为凝聚,此类混凝剂称为凝聚剂。 但有些混凝剂可使未经脱稳的胶体也形成大的絮状物而下沉,这种现象称为絮凝,此类混凝剂称为絮凝剂。 按机理不同,混凝可分为压缩双电层、吸附电中和、吸附架桥、沉淀物网捕四种。 3、搅拌的作用 促使混合阶段所形成的细小矾花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形成大的、具有良好沉淀性能的絮凝体(可见的矾花),以使其在后续的沉淀池内下沉。 七、离子交换 (1)实质:不溶性的离子化合物(离子交换剂)上的可交换离子与溶液中其他同性离子间的交换反应,是一种可逆的化学吸附过程,又称离子交换吸附。 (2) 结构:树脂本体、活性基团(由固定离子和活动离子组成) (3) 离子交换过程的主要特点在于:它主要吸附水中的离子,并与水中的离子进行等量交换(4)物理性能指标:外观、粒度、密度、含水率、溶胀性、机械强度、耐热性

统计学原理计算题试题及答案

电大专科统计学原理计算题试题及答案 计算题 1.某单位40名职工业务考核成绩分别为: 68 89 88 84 86 87 75 73 72 68 75 82 97 58 81 54 79 76 95 76 71 60 90 65 76 72 76 85 89 92 64 57 83 81 78 77 72 61 70 81 单位规定: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70分为及格,70─80分为中,80─90 分为良,90─100分为优。 要求: (1)将参加考试的职工按考核成绩分为不及格、及格、中、良、优五组并 编制一张考核成绩次数分配表; (2)指出分组标志及类型及采用的分组方法; (3)分析本单位职工业务考核情况。 解:(1) (2)分组标志为"成绩",其类型为"数量标志";分组方法为:变量分组中 的开放组距式分组,组限表示方法是重叠组限; (3)本单位的职工考核成绩的分布呈两头小, 中间大的" 正态分布"的形态, 说明大多数职工对业务知识的掌握达到了该单位的要求。 2.2004年某月份甲、乙两农贸市场农产品价格和成交量、成交额资料如下

试问哪一个市场农产品的平均价格较高?并说明原因。 解: 解:先分别计算两个市场的平均价格如下: 甲市场平均价格()375.145 .5/==∑∑=x m m X (元/斤) 乙市场平均价格325.14 3 .5==∑∑= f xf X (元/斤) 说明:两个市场销售单价是相同的,销售总量也是相同的,影响到两个市场 平均价格高低不同的原因就在于各种价格的农产品在两个市场的成交量不同。 3.某车间有甲、乙两个生产组,甲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为36件, 标准差为9.6件;乙组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 要求:⑴计算乙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和标准差; ⑵比较甲、乙两生产小组哪个组的日产量更有代表性? 解:(1)

环境工程学》复习题

《环境工程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BOD : 2. COD : 3. 泥龄: 4. 好氧硝化: 5. 反硝化: 二、简答题 1. 简答:什么是污泥龄,为什么说可以通过控制排泥来控制活性法污水处理厂的运行 2. 简述生物滤池构造上分为哪几部分对滤料有何要求 3. 试述厌氧生物处理法的基本原理怎样提高厌氧生物处理的效能 4. 叙述AO 法的脱氮机理,画出AO 法的工艺流程图。 5. 活性污泥法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6. 试叙述好氧生物处理与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区别及各自的适用场合。 三、计算题 1. 一降落的雨滴中,最初没有溶解氧存在。雨滴的饱和溶解氧浓度为9. 20mg/L 。假设在降落2s 后雨滴中已经有3. 20mg/L 的溶解氧。试计算雨滴中的溶解氧浓度达到8. 20mg/L 需要多长时间 2. 一水处理厂在沉淀池后设置快砂滤池,滤池的设计负荷率为32200/()m d m 。试计算在设计流量0. 53/m s 下,滤池表面积为多大若每个滤池表面积限制在552m 以下,共需建多少个滤池 四、综合题

1. 在水处理工艺中,水中杂质分离常用下面的物理化学方法,使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或几个字表示去除水中杂质的原理及影响去除效果的决定因素。 《环境工程学》复习题参考 二、名词解释 :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 2. COD : 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3. 泥龄: 即微生物平均停留时间,是指反应系统内的微生物全部更新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工程上是指反应系统内微生物总量与每日排出的剩余微生物量的比值。 4. 好氧硝化: 在好氧条件下,将+4NH 转化成2NO -和3NO -的过程。 5. 反硝化: 在无氧条件下,反硝化菌将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还原为氮气的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答:什么是污泥龄,为什么说可以通过控制排泥来控制活性法污水处理厂的运行 微生物代谢有机物的同时自身得到增殖,剩余污泥排放量等于新增污泥量,用新增污泥量替换原有系统中所有污泥所需要的时间称为泥龄,如果排放的剩余污泥量少,使系统的泥龄过长,会造成系统去除单位有机物的氧消耗量增加,即能耗升高,二沉池出水的悬浮物含量升高,出水水质变差,如果过量排放剩余污泥,使系统的泥龄过短,活性污泥吸附的有机物后来不及氧化,二沉池出水中有机物含量增大,活性污泥吸附的有机物后来不及氧化,二沉池出水中有机物含量增大,出水的水质也会变差。如果使泥龄小于临界值,即从系统中排出的污泥量大于其增殖量,系统的处理效果会急剧变差。 2. 简述生物滤池构造上分为哪几部分对滤料有何要求 典型的生物滤池由滤床,布水设备和排水系统三部分组成。要求滤料有以下特性:①能为微生物的栖息提供较大的比表面积;②能使废水以液膜状均匀分布于其表

(完整版)环境工程学原理自测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空) 2. 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的技术原理包括稀释、隔离、分离、转化。 3. “三传”为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一反”为化学反应过程。 4. 国际单位制由7个基本单位、2个辅助单位、导出单位组成。 5. 以单位时间质量表示时的 6. 7. 有黏性、可压缩的流体、层流情况下可用牛顿黏性定律计算剪切应力。 8. 所有气体和大多数低分子量的液体均属牛顿型流体。 9. 环境工程中常遇到的两相间传质过程包括气体的吸收、萃取、吸附、膜分离、生物膜反应。 10.环境工程中常遇到的单相中的传质包括流体流过可溶性固体表面、溶质在流体中的溶解、气固相催化反应。 11. 传质边界层的名义厚度定义为 12. 温度影响流体密度、粘度,进而影响沉降速度。 13. 环境工程领域的过滤中,使用的过滤介质主要有固体颗粒、织物介质、多孔固体介质、多孔膜。 14. 环境工程领域中的过滤过程中的固体颗粒包括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 天然颗粒包括石英砂、无烟煤、磁铁矿粒等,人工颗粒包括聚苯乙烯发泡塑料球等。 15、过滤的主要类型按过滤机理分有表面过滤和深层过滤;按促使流体流动的推动力分有重力过滤,真空过滤,压力差过滤,离心过滤。 16. 吸收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有净化有害气体、回收有用物质、曝气充氧。 17. 吸收过程一般可分解为气相内的传递、相际传递、液相内的传递三个基本步骤。 18. 吸收塔中气液两相的流动方式有逆流、并流。 19.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活性炭纤维、硅胶、活性氧化铝、沸石分子筛。 20. 吸附过程有外扩散、内扩散、吸附几个基本步骤。 21. 空间时间是反应器有效体积(V)与物料体积流量(qv)之比值。具有时间的单位,但不是反应时间也不是接触时间,可视为处理与反应器体积相同的物料所需要的时间。 空间速度是单位反应器有效体积所能处理的物料的体积流量。单位为时间的倒数。表示单位时间内能处理几倍于反应器体积的物料,反映了一个反应器的强度。空速越大,反应器的负荷越大。 22. 根据反应物料的流动与混和状态,反应器可分理想流反应器和非理想流反应器。理想流反应器分为完全混合流(全混流)反应器和推流反应器。 mr ,,0,()0.99() A A i A A i c c c c -=-

统计学原理计算题及参考答案

"

}

| 1、某生产车间3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数(件)如下: 30 26 42 41 36 44 40 37 37 25 45 29 43 31 36 36 49 34 47 33 43 38 42 32 34 38 46 43 39 35 要求:(1)根据以上资料分成如下几组:25—30,30—35,35—40,40—45,45—50,计算各组的频数和频率,编制次数分布表; (2) 根据整理表计算工人平均日产零件数。(20分) 解:(1)根据以上资料编制次数分布表如下:

则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为: 17.3830 1145 == = ∑∑f xf x # 要求:(1)建立以产量为自变量的直线回归方程,指出产量每增加1000件时单位成本的平均变动是多少 、 (2)当产量为10000件时,预测单位成本为多少元(15分) x bx a y n x b n y a x x n y x xy n b c 5.28080 10703 125.232105.2615 1441502520250512503210128353)(2 2 2-=+==+=?+=-=-=-=--=-??-?= --= ∑∑∑∑∑∑∑因为,5.2-=b ,所以产量每增加1000件时, 即x 增加1单位时,单位成本的平均变动是:平均减少元 (2)当产量为10000件时,即10=x 时,单位成本为 — 55105.280=?-=c y 元

>课程的测试,甲班平均成绩为81分,标准差为分;乙班的成绩分组资料如下: 计算乙班学生的平均成绩,并比较甲.乙两班哪个班的平均成绩更有代表性 解:乙班学生的平均成绩∑∑=f xf x ,所需的计算数据见下表:

环境工程学选择题及答案

《环境工程学》选择题题目及答案详解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水形成自然循环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 B.水在社会循环中取用的是径流水源和渗流水源 C.生活污染源对环境污染最为严重 D.工业污染源属于点源而非面源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超编题目) A.调节池可以调节废水的流量、浓度、pH值和温度 B对角线出水调节池有自动均和的作用 C.堰顶溢流出水调节池既能调节水质又能调节水量 D.外设水泵吸水井调节池既能调节水质又能调节水量 3、TOD是指( A ) A.总需氧量B生化需氧量C化学需氧量D总有机碳含量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可降解的有机物一部分被微生物氧化,一部分被微生物合成细胞 是微生物氧化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与微生物内源呼吸所消耗的氧量之和 C.可降解的有机物分解过程分碳化阶段和硝化阶段 是碳化所需氧量和硝化所需氧量之和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C) 测定通常采用K2Cr2O7和KMnO7为氧化剂(KMnO4才对,属于书写错误) 测定不仅氧化有机物,还氧化无机性还原物质 测定包括了碳化和硝化所需的氧量(描述的是BOD) 测定可用于存在有毒物质的水 6、下列不属于水中杂质存在状态的是(D) A.悬浮物B胶体C溶解物D沉淀物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格栅用以阻截水中粗大的漂浮物和悬浮物 B.格栅的水头损失主要在于自身阻力大(水头损失很小,阻力主要是截留物堵塞造成的) C.格栅后的渠底应比格栅前的渠底低10-15 cm D.格栅倾斜50-60o,可增加格栅面积 8、颗粒在沉砂池中的沉淀属于(A )8-11题参见课本76、77页 A自由沉淀B絮凝沉淀C拥挤沉淀D压缩沉淀9、颗粒在初沉池初期(A),在初沉池后期(B) A自由沉淀B絮凝沉淀C拥挤沉淀D压缩沉淀10、颗粒在二沉池初期( B ),在二沉池后期( C ),在泥斗中(D) A自由沉淀B絮凝沉淀C拥挤沉淀D压缩沉淀11、颗粒在污泥浓缩池中(D) A自由沉淀B絮凝沉淀C拥挤沉淀D压缩沉淀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自由沉淀试验用沉淀柱的有效水深应尽量与实际沉淀池的水深相同 B.絮凝沉淀试验用沉淀柱的有效水深应尽量与实际沉淀池的水深相同 C.对于自由沉淀E~t曲线和E~u曲线都与试验水深有关(应为“无关”) P 81

(完整word版)环境工程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

1.2简要阐述环境工程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工程学作为环境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任务是利用环境学科以及工程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理论、技术、措施和政策,以改善环境质量,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图1-2是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1.3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水中悬浮物的方法主要有:沉淀、离心分离、气浮、过滤(砂滤等)、过滤(筛网过滤)、反渗透、膜分离、蒸发浓缩等。 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重力沉降作用、离心沉降作用、浮力作用、物理阻截作用、物理阻截作用、渗透压、物理截留等、水与污染物的蒸发性差异。 1.4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去除有哪些可能的技术,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主要技术有: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氧化法、生物法、燃烧法等。 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界面吸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生物降解作用、燃烧反应。 1.5简述土壤污染可能带来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 解:土壤污染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雨水淋溶作用,可能导致地下水和周围地表水体的污染;②污染土壤通过土壤颗粒物等形式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人或动物所吸入;③通过植物吸收而进入食物链,对食物链上的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等。 1.6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的主要作用原理是什么? 解:从技术原理上看,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隔离技术”、“分离技术”和“转化技术”三大类。隔离技术是将污染物或者污染介质隔离从而切断污染物向周围环境的扩散,防止污染近一步扩大。分离技术是利用污染物与污染介质或其它污染物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使其与介质分离,从而达到污染物去除或回收利用的目的。转化技术是利用化学或生物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或易于分离的物质,从而使污染介质得到净化与处理。 1.7《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任务是什么? 解: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深入地阐述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即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包括室内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管理和资源化工程、物理性污染(热污染、辐射污染、噪声、振动)控制工程、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工程、生态修复与构建工程以及其它污染控制工程中涉及到的具有共性的工程学基础、基本过程和现象以及污染控制装置的基本原理,为相关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 2.1某室内空气中O3的浓度是0.08×10-6(体积分数),求: (1)在1.013×105Pa、25℃下,用μg/m3表示该浓度; (2)在大气压力为0.83×105Pa和15℃下,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解:理想气体的体积分数与摩尔分数值相等 由题,在所给条件下,1mol空气混合物的体积为V1=V0·P0T1/P1T0=22.4L×298K/273K=24.45L

00974统计学原理练习题

00974统计学原理 一、单选 1、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D )。 A. 企业设备调查 B. 人口普查 C. 农村耕地调查 D. 工业企业现状调查 2、每一吨铸铁成本(元)倚铸件废品率(%)变动的回归方程为: y c = 56 + 8x,这意味着( C ) 3、 A. 废品率每增加1%,成本每吨增加64元 B. 废品率每增加1%,成本每吨增加8% 4、 C. 废品率每增加1%,成本每吨增加8元 D. 废品率每增加1%,则每吨成本为56元 3、2005年某地区下岗职工已安置了万人,安置率达%,安置率是( D )。 A.总量指标 B.变异指标 C.平均指标 D.相对指标 4、下面现象间的关系属于相关关系的是( C )。 A. 圆的周长和它的半径之间的关系 B. 价格不变条件下,商品销售额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 C. 家庭收入愈多,其消费支出也有增长的趋势 D. 正方形面积和它的边长之间的关系 5、分配数列各组标志值和每组次数均增加15%,加权算术平均数的数值( B )。 A.减少15% B.增加15% C.不变化 D.判断不出 6、次数分配数列是( D)。 A.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 B.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 C.按统计指标分组所形成的数列 D.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分组所形成的数列 7、对于不同水平的总体不能直接用标准差比较其标志变异度,这时需分别计算各自的 ( A )来比较。 A.标准差系数 B.平均差 C.全距 D.均方差 8、企业按资产总额分组( B ) A.只能使用单项式分组 B.只能使用组距式分组 C.可以单项式分组,也可以用组距式分组 D.无法分组 9、某企业的职工工资水平比上年提高5%,职工人数增加2%,则企业工资总额增长( B )。 A. 10% B. % C. 7% D. 11% 10、在进行分组时,凡是遇到某单位的标志值刚好等于相邻两组上下限数值时,一般是 ( B )。

统计学原理计算题

一、时间序列: 1.某公司某年9月末有职工250人,10月上旬的人数变动情况就是:10月4日新招聘12名大学生上岗,6日有4名老职工退休离岗,8日有3名青年工人应征入伍,同日又有3名职工辞职离 岗,9日招聘7名营销人员上岗。试计算该公司10月上旬的平均在岗人数。 解: 1.2562 12232 2591252225822623250=++++?+?+?+?+?= = ∑∑f af a 要求:(1)具体说明这个时间序列属于哪一种时间序列。 (2)分别计算该银行2001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与上半年的平均现金库存额。 解: 2.(1)这就是个等间隔的时点序列 (2)n a a a a a a a n n 22 13210++++++=-K 第一季度的平均现金库存额: )(4803 2520 4504802 500万元=+ ++=a 第二季度的平均现金库存额: )(67.5663 2580 6005502 500万元=+ ++=a 上半年的平均现金库存额: 33.5232 67 .566480,33.52362580 6005504802 500=+==+ ++++=或K a 答:该银行2001年第一季度平均现金库存额为480万元,第二季度平均现金库存额为566、67 万元,上半年的平均现金库存额为523、33万元、 要求计算:①第一季度平均人数;②上半年平均人数。 解: 第一季度平均人数: )(10322 1221020 10501210501002人=+?++?+=a 上半年平均人数:

10233 21321008 102022102010501210501002=++?++?++?+=a 解: 解:产品总产量 ∑=+++++=)(210005000040003000400030002000件a 产品总成本 ∑=+++++=)(1.1480.346.279.214.286.216.14万元b 平均单位成本)/(52.70210001.148件元件 万元 总产量总成本= = ∑∑∑a b c 或:平均单位成本)(52.706 2100010000 61 .148万元=?= =a b c 答:该企业2001年上半年的产品平均单位成本为70.52元/件。 要求:(1)计算并填列表中所缺数字。 (2)计算该地区1997—2001年间的平均国民生产总值。 (3)计算1998—2001年间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 解: (1)计算表如下: 某地区1996--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数据 (2) )(88.545 9.61585.6811.459.40万元=++++== ∑n a a

环境工程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

1.2 简要阐述环境工程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工程学作为环境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任务是利用环境学科以及工程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理论、技术、措施和政策,以改善环境质量,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图1-2 是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1.3 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水中悬浮物的方法主要有:沉淀、离心分离、气浮、过滤(砂滤等)、过滤(筛网过滤)、反渗透、膜分离、蒸发浓缩等。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重力沉降作用、离心沉降作用、浮力作用、物理阻截作用、物理阻截作用、渗透压、物理截留等、水与污染物的蒸发性差异。 1.4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去除有哪些可能的技术,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主要技术有: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氧化法、生物法、燃烧法等。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界面吸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生物降解作用、燃烧反应。 1.5简述土壤污染可能带来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 解:土壤污染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雨水淋溶作用,可能导致地下水和周围地表水体的污染:②污染土壤通过土壤颗 粒物等形式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人或动物所吸入:③通过植物吸收而进入食物链,对食物链上的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等。 1.6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的主要作用原理是什么? 解:从技术原理上看,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隔离技术”、“分离技术”和“转化技术”三大类。隔离技术是将污染物或者污染介质隔离从而切断污染物向周围环境的扩散,防止污染近一步扩大。分离技术是利用污染物与污染介质或其它污染物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使其与介质分离,从而达到污染物去除或回收利用的目的。转化技术是利用化学或生物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或易于分离的物质,从而使污染介质得到净化与处理。 1.7《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任务是什么?解: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深入地阐述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即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包括室内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管理和资源化工程、物理性污染(热污染、辐射污染、噪声、振动)控制工程、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工程、生态修复与构建工程以及其它污染控制工程中涉及到的具有共性的工程学基础、基本过程和现象以及污染控制装置的基本原理,为相关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 2.1某室内空气中03的浓度是0.08 X10-6(体积分数),求: (1)在1.013 X05Pa、25C下,用口g/n3表示该浓度; (2)在大气压力为0.83 X05Pa和15C下,0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解:理想气体的体积分数与摩尔分数值相等

《统计学原理》计算题

《统计学原理》计算题

《经济统计学》习题(计算题) 1. 有甲、乙两个生产组,甲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为36件,标准差为9.6件,乙组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 日产量件数 工人数(人) 10~20 15 20~30 38 30~40 34 40~50 13 要求:(1)计算乙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和标 准差。 (2)比较甲、乙两生产小组哪个组的产量差异程度大? 解:计算结果如下表: 日产量计数 组中值x 工人数(人)f xf 2x f 10~20 15 15 225 3375 20~30 25 38 950 23750 30~40 35 34 1190 41650 40~50 45 13 585 26325 合计 - 100 2950 95100 (1) 乙组 平均每人日产量:件)乙 (5.29100 2950 ==∑∑= f xf x 标 准 差

)(99.85.29100 951002 2 2 2 件)()()(乙乙乙=-= -∑?∑= ∑-∑= x x x f f f f x σ (2)267.036 6 .9== = 甲 甲 甲x V σσ 305.05 .2999 .8== = 乙 乙 乙x V σσ ∵乙 甲 σσV V π ∴乙组的产量差异程度大 2.某企业2011年四月份几次工人数变动登记如 下: 4月1日 4月11日 4月16日 5月1日 1210 1240 1300 1270 试计算该企业四月份平均工人数。 解:4月份平均工人数15 51015 130051*********++?+?+?= ∑∑ =a af a =1260(人)——间隔不 等连续时点数列 3.某企业总产值和职工人数的资料如下: 月份 3 4 5 6 月总产值(万元) 1150 1170 1200 1370 月末职工人数(千人) 6.5 6.7 6.9 7.1

环境工程原理期末复习资料河南工业大学

1、管路分为简单管路(①、通过各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②、整个管路阻力损失等于各 管路阻力损失之和。)和复杂管路,复杂管路包括分支管路(①、总管流量等于各支管流量 之和;②、主管段各段流量不同,阻力损失需分段加以计算;③、机械能守恒。)和并联管路(①、总流量等于各支管流量之和;②、各支管中阻力损失相等;③、各支管的流量依据阻力损失相同的原则进行分配。)。 2、流量计包括测速管(毕托管)(测得的是点速度)、孔板流量计(固定安装,阻力损失较大)、文丘里流量计(比孔板流量计减少了机械能损失),转子流量计(必须垂直安装,流体 自上而下流动)。 3、热量传递包括热传导、对流传热、辐射传热。 4、导热系数:①、气体导热系数很小,利于绝热保温,随温度和压强的升高而升高。②、水的导热系数最大,常用做导热介质。液体(除水和甘油外)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升到而减小, 压力影响不大。③、固体:金属的λ选大于非金属的λ;金属有杂质,λ减小;纯金属λ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合金λ随温度升高增大;晶体λ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非晶体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5、环境工程中常见的传质过程有:吸收、萃取、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 6、重力沉降和离心沉降的比较: 区别:①、重力沉降的动力是重力,沉降方向向下,沉降速度恒定,沉降的加速度为重 力加速度;②、离心沉降的动力是离心力,沉降方向向外,沉降的速度与半径有关,是变 化的,沉降的加速度为离心加速度。 联系:离心分离因数,是离心分离设备的重要指标,表示离心沉降速度较沉降速度 可以提高的倍数。 7、过滤可以分为:表面过滤(滤饼过滤)和深层过滤。 8、表面过滤与深层过滤的比较: 区别:①、表面过滤的条件是颗粒物浓度高,滤速慢,虑饼易形成,过滤的介质是织布 或多孔固体,过滤介质的孔一般比颗粒物的粒径小,有效过滤介质主要是虑饼,实际应用于真空过滤机、板框式压滤机、慢滤池、袋滤器。②、深层过滤的条件是颗粒物浓度底,滤 速快,过滤介质是固体颗粒,过滤介质的空隙大于颗粒物粒径,有效的过滤介质是固体颗粒, 实际应用于快滤池。 联系:表面过滤中虑饼的比阻和深层过滤中过滤介质的比阻均可用公式求得。 9、恒压过滤和恒速过滤的比较: 区别:①、恒压过滤的速度逐渐减小,过滤压差保持不变,基本方程为:②、恒速过滤的速度保持不变,压差逐渐增大,基本方程为: 联系:环境工程常采用先恒速过滤,到一定阶段后换成恒压过滤的过滤方式。 10、相平衡关系主要应用于:判断传质方向、计算传质推动力、确定传质过程的极限。 11、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的比较:①、物理吸收不发生化学反应,只存在相平衡;化学吸 收在液相中发生化学反应,相平衡和化学平衡共存。②、化学吸收只能减小液膜的传质阻 力,因此,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在气膜中的传质情况相同。③、液膜控制的吸收过程宜采 用化学吸收,气膜控制的吸收过程采用化学吸收作用不明显。 12、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比较:①、物理吸附的作用力是德华力,作用力较弱,吸附热 较小,是可逆吸附。②、化学吸附的作用力是化学键,作用力较强,吸附热较大,是不可 逆吸附。 13、吸附的类型:①、按作用力性质分: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②、按吸附剂再生方法分:变温吸附和变压吸附。③、按原料组成分:大量吸附分离和杂质去除。④、按分离机理分:

《统计学原理》形成性考核作业(计算题)

《统计学原理》形成性考核作业(计算题) (将计算过程和结果写在每个题目的后面,也可以手写 拍成照片上传) 计算题(共计10题,每题2分) 1、某生产车间4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数(件)如下: 30 26 42 41 36 44 40 37 43 35 37 25 45 29 43 31 36 49 34 47 33 43 38 42 32 25 30 46 29 34 38 46 43 39 35 40 48 33 27 28 要求:(1)根据以上资料分成如下几组:25-30,30-35,35-40,40-45,45-50,计算出各组的频数和频率,整理编制次数分布表。 (2)根据整理表计算工人生产该零件的平均日产量。 解:(1)40名工人加工零件数次数分配表为: (2)工人生产该零件的平均日产量 27.517.5%32.520%37.522.5%42.525%47.515% 37.5 f x x f =? =?+?+?+?+?=∑∑(件) 答:工人生产该零件的平均日产量为37.5件

2、某地区销售某种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量资料如下: 根据资料计算三种规格商品的平均销售价格。 解: 答:三种规格商品的平均价格为36元 3、某厂三个车间一季度生产情况如下: 试问该农产品哪一个市场的平均价格比较高。 解:甲市场平均价格 375.145.55 .15.14.18.22.12.15.18.22.1==++++==∑∑x m m x (元/公斤) 250.2350.5450.336 f x x f ==?+?+?=∑∑(元)

乙市场平均价格 325.14 3 .511215.114.122.1==++?+?+?= = ∑∑f xf x (元/公斤) 4、某企业生产一批零件,随机重复抽取400只做使用寿命试验。测试结果平均寿命为5000小时,样本标准差为300小时,400只中发现10只不合格。根据以上资料计算平均数的抽样平均误差和成数的抽样平均误差。 解:(1)平均数的抽样平均误差: 15 x μ= = =小时 2)成数的抽样平均误差: 0.78%x μ= == 5、采用简单重复抽样的方法,抽取一批产品中的200件作为样本,其中合格品为195件。要求: (1)计算样本的抽样平均误差 (2)以95.45%的概率保证程度对该产品的合格品率进行区间估计。 解: (1)195 97.5%200 p = = 0.011p μ= == 样本的抽样平均误差: 0.011p 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