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经验
- 格式:pdf
- 大小:207.68 KB
- 文档页数:2
针对东北黑土问题有效的治理措施
针对东北黑土问题有效的治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发展农田水利工程,通过改善水土流失状况,提高土壤的固存性,抑制黑土的流失;同时,实施农田深松耕作,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减少黑土被风力冲刷;
二、建立绿色生态屏障。
以植被改善土壤环境为主,通过建设森林、人工草地、沙漠植物等,建立绿色生态屏障,阻止黑土的流失;
三、实施大型植被恢复项目。
在关键水土保持核心区和重点防护区,实施大型植被恢复项目,以抑制水土流失,阻止黑土的转移;
四、制定黑土保护政策。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和完善黑土保护政策,禁止破坏黑土自然环境,对违法者严惩不贷;
五、加强技术研究。
加强对黑土的科学研究,发展黑土保护技术,以高效、安全、环保的方式,提升黑土保护水平;
六、发展综合利用。
通过利用黑土中的特殊成份,发展高科技产业,开发黑土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资源与环境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21期近年来,在黑土区西部,草原退化和植被破坏现象严重,主要是超载放牧和开垦土地而造成,从而削弱和丧失了植被对土壤的保护;黑土区东部原本稳定的草原、森林生态系统逐渐转变,天然林木植被基本绝迹,草原面积骤减,绝大部分土地已开垦为农田,形成目前脆弱的农田生态系统。
东北的黑土地经过长期的垦荒而逐步剥蚀殆尽,这将逐步加剧土壤遭受降水的溅蚀和地表径流的冲刷,影响该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针对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和退化状况,在合理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修复措施,为缓解东北黑土地恶化提供参考和依据。
1水土流失与耕地退化现状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商品粮年产量达3500万t ,总土地面积为101.85万km 2,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4个省(区),面积分别为25.41万、18.70万、45.25万、12.29万km 2。
但由于黑土多年受到自然侵蚀(风力、水力侵蚀等)和人为开垦,导致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地肥力下降,粮食产量下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东北黑土区耕地面积中59.4%属于坡耕地,多数分布在3~15°的坡面上,这样的地貌在耕作时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据统计,黑土区内可利用土地面积连年减少,侵蚀耕地超过39万hm 2,现有侵蚀沟25万条,且多呈发展趋势。
20世纪50年代黑土厚度平均60~70cm ,目前下降至平均20~30cm ,有些区域已露出成土母质,无法进行农业生产,且仍以每年0.3~1.0cm 的速度流失。
区内现有水土流失总面积达到27.59万km 2,占黑土区总面积的27%[1]。
另外,从土壤性质分析退化现状可知,随黑土开垦年限的增加,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减少,养分比例失调、供给能力减弱,土壤板结(容重增加、孔隙度减小、通气性降低),保水保肥性能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农药和重金属残留)增多,从而造成黑土生产力下降。
东北黑土退化治理措施
东北黑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但长期的过度开垦、过度施肥、水土流失等因素导致黑土质量退化。
为了防止黑土退化,需要采取以下治理措施:
1. 推行土地休耕制度,通过轮作休耕和间作休耕等方式,让土地得到充分修养和恢复。
同时,推广有机农业和精准农业,减少对黑土的耗损。
2. 加强水土保持治理,采取梯田、畜禽养殖场水力改良、修建大型水库等措施,有效减少土地流失,保护黑土。
3. 加强土壤改良,适时进行施肥和灌溉,尤其是推广全骨粉和有机肥等新型的土壤调理剂使用。
4. 科学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避免过度开垦和大规模开荒。
通过种植作物轮作、合理配置农业种植结构等手段,减少农业活动对黑土的影响。
5. 严格监管农业企业和农民的行为,禁止非法破坏和污染环境的活动,避免黑土再次受到损害。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治理措施,才能让黑土恢复生机,为我国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东北黑土区和北方土石山区部分地区水土保持三级区划及其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沈波;王念忠;张锋;回莉君【摘要】按照全国水土保持规划任务分工,松辽委承担东北黑土区(Ⅰ)和北方土石山区(Ⅲ)中辽宁环渤海山地丘陵区(Ⅲ-1)的规划工作. 综合分析后提出了水土保持三级区划原则和方法,在全国水土保持一、二级区划的基础上,将东北黑土区和北方土石山区部分地区划分为12个三级区,即大兴安岭山地水源涵养生态维护区、小兴安岭山地丘陵生态维护保土区、三江平原-兴凯湖生态维护农田防护区、长白山山地水源涵养减灾区、长白山山地丘陵水质维护保土区、东北漫川漫岗土壤保持区、松辽平原防沙农田防护区、大兴安岭东南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呼伦贝尔丘陵平原防沙生态维护区、辽河平原人居环境维护农田防护区、辽宁西部丘陵保土拦沙区、辽东半岛人居环境维护减灾区,并提出了各区的水土流失防治途径.【期刊名称】《中国水土保持》【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5页(P38-41,48)【关键词】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区划;水土流失;防治途径【作者】沈波;王念忠;张锋;回莉君【作者单位】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吉林长春130021;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吉林长春130021;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吉林长春130021;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吉林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2010年,水利部以水规计〔2010〕540号文件批复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项目任务书》。
本次规划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首次全面系统的水土保持综合性规划。
按照全国水土保持规划任务分工,在全国水土保持一、二级区划的基础上,松辽委承担东北黑土区(Ⅰ)和北方土石山区(Ⅲ)中辽宁环渤海山地丘陵区(Ⅲ-1)的规划工作。
现将有关成果介绍如下。
东北黑土区和北方土石山区部分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4省(区)共309个县(市、区、旗),总面积115.26 km2。
[收稿日期 ] 2007-11-20[作者简介 ] 赵会明 (1968- , 女 , 黑龙江克山人 , 工程师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及防治措施赵会明(克山县水务局 , 黑龙江克山 161600[摘要 ]阐述了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 , 分析了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 提出了防治措施。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 水土流失 ; 现状 ; 危害 ; 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 ] S275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006-7175(2008 06-0477-02 目前 , 地球上共有三大块宝贵的黑土区 :(1 在欧洲。
主要分布在东欧的乌克兰大平原 , 面积为 190 104km 2。
(2 在北美洲。
主要分布在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 , 面积为 100 104km 2。
(3 在亚洲 , 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松花江 , 辽河流域。
号称中国东北黑土区 , 面积大约 10 104km 2。
在我国黑土区中 , 有几块极为珍贵的典型黑土区 , 面积约 33 104km 2, 土壤为黑土 , 黑钙土及草甸黑土 , 土壤肥力和结构非常好 , 农民形象地称为种土手一捧就出油 , 插一根筷子都长 , 是一种高产土壤 , 根据潜力分析主要作物 (玉米、小麦、大豆 , 平均产量可达到 8250kg/hm 2, 而目前仅达到 4000kg/hm 2。
这除了受气候、品种和栽培等因素影响外 , 黑土区的水土流失是一主要障碍因素。
克山县位于典型黑土区腹地 , 土地面积 31 87 104hm 2(其中耕地面积 18 70 104hm 2 。
1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根据 1986年应用遥感技术对土壤进行调查结果 , 东北黑土区实有水土流失面积 6 29 104km 2, 占该区总面积的 37%, 仅克山县水土流失面积就达 22 07104hm 2。
其中耕地水土流失面积 9 87 104hm 2, 占全县耕地面积的 52 8%。
东北黑土区复合土壤侵蚀特征及其防治引用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但由于长期的不合理经营和自然因素的作用,复合土壤侵蚀成为该地区的一个严重问题。
本文将介绍东北黑土区复合土壤侵蚀的特征,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复合土壤侵蚀是指土壤中的有机质、水分和养分等因人为或自然因素的作用而流失的过程。
在东北黑土区,复合土壤侵蚀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特征:水土流失和养分淋失。
水土流失是东北黑土区复合土壤侵蚀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由于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土壤的稳定性较差,一旦遭受暴雨等极端天气的冲击,土壤就很容易被冲刷流失。
特别是在农田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农作物的根系无法有效地固定土壤,使得土壤更容易被水流冲刷带走。
养分淋失也是复合土壤侵蚀的一个重要特征。
东北黑土区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和养分,但由于过度的农业耕作和施肥不当,导致养分大量流失。
特别是在农田中,由于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使得土壤中的养分无法被作物充分吸收利用,最终流失到地下水或水体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壤贫瘠化。
为了有效防治东北黑土区的复合土壤侵蚀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建设梯田、沟渠和水土保持林等,以减缓水流速度,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
其次,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和有机肥料,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肥力,减少养分的淋失。
此外,加强农田管理,合理施肥和选用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也是防治复合土壤侵蚀的重要措施。
总的来说,东北黑土区复合土壤侵蚀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通过加强水土保持措施、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和有机肥料、加强农田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复合土壤侵蚀的发生,保护好这片宝贵的黑土资源。
希望相关部门和农民能够共同努力,为东北黑土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东北黑土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对策探析【摘要】东北黑土地区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近些年随着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黑土地区水土流失情况不断恶化,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东北黑土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对策一、东北黑土地区水土流失现状1.土层变薄且结构恶化在农业开垦初期,黑土层厚度高达60~70厘米,很多地方更是达到1米,经由于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使得很多地区现在黑土层厚度只有20~30厘米,有些地方黄土母质甚至都露出来了,目前水土流失的速度是0.3~1厘米/每年,而1厘米的黑土需要四到五百年才能形成。
黑土在自然情况下团粒结构很发达且容重比较轻,而经过开发的黑土细沙和粗沙数量会逐渐减少,黏粒含量则会增加。
这样以来孔隙度就会降低,土层变得越来越紧实,容量慢慢增加,通透性会变差,导致土壤结构遭到破坏,黑土的一些物理特性也会随之降低,含水量减少。
2.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肥力逐年下降统计调查发现,东北地区黑土区有约6万条与水土流失相关的大型侵蚀沟,这些侵蚀沟占地面积超过4万公顷,而这些侵蚀沟不能种植庄稼,导致耕地面积大幅减少,粮食生产能力受到挑战。
而据中科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研究发现,近20年内,在一般耕地施肥条件下,黑土地耕层有机物质含量大约以每年0.01~0.02%的速度在下降;在土壤肥力方面,这一下降程度则高达1/3,开垦40年的黑土地其肥力下降达到1/2,而开垦70~80年的黑土底肥力下降更是肥力下降更是达到2/3,由此可以看出由于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逐年下降。
3.生物特性恶化随着开垦年限的逐年增加,黑土不仅在化学性质和物理性状方面逐渐变化,在生物特性方面也在发生改变。
这主要表现在黑图中微生物种类的变化和微生物数量的减少。
二、东北黑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1.自然因素1.1地形地貌黑土地区多为波状起伏的漫川漫岗地形,虽然坡度不大,但由于坡面较大,一般都大于500米,最长的甚至超过4000米,这就增加了汇水的面积,导致地表径流增大,遇到降雨季节时,会对土壤造成更强的冲刷力,表面的土壤和养分就更容易流失。
[黑土地水土流失治理成效与对策]为什么会水土流失内蒙古扎兰屯市总面积16948.26 km²,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21%,全市农牧业人口31万人,是东北黑土区的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市。
本市水土保持工作从1979年开始起步,多年来,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市黑土地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
(一)水土流失治理1、坡耕地治理全市有耕地22.6万hm2,其中坡耕地占80%,水土流失严重。
其治理措施为:①对5°以下的坡耕地实行等高耕作;②对5°—8°的坡耕地,在等高耕作的基础上,穿植物带(每隔30—40m沿等高线种植胡枝子等,形成1.2m宽的植物带);③对8°—15°的坡耕地,在等高耕作的基础上修筑地埂;④对坡度大于15°的坡耕地和土层极薄的坡顶地,实现退耕还林还草;⑤增加土地投入,合理施肥,定期深翻,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地抗蚀能力。
2、荒山和退耕地治理在荒山、陡坡退耕地和土层极薄的坡顶地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度,建设水源涵养林、护坡林,合理配置用材林和薪炭林比例,改善生态环境。
在具备一定立地条件的荒山,先挖水平坑进行整地,当水平坑淤积部分土后植树。
现荒山植树面积已达34300 hm2,退耕地植树7500 hm2。
3、封禁治理对具有天然更新能力的次生林、草地进行封育,并在有条件的地方辅以补植、补播,提高林草覆盖度,增强林草植被的生态功能。
对草场实行以草定畜、轮封轮牧、控制放牧强度,提高草场的产量和质量。
为保证封禁治理措施的顺利实施,市政府出台了《扎兰屯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封禁办法》、《扎兰屯市生态建设管护实施方案》。
现全市封禁面积已达600 km²,网围栏封禁面积300 km²,管护人员和管护措施落实到位,管护效果良好。
4、侵蚀沟治理对正在发展的、位于村屯附近或耕地中危害较大的侵蚀沟,修建沟头防护工程以稳定沟头,修建谷坊抬高基准面,制止沟底下切、沟岸扩张,以控制侵蚀沟进一步发展。
黑土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黑土是地球上最珍贵的土壤资源,它具有质地疏松、肥力高、供肥能力强的特点[1~3 ] 。
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4~6 ] 。
目前东北黑土区面临着土壤质量下降[7 ] ,养分库容降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这将直接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
因此通过对黑土区土壤利用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对保护黑土资源、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1.黑龙江省黑土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在黑龙江省黑土耕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着水土流失严重、肥力降低、理化性状恶化、中低产田面积扩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黑土耕地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严重影响黑土生产力的发挥及黑龙江省可持续农业的实现。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政策与发展背景下,这些问题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并尽力解决,否则,必将成为影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性因素。
1.1水土流失严重,土层变薄从黑土区水土流失的类型来看,以水力侵蚀、风力侵蚀为主,其中水蚀面积约占80%,风蚀面积约占20%。
水蚀主要发生在坡耕地上,风蚀主要发生在平川上。
在以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内常伴有重力侵蚀、冻融侵蚀、混合侵蚀,部分区域沟道侵蚀作用显著。
一些坡耕地的水土流失现象很严重,黑土层每年可减少4一5毫米。
水蚀不但使黑土层变薄影响作物生长,而且造成河流下游的河道和水库淤积,导致防洪抗旱能力减弱。
风蚀对黑土区农业环境的破坏也尤为显著。
每年4一5月为黑土区干旱大风期,同时也是播种期,由于地表裸露,表面土层被不同程度的刮走。
如果表层有机质消失,剩下的就将是黄上状亚粘土,在这种土壤里农作物无法生长。
据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普查,黑龙江省水土流失总面积1.12x107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25%,平均2一3年流失1厘米,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约2一3亿立方米。
由于土壤侵蚀,造成黑土有机质含量下降,春季风灾肆虐的地区,每年要刮走富含营养的肥沃表层1一2厘米。
开垦60一70年的坡耕地,黑土层厚度由原来的60一70厘米减少到20一30厘米左右,个别地块的耕层厚度仅有5厘米,已经出现了“破皮黄”现象,黑土层急剧变薄。
摘 要:侵蚀沟是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类型的主要形式。
东北黑土区沟道侵蚀强度大、范围广、数量多,若不及时防治,伴随着降雨可能持续发生溯源和下切侵蚀,引发沟岸崩塌,使得侵蚀沟快速发育,造成耕地损毁、土地破碎,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制约经济发展、威胁人身安全。
在总结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的概况、成因和危害的基础上,提出了侵蚀沟治理的重要意义和措施,以期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关键词:黑土区;侵蚀沟;耕地安全;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东北黑土区被国家定位为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保障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对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东北黑土区大规模开发仅有百余年,但开发强度大、速度快,耕地面积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100余万亩扩展为4.5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4.6%、粮食总产量的20%、商品粮的1/3。
快速扩张的耕地面积导致生态短期内遭到了严重破坏,再加上降雨集中,水土流失加剧,东北黑土区是继黄土高原之后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之一。
侵蚀沟是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类型的主要形式,黑土区沟道侵蚀强度大、范围广、数量多,若不及时防治,伴随着降雨可能会持续发生溯源和下切侵蚀,引发沟岸崩塌,使得侵蚀沟快速发育,成为东北黑土区的主要产沙源,造成耕地损毁、土地破碎,使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限制耕地机械化作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制约经济发展、威胁人身安全。
一、侵蚀沟的概况东北黑土区侵蚀沟主要集中在漫川漫岗区和丘陵沟壑区。
丘陵沟壑区的海拔变化较为明显,为300~1 800米,主要分布在辽河与东辽河的中上游,该地区山体坡度多在5°以上,坡体长度多在100米以上,区域总面积约43万平方千米;而漫川漫岗区则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延伸的山前台地一带,海拔较平缓,为250~450米,坡体长度多在200米以上,总面积约11.5万平方千米,坡体斜度为3°~8°,侵蚀沟分布密度约1.5千米/平方千米。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体系范建荣【摘要】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于坡耕地,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的破坏非常严重,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对坡耕地、侵蚀沟的治理来恢复草原生态,治理后的坡耕地可以保护黑土层不被侵蚀,有效的保持了土地的生产能力.【期刊名称】《东北水利水电》【年(卷),期】2011(029)011【总页数】2页(P22-23)【关键词】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东北黑土区【作者】范建荣【作者单位】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吉林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11 东北黑土区概况东北黑土区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松辽流域,北起大小兴安岭,南至辽宁省盘锦市,西到内蒙古东部的大兴安岭山地边缘,东达乌苏里江和图们江,行政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总面积103万km2。
由于黑土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1.1 自然概况1)水系。
东北黑土区主要河流有松花江、辽河及黑龙江、图们江、鸭绿江等国际界河以及部分独流入海河流。
松花江流域总面积55.68万km2,松花江上游分两支,一支是发源于长白山主峰天池的第二松花江;另一只是发源于大兴安岭的嫩江,两支在三岔河汇合后称松花江。
辽河发源于河北省七老图山,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和辽宁省,流域面积21.56 km2。
2)地貌。
东北黑土区的西、北、东三面环山,依次为辽西山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系。
中南部形成宽阔的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东北部为三江平原。
山区与丘陵之间有个过渡地貌类型区,称之为低山丘陵区。
在丘陵区与平原区之间也存在着一个过渡地貌类型区,称之为漫川漫岗区。
3)气候与水文。
东北黑土区地处温带、寒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炎热短暂,年内温差变化较大。
多年平均降水量300~950 mm,降水多集中在7,8两月,约占全年降水的50%以上,6—9月的降水占全年的70%以上。
东北地区旱作区黑土保护培育技术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而旱作区则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业类型之一。
黑土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具有肥沃而丰富的养分,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贫瘠的问题。
黑土保护和培育技术对于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黑土保护的关键在于防止水土流失。
东北地区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雨季降水较多,水分迅速渗透进黑土,导致水土流失。
一旦发生水土流失,不仅会带走土壤养分,还会导致土壤结构松散,容易发生坍塌和侵蚀。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黑土。
第一,植树造林。
在黑土地区进行植树造林是一种有效的黑土保护方法。
树木的根系能够固定土壤,并且能够阻碍降水的冲刷,减少水土流失。
树木的枝叶能够降低降雨的冲击力,减缓水流速度。
植树造林还可以丰富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为农业生态化提供更好的环境。
第二,合理耕作措施。
合理的耕作措施对于黑土的保护也非常重要。
应该实施轮作制度,合理安排不同作物的种植顺序,避免同一块土地连续种植同一作物导致的土壤养分流失。
应该合理控制农田的施肥量和施肥时间,避免过度施肥导致养分浪费和环境污染。
农田的耕作方式也要注意,应该采取保护土壤的措施,如不深耕或浅耕,减少土壤的破碎和结构破坏。
加强水土保持设施建设。
在黑土地区建设水土保持设施是保护黑土的重要举措。
可以修建沟渠和梯田,来减缓地表径流的速度,降低水流的冲刷力。
可以建设沟渠和护坡,来防止水土流失。
还可以采取隔离带和覆盖物等措施,来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黑土的培育也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
黑土具有丰富的养分和良好的保水性,能够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和养分供应。
但由于长期的耕作和不合理的管理,黑土质量出现了下降。
必须采取措施来培育黑土。
第一,合理施肥。
施肥是培育黑土的关键一步。
应该根据黑土的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合理选择施肥品种和施肥量。
可以采用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的混合施用,既提供了养分,又改善了土壤结构。
第二,绿肥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