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指标合集
- 格式:doc
- 大小:349.50 KB
- 文档页数:16
生产部的kpi考核指标
生产部的KPI考核指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产效率:指标可以包括单位时间内的产量、产能利用率、
计划完成率等,以衡量生产效率的高低。
2. 质量指标:包括产品合格率、不良品率、重返工率等,以保证产品
质量符合要求。
3. 成本控制:涉及成本控制方面的指标,包括生产成本、材料成本、
人工成本等,以确保生产过程的经济效益。
4. 安全生产:关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包括事故率、安全防护设
施使用情况、事故处理及纠正措施等。
5. 创新能力:衡量生产部门的创新能力,包括新产品开发速度、创新
项目数、专利申请数量等。
6. 团队协作:考核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包括沟通交流、合作配合、问题解决等方面的指标。
7. 环境保护:关注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废物处理、能源消耗、环境保护政策遵守等。
以上仅为一些常见的生产部KPI考核指标,具体指标可以根据企
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制定。
生产控制指标范文1.生产效率指标:生产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生产出的产品数量。
常用的生产效率指标有生产速度、生产能力利用率、生产线平衡度等。
通过实时监控这些指标,企业可以了解生产效率的高低,并及时采取措施提高生产效率。
2.生产质量指标:生产质量是指产品符合规定标准的程度。
生产质量指标可以包括产品合格率、不良品率、退货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企业了解产品的质量水平,及时改进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产品质量。
3.成本指标:成本是生产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监控成本指标可以帮助企业控制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常用的成本指标有生产成本、直接人工成本、间接人工成本、材料成本等。
4.生产周期指标:生产周期是从生产开始到完成所需要的时间。
通过监控生产周期指标,企业可以了解生产周期长短及时调整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
5.资源利用率指标:资源利用率是衡量企业资源利用程度的一个指标。
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原材料资源等。
通过监控资源利用率指标,企业可以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指标,企业可以全面了解生产活动的状况,及时调整和改进生产过程,提高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识别生产中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生产控制指标的设定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指标和侧重点。
在设定指标时,应结合企业的生产目标、资源状况、产品特点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同时,控制指标的选择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以便企业能够更好地进行监控和调整。
总之,生产控制指标是企业管理生产活动的重要手段,通过监控和评估这些指标,企业可以及时了解生产活动的效果,促进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28个生产制造关键指标你们厂用了几个我们的工厂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使用了以下28个关键指标,这些指标帮助我们实现高效生产和优质产品。
1.净产值:净产值是指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附加值。
通过净产值的计算,我们可以评估生产过程的效益和经济绩效。
2.生产效率:生产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生产量。
我们通过监测生产效率来确保生产过程的高效运行。
3.工时利用率:工时利用率是指工人实际工作时间和可用工时之间的比率。
通过提高工时利用率,我们可以降低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
4.设备利用率:设备利用率是指设备实际运行时间和总可用时间的比率。
通过提高设备利用率,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设备,并减少生产停机时间。
5.缺陷率:缺陷率是指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缺陷数量与总产量的比率。
我们通过监测缺陷率来识别和改进生产过程中的缺陷问题。
6.库存周转率:库存周转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库存发生的次数。
通过提高库存周转率,我们可以减少库存成本并提高资金流动性。
7.等待时间:等待时间是指生产过程中原材料或零件等待处理的时间。
通过减少等待时间,我们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交货速度。
8.返工率:返工率是指需要重新处理的产品数量与总产量的比率。
通过减少返工率,我们可以降低成本并提高产品质量。
9.供应商交货准时率:供应商交货准时率是指供应商按时交付产品或材料的次数。
通过监测供应商交货准时率,我们可以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生产计划的顺利执行。
10.产品良品率:产品良品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数量与总产量的比率。
通过提高产品良品率,我们可以提供更好的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11.产能利用率:产能利用率是指实际产能和理论产能之间的比率。
通过提高产能利用率,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产能,并满足客户需求。
12.能源消耗:能源消耗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能源总量。
通过降低能源消耗,我们可以减少生产成本,并对环境产生更少的影响。
13.资源利用率:资源利用率是指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资源与总资源之间的比率。
国企公司生产经营指标一、生产指标1.产能利用率:衡量公司的生产线和设备的利用程度,可以根据实际产量与理论产能的比值进行计算。
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2.生产效率:反映生产线的效能和生产流程是否合理,可以通过计算单位产品的生产时间和产量来衡量。
生产效率的提升,可以减少生产周期,提高生产能力。
3.质量合格率:衡量产品质量的好坏,可以根据质量合格产品的数量与总产量之比来计算。
质量合格率的提高,可以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顾客满意度。
4.不良品率:衡量公司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良品数量,可以根据不良品数量与总产量之比来计算。
控制不良品率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减少资源浪费。
5.库存周转率:评估公司库存的流动性,可以根据销售额与平均库存之比来计算。
库存周转率的提高,可以降低库存压力,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6.新产品研发速度:衡量公司研发新产品的能力,可以根据新产品的研发周期来计算。
新产品研发速度的提高,可以增加公司的创新竞争力。
二、经营指标1.销售额:反映公司产品销售情况的最直接指标,可以根据销售额与时间单位的乘积来计算。
销售额的增长,可以增加公司的收入和市场份额。
2.毛利率:反映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利润水平,可以根据毛利润与销售额之比来计算。
毛利率的提高,可以增加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3.利润率:反映公司经营活动的盈利情况,可以根据净利润与销售额之比来计算。
利润率的提高,可以增加公司的经营回报率和投资吸引力。
4.成本控制率:衡量公司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控制成本的能力,可以根据成本与销售额之比来计算。
成本控制率的提高,可以降低公司的营运风险和经营成本。
5.资产回报率:反映公司投资的回报情况,可以根据净利润与资产总额之比来计算。
资产回报率的提高,可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产利用效率。
6.经营现金流:反映公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可以根据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来计算。
经营现金流的增加,可以增强公司的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
蛋白车间生产指标(大豆分离蛋白)
一、产量指标:
1、月生产时间:27天
2、日生产量:9.5吨
3、月产量计划:256.5吨
4、扣除因素:
(1)停电时间、冲抵时间
(2)大的设备事故,要实行各条制,在全部认可的前提下冲抵时间。
二、品率:43%
三、质量指标:
粗蛋白:88.5%
水份:≤7%
微生物:1万或3万以下
保水、保油:1:4:4
N S I :≥88.0%
凝胶值:13g
产品合格率:95%
平转车间生产指标:(低温粕)1、加工量:
月平均:1800吨
日加工量:≥100吨
2、消耗:按2004年月平均值
煤:175kg 5000大豆以上
电:84
溶剂:11kg
备品备件
3、品率:64%
4、大豆原料要求:
水份:≤15%
粕蛋白:≥39%
无霉变粒、青豆、颗粒均匀
豆粉车间生产指标:(功能性蛋白)
一、产量:日产4.5吨
二、质量标准:粒度90%过100目筛
粗蛋白:50%
水份:7
细菌总数:2万
保水、保油:1:2:2
三、消耗指标(吨、蛋白)
(一)低温粕:≤2.33吨
标准为:水份:≤10%
粗蛋白:≥54%
N S I :73—18%
残油:≤1%
(二)煤:≤3.8吨标准发热量≥5000大卡(三)电:≤1450°
(四)酸:≤140kg 标准为:浓度≥3% (五)碱:≤40kg 标准为:纯度≥95% (六)消泡剂:≤8kg 枣阳消泡剂
(七)盐:≤25kg
四、备品备件:
月消耗:≤2.5万元。
生产部KPI考核指标汇总一、考核目的为了提高生产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绩效,制定了下列KPI考核指标。
二、生产效率类指标1.生产工时利用率- 定义:以实际生产工时与计划生产工时的比例来衡量生产工时的利用效率。
- 目标:达到或超过90%的生产工时利用率。
2.生产线稼动率- 定义:以实际生产时间与设备可用时间的比例来衡量生产设备的稼动效率。
- 目标:达到或超过85%的生产线稼动率。
3.生产日产量- 定义:每日生产的产品数量。
- 目标:达到或超过每日生产计划量。
4.废品率- 定义:废品数量与生产总量的比例。
- 目标:将废品率降低到每月不超过2%。
三、质量控制类指标1.产品一次合格率- 定义: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质量检验的比例。
- 目标:确保产品一次合格率达到95%以上。
2.产品退货率- 定义:退货产品数量与出货总量的比例。
- 目标:将产品退货率降低到每月不超过3%。
3.客户投诉率- 定义:客户投诉数量与出货总量的比例。
- 目标:将客户投诉率控制在每月不超过1%。
四、成本控制类指标1.人力成本比例- 定义:员工工资和福利费用占生产总成本的比例。
- 目标:将人力成本比例控制在30%以内。
2.原材料损耗率- 定义:原材料消耗量与生产总量的比例。
- 目标:将原材料损耗率降低到每月不超过5%。
五、员工绩效类指标1.员工出勤率- 定义:员工实际出勤天数与应出勤天数的比例。
- 目标:员工出勤率达到或超过95%。
2.员工培训参与率- 定义:参加培训的员工人数与总员工人数的比例。
- 目标:员工培训参与率达到或超过80%。
以上是生产部KPI考核指标的汇总,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衡量和达成情况分析,将有助于生产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和业绩。
制造业KPI指标1.生产效率指标- OEE(Overall Equipment Efficiency):设备整体效率,是衡量设备在生产计划时间内的运行效率的指标。
它考虑了设备的可用性,性能和质量方面的损耗。
-原材料利用率:衡量在生产过程中用于制造产品的原材料的利用率。
较高的利用率可以降低成本并减少废料。
-一次性通过率:衡量产品在首次制造过程中通过质量检查的比例。
高一次性通过率可以减少废品数量和二次处理成本。
2.成本指标-生产成本率:衡量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需的总成本。
通过监控和控制生产成本,企业可以提高盈利能力。
-运营成本率:衡量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总成本。
管理运营成本可以提高整体效益和利润。
-浪费率:衡量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废品和浪费的比例。
减少废品和浪费可以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
3.交付能力指标-交货时间准确率:衡量企业按时交付产品的能力。
高准确率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并增加市场份额。
-在途库存:衡量当前在运输中的产品数量。
过多的在途库存可能意味着供应链管理不佳,而过少则可能导致无法及时交付产品。
-销售订单满足率:衡量根据客户订单交付的产品比例。
高满足率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并增加重复购买率。
4.质量指标-不良品率:衡量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的不合格产品的比例。
高不良品率可能表明生产过程存在质量问题。
-客户投诉率:衡量客户投诉的数量和频率。
降低客户投诉率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并保持品牌形象。
-再加工率:衡量需要进行二次处理的产品比例。
高再加工率可能表明生产过程存在质量问题。
5.员工绩效指标-员工生产效率:衡量员工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
高生产效率可以提高生产能力和效率。
-请假率:衡量员工请假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高请假率可能表明员工满意度低或工作环境有问题。
-员工满意度:衡量员工对工作环境和公司文化的满意程度。
提高员工满意度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员工离职率。
以上是制造业KPI指标的一些示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目标选择适当的指标进行衡量和改进。
生产绩效6大指标总结1. 生产效率指标生产效率是评估企业生产绩效的一个关键指标,它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成本的利用程度。
生产效率指标可以通过比较企业的生产产出和生产成本来衡量。
其中,生产产出可以用于评估企业的产量水平,生产成本可以用于评估企业的生产投入水平。
通过对比两者的关系,可以评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是否能够最大化地利用生产资源,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2. 生产质量指标生产质量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它直接关系到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顾客满意度。
生产质量指标可以通过衡量产品的合格率、不良率、客户投诉率等方式来评估。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评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是否能够生产出符合客户要求的高质量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顾客满意度。
3. 生产成本指标生产成本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支出,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生产成本指标可以通过比较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生产产出来评估。
其中,生产成本可以包括原材料采购成本、生产设备维护成本、人力成本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评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是否能够最大化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4. 生产周期指标生产周期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间参数,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速度和交货能力。
生产周期指标可以通过比较企业的生产周期和交货周期来评估。
其中,生产周期可以包括生产设备运行时间、生产工序完成时间、产品交货时间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评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是否能够实现快速高效地生产,提高交货能力和服务质量。
5. 生产设备利用率指标生产设备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生产资源,它的利用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
生产设备利用率指标可以通过比较企业的生产设备投入时间和产出数量来评估。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评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是否能够最大化地利用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6. 人力资源效益指标人力资源是企业生产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生产资源,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力和生产质量。
产能利用率什么是产能利用率产能利用率有时也叫设备利用率,是工业总产出对生产设备的比率,简单的理解,就是实际生产能力到底有多少在运转发挥生产作用。
统计该数据时,涵盖的范围包括制造业、矿业、公用事业、耐久商品、非耐久商品、基本金属工业、汽车业及汽油等八个项目。
代表上述产业的产能利用程度。
通常80%的设备使用率被认为是工厂和设备的正常闲置。
产能利用率的计算产能利用率的公式:实际产能/设计产能*100%产能利用率的过低,造成人员、生产设备的闲置及成本的浪费;另外,产能利用率亦可评估产能扩充的需求程度,若产能利用率过高,可能表示产能有扩充的必要性,拟定扩充计划,以免受限于固定产能而影响交期。
设备利用率什么是设备利用率设备利用率是指每年度设备实际使用时间占计划用时的百分比。
是指设备的使用效率。
是反映设备工作状态及生产效率的技术经济指标。
在一般的企业当中,设备投资常常在总投资中占较大的比例。
因此,设备能否充分利用,直接关系到投资效益,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等于相对降低了产品成本。
所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生产决策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一般包括:设备数量利用指标―实有设备安装率,已安装设备利用率;设备时间利用指标―设备制度台时利用率,设备计划台时利用率;设备能力利用指标―设备负荷率;设备综合利用指标―设备综合利用率。
过去,设备利用率一般仅指设备制度台时利用率。
设备利用率的计算公式公式一:设备利用率=每小时实际产量/ 每小时理论产量×100%公式二:设备利用率=每班次(天)实际开机时数/ 每班次(天)应开机时数×100%公式三:设备利用率=某抽样时刻的开机台数/ 设备总台数×100%设备利用率的统计办法1、人员及部门进行设备的统计应该由专人或专门的部门负责,其统计的目的主要是为生产能力设计和生产决策与生产分析提供依据和基础资料,一般由企业的生产部、主管部或机电部门负责。
2、方法进行设备利用率的统计可依据生产报表分析进行,也可以采取实际统计的办法。
常用生产指标范文生产效率指标:1.单位生产能力: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可用于评估企业的生产能力水平。
2.生产率: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价值。
产品价值可以通过产品销售金额或产品利润来衡量。
3.增产率:与前一周期相比,生产量的增长百分比。
可以衡量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改善情况。
4.产能利用率:实际生产能力与额定生产能力的比值,用于评估企业生产资源的利用情况。
5.工时利用率:工厂实际工作时间与总工时的比值,用于评估工厂员工的工作效率。
6.制造周期:从订单的接收到产品的制造完成所需要的时间。
可以用来评估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快慢程度。
生产质量指标:1.产品合格率:合格产品数量与总产量的比值,用于衡量产品的质量水平。
2.不良品率:不合格品数量与总产量的比值,用于评估产品制造的质量管控情况。
3.故障率:机械设备发生故障的频率,可以用于评估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返工率: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返工的产品数量占总产量的比例,用于评估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流程规范性。
5.客户投诉率:客户对产品质量问题进行投诉的频率,用于评估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生产成本指标:1.生产成本: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项成本,包括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设备维护成本等。
2.单位成本:单位产品成本,可通过生产成本除以产品数量来计算。
3.管理成本:企业管理层和生产管理所需的各项费用。
4.库存成本:包括原材料和产品的库存成本,可以通过计算库存占用资金和仓储费用来评估。
5.报废损失率:由于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报废品或损失所引起的成本损失。
6.能耗指标: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数量,如电力、水、燃气等。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生产指标,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生产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
通过合理设置和跟踪这些指标,企业可以更好地改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以实现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
精益生产的衡量指标精益生产是一种通过消除浪费、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的方法来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
为了确保企业能够实施精益生产,并持续改进生产流程,需要制定一些衡量指标。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精益生产衡量指标:1. 每小时生产数量(Units per Hour, UPH):衡量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用于评估流程效率和产能。
2. 整体设备效率(Overall Equipment Efficiency, OEE):衡量设备利用率、设备完好率和良品率。
OEE指标能够反映出生产过程中的非计划停机、速度损失和质量损失。
3. 一次性通过率(First Pass Yield, FPY):衡量在生产过程中第一次通过质检的产品比例。
较高的FPY指标表示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良好,减少了废品和重工的浪费。
4. 周转时间(Lead Time):衡量从订单接受到产品交付之间所需的时间。
较短的周转时间可以减少库存和传统生产中的等待时间。
5. 生产节拍(Takt Time):衡量单位时间内应该完成一件产品的时间。
通过确保生产节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可以避免过剩生产或交付延迟,并提高生产效率。
6. 各工序平衡率(Workstation Balancing Rate):各工序在生产线上的工作时间分配比例。
通过平衡各工序的工作时间,可以避免生产线上的拥堵和等待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7. 变动性(Variability):衡量生产过程中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减少变动性可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和浪费。
8. 动作决策(Motion Decision):衡量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动作、移动和步骤。
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决策,可以提高操作效率。
这些衡量指标可以帮助企业监控生产流程,并发现潜在的问题和改进机会。
根据这些指标,企业可以及时调整生产策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交付效率,实现持续改进。
精益生产是一种通过消除浪费、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的方法来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
生产管理绩效指标1.生产效率指标生产效率指标可以衡量资源的利用和产出之间的关系。
例如,生产利用率可以测量设备或设施的运行时间相对于闲置或维修时间的比率。
生产效率指标还可以包括生产单位时间内产生的产品数量和质量。
2.产量指标产量指标衡量组织每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
这可以是以小时、天、周、月或年为单位的产量。
这个指标可以帮助组织评估其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并提供对需求变化的实时响应。
3.生产周期时间生产周期时间是从完成一个产品的开始到完成的时间。
通过缩短生产周期时间,组织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
这个指标可以测量不同产品或产品类型的生产周期时间,以帮助确定如何提高生产过程的效率。
4.缺陷率缺陷率是衡量产品质量的指标。
它可以衡量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缺陷的比例。
通过降低缺陷率,组织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并减少退货和售后服务成本。
5.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指标可以衡量生产每个单位产品所需的成本。
这可以包括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设备成本等。
通过降低生产成本,组织可以提高盈利能力。
6.完成时间准确率完成时间准确率是产品在预定交货时间内完成的比例。
这可以衡量组织生产计划的准确性,并帮助改善交货时间的可靠性。
7.库存管理库存管理指标可以衡量组织对原材料和成品库存的管理效率。
这可以包括库存周转率、库存水平、缺货率等指标。
通过优化库存管理,组织可以减少库存成本,并提供及时的货物供应。
8.员工生产力员工生产力指标可以衡量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表现和贡献。
这可以包括产量、质量、效率等方面的评估。
通过提高员工生产力,组织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总之,生产管理绩效指标是评估组织在生产过程中表现和成果的重要工具。
它可以帮助组织识别潜在的问题领域,并提供改进和优化的机会,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质量和效益。
不同的组织可以根据其特定的需求和目标选择适合其情况的指标。
一、生产部门绩效考核指标:1.产能系数:产能系数=实际总产量/月标准产量。
●生产线组合线(包括标准和非标)月标准产量设定为1500平方米.●趟门月产量设定为5000平方米.●实际产量以《成品进仓单》统计数量为准●相关记录:《生产命令单》,《生产计划单》,《成品进仓单》。
●考核部门:储运部●考核期限:每月考核一次,每天报一次数据。
2.主要物料耗用率(权重10%):指每月的主要物料的实际耗用量与标准耗用量的结果。
●主要物料指:板材、铝材、百叶、封边条。
●主要物料耗用率=各主要物料耗用率之和。
●各主要物料耗用率=该物料的当月实际总耗用量/计划总耗用量*该物料权重。
●考核部门:物控部●相关记录:《生产命令单》,《退补料单》,《BOM表》,《部门绩效考核统计表》●考核期间:每月一次。
3.生产计划准交率(权重40%):指各车间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生产●生产计划准交率=准交总批数/总成批数*100%●准交批数以《成品进仓单》为准●考核部门:计划部●相关记录:《成品进仓单》、《生产计划表》、《生产命令单》●考核期限:每月考核一次,每天提报一次数据。
4.制程检验合格率(权重20%):指各车间生产过程的品质控制情况。
●制程检验合格率=制程检验合格数/制程检验总数*100%●考核部门:质量部●相关记录:《制程检验报告》、《返工单》●考核期限:每月考核一次,每天报一次数据。
5.成品抽检合格率(权重30%):指质量部对成品进行抽检的合格率●成品抽检合格率=当月抽检合格总数/抽检数*100%●考核部门:质量部●相关记录:《成品检验报告》、《成品抽检统计表》、《部门绩效考核统计表》、《品质周报、月报》二、生产部门绩效考核数据的收集1.实际产能率:●记录表单:《成品入库单》、《物料、半成品进仓单》、《部门绩效考核统计表》●相关流程:《生产管控程序》、《生产命令单作业流程》、《成品进仓作业流程》●步骤:由各生产车间每天提供《入库报表》至计划部计划员。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