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舞蹈进校园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4
黎族传统体育项目
黎族是海南岛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文化。
以下是几种典型的黎族传统体育项目:
1.竹竿舞:竹竿舞是黎族人民中最为普及的舞蹈形式之一,通常在庆祝丰收或结婚等重要场合中表演,其主要特点为舞者须持竹竿拍击,配合音乐的节奏进行舞蹈。
2.风筝戏:风筝戏是黎族人民的一项特色传统游戏,通常在农历春节期间进行。
游戏中,人们在天空放置五彩缤纷的风筝,并在地面上指挥小狗进行表演,增加游戏趣味性。
3.赛鸭船:赛鸭船是黎族人们喜欢的一项传统划船游戏。
比赛中,选手用力摇动木桨,使自己的船划行于浅水区的河流上,而赛鸭则自由游弋于其中,选手需尽可能快地寻找和抓住赛鸭。
4.木鼓戏:木鼓戏是一项黎族传统的音乐艺术形式,通常在庆祝祭祀等场合表演。
该音乐艺术形式以硬木制成的鼓为主要表演器具,并配以口弦、胡琴等其他器乐。
5.射箭:黎族人民的射箭技术源远流长,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
射箭运动促进了年轻人的体魄发展,并培养了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和狙击技能。
《生生回响》舞蹈观后感
此作品演绎了海南保亭黎族的非遗文化“跳娘舞”,也就是打碗舞。
通过碗的敲击,探寻与天地对话。
从枯黄的叶子到绿意葱茏,唤起了古老的传统文化与新生活的碰撞。
生生不息,必有回响!编导选用了筷子、碗、黄草、绿草多种道具,我们把黄草跳绿,展现了生的希望。
在跳此舞蹈时,我一开始怀着神圣的心态翩然起舞,而后又恍如海南的黎族人民置身海岸、迎着海风、沐浴阳光感受自然的魅力,最后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刚开始的原点,一切回归静谧,就像生命周而复始,永不停歇。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黎族竹竿舞的起源与分析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竹杆舞”的形成与生产劳动、风俗习惯等有着紧密联系,是少数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为适应生存和生产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竹竿舞是我国黎族、哈尼族、畲族、佤族、布朗族苗族等以竹竿为道具而跳的一种舞蹈,而以海南黎族的竹竿舞最为出名,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
盛行于海南岛五指山区的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县黎胞聚居地区,据考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早在宋代,大文学家苏武在结束流放生活离开海南时,得到黎族父老乡亲的“黎歌变舞祝公归”的欢送,写下了“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沓沓”的诗句。
可见,黎族的歌舞不但历史长,而且有其独特的魅力。
内容简介:真正的竹竿舞起源于黎族民间,也叫跳竹竿,是佤族、黎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舞蹈,在黎族民间已经流传了数百年的历史,目前已经被国务院正式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跳竹竿,黎语叫“转沙”,意为“跳柴”。
最早是在丧葬仪式中表演,已成为黎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
每当重大节日或新谷登场,人们都要跳竹竿,而且往往跳个通宵达旦。
一般是在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平行摆开腿一样粗的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称为“打柴”。
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
早年是男子跳,女子扶竿击节,后来发展为男女同跳,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
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两人一对,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
在演出中女性更多。
因为女子步态轻盈灵巧,爽快活泼。
舞者在竹竿间跳跃,像小鹿欢蹦,不断地表演出磨刀、筛米、穿门、鹿跳、转身、来回等花样动作,舞姿十分优美迷人。
多元一体美美与共作者:廖伟林洁来源:《中国德育》2014年第19期重庆闹市中心古老的清真寺旁,坐落着重庆主城区唯一的民族小学——重庆精一民族小学。
学校坚持“多元一体,惟精惟一”的办学理念,恪守“学如浩瀚,求其一精”的校训,百余年的育人积淀,让各族儿童在民族校园传承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以生活化、体验式的教育活动达成文化育人,让孩子们在民族校园中逐梦成长。
打造体验式“博物馆”校园行走于百年精一的校园,各种开放区域、生活场景让各族儿童流连其间,博物馆式的校园让孩子们时刻接受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
学校信息技术体验室陈设师生捐赠的胶片相机、大哥大、电影放映机、卡式录音机等,让学生感受快速的时代发展,睹物知恩;“芳草苑”里有师生共收集的两百余废弃饮料瓶整齐悬挂在墙上,瓶中种植的各色花草肆意盛放;种植苑里,孩子们利用废弃塑料盒种养植物,亲手栽种有各种蔬果,演绎着有趣的童年故事;在楼道、角落、墙面,将节俭箴言与鹅卵石、剪纸等融为一体,处处可见;小操场既是孩子们玩耍的地方,又是学校的校史苑,那里图文并茂,呈现了学校百年办学历程;教学楼背后的堡坎上是学校的民族吧,那里按民俗风格布置,是师生们最喜欢的地方;社团苑就在队员们每天必经的路旁,那里陈列着孩子们各式各样的得意之作;非遗苑里有国家级、市级、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和展示,开阔了孩子们的眼界,更激发孩子们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信心……民族教育课程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事事皆课程,处处是课堂,百年精一的“校园文化梦”点燃着各族儿童奋斗的激情与梦想!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宏观背景下,学校结合民族教育办学特色,有效整合、利用各种丰富的民族教育资源,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中汲取养分,构建“民族认知课程”“民族修养课程”“民族技艺课程”“民族节日课程”“民族探寻课程”等五类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成长所需经历,行云流水般丰盈各族学生的精神世界。
如:民族技艺课程:学校坚持学生“民族之花”社团活动与传习传统艺术项目相结合、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与民族文化进校园相结合、非遗文化传承与民族技艺创新相结合等全方位的民族教育体验模式,学校还开设了25个传统民族文化的特色社团、编写出12册系列校本教材。
原生态舞蹈课堂传授与学院派课堂教学的差异——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为例陈彦卿【期刊名称】《大舞台》【年(卷),期】2012(000)001【摘要】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不断深入了解,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大力开展,云南艺术学院顺应时代潮流,自2009年开始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系列活动。
本文就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中,彝族传承人施万恒、傈僳族传承人李碧清两位传承人传授的烟盒舞组合与技巧,群舞《阿尺木刮》两个不同舞种的精华部分来分析原生态舞蹈进行课堂传授的特点,从而与学院派课堂教学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原生态舞蹈在课堂传授中与学院派课堂教学的差异。
由于两者的出发点、目的不一样,所呈现在课堂上的教授方法也就各不相同,本文试图从教学的角度浅显地谈一下两者具有的差异性。
【总页数】2页(P180-181)【作者】陈彦卿【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6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24.21【相关文献】1.原生态艺术进校园与"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构——以鄂西南民族地区为例 [J], 谢亚平;廖勇红2.提升职业院校舞蹈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探究——以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舞蹈课堂教学为例 [J], 田慧3.试论由“原生态”转向“学院派”——从“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彝族烟盒舞说起[J], 李乐4.对保护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以公安“地花鼓”进入高校舞蹈课堂为例[J], 邹小燕5.将地方文化元素引入舞蹈课堂教学的有关思考——以张家口学院开展辽代风格舞蹈创排课堂教学实践为例 [J], 屈秀英;何辉;王宝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适合中学生跳的简单的民族舞蹈1. 《新疆维吾尔族舞蹈- 麦西来甫》:哇哦,这新疆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舞蹈,就像一场热情似火的欢乐派对,特别适合中学生跳!你看学校文艺汇演的时候,一群同学就表演了这个。
阿依古丽领舞,她那眼神,亮得像星星,一开场就把大家吸引住了。
她的脖子灵活地左右摆动,就像优雅的天鹅,手臂舒展得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
其他同学也不甘示弱,跟着节奏欢快地旋转,裙摆飞扬起来,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朵。
台下的观众都忍不住跟着节奏拍手,大喊:“跳得太棒啦!”这样充满活力与激情的舞蹈,能不让人热血沸腾嘛?2. 《蒙古族舞蹈- 筷子舞》:嘿,蒙古族的筷子舞,那可就像一段用筷子奏响的活力乐章,简单又有趣。
记得那次班级活动,巴特尔提议跳筷子舞。
他拿起筷子,熟练地敲击着,那声音清脆得像山间的泉水叮咚作响。
他的脚步轻盈,一会儿向前,一会儿后退,就像在草原上自由驰骋的骏马。
同学们看着新奇,纷纷跟着学。
小敏一开始有点手忙脚乱,筷子都差点掉了,但在大家的鼓励下,她渐渐掌握了节奏。
大家一起跳着,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这样能让人迅速融入欢乐氛围的舞蹈,能不让人喜欢嘛?3. 《傣族舞蹈- 孔雀舞》:这傣族的孔雀舞,简直就像一幅灵动的画卷,把孔雀的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适合中学生展现优美姿态。
学校艺术社团排练孔雀舞,小玉扮演孔雀,她的手指轻轻翘起,模仿孔雀的头冠,那姿态优雅得像真孔雀一样。
她的身体柔软地扭动,时而像孔雀漫步,时而像孔雀开屏。
其他同学围绕着她,就像一群小孔雀,和她一起舞动。
看着他们的表演,就像看到了一群孔雀在热带雨林中嬉戏。
这样充满美感的舞蹈,能不让人陶醉嘛?4. 《藏族舞蹈- 锅庄舞》:哇塞,藏族的锅庄舞,就像一场温暖的篝火晚会,充满了团结和欢乐的氛围,中学生跳起来超有感觉。
有一回学校组织户外拓展活动,大家围成一个大圆圈跳起锅庄舞。
扎西在圆圈里领舞,他大声喊着节奏:“嘿呀嘿呀!”大家跟着他的节奏,一会儿向左转,一会儿向右转,脚步整齐有力,就像训练有素的士兵。
从舞蹈诗《黎族故事》看海南黎族传统舞蹈文化作者:王晔菁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6期【摘要】海南黎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积极乐观又能歌善舞的民族。
黎族传统舞蹈来自于黎族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
《黎族故事》以歌、舞、诗、画等艺术形式,诗情画意地描述着海南黎族先民的宗教文化、自然崇拜与社会历史,歌颂着黎族同胞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及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传奇。
整部舞蹈诗以歌舞为灵魂诠释着海南黎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充分展示了黎族古老、神秘而又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及其内涵。
【关键词】海南;黎族舞蹈;黎族故事;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150-02黎族传统舞蹈具有古拙、质朴的风格和娱乐健身等特性,并带有丰富的传统祭祀与节日文化色彩,极具民族特色。
它凝聚着黎族人民的劳动智慧,体现了黎族同胞百折不饶的顽强意志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民族性格。
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黎族故事》以歌伴舞、以诗为画,以黎族人民特有的图腾崇拜和宗教文化观念展现了海南黎族先民渡海迁徙、追根溯源的传奇故事,呈现出一幅祖先们开天辟地、繁衍生息的历史长卷。
该剧叙述了黎族祖先数千年寻求文明的辛勤、智慧以及薪火相传的艰辛历程。
《黎族故事》还汇聚了大量黎族最原始的传统文化元素,如黎族的竹木器乐“鼻箫”等打击乐器、黎族民间歌谣“摇篮曲”和“舂米谣”等、黎族民间舞蹈、黎锦纺织与树皮衣等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彩纷呈地展现了黎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和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是一副海南黎族传统文化与人文风情的全景展示。
一、《黎族故事》体现了海南黎族传统文化内涵《黎族故事》分为序幕、《黎之源》、《黎之魂》、《黎之韵》、《黎之情》及尾声六个篇章。
以“力神开天”拉开了表现黎族祖先“迁徙”和“恩山”的帷幕。
剧中有表现黎族同胞天涯相认的“根山”;有开垦家园、祈求风调雨顺的“耕魂”和先民钻木取火、祈求光明的“取火”;有表现黎族特有的吹奏方式如山兰之灵的“鼻箫”;还有表现黎族民俗纺织、巧取树皮做衣的“树皮衣”和“黎锦”艺术等等,都体现了黎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传统文化】黎族舞蹈黎族的“打柴舞”为何又叫“竹竿舞”【传统文化】黎族舞蹈黎族的“打柴舞”为何又叫“竹竿舞”打柴舞黎语叫“转刹”,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起源于古崖州黎族丧葬活动。
随着时代的变迁,打柴舞的习俗在黎家人中逐渐流传演变。
如今,它已成为一种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健身活动,并迅速传播到了国内外,被国外友人誉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2021年6月2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向社会公布,海南省三亚打柴舞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当黎族的三月三,或是庆丰收时,人们便聚会于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分为两队,一队抱持竿砍柴,存有挤、躺、东站三种,一队冲竹竿,抱持竿一队把竹竿存有节奏地压制,唱歌者在竹竿分合的瞬间,敏捷地弹跳,做出各种迷人的动作。
当一对对舞者轻巧地冲破竹竿时,持竿者可以高声地呼唱出来“嘿!呵嘿!”这种舞蹈现在表示“竹竿舞”,又称“打柴舞”。
打柴舞又叫竹竿舞,表演时场地上平放两根相距2-3米的长木杆,上面再横放上4-5对细木杆,相应人数的妇女在长杆两边对面跪坐,两手握住细木杆的两端,在统一的节奏中,合击双手中的杆,或用它即击地面上的长杆,发出规律的声响。
过去,舞者均为男子,在细木杆开合的间隙,合着节拍,避开夹击,轻盈起舞,还边跳过模仿青蛙、猴子的动态,趣味横生。
舞至高潮,妇女们起身,木杆也随之横于空间,舞者依然不受夹击,轻松地腾越而过,惊险美妙。
如今女子也进场与男子同舞,更为精致。
而且木杆也多转用竹竿,并使音响更为悦耳,并搬上舞台表演。
在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平行鸣金腿一样细的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置放若干条手腕细的长竹竿,持竿者并肩地双手各谓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到投出存有节奏的声音,称作“砍柴”。
打柴舞有一套完整的舞具和跳法,舞具由两条垫木和数对小木组成。
跳舞时将两条垫木相对隔开2米左右平行摆放于地面上,垫木上架数对小木棍。
海南的传统民俗文化作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海南的风土人情也有很多和内地不
一样的。
海南是我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它由大大小小几百个岛屿组成。
在海南生活着不少少数民族,他们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习俗。
比如: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也很独特,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有很强的感染力,同时也很吸引人。
黎族舞蹈一般在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举行。
黎族服饰也很特别:头戴铜铃帽、身穿铜铃衫、腰系铜铃带、脚穿铜铃靴。
他们的服装和我们内地不一样,他们都是用红色和黑色来作为主色,头上戴着尖尖的帽子,帽子上还有一条长带子垂下来。
他们穿的衣服和我们内地不一样,是用棉布做的衣服。
我还知道黎族还有一个很有特色的习俗:那就是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他们都要举行“三月三”节。
黎族人民把“三月三”节作为他们庆祝丰收、感谢神灵保佑、祈求来年幸福安康的节日,整个节日活动可分为“踏青”、“拜神”、“祭礼”、“歌舞”四个部分。
“踏青”就是人们结伴到郊外去游玩。
—— 1 —1 —。
幼儿园大班海南黎苗族三月三风俗文化教案幼儿园大班海南黎苗族三月三风俗文化教案导读: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黎苗族,海南黎苗族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三月三节是他们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黎苗族人民庆祝丰收和祈福的盛大日子。
通过本次教案,我们将带领孩子们了解并体验黎苗族的三月三风俗文化,促进他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一、教学目标:1. 认识黎苗族的传统节日,了解三月三的由来和意义;2. 了解黎苗族的服饰、音乐和舞蹈等文化元素;3. 培养孩子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和尊重;4. 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月三节的由来和意义;2. 黎苗族的服饰、音乐和舞蹈;3. 体验黎苗族的传统习俗。
三、教学准备:1. PPT或图片资料:介绍黎苗族的概况、服饰、音乐和舞蹈等内容;2. 黎苗族传统服饰道具:包括黎族女装、苗族服饰等;3. 黎苗族音乐和舞蹈录音或视频;4. 三月三节庆祝活动道具:鲜花、彩球、传统食品等。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5分钟)1. 引导孩子们回顾上次的课程内容:少数民族的名字和文化特点。
2. 出示黎苗族的图片,引导孩子们留意服饰和舞蹈等元素,了解黎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海南岛上的重要居民。
3. 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提出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我们将一起了解黎苗族的三月三节,体验黎苗族的传统文化。
第二步:呈现(20分钟)1. 向孩子们介绍三月三的由来和意义:三月三是黎苗族人民的重要节日,也是黎苗族人民庆祝丰收和祈福的盛大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会穿上盛装出门,载歌载舞,庆祝丰收,祈求来年的好运。
2. 出示黎苗族的传统服饰图片,向孩子们介绍黎苗族的服饰特点:鲜艳多彩、富有民族特色,女生穿上长衫、蓝黑色裙子,大家一起欣赏传统服饰的美丽。
3. 播放黎苗族的音乐录音或视频,让孩子们感受黎苗族的音乐风格和节奏感,引导他们一起跟随音乐的节拍舞动身体。
第三步:实践(30分钟)1. 分发黎苗族传统服饰道具给每位孩子,让他们亲自穿上,感受传统服饰的文化魅力。
《黎族舞蹈进校园》说课稿
琼中县第一小学王敏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黎族舞蹈进校园》,我将从活动主题背景的提出、确定活动目标、活动程序安排、环节设计过程与活动的反思五大板块进行阐述:一、活动主题背景的提出
黎族舞蹈是黎族人民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中,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积淀而形成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像《三月三》、《草笠舞》、《舂米舞》、《喜送粮》、《打柴舞》等,这些舞蹈极富民族生活气息,其中的“打柴舞”是黎族民间舞蹈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更是深受大家的喜爱。
黎族舞蹈走进了社会,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走进了我们的校园。
为了响应学校“传承黎苗本土文化,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的办学思想,学校目前正组建民族舞蹈班,积极参加县举办的各项民族文化活动,并多次在比赛中获得了良好的佳绩。
根据这样的背景和时机,我开展了《黎族舞蹈进校园》这一主题活动,并选择六年级(4)班的学生作为主题活动的主要对象。
二、确定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了解有关黎族舞蹈的文化知识,并学跳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黎族舞蹈。
2、过程和方法目标:利用查阅图书、上网查询、采访调查等多种方式收集黎族民间传统舞蹈的文化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综合实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共同意识,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学生对黎族舞蹈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活动程序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更好地亲历和体验,发展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活动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从中感受、体验、探究、发展。
为此,我对这次活动程序进行了如下的安排,用七个周的时间,分五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激趣导题(一个周)
第二阶段:制定方案,分组探究(二个周)
第三阶段:开展活动,教师协助(一个周)
第四阶段:成果汇报,展示评价(一个周)
第五阶段: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二个周)
四、环节设计过程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激趣导题
兴趣是探知一切知识的动力,所以活动开始的第一堂课,我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课前先让学生借以对本土文化“三月三”的感知,自由谈谈对黎族舞蹈的认识和了解,由此学生在畅所欲言中打开了探知的阀门。
紧接着,播放一些三月三黎族舞蹈图片,师生共同欣赏,同时教师对黎族舞蹈进行简短的介绍和赞美,借机激发兴趣,导入活动主题《黎族舞蹈进校园》。
第二阶段:制定方案,分组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课程领域,活动就是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
为此,我安排学生们围绕“琼中黎族舞蹈知多少”开展调查学习活动,在尊重学生的意愿前提下,我将他们分成三个小组:查阅资料组、调查问卷组、采访组。
具体方案如下表所示:
通过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实践能力,培养了合作意识,又掌握了黎族舞蹈文化知识的第一手资料,为实施下一个阶段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开展活动,教师协助
在学生开展活动时,教师进行适当的协助,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敏锐的发现、并探求结论。
活动中,我和科任教师制定各组的活动方案,各组的活动方案如下表:
方案制定出来后,再将活动方案在各组之间进行交流,目的在于让各组同学互相学习,了解各小组之间所要面临的问题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四阶段:成果汇报,展示评价
开展“黎族舞蹈我知道”的班会活动,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调查的成果,再到多媒体教室汇报各小组的活动过程。
比如:“查阅资料组”的学生从中就查阅到了黎族民间传统舞蹈可以分为五大类型:宗教祭祀舞蹈、生活习俗舞蹈、娱乐喜庆舞蹈、生产劳动舞蹈和英勇斗争舞蹈,还有黎族舞蹈家陈翘,挖掘并创作了许多黎族舞蹈;“调查组”的学生,通过提问调查,了解到虽然我们学校在参加各项民族舞蹈大赛中获得了令人骄傲的好成绩,可师生们对黎族舞蹈的认识和了解还是不够多;“采访组”的学生在县文体局的采访中,了解到有些舞蹈项目已经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录,县领导也十分重视黎族舞蹈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其中的“打柴舞”还是每年县“三月三”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舞蹈节目。
学生在这个汇报过程代表了小组这个集体,体会到了责任感和成就感。
他们的介绍生动具体,充分展示了自我,其他同学也从介绍中了解到了有关黎族舞蹈的一些知识,通过探究合作出色地完成了各自的任务,实现了学习成果的共享。
汇报结束后,对学生的评价采用设奖的方式,如:最佳访问奖、最具团队合作精神奖、最佳记录奖、最佳表现奖、最佳积极奖等多种奖项,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对黎族舞蹈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第五阶段: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以舞蹈为主,学校开办兴趣舞蹈班,学跳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
2、开展民族舞蹈比赛,分别以个人、小组、班级为单位参加。
这一环节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个性体验,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黎族舞蹈的热爱之情。
五、活动的反思
总观整个活动过程,我比较满意,但同时也给自己提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由于学生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在调查采访等活动中表现得不是很好,特别是提问的能力,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相信站在这样一个新型的教育领域,自己的付出一定会换来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