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风情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10
黎族风俗习惯有哪些黎族的风俗习惯篇一由于黎族先民很可能就是古越人,所以他们的一些习俗其实和古越人一致,比如古越人断发文身、巢居等,即使是在现在,一些地区依然沿用着这些习俗。
我们知道,少数民族都比较喜欢跳舞,而黎族的风情舞蹈就是舂米舞,其实一开始,这舂米舞并不是作为舞蹈而存在,它是由“舂堂”发展而来。
就连舂米劳动都能编成舞蹈,引人观赏,可见黎族妇女们是真的很喜欢跳舞,很热爱生活了!黎族的春节与汉族的差别并不是很大,都是大宴客人,不过尤其注重与客人饮酒,黎族人喜欢饮酒。
和傣族一样,黎族也有泼水节,想来是生活在热带或者亚热带地区,泼一泼凉水比较凉快吧!说完了黎族人的生活习俗,我们就来说说黎族人的婚嫁习俗吧!要谈结婚,肯定要先恋爱啊,黎族人从古到今恋爱都还算自由,就算是寡妇也不会受到什么不公平待遇。
黎族有三月三爱情节的风俗,农历三月三又被称为“孚念孚”,既是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又是对爱情幸福的向往。
其实原本黎族人是母系氏族的,现在已经变成了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而且还有了儿女成年后住“寮房”,婚后妻子在夫家定居后与父母分居别炊的不成文规定,也算是响应了国家的号召吧!黎族的婚庆形式其实和汉族的一样复杂,定亲、放槟榔、结婚问日、结婚、鸳鸯圆梦一步都不能少,而且和一些走亲“坐妹”类似,黎族女子嫁人后也要在娘家住上一阵子。
结婚那天是悲喜交加,有哭婚之俗,结婚第一天也有棒打和抹黑的有趣活动,反正挺隆重。
人生婚礼重要,葬礼也重要。
黎族人觉得鬼魂无处不在且怕鬼魂害人,所以用独木棺土葬死者,且并不筑坟立碑祭扫。
黎族的风俗习惯篇二黎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部海南省五指山区,地处亚热带,风光秀丽,景色迷人。
“雷公根”是一种黎族同胞经常食用的野菜,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也可药用,能消炎解毒。
“南杀”是黎族同胞过去常吃的小菜,但“南杀”制作的卫生条件不易掌握,现已很少制作和食用了。
“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
黎族文化
黎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海南岛和广东省的一些地区。
他们拥
有悠久而独特的文化,其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和习俗。
语言和文字
黎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是一种与汉语完全不同的语言。
虽
然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系统,但他们借鉴了汉字,并根据自己的语音系统创造了一些汉字表音符号。
这种符号被称为“黎文”。
婚俗
黎族的婚俗十分独特。
在黎族社会中,男女之间的婚姻多由父母和长辈包办。
在结婚仪式上,男女双方要互扎发饰、喝交杯酒,以示新婚之喜。
此外,黎族的新娘子通常会身着锦袍,头戴银质饰品,美艳动人。
饮食
黎族人以米饭为主食,同时也喜欢食用猪肉、牛肉、鱼类等。
此外,他们还有
一些独特的传统美食,如“黎苗肉”、“黎黑猪”等,口味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舞蹈
黎族舞蹈是黎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黎族舞蹈多以庆祝丰收、祈福为主题,舞姿矫健、优美,富有激情与活力。
在黎族的节日庆典中,人们常常会跳起欢快的舞蹈,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氛围。
服饰
黎族服饰以色彩绚丽、图案精美而著称。
黎族男性通常穿着白色或蓝色的长袍,头戴斗笠,脚踩草鞋;而女性则多身着色彩明艳的长袍,佩戴各式珠宝饰品,整体造型华丽而富有特色。
总的来说,黎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朵瑰丽之花,它的独特性和丰富多
彩的内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希望更多人可以了解和尊重这一美丽而神秘的文化。
黎族风俗习惯(俄查村是目前海南黎村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形态最原始的黎族聚居的村落。
)自唐朝开始,黎族和岭南其他民族一起被泛称为“里”、“蛮”、“俚”、“僚”等。
“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下来。
黎族也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州、定安等市县。
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
黎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各地均以祖先崇拜为主,也有自然崇拜,个别地区还残留着氏族图腾崇拜的痕迹。
黎族信鬼,特别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动,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
黎族人以前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来的规矩,女人若不绣面、纹身,死后先祖不相认。
当然,这种习俗已基本消失,仅在偏僻地区能够见到。
黎族有语言无文字。
黎语属汉藏语系的一种语言,不同地区方言不同。
在接近汉族的地区和各民族杂居的地方,黎族群众一般都能讲汉语(指海南方言)、苗语等,同时黎语也吸收了不少汉语的词汇,尤其是解放后吸收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新词汇就更多了。
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建国后逐渐通用汉文。
黎族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根据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建筑材料及技术水平,因地制宜地创造了黎族传统独具特色的居住房屋--船形屋,它是以茅草为盖、竹木为架的简易茅草屋。
它是黎族人民传统智慧的结晶。
传统船形屋的构造,是以格木、竹子、红白藤和茅草为建筑材料,房屋的骨架用竹木构成,十分原始和简单。
它属于传统的竹木结构建筑。
黎族茅草屋主要有两种样式。
它们为船形屋和金字形屋。
船形屋有高架船形屋与低架(落地式)船形屋之分。
外形象船篷,拱形状。
用红、白藤扎架,上盖茅草或葵叶。
金字形屋以树干作为支架,竹干编墙,再糊稻草泥抹墙。
房屋的大小一般由人口或经济能力来决定。
黎族民俗的传统特色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漫长的岁月里,黎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深深地烙印在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一、服饰文化黎族服饰是海南岛最具特色的民俗之一。
黎族妇女善于纺织和染织,她们的服饰色彩斑斓,图案精美,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黎族服饰分为上衣、下裤、围裙和头巾,以麻、棉、毛为原料,做工精细,独具匠心。
上衣多为无领对襟短袖,下裤多为宽松的长裤,围裙则多以红、黄、绿等鲜艳色彩制成,上面绣有各种花纹和图案。
黎族妇女的头巾更是独具特色,通常用五颜六色的细丝线编织而成,形状各异,色彩斑斓。
黎族男子的服饰也别具一格,他们通常穿着宽松的长裤和短袖上衣,上衣多为黑色或蓝色,衣领和袖口有彩色的图案。
二、饮食文化黎族的饮食文化也是非常独特的。
黎族人民以稻米为主食,喜欢食用各种热带水果和海鲜。
他们善于烹饪,擅长制作各种美味的菜肴。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黎家酸菜鱼”了,这道菜选用新鲜的鱼肉和黎家自制的酸菜一起烹制而成,酸爽可口,鲜美无比。
此外,黎族人民还善于酿酒,他们用山兰糯米和天然的泉水酿制而成的米酒醇厚甘甜,是黎家人的待客佳品。
三、居住文化黎族的居住文化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他们居住在自家的船形屋内,这种船形屋既是他们的居所,也是他们的活动场所。
船形屋设计独特,冬暖夏凉,非常适合海南岛的气候环境。
在黎族的村庄里,房屋排列有序,周围种满了各种热带植物和花卉,整个村庄环境优美,充满了浓厚的田园气息。
四、音乐舞蹈文化黎族的音乐舞蹈文化也是非常丰富的。
黎族的民间音乐风格独特,旋律优美,常常以歌唱爱情、生活和劳动为主。
他们的舞蹈更是丰富多彩,既有欢快的广场舞,也有优美的民族舞。
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打柴舞”了,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舞者手持柴棒,边跳边唱,动作简单而富有节奏感,深受人们的喜爱。
五、民间工艺文化黎族的民间工艺文化也是非常有名的。
黎族特色,讲3分钟
黎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部和西部的山区。
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让人们为之着迷。
首先,黎族的服饰和民俗文化是他们的独特特色之一。
黎族人民喜欢穿着色彩艳丽、图案精美的传统服饰,女性常常戴着花环,身着彩色的长裙,而男性则喜欢穿着宽松的长衫和裤子。
在节日和重要场合,他们还会进行传统的歌舞表演,展示出优美的舞蹈和动人的歌曲,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独特的文化世界中。
其次,黎族的饮食文化也是其特色之一。
黎族人民以米饭为主食,擅长用新鲜的海鲜和山珍烹饪各种美味佳肴,尤其以椰子、海南黎族酸辣粉、黎族酸汤鱼等美食闻名。
此外,黎族人还有独特的饮食习惯和礼仪,如用竹筷吃饭、用椰壳盛酒等,这些都体现了他们对美食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最后,黎族的民间艺术和手工艺也是其独特特色之一。
黎族人民擅长编织竹篮、编织草帽、制作陶器等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在生活中发挥着实用功能,更是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此外,黎族人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艺术,如木偶
戏、竹竿舞、腰鼓舞等,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也为世人展示了他们独特的文化魅力。
总之,黎族是一个充满独特魅力的民族,他们的服饰、饮食、民俗文化以及民间艺术和手工艺无不展现出他们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让人们为之着迷。
希望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和关注这个美丽而神秘的民族,共同传承和弘扬黎族的文化传统。
特色文化之旅探索海南黎族文化与民族风情海南岛是中国的旅游胜地,也被称为中国的热带天堂。
海南岛不仅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还有多元文化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其中,黎族文化是海南岛独特的一部分,拥有广泛的影响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因此,从事特色文化之旅的探索海南黎族文化与民族风情,对于了解中国多元化和博大精深的民族历史、文化和传统非常有益。
一、海南黎族文化的历史溯源黎族是当地最具特色的原住民族之一,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约3000年前。
很早以前,黎族人就在海南岛上定居,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居住、生产、生活习俗和文化传承体系。
黎族文化基于他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如酿酒、种植、捕鱼、狩猎和手工艺制作。
黎族人以他们独特的服装、音乐、舞蹈和习俗而闻名于世。
二、黎族文化中的传统民俗活动黎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海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黎族文化以其丰富和多样的民俗活动而著称。
每年,黎族人会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和农历十月的“三好节”等传统节日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此外,人们还会通过婚礼、葬礼、祭祖和丰收等各种活动来表达他们的文化、信仰和传统。
这些传统民俗活动展示了黎族人民的独特价值观、伦理道德和生产方式。
三、黎族民族音乐、舞蹈和手工艺黎族音乐和舞蹈是当地文化的标志性元素,如“三声簧管”、“三弦月琴”等。
这些音乐和舞蹈表达了黎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信仰。
同时,黎族人还以手工艺为生。
这些手工艺品包括纺织品、编织品、绣品、家居用品、木雕等。
他们的手工艺品富有民族特色,以纯手工制作、原料自然无害为特色,很受游客欢迎。
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的主要产业之一。
黑橄榄、云雾海南珍珠这种地方特产也非常受欢迎。
四、黎族文化的现代传承与保护外部环境的变化已经对黎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为了保护和传承黎族文化,当地政府和社区组织采取了一些有力的措施。
其中,政府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加强文化展览和宣传、培养文化创新和创新领域的人才等。
在原始社会时代,原始⼈的思维和智⼒发展到认识⽣育是⼈类⽣存的条件,⼈们就懂得利⽤树叶和兽⽪遮盖和保护⾃已的⽣殖器。
黎族地区⽑道乡出⼟男⽣殖器“⽯祖”图腾崇拜物、保亭县三道地区黎族崇拜⼥性*的基⽯,印证了黎族⾃古以来对⽣育的强烈愿望,并且通过长期历史实践,形成了本民族的⽣育习俗。
1.⽣育礼仪与禁忌 1.1观念 黎族家庭对⽣育观念⾮常重视,把⽣男育⼥视为家⾥、寨⾥、族⾥的喜事。
说是“多⼦多福”,⽗母年⽼了有⼈侍候。
⽣男⼦继承家业,是传宗接代的龙⼦;育⼥⼦多福星,家外、寨外有亲戚,百⾥路程能歇脚。
⽣育歌谣: ⽵⽼笋长⽵成丛,⽣男育⼥家丁添; 男得当家⼥传世,养⼦防⽼⽗母闲。
椰⼦树⾼顶风台,⼦孙满堂家不衰; 不愁兴家⼈丁少,传宗接代有⼈才。
1.2怀孕 妇⼥怀孕,俗语“⼥⼦打包”,黎语“翁蒂”,黎族民间视为喜事临门。
怀孕期间,丈夫要悉⼼护理,不得打骂妻⼦。
外⼈不得辱骂孕妇,或说些不吉利的话,会导致孕妇流产。
合亩制地区黎族,在妻⼦怀孕期间,丈夫不得安装⼑、锄柄和犁耙等,否则会导致妻⼦难产。
黎族民间普遍禁忌孕妇吃蛇⾁和猴⼦⾁,孕妇不得跨越动物⼫体,否则会怀怪胎或死胎。
怀孕期间,孕妇以饭饱酒⾜保胎,把敬酒对歌,视为分散孕妇的思想负担。
平时,孕妇参加⼒所能及的家务和⽣产劳动,并织绣婴⼉的⾐裳和筹备分娩期的物品。
1.3分娩 黎族妇⼥⽣⼩孩,在家门⼝挂树叶,禁忌外⼈内进。
产妇在房内以躺产或坐产。
由村⾥有经验的妇⼥助产,母亲护理。
孩⼦⽣下后,⽤红线绑婴⼉的肚脐。
胎盘⽤树叶包裹吊在树上或放到河⾥流⾛,有的地区把胎盘埋在地下,不让猪狗吃。
东⽅市美孚⽅⾔产妇,⽤陶盆盛胎盘,放置在家的⾼处,孩⼦周岁时才处理。
助产妇⽤⼭艾叶和棉布块清理婴⼉的⽺⽔及产后污⾎。
如果出现难产,当地习俗认为凶魂缠⾝。
其丈夫要办两件事:第⼀要把家⾥的⼑脱柄,犁头脱架,拔掉篱笆,⽅能使妻⼦容易⽣下⼩孩。
第⼆要请“道公”祭⿁求神,保佑产妇平安⽣下⼩孩。
民族风情海南黎族生育习俗民族风情——海南黎族生育习俗生育习俗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生命和家庭的崇尚和尊重。
海南黎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生育习俗独具特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通过对黎族生育习俗的介绍,带领读者进入这个神奇而古老的民族风情世界。
一、黎族生育观念黎族人民有着深厚的生育观念,他们认为生育是家庭的重要责任和社会的稳定基石。
在黎族人心中,拥有后代可以延续家族血脉,增添家庭的幸福和快乐。
因此,黎族人尤其重视生育并且尊重生育的过程。
二、孕期习俗在黎族社会,孕妇被视为家庭的希望和未来的象征。
孕期,家人会给孕妇提供关怀和照顾,以确保她的健康和幸福。
孕妇在黎族社会中享有特殊的待遇,家人会陪伴她度过孕期的每一个重要时刻,特别是在怀孕初期,家人会给予她特殊的关切和保护。
三、分娩习俗分娩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过程,黎族人对此极为看重。
在分娩前,家人和乡亲们会为产妇准备一个干净舒适的房间,并在屋子里悬挂红纸,以祈福母子平安。
分娩过程中,家人和亲朋好友会守候在分娩房门外,传递祝福和关怀。
孩子降生后,家人会通过举办隆重的宴席来庆祝这个喜悦时刻,并向乡亲们炫耀新生命的诞生。
四、满月习俗满月是黎族人民庆祝新生命的重要日子。
满月宴是一个重要的仪式,家人会邀请乡亲和亲朋好友参与。
在宴会上,家人会给予孩子美好的祝福,并赠送寓意吉祥的礼物。
满月宴既是对新生命的庆贺,也是亲友间的团聚和交流时刻。
在满月宴上,黎族人民既展示了他们的盛情款待,也传承了他们对生命的尊重。
五、儿童成长习俗在黎族传统中,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责任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年幼的黎族孩子们会被引导去了解黎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以及尊敬长辈、团结互助的价值观。
家人会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的各项事务中,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黎族人民相信,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传统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下一代。
六、结语黎族生育习俗是黎族文化独特的体现,体现了黎族人对生育事业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黎族有什么特色的民族风情黎族是中国的岭南民族之一,那么大家对于黎族的相关民族风情到底有哪些区别呢,那么关于黎族的民族风情到底是怎样的呢?涉及到的内容又是怎样的?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黎族特色民族风情黎族的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数千年。
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独有的文化。
海南黎族的历史考究主要认为是古骆越人渡海入岛,与岛上古人类相互融合,造就了今天的黎族。
1992年,我国考古专家在三亚市落笔洞发掘出约一万年前的古人类牙齿化石,以及近年在五指山、陵水、乐东等地考古发掘出了约四、五千年前的人类活动遗迹(主要是石器),说明在四、五千年前或至一万年前,海南岛就已人类居住。
这些人是不是当今之黎族,尚待考证。
所以,目前我国学术界当前对黎族来源的研究观点认为,海南岛黎族来源于古骆越人(因为当时骆越人的分布地域包括当今之海南岛),于殷周之际(约三、四千年前)渡海入岛。
殷周之际渡海入岛的这批骆越人是当今黎族的组成部分,他们与生活在海南岛上的古老人类相互融合,不断演变,造就了今天的黎族。
黎族的形成,渡过悠悠岁月,趟过漫漫长河,其称谓源自何时呢?黎族在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交往时自称“赛”。
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包括黎族在内)。
“黎”这一专有族称,是汉族对其称谓,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黎族的民族风情是如何黎族的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数千年。
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独有的文化。
海南黎族的历史考究主要认为是古骆越人渡海入岛,与岛上古人类相互融合,造就了今天的黎族。
1992年,我国考古专家在三亚市落笔洞发掘出约一万年前的古人类牙齿化石,以及近年在五指山、陵水、乐东等地考古发掘出了约四、五千年前的人类活动遗迹(主要是石器),说明在四、五千年前或至一万年前,海南岛就已人类居住。
这些人是不是当今之黎族,尚待考证。
海南黎族简介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早在秦汉以前就从两广地区陆续来到海南岛定居。
“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沿用至今。
黎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黎族的宗教信仰以祖先崇拜为主,杂以自然崇拜,有些地区还保留着图腾崇拜的痕迹。
因状似倒扣船只而得名的船形屋,是黎族的传统住房。
黎族称其为"布隆亭竿",意为“竹架棚房子”。
“布隆亭竿”有辅地形、高架形和向金字型过渡三种。
其共同特点是茅草房顶,木头或竹子的梁柱,编竹抹泥墙、竹条墙或椰叶墙;屋内设火灶,灶上方悬挂竹筏,作烤干食物用,屋顶侧面开天窗。
"布隆亭竿"中没有间隔和睡床,居住者一般在灶旁铺席席地而睡。
现在在黎族地区这种房屋已不多见,多数住室已为金字顶代替,靠近城镇的黎族人已住进瓦房。
黎族服装以棉麻为原料。
黎族人多穿对襟无领上衣,妇女穿对襟无袖开胸上衣,下穿筒裙,裙上绣有各种图案。
黎锦是黎族人最为著名的纺织工艺品,以其技术精巧细密、色彩艳丽富于特色而驰名天下,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嚼槟榔是黎族人的一种嗜好,槟榔是待客、定婚不可缺少的佳品。
据说槟榔有助消化、驱绦虫、降血压、提神健胃的作用。
在节日劳动间歇,黎族人喜欢跳“竹竿舞”,通常是在庭院或打谷场上跳这种舞。
舞时,两边各蹲4个人,每个人双手平握竹竿末端,按节奏张合敲打,舞者随着竹竿的张合,两脚不断上跳下踏,做出各种美妙动作,舞蹈颇为热烈,引人入胜。
"三月三"是黎族民间的传统节日。
节日当天,各村寨都要举行祭祖仪式,青年男女盛装打扮聚集到一起,各自以对歌的形式相邀族外的意中人,随后一对对有情人分散到丛林翠竹中或山间小河边互诉衷肠。
入夜,篝火燃起,人们尽情游戏娱乐。
天快亮时,恋爱中的男女依依惜别,互送定情信物,相约来年“三月三”相会。
作者:鱼儿。
黎族习俗与婚俗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保亭、乐东、东方、琼中、白沙、陵水、昌江、宦县等地,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
黎族有自已的语言,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
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
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
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现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黎族以农业为主,也有手工业、饲养业和商业。
黎族地区沿海渔业、盐业资源丰富。
是中国重要橡胶生产基地之一。
黎族传统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型屋两种。
船形屋是竹木结构建筑,外形像船篷,用竹木架构;金字形屋以树干作支架,竹片编墙。
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黎族的歌舞有其独特的魅力。
现在,在海南"竹竿舞"已成为海南最富有特色的舞蹈表演,黎族习俗孩子长到十三,四岁便要搬到"隆闺"去居住,不与父母同住。
"隆闺"是黎语,大意是"不设灶的房子"。
男子自己上山备料盖"隆闺",女人由父母帮盖,大多建在父母住屋附近或村边较偏僻的地方。
"隆闺"有男女之分,大小之别,男子住的称"兄弟隆闺",女子住的叫"姐妹隆闺",大的住三五人,小的仅住一人,是黎族青年男女由相识到定情的小房子。
隆闺"的式样和住屋相似,不过要狭小得多,室内一般不间隔。
"隆闺"仅开一个非常矮小的门,只可弯腰而入。
禁忌:平常忌讳别人当面提及自己先辈的名字;部分地区对猫禁杀忌食。
“夜游”"夜游"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与"隆闺"有密切的联系。
每当夕阳西下,男青年们便穿戴整齐,跋山涉水到远山别村的"姐妹隆闺"去,通过对歌和吹奏口弓、鼻箫来寻找情人。
可以说是真正的自由恋爱。
“黎族”是否有独特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黎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广东省等地。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与独特文化的民族,黎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反映了他们的文化特色,也是传承和弘扬黎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一、黎族传统节日1. 三月三节三月三节是黎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黎族最具代表性的节日。
这一天,人们会着传统的黎族服饰,参加各种庆祝活动。
比如,互送贺年禾,人们互相赠送带有吉祥寓意的黎族传统饰物。
此外,还有歌舞表演、龙船竞渡等文化活动,给节日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2. 忄逖节忄逖节是黎族的农历新年,是黎族人民庆祝丰收、祈福新年的节日。
在这一天,黎族人民会进行祭祀、合家欢聚等活动,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外,互送贺年品也是这一节日的传统习俗。
3. 忥牙节忥牙节是黎族人民纪念祖先的节日,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举行。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坟扫墓,并举行祭祀仪式,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此外,还有舞狮表演、杂耍等文化表演活动,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氛围。
二、黎族庆典活动1. 嬉水节嬉水节是黎族一年一度的传统庆典活动,通常在农历五月举行。
这一节日源自于黎族人民的传统生活和水上文化,以水为媒介,通过水上竞技和娱乐活动,来庆祝丰收和祈福。
嬉水节期间,人们可以参与泛舟、划龙舟、泼水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富有民俗特色,吸引了许多游客的参与。
2. 祈年祭典祈年祭典是黎族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在农历十二月上旬举行。
这一庆典活动旨在祈求来年农作物丰收、风调雨顺。
人们会进行祭祀仪式,向土地神、五方神等神灵祈福。
此外,还有舞狮表演、杂耍等节目,为庆典增添了喜庆的氛围。
三、黎族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的意义黎族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不仅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黎族人民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方式。
这些活动丰富多样,既蕴含着对丰收、吉祥的美好祈愿,也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海南黎族文化海南黎族是海南岛上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中部琼海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其人口占海南岛少数民族的绝大多数。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第六次尚在进行中,结果未知),海南少数民族人口为136万,其中,黎族人口117万。
勤劳朴实的黎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特殊文化。
黎族地处偏远,历史上受外界影响较小,所以千百年来仍保持着自己特有的文化。
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到来,黎族文化既在其内涵上有所增加和改变,同时也在受着严竣的挑战,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去总结。
一、物质文化海南黎族物质文化在千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有文记载“巢居洞深,绩木皮为衣,以木棉为毯”,可见历史上黎族的生活,如今呢,又发生那些变迁呢?本文将从吃,穿、住、行等方面加以研究。
A 吃。
即农业问题。
虽然黎族也有家庭副业,狩猎,本文还是从农耕重点谈谈。
解放前,黎族农业发展极其缓慢!而一系列的因素制约着其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工具的奇缺,黎族一般把他们信奉的石头作为其生产工具。
生产方法和技术不到位,还有严格的农业分工制约。
最值得一提的是其深深的封建精神阻碍着农业的发展。
一般选田,种田,收割都要慎重的选好日子,以求丰收!种种原因,导致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差。
如今,随着生产工具的传入,特别是铁质工具的出现。
先进技术的引进,思想意识的进步,共同劳动意识的作用,黎族农业正兴兴的发展,从以前的温饱不能解决,到现在的生产有余,不能不说是一个跨越的进步!B 穿,即温暖问题。
海南黎族服饰也是黎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黎锦。
它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取以自然丰富的资源,用独特的手法,精美的饰纹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不过,人们一般只到重要节日才穿,平常以麻布衣服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海南黎族特有的服饰文化也在受着严峻的挑战!越来越多的青年外出打工,有的也不愿学,所以这个传统的手艺也在默默的走向衰退。
海南黎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海南黎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海南黎族是我华夏民族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而拥有礼仪之邦的国家的一员自然是具有强大“礼”之文化,而且在海南黎族中礼仪拥有很高的地位!那这样的一个民族会有怎么样民族习俗呢!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海南黎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海南黎族的风俗习惯海南黎族的风俗都是源自于当中,与他们生活习惯息息相关,这是一种天然纯朴的风俗,把最真实的自己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宴席礼仪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
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
宾主分开对坐。
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
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
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和解礼仪在海南省黎族地区,有一种和解的礼仪,黎语称为“蕊岔”,意为“给好眼色”。
械斗双方,若想停战讲和,言归于好,就各派一名寡妇出面充当调解员。
双方同时也各出一位代表。
寡妇先把若干个铜钱投入一盆清水中,双方代表从水中取出铜钱,互相揩抹一下对方的眼睛。
然后,互相接过双方的钱往脑后抛掉。
最后,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播种礼仪海南黎族一般在农历2月春分前后种植早稻,7月立秋前后种植晚稻。
每季插秧前,都得由亩头先摘采带有绿叶的小树枝,挂在自家门口上,然后亩头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并在旁边插上树叶与红藤叶,表示稻魂有主。
此后村里一般妇女才可下田插秧。
开始插秧第一天,亩头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别人也不能讲话。
民间认为,白天卧床休息,会使妇女们插秧的速度减慢;同外人讲话,会走漏风声,带走好运,不利于稻谷生长。
丧葬礼仪在海南黎族,当病人在弥留之际,家中人仍要喂水喂饭,表示孝敬。
亲人离世后,以鸣枪报丧,亲友们在一起商量丧葬仪式。
寨中亲邻抬猪、挑酒前来相助。
给死者洗身换上新衣服,衣服必须反着穿。
民族风情:黎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概述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保亭、乐东、东方、琼中、白沙、陵水、昌江、宦县等地,人口111.08万(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
主要聚居在海南岛乐东、东方、白沙、陵水、昌江等五个黎族自治县和保亭、琼中两个黎族苗族自治县,以及三亚、通什二市;少数散居万宁、屯昌、澄迈、定安四县等地。
黎族居住地,位于海南岛的中南部和东部,处于东经108.37'-110.9';北纬18.9'-19.30'之间。
黎族有自已的语言,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
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
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
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现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历史: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
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
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
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未期,沿用至今。
宗教信仰黎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各地均以祖先崇拜为主,也有自然崇拜,个别地区还残留着氏族图腾崇拜的痕迹。
黎族信鬼,特别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动,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
生活习俗:黎族以农业为主,也有手工业、饲养业和商业。
黎族地区沿海渔业、盐业资源丰富。
是中国重要橡胶生产基地之一。
黎族传统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型屋两种。
船形屋是竹木结构建筑,外形像船篷,用竹木架构;金字形屋以树干作支架,竹片编墙。
黎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儿女成年后即住在屋外的"寮房"里。
婚后妻子一经在夫家定居,夫妻便与父母分居别炊。
建国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司以自由谈恋爱。
盛行婚后不落夫家(婚后新娘返回娘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后,才定居夫家)的风俗。
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视。
海南黎族风情学校:海口市第一中学班级:高一(3)课题小组:组长:陈琳组员:陈琳倪文婷梁振喜指导老师:张明勇一、课题背景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在其他民族中也是不多见的。
黎族舞蹈主要起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生产活动及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文化观念表现。
不论是舞台上所表现的内容形式,还是黎族民间固有的那些原始表演形式,无不与他们自身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为作用的联系。
二、研究目的了解黎族的背景文化,增进见识。
三、研究过程1、收集资料;2、整理资料;3、走进黎族四、研究方法1、走进黎族;2、阅读有关黎族书刊;3、访问有关专家。
五、研究成果黎族舞蹈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在其他民族中也是不多见的。
黎族舞蹈主要起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生产活动及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文化观念表现。
不论是舞台上所表现的内容形式,还是黎族民间固有的那些原始表演形式,无不与他们自身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为作用的联系。
黎族的舞蹈按其来源分主要可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反映祭祀祖先和企求平安的舞蹈,如《跳娘舞》、《跳鬼舞》、《老古舞》、《平安舞》、《打柴舞》、《钱铃双刀舞》等。
这类舞蹈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伏居深山,质直犷悍”的黎族先民们,由于低下的物质生产水平而形成的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足,也幻想通过舞蹈起巫术和祈求的作用,达到某种目的的实现。
这类舞蹈节奏相对黎族其它舞蹈来说较慢,其形式主要有年舞、罗鼓舞、祝福舞、打碗舞、捉鬼舞等。
由于黎族人民世代生活在山高林茂的山区,为了获取生活资料,不得不“以木为弓,以竹为弦”打猎为生,这就要求黎民能跑善跳,腾挪自如。
在训练、强化这种技能的过程中,形成了第二类生活舞蹈,有《清音舞》、《钱串舞》、《打柴舞》等,其中《打柴舞》因动作健美,气氛热烈,经过历代的流传,已经成为黎族舞蹈中最有特色的一支!打柴舞在民间叫跳柴,黎语称“转涉”、“卡咯”。
跳时,在平地平行摆开两根竹竿,其上横架若干根竹竿,打柴者(通常为女性)相对跪地,双手持竿末端,按一定的节拍将手中竹竿和地上竹竿相互叩击,发出清脆的乐声,一群“跳柴”者在竹竿分合的空隙中,敏捷地前进后退,轻松自如地表演各种动作,趣味盎然。
其间有些善跳的小伙子,还会因其机灵敏捷、和应自如而博得打柴姑娘的青睐。
黎族舞蹈第三类主要是来自劳动方式的演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黎族姑娘的《舂米舞》。
与粗犷剽悍的男子形式成鲜明对比,舂米舞反应了黎家女性的勤劳、温顺和柔韧。
通常以两人舂米为多。
舞时两人相对站立,一人是右腿弓步站立的舂米动作;另一人则是以双足平立、腿膝时曲时直地做舂米动作。
当其中的一人往木臼里舂米时,另一人便举起舂杆撞击臼边;有的则用舂杆往木臼内舂一两下,提舂杆时,在臼边撞击一下或数下;有的却在臼外撞击。
总之,要同时响起两种声音不同却不节奏同一的音律,使舂米声和撞击木臼声,形成和谐和有趣的“咕--叱!咕叱!咕叱!咕叱咕咕叱叱叱!咕咕叱叱!咕咕叱!”声。
若在高山的大榕树下,这舂米的响声可随山风传上三五里之遥。
流放海南三年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1100年遇赦北归之际,黎族父老乡亲以"黎歌蛮舞祝公归"。
苏学士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忙写诗寄给儿子,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感受:"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杳杳"。
可见海南黎乡歌舞,给出生在四川眉山的诗人,留下了多么难忘的印象!黎族舞蹈起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生产活动发及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文化观念。
较为著名黎族民间舞蹈是跳柴,黎语称"转涉"、"卡咯";也叫跳竹竿。
跳时,人们在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平行摆开两条小腿般粗的四方木(桁条)或圆木,其客观存在横架上若干条手腕般粗的圆木条或竹竿。
打柴者相对面双手各执着一根圆木条的尾端,按一致的节律将圆木条与四方木、圆木条与圆木条相互叩击,故称"条柴"。
它有三种打的姿态:坐、蹲、站。
这三种打法一种比一种显得复杂多变,逐渐推向"打柴"。
的高潮,在有规律、有节奏的叩击声里,跳"柴"者在圆木条分合的瞬间空隙吵但要敏捷地进进退退,而且要相当自然潇洒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此称"跳柴"。
舂米舞,反映了黎家人的日常生活中,舂米也是舞。
以四人舂米为例,相对站立舂米的两人是右腿弓步站立的舂米动作;另一对是以双足平立、腿膝时曲时直地舂米动作当其中的一对往木臼里舂米时,另一对便举起舂杆撞击臼边;有的则用舂杆往木臼内舂一两下,提舂杆时,在臼边撞击一下或数下;有的却在臼外撞击。
使舂米声和撞击木臼声形成和谐和有趣的"咕--叱!咕叱!咕叱!咕叱咕咕叱叱叱!咕咕叱叱!咕咕叱!"声。
黎妇们轻快的舂米动作呈现健美的舞蹈姿态。
这个舞蹈与我国台湾省高山族的民间舞"杵乐",很是相似。
在黎族聚居的三亚、陵水一带流行“椰壳舞”,很富于椰岛情调和风味。
它是将若干个椰子壳对半锯开,顶部和底部分别穿孔,并用椰叶分别系牢顶和底的两头。
舞者双脚趾挟着椰叶,脚踩底部半边的椰壳(类似踩高跷),双手则仞着顶部半边的椰壳,然后按一致的节奏型的拍打,又可自由变换各种队形和图形。
椰壳互敲成清脆响声,充满黎家乡村气息,极富儿童情趣,很适宜少年儿童们的表演。
解放后,黎族传统的文化艺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不少文艺工作者根据黎族传统舞蹈加工、改编和创作的《打柴舞》、《碗舞》、《三月三》、《半边裙子》、《五朵红云》和《草笠舞》等,以其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点,在全国文艺汇演中被评为优秀节目,其中的《三月三》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得到国际好评;《草笠舞》在第八届世界青年联欢民间舞蹈比赛中获金质奖章,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黎族歌谣黎乡素有歌海之称。
黎族民歌,浑厚朴实、琅琅上口,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
黎族歌谣是一朵绚丽的艺术之花,黎族人民男女老少都爱唱歌。
黎族歌谣分为民歌和民谣两种。
民谣是用黎语和韵调吟唱的,多为传统的古典黎歌,一般是5个音节一句,但每首没有固定的句数,小调之类大体以四句为一首的较多。
黎族民谣多是独唱、对唱,用黎特有的民乐伴奏,往往和音乐、舞蹈连在一起,歌谱曲,曲载歌,三者一体,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古风,讲究节奏韵律,易于上口传颂。
黎族的民歌是用海南方言和黎族韵调唱的,它是随着黎族社会的发展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派生出来的新黎歌。
一般七言一句,四句为一首,称为"四句歌仔"。
较长的叙事诗即四句一节,多节续唱下去。
除了独唱、对唱之外,还有齐虽、轮唱、合唱,并有乐器伴奏。
黎族歌谣关于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想象丰富,比喻贴切,语言形象,结构严谨,意境深远,生动活泼。
情歌在黎族民歌中为数较多,是黎族民歌中精湛的珍品。
黎族人民吟唱歌谣,主要在喜庆的日子里,如建新房、举行婚礼、节日戏会、访亲会友等场合,一般是男女对唱,往往唱到天明。
尤其是每年的"三月三"这个黎族传统佳节,青年男女聚会在山间坡野,以歌为媒,交流感情,吐倾爱意,寻找情侣。
平时在生产劳动中,也因兴趣之所至引吭高歌,直抒情怀。
在一些家族性的庆典上,德高望重的长者,也常常即席吟唱包罗万象的"经典"性黎歌,这种吟唱通霄达旦。
在革命战争时期,黎族歌谣又有新的发展。
它以革命的内容和昂扬的格调,取代了原来歌谣中的落后、消极部分和如泣如诉的吟叹,成为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武器。
如《五指山上五条河》,坚定乐观的情绪,欣喜深情的唱词,表达了黎族人民坚强的革命信念,听后使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黎族歌手层出不穷,成批涌现,最知名的有符其贤和王(女不)大。
符其贤被吸收到广东民族歌舞团当专业歌唱家,曾到过全国20多个省市演唱100多首黎族民歌,还到过国外演唱,轰动世界歌坛,他的黎族民歌被中国唱片社灌制唱片,王(女不)大曾在县、省、全国民歌演唱会上屡次获奖,《叫侬唱歌侬就唱》这首黎族民歌的歌词歌曲是她自己创作的,曾在省和中央广播电台播放,受到听众热烈的赞赏。
黎族歌谣,以其内容丰富的歌词配以形式多样的曲调,有优美抒情的,也有激昂高亢的,它反映了黎族人民淳朴、乐观、耿直和刚毅的性格。
黎族的稻择海南岛五指山区的黎族同胞,解放前居住分布各深山岭峒的相当部分人,靠垦荒地种旱稻和其它作物过活,那时到黎村的人,常见村旁宅地边或园里的木架上挂有似排墙竖着的金黄稻谷,它就是黎族同胞从刀耕火种的山兰园中用手捻的山兰稻把,为便收拾管理则按自己居住的条件常用这种木架,也就俗称的稻择存放,是人们通过生产和管理的实践用的简易放粮方法,它成为这里的传统习惯。
山兰属于晚稻,每当秋收前主人对收割存放就有打算,是边割边担回家放还是在本院放,经过考虑定好后才选建稻择的地方。
稻择是用10厘米左右大,3米左右长的优质木桩,按需宽度相距2米安桩一枝,用4厘米左右大的木条或竹杆横缚在木桩上成为梯形架,宽度的横木缚多少层是根据当年的收成而定。
建稻择的场地有建林旁宅边的,也有建在本院里的,不论在哪里建都应有阳光照射,通风透风,易于去湿,所以,有些稻把用时只脱粒晒一晒就可磨米,存放稻择的稻把有长期的,也有临时存放的,这与定居或不定居有关,放上稻择的稻把有边割边放的,也有分段放的,上择时排列要整齐,稻尾向下,使雨淋或山雾也泼不进去,长期存放的稻择要在收割完毕后,在架顶上盖上茅草夹或葵叶,防止雨水内淋,临时存放的就在收割先后移放固定的稻择或入仓。
稻择是黎族的古传谷仓,有互不侵犯的传统习惯,无论建在村旁宅边,还是山兰园里的都很安全,这也与它在民间的流传有关。
传说如谁偷窃人家稻择或粮仓的谷子已被地知天见,终有一天不被雷打死就是落水死,到头来终归害了自己,就这样黎民养成谁也不侵犯谁家财物的传统风尚。
解放后,黎民不断改善了生产和管理的条件,原来存放稻谷的稻择就被各类仓库代替了。
黎族的“三月三”“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人们称它为谈爱日。
关于它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据说很久以前,七指岭地区遇到罕见的大旱,人们度日如年。
一天清早,一个名叫亚银的年青人告诉大家,说他梦见一只百灵鸟,要想摆脱这场灾难,必须爬上五指山的顶峰,吹起鼻箫诱捕它。
亚银自告奋勇地登上五指山山顶峰,他在山顶上吹起他心爱的鼻箫。
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只百灵鸟才从幽谷中飞来,亚银赶忙追捕,他追过一座山岗,最后亚银定神一看,百灵鸟变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
姑娘答应跟亚银到人间解救灾难。
旱灾解除后,未想到却触怒了峒主。
他派家丁把百灵姑娘捉去,这时亚银赶来,他俩躲进一个山峒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烧到山洞时忽然乌云滚滚、雷声大作、石裂山崩,把万恶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压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