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20.39 KB
- 文档页数:2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许丰伟1.1、2、3:烟台市口腔医院颌面外科山东烟台 264000;1.2:泰安市口腔医院山东泰安271000【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分析不同肿瘤的构成比例。
方法:选取2014年5~2015年5我院诊治的患者47例,对其病例资料进行研究,采用自拟问卷对患者一般资料调查,分析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发病年龄、部位及病理类型分布。
结果: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在不同年龄段均有发病,发病率最高在41~50岁以及51~60岁,分别为23.41%和25.53%;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发病部位相对较多,如:口腔部位、三腺体、唇部、颌骨、面部以及颈部等,其中以口腔部位舌部及面部发病率最高,占10.64%;其中上皮源性肿瘤43例,占91.50%,间叶源性肿瘤2例,占4.25%,淋巴造血系统肿瘤2例,占4.25%。
结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病年龄相对较大,且多数患者在口腔部位发病,其中鳞状细胞癌和上皮源性肿瘤占肿瘤发病率首位。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病情况;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473.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7)03-114-011 引言数据结果显示:我国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67%,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
由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类型较多,位置也相对比较特殊,患者发病后位置更加复杂,导致临床上治疗难度较大。
因此,临床上研究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及临床病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探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分析不同肿瘤的构成比例。
选取我院收治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47例,对其病例资料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2 资料与方法2.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47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3例,女24例,年龄0~75岁,入选患者均经过临床病理学诊断确诊。
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等完全知晓,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447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的开题报
告
Introduction: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的恶性肿瘤,其所具有的良性肿瘤的特点不同,具有快速恶性转化和扩散的特点,且易于侵袭周围组织和器官。
国内外研究显示,目前发病率已经呈上升趋势,因此对其发病机制和临床病理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意义。
Objective: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1447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研究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探究其诊断和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Methods:
本研究将选取国内外多个医院的1447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通过收集并统计临床资料、病理检查报告以及病理组织学资料等信息,对该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方法。
Results:
通过对1447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分析,发现其病理类型多样,临床表现复杂,主要表现为肿块、溃疡、出血等症状,且该疾病的发病和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病毒感染、环境因素等。
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实施应根据肿瘤的类型、恶性程度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
Conclusion:
本研究阐明了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发病机制,对于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同时也提醒
人们在生活中应积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以预防该疾病的发生。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策略口腔颌面部肿瘤是指发生在口腔和颌面部的恶性或良性肿瘤。
早期诊断和治疗策略对于预防该类肿瘤的恶化和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常见类型、早期诊断方法以及相应的治疗策略。
一、常见类型1. 口腔癌口腔癌是最常见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占所有口腔癌症的大多数。
常见的亚型包括唇癌、舌癌、颊粘膜癌等。
早期口腔癌往往无明显症状,但可能出现溃疡、出血或持续不愈合等异常。
2. 非上皮源性肿瘤除了上皮源性肿瘤外,还有一些非上皮源性肿瘤,如混合性纤维血管瘤、骨母细胞瘤等。
二、早期诊断方法1. 口内检查与临床观察对于怀疑患有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患者,进行口腔检查是首要的诊断方法。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和触摸来发现可能存在的异常病变,包括溃疡、肿块等。
2. 活组织检查如果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可疑病变,医生会进一步进行活组织检查。
这通常涉及到刮片检查或活体组织切片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癌细胞。
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为早期诊断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X光、MRI和CT扫描等技术可以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扩展程度,有助于制定治疗计划。
三、治疗策略1.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最常用的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方法之一。
手术的目标是完全切除肿瘤,并尽量保留周围正常组织功能。
对于早期诊断的肿瘤,手术可以获得良好预后。
2.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常与手术联合使用,以杀灭手术后残留的癌细胞。
它也可以用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晚期肿瘤或存在远处转移的患者。
3. 化学治疗化学治疗是使用抗癌药物来控制和减小肿瘤。
它可以作为单独的治疗方法,也可以与手术或放射治疗联合应用。
4. 靶向治疗近年来,靶向治疗已成为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中的新选择。
靶向药物作用于特定的分子靶点,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5.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抵御癌细胞。
该方法已在多种恶性肿瘤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并逐渐应用于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中。
四、预防措施1. 戒断不健康生活习惯吸烟和酗酒是口腔颌面部癌的主要诱因之一。
口腔颌面部的肿瘤有哪些症状表现?手术切除需要注意什么?一、口腔颌面部的肿瘤好发部位有哪些?1.口腔黏膜:包括舌、唇、颊黏膜等,口腔黏膜肿瘤是口腔肿瘤的主要类型之一。
2.舌:舌体和舌根是口腔内最常见的发生肿瘤的部位。
3.颌骨:包括上颌骨(上颌)、下颌骨(下颌)等,颌骨肿瘤可以是良性的或恶性的。
4.牙龈:牙龈是常见的口腔颌面部肿瘤发生部位,其中包括牙龈肉瘤等。
5.腭:包括硬腭和软腭,肿瘤可以发生在这些区域。
6.颊部:包括颊黏膜以及颊部软组织,也是口腔颌面部肿瘤发生的常见部位。
7.唇:包括上唇和下唇,唇部也是口腔肿瘤的常见发生地点。
8.口底:位于舌的下方,口底区域也是口腔肿瘤的发生部位之一。
这只是一些常见的发生部位,口腔颌面部的肿瘤种类繁多,涉及的组织和结构也很复杂。
肿瘤可以是良性的,例如息肉、囊肿等,也可以是恶性的,如口腔癌。
二、得了口腔颌面部的肿瘤后,会有哪些症状表现?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症状可以因肿瘤的类型、位置和阶段而异。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症状表现:1.口腔溃疡或疼痛:口腔内溃疡、疼痛或不适感可能是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常见症状。
2.出血:不明原因的口腔出血可能是口腔肿瘤的症状之一。
3.肿块或肿胀:在口腔、颊部、颚骨等区域可以触及到的肿块或肿胀。
4.牙齿松动:肿瘤的增长可能导致邻近牙齿的松动感或牙齿位置的改变。
5.吞咽困难:如果肿瘤影响到口腔或咽喉的正常功能,可能导致吞咽困难。
6.语言困难:肿瘤位于舌或口腔其他部位可能影响言语能力。
7.颌骨疼痛:如果颌骨受到侵犯,可能引起颌骨疼痛。
8.耳痛:肿瘤影响到颌骨或邻近神经可能引起耳痛。
9.咀嚼困难:肿瘤的存在可能导致咀嚼功能障碍。
10.颈部淋巴结肿大:颌面部肿瘤恶性变化时,周围淋巴结可能会肿大。
这些症状可能不一定都表示口腔颌面部肿瘤,但如果您注意到这些症状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尤其是持续存在的情况,建议尽早就医进行专业的评估和诊断。
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管理非常重要,因为早期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和改善预后。
口腔颌面部肿瘤(一)口腔颌面部囊肿Cysts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s口腔颌面部肿瘤包括:良性肿瘤(Benign Tumor)、恶性肿瘤(Malignant Tumor)、脉管病变(Vascular Tumor)、囊肿(Cyst)。
其中良性多见。
一、口腔颌面部囊肿Cysts of oral and maxilla|facial regions:分为颌骨囊肿、软组织囊肿1、颌骨囊肿( cyst of jaws):牙源性颌骨囊肿多见(考)。
颌骨囊肿的临床表现:·无痛性肿胀,生长缓慢·骨质逐渐向周围膨胀,向面颊部突出则造成面部畸形,随着囊肿的增大,骨质逐渐变薄,触及乒乓球样感·严重时引起病理性骨折·邻近牙受压后牙根周围骨质吸收,造成牙的松动、移位·发生在上颌骨的囊肿可侵入鼻腔及上颌窦,可使鼻唇沟消失,眶下缘上推,鼻塞,甚至产生复视颌骨囊肿的手术治疗:彻底清除囊壁组织以免复发,死腔自体骨移植/骨代用品移植(恢复颌骨结构,以后还可以种植牙)·牙源性囊肿:囊肿波及牙的范围小:保留患牙。
囊肿波及牙的范围大:拔牙2、软组织囊肿(soft tissue cyst):(1)皮脂腺囊肿(sebaceous cyst):好发于面颊部和额部,俗称“粉瘤”。
·临床表现:感染时可有疼痛和化脓,囊肿的皮肤中心有一黑点,为扩张的毛囊开口,囊内容物为豆渣样。
·治疗:手术切除囊肿和部分皮肤(含有黑点),防止复发(2)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囊肿内容物为白色豆渣样物质。
皮样囊肿内容物还含有毛发等皮肤附属器治疗:手术切除(设计口内或口外切口)(3)甲状舌管囊肿(Thyroglossal tract cyst):胚胎发育时期甲状舌管退化不全·儿童多见,多位于颈正中部位。
·边界清楚,因与舌骨粘连而随吞咽、伸舌而活动。
口腔颌面部恶性淋巴瘤60例临床分析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恶性淋巴瘤(ML)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情况。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口腔科2007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60例口腔颌面部恶性淋巴瘤患者,均随访5年,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口腔颌面部恶性淋巴瘤患者中,年龄25~50岁所占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综合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高于单纯放化疗(P<0.05)。
结论:口腔颌面部肿瘤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在首诊中已被误诊或漏诊,治疗手段以综合疗法为主。
标签:口腔颌面部肿瘤;恶性淋巴瘤;临床特点;诊治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是起源于淋巴网状组织的一组恶性肿瘤,临床上一般分为何杰金淋巴瘤(HD)和非何杰金淋巴瘤(NHL)两类[1-2]。
恶性淋巴瘤可发生于淋巴节、淋巴结外或非淋巴结,且以口腔颌面部发病率最高,其临床症状复杂,多数患者早期病例诊断不明确,易造成漏诊或误诊[3]。
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较高,约占全身恶性淋巴瘤的8%~27%,且近年来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成为我国十大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4]。
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08年1月口腔科收治的60例口腔颌面部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08年1月口腔科住院部收治的口腔颌面部恶性淋巴瘤患者60例,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患者年龄10~76岁,平均(45.78±3.22)岁;病程10 d~48个月,平均(4.76±0.43)个月;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个或多发性肿块形成,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或红、肿现象。
临床分期依据Ann Arbor标准进行分期[5],即Ⅰ期19例,Ⅱ期17例,Ⅲ期13例和Ⅳ期11例。
1.2 治疗方法本组患者中采取单纯放疗治疗者8例,具体方案为60Co照射,其剂量40~60 Gy,疗程3~6周期。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是一类在口腔、颌面部组织中发生的恶性肿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关键性意义。
本文将从早期诊断的方法和技术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具有以下特点:局部症状不明显,易被患者忽视;病灶发展迅速,且易出现血肿、溃疡等病灶表现;易发生颌骨破坏,进而影响口腔功能和形态;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等。
二、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方法早期诊断对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以下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常用的方法:1. 口腔检查口腔检查是早期诊断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最常用方法。
医生通过仔细观察口腔黏膜、舌体、颌骨等部位的异常变化,可以及时发现病变。
必要时,医生还可以进行组织活检,进一步确认病变的恶性程度。
2.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如X射线、CT、MRI等,可以提供详细的颌面部结构图像,帮助医生判断病变位置、范围和严重程度。
此外,口腔超声、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等新型影像学技术也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信息。
3. 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金标准”,通过病理活检,可以明确病变的恶性性质、分型和分级,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4. 血液生物标志物检测近年来,随着生物学和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恶性肿瘤的认识不断深入,许多恶性肿瘤特异性标志物被发现并得到广泛应用。
对于某些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如鳞状细胞癌、腺样囊性癌等,血液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可以作为辅助手段进行早期诊断。
三、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早期诊断可以让患者获得更早的治疗机会,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以下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在临床中的应用:1. 早期治疗通过早期诊断,可以在病情进展之前及时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措施,有效控制病情。
早期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患者的正常口腔结构和功能。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6-09-26T13:39:28.32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6期作者:时静1 范绪2(通讯作者)阮艳1 于兆晨1 [导读] 发生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通常年龄较大,并且于口腔处发病的几率较高。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口腔科1 病理科2 300211 摘要:目的:针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展开深入的分析及探究。
方法:选取80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
结果:患者的高发年龄段在41岁-60岁范围内;发病的部位常见于口腔以及唾液腺、颌骨;在病理分型中,较为常见的为鳞状细胞癌,其次为恶性淋巴癌、粘液表皮样癌。
结论:发生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通常年龄较大,并且于口腔处发病的几率较高,常见的病理理性以鳞状细胞癌发病率居高,应引起广泛重视度。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分析及探究作为构成全身恶性肿瘤的一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由于其发病的部位较为特殊,并且类型多样,因此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度。
伴随此种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当前国内外也在不断的加大研究力度。
本研究针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相关临床病理展开深入的分析,作出报告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病理学诊断确诊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分类的标准为:参考UICC 2002年临床TNM实施,同时根据WHO 2005年相关的唾液腺肿瘤组织学新分类法,以及参照WHO 2002年国际肿瘤疾病分类标准展开[1]。
80例患者中,有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在12岁-75岁范围内,平均(55.6±1.2)岁。
1.2研究方法针对80例患者的年龄实施分类,共分成7各年龄段:低于20岁、21岁-30岁之间、31岁-40岁之间、41岁-50岁之间、51岁-60岁之间以及61岁-70岁之间、大于71岁,对于每一年龄段患者的发病比例进行统计。
针对80例患者的发病部位和比例进行统计,具体为:口腔处,即包含舌、牙龈、口咽部、颊和腭部;大唾液腺,即包含腮腺、舌下腺、下颌下腺;颈部、面部以及颌骨、唇部位;针对80例患者的病理类型以及分布比例进行统计,即包含鳞状细胞癌、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基底细胞癌、腺癌、转移癌和恶性混合癌、恶性淋巴癌。
2结果
2.1患者年龄分布情况经统计,各年龄段发病情况具体如下:低于20岁患者2例(2.50%),21岁-30岁患者有4例(5.00%),31岁-40岁患者有6例(7.50%),41岁-50岁患者有26例(32.50%),51岁-60岁患者有28例(35.00%),61岁-70岁患者有10例(12.50%),71岁以上患者有4例(5.00%)。
结果显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在41岁-50岁以及51岁-60岁之间所占的比重较大,总比例为67.50%。
2.2患者发病部位情况患者的发病部位情况具体如下:口腔部位(32例)中,发病于舌部8例(10.00%),牙龈部6例(7.50%),颊部7例(8.75%),口咽部8例(10.00%),腭部5例(6.25%);大唾液腺(20例)中,发病于舌下腺10例(12.50%),腮腺6例(7.50%),下颌下腺4例(5.00%);发病于颌骨16例(20.00%);发病于面部、唇部、颈部各4例(5.00%)。
结果显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常发部位在口腔部,大唾液腺、颌骨次之。
2.3患者病理分部类型情况 80例患者的病理分部类型情况具体如下:鳞状细胞癌患者30例(37.50%),恶性淋巴癌患者19例(2
3.75%),粘液表皮样癌患者8例(10.00%),腺样囊性癌患者6例(7.50%),基底细胞癌患者5例(6.25%),腺癌患者5例(6.25%),恶性混合癌患者4例(5.00%),转移癌患者3例(3.75%)。
结果显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中鳞状细胞癌病理类型居多,其次为恶性淋巴癌和粘液表皮样癌。
3讨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于发病以后,存在明显的临床症状,例如出血、溃疡等。
在当下国内外进行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研究中仍然缺少重要的流行病学参考资料。
本研究旨在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有关临床发病特点进行分析,为实践研究提供良好的借鉴。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40岁-60岁年龄段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高发群体,基于此,需要临床针对此年龄段患者加强筛查,在发现病灶以后迅速实施有效举措进行治疗。
根据发病的部位显示,在口腔部、大唾液腺、颌骨中发病率较高。
同时鳞状细胞癌、恶性淋巴癌和粘液表皮样癌是常见的病理类型,在临床诊断期间需要提升重视度,防止产生漏诊、误诊情况,应该做好早期明确诊断,对患者采取尽早治疗,将疗效提升[2]。
目前有效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举措为手术治疗,同时在术后予以患者综合疗法治疗,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表明,可以有效的将生存时间得到延长。
在综合治疗期间,应该着重掌握几项内容:首先,遵循整体性原则,即采用单一治疗方式很难或者不能够得到根除及治愈,应该以整体性原则对待;其次,为最佳化原则,即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类型,实施详细的分类,制定及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最后,为相互联系原则,即术前、术后放、化疗几个环节之间存在严密的联系性,应实施动态跟踪治疗举措,显示出治疗的整体性[3]。
在目前虽然获得了理想的临床治愈率,但是还需要大大提升防范此疾病的意识,通过不断加强患者对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认识和重视度,并且提升居民对于此疾病的认知,良好的防控此疾病发病率至关重要[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针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展开深入的分析,获得了有关的发病特点,得以为临床实践诊断以及治疗等提供指导。
通过严格的遵循综合治疗的原则,采取最佳的方案实施治疗,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的生存率。
伴随医学事业的不断进步及发展,有关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防控及治疗工作会得到更多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田海锁,王东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2,8(14):60-61.
[2]刘鑫灿.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5,2(08):75-76.
[3]杨晓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297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6,18(02):64-66.
[4]赵全刚.47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24(22):79-81. 通讯作者:范绪,男,医学硕士,天津,研究方向:肿瘤病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