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酶
- 格式:doc
- 大小:117.50 KB
- 文档页数:6
心肌酶标准数
心肌酶标准数指的是在正常的情况下血液中心肌酶水平的参考范围。
常见的心肌酶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型(CK-MB)和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cTn)。
这些酶在心脏肌肉损伤时会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可以用于诊断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
心肌酶(特别是cTn)的标准数值范围可能会因不同的实验室和测试方法而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肌酶的参考范围(正常范围):
- 肌酸激酶(CK):男性:55-170单位/升,女性:30-135单位/升
- 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型(CK-MB):0-6微克/升或0-6%
- 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cTn):一般情况下,阳性结果表示异常,但具体的正常范围可能有所不同,可参考具体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心肌酶的标准数值可能会因不同的实验方法或参考范围有所不同,因此,建议根据具体实验室提供的参考范围来判断。
此外,标准数值可能会因个体差异、年龄和其他因素而有所变化。
因此,如果有心脏相关症状或疑似心肌损伤的情况,应该找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评估。
心肌酶选指标的选择
心肌酶是评估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其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心肌酶指标:
1.肌钙蛋白(TnT):肌钙蛋白是心肌特异性最高的酶,一般在心肌
损伤后3-6小时开始升高,可持续7-10天。
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心肌损伤疾病,监测肌钙蛋白水平是必要的。
2.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是心肌中特有的酶,
其在心肌损伤后4-6小时开始升高,持续2-3天。
虽然特异性较肌钙蛋白低,但监测CK-MB水平有助于早期诊断心肌梗死。
3.乳酸脱氢酶(LDH):乳酸脱氢酶在心肌损伤后2-3天达到峰值,
持续时间长,但特异性不高。
可以作为心肌损伤的辅助诊断指标。
4.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α-羟丁酸脱氢酶与乳酸脱氢酶类
似,也可作为心肌损伤的辅助诊断指标。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心肌酶指标具有不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同时,对于心肌酶谱的解读需要专业医生进行,避免误诊和漏诊。
心肌酶高的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心肌酶高是指在血液中心肌酶的含量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是一种病理现象,也可能是由于一些生理因素导致的。
心肌酶包括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yo)和心肌肌钙蛋白(cTnI)等,它们是心肌细胞受损时释放的特征性蛋白质。
在临床上,心肌酶高常常是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等心脏疾病的指标之一,因此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肌酶高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心肌酶高的标准是如何确定的呢?通常来说,心肌酶的正常范围会因实验室和检测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一般来说,正常人的心肌酶水平应该在一定的参考范围内,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可能表明心肌受到损伤。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心肌酶高的标准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肌酸激酶(CK)是一种心肌酶,通常在心肌受损时会释放到血液中。
正常情况下,CK的含量应该在30-170 U/L之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可能表明心肌受损。
而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发作后,CK的含量会在短时间内明显升高,在24小时内达到高峰,这时候可以超过正常值的数倍。
CK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之一。
心肌肌钙蛋白(cTnI)是一种早期出现在血液中的心肌标志物,其浓度与心肌损伤的程度相关。
正常情况下,cTnI的含量应该在0-0.04 ng/mL之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可能表明心肌受损。
cTnI是目前诊断心肌梗死最敏感和最具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之一,对于早期发现心肌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其实,心肌酶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就一定患有心脏病。
有些人在运动或其他剧烈体力劳动后肌酸激酶等酶的含量也会增高,称为生理性肌酶升高。
这种情况下,在经过休息后,酶的含量会逐渐恢复正常。
一些药物、药物过敏、酒精中毒等也会导致心肌酶高的情况发生。
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在停用一些药物后,也可能出现心肌酶增高的情况,因此在检查心肌酶时需要告知医生自己是否有长期服用药物,并遵医嘱及时复查。
在进行心脏手术、创伤、感染、出血或外伤后,也会导致心肌酶水平升高,所以在这些情况下也需要密切观察并及时治疗。
儿童心肌酶谱五项标准儿童心肌酶谱五项标准是指通过检测儿童血液中的五种心肌酶的含量来评估心脏功能和健康状况的一种方法。
这五种心肌酶分别是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
这些心肌酶在心肌细胞受损或死亡时会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可以通过检测它们的含量来判断心脏健康状况。
首先,肌酸激酶(CK)是一种存在于心肌细胞中的酶,当心肌细胞受损时会释放到血液中。
因此,CK的含量可以反映出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
其次,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是CK的一种同工酶,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
在心肌梗死或心肌损伤时,CK-MB会大量释放到血液中,因此CK-MB的含量可以用来诊断心肌梗死。
再次,乳酸脱氢酶(LDH)是一种存在于心肌细胞中的酶,当心肌细胞受损时也会释放到血液中。
LDH的含量可以反映出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
此外,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是两种存在于心肌细胞中的转氨酶,它们的含量也可以用来评估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
综上所述,儿童心肌酶谱五项标准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这五种心肌酶的含量来评估心脏功能和健康状况。
这对于儿童心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因此,定期检测儿童的心肌酶谱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帮助及早发现心脏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同时,家长们也应该重视儿童心脏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体检,以确保儿童的心脏健康。
总之,儿童心肌酶谱五项标准是一种重要的心脏健康评估方法,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五种心肌酶的含量来评估心脏功能和健康状况。
这对于儿童心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因此家长们应该重视儿童的心脏健康,定期进行心肌酶谱检测,以确保儿童的心脏健康。
心肌酶是存在于心肌的多种酶的总称,包括天门冬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或LDH)、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a-羟丁酸脱氢酶(a-HBD)等,急性心肌梗死时因心肌细胞坏死时释放出心肌内多种酶,因此测定血清中心肌酶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和评价溶栓后效果有一定的价值。
临床意义:1.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1)心肌梗死时血清CK水平明显升高,于心肌梗死发病后2~4小时即开始升高,24~36小时达到高峰,3~5天即可恢复正常。
心肌梗死患者CK增高以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为主,CK-MB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诊断的灵敏度明显高于总CK,其阳性检出率可达100%,且具有较高特异性。
CK-MB一般在AMI发病后3~6小时增高,16~20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且增高程度与梗死面积大小基本一致。
另外,溶栓蛋白CK-MB高峰时间前移,提示溶栓成功、血管开通。
(2)其他心肌损伤,如心绞痛、心包炎、心脏手术、射频消融和安装心脏起搏器等CK-MB也可增高。
(3)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骨骼肌损伤和全身性惊厥时CK增高,主要以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M)为主。
(4)脑血管意外、脑部手术、严重平滑肌损伤如肠梗阻,可见脑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增高。
(5)甲状腺可抑制CK的活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CK可升高,甲状腺功能亢进血清CK可降低。
(6)剧烈运动后血清CK升高。
2.乳酸脱氢酶(1)LD增高主要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肺梗死、骨骼肌病、白血病,尤其是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及恶性贫血等。
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时,LD于发病后12~24小时达高峰,并能持续升高达10天。
(2)恶性肿瘤发展到严重阶段LD可升高,肿瘤所致的胸水、腹水中LD可升高。
(3)慢性肾小球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膀胱及肾恶性肿瘤时患者尿中LD升高达正常人的3~6倍。
(4)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血栓形成并出血者,脑脊液中LD升高。
心肌酶的临床意义心肌酶是指在心肌组织中特异性地合成和释放的一类酶,主要包括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心肌酶的测定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意义,可以用于诊断和评估心肌损伤、炎症和缺血等心脏疾病的严重程度。
1.诊断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破裂形成血栓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坏死。
心肌酶的测定可以通过检测心肌特异性的酶的释放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心肌损伤。
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在心肌损伤早期即可升高,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则在24小时后开始升高。
通过检测这些酶的浓度变化,可以诊断心肌梗死并评估其严重程度。
2.评估心肌炎症:心肌炎症是指心肌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常见的原因包括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反应等。
心肌酶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估心肌炎症严重程度的指标。
炎症引起的心肌损伤会导致心肌酶的释放增加,因此测定心肌酶的活性可以反映心肌炎症的严重程度。
3.判断冠心病的缺血程度: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病变。
心肌酶的测定可以用于评估冠心病的缺血程度。
当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时,心肌酶的释放会增加。
通过检测心肌酶的活性,可以判断冠心病的缺血程度以及治疗的效果。
4.监测心肌损伤的治疗效果:心肌酶的测定可以用于监测心肌损伤的治疗效果。
在进行心肌损伤治疗时,通过检测心肌酶的活性变化可以判断治疗效果,如心肌酶活性下降则表示治疗有效。
5.预测心脏病发作风险:心肌酶的测定可以用于预测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心肌酶的活性升高可以提示存在心脏病的高风险群体,并指导预防和治疗措施的制定。
总之,心肌酶的临床意义非常重要。
通过测定心肌酶的活性,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评估心脏疾病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预测发病风险,并监测治疗效果。
因此,心肌酶的测定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
心肌酶检查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心肌酶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和病情的变化。
心肌酶是由心肌细胞释放的一类特定酶,其中包括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和肌红蛋白等。
当心肌细胞受到损伤或死亡时,这些酶会从心肌细胞中释放出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因此,通过检测血液中心肌酶的浓度变化,可以间接地反映心肌损伤的程度和心脏病变的进展情况。
心肌酶检查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可以作为心肌梗死的重要诊断指标。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从而造成部分心肌细胞坏死的一种疾病。
通过检测心肌酶的活性和浓度的变化,可以明确诊断心肌梗死,确切判定病变的部位和范围。
此外,心肌酶检查还可以用于评估心肌炎症、心肌病和心肌损伤等其他心脏病情。
心肌炎症是由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引起的心肌组织炎症,心肌酶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炎症的程度和严重程度,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此外,心肌酶检查还可以用于监测心脏手术后的恢复情况,评估心肌梗塞后的心肌修复情况。
然而,心肌酶检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心肌酶的半衰期较短,检测血液中心肌酶浓度的变化有一定的时间窗口,因此,在心肌损伤的早期阶段可能无法准确地检测到心肌酶的升高。
此外,由于心肌酶不仅在心肌细胞中存在,还在其他组织中存在,如骨骼肌等,因此,一些非心脏相关的疾病和损伤也可能导致心肌酶的升高。
总之,心肌酶检查作为一种重要的临床检测手段,在心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肌酶检查的方法和标准也在不断完善,未来有望实现更加准确和快速的心肌酶检测,为心脏病患者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引言部分介绍了心肌酶检查的概述、文章结构以及目的,为读者提供了对本文的整体了解。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心肌酶检查的定义和原理以及心肌酶检查的临床应用。
心肌酶检测方法
1心肌酶检测
心肌酶(Myocardial Enzyme)检测是一种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检测方法,用于检测心脏疾病的状况。
心肌酶是心肌细胞坏死及损伤时,从细胞膜中释放出来的特定免疫学物质。
心肌酶检测可用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其它心脏疾病,也可用于监测AMI患者的病情演变及发展。
2常见心肌酶
常用的心肌酶有两种:一是酶原肌钙蛋白(CK),也叫肌酸激酶(CPK);二是乳酸脱氢酶(LDH),这两种心肌酶都是心组织受损或坏死时释放出来的酶。
心肌酶在AMI发病时,血清水平明显升高,可用于与其它临床诊断指标进行综合诊断AMI。
3心肌酶检测方法
目前多数受检实验室使用ELISA方法,由血清中提取蛋白质,用专用的泛酶标记抗体(PMSMA)、酶作用底物(PMA)和抗原来测定血清中CK和LDH的含量。
ELISA法测定心肌酶是一种高效、可靠的方法,测出的心肌酶水平可用于AMI的诊断治疗及病情演变的监测,可提高AMI 的早期诊断及发病预报的准确率。
4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
心肌酶检测是诊断AMI最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及早发现心肌病变,及早干预、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可有效控制AMI的发展,改善患者的预后。
对早期诊断者,应尽快实施保守治疗、降低心肌缺血程度,减少损伤继发的心功能障碍。
此外,MPI诊断也可用于诊断AMI病情,可以准确诊断湿疹性心肌缺血,从而进行更积极、准确、有效的治疗。
总之,心肌酶检测是早期发现和诊断AMI最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及时发现危险信号,实施积极治疗可使患者获得较好的疗效。
一、引言心肌酶是存在于心肌及骨骼肌内的一种酶类,当心肌细胞受损时,心肌酶会释放到血液中,引起心肌酶升高。
心肌酶升高可能是心肌损伤、心肌炎、心梗等疾病的信号。
为了及时应对心肌酶高的情况,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应急预案1. 发现症状(1)医护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如发现患者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应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检测心肌酶指标。
(2)患者自述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检测心肌酶指标。
2. 确诊(1)若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心肌酶指标异常升高,应立即通知心内科医生进行会诊。
(2)心内科医生根据患者症状、心电图及心肌酶指标,进行综合判断,确诊患者是否患有心肌损伤、心肌炎、心梗等疾病。
3. 急救措施(1)立即将患者转移至安静、通风良好的地方,平躺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2)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3)遵医嘱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扩血管等药物治疗。
(4)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
4. 治疗方案(1)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若确诊为心肌损伤,可给予抗心肌缺血、抗心肌炎症、营养心肌等治疗;若确诊为心肌炎,可给予抗病毒、抗感染、免疫调节等治疗;若确诊为心梗,可给予溶栓、介入治疗等。
(2)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心理护理(1)安慰患者,消除紧张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减轻心理压力。
6. 健康教育(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心肌酶高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2)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3)告知患者定期复查心肌酶指标,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三、应急预案的实施与评估1. 实施应急预案时,各部门应密切配合,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2. 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3.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对心肌酶高的识别和救治能力。
临床心肌酶谱
[日期:2003-4-22] 来源:原创作者:coolautumn [字体:大中小] 1.临床诊断用心肌酶的选择原则
在诊断疾病时,应该测定哪些心肌酶在临床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临床当然希望测定高度敏感高度特异的指标,高(或低)就能确诊,否则就可排除,但这类理想化的指标是很难存在的,因此我们选择诊断用指标时就得依照如下原则:(1)有较高的组织/血清酶活力比,这样轻微的组织损伤也能得到明显的指标变化。
(2)组织损害时能较快的释放,以便早期诊断。
(3)生物半寿期较长,否则难以捕获。
(4)测定方法简单易行,试剂稳定廉价。
2.临床用血清心肌酶诊断心肌梗塞的病理基础。
心脏是人体最活跃的脏器之一,为完成各种生理活动心脏内存在大量的细胞酶,AMI发生后,因为心肌缺血坏死或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使得心肌内的细胞酶释放入血,根据心肌所损情况不同,血清酶升高的幅度也不同,因此可以用血清酶的变化来反应AMI的发生以及病灶的大小。
同时由于各种酶的生理特性不同,例如:在细胞内定位不同,分子量大小不同,生物半寿期不同等等,造成了各种酶入血的时间,入血的快慢以及在血清内的持续时间不同,为临床用作病程和愈后的判断提供了依据。
3.临床常用的心肌酶
心脏内的细胞酶很多,但作为诊断用血清酶必须符合诊断的要求(即符合上述选择原则),其中组织特异性是最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例如线粒体异柠檬酸脱氢酶(ICDm)在心肌的含量很高,但其一经入血很快就失活,故不能用于临床诊断。
目前国内外常用于诊断心心肌梗塞的血清酶主要有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尤以LDH和CK-MB同工酶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和特异性,应用更广。
3.1GOT,LDH,CK及其同工酶的分布及在诊断AMI中的价值(相关分布见附
表)
(1)GOT,LDH,CK的特异性比较心肌的GOT含量是人体各组织中最高的,LDH和CK的含量也占第二位。
从这三种酶活性和心肌的比值来看,CK的脏器特异性最高,除骨骼肌病变(包括肌细胞膜通透性变化如酒精中毒)和严重脑血管意外外,其他疾病很少引起血清CK活性增高,并且红细胞几乎不含CK,故测定不受溶血的影响,所以CK诊断效率高,假阳性低。
其阳性率与心电图ST段异常符合率达(95%),高于GOT,心电图不明显的心内膜下梗塞,合并传导阻滞,多发性小灶坏死及再发性梗塞,CK大多升
高;而肺梗塞,心绞痛,陈旧性梗塞等则CK活性一般不升高。
CK的假阳性仅为10~15%,而GOT高达32%,LDH也由于分布广泛而特异性不高。
(2)GOT的同工酶测定血清GOTm并不能提高对AMI的诊断特异性,但因GOTm定位于线粒体,故不是很严重的损伤一般难以释放入血,因此测定GOTm对于推测预后有一定意义,特别是在推测死亡率方面较CK-MB更有价值。
(3)LDH的同工酶 LDH在人体内有五种同工酶其分布见附表,其中心肌中以L
DH1,
LDH2为主。
在正常血清中LDH1<>一般在0.45~0.74之间,由于AMI 发生后心肌 释放LD H1含量,大于LDH2,故可使血清LDH1/L
DH2比值上升,在101例经临床和心电确诊的的AMI 患者的血清检测中,LDH1/LDH2的比值均在0.76以上,阳性率100%,在101例非AMI 患者中,也有12例LDH1/LDH2比值升高,特异性为90.5%,而其他疾病LDH 同工酶谱明显不同,但恶性贫血和肾梗塞病人的与AMI 相似,需配合其它检查鉴别。
对于AMI LDH1升高,兼有LDH5升高者,可提示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引起继发性肝损伤。
由于LDH 同工酶试剂较为昂贵,曾用α-羟丁酸脱氢酶来诊断,实际上是用α-酮丁酸为底物测LDH 活性,其灵敏度和专一性略高于LDH 总活性不及LDH1同工酶。
(4)CK 同工酶
肌酸激酶具有3种同工酶,CK-BB ,CK-MB ,CK-MM 其分布如下表:
总活力(u/g,逆光度法):肾281,800>心221,600>骨骼肌160,200>肝
94,700>肺73,600>红细胞70,500 同工酶类型
1.以LDH1,LDH2为主:心,肾,脑,睾丸,红细胞
2.以LDH5,LDH4为主:肝,骨骼肌,肠粘膜
3.以LDH3为主:肺,脾,淋巴结,内分泌腺,血小板,非妊娠
子宫
CK-MB是至今为止诊断心肌梗塞最佳的血清酶指标。
人体各组织除腓肠肌外,只有心肌含有较高的CK-MB,可达40%以上,故此同工酶对诊断心肌梗塞的特异性可高达10 0%。
心梗发生时,血清CK-MB可增高10~25倍,超过CK总活力增高的倍数(10 ~12)倍。
但由于其他组织也有CK-MB,如肌肉疾病,中毒性休克,创伤,脑血管意外,甲状腺功能低下,急性洒精/CO中毒,急性精神病甚至分娩初期都可见CK-MB升高。
不过在这些非心肌梗塞疾病中,血清CK-MB占总CK的百分比平均为2.5~7.5%(正
常人<2%),均低于心梗的7.5~19.5%(MB占总CK的%因测定方法不同而差别很大)。
(5)GPT,GOT, LDH, CK及其同工酶在心肌梗塞后的时相变化
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后,心肌的损伤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血清酶活性的升高有一个延缓期,与梗塞区的大小,酶从受损心肌释出的速度以及酶在血液中稀释和破坏程度有关,见下表:
表15-13 急性心肌梗塞后的血清酶时向表
酶延缓期(小时)高峰期(小时)维持时间(天)增高倍数CK-MB3~816~241~420
总CK4~1020~303~610
GOT4~1020~303~61
LDH6~1230~607~146
GOTm8~244884
γ-GT48~96192~24025~303
CK-MB的延缓期较短,约为3~8小时,GOT和总CK约为4~10小时,而L DH(包括LDH1)约为6~12小时。
线粒体中的GOTm因难以释出,延缓期可长至8 ~24小时。
以上各种血清酶的活力均在一定时间后达峰值。
CK-MB的峰值通常是在梗塞后16~24小时,CK总活力和GOT稍后,约为20~80小时,而心肌特异的LDH 1及LDH总活力需30~60小时才达高峰,GOTm与LDH达到峰值的时间相仿。
然而,上升较快的血清酶,其维持较高的时间也较短,CK-MB只有1~4天,总CK和G OT为3~6天,LDH可维持7~14天,GOTm约8天(图15-3)。
图15-3和表15-13表明:在心肌梗塞的晚期可见血清γ-GT升高,发生率约50%,机制不明。
过去曾认为这是心肌修复的结果。
但不论是正常心肌或修复心肌均不含有γ-GT,故有人认为是肝继发性损害而致肝中的γ-GT释出所致。
但血中γ-GT的活性又和肝的临床表现和其他肝功能试验不相平行,故血清γ-GT的增高机制还有待于研究。
(三)心肌酶谱
因为实验室诊断指标的的特殊性,对于灵敏度和特异性不高的指标,常根据临床诊断的需要和相关指标的特点进行适当的组合,以便提供较为准确和全面的临床信息,对于本章而言,就是我们常说的心肌酶谱。
一般来说根据各个医院的情况和出发点不同,所以制定的
心肌酶谱也不全相同但原理差不多。
CK-MB是诊断AMI的金标准,是心肌酶谱的核心,但是因CK-MB生物半寿期较短,对于一些临床症状不明显的病人,可能错过捕获期,而LDH在血液中持续时间长并且来身就能反应心肌的损伤,因此与CK-MB配合更能提高诊断效率,当然LDH的同工酶更好,但费用较高,故也可用“α--羟丁酸脱氢酶”代替。
虽
然CK-MB的特异性比较高,但毕竟不是绝对特异,骨骼肌中的含量也不少,对于缺乏临床症状的亚临床型骨骼肌病患者,有心梗发生时,就会为诊断带来一定困难,故有人建议,由于心肌内GOT的含量高出骨骼肌很多,而CK较骨骼肌低4倍,可以用CK/GOT 来鉴别以提高诊断特异性,同时这两种酶本身也能反应心梗的发生,也可提高诊断灵敏度。
测定GOTm虽然不能对诊断有帮助,但因其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对临床的预后判断有很大帮助。
总之正确和用效的使用心血酶谱可以为临床带来很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