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我们身边的生命世界第四章多种多样的动物第六节鱼类学案冀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24.14 KB
- 文档页数:3
【冀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我们身边的生命世界第一章开启生物科学之门第一节走进生物实验室1.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
2.识别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器具。
观察器具:显微镜、放大镜通用器具:滴管、滴瓶、载玻片、盖玻片、烧杯、培养皿解剖器具:解剖针、镊子、刀片加热器具: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试管夹3.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4.显微镜视野中的像是倒像。
(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如“b—q”5.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越小),物像放大倍数越大(越小),细胞体积越大(越小),细胞数目越少(越多),视野范围越小(越大),视野越暗(越亮)。
6.实验室中用的是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一般在40-1500倍之间。
7.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及功能(3页)①目镜和物镜:放大物像;②反光镜和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③粗、细准焦螺旋:调节镜筒升降;④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⑤压片夹:固定玻片标本;⑥转换器:更换物镜。
第二节学会观察1.观察方式: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
观察顺序:先整体后局部,先宏观后微观,从外向内,从前到后,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2.显微镜正确使用步骤:(1)取镜和安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放在距桌边10厘米处。
(2)对光(目镜、镜筒、物镜、标本在一线)①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简缓缓上升至适宜高度。
②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扎。
③转动遮光器,使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④左眼注视目镜,同时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使视野白亮。
(3)安放装片:把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正好对准通光孔中心。
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简下降至物镜接近装片为止(4)调焦(先下后上,下看物镜,上看目镜)①眼睛从一侧注视物镜,双手向外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使物镜接近玻片标本;②用左眼注视目镜,同时逆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清晰。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我们身边的生命世界第四章多种多样的动物1.4.5节肢动物课时训练(新版)冀教版节肢动物1.下列有关蝗虫气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气体交换之处B.气体进出的“门户”C.和听觉有关D.完成气体交换和形成听觉2.以下对节肢动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所有的节肢动物都能飞行B.绝大多数节肢动物身体内部有骨骼C.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结构最复杂、进化地位最高的一大类群D.绝大多数节肢动物有发达的脑、灵敏的感觉器官和独特的呼吸器官3.节肢动物具有的特点是()A.身体被毛,用肺呼吸B.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均分节C.体表有鳞片,用肺呼吸D.体表光滑,用皮肤呼吸4.下列潍坊境内的各种动物,不具备“身体分部,躯干、足和触角均分节”特征的是()A.北海的梭鱼B.临朐的山蝎C.临朐的桑蚕D.潍坊产的对虾5.昆虫外骨骼的主要作用是()A.支撑身体,保护内部器官,防止水分蒸发B.有利于呼吸C.有利于飞行生活D.防止被天敌捕杀()6.消灭蝗虫时,把它的头部置于水中不能使它窒息,原因是()A.蝗虫可以吸收水中的氧气B.蝗虫可以通过体表进行呼吸C.蝗虫可以几个小时不呼吸D.蝗虫通过气管进行呼吸7.下列与蝗虫适于陆地生活无关的是()A.体表具有外骨骼B.身体分节,有三对足两对翅C.有三个单眼,仅能感光D.具有适于陆地进行呼吸的气管8.“金蝉脱壳”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蝉脱掉的“壳”在生物学上称为()A.外壳B.表皮C.皮肤D.外骨骼9.填出下图中蝗虫各部分的结构名称:(1)1是________;5是________;7是________;8是________;9是________;(2)蝗虫适应陆地生活,体表的________能防止体内的水分散失。
(3)运动器官发达,有________足,________翅,并且胸部有发过的肌肉。
(4)如果把A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而把B蝗虫的胸腹部浸入水中,哪一只先死?为什么?参考答案:1.B2.D3.B4.A5.A6.D7.C8.D9.(1)翅;触角;前足;中足;后足;(2)外骨骼;(3)三对;两对;(4)B先死亡;因为蝗虫的呼吸器官是气管,蝗虫B的腹部,胸腹完全浸没在水里,无法进行呼吸而先死。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一、基础检测1.蛔虫是人体寄生虫,它寄生在( )A.人的大肠内B.人的胃里C.人的小肠内D.人的肛门里2.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包括( )A.体表有角质层B.消化管结构简单C.生殖器官发达D.以上都是3.蛔虫消化器官不同于涡虫的特点是( )A.有口无肛门B.有小肠大肠C.有口有肛门D.有肛门无口4.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要饲养一部分蚯蚓做实验,他们应该为蚯蚓提供什么样的生活条件( )A.干燥的富含腐殖质的土壤B.湿润的富含腐殖质的土壤C.湿润的淘洗干净的沙土D.干燥的淘洗干净的沙土5.在饲养和观察蚯蚓的活动中,判断蚯蚓身体前后端的方法是( )A.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身体向前移动B.用手抚摸身体表面,前端光滑C.环带在身体前端D.观察口的位置6.在观察蚯蚓运动的实验中,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其目的是( )A.有利于蚯蚓的运动B.有利于蚯蚓正常呼吸C.便于蚯蚓留下运动痕迹D.保持蚯蚓身体的柔软性7.蚯蚓的体节上长有许多刚毛,请你预测刚毛的作用( )A.感觉声音B.参与生殖C.协助运动D.参与呼吸8.蚯蚓、蛭等没有发达的骨骼,但也能灵活运动,主要原因是( )A.身体分节B.体表有黏液C.体壁有刚毛D.肌肉发达9.蚯蚓、沙蚕、蛭三种动物的共同特征是( )A.都是穴居生活B.身体都是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构成C.都是昼伏夜出D.都是陆地生活的动物10.下列与预防蛔虫病无关的卫生习惯是( )A.早晚刷牙、洗脸B.注意饮食卫生,不吃没有洗干净的瓜果、蔬菜C.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D.不随地大便11.据报道1亿条蚯蚓一天能够吞食掉40吨有机废物,因此,可利用蚯蚓来处理有机废物。
这样做的意义是( )A.为蚯蚓提供丰富的营养B.让蚯蚓更快地生长繁殖C.节省蚯蚓的饲料开支D.减少有机垃圾,保护环境二.拔高过关12.有关线形动物的描述,哪项不正确( )A.身体细长B.体表有角质层C.都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D.有口和肛门13.在下列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中,哪项是不属于适于寄生生活的( )A.身体呈圆柱形B.体表有角质层C.生殖器官发达D.消化管结构简单14.在蚯蚓的身体上涂抹凡士林,然后将其放在光滑的玻璃板上,蚯蚓将( )A.无法运动B.无法运动及呼吸,最终死亡C.无法钻洞D.无法取食,最终死亡15.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我们发现( )A.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比在糙纸上速度要快B.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比在糙纸上速度要慢C.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的速度与在糙纸上一样D.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很快,而在糙纸上不运动16.蚯蚓的身体是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构成的,下列动物与它的特点最相近的是( )17.下列关于蚯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排出的粪便会污染土壤B.依靠湿润的体壁呼吸C.富含蛋白质,可做鱼类的饵料D.疏松土壤,促进植物生长18.下图是蚯蚓的外形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节田野动物调查一、学习目标1.说出野外调查的一般方法。
2.学会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种类数量、生态环境的基本方法。
3.认识了解动物的多样性和进行野外动物调查的重要意义。
二、重难点分析重点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作调查记录。
2.尝试对动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难点描述田野动物和他们生存状态。
三、学习过程(一)新知预习1.结合课本相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对动物的观察,可以在不同环境中进行:对于一些小型的、活动慢的动物,像蚯蚓、蚂蚁等,宜在________观察;对于一些活动性较强的动物,如蝗虫、蜜蜂等可捕捉回室内,放在合适的________内进行观察;一些较大的动物,如鸟类、哺乳类,可放在________进行观察。
如果要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应尽可能在适宜这种动物生活的________中进行。
2.结合课本相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________是研究野生动物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
(2)在野外调查时,除了要对动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分布情况进行观察外,还要注意观察它们的________和________,以便对所观察的动物有更多的了解。
(3)目前,地球上生活着________万种动物。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答案:1.野外容器笼内野生环境2.(1)野外调查(2)种类数量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活环境(3)150多(二)合作探究1.通过这节课的预习,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动物的身体形态结构与其食性、习性以及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并举例说明。
2.通过对田野动物进行调查,你们小组能总结出野外调查的一般步骤吗?答案:1.动物的身体形态结构与其食性、习性以及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比如,啄木鸟的喙像凿子一样,能够啄破树皮,寻找潜藏在树皮下面的害虫。
它的足有四趾,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于抓住粗糙的树皮在树干上跳动。
猫头鹰喙坚硬,末端尖锐,向下勾曲,足强健有力,趾端有长而锐利的钩爪,这些特点适于捕捉小动物,与它的食性相适应。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1.水螅体内的结构叫做()A.空腔B.消化腔C.体腔D.内脏2.观察水螅的体形和生活状态,以下最适于进行实验的一组是()A.新鲜的自来水中,生有芽体的饥饿的水螅B.井水中,生有芽体的饱食后的水螅C.放置几天后的自来水中,不生芽体的饥饿的水螅D.蒸馏水中,不生芽体的饱食后的水螅3.我国美丽富饶的南海诸岛,有许多是由珊瑚虫分泌物堆积而构成的珊瑚礁形成的.珊瑚虫属于腔肠动物,其显著特征是()A.身体呈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B.身体呈两侧对称、有口无肛门C.身体呈圆柱形,有口有肛门D.身体呈圆筒形,身体分节4.下列属于腔肠动物的是()A.水螅 B.蛔虫 C.蚯蚓 D.河蚌5.某类动物,身体由两层细胞构成,消化腔只有一个开口.这类动物是()A.腔肠动物 B.扁形动物 C.环节动物 D.节肢动物6.水螅和海葵是同一类动物,它们消化后的食物残渣排出的部位是()A.肛门 B.口中 C.胞肛 D.细胞膜7.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共同特征是()A.有口无肛门 B.身体呈辐射对称C.背腹扁平 D.有刺细胞8.下列不属于扁形动物的特点的是()A.身体不能分出前后左右B.有的扁形动物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C.身体呈两侧对称D.大多数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9.涡虫、绦虫等动物属于扁形动物,依据是()①身体呈辐射对称②身体呈左右对称③背腹扁平④体表有刺细胞⑤有口无肛门A.①②③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10.下列不属于扁形动物的是()A.涡虫 B.血吸虫 C.珊瑚虫 D.猪肉绦虫11.米猪肉是指猪肉内含有()A.猪肉绦虫的幼虫B.猪肉绦虫的虫卵C.血吸虫卵D.血吸虫12. 预防猪肉绦虫病要注意()A.猪肉要需要充分煮熟B.切猪肉和生菜的刀和案板要与切熟肉和熟菜的分开C.避免人的粪便污染猪的饲料D.三项都要注意13.如图所示为水螅纵切面示意图,据图回答:(1)写出图中下列标号所代表的结构名称: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2)水螅特有的攻击和防御的利器是刺细胞,在________处分布最多.14. 如图为涡虫的形态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涡虫身体呈______对称,呈三角形的前端背面有两个可以感光的[]______.(2)涡虫身体腹面的后端近三分之一处,长有[2]______,其内有一个管状的[]______.(3)涡虫吃进去的食物在______内消化,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从[______]______排出,可见涡虫有______无______.15.阅读下段文字,并回答问题:血吸虫体长仅十几毫米,身体前端有口吸盘和腹吸盘,它依靠吸盘吸附在人体肠壁的血管和肝脏的血管内,以吸血为生,能造成人的贫血等结果,甚至引起死亡。
第四章多种多样的动物第一节在实验室里观察动物教材分析本节是学习有关动物知识的入门课,是在前两章“学会观察”、“在实验室里观察植物”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实验室里观察常见动物的形态特点和局部结构特征,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比较少。
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观察动物形态结构的基本技能和方法,难点是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口器,从而使学生树立动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观察、分析交流和了解仿生学知识等环节,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动物学知识的兴趣,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分析在前两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多次尝试观察,初步了解了科学的观察方法。
本节课所涉及的常见动物的形态、结构、食物、习性、生活环境及仿生学知识等内容,大部分学生或有生活经验或有课外知识,但学生普遍停留在表面感性认识上,兴趣虽然浓厚,但是深入观察比较(如昆虫口器)的能力可能较差,理性思索(如总结动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估计有一定困难。
设计理念(1)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在主动观察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合作交流中分析和总结规律。
教师则扮演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
(2)重点训练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顺序观察和对比观察等),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提高每一个学习者的生物科学素养。
(3)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教学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观察到理性思考,由实际现象到理论总结,最后再回到生活生产实践中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说出观察动物形态结构的一般方法。
2.描述常见动物的形态结构。
3.举例说出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能力性目标:1.尝试观察动物形态结构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2.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口器。
情感性目标:1.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2.关注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第六节 鱼类
一、学习目标
1.说明鲫鱼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2.阐明鱼类的主要特征。
3.理解变温动物的概念。
4.了解我国丰富的鱼类资源。
二、重难点分析
1.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2.鱼类主要特征。
三、学习过程
(一)新知预习
1.鲫鱼的形态结构
(1)结合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①鲫鱼身体分为三部分,鳃盖后缘以前是______,肛门以后是________,中间部
分是________。
②鲫鱼的体形为________(填“梭形”或“圆柱形”),这样的体形有利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鲫鱼体表覆盖______,其表面有一层______(填“黏滑”或“不黏滑”)的液体,
说明它的体表能分泌________,这有利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鲫鱼的背面____________(填“深灰黑色”或“浅灰黑色”),腹面________(填
“黑色”或“白色”)。这样的体色有利于对鲫鱼的________。
⑤鲫鱼的躯干部有________和________各一对,身体背缘有________一个,尾部
腹缘有________一个,后端有________一个。
⑥________是鲫鱼的运动器官。________和________有保持鱼体平衡的作用;
________能够保持鱼体前进的方向。
(2)结合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鲫鱼吞水是在呼吸,鲫鱼的呼吸器官是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组成。每个鳃片上长着许多细长的鲜红色________,内有很多毛细血管。
(3)思考: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有哪些?
2.变温动物、鱼类主要特征及鱼类资源
(1)变温动物是指身体产热能力________,又没有________结构,体温随环境的变
化而变化的动物。
(2)鱼类的主要特征是:终生生活在________,用________呼吸,体表大多长有
________;用________游泳;体温________。
(3)“四大家鱼”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是我国劳动人民养鱼史上的杰作。
答案:
1.(1)①头部 尾部 躯干部
②梭形 游泳时减少水的阻力
③鳞片 黏滑 黏液 游泳时减少水的阻力
④深灰黑色 白色 保护
⑤胸鳍 腹鳍 背鳍 臀鳍 尾鳍
⑥鳍 胸鳍 腹鳍 尾鳍
(2)鳃 鳃弓 鳃耙 鳃片 鳃丝
(3)鲫鱼身体呈梭形,体表覆盖鳞片,有黏液,有利于游泳时减少水的阻力,具保
护色,在水中不易被敌害发现,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适于在水中生活。
2.(1)较低 保温 (2)水中 鳃 鳞片 鳍 不恒定
(3)青鱼 草鱼 鲢鱼 鳙鱼
(4)混合放养
(二)合作探究
1.鲫鱼在水中游泳时,各种鳍有什么作用呢?请你们小组同学设计一个实验,探
究鲫鱼各种鳍的作用。
2.你家里饲养着小金鱼吗?请你和小组成员讨论怎样给鱼换水最合理?为什么?
答案:
1.实验方案:
实验名称:探究鲫鱼各种鳍的作用的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鲫鱼各种鳍的作用。
实验用具:装满水的鱼缸,木条若干、棉线若干,鲫鱼两条。
实验过程:将一条鲫鱼的背鳍、尾鳍、胸鳍和腹鳍分别用木条和棉线束缚在鲫鱼
的躯干上,另一条鲫鱼不做任何处理,对比观察它对鲫鱼游动造成的影响,以便确定
这种鳍的作用。
预期结果:
束缚住尾鳍:游动变慢,不能控制方向;
束缚住背鳍:身体失去平衡;
束缚住胸鳍、腹鳍:身体失去平衡,不能转换方向。
2.换水时用已经放置几天的自来水。因为未经处理的自来水中含有漂白粉释放的
有毒氯气,而放置几天的自来水中漂白粉释放的氯气已挥发,适合小金鱼生活。
四、自我测评
1.下列哪项和鱼类的水生生活无关?( )
A.身体呈梭形
B.用鳃呼吸
C.用鳍游泳
D.体温不恒定
解析:梭形体型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鳃的结构特点适于在水中完成气体交换;
鳍便于划水和保持身体平衡。因此,前三项都与水生生活相适应。体温不恒定的原因
主要是因为鱼的代谢缓慢,体内产热少,保温能力差,这与水生生活无关。陆地上也
有大量的变温动物。
答案:D
2.草鱼、扬子鳄、鲸、海豚、金鱼都是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其中都用鳃呼吸的一
组是( )
A.草鱼、扬子鳄
B.草鱼、金鱼
C.扬子鳄、鲸
D.海豚、金鱼
解析:扬子鳄属于爬行动物,鲸、海豚属于哺乳动物,它们都用肺呼吸。草鱼、
金鱼属于鱼类,均用鳃呼吸。
答案:B
五、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