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期末复习(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5
八年级生物(上册)期末复习题班级姓名§16.1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1.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之一是动物能够通过运动,主动地、有目的地迅速改变其空间位置。
2.动物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陆生动物如昆虫和鸟类的运动方式是飞行或滑翔,其他陆生动物的运动方式主要是行走、奔跑、跳跃和爬行等,动物通过运动主动地适应环境。
3.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通过运动适应环境的特征,从而提高了生存能力。
4.动物通过运动能迅速迁移到更为适宜的栖息地和生殖场所,从而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16.2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1、常见动物的运动器官或结构:草履虫——纤毛;变形虫——伪足;鱼类——鳍;昆虫——翅和足;爬行动物——四肢;鸟类——翼和足2.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其中骨和骨连接合起来叫做骨骼。
骨骼是动物体型的基础。
3.肌肉是运动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神经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缩或舒张,牵拉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接为枢纽,产生运动。
4.当人进行屈肘运动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当人进行伸肘运动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而当人提重物双臂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收缩。
当人双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舒张。
5.人和脊椎动物的肌肉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
6.人和动物的运动都需要消耗能量,来源于食物,它们经过消化吸收的过程,营养成分进入细胞并转化为各类有机物。
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一部分转化为热能,其余的贮存在能源物质ATP中。
人和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直接来自 ATP 。
§17.1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1.动物的主要行为有觅食行为、防御行为、生殖行为、迁徙行为、洄游行为和社群行为等。
其中生殖行为如;求偶、占区、筑巢、交配、孵卵、育雏或哺乳等。
2.填出相应的动物行为:①黄鼠狼偷鸡——觅食行为;②北风吹,雁南飞——迁徙行为;③蚂蚁共同搬食物——社群行为④孔雀开屏——生殖行为;⑤蜥蜴断尾逃避敌害——防御为⑥蜻蜓点水——生殖行为⑦狗遇到陌生人狂吠——防御行为3.狗遇到陌生人会狂吠不止,这是动物的防御行为;这对维持个体的生存和种群的繁衍有重要的作用。
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期末复习及答案(时间:60分钟分数:100分)班级:姓名:分数: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下列有关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是DNA上具有遗传功能的片段B.基因和特定的蛋白质组成染色体C.不同的基因含有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信息D.染色体数目的稳定对生物的遗传具有重要意义2、下列动物中都属于鱼类的一组是A.甲鱼和鳄鱼 B.海豚和海马 C.娃娃鱼和章鱼 D.鲨鱼和比目鱼3、下列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的是()A.胰液B.胃液C.胆汁D.肠液4、正在生长发育的青少年需要大量的蛋白质,为补充优质的蛋白质,应适当多吃的食物是()A.米饭B.青菜C.瘦肉D.水果5、狒狒群中有首领,有分工。
这是下列哪种行为的主要特征()A.繁殖行为B.社群行为C.捕食行为D.先天性行为6、某同学患了阑尾炎,在医院做血常规检查时,最突出的生理指标是A.红细胞数量明显偏低B.白细胞数量明显偏高C.血小板数量明显偏低D.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偏高7、如图是人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曲线AB段的变化中,肋间肌和膈肌处于收缩状态B.在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由大变小C.B点是本次呼吸中呼气结束的瞬间,此时肺内气体全部排出体外D.C点是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東的瞬间,此时肺内气压等于外界气压8、“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青山”中植被丰富,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
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A.生物影响环境B.生物适应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D.环境适应生物9、辛弃疾的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里的蛙声实际上是指()A.雄蛙的鸣叫 B.雌蛙的鸣叫 C.雌蛙和雄蛙的鸣叫D.蝌蚪的鸣叫10、近年来,患近视眼的中学生越来越多,那么近视眼的成像位置及矫正办法分别是()A.成像在视网膜前方,应配戴凹透镜B.成像在视网膜前方,应配戴凸透镜C.成像在视网膜后方,应配戴凹透镜D.成像在视网膜后方,应配戴凸透镜11、下列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表述正确的是()A.生物的遗传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而变异现象则不是普遍存在的B.生物的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而遗传现象则不是普遍存在的C.“龙生龙,凤生凤”是对遗传现象的生动描述D.长期进行户外劳动的人,其子女的皮肤一定黑12、雾霾天气PM2.5超标,对人体造成危害,PM2.5进入人体的途径为()A.外界→咽喉→食道→肺 B.外界→鼻腔→咽喉→食道→气管→肺C.外界→鼻腔→气管→肺 D.外界→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13、下列有关青蛙的生殖发育的描述,正确的是()A.青蛙有抱对行为,体内受精B.青蛙的生殖发育摆脱了水的限制C.青蛙个体发育的起点是蝌蚪D.青蛙的发育过程是变态发育14、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一类动物,有很强的生存能力,下面相关述错误的是()A.胎生、哺乳提高了哺乳动物后代的成活率B.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提高了哺乳动物摄取食物的能力C.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能对环境的复杂多变及时作出反应D.不断变化的体温,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扩大了分布范围15、下列关于菌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菌落是由各种细菌或真菌组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B.一个菌落是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形成的C.只要有合适的条件,无需人工培养,在自然条件下也可以形成菌落D.细菌的菌落一般比真菌小16、我们美丽的校园是一个生态系统,构成这个生态系统的是()A.校园里所有的老师和同学B.校园里所有的花、草、树木和动物C.校园里宽阔的运动场D.校园里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17、在抵御病原体感染时,保卫人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是()A.免疫器官 B.皮肤和黏膜 C.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D.淋巴细胞18、下列关于染色体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B.人的卵细胞中23条染色体在形态和大小上都是相同的C.男女性别也属于人的性状,与遗传有关D.生男生女是由精子中含有的性染色体的种类决定的19、环节动物与节肢动物的相似之处是 ( )A.体表有外骨骼 B.身体分部C.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 D.靠体壁进行气体交换20、袁枚在《苔》中写到“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期末考试卷(含答案)(时间: 60分钟分数: 100分)班级: 姓名: 分数: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 每题2分, 共50分)1.下列动物中都属于鱼类的一组是A. 甲鱼和鳄鱼B. 海豚和海马C. 娃娃鱼和章鱼D. 鲨鱼和比目鱼2、下列食品的制作过程中, 运用了微生物发酵技术的是()①酸奶、米酒②食用油、豆腐③酱油、食用醋④火腿肠、牛肉干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3.下列生物不进行变态发育的是()A. 蜜蜂B. 家蚕C. 家燕D. 蝗虫4.中医常通过“切脉”来推知体内各器官的健康状况;病人在医院打吊瓶时, 针头插入的是手臂上的一条“青筋”.这里所说的“切脉”的“脉”和“青筋”分别是指()A. 动脉和神经B. 静脉和动脉C. 动脉和静脉D. 动脉和毛细血管5.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 正确的是()A. 动、植物细胞都有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B. 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比动物细胞多细胞壁、叶绿体、液泡这三个结构C.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同时还含有遗传物质DNAD. 凉拌黄瓜时盘子里的水分来自于细胞质6.新鲜牡蛎体内的锌元素含量远远高于它所生存的海水, 这是因为细胞中的()在起作用。
A. 细胞质B. 细胞膜C. 液泡D. 细胞壁7、下列生物中不是用孢子来繁殖的是()A. 木耳B. 蘑菇C. 霉菌D. 乳酸菌8、下列有关植物蒸腾作用的叙述, 错误的是()A.干旱地区植物的叶片往往较小, 这反映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 多数植物的叶片通过下表皮散失的水分比上表皮多C. 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D.植物吸收的水首先用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重要生命活动, 多余的才会通过蒸腾作用散失9、我国特有的珍稀爬行动物是()A. 大熊猫B. 鲫鱼C. 褐马鸡D. 扬子鳄10、下列有关动物的叙述, 正确的是()A. 用肺呼吸并用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是鸟类特有的特征B. 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 这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是不利的C. 蜘蛛是一种节肢动物, 蜘蛛结网属于先天性行为D. 长颈鹿为躲避敌害快速奔跑, 只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11.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 正确的是()A. 人醉酒后走路晃, 站立不稳, 说明酒精已经麻醉了脑干B.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C. 侏儒症是由于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造成的D. 激素通过导管进入循环系统, 参加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12、下图是植物细胞的相关概念图,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 A是一层紧贴在细胞壁内侧非常薄的膜B. a可以表示“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C. B中的“能量转换器”一定包括线粒体D.细胞进行分裂时, C先由一个分成两个13.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是()A. 为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B. 把动植物的遗体分解为无机物C. 固定空气中的氧气D. 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14.下列关于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叙述错误的是()A. 没有动物,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无法进行B. 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对植物的生长、繁殖并不总是有害的C. 不能随意引进某种动物, 否则可能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D. 蜜蜂采集花粉时, 能帮助植物传粉15.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时, 不应选择的动物是()A. 成年狗B. 小鸡C. 小鸭D. 小鹅16.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A.原始大气中有氢、甲烷等气体, 不含有氧气B. 始祖鸟可以证明鸟类与爬行类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C. 现代人类是由黑猩猩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D. 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17、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叙述错误的是()A.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B. 保护生物多样性主要是指保护基因的多样性C. 动物园中培育大熊猫属于迁出原地保护D. 建立濒危动物的种质库, 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18、人的上臂以肩关节为枢纽, 可做旋转、环转等各种动作。
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期末考试(完整版)(时间: 60分钟分数: 100分)班级: 姓名: 分数: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 每题2分, 共50分)1.通过屏蔽蓝光可降低电子屏幕辐射对眼球成像部位的影响, 该部位是()A. 视网膜B. 角膜C. 视神经D. 晶状体2、某生物调查小组对如图植物的特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水绵的叶能进行光合作用B. 肾蕨用孢子繁殖, 孢子是生殖器官C.玉米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着 D.葫芦藓有茎、叶的分化, 有输导组织3.下列病症与其病因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 佝偻病---缺铁B. 坏血病---缺乏维生素CC. 地方性甲状腺肿---幼年时生长激素过少D. 糖尿病---胰岛素分泌过多4.马铃薯既能用块茎繁殖, 也能用种子繁殖。
这两种生殖方式的本质区别是()A. 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结合B. 变异类型多少C. 能否保持母本优良性状D. 繁殖速度快慢5.人们把细菌称为大地的“清洁工”, 是因为A. 某些细菌寄生在动植物体内B. 腐生细菌分解动植物的遗体C.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 D.细菌微小, 结构简单, 分布广泛6.能不断产生新细胞的是根尖的A. 根冠B. 分生区C. 伸长区D. 成熟区7、狒狒群中有首领, 有分工。
这是下列哪种行为的主要特征()A. 繁殖行为B. 社群行为C. 捕食行为D. 先天性行为8、DNA亲子鉴定是通过亲代与子代细胞中的DNA(位于细胞核内)比对来进行的, 其准确率高达99.999 99%。
若某次鉴定材料仅有血液, 你认为应选用( )A. 红细胞B. 白细胞C. 血小板D. 血红蛋白9、下列有关性状的叙述, 错误的是()A. 人们总是通过性状区分不同的生物B. 生物的性状都是肉眼可观察到的特征C. 性状的变现由基因决定, 但是也受环境的影响D.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 它们之间相似的性状就越多10、下列属于环节动物的是()A. 沙蚕B. 蛔虫C. 水螅D. 蜜蜂11.用达尔文进化观点分析, 动物的体色常与环境极为相似的原因是()A. 人工选择的结果B. 自然选择的结果C. 定向变异的结果D. 环境影响的结果12.鱼游泳时的动力来源于()的摆动A. 鱼鳍B. 尾鳍C. 胸鳍D. 躯干和尾13.用你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来判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人体的消化腺都能分泌消化液, 消化液中都含有消化酶B.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C. 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起着重要作用D. 如果父亲和母亲都患有某种遗传病, 那么他们的子女—定患有该遗传病14.以下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选项, 不正确的是()A. 各种生物普遍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B.生物要生存下去, 就得为了获得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C. 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将被淘汰D. 生物产生的变异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15.心脏的功能主要是为人体的血液循环提供()A. 血液B. 动力C. 养料D. 场所16.比较大肠杆菌、酵母菌、黑藻叶片细胞和人体口腔上皮的细胞结构, 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A. 只有口腔上皮细胞不具有细胞壁B. 只有黑藻叶片细胞具有叶绿体C. 只有大肠杆菌不具有细胞核D. 只有酵母菌具有细胞质17、小敏同学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对应的解决方法, 正确的是()A. 物像不清晰——调节光圈B. 物像偏右下方——向左下方移动玻片C. 视野较暗——用平面镜反光D. 物像太小——换高倍目镜或高倍物镜18、下列哪项不属于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A. 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B.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帮助植物传粉, 传播种子 D.专供人类食用19、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A. 细胞B. 组织C. 器官D. 系统20、生物进化的内因是()A. 遗传和变异B. 过度繁殖C. 生存斗争D. 适者生存21.某农场因连降大雨发生水涝, 导致大豆发芽率很低。
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第15章 动物的运动 1、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种族繁衍都有重要意义。 动物的栖息环境大体上可分为: 水中、陆地和空中三大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水中动物的介绍有:草履虫,水母,乌贼,青蛙等。鱼类的前进主要依靠尾部与躯干部的作用。 水中: 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游泳(游动) 陆地: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 爬行:如蜗牛、马陆、蛇(特点:四肢不能将身体支撑起来) 行走:如猫、够、大象、马。 记住:行走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运动方式(能行走就能奔跑)。 跳跃(特点:后肢较发达)如青蛙,袋鼠,跳蚤等 空中: 飞行动物的类别:鸟类,昆虫与蝙蝠(借助翼膜飞行)等 注: 飞行不是鸟类特有的运动方式。 鸟类飞行的基本方式: 鼓翼飞行与滑翔(省力的方式)(一对翅) 昆虫一般是两对翅(飞行)(三对足-爬行,有的后肢发达如蝗虫、蟋蟀还可以跳跃; 有的幼虫在水中时还可以游泳) 2、动物运动的形成: ▲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其他系统的配合) ▲ 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 骨的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 ▲ 骨膜中含有血管、神经以及成骨细胞等,其中血管为骨提供营养,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骨的长粗与再生有关) ▲ 骨质包括骨密质与骨松质 骨密质:位于骨干外周部分的骨组织,致密坚硬,白色,有较强的抗压能力; 骨松质:位于骨干内侧和骺端的骨组织,呈蜂窝状(一生容纳红骨髓),红色。 ▲ 骨髓: 幼年时骨髓腔与骨松质内的骨髓都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 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脂肪取代,称为黄骨髓,暂时性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造血功能; 终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位于骨松质内。 ▲ 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和长粗。 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人体内的钙约有99%以骨盐形式沉积在骨组织内,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 ▲ 骨的成分和特性 时期 有机物 无机物 骨的特性 儿童少年期 多于1/3 少于2/3 弹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易变形 成年期 约占1/3 约占2/3 既坚硬又有弹性 老年期 少于1/3 多于2/3 弹性小,易骨折 骨质中的有机物主要是骨胶蛋白,它使骨具有韧性。 ▲ 关节的结构:(结合图形记忆) 关节头 关节面 覆盖着一层关节软骨。 关节窝 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 关节腔:内有滑液,能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 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关节面上覆盖着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缓冲运动时的震动与减少运动时的摩擦。 关节腔内的滑液可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 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关节头、关节窝外有由结缔组织组成的关节囊,还有韧带加固。 ▲每块骨骼肌是一个器官,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 肌腱:由结缔组织构成,分别附着于相邻的骨上。 肌腹:属于肌肉组织,是骨骼肌收缩的部分,内有血管和神经 ▲ 骨骼: 人体有206块骨,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 ▲ 躯体运动: 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 骨骼肌收缩时,牵引骨绕着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运动,这一过程是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 骨骼肌大多附着于关节周围,一个运动通常是由多块骨骼肌协调完成的。 其中屈肘与伸肘都是在两组以上肌群协调下完成。 记住特例: 手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都舒张; 手臂提重物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都收缩;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 运动所需消耗的能量来自于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第16章 动物的行为 1、动物的行为:动物体在内外刺激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如动物的运动、鸣叫、身体姿态或颜色的变化 动物的行为:受神经系统与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自然选择)中逐渐形成。 根据动物行为的发生,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化(乌鸦见到稻草人前后行为的变化)。 2、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等。(懂得举例和分辨) 注意: 攻击行为与防御行为的本质区别为: 是否为同种动物。 记住: 动物行为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的延续。 特别记住社群行为(判断动物群体是否是一个社群:群体中是否有首领,群体中是否有分工合作) ▲ 判断群体的行为是否是社群行为,就看它的行为是否为群体服务,如工蜂的“群起而攻之”从个体上来说是一种防御行为,从群体上来看,是一种社群行为,还有工蜂的觅食行为也是一样的情形。 3、动物行为的研究: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懂得分辨) 要明白做一些实验验证某一问题时的步骤: 提出问题(假设)------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作记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经过推理总结作出结论。 那么为了减少偶然性,一般要设置一个对照组。 ▲ 动物行为研究案例: 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观察法为主)(法国昆虫学家) 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实验法)(奥地利利动物学家,动物行为学的杰出学者) -----通过颜色卡片来验证蜜蜂的色觉。 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英国籍荷兰动物学家) 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奥地利学者,“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 ▲ 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本质区别:是否对研究对象(动物)施加外界影响。 联系:实验法是以观察法为基础,离不开观察法。 第17章 生物圈中的动物 生物圈中已知的动物约有150多万种。我国脊椎动物的种类有6300多种,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4%。 1、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主要作用: A 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将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所以被称作为消费者) B 对植物的积极作用:帮助植物传播花粉,使植物顺利受精,促进植物的生长与繁殖 C 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与各自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食物链与食物网: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各种生物之间的复杂的捕食与被食的营养联系形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生物之间这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趋于平衡,从而促进生物之间的协调发展。 生物圈中的任何一种动物,与它栖息的环境都是相互作用的。动物不仅适应环境,从环境中获得生活必须的物质与能量,而且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 2、我国的动物资源: 我国许多的特有珍稀动物: 哺乳类——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白唇鹿、白鳍豚。鸟类——褐马鸡、黑颈鹤。爬行类——扬子鳄。两栖类——大鲵。鱼类——白鲟、中华鲟。 大熊猫---哺乳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只见于我国四川、甘肃、陕西等省。在四川省建立了卧龙自然保护区; 扭角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只见于四川、甘肃、陕西、西藏等。 褐马鸡---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山西吕梁山脉与河北西北部等山地。 扬子鳄---古老的爬行类,被誉为“活化石”。 & 动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遗传多样性是基础;生态系统多样性为生物的生存提供栖息环境。 保护动物的多样性要在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制定保护战略和采取保护措施。最根本的是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 & 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教育和管理。其中就地保护是主要措施;易地保护是补充措施;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自然保护纲要》 ▲ 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第18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 生物圈中的生物: 生产者——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 消费者——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 分解者——腐生性的细菌、真菌 (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回归自然) ▲ 微生物: 单细胞:如细菌、蓝藻(体内无成形细胞核),酵母菌(体内有真正的细胞核); 无细胞结构:如病毒。 细菌包括:球形菌、杆形菌、弧形菌和螺旋形菌。 一些微生物以腐生方式生活(如一些细菌、真菌),在生物圈中属于分解者; 一些微生物以寄生方式生活(如一些细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属于消费者; 一些微生物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如蓝藻、硫细菌、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 一些微生物具有固氮作用(如根瘤菌、黏球菌)。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酵母菌:酿酒(无氧产生酒精)、制作面包(有氧产生二氧化碳) 乳酸菌:制酸奶(无氧产生乳酸)、制作泡菜的原理:利用乳酸菌进行发酵(无氧条件下)。 抗生素:由真菌和放丝菌产生的,能杀死细菌的物质。 第19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 人的生殖和发育: 生殖: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产生后代,繁衍种族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生殖系统来完成的。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结构图) 主要性器官(性腺):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附属性器官:附睾(贮存精子)、输精管(输送精子)、阴茎(排出精液的尿液)。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结构图) 主要性器官(性腺):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附属性器官: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场所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阴道:精子进入女性体内、婴儿产出(分娩)、月经排出的通道。 3、胚胎发育的过程: 精子 受精卵 胚胎 胎儿 成熟胎儿 卵细胞 第二个月末 & 卵细胞呈球形,细胞质内含丰富的卵黄,是胚胎发育初期所需的营养物质。 & 胚胎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内获得养料和氧气,并排出废物。 4、发育:人的发育是从受精卵分裂开始的,分为胚胎发育和出生后的发育,通常所说的发育,是指从婴儿出生到性成熟(成年人)的阶段(出生后的发育)。注意分期 & 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身高和体重突增,脑和内脏功能趋于完善,性发育和性成熟。 & 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 昆虫的变态发育包括不完全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 & 不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即: 受精卵—→若虫—→成虫。(如蝗虫、蟋蟀、椿象、蜻蜓和蝼蛄等的发育过程。) 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一生中要经历5次蜕皮,幼虫期蜕皮4次。 & 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即: 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如家蚕、蜜蜂、蝴蝶、蚊子和苍蝇等的发育过程。) 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一生经历4次蜕皮,均在幼虫期。 & 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相比多了一个什么阶段?(答:多了一个蛹) ▲ 青蛙和其他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是:卵生,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 & 雌雄蛙抱对行为的意义:刺激雌蛙释放卵细胞,雄蛙释放精子。 & 在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下列事件必须在水中进行:雌雄蛙抱对;雌蛙释放卵细胞;雄蛙释放精子;受精作用;受精卵和蝌蚪的发育。 ▲ 鸟类的生殖发育特点:卵生,体内受精,体外发育(主要)。 & 鸟卵(已受精)的结构中,胚盘发育成雏鸡;卵黄为胚胎的发育提供营养(胚盘和卵黄是主要结构);卵白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和水分,另有保护作用;系带固定卵黄,气室提供氧气,卵壳保护卵。(结合结构图) ▲ 有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称之。 特点:后代具有较强的生活力和变异性。 ▲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称之。 特点:速度快、后代能保持母体的遗传性状,但后代生活力会下降。 ▲ 植物的无性生殖: 1、营养生殖:包括扦插、嫁接和压条三种。 ①扦插:如马铃薯、葡萄、月季、秋海棠等。 ②嫁接:如桃、梨、苹果等果树。包括:芽接(接穗是芽)、枝接(接穗是枝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