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简介(课堂PPT)
- 格式:ppt
- 大小:8.00 MB
- 文档页数:43
西南大学简介西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院校。
西南大学成立于2005年7月,由原西南师范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
原两校毗邻而建,同根同源,发源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在西南地区开中国新学的川东师范学堂,几经发展演变,遂成今日之西南大学。
学校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中,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贺龙、陈毅、胡耀邦、李岚清、贺国强、陈至立等领导多次到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对学校发展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和极大的鼓舞。
学科优势明显学校现有在校学生5万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近4万人,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11400余人。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文、史、教、理、工、农、医、管等11个学科门类。
学校下设30个学院,拥有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6个省部(市)级重点学科、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68个博士点、2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6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95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600余人,教授、副教授1200余人,研究员、副研究员120余人,博士生导师195人。
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人事部杰出专家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6人。
科研成就斐然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建有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拥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教育部、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2个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8个省部(市)级重点实验室,19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出版社1个,主办发行学术期刊12种。
西南大学西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学校,国家“1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中国最美丽的大学之一。
西南大学是一所传统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72所高等学校之一,国家教育部、农业部和重庆市重点共建高校,教育部与农业部共建的8所重点大学之一,国家免费师范教育试点的6所高校之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部署的重点建设的4所高校之一,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高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是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重庆片“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牵头单位;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60所合作院校之一,国家“111计划”成员高校,重庆市大学联盟的创始学校之一。
报名条件:高起专、高起本:持有高中(或相当于高中的中专、技校、职高)及以上学历毕业证书者;专升本:持有国民教育系列的专科或专科以上毕业证书者。
报读高起专和高起本的学生,报读时年龄需满18周岁;报读专升本的学生,报读时年龄需满21周岁。
教学形式:1、学院网络教育采用了以互联网为主要传输线路,综合使用多种媒体资源、多种教学工具来构建综合化支撑体系的技术模式。
其中媒体资源包括基于流媒体技术的音视频资源、各类电子文本材料等。
教学工具包括用于支持异步交互的网络教学平台和用于支持同步交互的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两大类。
其中网络教学平台用于支持答疑、咨询、作业等异步的教学交互活动,视频会议系统用于组织远程的面授、辅导、论文答辩等实时交互活动。
2、教学实施中,采取网络教学与必要的面授相结合,电子教材与文字教材相配合,课堂学习与自主学习相协调。
主要采用主讲教师导学、学生自学,“网络课程自学+纸介教材自学+网上讨论与答疑+作业练习测验”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网络课程(网络版和光盘版)和教材自学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答疑、讨论、提交作业、课程辅导等,最后参加在当地集中进行的课程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