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汽车主动安全性和操作稳定性的控制策略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96.95 KB
- 文档页数:3
主动安全技术在汽车碰撞预防中的改进方案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汽车碰撞事故时有发生,给人们的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乘客的生命安全,减少碰撞事故的发生,汽车制造商们致力于不断改进主动安全技术。
本文将介绍主动安全技术在汽车碰撞预防中的改进方案。
首先,碰撞预警系统是主动安全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碰撞预警系统通过使用传感器来实时监测车辆周围的动态环境信息。
当系统检测到与前方车辆或障碍物之间的距离过近或存在可能发生碰撞的危险时,会发出警报,提醒驾驶员采取行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碰撞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汽车制造商们不断改进传感器的性能。
例如,采用更先进的雷达技术和摄像头系统,提高系统的识别能力和反应快速性,以确保警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其次,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是另一个重要的主动安全技术改进方案。
这一系统通过传感器监测车辆前方的障碍物,并在发生碰撞危险时自动启动刹车系统,实现车辆的紧急制动。
一些制造商还引入了先进的制动控制技术,比如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等,以提高制动效果和车辆稳定性。
这种技术改进不仅可以减少碰撞事故的发生,还可以减少碰撞事故的严重程度,保护乘客的生命安全。
此外,前碰撞辅助系统也是主动安全技术中的一项改进方案。
该系统通过预测与前方车辆之间的碰撞危险,并提供相应的辅助驾驶措施,以减少碰撞事故的发生。
例如,当系统检测到碰撞危险时,它会自动减速,并配合车辆的防滑控制系统和电子稳定控制系统,实现更可靠的车辆操作和安全驾驶。
此外,一些进一步改进的系统还可以主动采取措施来避免碰撞,如自动变道和自动避让等。
最后,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改进也为汽车碰撞预防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可以通过使用传感器、相机和人工智能技术来监测车辆周围的环境,并为驾驶员提供实时的辅助驾驶功能。
例如,通过使用车道保持辅助系统,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并保持车辆在正确的车道内行驶,避免意外变道和碰撞事故的发生。
整车控制策略整车控制策略是指整个车辆系统实现全面、高效、可控的运行管理,以保证车辆的安全性、性能和舒适性。
整车控制策略的制定是整车控制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以整车动力学和动态特性为基础,建立科学合理的控制方法和算法,实现车辆性能优化和能量管理,提高车辆的燃油效率和驾驶舒适性。
下面从整车控制的策略、算法和应用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整车控制的策略整车控制的策略包括动力总成、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电动机控制、能量管理等方面,要根据车型、场景和用户需求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例如,为了提高车辆的燃油效率,可以采用Eco Drive或Green Drive等节能驾驶模式,通过优化发动机转速、换档逻辑以及启停系统等控制策略,降低能源损失,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此外,对于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还需要实现电力与机械能的优化协同控制,通过电机调速、能量回收等方式实现动力平衡和车速控制。
二、整车控制的算法整车控制的算法是指基于物理模型、控制理论和算法优化等方法,对汽车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建模和优化设计,实现整车控制的精准和稳定。
例如,针对传统能量回收系统存在能量溢流和回收效率低等问题,可以采用离散控制策略,制定能量回收模型和控制算法,通过控制电机和发动机的调速、转矩和视驶距离等参数,使得能量回收效率最大化,同时防止电机和电池的过载和损坏。
此外,为了提高车辆的操控性和稳定性,还需结合传感器、执行器和人机交互系统等技术,实现智能化的控制和决策。
三、整车控制的应用整车控制的应用包括车辆动态控制、智能驾驶、车辆诊断与维护等方面,涉及到多个系统和模块的协同运作。
例如,有了先进的车身稳定控制、刹车防抱死和电子差速等系统的支持,可以有效提高车辆的抓地力和操控性,避免因驾驶失误或路面异常导致的交通事故。
此外,结合先进的传感器、视觉和语音识别技术,车辆可以实现自主驾驶或半自主驾驶,通过智能巡航、车道保持、自动泊车等功能实现车辆的智能化和自主化,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探究汽车安全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展望作者:永亮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7期摘要:从汽车安全问题的角度来说,汽车安全技术是其重要决定因素。
汽车安全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主动安全技术和被动安全技术。
所以,对于大多数的汽车安全技术研究者来说,这两项内容的研究是其重要课题。
在本文中,对汽车主动安全技术和被动安全技术进行了相应分析。
关键词:汽车主动安全技术;汽车被动安全技术;研究现状;展望在现代社会中,汽车这种交通工具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人民群众的出行带来了巨大便利。
但是也导致了大量交通事故。
因为汽车而造成的伤亡数量不断增多,进而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所以,在全世界范围中,人们对汽车安全技术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通过多个国家的努力,汽车安全技术取得了较大成果[1]。
一、汽车主动安全技术(一)防抱死系统。
该系统在汽车主动安全技术中所指的是,在避免汽车抱死事故发生中应用的一种主动安全技术。
一般情况下,在汽车运行的实时状态之下,对该技术进行相应应用,其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可以掌握汽车具体运行状态,由此在第一时间断定汽车车轮的运行轨迹和运动趋势。
当发现其中存在的隐患和问题的时候,可以及时作出反应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对其进行处理。
(二)电子稳定系统。
在该系统中,集合了多种功能,主要包括驾驶者疲劳检测系统和汽车限速功能等,正是因为如此,电子稳定系统可以为汽车运行实时状态之下的稳定性提供重要保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三)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
该系统在汽车主动安全技术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发挥着不容小视的作用和影响。
该系统工作原理的复杂性较高,当开展工作的时候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所应用的最重要电子工具是计算机[2]。
一般情况下,当汽车处于运动过程中的时候,汽车所有车轮的周边环境都有着相应差异,正是因为如此,导致每个车轮在运动过程中承受着不同程度的摩擦力,使得汽车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同时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的安装便可以较好调控不同车轮在不同摩擦力影响之下的刹车性能。
汽车主动安全技术预防事故的重要手段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然而,汽车事故依然时有发生,给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
为了减少事故的发生,汽车主动安全技术应运而生,并成为预防事故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汽车主动安全技术进行介绍,并分析其在预防事故中的作用。
1.制动辅助系统制动辅助系统是一种重要的汽车主动安全技术,它通过提供制动辅助力来帮助驾驶员更好地控制车辆。
其中,最常见的制动辅助系统是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和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
ABS能够通过电子控制,调节每个车轮的制动力,防止车轮抱死。
EBD则可以自动调节每个轮子的制动力,使每个轮子都能达到最佳制动效果。
这两种制动辅助系统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制动的稳定性和效果,降低因制动不当引起的事故发生。
2.稳定性控制系统稳定性控制系统是另一项重要的汽车主动安全技术。
它可以通过传感器感知车辆的转弯角度、侧倾角度和速度等信息,通过计算和控制,实时调整车辆的制动力和转向力,帮助驾驶员保持车辆的稳定性。
其中最常见的稳定性控制系统是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
ESC通过自动干预制动和转向系统,来纠正车辆的不稳定状态,有效地预防车辆侧翻和失控,提高驾驶安全性。
3.防撞警示系统防撞警示系统是一种基于传感器和雷达等设备的汽车主动安全技术,它能够通过感知前方障碍物的距离和速度等信息,及时发出警示,提醒驾驶员采取相应的行动。
其中最常见的防撞警示系统是前向碰撞预警系统(FCW)和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ACC)。
FCW能够通过前方摄像头或雷达,监测前方车辆和障碍物的距离,并在距离过近时发出警示。
ACC则能够根据前车的速度和距离,自动调整车辆的速度,并保持与前车的安全距离。
这些防撞警示系统的应用,可以大大减少碰撞事故的发生。
4.车道保持辅助系统车道保持辅助系统是一种通过摄像头或传感器等设备,监测车辆在道路上的位置,并根据车辆的位置和驾驶行为,进行预警或辅助驾驶的技术。
《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控制策略研究》一、引言汽车悬架系统作为连接车身与车轮的桥梁,其性能直接关系到汽车的行驶平稳性、操控性和安全性。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对汽车悬架系统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磁流变半主动悬架作为一种新型的悬架技术,具有较好的可控性和适应性,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研究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的控制策略,以提高汽车的行驶性能。
二、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的基本原理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主要由磁流变液减震器、传感器和控制器等部分组成。
其中,磁流变液减震器是核心部件,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改变磁场强度来调节阻尼力的大小,从而实现悬架系统的半主动控制。
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车身和车轮的振动情况,将信息反馈给控制器。
控制器根据反馈信息,结合预设的控制策略,发出指令调节磁流变液减震器的阻尼力,以实现最优的悬挂性能。
三、控制策略研究3.1 经典控制策略目前,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的控制策略主要包括天棚阻尼控制策略、预瞄控制策略和模糊控制策略等。
天棚阻尼控制策略是一种基于理想天棚阻尼的半主动控制方法,其优点是简单易行,但难以适应复杂的路况和驾驶需求。
预瞄控制策略则通过预测未来路况和驾驶意图,提前调整悬架系统的阻尼力,以提高行驶平稳性和操控性。
模糊控制策略则是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控制方法,能够根据实时路况和驾驶需求,自适应地调整悬架系统的阻尼力。
3.2 新型控制策略为了进一步提高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的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策略。
该策略通过训练神经网络模型,实时学习并适应不同的路况和驾驶需求,自动调整悬架系统的阻尼力。
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我们还采用了多模式切换控制策略。
该策略根据不同的驾驶模式和路况,自动切换到最合适的控制模式,以实现最优的悬挂性能。
四、实验验证为了验证所提出的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策略的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在各种路况和驾驶需求下均能实现较好的行驶平稳性和操控性。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自适应汽车底盘控制系统研究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深度强化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机器学习技术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在汽车行业中,深度强化学习也被广泛应用于自适应汽车底盘控制系统的研究中,以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自适应汽车底盘控制系统是一种通过自动化调整车辆底盘阻尼、悬挂和转向等参数来实现汽车驾驶稳定性和安全性的控制系统。
目前,传统的汽车底盘控制系统主要是利用人工设计的规则和程序来控制,而深度强化学习则采用了更加智能化和自适应的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学习和调整控制策略,从而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燃油效率。
深度强化学习是一种基于试错和奖励机制的学习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在一个环境中不断尝试行动,并根据行动的结果获得相应的奖励或惩罚,从而逐步寻找一种最优的行动策略。
在自适应汽车底盘控制系统中,深度强化学习可以通过对车辆底盘阻尼、悬挂和转向等参数的不断调整和优化,使得车辆可以快速适应路况变化,并保持稳定性和安全性。
具体来说,深度强化学习可以通过构建一个基于神经网络的控制模型来实现汽车底盘的自适应控制。
在学习过程中,系统会不断从输入数据中提取特征,并根据当前环境和车辆状态调整控制策略,从而使得汽车行驶更加稳定和安全。
而随着深度强化学习的不断应用和优化,汽车底盘控制系统也会逐渐变得更加智能化和自适应,可以在不同条件下提供更加精准和高效的控制策略,从而提高汽车行驶的质量和可靠性。
虽然深度强化学习在自适应汽车底盘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升级,深度强化学习也将会成为汽车底盘控制系统的主流技术之一,为实现人类智慧和机器智能的融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深度强化学习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进一步探索其在汽车领域中的应用和优化,以推动汽车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
大模型汽车控制策略优化
大模型汽车控制策略优化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车辆动力系统、悬挂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以
下几个角度来全面回答:
1. 动力系统优化,大模型汽车通常搭载强大的发动机,为了提
高燃油经济性和减少排放,可以采用先进的动力系统控制策略,如
电子节气门控制、智能启停系统等,以实现动力输出的精准控制和
优化。
2. 悬挂系统优化,对于大模型汽车,悬挂系统的优化对于提高
车辆的操控性和舒适性至关重要。
可以采用自适应悬挂系统、主动
式悬挂系统等先进技术,通过实时调节悬挂刚度和减震力度,以适
应不同路况和行驶状态,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3. 转向系统优化,大模型汽车的转向系统需要具备良好的灵活
性和稳定性,尤其是在高速行驶和紧急转向时。
可以采用电子助力
转向系统、主动转向系统等技术,通过实时监测车辆行驶状态和驾
驶员操作,优化转向系统的响应速度和转向力度,提高车辆的操控
性和安全性。
4. 制动系统优化,大模型汽车的制动系统在高速行驶和重载情
况下面临较大挑战,需要具备优秀的制动性能和稳定性。
可以采用
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预碰撞制动系统等先进技术,通过智能控制
制动压力和分配力度,提高制动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确保车
辆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安全制动。
综上所述,大模型汽车控制策略优化涉及到多个方面,需要综
合考虑动力系统、悬挂系统、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等多个方面的优化,以实现车辆性能的全面提升。
通过采用先进的控制策略和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大模型汽车的操控性、安全性和舒适性,满足用户对
于车辆性能的需求。
新能源汽车主动四轮转向稳定性控制技术刘阳勇发布时间:2023-05-10T08:11:51.789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3年5期作者:刘阳勇[导读] 车辆运动时可通过主动四轮转向系统控制前后轮转角提高车辆的稳定性。
主动四轮转向系统控制后轮时通常将质心侧偏角设置为0,在此情况下,驾驶员的驾驶舒适感极差,因此,需要在不改变驾驶员驾驶习惯的前提下优化汽车主动四轮转向系统。
在不同驾驶环境下车辆的轮胎侧偏刚度、质心位置和质量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设计四轮转向系统时,应该将提高系统的鲁棒性作为目标。
基于此,本文章对新能源汽车主动四轮转向稳定性控制技术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重庆江津区 402247摘要:车辆运动时可通过主动四轮转向系统控制前后轮转角提高车辆的稳定性。
主动四轮转向系统控制后轮时通常将质心侧偏角设置为0,在此情况下,驾驶员的驾驶舒适感极差,因此,需要在不改变驾驶员驾驶习惯的前提下优化汽车主动四轮转向系统。
在不同驾驶环境下车辆的轮胎侧偏刚度、质心位置和质量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设计四轮转向系统时,应该将提高系统的鲁棒性作为目标。
基于此,本文章对新能源汽车主动四轮转向稳定性控制技术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主动四轮转向;稳定性控制技术引言新能源汽车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其续航里程仍然是束缚其成长的最主要原因。
因此,如何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存储容量、发展高效率的控制系统以及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点来延长其使用寿命,已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城市道路上,车辆在制动时所消耗的能源约为车辆所需要的能源的50%。
一、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也被称为替代燃料汽车,由非石油燃料驱动,通过应用汽车启动,电源控制等各种先进技术制造,制造出具有新结构,技术标准和先进原理的新型汽车。
目前,常见的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天然气汽车,酒精燃料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
与传统的石油动力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具有更高的能量转换效率,更好的运行性能,在节能和环保方面表现出足够强大的优势。
汽车安全性1 主动安全性1.1 主动安全系统的含义汽车主动安全控制系统指以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能为主要目标的控制系统。
可理解为“防患于未然”。
重点是将车轮悬架、制动和转向的性能达到最好的程度,尽量提高汽车行驶的稳定性和舒服性, 减少行车时所产生的偏差。
人--车--环境是影响汽车行驶安全性的三要素,三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系统工程,必须经行全面的综合分析研究,经行综合治理,使人--车--环境三者平衡,从而达到汽车安全运行的最终目的。
驾驶员驾驶汽车时要完成3个过程上述3个过程往往构成一个闭路循环系统,经过周而复始的循环完成汽车操纵和控制。
1.2主动安全系统的组成汽车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使汽车主动安全系统也越来越多的组成。
有电子稳定系统ESP、车辆偏离警告系统、驾驶辅助系统、碰撞规避系统、监测系统、自动驾驶公路系统等智能交通主动安全性。
汽车的主动安全主要涉及汽车的制动性、动力性、操纵稳定性、驾驶舒适性、信息性等方面。
1.3电子稳定系统ESP的主要特点ESP系统是一个闭环控制系统(图1.1),当车辆在转向、制动或打滑是,通过对制动、动力系统的干涉,稳定车辆的行驶。
例如,驾驶员在转向时,经常会由于操作失误,造成“转向过度”或“转向不足”。
此时,如果不立即改正,车辆就会偏离正确的行驶轨迹,严重时还会发生事故。
ESP系统根据“所有外部作用于车辆上的力(如制动力、推动力、侧向力),都会使车辆绕其质心而转动”的原理,通过对一个以上的前、后车轮进行制动干预,能迅速克服上述操作失误,使车辆不偏离正确的行驶轨迹,确保安全。
ECU测量和估算各种运动的参数↓↓根据驾驶员的测量出车辆的意图计算希望实际的动作的动作↓↓ECU判断出车辆的偏离↓ECU计算正确的参数,同时发动机和制动进行适当的介入图1.1 ESP的特点1.3.1 ESP系统结构组成ESP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ABS(防抱死系统)、ASR(牵引力控制系统)、BAS(制动辅助系统)、ETC(电子气门节系统)、转向角度传感器、侧加速传感器、轮速传感器、横摆率传感器、制动压力传感器、监视器警示灯、ESP开关、含ECU (电子控制单元)的液压泵模块等。
汽车的悬架系统是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悬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传动的被动悬架系统,由于参数不可调节,对多变环境中工作的汽车难以满足期望的性能要求。
因此,为了克服被动悬架对汽车性能改善的限制,近年来出现了主动悬架系统。
主动悬架能够根据工况变化,实时主动地调整和产生所需的悬架控制力,以抑制车身的振动,使悬架处于最优减振状态,达到同时改善汽车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机械动力学、测控技术、电子技术等学科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信息科学中对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最优控制等的研究,悬架系统控制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文对汽车的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神经网络控制、智能控制以及复合控制等多种控制方法进行了叙述,并以模糊控制在汽车主动悬架中的应用为例,详细叙述了模糊控制的有关知识,希望可以加深对汽车主动悬架及相关控制方法和策略的研究。
关键词:主动悬架,控制策略,模糊控制Automotive suspensio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vehicle, it’s performanc e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exercise of the car ride and handling stability. due to the passive suspension system parameters can not be adjusted for the changing work environment ,i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desired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however,Active suspension can take the initiatives to adjust the suspension in real time according to changing conditions ,and produces the desired control to suppress the vibration of the body, so that the optimal damping suspension can be kept in the best state to improve vehicle ride comfort and handling stabilitypurposes simultaneously.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 dynamics,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technology, electronic technology disciplines,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especially the studies of the fuzzy control,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daptive control, optimal control, suspension system control technology which is in modern theoretical guidance, becomes more perfect, suspension control system technology has developed rapidly, the vehicle fuzzy control, adaptive control, neural network control,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composite control and other control methods are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vehicle active suspension control methods and strategies and related researches,the fuzzy control in automotive active suspension system was described as an example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 active suspension, fuzzy Control, control strategy目录前言 (1)1车辆悬架概述 (2)1.1车辆悬架的定义、作用及性能要求 (2)1.1.1车辆悬架的定义 (2)1.1.2车辆悬架的作用 (2)1.1.3车辆悬架系统的性能要求 (3)1.2车辆悬架的组成 (3)1.2.1弹簧 (3)1.2.2减震器 (4)1.2.3稳定杆 (4)1.3车辆悬架的类型 (4)1.3.1被动悬架 (5)1.3.2半主动悬架 (5)1.3.3主动悬架 (6)1.3.4主动悬架的优点 (7)1.3.5主动悬架主要元件及工作原理 (8)1.4主动悬架的控制功能 (11)1.4.1车速路面感应控制 (11)1.4.2车身姿态控制 (12)1.4.3车身高度控制 (13)1.5主动悬架研究与发展状况 (14)1.5.1主动悬架的研究现状 (14)1.5.2主动悬架发展状况 (15)2主动悬架控制及策略 (18)2.1自适应控制 (18)2.2神经网络控制 (19)2.3 PID控制 (20)2.4最优控制 (22)2.5鲁棒控制 (24)2.6遗传算法 (24)2.7复合控制 (25)3模糊控制在主动悬架中的应用 (26)3.1模糊控制的技术原理 (26)3.1.1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 (26)3.1.2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27)3.1.3模糊控制器的结构设计 (31)4总结 (33)致谢 (34)参考文献 (35)前言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人们对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车辆悬架决定和影响着车辆行驶的平顺性、操纵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