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

【摘要】:以往的构词法研究从两种角度研究词素之间的关系,一是句法结构角度,一是语义关系角度。两种角度看似针锋相对,实际上有一个共同点,即其观察与分析的视角只停留在语言的表层,因而对词素间复杂曲折的语义关系难以详尽描写和解释。鉴于此,本文从语义的深层出发,在认知的背景上挖掘复合词词素间语义关系曲折复杂的根源,力图描写和解释复合词构成的一系列语义过程,找到其间的语义规律,也即是说,从纯语义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构词法问题。全文分七章,第一章是以往研究的概况和本文研究的源起,第二章是全文的理论和方法依据,第三章是对复合词语义的深层所作的述谓结构分析,第四章论述复合词语义框架的复杂化情况,第五、六章论述各语义框架的构词压模情况,第七章是对语义构词法的一个全文总结,并对汉语复合词与短语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把复合词看作词汇与句法间的一个界面,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复合词语义构词机制,为沟通词汇研究和句法研究作出一点尝试和思考。我们认为,复合词结构与句法结构在语义的底层是一致的,两者均出自同一认知场景,其语义结构可归结为同样的认知框架,两者表层形式的不同是由于从语义的深层映射到形式的表层时,所受到的制约有不同。本着这一观点,本文的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作了以下突破:(一)理论上,主要运用了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作为本文的立论依据,如格语法理论,框架理论,图形/背景理论,目的物/参照物理论等,并运用了

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来作为本文的实验支持,主要有知识结构的网络模型理论;(二)方法上,运用了述谓结构分析方法来描述复合词的深层语义结构,运用了形式化方法来表示构词的语义框架,运用了定量研究方法,对一个相对封闭的语料作了量化统计,在定量的基础上寻找规律。综上所述,本文的立论依据和论证过程均有创新之处,但由于本文的切入角度、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比起以往的构词法研究来说都是新的,研究对象是数量庞大、理据不明、规律隐蔽的词,加之作者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局限,本文还存在着以下一些不足之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复合词的理据已难以考求,这势必影响到本文语义结构分析的客观真实性;本文用目前尚不十分成熟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解释语义问题,其结论还需得到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验证。【关键词】:语义结构述谓结构框架凸显图形背景目的物参照物复杂化压模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H146.2

【目录】:内容提要7-8Abstract8-10第一章绪论10-31第一节构词法研究概述10-211.1.0引言101.1.1词语结构的语义分析和句法分析10-151.1.2世纪之交构词法研究的多元态势15-191.1.3构词法与造词

法19-21第二节语义是构词法研究的重要问题21-311.2.1复合词结构的句法性与语义性之争21-231.2.2语义构词法系统的存在23-271.2.3语义构词法的研究意义27-281.2.4语义构词法的研究取向28-31第二章复合词语义构词的理论31-57第一节复合词语义的形式化:述谓结构分析31-402.1.1述谓结构分析31-342.1.2复合词述谓结构分析的操作规程34-40第二节复合词语义结构中的格关系40-482.2.1格分布的范围40-412.2.2格关系的性质41-422.2.3谓词的类型42-462.2.4格角色的类型46-48第三节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48-512.3.1知识结构的网络模型48-492.3.2框架和注意49-502.3.3图形与背景50-51第四节语义构词法研究的对象51-572.4.1词和词组51-522.4.2缩略词52-552.4.3本文语料来源55-57第三章复合词语义结构分析57-96第一节引论57-59第二节论元成分互参型59-743.2.1单构式复合词59-643.2.2复构式复合词64-74第三节谓词成分互参型74-813.3.1单构式复合词74-753.3.2复构式复合词75-81第四节支配型谓词在前式81-903.4.1单构式复合词81-843.4.2复构式复合词84-90第五节支配型谓词在后式90-933.5.1单构式复合词90-913.5.2复构式复合词91-93第六节并联型93-963.6.1事物并联式943.6.2事件并联式94-96第四章复合词的框架派生96-114第一节语义结构的复杂化假说96-97第二节语义构词的基本框架97-1014.2.1语义框架的复杂化97-1004.2.2复合词基本框架概貌100-101第三节语义框架的成分替代式派生101-1074.3.1事物化101-1024.3.2单重成分替代式派生102-1054.3.3多重成分替代式派生105-107第四节语义框架的特征添加式和混合式派生

107-1124.4.1特征化107-1084.4.2单重特征添加式派生108-1104.4.3多重特征添加式派生1104.4.4混合式派生110-112第五节语义框架派生的递归原则及制约因素112-114第五章从语义层到形式层:框架压模114-131第一节语义框架的构词压模114-1175.1.0引言1145.1.1图形/背景的认知原则114-1155.1.2目的物与参照物115-1175.1.3域外论元与域内论元117第二节基本语义框架的构词压模117-1315.2.1“事物-性状”框架的压模118-1195.2.2“事物-动作”框架的压模119-1205.2.3“事物-动作/关系-处所”框架的压模120-1225.2.4“事物1-动作/关系-事物2”框架的压模122-131第六章从语义层到形式层:框架压模(续)131-160第一节成分替代式复合框架的压模131-1526.1.1“事件-性状”框架的压模131-1336.1.2“事件-动作”框架的压模133-1346.1.3“事件-关系/动作-处所”框架的压模134-1386.1.4“事物-动作/关系-事件”框架的压模138-1406.1.5“时间-关系-事件”框架的压模1406.1.6“事件-关系-事物”框架的压模140-1446.1.7“事件1-关系-事件2”框架的压模144-152第二节特征添加式复合框架的压模152-1566.2.1“事物〈事件〉-性状/动作”框架的压模152-1536.2.2“事物〈事件〉-关系-处所”框架的压模1536.2.3“事物1〈事件〉-动作/关系-事物2”类框架的压模153-1546.2.4“事物1-动作/关系-事物2〈事件〉”类框架的压模154-156第三节混合式复合框架的压模156-1606.3.1并合型框架的压模156-1576.3.2套合型框架的压模157-160第七章汉语复合词的语义构词法160-185第一节复合词框架压模的制约因素160-1727.1.1构词力160-1617.1.2结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