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胃动力障碍的临床表现胃排空延缓胃排空过快
- 格式:pdf
- 大小:221.15 KB
- 文档页数:5
促胃动力药1概述胃动力药也称为促动力药,是促使胃肠道内容物向前移动的药物。
胃动力低下时,胃内容物排空延迟,可引起许多胃肠疾病,表现为恶心、呕吐、胃灼热、餐后不适及消化不良等,并可引起胃食管反流,导致食管溃疡。
临床上使用胃动力药治疗相关的疾病,如反流症状,反流性食管炎,消化不良,肠梗阻等常见疾病。
促动力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药物。
现常用的有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甲氧氯普胺,外周性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多潘立酮,通过乙酰胆碱起作用的伊托必利和莫沙必利等。
2药理作用1.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断药本类药通过阻断胃肠肌间神经丛多巴胺D2受体,促进并协调食管至近端小肠的运动,从而产生止吐、促进胃排空等效应。
2.5-HT4受体激动药5-HT4受体激动药通过激动胃肠肌间神经丛的5-HT4受体,产生从食管至肛门的全段胃肠促动作用。
其胃肠促动作用强于外周D2受体阻断药。
3适用范围临床上用于治疗胃轻瘫、便秘、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西沙必利是强效促胃肠动力药,广泛用于各种胃肠动力障碍为特征的疾病。
4不良反应除莫沙必利外,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伊托必利可刺激垂体泌乳素的过度分泌,从而引起女性泌乳、卵巢功能紊乱、排卵减少、乳房肿胀、生殖器萎缩、阴毛减少、多食、肥胖,甚至闭经;男性可致乳房发育、性欲减退、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停药后即可恢复正常。
5注意事项妊娠期妇女及胃肠道出血、机械性梗阻或穿孔、嗜铬细胞瘤、乳腺癌、分泌泌乳素的垂体肿瘤、胃肠道出血、胃肠道穿孔者禁用促胃肠动力药。
莫沙必利禁用于胃肠道出血、阻塞或穿孔以及其他刺激胃肠道可能引起危险的疾病。
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
促胃肠动力药可增加胃动力,促进消化道蠕动,减少药物及食物在胃中滞留时间,从而影响许多药物的吸收。
由于增强胃动力,因此减少了部分口服药物如氨茶碱、地高辛、铝镁制剂(硫糖铝、胶体枸橼酸铋钾)以及缓释、控释制剂在胃内的滞留时间,吸收减少,疗效减弱。
针刺加枳实消痞汤治疗胃动力不足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加枳实消痞汤治疗运动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D)的临床疗效同时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胃动素(MT)、胃泌素(GAS)的含量变化探讨针刺加枳实消痞汤疗法改善胃动力不足的机理。
方法:8例运动障碍型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例观察组采用针刺加枳实消痞汤治疗对照组口服西药吗丁啉和西沙必利治疗。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痞满证分级组间比较P>.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后比较P<.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例患者中显效8例好转9例总有效率为9.5%。
对照组例患者中显效1 8例好转1 5例总有效率为85%。
经Ridit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5)。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液中MT、GAS含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5)分别经相应治疗后其含量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升高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5)观察组与治疗前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1)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5)。
结论:表明针刺加枳实消痞汤疗法促进胃动力作用明显优于口服西药吗丁啉和西沙必利治疗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提高患者血液中MT、GAS含量兴奋胃肠运动达到改善胃肠动力不足的目的。
关键词针刺枳实消痞汤胃动力不足DMTGAS功能性消化不良(D)是一种胃肠道的功能性疾病无器质性改变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临床上以运动障碍型最为常见多由胃动力不足导致。
胃肠激素可以多途径调节胃肠动力其中胃动素(MT)、胃泌素(GAS)在胃肠运动的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通过检测血液中的MT、GAS的变化可反映胃肠运动机能状况。
我科于7年1月~8年6月对例运动障碍型D患者进行了针刺加枳实消痞汤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同时观察治疗前后血液MT、GAS的改变情况现报告如下。
方法资料一般资料:8例均为我院门诊运动障碍型D患者将其按就诊次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奇数为观察组偶数为对照组每组各例。
胃复安联合伊托必利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效果探讨胃复安(Metoclopramide)和伊托必利(Itopride)是一类常用的胃动力调节药物,常用于治疗胃轻瘫。
糖尿病胃轻瘫是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其特征是胃排空延缓,消化功能受损,常导致胃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近年来研究发现,胃复安联合伊托必利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在临床上具有显著的疗效。
胃复安是一种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主要作用于胃肠道,有促进胃肠道蠕动的作用,能增强胃肠道的收缩力和排空能力。
伊托必利是一种胃动力药,主要通过抑制胃肠道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增加乙酰胆碱在胃肠道内的浓度,从而增强胃肠道蠕动,促进胃排空。
研究表明,胃复安联合伊托必利治疗糖尿病胃轻瘫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胃排空功能。
一项对60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研究发现,胃复安联合伊托必利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3%,明显高于单独使用胃复安(70.0%)或伊托必利(73.3%)的组(P < 0.05)。
胃复安联合伊托必利治疗组在改善胃排空功能方面也明显优于单独使用胃复安或伊托必利的组(P < 0.05)。
胃复安联合伊托必利治疗对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主要症状,如胃胀、恶心、呕吐等也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胃复安联合伊托必利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机制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胃复安和伊托必利能够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增加胃肠道的蠕动。
它们均具有抗呕吐作用,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呕吐中枢的兴奋,减轻患者的恶心、呕吐症状。
糖尿病胃轻瘫患者常伴有神经病理性肠道疼痛,胃复安联合伊托必利治疗也能够减轻这种疼痛感。
胃复安联合伊托必利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有效方案,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
由于研究的样本量较小、时间有限,还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来验证其疗效。
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有差异,治疗方案需要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冬眠合剂治疗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效果潘玲玲【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hibernation mix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gastric emptying disorder af -ter abdominal surgery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gastric emptying disorder after abdominal surge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 each consisting of 30 patients.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method , 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upplemented with hibernation mixture deep muscle injection ( promethazine hydrochloride in-jection 25mg+chlorpromazine hydrochloride injection 25 mg) in addition to the routine treatment received by the control group . Results The recovery time of air exhaus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treatment of gastroparesis was (4.60 ±2.64) days,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6.80 ±3.23)days] (P<0.05).The ingestion tim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treatment [(5.38 ±2.23)days] was significantly earli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 oup [(7.73 ±4.33)days] (P<0.05).The hospi-talization day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7.70 ±2.33) days]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14.55 ± 4.33)days] (P<0.05).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 and there were differ-ences, when comparisons were made between the 2 groups (P<0.05).Conclusion Hibernating mixture could improve sleep and mental status of the patients , and as a result ,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nthe functional gastric emptying disorder was obviously improved , and the recovery of the patients was promoted considerably .%目的探讨冬眠合剂在治疗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功能障碍中的效果.方法将海军总医院普外二科腹部手术后发生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60名患者经知情同意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的方法,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冬眠合剂(盐酸异丙嗪注射液25 mg+盐酸氯丙嗪注射液25 mg)深部肌肉注射.结果试验组胃瘫后经治疗再次恢复排气时间为(4.60±2.64)d,明显早于对照组的(6.80±3.2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胃瘫后经治疗再次开始进食时间为(5.38±2.23)d,明显早于对照组的(7.73±4.3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胃瘫后住院时间为(7.70±2.33)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4.55±4.3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冬眠合剂能很好地改善患者的睡眠及精神状态,从而提高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期刊名称】《海军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39)002【总页数】3页(P162-164)【关键词】腹部手术;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冬眠合剂【作者】潘玲玲【作者单位】100048 北京,海军总医院普外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3功能性胃排空障碍(functionl delayed gastric emptric, FDGE)又称胃瘫,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胃肠功能紊乱所致的非机械性梗阻为其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胃的排空延迟[1]。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是一种食管胃动力性疾病。
下食管扩约肌(LES)松弛期间,胃内容物反流人食管称胃食管反流(GER)胃食管存在生理反流和病理性反流两种。
生理性反流是由LES自发性松弛引起,有利于胃内气体排出,食管会出现推动性蠕动将胃液推进到胃里,正常情况下不造成食管部膜损伤。
病理性反流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胃食管抗反流功能不全,所造成的一种病理现象。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是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的疾病。
常合并食管炎,人群中约10%-20%有胃辅反流症状,但X线内镜检查可无异常发现,可能在相当长时间不被认识。
持续发展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如:食管狭窄、溃疡、出血及巴瑞特(Barrett)食管,后者为癌前期病变。
还可能发生食管外的并发症。
如酸性喉炎、呼吸道痉挛、肺的损伤并发症等。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病因:病因分类引起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因素众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原发性胃食管反流原发性食管下括约肌关闭不全,是原发性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原因。
通过对有反流症状的患者进行多方面的检查,均证明有胃食管反流。
但有一部分患者追查不到引起反流的任何原因;故称原发性食管下括约肌关闭不全。
此种情况多见于老年人,可能与老年人结缔组织松弛、隔食管裂孔部位的“弹簧夹”作用减弱、食管下扩约肌(LES)的内在功能衰退有关。
二、继发性胃食管反流任何引起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下降的因素均可造成胃食管反流性疾病。
分述如下:(一)食管裂孔疝由于裂孔疝破坏了食管裂孔的正常解剖关系,造成LES的关闭不全,则产生胃食管反流。
滑动性食管裂孔疝,食管与胃的连接部呈垂直方向,也就是同心型的结构,因此His角消失,食管与胃的连接呈垂直的通道而失去抗反流的瓣膜作用;腹食管上移人胸腔失去腹内压的对抗作用;隔食膜被拉长,变得软弱无力,消除了食管下括约肌的支撑作用;裂孔被撑大,则隔脚的“弹簧夹”作用丧失。
以上这些食管下括约肌的辅助作用在裂孔疵存在时都被消除了,使食管下括约肌不足以对抗腹内压力,就必然会发生胃食管反流。
2024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 )是由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或以上部位,进入口腔(包括咽部)或肺引起的症状或并发症。
GERD在全球患病率较高(2.5% ~ 51.2% X我国发病率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国内也呈现出逐年升高的态势。
因反流发生的初始部位以及典型症状是在上消化道,所以一直以来国内医学界认为GERD 主要是消化内科的疾病,由GERD导致的咽喉、口腔、鼻腔、鼻窦、中耳、气管、肺、心脑血管、皮肤、血液和免疫系统等部位的症状和体征长久以来在我国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近10年来人们对GERD的关注较多,对其认识也不断加深,更多的GERD 相关性疾病被发现和认知,相关概念和诊疗方案均有较大程度的更新,使得国内医学界对GERD的认知有了极大的提升。
GERD相关性疾病众多,隐匿性很强,影响面极广,伤害性极大,若其得不到科学合理的控制,轻者引起生活质量下降,重者导致严重并发症甚或威胁生命,所以科学诊治GERD十分必要。
本文就GERD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3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发病机制GERD的发病机制涉及消化道内、外,GERD发生源于食管内,部分患者又通过直接侵袭、神经或免疫机制导致食管外组织的损伤。
消化道内的发病机制包括抗反流屏障结构或功能异常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损伤,其他因素包括胃排空延迟、心理因素、肥胖症、妊娠和不良饮食生活习惯等。
1.抗反流屏障结构异常反映在食管胃结合部(EGJ )抗反流屏障上,功能异常体现为食管清除能力和食管黏膜对反流物的抵抗力下降。
2.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损伤多数情况下酸反流是导致GERD出现症状和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食管远端异常酸暴露可直接或间接通过炎性介质刺激食管黏膜内的感觉神经纤维末梢引起症状。
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在非糜烂性GERD和食管外症状患者中,非酸反流、气体和固体反流也可引起或加重GERD ,这些研究的发现弥补了内镜或单纯PH 监测诊断GERD的不足,亦提示食管外症状发生的可能机制。
钡剂胃排空试验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钡剂胃排空试验方法,这是一种常用的胃功能检查方法。
钡剂胃排空试验通过在患者胃部内服用含有钡剂的特殊溶液,然后使用X光或其他影像技术观察钡剂在胃内的排空情况,从而评估胃的运动功能和排空速度。
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胃排空是否正常,对胃动力障碍、消化不良等疾病的诊断起到重要作用。
钡剂胃排空试验简单方便,且成本较低,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钡剂胃排空试验的定义、步骤、应用以及意义和优缺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胃功能检查方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钡剂胃排空试验的概念和定义,包括试验的原理和作用机制。
随后将详细描述钡剂胃排空试验的步骤,包括预备工作、实施过程以及结果解读。
接着将探讨钡剂胃排空试验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包括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最后,将总结钡剂胃排空试验的意义,分析其优缺点,并探讨未来发展方向,展望该试验在医学领域的前景。
1.3 目的钡剂胃排空试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观察钡剂在胃内的排空情况,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胃功能状态和胃排空速度。
本文的目的是系统地介绍钡剂胃排空试验的方法和应用,帮助读者了解这一检查方法的原理和临床意义,以提高对胃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钡剂胃排空试验的优缺点,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为未来发展方向指明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钡剂胃排空试验的知识,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2.正文2.1 钡剂胃排空试验的定义:钡剂胃排空试验是一种通过在患者胃内投入含有钡剂的特殊药物来观察胃的排空功能的检查方法。
在这个试验中,患者会饮用一定量的含有钡剂的药物,然后通过X射线或其他影像技术来观察钡剂在胃内的分布和运动情况。
通过观察钡剂在胃内的排空情况,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胃排空功能是否正常。
这对于诊断胃排空障碍、胃功能紊乱以及胃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18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病原因、诊断方法与治疗措施。
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胃部手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的以及就诊于我院的胃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共计18例。
对其病史、诊断、治疗方法与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全部18例患者经过非手术治疗10~42天后,均恢复胃动力,无二次手术患者。
讨论: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病原因主要为精神心理因素、神经损伤、胃肠应激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常用诊断方法包括胃镜检查、胃肠X线造影动态观察以及核素标记胃排空试验等;对于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首选非手术治疗方法,如心理治疗、促胃肠动力药、中医治疗等,均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胃切除术;胃瘫综合征;临床分析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vsyndrome,PGS),也被称为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主要表现为胃部手术后出现的以胃部排空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1]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胃部手术近期并发症之一。
由于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吻合口或者输出袢处的机械性梗阻的临床表现与体征相似,所以对其的临床诊断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选取了2017年1月~2018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18例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对其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胃部手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的以及就诊于我院的胃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共计18例。
其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33~66岁,平均年龄(45.87±6.40)岁;体重52~74公斤,平均体重(63.45±3.72)公斤;原发疾病为胃溃疡5例、胃息肉2例、胃癌5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例、胃间质瘤3例。
1.2 临床表现①所有患者在术后5~8天肛门排气后,停止胃肠减压并给予患者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10/16
表1. 胃动力障碍的临床表现
胃排空延缓 胃排空过快
恶心 焦虑
呕吐 虚弱*
胃胀 头昏
早饱感 心动过速*
上腹疼痛 出汗*
烧心 面色潮红*
食欲缺乏 意识模糊
体重减轻 厌食
* 症状在进食后快速发生(两小时内)
3.1.
胃动力不足的原因
胃轻瘫或胃排空延缓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下所述:
• 器质性:最主要的是胃幽门梗阻,主要是由于:幽门部的消化性溃
疡、恶性肿瘤或幽门肥大性狭窄。
• 功能性:内分泌因素如糖尿病导致酮症酸中毒(一种可导致胃滞留的
急性代谢紊乱),糖尿病胃轻瘫-胃排空延缓(由胃弛缓导致。长期
糖尿病的一个合并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电解质失衡(低血钾,高
血钙)
• 胃手术后:如消化性溃疡的手术治疗,即迷走神经切断术或局部胃切
除术,都会导致胃排空延迟。
• 酸性消化性疾病:如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慢性胃炎及非溃
11/16
疡性消化不良(NUD)
• 精神性因素:如厌食症
• 药物性因素:一些药物可以延缓胃排空,例如阿片类镇痛药,抗胆碱
能药,抗抑郁药,左旋多巴,肾上腺素能药如沙丁胺醇,洛哌丁胺,
乙醇等。
• 原发性胃轻瘫:胃轻瘫的典型症状,时常与发生于健康人群的感冒样
疾病或病毒性胃肠炎相关
3.2.
胃动力不足引起的常见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
3.2.1. 胃炎
幽门括约肌完整性的破坏或胃窦和十二指肠球部的联合动力缺失,都可能会
引起十二指肠内容物(肠道酶、胰酶及胆汁)反流到胃(十二指肠-胃反
流)。反流到胃的胆盐会破坏胃粘膜并引起胃炎(萎缩性胃炎)。促动力药物
具有促进胃肠动力的作用,增加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及防止胃和十二指肠内容
物反流,由此可以缓解胃炎症状。
3.2.2.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或不消化)通常用于描述与食物摄入相关的各种症状。消化不良
的症状包括上腹部饱胀、不适,烧灼感或疼痛,通常伴有嗳气、恶心、呕吐及
食欲降低。消化不良可由胃肠道疾病(消化性溃疡、返流性食管炎、肝或胰腺
功能障碍等)或其他脏器疾病引起,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肺结核病等。尽管如
此,消化不良患者通常没有系统性疾病或任何通过x线或内镜检查发现的胃肠
道器质性病变。这些患者的消化不良被称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或功能性消化不
良。但有人提出部分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会有显微镜下的粘膜损坏导致胃
酸反流至粘膜而引起疼痛,这些患者可能会有胃酸分泌过多。胃窦动力或胃排
空障碍会加重部分患者的症状。可以用抑酸药物和或促动力药物治疗,提高胃
排空率。
12/16
3.2.3. 胃食管反流病(GERD)
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与胃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反流而引起的食管粘膜层的炎
症有关。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通常有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不足。反流物内的胃
酸和胃蛋白酶是引起粘膜损伤的重要原因。烧心是反流性食管炎最常见的症
状。通常表现为胸骨后的不适烧灼感,可能伴有胃内容物进入嘴部或呼吸道,
尤其是在夜间或弯腰时;并由此引起喘鸣、呼吸困难及咳嗽。也可出现吞咽困
难(食物、尤其是固体食物吞咽困难)。胃食管反流病可用钡餐X线检查、食
管内PH值测量或放射性同位素技术来诊断。食管粘膜的改变可通过影像学、
内镜及活组织检查来确定。胃食管反流病的并发症包括食管溃疡形成、狭窄
(食管梗阻/狭窄)等。胃食管反流病是一个慢性反复的疾病,需要长期治疗。
治疗包括夜间反流的控制、饮食调整、降低体重、戒烟等,还包括药物及外科
手术治疗。
3.2.4. 糖尿病性胃轻瘫
胃排空障碍是糖尿病中很常见的并发症,其病因包括慢性神经病变和急性糖
尿病酮症酸中毒。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被证实是导致该疾病的主要原因。其他原
因包括高血糖、胃肠激素紊乱、高龄及胰岛素过多等。糖尿病胃轻瘫的症状通
常不明确及多样,包括进食过程中或进食后的早饱、上腹胀感觉。严重的病人
会有恶心及食欲减退,这些会导致体重减轻及营养不良,容易与神经性厌食症
混淆。 糖尿病可能由于因胰岛素的作用而引起的复发高血糖而变得难以控制。
事实上,所有有症状的胃轻瘫患者都有自主神经病变,即体位性低血压、异常
出汗及膀胱功能障碍。
自主神经损害一旦出现就难以逆转,不管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还是醛糖还原
酶抑制剂。尽管如此,因为高血糖可以加重动力不足,所以糖尿病治疗可以部
分性的恢复胃动力。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改善症状,促动力药物可以提高胃肠动
力,对很多综合征都有很好的效果,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案。
胃轻瘫的诊断基于以下要素:
13/16
• 临床病史,包括与进食相关的症状及其他伴随情况,药物的使用,以
往胃部手术等
• 体检
• 实验室检查,如电解质水平,血糖等
• 上消化道的影像学和内镜检查
• 放射性核素检查(放射性同位元素的应用)
• 上消化道CT
3.3.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治疗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治疗强调三个方面:
• 原发疾病的治疗
• 饮食调节
• 药物治疗
3.3.1. 原发疾病的治疗
许多引起胃肠动力障碍的情况都可以得到纠正,如由消化性溃疡性疾病或胃
部炎症引起的胃排空延缓能够经适当的治疗后改善;代谢和内分泌紊乱得到改
善后能够增加胃部动力并缓解症状;因药物引起胃轻瘫的患者在停药后其症状
可以得到改善。部分患者,如幽门狭窄的患者,需要通过外科手术来解除症
状。
3.3.2. 饮食调节
胃肠动力障碍患者会存在进食量减少。推荐经常给予液体或软性低渣食物及
低脂肪食物的饮食计划,这是由于:
• 体积小的食物引起的胃部膨胀及餐后不适更轻微
• 胃部的液体排空速度快于固体
• 低纤维的食物可以降低胃部残留和胃肠结石形成的风险
• 表面覆盖脂肪的饮食能够降低胃动力不足的症状
14/16
3.3.3. 药物治疗
胃动力不足的初始症状可能是间断性或连续性的,取决于原发疾病及其严重
程度。有症状的患者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另外,无症状患者特别是已被证实
胃排空延缓的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对更好的血糖控制及营养改善也是有益
的。当患者有症状时,给予短期的脉冲疗法,疗程2-4周,或根据原发疾病及
症状的严重程度如糖尿病给予长期治疗。
对于有症状的胃动力不足患者给予促动力药物治疗,包括甲氧氯普胺、多潘
立酮、西沙必利及莫沙必利。
促动力药物的给药时间,应使药物水平的峰值与进食时间一致。因此通常在
餐前30分钟使用。
4. 促动力药物
促动力药物能够加强胃肠道动力及促进胃肠道物质的转运。这些药物在药
理和化学结构上都是不同的。目前在消化疾病治疗领域的促胃肠动力药物品种
繁多,它们在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面却不尽相同。表2和表3列出
目前市场上的主要促胃肠动力药物及作用机制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