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会建设与大学
- 格式:pdf
- 大小:423.75 KB
- 文档页数:5
2012年5月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May ,2012第3期(总第157期总第28卷)Journal of 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No.3May.No.157Vol.28收稿日期:2012-03-08作者简介:阚宝涛(1985-),山东莒南人,山东政法学院教务处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问题研究阚宝涛(山东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受多种因素影响,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强化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不仅是志愿者自身的问题,也是志愿组织和全社会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社会各阶层、政府和民间需要共同努力,不断加大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力度,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精神;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05(2012)03-0070-07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新形势下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当前形势下,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深入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一)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生志愿活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形成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和谐社会不仅需要良好的制度,更需要有建设的主体,也就是现代公民。
对志愿者个人而言,志愿活动和志愿服务可有助于大学生为确定自己将来的职业兴趣和方向丰富生活体验。
大学生志愿者们在提供积极服务的同时体验成功、体验与社区成员合作交流的快乐,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对于归属与尊重的需要,加强了大学生对于社区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加速了社会化的进程。
大学生弘扬志愿精神,有利于促进社区自治,培育公民社会,最终建立和谐社会。
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是改善卫生条件、提供清洁的饮用水、减轻妇女负担、环境保护、普及基础教育、救助弱势群体等。
亟需培养大学生的公民精神公民精神通常指现代公民重在参与和积极参政议政的实践理性,包括积极维权意识、自觉履行义务意识、恪守规则意识、主动的公民自治意识四大基本要素。
大学生的公民精神当前存着维权意识不足和极端化并存,义务意识淡薄,规则意识不严,自治意识动力不足等严重不足,需要重提公民教育的重大紧要意义,两手抓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教育,强化公民道德思想并统帅个人私德,教会大学生学会自律、宽恕和关爱。
[标签]高校恶性案件大学生公民精神大学生本应是社会的栋梁,是学术的传承人和社会公德的引路人。
然而据最近微博披露,一些“天之骄子”现在却堕落为杀人犯和危险分子。
复旦黄洋被室友饮水机投毒致死;南航金城学院两学生因琐事引发口角,一人被刺死;南昌航空大学宿舍发现腐烂男尸;江苏沙洲职业工学院学生符某持水果刀将短期培训学员曾某刺伤,等等。
大学生们如此迥然有别的身份定位和现实表现,让人唏嘘不已甚至出离愤怒:我们的大学教育究竟怎么了?但笔者不同意一些网友的观点,将校园恶性案件以偏概全、上纲上线认为是中国的教育体制、传统文化等根子上出了问题。
而是就事论事从“公民精神”缺失的角度来剖析破解此类案件。
一、公民精神的内涵剖析关于公民精神的定义及描述,学术界的认识不一。
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根据公民的法定定义和精神的本质特征,即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拥有权力、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生命个体。
精神是指一种积极健康、目标明确、指向实践、自我超越、批判性建设的个体有意为之的习惯性态度。
公民精神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上的公民精神即公民意识,指公民对于公民角色、公民价值意义等的自觉学习与科学理解;狭义上的公民精神则是对公民意识的深化和提炼,指公民在科学理解公民价值尤其是公民权责范围的基础上,能够自觉积极地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特别是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行为表现。
人们常谈的公民精神主要指其狭义的定义,即重视公民参与和积极参政议政。
公民精神本质上也是一种公民意识,但是公民精神不同于一般的公民意识,它是一种实践理性和重在行动的公民意识。
中国的公民社会与市民社会张镇镇(上海大学社科学院,上海 200444)摘 要:“公民社会”与“市民社会”的英文对应词都是civil s ociety,但实际上“公民社会”与“市民社会”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意指不同的组织和领域。
在当今中国,公民社会指的是享有公民权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共同体,指向政治领域;市民社会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私人生活领域和社会组织,指向经济领域。
关键词:公民社会;市民社会;公民;市民;政治社会;经济领域中图分类号:D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847(2010)06-0004-03本文系上海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公民精神与中国社会的变迁发展”(基金项目:A.16-0116-09-701)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张镇镇(1981-),女,山东滨州人,上海大学社科学院2007级博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在当前学界对公民社会和市民社会的研究中,认为“公民社会”和“市民社会”都是对同一英文civil s ociety的不同译法,只是有些微差别,“市民社会”是最为流行的术语,也是civil s ociety的经典译名,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中译名。
但这一术语在实际使用中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贬义,传统上一直把它等同于资产阶级社会。
“公民社会”是改革开放后引入的对civil s ociety的新译名,是一个褒义的称谓,它强调civil s ociety的政治学意义,即公民的政治参与和对国家权力的制约,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喜欢使用这一新的译名。
不少学者实际上交叉使用公民社会和市民社会两种译法,前者强调civil s ociety的政治学意义,后者着重于其社会学意义。
[1]实际上,“公民社会”与“市民社会”虽然都来自于英文civil s ociety,但实际上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意指的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得到说明:一、从构成主体看公民社会与市民社会的本质区别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和承担者。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
诚信,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提升社会的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因此在现阶段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构建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诚信是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诚”就是诚实,真诚,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欺人。
“信”就是守信,就是一言一行都要遵守自己的诺言,不论对自己和他人,凡是自己承诺的便一定要兑现。
诚信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项基本规范。
从伦理的角度看,“诚”作为一个道德范畴,主要是指真实无妄、诚实不欺,它既是一项做人的道德准则,也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在孔孟的论述中,“信”主要是在两个层面上使用的:一是从行为发出者的角度,“信”是指人的言行要诚实无欺,值得信任;二是从行为接受者的角度,“信”与怀疑和猜忌相反,是指对他人的相信、信任。
诚信作为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孔子认为,人应当讲求诚信,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道德标志,否则就不复为人。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和君子,对君子型理想人格,儒家提出了一系列标准和要求,而诚信则是其中之一。
第二,诚信是基本的交友之道。
诚信是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的基本原则,如果缺少了诚信,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联系和交往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诚信是经济活动和商业经营中的基本行为规范。
在一切经济活动和商业领域中,存在着一个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问题:在追求和谋取经济利益、效益和利润的过程中,不能不顾道义,不择手段,而应当以正当的合乎道义的手段去实现。
第四,诚信是保证社会稳定发展的为政之道。
儒家特别强调诚信在治理国政中的作用,并将其作为基本的立国立民之道。
儒家还特别重视和强调为政者对诚信原则的遵从和践行,认为为政者应当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为民众做出表率。
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非适应性作者简介:王姝婷(1985—),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就职于齐齐哈尔市物价监督管理局;刘科(1984—),男,四川眉山人,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就职于共青团齐齐哈尔市委。
(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摘要:在面临新旧两种道德观念相互的交替与冲突这一特殊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中有关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开展和实施过程遇到了严峻的问题、在理论探索层面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教育过程中的非适应性,这不但是大学公民道德教育课程中各种问题出现的症结所在,也是我国社会整体道德建设的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因此,如何全面客观的分析非适应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在此理念下对大学中公民道德课程中的非适应性作了总结与分析,希望有利于现实实践的更好开展。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非适应性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2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肩负着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重担。
而大学作为塑造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操主要阵地,不仅要做好基本的教学工作而且要不断开展以提高公民道德水平、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德教育课程。
①但大学开展的诸多公民道德教育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与现实不相匹配的情况。
无可置疑的这是由于当前我国正面处于发展模式和路径的选择与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所造成的。
这一转型造一方面造成了新旧两种道德观念相互的交替与冲突,也使得我国道德文化及道德现象出现结构性失调。
具体来说,在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非适应性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1、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所倡导的传统道德与现实价值观不相适应。
我国传统价值理念倡导奉献精神,忽视个体需求,有学者将这种依附性较强的人格特征称为“臣民人格”。
而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经济个体独立行为的基础上,它要求所有市场的参与者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自主行为、自负盈亏。
大学生道德探讨论文1500字下面是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道德探讨论文1500字,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道德探讨论文1500字篇一《大学生道德偏差及其成因分析》【内容提要】当代大学生总体上充满理想、敢于担当,值得信赖,能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快速的社会转型变革时期,各种社会负面现象也必然会对他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道德实践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从分析大学生思想道德偏差及其成因入手,探讨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创新的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偏差;成因分析【作者简介】江广华,上海电力学院直属外国语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丽华,上海电力学院外国语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大学生总体上充满理想、敢于担当,是值得信赖的一代,能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但是,由于我国处于快速的社会转型变革时期,对于那些人生观、价值观将尚未定型的大学生而言,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甄别、选择与历练时期,他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道德实践产生也会受到重大影响,近年来大学生道德修养也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偏差,诸如诚信缺失;友情淡化,感情不转;知行脱节,缺乏自律;公德意识缺乏,审美情趣错位等。
如何及时发现和纠正这些偏差,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强,具有时代感的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本文拟从分析大学生思想道德偏差及其成因入手,探讨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创新的思路。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偏差的成因分析1.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
一是市场经的功利主义倾向影响,市场经济意识的渗透,也激励了大学生竞争进取、完善自我的紧迫感,然而,以追求利益为最大目的的利益化经济价值观念也渗透到人生的各个方面,使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形成重功利、重实用的倾向。
二是市场经济容易使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出现拜金主义倾向,由于市场经济遵循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有力地冲击着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等级和门第-,商品社会中存在着“泛化的倾向,渗透到政治、精神、文化领域以及人的发展和人的关系之中。
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建设研究摘要: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同时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现阶段如何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完善的保障机制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规范的组织建设以及专业性的评估建设,扩大大学生参与途径,同时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政策环境以及专业化的培训机制,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机制注:本文为浙江传媒学院2011年课题“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研究”(编号:zc11xj010)的阶段性成果。
1.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和意义1.1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情况随着经济改革的发展,我国从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包揽社会活动的一切开始转变为社会成员利用社会资源解决公共事务的趋势。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体制的转变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政府的职能开始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入竞争机制,社会开始分化成不同群体和阶层。
为弥补政府职能的不足,志愿服务开始在国内得到发展。
大学生作为青年志愿服务者重要组成开始活跃于志愿服务事业。
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全国40多万大中专院校学生在铁路沿线车站开展“志愿者新春热心行动”,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在国内迅速发展起来。
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初具规模。
其中北京的36所高等院校中有11所设有13个学生环保社团。
大学生志愿者经常深入烈军属家庭、福利院、孤儿院等地方提供志愿服务,深入社区开展普法宣传、网络培训、家电维修等活动。
1.2大学生志愿者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大学生志愿服务顺应转型期社会的需求,能促进社会不同阶层的和谐发展,弥补市场机制以及政府宏观调节机制的缺陷。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我党全面分析了国内外的形势,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以及紧迫性,明确指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论文人及其社会发展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习型社会是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教育与社会发展论文篇一:《论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摘要] 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既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又是相互对立充满了矛盾。
教育要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物质基础,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必须依赖于教育。
教育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受损耗的过程,而教育的结果,又会更大的促进社会净化剂的发展。
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又可以使教育受益无穷。
犹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样,教育其实也是一种更广泛的社会生产力。
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教育,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促进国家的富强和社会的安定,以达到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的目的。
[关键字] 教育;社会经济;社会生产力当今社会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达到国家的方针政策,小到百姓的寻常话题。
人们都在思索着如何摆平两者的关系;而社会现象中两者的不平等更是显而易见,有目共睹。
我认为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运用马克思之一辩证法,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
一、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教育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听杨业离不开教育。
教育首先应该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物质保障。
假如没有社会经济的一定发展,那么教育所必需的设施,设备,师资力量就无从而来。
比如说我国的许多边远地区,由于社会经济的极端落后,无钱兴办学校,无钱更新学校设施,校舍破旧,甚至危房随处可见,桌椅残缺不全等等,因条件太差留不住教师;再加上学生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导致适龄儿童入学率很低,这些都说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教育的先决条件,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必须依赖于教育。
教育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只有教育才是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像“十年“””时,全国上下一片革命声,学业被荒废,学生闹革命,教师成了“臭老九”,“孔老二”,教育处于瘫痪状态。
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研究综述2012 年第2 期NO.2 ,2012(总第248 期)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General ,No ,248 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研究综述秦菊波李冬〔摘要〕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培养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网络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迅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公共生活空间得到不断拓展。
大学生是公共生活领域的重要群体,也是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培养的核心群体。
文章从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内涵,我国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生长历史和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缺失及其培养等方面,对近年来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大学生;公共意识;公共精神〔作者简介〕秦菊波,南昌航空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理论(南昌)330063 ;李冬,南昌航空大学硕士研究生(南昌330063)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是公民伦理道德建设的处在中国社会逐渐向公民社会的转型期,高重要内容,公民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欠缺已被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培养,这度关注。
早在20 世纪上半叶,一代思想大师梁启是来自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双重要求。
超、鲁迅等就曾对民族精神中整体的“公共意识与虽然当前出现的各种与公共意识、公共精神相违公共精神”维度之稀缺、国民公德心之缺乏、公共背的现象都由传统文化、学校教育、社会、家庭和人格之萎缩等问题作过犀利的批判和剖解。
改革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但大学生开放30 多年以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状况也是我们迫切要的确立,激发了人们的主体意识,唤醒了个体的独将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培养提上日程的立、自由、民主和平等意识,人们重新定位个体和重要原因。
由于大学生所处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
收稿日期:2023-07-02作者简介:郭文理(1978-),男,河南临颍人,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府治理;李维维(1981-)(通讯作者),女,河南漯河人,博士,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县域政府政策变现的政治逻辑及效能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BZZ039)。
第56卷 第5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9月 Vol.56 No.5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Sep.2023 困境与出路: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郭文理 李维维(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 要: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权威组织对社会公共利益所做的一种价值分配,一直受到公民的关注。
伴随着政治民主化发展,我国公民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还存在着身份困境、信息困境、代理困境和技能困境。
破除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困境必须多管齐下,在制度和机制建设方面下功夫,即通过完善协商民主制度、降低公民政策参与成本、扩宽公民政策参与的组织载体、加强公民教育来提高公民政策参与的有效性。
关键词:公共政策制定;公民参与;协商民主中图分类号:D6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23)05-0019-05 公共政策是政府用于管理公共事务、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而制定并施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战略计划和规章制度的总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科学有效的内在要求,能确保其价值取向的充分表达。
为此,疏浚公民参与的多元主体利益表达渠道,保障公民有效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拟剖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存在的困境和症结,并提出破解路径,从源头提升公共政策效能。
一、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困境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也是公共政策合法性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