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战役时日本关东军系匆忙组建非精锐兵团
- 格式:doc
- 大小:152.00 KB
- 文档页数:6
远东战役的结果如何远东战役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本文导读:远东战役前夕,日本关东军对满洲在乡军人实施了总动员,编为两个方面军、两个集团军、两个航空集团军和一个内河舰队,共计97万人,拥有坦克600多辆、火炮和迫击炮5000多门、飞机650架。
伪满蒙军编为6个步兵师、7个骑兵师、12个步兵旅和2个骑兵旅,共计28万人。
日本关东军总司令为山田乙三大将,总司令部设在新京(长春),作战司令部设在通化,其兵力的具体部署如下:第一方面军(司令官喜多诚一大将)辖第三集团军(司令官村上启作中将,共4个师团)和第五集团军(司令官清水规矩中将,共3个师团),共计10个步兵师团和1个步兵旅团,部署在牡丹江和延吉地区,负责东部地区的防御;第三方面军(司令官后宫淳大将)辖第三十集团军(司令官矢田一郎中将,共4个师团)和第四十四集团军(司令官本乡义夫中将,共3个师团和1个坦克旅团),共计9个师团、2个坦克旅团和3个步兵旅团,部署在长春和沈阳地区,担负机动作战任务,并兼顾西部防御;独立第四集团军(司令官上村干男中将,共3个师团和4个步兵旅团)占据海拉尔、哈尔滨、黑河三角地带的各筑垒地域,负责北部和西北部的防御;第十七方面军第三十四集团军配置在北朝鲜,充当战略预备队。
另外,在南萨哈林和千岛群岛还驻有第五方面军,辖第八十八步兵师团(驻南萨哈林)、第九十一步兵师团(驻占守岛)、第八十九步兵师团(驻北方四岛)、第一二九混成旅团(驻得抚岛)和独立混成步兵联队(驻松轮岛)。
这样,日军就形成了一个以1/3兵力为掩护部队(主要防御东部滨海方面)、以2/3兵力配置在纵深担当战役机动作战的兵力部署。
其战役企图是:立足以纵深前出的强大反突出制止苏军的深远突破;次则坚守长春、沈阳、锦州等地;再次则撤至朝鲜,依托中朝边境山区凭险固守,策应其本土决战。
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考虑到新战区的距离遥远、战局的空间规模庞大和参战的兵力众多等因素,因而在哈巴罗夫斯克设立了远东苏军总司令部。
远东战役的历史事件介绍远东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千岛群岛和南萨哈林,歼灭日本关东军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远东战役的历史事件介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远东战役的简介远东战役在历史上是一场极其特殊的战役,是一场有第三方参战的战争。
那么翻阅历史资料,具体看看有关远东战役简介,从远东战役简介中,去弄清楚远东战役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从远东战役简介去了解这场战争的起因、经过以及结局。
远东战役同样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战争,其发生在亚洲战场,具体的发生地是中国,对抗双方分别为同盟国苏联和中国、轴心国日本。
可以说,远东战役的落幕标志着反法斯西战争的完结,也标志着世界第二次大战的基本完结。
远东战役发生于1945年8月9日,经过短短不到十天的战争之后,在苏联和中国的强有力的攻击下,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告终。
远东战役的发生地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地点,这是因为中国地域广阔性而决定的,其战争的主要发生地是中国的东北地带,包括了以朝鲜北部、千岛群岛和南萨哈林为主的地点。
日本作为法西斯力量的轴心国之一,在中国施展了大量的侵略性行为,犯下了深重的罪孽,中国人民一直利用自身的武装力量不断的对抗着日本,苏联作为中国的老大哥,同样是同盟国,为了抵制日本的侵略行为,将日本赶出中国,共同组织并发动了这场远东战役,为了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苏联方面派出了大量的军队,用几乎两倍于日本的军力以闪电般取得了远东战役的胜利。
远东战役的日本伤亡情况远东战役在历史上是一场极其著名的战役,这场战役的范围极广、但历时却极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所有战役中,可称得上是一场闪电战。
远东战役的战败方为支持法西斯的日本,那么远东战役日本伤亡情况如何?远东战役日本伤亡数量为多少?远东战役日本伤亡巨大的原因又是什么?远东战役的作战双方是代表同盟国的苏联和中国,以及代表轴心国的日本,远东战役以同盟国的胜利、轴心国的战败为结局,在远东战役中,战败方日本的伤亡情况较为惨重,日本远东战役中参战人员共计七十万人左右,仅死亡人数就达到8.3万人次,受伤达3.4万人次,剩余59.4万人次全数投降。
制胜的科学读书报告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大学图书馆,当时硬着头皮读完了……《制胜的科学》在俄国军事学术上的地位,相当于《孙子兵法》在中国军事学术上的地位,但是读起来显然还是《孙子兵法》更加一气呵成,因为《制胜的科学》在细节上写得非常多,例如记住了“拉肚子应该喝格瓦斯”这样的段子……时隔十年多再次阅读,有了更深的体会,也结合管理谈一下读后感(其实是去年布置的读书任务……)。
一、差异化分析苏沃洛夫充分考虑到了俄国士兵和当时其他国家士兵的显著区别:俄国士兵是征召兵,而非职业的雇佣制军队。
因此可以培养出爱国主义热情和勇敢的精神,从而在战术上可以不必为了防止部队溃散而过于收拢队形,并且在战斗中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
启示:团队的构成将影响到培训和管理,由于教育行业门槛较低,团队的构成往往是少数具有较好的学习总结能力、充满主观能动性的骨干,加上大量整体素养不高、随时可能开小差或一直崩盘的成员——但是后者往往会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变,好的或坏的。
如果需要有更高的管理效率,那么就需要把大多人中的大多数往好的方向转变,不然管理者的指挥艺术是难以施展的。
因此管理培训工作应当着眼于:给骨干人员发展的“空间”,给中间人员施展的“平面”,给后进人员执行的“线条”,并迫使向更好的方向转变。
二、实战化训练苏沃洛夫特别注重实战化的训练,尤其是演习,提出了一些和主流思想相悖的理念,例如:不要集中而漫无目的的射击;射击一轮后进行刺刀冲锋(因为当时的子弹装填很慢);取消撤退射击的训练(因为撤退的训练会影响士气)。
演习不仅仅是技术和方法的训练,同样也是帮助部队更好地进行状态和心理适应。
这种理念被他的后人所继承:在苏式的步兵训练中,有个保留科目是让坦克从步兵藏身的壕沟上碾过,然后士兵向坦克投掷反坦克手雷(虽然这是过时的武器);在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西方-81”中,红方士兵要面对的不是纸质的靶子,而是发起集群冲锋的遥控的坦克,他们需要保持冷静地讲它们击毁(这里面涉及另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家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奥加尔科夫,有兴趣可以查阅)。
九一八事变同步训练题(有参考答案)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课内四基达标】一、单项选择题: 1.日本侵略中国在1931年制造的事变是( ) A.马日事变B.“九•一八”事变C.“八•一三”事变D.“七•七”事变2.伪满州国的建立是在( ) A.1931年 B.1932年 C.1938年 D.1940年3.“一二•九”运动的发起地是( ) ①北京大学②北京③北平④天津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4.下列关于“九•一八”事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摆脱经济危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 B.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 C.由于东北军撤入关内,日军很快占领沈阳城 D.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是由日本关东军炸毁的5.日本关东军挑起“九•一八”事变的借口是( ) A.东北易帜 B.皇姑屯事件 C.柳条湖事件 D.马神甫事件6.“九•一八”事变后,留在东北进行抗日的爱国将领是( ) A.马占山 B.冯玉祥 C.吉鸿昌 D.赵一曼7.“九•一八”事变中,中国东北地区首先被日本关东军侵占的大城市是( ) A.哈尔滨 B.沈阳 C.长春 D.齐齐哈尔8.“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敌手的重要原因是( ) A.日本关东军偷袭成功 B.日本兵力多于东北的国民党部队 C.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D.人民不支持国民党军队9.《淞沪停战协定》表明了( ) A.日本占领上海 B.十九路军进驻上海 C.中国收回领土主权 D.中国主权再次被出卖10.按时间顺序排列以下内容( ) ①《塘沽协定》②《淞沪停战协定》③柳条湖事件④日军侵占热河省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C.③②①④D.③②④①二、多项选择题: 1.1932年十九路军在上海抗击日军的侵略,国民政府的态度是( ) A.蒋介石担任前敌总司令 B.集中兵力支持十九路军 C.拒绝派军队支援十九路军 D.拒绝接济军火2.全国各地工人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其中著名的有( ) A.沈阳兵工厂拒绝为日军生产军火B.“一二•九”运动 C.各地学生聚集南京请愿 D.上海码头工人拒绝搬运日货3.“一•二八”事变中,指挥十九路军抵抗日军进攻的爱国将领是( )A.蔡廷锴B.冯玉祥C.蒋光鼐D.马占山4.《淞沪停战协定》的内容是( ) A.国民政府军队从河北撤出 B.划河北东部为非武装区 C.中国军队撤出上海 D.日军留驻上海三、填空: 1.1932年,日本又发动“ ”事变,进攻上海,在爱国将领、蒋光鼐的指挥下,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远东战役作者:高广东徐玉年来源:《百科知识》2008年第01期远东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军出兵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千岛群岛和南萨哈林,歼灭日本关东军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
由于其对手——日趋没落的日本关东军不堪一击,这次战役成为二战期间所有战局中时间最短而战果最显赫的一个战局。
此次战役,关东军损失约67.7万人,其中8.3万人被击毙,59.4万人投降,骄横一时的日军关东军最终难逃覆灭的命运。
堪称完美的战略大调动当欧洲战场尚未全部结束,斯大林即下令对远东部队换装了先进的坦克,将欧洲战场的部队成建制调往远东地区。
连接苏联欧洲和远东地区的唯一大动脉——长达7400千米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从1945年5月起,经受了它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考验:苏军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兵力调动在它身上展开了。
150万士兵,2万门各种火炮,5千辆坦克,4千架飞机,共需大约13万6千节车厢、车皮来运输:铁路上民用运输几乎完全停止了,一辆辆军事专列日夜奔驰在铁轨上,有时列车首尾相接,长达几千米。
到1945年8月,苏军在远东已集结了10个合成集团军、2个战役集群、1个坦克集团军、3个航空军集团和3个防空军集团,此外还拥有太平洋舰队和阿穆尔地区舰队。
至此,与日本关东军相比,苏军在兵力人数上所占优势并不大,但在技术兵器上却占有压倒优势。
这是苏军能迅速突破日军边境工事和向东北腹地迅猛发动进攻的先决条件。
运筹帷帼出奇兵日本关东军毕竟是一支老牌劲旅,而且日军自占领中国东北以来,在中国东北和苏联的国境线上秘密修筑了大量的筑垒地域和地下要塞,其规模之大,堪称当时亚洲之最,关东军称之为“东方马其诺防线”。
而且为弥补与苏军在人员和武器装备上的差距,日军还企图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731”部队进行细菌战。
战前苏军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日军关东军的兵力布防情报,并以此制定了出乎日军预料的一个远东对日作战计划。
斯大林渴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全歼满洲日军”。
对于斯大林来说,为了一洗1904年日俄战争俄罗斯的耻辱,“已经等了40年”。
东北抗联练习题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东北地区日本侵略者的统治处于动荡之中。
而在这个时刻,东北地区涌现出了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组织——东北抗联。
东北抗联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组织,起源于东北地区,致力于对抗日本侵略者,保卫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
本文将从东北抗联的背景、组织结构、武装斗争及其贡献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抗联成立的背景日本侵略者在1931年发动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并建立了伪满洲国,实际上将东北地区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这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许多爱国志士纷纷组织抵抗,希望能够消灭日本侵略者,恢复中国的独立。
然而,由于各个抵抗组织的分散和缺乏有效领导,使得抗日斗争陷入了困境。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东北地区的情况,决定成立一个统一的抗日武装组织,即东北抗联。
东北抗联的成立为整合各个抵抗力量提供了有效的组织和领导,形成了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合力,进一步推动了抗战局势的发展。
二、抗联的组织结构东北抗联的组织结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明了。
它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以红军为骨干,统一指挥各地的游击队和党的地下组织。
各级组织之间有严密的联系和协调机制,形成了一个高效的领导体系。
为了保证行动的隐蔽性和机动性,东北抗联特别注重地下斗争。
党的地下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持了党的组织的稳定,并与游击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这种机制使得东北抗联在日本侵略者的打压下能够保持一定的抵抗力量,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安全。
三、抗联的武装斗争东北抗联以游击战为主要战斗方式,在这一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东北地区的复杂地形为游击战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抗联游击队能够进行有效的袭击和突袭,从而削弱了日本侵略者的力量。
东北抗联游击队注重进行敌后游击战,以削弱日本侵略者的补给线和基地。
同时,他们也加强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广泛开展宣传和组织活动,积极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东北抗联不仅削弱了日本侵略者的实力,也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起义和抗日斗争的榜样。
关东军的覆灭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盘踞在中国东北地区和北朝鲜等地的日本关东军,是日本当时最精锐的部队,素有“皇军之花”之称。
一九四五年八月九日,当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引起的大火还在广岛熊熊燃烧的时候,苏联军队即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关东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关东军抵挡不住苏军强大的攻势,十余天后,号称有百万之众的日本关东军不得不停止抵抗,东北全境随之解放。
远东战役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条件投降。
此役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最后一次重大战役。
斯大林下定决心斯大林对日作战的决心早在两年前就已经下定了。
一九四一年四月,当横扫欧洲的法西斯德军准备挥师东进的时候,斯大林已经开始考虑与日本的关系问题了。
斯大林看到,与德国的交战恐怕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避免陷入德、日两线作战。
对苏联来说,其远东地区至关重要,只有稳住东线,才能无后顾之忧,全力在西线对付德军。
此时的日本,也清楚地看到,由于欧洲战事正酣,世界的热点都集中在那里,美丽富饶的南太平洋地区出现了“真空”,于是它改变了原定北进的计划,而转向南进太平洋。
如此这般,各自的利益使然,首先日本主动提出与苏联修好,随之双方一拍即合。
一九四一年四月十三日,苏联与日本在莫斯科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
《条约》规定,如果苏德发生战争,日本要保持中立;如果发生日美战争,苏联也不介入。
然而,条约从来就是为战争服务的。
为了需要,可以缔结条约,同样也可以废除条约。
随着苏德战场苏军进入反攻,斯大林开始考虑在什么时机废除与日本之间的条约了。
在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提出了有条件参加对日作战的问题。
在其要求得到罗斯福、丘吉尔的基本认可后,斯大林答应在欧战结束半年后参加对日作战。
此后,随着德军的节节败退,斯大林的决心也更加坚定起来。
到了德国法西斯行将灭亡的一九四五年二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又一次走进雅尔塔的会议厅,三巨头共同签署了一份秘密协定。
协定规定,三大国领袖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参加同盟国方面的对日作战。
揭开东北解放的真实面纱 (组图)(小编提示:六十余年来,中国人一直被灌输百万苏联红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歼灭数十万日本关东军“解放”东北的说法,但是查阅各方资料后,我们发现事情并不是我们曾经相信的那样。
)一、根据日本天皇命令投降的日军不算苏军战果日本关东军主力是根据8月15日日本天皇投降诏书和8月16日关东军司令部投降令向苏军缴械的。
图为向苏军缴械的日军。
一般说法是百万苏联红军歼灭日军解放东北1945年8月9日在德国法西斯失败3个月以后,苏联红军三个方面军,包括十一个合成集团军、一个坦克集团军、三个空军集团军和一个战役集群。
内有80个师,2个坦克师、2个摩托化师,另配属40个机械化旅和坦克旅,总共157万7725人,26137门火炮和迫击炮,5556辆坦克和自行火炮,3446架飞机。
按照红朝的官方说法,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的攻势,这股力量席卷中国的东北三省,把盘踞在此地的日本关东军一举歼灭。
事实上从1945年8月9日到8月20日的远东战役中,苏联军队的确占领了中国的东北。
在中国近几十年的历史教科书中,远东战役的地位都和美国投掷原子弹并列,定性为压垮日本,迫其投降的最后一根稻草。
8月15日前苏日军伤亡相当日军为遵命缴械但如果重新翻开史料,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这场声势浩大的攻势并没有红朝教科书里说的如此威风。
150万精锐苏军面对的只是60余万缺乏武器装备,新组建的日军,并非传说中的大日本帝国陆军主力。
到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之时,苏联人并没有击垮日军的抵抗,甚至没有摸到日军在东北地区的核心防线;这场战役双方伤亡相当,在计算战果的时候,苏联人更是将战后投降的整建制日军也计算入内,如果在8月16日关东军司令部遵照日本天皇指令下达投降令后放下武器的数十万关东军算是战役战俘的话,那么在关内向中国军队投降的128万日军,也可以说是中国军队在大反攻当中俘虏的了?二、8月8日夜苏联撕毁日苏互不侵犯协议宣战雅尔塔会议上苏联承诺欧战结束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但是,趁火打劫的提出条件——继续侵占蒙古,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苏联参与经营东北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这都对战后远东格局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课时15 全民族抗战1.从九一八第二天始,中国人民便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九月间,上海有十万大中小学学生的大罢课,有三万五千日本码头工人的大罢工……全国民众,尤其是城市的市民群众,热烈地参加了抵抗日货和禁止和日本人交易的运动。
广州及香港等地日商日厂所有的中国工人,自动一律停工,宁可挨饥受饿。
这反映九一八事变后()A.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B.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C.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全国的救亡运动D.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形成【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的学生、工人、市民群众等纷纷进行救亡图存运动,B 正确;A是在华北事变后,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C排除;D是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排除。
2.依据《中国共产党史》第十三章的目录,“四”的标题应该是()B.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C.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D.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答案】C【解析】由表格内容可知该章节主要讲中共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作出的斗争,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东北进行艰苦的抗日斗争是中共坚持抗日及推动全民族抗日的重要表现,符合章节主题与目录设置特点,故选C项;南京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不属于中共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作出的斗争,不符合章节主题,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建立的,不符合材料中抗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国共合作抗日局面于1937年9月正式形成,发生于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这不符合目录按时间先后顺序设置的编排特点,排除D项。
3.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抗日号角,最早提出抗战主张,最早公开对日宣战,最早制定抗日救国纲领,最早派出武装力量走上抗日前线。
千千万万中华儿女聚集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旗帜下,以崭新的精神风貌与民族自信投入到抗日战争中。
这表明()A.中共推动抗日民主力量联合B.中共发挥中流砥柱作用C.中共形成全面抗战思想路线D.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答案】B【解析】根据“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抗日号角,……最早制定抗日救国纲领,最早派出武装力量走上抗日前线”“千千万万中华儿女聚集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旗帜下”可知,中共在领导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故选B项;题干只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率先领导了抗日斗争,没有反映推动了抗日民主力量的联合,排除A项;中共提出全面抗战思想路线是在1937年的洛川会议,排除C项;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没有形成,还不是全民族战争,排除D项。
日本关东军
1945年8月的远东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战,是苏联对日本的唯一一战;有此一战才使得反法西斯同盟最终是完整的——虽然这个同盟因胜利而很快解体。
《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卷》所界定的远东战役,包括苏军外贝加尔方面军实施的大兴安岭-奉天战役,远东第一方面军实施的哈尔滨-吉林战役,远东第二方面军(黑龙江内河舰队参与)实施的松花江战役以及南库页岛战役、千岛群岛战役,太平洋舰队实施的清津战役。
远东战役作战范围是中国东北及张北地区、朝鲜东北部沿海、南库页岛、千岛群岛。
远东战役发起于1945年8月9日,恰好介于两次原子弹爆炸之间。
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苏联军方界定的远东战役却是8月9日至9月2日,二战的最后一役不是结束于日本的投降,而是延伸到盟国对日受降签字日。
在二战众多战役中,远东战役本身就有其独特性,对于研究远东战役的中国学者囿于政治定位,常有过高的评价。
斯大林时期曾称“打败日本主要是中国人民和苏联的功劳”。
中苏交恶后也只是将“修正主义”区别出来:“在斯大林同志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苏联的军队和人民,在战斗中建立了巨大的功勋”(《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三十周年》,《人民日报》1975年9月3日);远
东战役“一举摧毁了霸占中国东北多年的关东军和其他日军,在最后彻底击败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中建立了巨大的功勋”(王捷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词典》)。
但是,流传甚广的关于远东战役的一些经典话语其实并不符合事实。
首先,远东战役时的日本关东军绝大部分是新编部队,并非日本陆军精锐兵团。
苏联关于远东战役的专著《远东的胜利》称“在远东同苏军对垒的敌军集团计8个野战军、2个航空军,共40到42个步兵师团、7个骑兵师团、22个步兵旅团、2个坦克旅团及一些独立联队,总兵力超过120万人”,常为一些引用者误解,如《国外坦克》2005年第8期所载肖鹏《铁骑千里奔袭横扫日本关东军》的关东军数字当源于此。
其错误在于《远东的胜利》所说并非仅指关东军,而是包括“满洲国”、“蒙疆自治政府”的伪军以及驻防南库页岛与千岛列岛的日本陆军第五方面军。
远东战役发起时,在中国东北范围内有关东军第一方面军之第3、5军,第三方面军之第30、44军,直辖第4军,共辖22个师团8个独立混成旅团2个独立战车旅团1个机动旅团。
其中有1944年5月后扩编的第107、108、112、119师团,1945年1月16日编组的第79、122、123、124、125、126、127、128师团,7月10日编组的第134、
135、136、138、139、148、149师团,以及1945年6、7月间从日军中国派遣军紧急转调的第39、63、117师团,8个独立混成旅团均为当年就地编组。
以上有作战经历的部队只有关内调入的3个师团。
7月10日仓促编组的部队大多数师团长从日本国内调任,其上任时间还要迟,独立混成旅团都只辖4个独立步兵大队,而此前的日本陆军独立混成旅团标准编制是5个独立步兵大队或更多。
新编部队的实际编成(包括人员、装备)能达到何种程度肯定大有问题,例如第136、137、138师团基本由在乡军人编成,实际未成军;又如7月底才获准组建三个特别警备队,关东军8月初开始组织实施,其间预定配属第4军的第3特别警备队因该军司令官上村干男反对而搁置。
1942年10月关东军升格为总军,战争末期关东军指挥范围扩大到朝鲜半岛。
因朝鲜东北沿海是苏军可能的进攻方向,朝鲜北部防务于5月底由第十七方面军交割给关东军,6月17日从关内调入第34军司令部驻咸兴担任领率,辖2个师团1个独立混成旅团。
远东战役发起后,关东军依预案将逐步收缩到南满、朝鲜,驻防朝鲜南部的第十七方面军奉命归属关东军。
第十七方面军司令部驻汉城,辖第58军以及7个师团2个独立混成旅团。
朝鲜北部的清津作战实际发生地在雄基、罗津、清津、成津(今金策)等港口,作战规模均不大,与苏军交战的是日军朝鲜军管区部队。
第34军司令部驻咸兴,部队分驻
咸兴、定平、平壤,离上述战场尚远,咸兴、平壤、元山、海州均为苏军以空降方式占领。
朝鲜南部的第十七方面军虽隶属关东军,但这里为美军作战地域。
在南库页岛苏军作战对象为日军第88师团、在千岛群岛占守岛为第91师团,均直属日军第五方面军(司令部驻北海道札幌),在张北方向有中国派遣军华北方面军驻蒙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
总之,远东战役全部作战范围日本陆军部队其实只有26个师团、10个独立混成旅团、2个独立战车旅团和1个机动旅团。
日本陆军第2、5航空军分驻中国东北与朝鲜,但可用于作战的飞机极少。
美国曾经以日军在中国东北的强大兵力为结束太平洋战争的重要障碍,对关东军实力的不恰当估计可谓由来已久。
日军主力第11、25、57师团同在1945年3月从关东军调回日本本土,至今却仍有西方资料如The Pacific War Encyclopedia误称第25、57师团驻防满洲直至战争结束。
关东军曾经是日本陆军精锐兵团。
1940年日军大本营确定当时关东军序列的12
个师团外加第16师团(尚在本土,以后未执行)为“满洲永久驻扎师团”,到1943年6
月又先后调入或就地组建3个师团共15个师团。
这15个师团是“常设”第1、8、9、10、11、12、14师团,早期三联队制第23、27师团,以四联队师团抽出联队组建的第24、25、28、29、71师团及“新常设”第57师团,均为日本陆军主力师团,在1941年“关东军特别大演习”时各部队还得到额外的加强。
1944年,这15个师团有11个调往南方战场,遂用守备部队就地编组6个师团,到年终计有10个师团,无论师团数还是师团战力均为1939年以来之最低状态。
1945年初其余4个“满洲永久驻扎师团”亦调出,关东军实为彻底换血。
美国曾经以日军在中国东北的强大兵力为结束太平洋战争的重要障碍,对关东军实力的不恰当估计可谓由来已久。
日军主力第11、25、57师团同在1945年3月从关东军调回日本本土,至今却仍有西方资料如The Pacific War Encyclopedia误称第25、57师团驻防满洲直至战争结束。
1945年4月5日,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召见日本大使佐藤尚武公布一项声明,在一些资料中常被误解为苏联宣布废除苏日中立条约。
实际这是苏联告知日本,苏联决定一年后条约到期时不再延长条约,而苏日中立条约关系一直保持到远东战役发起时(参见拙文《远东战役史事新探》)。
事实上,尽管“满洲永久驻扎师团”已于3月全部调出,仅余12个新编师团驻防满洲,在苏联采取此项外交行动时日本并没有即刻加强军力,而是迟至6、7月间才从关内调入3个师团,7月10日组建7个师团。
其次,匆忙组建的关东军远没有百万之多。
1965年版《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简史》记载“日军损失67.7万名以上,其中包括战死者约8.4万名”,战后日军战俘解送苏联时以每千人编为一个作业大队,总计作业大队有“满洲430个、北朝鲜65个、库页岛千岛75个”。
据此推算,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兵员约51万、在北朝鲜约6万。
第五方面军在南库页岛千岛群岛约9万。
驻远东战役作战地域的日本海军仅有镇海警备府(釜山)下属之旅顺方面特别根据地队、元山方面特别根据地队,依正常编制估计约兵员2万,则在远东战役全部作战地域日本陆海军约68万人,其中关东军57万(包括在北朝鲜的6万)。
若计入在南朝鲜第十七方面军的23万人(战后向美军缴械投降),战争结束时日本关东军总员额约80万。
由于关东军指挥范围有过很大的变动,常有资料误称与苏军作战的有80~100万关东军。
还有令人不解的关于苏军战绩统计方式——歼敌与受降混为一谈。
8月15日日本宣布战败投降,苏军界定远东战役结束于9月2日,苏军的战绩统计应于此日期截止,主战场中国东北则应为8月20日12时,这是苏联远东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命令日军停止战斗行动的截止时间。
前已指出,远东战役作战地域日本陆海军约68万人,但不能如《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简史》所称“日军损失67.7万”及一些中国资料如《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郭汝瑰等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称苏军“使日军损失约70万人”。
按战争史研究惯例,战果应指在作战中导致敌方伤亡、俘虏与投降者,而不包括因国家战败而成建制投降者。
例如“七七事变”以来中国关内战场日军伤亡约140万,“8.15”后向中国战区投降的日军约131万,但从未有资料称日军损失271万者。
至于苏联未执行《波茨坦公告》关于“日本军队在完全解除武装以后,将被允许返其家乡,得有和平及生产生活之机会”条款,将日军战俘(包括作战俘虏、投降者与成建制投降者)解送苏联服劳役,那是另一个问题。
远东战役作战时间很短,以苏联、日本战争史资料参照考查,在中国东北与苏军实际交战的日军只有牡丹江地区第124、126、128、135师团,珲春地区第112师团,富锦地区第134师团,大兴安岭地区第107、119师团,瑷珲地区独立混成第135旅团,海拉尔地区独立混成第80旅团,张北地区独立混成第2旅团,共计为8个师团3个独立混成旅,约为作战地域日本陆海军的三分之一。
若将日军交战部队全部计为损失可估计为23万,亦可按伤亡2∶1的估算法约知日军损失25万。
大体说在远东战役作战地域苏军歼灭(伤亡及作战中俘虏、投降)日军约24万,有44万日军成建制向苏军缴械投降,苏军并非全歼作战地域的68万日军,当然更不是全歼日本关东军。
另外,至8月20日12时(即日军停止战斗行动截止时间),苏军只占领东北部分地区,所谓“苏军解放中国东北”之说亦不符合战争史研究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