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红楼梦_英译本的中国英语特色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98.16 KB
- 文档页数:4
《红楼梦》章回题目英译研究《红楼梦》被评为中国文学的集大成者和章回小说的代表作。
本文选取《红楼梦》杨、霍和邦英译本,从“底本选择、修辞使用和文化负载词”三个方面对章回题目翻译进行了探究,旨在归纳总结可借鉴的中国典籍章回题目外译方法。
标签:《红楼梦》章回题目英译研究一、引言《红楼梦》被公认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座宝塔。
20世纪80年代,《红楼梦》的两个全译本面世。
1980年,中国翻译名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出版了《红楼梦》全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共三卷。
1986,英国的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约翰·敏福德(John Minford)合作完成了全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共五卷(文军、任艳,2010)。
直到2004年7月,香港大学图书馆在其网站主页发布了英国传教士邦索尔(Rev.Bramwe11Seaton Bonsa11,中文名彭寿)的PDF版《红楼梦》全译本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①。
自此《红楼梦》的英译研究有了新的研究对象,研究道路更为宽阔。
下文将这三个译本简称为杨译本、霍译本和邦译本。
邦索尔的《红楼梦》英译本电子版发行八年之后,笔者于2013年6月14日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进行了检索,结果显示国内涉及到邦英译本的论文已有23篇,其中还有两篇专门研究该译本的硕士学位论文和一篇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
在对邦译本的专门研究方面,刘柯宏(2012)在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对《红楼梦》的诗歌意象翻译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诗歌意象语料。
在《红楼梦》不同英译本的比较研究方面,董乾(2010)应用语料库语言学及定量定性研究结合的方法对《红楼梦》的四个英译本进行了韵律诗的译者风格考察。
石磊(2012)归纳总结了红楼梦四个英译本关于拟亲属称谓语的翻译特点。
《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三个英译本的詈骂语翻译对比研究》篇一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三个英译本詈骂语翻译对比研究一、引言《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语言艺术与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为翻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在众多的翻译版本中,詈骂语的翻译尤为引人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语料库的方法,对《红楼梦》三个英译本中的詈骂语翻译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了《红楼梦》中典型的詈骂语作为研究对象,从语料库中搜集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英译本作为研究样本。
通过对这三个英译本中的詈骂语进行细致的比对和分析,总结出其翻译的特点和难点。
三、三个英译本的詈骂语翻译对比1. 译本一:此译本在处理詈骂语时,多采用直译加注的方式,既保留了原文的语义信息,又为读者提供了文化背景的注解。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直译可能无法完全传达原文的情感色彩,导致译文略显生硬。
2. 译本二:此译本在处理詈骂语时,更倾向于意译。
通过运用英语中的习语、俚语等,尽量使译文贴近原文的情感色彩。
然而,有时过度意译可能导致原文的语义信息丢失,使读者难以理解。
3. 译本三:此译本在处理詈骂语时,采取了折中的策略。
在保持原文语义信息的基础上,尽量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对于一些难以直译或意译的詈骂语,译本三采用了省略或改写的方式,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通过对三个英译本的詈骂语翻译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1. 直译加注的方式能够较好地保留原文的语义信息和文化背景,但需注意注解的准确性和适度性,避免过度解释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2. 意译的方式能够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的情感色彩,但需注意避免过度意译导致原文语义信息的丢失。
同时,习语、俚语的使用需根据英语读者的文化背景进行选择,确保其可理解性。
3. 折中的策略在处理詈骂语翻译时具有较好的灵活性,既保留了原文的语义信息,又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在遇到难以直译或意译的情况时,采取省略或改写的方式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试分析某一翻译作品中的翻译技巧《红楼梦》英译本翻译技巧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以其丰富的内容,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深受读者喜爱。
而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作品进行翻译,就需要翻译者具备一定的翻译技巧。
以下将结合《红楼梦》的英译本,试分析其中的翻译技巧。
1. 背景知识的运用《红楼梦》的故事背景是18世纪中国,它涉及到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翻译者来说,要准确地把握这些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原著内容并进行翻译。
在英译本中,翻译者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深入了解,运用了大量的注释和解释,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红楼梦》中的内容。
这种背景知识的运用可以使翻译更加准确、生动,更能体现原著的魅力。
2. 文化差异的转化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翻译时需要将原作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进行合理的转化,使之更贴近西方读者的文化背景。
在《红楼梦》的英译本中,翻译者对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转化,采用了类似西方文化的表达方式,比如在对话和场景描写中加入了一些西方的文化元素,使得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这种文化差异的转化技巧在翻译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红楼梦》在西方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和理解。
3. 语言的艺术处理《红楼梦》的语言非常美丽和优美,它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
对于翻译者来说,如何准确地表达原文的语言美感是非常重要的。
在英译本中,翻译者对原著中的古诗词、对联和修辞手法等进行了精准的翻译,保留了原著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色彩。
翻译者还通过对词语的选择和句式的变化,使得英译本更贴近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口语表达,使得翻译更加自然流畅。
4. 视角的转换《红楼梦》原著中描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悲剧,这些内容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可能比较陌生。
在翻译时,翻译者需要从西方读者的角度出发,进行视角的转换,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原著中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和人性弱点。
在英译本中,翻译者通过对部分情节和人物的解释和调整,使得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红楼梦》诗词英译移情比较研究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的故事情节及诗词对大众影响深远。
由于中国语言的独特性,充满浓厚的感性,所以诗词在翻译成英文时,往往会有所差异。
这其中就涉及到移情比较研究,这也是本文旨在探讨的话题。
首先,要讨论移情比较研究,必须先理解概念本身。
移情比较研究是一种比较分析方法,它涉及将文本从原语言(即源语言)翻译成目标语言,以发现移情的潜在影响。
移情研究的重点是从源语言的文化背景来研究目标语言的文本,以此进行有意义的比较。
在移情研究中,译者只是一个经纪人,而被翻译的文本却是一个储藏着大量文化元素的宝藏。
《红楼梦》中的诗词是作者对社会文明和婚姻关系的再现,诗词中对于感情的描绘也十分细腻。
中国文化的特色使《红楼梦》的诗词拥有了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的特点。
比如,英文版的《红楼梦》中使用“灵魂”字眼来形容妓女的情感,而在中文版中则是形象的用词;另一种是,中文的《红楼梦》中对人物的爱情描述十分传神,而在英文版中则是更加抽象的描述。
在《红楼梦》诗词英译过程中,移情研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保留原文表达的意思,译者可以根据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特点来更有选择性地表达源文本中的意思,从而让翻译文本更有感染力和表达力。
例如,诗句“玉颜寒及金石冰”(红楼梦),根据文化背景的不同,译者可以以更加形象的词句表达,比如“His cold beauty froze eventhe most precious stones”(他的寒冷的美貌甚至冻住了宝石),能更好地体现出原文中的意思。
从移情比较的角度来研究《红楼梦》的诗词英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从而使翻译文本更加感受真实。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除了要将原文的内容传达出来之外,还要尽量保留原文表达的意思和形式,以让原文所传达的文化背景能穿越文化藩篱传达给读者,从而加深原文的传播效果。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以《红楼梦》的诗词英译为研究对象,从移情比较的角度来研究,探讨中国文化与英文文化之间的差异,以此为译者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翻译策略。
《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三个英译本的詈骂语翻译对比研究》篇一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三个英译本詈骂语翻译对比研究一、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现实生活的巨著,其中不乏詈骂语的运用。
本文旨在通过语料库的方法,对《红楼梦》三个英译本中的詈骂语翻译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语料库的方法,以《红楼梦》原文及三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
通过收集整理詈骂语的实例,建立语料库,并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三个英译本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
三个英译本分别为:霍克思(David Hawkes)译本、杨宪益与戴乃迭(Y.C. & G.E. Daileader)译本以及霍金斯(John Minford)译本。
三、詈骂语翻译的对比分析1. 翻译的准确性在詈骂语的翻译上,三个译本均表现出一定的准确性。
然而,在具体翻译中,各译本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对于一些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詈骂语,霍克思译本在翻译时尽量保留了原文的语义,而杨宪益与戴乃迭译本则更注重语言的流畅性,对一些较为生僻的词汇进行了省略或替换。
霍金斯译本则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语义和语言流畅性。
2. 翻译的多样性在翻译策略上,三个译本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霍克思译本倾向于直译加注的方式,尽量保留原文的语义和语境;杨宪益与戴乃迭译本则更倾向于意译,对原文进行了一定的改编和再创作;霍金斯译本则介于两者之间,既保留了原文的语义,又注重语言的流畅性。
这种多样性使得不同译者对詈骂语的翻译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3. 文化因素的传达在文化因素的传达上,三个译本均表现出一定的努力。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一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詈骂语在翻译过程中难以完全传达其文化内涵。
例如,一些詈骂语中蕴含的讽刺、挖苦等情感色彩在翻译过程中可能被削弱或丢失。
因此,在今后的翻译中,应更加注重文化因素的传达,尽量保留原文的情感色彩和语境。
HB乔利《红楼梦》英译研究《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于18世纪。
其作者曹雪芹运用精巧的结构和众多的人物塑造,展现了一个封建社会的真实面貌。
这本小说也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20世纪,这本小说被英国著名汉学家霍克思和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全译成英文,为推广《红楼梦》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回目的英译对比研究,探讨霍克思和杨宪益在翻译风格和特点上的差异。
我们要了解《红楼梦》原著中的回目设计。
这部小说共有120回,每一回的标题都是精心设计的。
这些回目不仅点明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暗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例如,第二回的标题为“贾夫人仙逝扬州城”,既点明了贾母这个重要角色的去世,也透露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
接下来,我们来看霍克思和杨宪益在回目翻译上的对比。
霍克思是英国著名的汉学家,他的翻译风格以流畅、自然著称。
在他的英译本中,回目往往简洁明了,注重传达原意的神韵。
例如,他将第二回的标题译为“Jia Iron-非物质贵人去世”,准确地传达了原意,同时也保持了原标题的简洁。
相比之下,杨宪益的翻译风格以直译为主,力求保持原文的意象和韵味。
他将第二回的标题译为“The DowagerHousehold of Jia-Feather-Rite: Its Beginning and Development”,虽然略显冗长,但是准确地传达了原标题的含义和意象。
通过对比霍克思和杨宪益的回目翻译,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在翻译风格和特点上的差异。
霍克思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自然性,尽可能避免生硬和奇怪的表达方式。
他的翻译风格倾向于简洁明了,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而杨宪益则更注重保持原文的意象和韵味,他的翻译风格倾向于直译,尽可能忠实于原文。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作品,它的回目英译也展现了霍克思和杨宪益两位翻译大家的精湛技艺。
通过对比研究这两位学者的回目翻译,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翻译风格和特点上的差异。
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借鉴不同翻译方法的宝贵机会。
从《红楼梦》两英译本看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1. 引言在传统翻译观念里,译者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他们遵从的是“文本中心论”。
人们往往认为,译者要无条件地服从原文本和原作者,不得任意增添译者个人的主观因素。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这一因素被忽略。
如今,译者主体性对译作的影响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在对比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大卫?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两个英译本基础上,指出在对原文本的理解和处理上,两名译者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法。
而这种差异性正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2.文学翻译文学翻译是由文本、作者、译者、读者这四要素构成。
在对原文本(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基础上,译者才能更好地对原文本进行审美体验,以创造性的文字再现原文本的精神和实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即,在忠实于原文本的基础上,允许译者对原文本做出适当的叛逆,这种叛逆可以表现在语言、文化或文学性等方面。
3. 译者主体性查明建提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查明建,2003:1)。
换言之,在不脱离原文本的基础上,允许译者对译作一定程度上的叛逆,而这种叛逆正是译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4.《红楼梦》两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通过对比分析杨宪益和霍克斯这两英译本,可看出两译者对原文本有不同的解读,采用了不同的选词、句式、翻译手段等,体现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4. 1两译者对书名的翻译《红楼梦》一书围绕贾宝玉所佩戴的一块石头展开,而这块石头见证了贾府的兴衰。
霍克斯将书名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反映了译者对原文本整体的把握程度,这一译名合情合理。
相比之下,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将其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是从全局考虑的。
《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初探基于语料库的统计与分析一、本文概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自问世以来便以其深邃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文学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
随着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红楼梦》的英译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通过语料库统计与分析的方法,初探《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以期深化对这部伟大作品在英语世界传播与接受情况的理解。
本文首先将对《红楼梦》及其英译本的研究背景进行概述,阐述国内外对于《红楼梦》英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随后,将介绍本文所选取的四个英译本及其译者,包括他们的翻译理念、翻译方法以及各自在翻译过程中的独特处理。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利用语料库工具对四个英译本进行统计与分析,包括词汇选择、句式结构、翻译风格等方面的比较与探讨。
通过语料库统计与分析的方法,本文旨在揭示不同译者在翻译《红楼梦》时所采用的策略与风格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译文的表达效果和读者接受度。
本文还将探讨影响译者风格的因素,如文化背景、翻译目的、读者群体等。
本文将对《红楼梦》英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总结与评价,并提出对未来《红楼梦》英译工作的展望与建议。
通过对《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初探,本文旨在为《红楼梦》的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促进中华文化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交流。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语料库统计与分析的方式,对《红楼梦》四个英译本(分别由David Hawkes、John Minford、Yang ianyi和Gladys Yang、以及Sykes)的译者风格进行初步探究。
我们分别建立了这四个译本的语料库,确保每个语料库中的文本量、章节分布和原文内容一致,以便进行公平和准确的对比。
接下来,我们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在定量方面,我们运用语料库软件对各个译本的词汇、句法、篇章结构等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具体包括词频统计、关键词分析、平均句长计算、以及句式结构对比等。
[收稿日期]2010-03-25[作者简介]尹新华(1978-),女,江西永新人,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红楼梦》英译本的中国英语特色研究尹新华(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南充637009)[摘要]本文以中国英语的特点为依据,从词汇、句式和语篇三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的《红楼梦》英译本进行分析、研究,说明了如果中国英语运用得当,在表达中国特有事物中是有其独特作用的,以期对中国英语和外语教学发展的研究带来一些启迪。
[关键词]中国英语;词汇;句式;语篇[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52(2010)04-0029-041引言英语已发展成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对于诸英语变体的研究已成为国际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十年来中国英语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注意和研究热情。
World Englishes 杂志于2000年出版了一期主题为“Hong Kong English Autonomy and Creativity ”专刊;2002年第3期又是主题为“English in China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专刊。
在English Today 杂志上也陆续有关于中国英语方面的文章发表[1-4]。
中国英语自从上世纪80年代由葛传槼[5]提出后,一直以来颇有争议。
学者们有的持反对态度[6];有的表示怀疑,认为中国英语是一种干扰性或使用型英语变体[7-8];还有很多学者持肯定态度,相信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9-11]。
他们虽就中国英语的规范、地位、可接受性等问题各抒己见,但对中国英语持肯定态度的观点逐渐占据了上风[12]。
关于中国英语这一外语教学发展史上渊源久远的话题,在近期已成为外语科研活动中一个活跃的分支[13]。
但其中对于中国英语文化,包括中国人的英语文学原作、英语译本方面的内容的研究鲜见于各家学术期刊,为此,本文对此做了初步的研究与探讨。
笔者尝试以中国英语的特点为依据,从词汇、句式和语篇三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的《红楼梦》英译本(以下简称杨译本)进行分析、研究,旨在对中国英语的研究带来一些启迪。
2中国英语的定义及其特点早在1993年,李文中[14]便依据自己的学术见解给出了关于中国英语的严格定义:中国英语是指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
贾冠杰、向明友[10]在1997年又试着将中国英语正名为:操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
到了2004年,金惠康[15]也认为,中国英语以国际规范英语为核心,把中国独有的文化、事物、意念和传统等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传入国际(英语)社会,同时也融入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如别有风味的词汇、句式、认知方式及行文手段。
从以上定义可以得出,中国英语具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它是以标准英语为核心的一种正确规范的英语变体;其二,它在表达中国独一无二的事物、意念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三,它具有独特性,与中国本土文化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下面我们将以《红楼梦》杨译本为例,对其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以期为中国英语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给英语教学带来一些启发。
3《红楼梦》英译本中的中国英语作为英语新型变体的中国英语,具有其独特的词汇、句式及语篇特征:1.词汇具有表达中国文化的特定内涵,有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2.句式有鲜明的汉语言结构特点,多流水句、短句等;3.受汉语语言及思维长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第26卷第4期Vol.26No.42010年7月July 2010□文化研究□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方式的影响,其语篇模式与规范英语差别很大。
3.1词汇英汉语分属不同的语言体系,其语言文化背景迥然不同,要用英语描写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离不开一些汉语借词的。
总体来说,汉语中的一些中国特色词是通过音译和意译两条途径进入英语的。
3.1.1音译词。
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接触最多,语言上的相互影响也最大。
首先是一部分代表中国文化的词相继进入英语,成为最早的汉语借词。
其中除了对外贸易的主要输出品silk(丝)、china (瓷)、tea(茶)外,一部分植物名称也陆续进入英语,属于水果类的有lichees(荔枝),属于药材类的有ginseng(人参)等。
此外是一些有关商业的词,西洋人要和中国人通商,首先要懂得中国的度量衡和币制。
有些词如li(里)、mu(亩),便用“声音替代”法直接借过去了。
还有一部分词是从我国近代史实或官制借到英文里去的,yamen(衙门)便是这一类。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的繁文缛节留给西洋人很深的印象,kowtow(叩头)一词对他们来说已不是陌生的语词了。
另外,中国独一无二的事物kang(炕)等,他们也直接音译过去了。
最后便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空缺词,如yin(阴)、yang(阳)、lu-shih(律诗)、Kuanyin(观音菩萨)、Taoism(道)等。
3.1.2意译词。
在杨译本中,存在着大量的中国英语意译词,根据其语义及表达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类:首先是从原有英语词汇中转变而来的中国文化内涵词。
由于中西文化的显著差异,中国人用英语表达中国的特有事物和现象时,不可避免地要运用一些带有中国特色的新词,中国英语除了大量启用新词外,还会不同程度地改变原有英语词汇的词义,如动物词dog (狗),在英语中,既可以是中性,也可以含有贬义,还可以表示一种亲切的关系。
而在汉语中“狗”总是用于贬义。
如在杨译本中就出现了大量的带有贬义词性的狗的词汇和习语:A filthy pig or mangy dog(泥猪癞狗);Like the dog that bit Lu Dongbin———you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you.(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Desperation drives men to rebel and a dog to jump over a wall.(人急造反,狗急跳墙);One doesn’t expect ivory from a dog’s month.(狗嘴里还有象牙不成);a dog counting on its master’s backing(狗仗人势)等。
因此,要准确地表达以上词汇及其派生出来的联想意义,就只有借助中国英语表达方法,使译文准确地传达其特定的中国文化内涵。
其次是一系列文化空缺词。
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独一无二的东西,它们完全不为英语读者所熟悉和理解,因为英语文化中根本不存在相应的外部现实。
其中包括独一无二的中国宗教、历史、神话传说、文学及风俗习惯等。
如中国宗教术语:Buddha had suddenly shown him the light(醍醐灌顶);Buddha be praised!(阿弥陀佛!);chanting of sutras(佛经);来源于中国历史的习语:Tung Shih imitating Hsi Shih(东施效颦);The more you get,the more you want.(得陇望蜀);making a mountain out of a molehill (小题大做);wifely submission and virtue(三从四德);有关中国神话传说的习语:the Weaving Maid and Cowherd meet in Heaven(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以及源于中国文学的习语:cut open your stomach to hide a pearl(剖腹藏珠)等。
它们采用中国特有的说法来表达,给英文读者更鲜明的印象,既简洁又忠实地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再次是有关中国民间俗语的介绍。
俗语是群众生活经验的概括,是其思想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和群众习俗。
如A starved camel is bigger than a horse.(瘦死的骆驼比马大);Flies go for cracked eggs.(苍蝇不抱无缝的蛋);A toad hankering for a taste of swan.(癞蛤蟆想天鹅肉吃);Distant water can’t quench a present thirst.(远水救不得近渴);A dragon begets nine offspring,each one different.(一龙生九种,种种有别);the magistrate w ho goes in for arson but w on’t allow common people to light a lamp.(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等。
这些俗语,形式短小精悍,内容言简意赅,既恰当地保留了汉民族的文化特色,又收到了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最后是中国封建官制的介绍。
中国封建社会官制非常复杂,机构庞大。
要把中国古代官制准确、简明地介绍给西方读者,也必须借助中国英语。
如Palace Graduate(进士);Palace Examination(殿试);the Metropolitan Examination(大比);M inister of War(兵部尚书);a Commissioner of the Salt Inspectorate(巡盐御史);Liberation of the Imperial College(国子监祭酒)等。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因此,中国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在反映汉文化和汉语语言特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用来表达某些具有浓厚汉文化内涵的词语,以弥补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词汇和文化空缺。
3.2句式3.2.1习语通常由四个词组成,如Man proposes,30第26卷第4期Heaven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Other countries,other ways.(随乡入乡);Never Lose,Never Forget,Eternal Life,Lasting Prosperity.(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等。
汉语习语通常由四个汉字构成,结构简单而意义深远,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
中国英语(特别是其中的习语)句式受其影响,也通常由四个词组成,很好地传递了其中的特殊风味,读来也朗朗上口。
3.2.2句子结构通常是平行结构,如swallow his anger and hold his tongue(忍气吞声);The more you get,the more you want.(得陇望蜀);The higher the rank,the worse the memory.(贵人多忘事);Marry a cock and follow the cock;marry a dog and follow the dog.(嫁鸡随鸡,嫁狗随狗);the red of peach-blossom,the green of willows(桃红柳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