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专业型教师教育的三大误区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7
蔡晓东:三大观点做真的教育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6年第10期“孩子考一百分,你要对他好一点,因为他可能是未来的科学家。
孩子考零分,你也要对他好一点,因为孩子可能是未来的比尔盖茨。
”究竟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什么又是好的教育。
让我们来听听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蔡晓东的看法。
人物简介蔡晓东,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他是务实型校长,长期的教学管理经历,养成了他一步一步、扎扎实实推进工作的习惯。
蔡校长在博采众长中建成风格,日臻完美,成为一名当代教育家。
观点一:“好学生”要有批判性“好学生”应有志向、责任,有批判性思想记者:孔子说他比较喜欢学生颜回,因为颜回好学,而且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大哲学家穆尔也喜欢他的学生维特根斯坦,因为他比较好问。
请问蔡校长,您喜欢哪一类学生?蔡晓东:学生我都喜欢。
学生是各种各样的,我特别希望我的学生有比较远大的志向,有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是对自己、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
我也希望我的学生在思维上是非常活跃的、比较开放的,而且应该是具有批判性的。
记者:在您接触的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中,在他们身上有什么样的共同点?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蔡晓东:从我希望的角度来看,我认为现在所谓的“好学生”对于自己人生方面的思考有所欠缺,眼光不够长远。
他们成长的自主性、独立性不够。
记者:您刚才说希望您的学生有思想性、批判性。
在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围绕这个方向来培养孩子的?蔡晓东:我们学校比较注重孩子自主发展意识和成长的基本能力。
这两点其实是现在教育上的弱点,孩子只要一出生,家长把他的一切都设计好了。
基于这样的现状,学校开设了一门必修课——高中生生涯规划课程。
在高一年级,每周开一个课时,以此引导孩子思考自己的生涯: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要到哪去?你有什么样的目标?当你有了这样的目标后,你通过什么样的计划来一步一步实现?这跟高考是毫无关系的,但是它对我们的学生很有意义。
知识·能力·人格·素质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从它肇始就受到社会的关注,就面临着如何嬗变转型并脱胎换骨的苦苦思考与探求,尽管20多年来在名校林立、社会疑虑、自身嬗变的艰难历程中,逐渐构建了自已较具特点的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追求,但其基本价值取向仍徘徊在我国传统教育那种“功利性实用教育”的阴影中,依然没有走出现代中国文化中“把有限的价值当作人生的终极价值”的误区。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即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和素质本位来探讨和思考未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一、知识本位的高职教育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从开始起,就一直受到我国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并长时间的主导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传统教学观念是汇聚了几种教学思想源流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们是: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民族的重书本知识教学思想;20世纪初由一些留学海外的知识分子输入的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政府支持引进推行的凯洛夫的思想。
这种传统教学观念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十分强调教学的认识性质,强调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即间接经验)的传授与学习在教学中的基础或中心地位,并认为学生接触实践,增加直观经验和感性知识是为学习间接经验做准备的。
总之,这种教学观念对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但在教学实践中,普遍缺乏学生的主体活动,尤其是缺少“做中学”的环节。
因此其作用的局限性又是明显的: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虽然是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因为学生任何素质的发展除了要学习间接知识经验、掌握一定的知识基础之外,还要通过亲身活动的磨练和直接经验的积累,才能实现任何素质的发展。
而且对于发展来说,后者比前者显得更为重要,更为复杂。
第二,知识教学可以完成部分发展目标,但不能完成全部的发展目标。
因为知识学习的活动所能引起的发展主要限于知识学习活动相关品质上(当然这些品质主要是通过学习实践而形成,不是仅靠“学习学”的知识而形成的,如智力、学习能力、刻苦学习的精神和态度等),而它对于学习活动之外,人的生活所涉及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等等,提供的实践锻炼机会是贫乏的。
教研员年度考核总结教研员年度考核总结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总结吧。
总结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研员年度考核总结(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研员年度考核总结1光阴荏苒,转眼间紧张而又忙碌的一学年工作又结束了。
回顾过来一年的工作,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研员,我在各级领导的帮助和同仁的指导下,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下面,我将一年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加强学习,提升素质作为教研员,我深知这项工作决定着一个区域的教学质量,教研员的水平决定着一个区域的教师的素质,教研员的理念决定着一个区域的教改方向。
在工作中,为了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我不断加强学习,读各类业务书籍,浏览各类教学网站,获取更新的教学信息,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
1、着重研读课标。
通过我县有效课堂教学改革活动的深入开展,自己对课程新标准有了更深一层的学习和认识。
在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我对课程标准体会的更加深刻,能够用课程标准指导、服务于教学。
2、着重对教材进行深度的研究。
首先,对全套教材的整体结构及编排特点进行学习与研究,同时,对每一册的单元布局及主要篇章进行重点分析。
其次从多角度对初中数学阶段的教材进行梳理,在自己头脑中构建知识框架图,以此引领学科教师浏览并进一步内化构建知识体系。
3、关注教育信息。
学习了《中学数学教育》《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等会相关书籍,充实自己,了解教育最前沿的信息。
二、具体任务完成情况1、下乡视导情况深入学校进行视导调研,在视导调研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努力做到贴近教师的教学思想,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贴近教师的教学困惑;同时视导调研于一线教师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进行会诊号脉,对话研讨,案例解剖,实现引领导航作用。
通过走进课堂,更多的接触教师与学生,了解他们在教与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总结推广教师们的先进经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当好课程改革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精选6篇)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次培训,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充电机遇。
教育局给我们提供了这个再学习、再提高的平台,让我们凑集在一起相互交换,一起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我们不仅学到了丰盛的知识,还提高了业务素质。
郑金洲老师曾说过:教师要在反思中提高、在研究中成长、在锤炼中升华、在探索中进步、在“积识”中“成智”,否则一不留神就会陷入“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让他面对明天的未来”这种尴尬的境地。
培训中老师倾泻了很多心血,他们根据要求精心筹备,毫无保留地把他们的所知传授给我们。
这次培训,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受益匪浅。
在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有效的教学”、“教学,如何有效”等等。
培训内容虽然很少,但结合培训内容重新审视自己,我发现了自身的许多不足,一路走下来,填补了我平时教学中的漏洞。
基本方法:以旧引新、情境引入、操作引入、开门见山、谈话引入、游戏引入……要求做到三个字:短、平、快。
1、以旧引新——最传统的方法。
找到新旧联系,设置悬念。
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紧密,先前学习的知识、经验、基本思想方法为后继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后继学习的知识是对数学知识领域的发展,能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丰富。
2、情境引入。
创设生活情境和现实背景。
当数学知识与一定的现实背景结合起来,它才建立起逻辑意义,同时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具体情境与现实的数学知识背景,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体验与理解。
3、创设趣味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千篇一律的、刻板的、多次重复的事物,很难吸引人们的注意,相对变化、新奇性的刺激物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4、操作引入。
动手操作是小学最热爱的一种活动方式。
初中七年级地理湘教版教学反思5篇初中七年级地理湘教版教学反思【篇1】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
在教学中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反思是教师以自我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我在职业中所作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教育情景中,从更宽广的社会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深究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反馈等,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经过本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工作反思。
一、经验总结1.重视并且加强团体备课,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提高自我。
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院。
仅有搞好大家共同提高、发展才能从整体提高年级教学质量。
团体备课就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它能够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团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如果仅靠个人孤军奋战冥思苦想,有时会出现一些知识错误,经过团体备课,取长补短,能够互相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能明显提高教学质量。
是体合作、探究、创新的一种好模式。
团体备课促进教师间的团结协作,营造简便愉快的工作环境。
是最终高考取得成绩的一个有力保证。
2.转变自我的主角,让学生“主导”课堂新课程不仅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并且要求教师的主角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我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活跃的的教学气氛,构成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简便愉快的心理状态,来进取思维与探索。
3.欣赏学生、适时的赞扬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2022年2月第7期Feb. 2022No.7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析——以“儿童文学”课程为例蓝婷婷(玉林师范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摘 要] 课程思政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途径。
探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特别以“儿童文学”课程为例深入论述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当前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难。
根据“儿童文学”课程内容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以期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关键词] 课程思政;学前教育;儿童文学[基金项目] 2019年度玉林师范学院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智能制造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研究”(2019XJJGYB16)[作者简介] 蓝婷婷(1992—),女,广西玉林人,学士,玉林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学前教育政策、幼儿园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7-0029-04 [收稿日期] 2021-09-29引言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课程思政建设则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首要问题的重要答案。
通过课程思政建设,高校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除讲授专业内容外,还应发掘本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1],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党情怀、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等。
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未来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更加具有课程思政建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因为只有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具备过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未来工作中对幼儿的人格培养进行正确地引导和启蒙,对幼儿的人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进而培养出下一代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大课堂融合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究与实践作者:史晓春来源:《疯狂英语·教师版》2012年第04期摘要:“三大课堂融合教学体系”(即课堂、校园和社会融合教学体系)构想建立在相关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是四年院级重点课题研究的成果。
该体系立足于国家教学大纲要求,深入研究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构架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状况来不断完善与改进教学体系,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成为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三大课堂融合教学体系;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31(2012)11-0056-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2.04.0161.引言在外语人才的培养上,多数学校已经对培养计划进行了改革,国家教育部也制定了新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版)。
这一教学大纲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男佐民,范谊,2007: 2)。
自2004年女院开办英语专业伊始,对于如何办好英语专业就开始了探究与实践。
1998年《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指出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存在5个“不适应”,涉及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教学管理等方面。
发现问题是整合的前提,或者说整合本身就是发现和梳理问题的过程。
因为只有不同的视角或立场才会折射出先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彭宣维,2009: 32)。
如何改变这5个不适应,无论是新办英语专业还是具有历史积淀的名校英语专业都要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探究这5个方面的问题,并且把相关内容进行整合,确保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整合是学科发展的需要,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立足点,这就是科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动机(彭宣维,2009: 31)。
经过八年的专业创建和四年的课题研究,在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了具有女院英语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我系构建出了三大课堂融合教学体系。
改革职业中专语文教学方法的思考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职业中专根据本校特点和地域特色分别在人才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的改革,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才能确保教学效果的实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笔者对改革职业中专语文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思考。
1 语文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随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课教学方法也作了一些改进。
不少语文教师重视启发式教学,不但教得实,而且教得活,有些教师不但研究教法,还研究学法;还有些教师注意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近来也有把电脑搬进课堂的。
他们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但从大面积学校来看,一般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老一套。
例如,主要由教师讲,满堂灌;普遍采用“三大块”教法,机械地划分段落大意,简单地归纳中心思想,抽象地概括写作特点;“三多一少”的现象仍然存在,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思想意义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具体内容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表现方法多了,而相反的是,扎扎实实的语言教学少了。
又如,作文前缺少必要的启发和指导,批改作文忽视语言通顺不通顺,未能教给学生怎样把不通的改通,怎样从写通到写好。
如此等等,问题很多。
至于有些教师不会说普通话,不会朗诵,不会写通顺文章,乃至不会使用电脑,那就更增加了教法改革的困难。
具体来说,语文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如下:1.1教学方式单一目前高师院校教学方式仍以接受式为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制约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2教育思想和观念落后传统教学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并将其主导作用绝对化、扩大化。
事实上,任何教师都不可能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只能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其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其自觉地学习。
1.3 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不明显一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只是改变了将内容表现出来的媒介方式,即由以黑板作媒介转为以屏幕为媒介,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办好“政府订单班”的几点思考何启明(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恩施445000)摘要:“政府订单班”应尽快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修订工作,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理想、信念教育,改革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效果,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推动恩施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的大提高和学院事业的大发展。关键词:订单班;人才培养;师资团队;教学评价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000-2011/ES(2016)03-0013-03
恩施州委、州政府决定今年秋季学期在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开办300人的学前教育和小学全科教师班,这是州委、州政府对我院的信任,同时也是我院的重要发展机遇。为了不辜负州委、州政府的信任和社会各界的期盼,这是摆在所有职院人面前的一道课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几点思考。一、尽快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修订工作人才培养方案是办好一个专业的纲领性文件。对新开专业而言,制定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专业带头人要尽快邀请业内专家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及任课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修订工作。(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综合素养等方面的要求要与行业(小学、幼儿园)真正对接。(三)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后,专业带头人要组织包括班主任在内的所有任课教师学习。要让整个教学团队明确一个共同目标,明白课程定位,形成一种合力。(四)课程负责人要尽快选定(自编)教材,制定课程标准。组织任课教师学习课程标准。二、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一)做一个明白的教师。每个任课教师都要明白自己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怎样检验培养效果这些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二)认真组织好教研活动。课程负责人要切实负起责任,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对教学中存在
收稿日期:2016-08-26
作者简介:何启明(1963-),男,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英语教学。
论专业型教师教育的三大误区龙宝新(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专业型教师教育不是教师教育的完美形态,理性审视其误区是当代教师教育改革的认识起点。
专业型教师教育的三大误区是其内蕴的简单化思维、唯方法论缺陷和唯智主义倾向。
回归教师文化,关注教师的教育生活样式的创造,是专业型教师教育走出这三大误区的现实出路。
关键词:专业型教师教育;简单化;唯方法论;唯智主义倾向;教师文化专业型教师教育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的主流形态,客观、理性地看待这种教师教育形态的历史性进步与现实性缺陷是改革者稳妥推进教师教育变革的认识起点。
任何事物都是一种不完善的存在,都是其迈向完美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专业型教师教育亦是如此。
发现了专业型教师教育的误区和缺陷就是找准了对其进行积极变革的入手点。
我们认为,专业型教师教育的三大根本误区集中体现在其所内隐的简单化思维、唯方法论缺陷和唯智主义倾向上。
一、简单性的思维专业型教师教育致力于提升教师行为、教师行业、教师培养过程的专门性品质,致力于提高教师发展过程中的自觉化水平,从而使之带上了理想化、理性化、标准化的色彩,最终把教师成长的复杂过程简单化了。
①在专业型教师教育中,“理想化”体现为它对专业型教师要求的理想化上,它试图用理想、完美的教育观念、技能来规范教师的教育实践,设计教师的教育素质结构,进而把完美的理论与混沌的实践混为一谈等;“理性化”体现为它对专业教育判断、教育观念的倚重,对教育专家的膜拜,对社会化、市场化机制的依附等;“标准化”体现为它试图用专业标准、资格制度来统一教师的教育生活及教育实践,忽视了教师个性化的受教育需要等。
在这些倾向的作用下,简单化的教育思维被使用,进而使专业型教师教育表现出某种机械性和肤浅性。
进而言之,这些“简单性教育思维”主要有五种变式,即实体思维、类比思维、实在思维、线性思维、抽象思维等。
首先是实体性思维。
所谓“实体思维”,它是指“将教师的专业素质预设为客观存在的 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教师教育研究项目“免费师范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JSJY2012ZD03】;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优秀教师培养”【09-257383】。
作者简介:龙宝新(1973—),男,陕西洋县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课程与教学系主任,主要从事教育基本原理及教师教育研究。
①莫兰指出,“简单性”有六种类型,其中就包括“理想化、理性化、标准化”这三种。
参见[法]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吴泓缈等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7.实体,或是理论知识、学科知识,或是教学知识、技能技巧,以此来诠释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忽视教师发展的过程及其深刻丰富意义”[1]的教育思维方式。
在专业型教师教育中,教师教育者要在教师身上培养的是教育素质、教育观念、专业品质,而非那种不断生成中的参与教育生活的样式或图式,即教师文化。
对教师而言,他总是生活在教育境脉、文化系统之中,他的任何教育判断、教育观念、教育素质都会随着教育实践、文化境脉的变动而改观,故实践思维更能反映教师发展的现实状态,实践合理性是支撑教师的现实教育行动的至高依据。
其次是类比思维。
在专业型教师教育中,类比思维体现在它试图通过与律师、医生等行业类比的方式来建设教师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引领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由此,一些其他专门性行业的“专业”概念、培养机制、评价标准等被引入了教师教育之中,以其他专业为“模板”来修剪教师行业,教师专业的个性、特性被遮蔽,教师教育本性的彰显受抑,甚至沦为其他行业专业化的仆从。
其三是实在性思维。
一切教育行为、事象的存在与否以可见、可视、可感、可概念化、可符号化为判断标准,无视象征空间、意识形态空间的存在,试图用理性眼光来穿透教师的教育生活,从而将左右教师的教育行为的另一条根据——象征语法②等排除在教育生活之外。
其四是线性思维。
在处理教育知识观念与教育行动、教育技能与教育实践等关系上,专业型教师教育认为前者与后者之间具有简单对应性、普适性和普遍迁移力,二者之间是一种上位与下位、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其五是抽象思维。
在专业型教师教育中,该思维方式表现为它倡导教师脱离教育生活的境遇、意向、时空、情势来思考教育问题,将复杂的教育活动通过“解析、定性、简约、压缩”[3]等方式将之还原为抽象的教育概念、观念、逻辑、规则,将活生生的教育实践“提炼”成为干瘪的、毫无生气的概念木乃伊(尼采语),从而,具体、鲜活的教师形象、教育事实不复存在。
故此,王建政指出,“教师专业的内涵,很难用已经过去的教师存在的历史,用归纳提取的方式,来映射现在的、当下的教师专业内容。
”[4]实际上,当代教师教育最需要的不是上述教育思维,而是实践性思维、背景性思维、关系性思维和隐喻性思维。
所谓“实践性思维”,就是强调教师教育必须正视多“棱角”、多侧面的真实实践形态,以之来丰富教师的文化样态,发展教师的实践智慧,追求多元理论视角在教育实践中的整合和兼容;所谓“背景性思维”,就是指教师教育要将理性、观念、知识放置到具体教育境脉当中去理解、去认识、去发展,而非将之滞留在抽象的教育概念系统中去理解,“当在认识对象与它的背景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反馈作用的组织时,就存在复杂性”,[9]进而教师对教育活动的认识就更为全面、妥当了;所谓“关系性思维”,就是调教师教育的使命在于建构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多元文化关系,让教师在回归复杂、多样的现实教育生活来自由自主地发展自己的生活样式,丰富自己的文化样态,努力实现其全面、总体的发展;所谓“隐喻性思维”,就是强调教师教育生活的意义性,强调理性难以完全穿透它,教师教育应该在变革教师象征文化中的意义与象征语法中让教师的教育生活重新获得深度,彰显魅力,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师象征文化这一教师教育资源。
在教师的现实生活样式,即教师文化中,这些思维得到了有机统一和生动体现。
关注教师文化的创生与发展是专业型教师教育走出其思维误区的有效出路。
二、唯方法论的缺陷教师之所以能够专业化,是由于在教育活动有许多有效的方法可资应用,掌握方法是通向教师专业化之“门”。
专业型教师之间在内在素质(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道德等)上的差异最终体现为教师在其教育方法上的差异,教育素养的差异需要通过教育方法上的差②“象征语法”是指符号与其象征物之间的对应规则或对应方式。
异来体现、来放大,使之具体化。
进一步说,教师的专业性是通过对教育方法的占有、应用、驾驭来实现的:教师学习专业教育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将之在教育实践中转化为专业的教育方法,教师的专业技能本身就是一系列熟练教育方法的有效组合和自动化连接,教师的专业道德是其开展教育活动的工具,具有方法的特性。
可以说,教师专业的教育情意、教育态度、人格特征在教师教育中也被工具化、方法化,被视为提高教育活动之专业性的一种手段。
故此,专业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在知识、观念、技能上的差异最终就体现为方法上的差异。
换言之,专业的教师就等于“专业的教育理念+专业的教育方法”,各种专业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等信息“传递给教师后会自动转化为教学实践”。
[5]所以,教育方法是教师专业化工程的聚焦点,专业型教师教育就是为了交给教师科学的教育方法,运用、选择教育方法的智慧而存在的。
可见,对方法的膜拜是专业型教师教育的独特气质所在,正如多尔所言,“没有关于‘方法’课程的教师教育方案不能称其为教师教育方案;正如没有教授‘方法’的教科书不能称其为教科书一样;也正如不具备方法论的课时计划不能称其为课时计划一样”,简言之,“方法已经成为一切教学的意义载体”。
[6]实际上,在教育活动中推行唯方法主义是专业型教师教育着力构建作为“理性人”的教师形象的重要内容,因为“理性不仅是一种能力,对能力的膜拜同时意味着对理性方法的推崇,理性主义是一种方法主义”。
[7]就教育方法的本性来看,每一种教育方法都是教育理性、教育观念的具体化、技术化、程序化,方法的特征是“把我研究的每一个困难问题分解为尽可能多的部分,这将是更好地解决它们所必需的”,方法的实质就是“按秩序推进我的思想,从最简单和最易于认识的对象开始,以便渐渐地好像上梯级,直到达到最复合的认识”。
[8]所以,方法具有线路性的特征,即将一个真实、复杂的教育问题分析为一些简单的小段、小步子,然后对其进行优化组合、重新排列,使其担负起特有的功能,进而实现对教育问题的解决。
教育方法是人为创造出来的,它具有可复制、可拆解、可程式化等特征,故“方法就是所有人都可以在后来遵循的‘道’”。
[9]可以说,教育方法就是一种教育规则,整个教师教育就是“制造”教育方法的作坊和车间:一方面,它可以从专家所提出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中演绎出一系列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从基层教育实践中收集教育方法,并对之进行分析、改造、重新拼盘,进而以之来武装教师的头脑。
可见,对教育方法的打造与操纵是专业型教师教育克敌制胜的法宝。
实际上,任何方法都是有局限性的,立足于唯方法论基础之上的教师教育并不能够对教师这一特殊的育人性职业带来诸多的推动与启迪。
相反,对教育方法的膜拜常常会压制教师教育智慧、教育精神、教师文化的孕育与成长。
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出:其一,教育方法冻结了教师的教育智慧。
作为专业型教师教育的最高智慧——实践智慧的根本特征是将教育理性与教育境遇结合了起来,使之转变成一种教育机智,以帮助教师实现对教育问题的机便有效、合情合理地应对。
实践智慧是教师教育生活中“涌现”出来的一种专业品质,它不可程序化、不可复制、不可再生,因而也难以方法化。
当教师一切求助于教育方法,一切按部就班进行时,他就会“使得个人的经验、感受从操作方法中抽离,在教育中,这种方法追求绝对的量化,导致学生创造力的缺乏、呆板”。
[10]最终,教师的教育智慧也会因此而胎死腹中。
同时,方法冻结智慧的另一原因还在于:方法是按照规则行事,而“智慧是无立场的”,[11]它往往遵循例外原则行事,故方法常常与智慧处于冲突之中。
在专业型教师教育中,方法论的强势地位处处压制着教师实践智慧的扑土,故实践智慧在专业化的视野中难以实现。
其二,教育方法抑止了教师的文化创造力。
教师文化的发展就是教师不断创造出新的教育生活样式的过程,其发展是教师在创造性地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中完成的。
在发展中,教师会遭遇一些例外事件,对这些事件所形成的特殊应对方式就构成了教师文化的创造活动——“当一件发明被许多个人接受时,才能变成文化特质”。
[12]所以,教师文化的发展就是经历教育生活事件、调适教育生活方式、沉积文化图式的过程。
然而,专业型教师教育所倡导的教育方法大多是教育专家对有效教育做法进行合理化加工的产物,③都带有一定闭门造车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