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异向运动与近用斜位
- 格式:doc
- 大小:304.00 KB
- 文档页数:12
正、负的相对性辐辏力【(PRC)及(NRC)】检测:近方水平斜位异向转动检测,是运用錂镜量测出患者在近方维持水平方向(辐辏力及开散力)的【两眼单一视】能力。
因为錂镜度的介入,可以造成视网膜黄斑部对应的不一致,因此逐渐的增加錂镜量,藉此錂镜量的加大来强迫患者的【双眼异向转动系统运作】,以补偿此一不对应的情况(图1)(图2)(图3)。
因此由这种双眼加大錂镜量造成视网膜不对应的情况,可以测量出患者对于维持此【双眼单一视】的能力有多强。
检测设定:1. 瞳孔距离:近用PD2. 灯光设备:正常近用灯光(良好的照明)3. 视标设置:近用可见单眼最小视标4. 验光距离:40公分5. 置入度数:(1)惯用度数(旧眼镜度数)(2)新的度数(近方全矫正度数)(3)老花度数:老花者(FCC横直线一样黑),依情况取所要的数值!6. 置入錂镜:双眼錂镜,0朝上,并且指标归零(图4)检查程序:1. 将验光仪的遮眼板打开,请问患者他看到的是什么情形。
l 它应该会看到单一清楚的视标(图5A)l 如果患者是看到两个视标(双影),就必须先停止这一个测试,并且检查是否会有复视的情况,是单眼复视?还是双眼复视?2. 请患者注意着视标,并且在检查过程中,努力维持视标的清楚,检查者在这个检查中,需要注意下列4种情形:l 视标变模糊(模糊点)(图5B)l 视标变成两个(破裂点)(图5C)l 视标又恢复成一个(恢复点)(图5D)l 当患者没有看到以上三种状况,却看到视标往右或往左跑,这代表会有一只眼睛抑制。
当发现患者抑制时,那此检查方法就属于无效,也就是停止测量。
并且纪录哪一只眼抑制!如何判别是哪只眼睛抑制呢?首先询问患者是跑向哪个方向,因为视标移动会朝向【未抑制眼】的方向移动,举例来说,如果使用基底朝外(BO)检测辐辏量时,患者报告视标正在往右移动,则是左眼看到视标移动,这样代表着【右眼抑制】。
因为此时左眼的錂镜顶点朝向右边,因而得知(图6)。
详解眼位(眼隐斜视)问题由《美式21项验光视觉检查法》书作者黄炳南先生撰写在广大验光员学习屈光检查后,让更多的验光人员了解视觉,我们必须对眼位这个概念了解清楚,要知道它到底是表达什么意义,作用是什么?眼位的定义是什么?首先,我们要知道,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隐斜视,没有一个人有绝对的正眼位,当隐斜视大到一定的程度时,当融像贮备代偿不足时,就会有不同程度的视觉问题出现。
这些视觉问题就是可以通过对眼位的测试,得到可靠的依据,再对眼睛视觉进行矫正。
测试方法与处理方法,请参考《美式21项验光视觉检查法》书或《隐斜视测试与AC/A比值的分析》.再次让我们看一下英文是怎样表示眼位:“Distance lateral phoria”:我们常以“远眼位”为表示,但如从英文整体的含义上来说,应该“视远时水平性隐斜视”。
Phoria表示为隐斜视,但出现显斜视时,英文是用“heterotropia或strabismus”来表示的。
“Near lateral phoria”:我们常以“近眼位”为表示,但如从英文整体的含义上来说,应该“视近时水平性隐斜视”。
当我们在测试眼位(水平性隐斜视)时,就是破坏两眼的融像,通常我们分离融像的方法有四种:红绿分离法、偏光分离法、棱镜分离法、成像不同分离法(马氏杆法就是)。
每种方法各有优点与缺点,也就是说,各种方法测试出来的数据有小偏差,但远眼位(视远时水平性隐斜视)测试时,偏差的数据更小,近眼位(视近时水平性隐斜视)时,偏差的数据略大些。
(以后有机会可以写出各种方法测试的优缺点文章)一、正位眼与隐斜视没有隐斜视的两眼我们称为“正位眼”,又称正位视。
在融像机能大部分或完全消失的情况下,眼球仍能维持其功能性原在位,无偏斜趋势的状态。
如两眼注视一物体时,遮盖其中一眼,而两眼视线仍能准确的投向该物体,且不出现分离现象。
但实际上绝对正位眼是不存在的。
每一人都有隐斜视存在。
只是每人的隐斜视程度、情况不一样而已。
浅谈断层相对运动方向的判别方法作者:徐玉山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7年第21期[摘要]断层广泛的发育于不同的构造环境中,类型很多,形成机制各异,大小差别极大,因此,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各不相同,其中首要的环节就是识别、判断断层的存在并且给断层分类。
其中断层相对运动方向的判别又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断层位移相对运动断层面识别方法中图分类号:TD2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1-0026-011.引言在进行断层识别的过程中,方法是多样的,在确定地质整体情况的基础上确定采用何种方法是当前比较集中的一种手段,采用综合方法识别断层非常重要,本文主重点介绍断层相对运动方向的判别方法。
2.断层的相关概念岩层受地应力作用后发生破裂,在力的继续作用下沿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显著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
它是构造运动中广泛发育的构造形态。
它大小不一、规模不等,小的不足一米,大到数百、上千千米。
但都破坏了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在断层带上往往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
沿断层线常常发育为沟谷,有时出现泉或湖泊。
2.1 断层面和断盘断层面是岩块沿之发生相对位移的破裂面。
?断盘指断层面两侧的岩块,位于断层面之上的称为上盘,断层面之下的称为下盘,如断层面直立,则按岩块相对于断层走向的方位来描述。
?断层两侧错开的距离统称位移,按参考物的不同,有真位移和视位移之分,真位移是指断层两侧相当点错开的距离,即断层面上错断前的一点,错断后分成的两个对应点之间的距离,称为总滑距;视位移是断层两侧相当层错开的距离,即错动前的某一岩层,错断后分成两对应层之间的距离,统称断距。
2.2 断层的分类通常按断层的两盘相对运动分为:①正断层,是断层上盘相对下盘沿断层面向下滑动的断层。
②上盘相对上升的称为逆断层。
根据断层倾角大小进而分为高角度逆断层和低角度逆断层,他们之间以45°角为分界。
③两盘沿断层走向作相对水平运动的是平移断层,又称走向滑动断层(简称走滑断层)。
三、屈光检查㈣、简答1.简述双眼视产生的条件。
(1)双眼视产生的知觉条件:双眼视觉知觉正常或接近;双眼视网膜具有正常的对应关系;具有良好的单眼注视力;双眼有共同的视觉方向;双眼有一定的融合能力。
(2)双眼视产生的运动条件:双眼在各个运动方向上保持运动的协调一致,并有一定的运动幅度;双眼有协调的同向和异向运动,并有一定的运动范围。
注视远处时,双眼视线能达到平行;注视近处时双眼能与所用的调节协调的行使辐辏与分开;侧方运动时,双眼始终以相同的速度和幅度同时运动。
(3)双眼视产生的中枢条件:双眼视野的重叠部分必须足够大;大脑的中枢必须发育正常。
2.什么是双眼视觉?双眼视是外界物体的影像,分别落在双眼视网膜的对应点上(主要是黄斑部),神经兴奋沿知觉系统传入大脑,在大脑高级中枢把来自双眼的视觉信号分析,综合成一个完整的具有立体感知印象的过程。
双眼单视包括同时视,融合知觉,立体视觉。
3.如何用马氏杆定性地检查看远水平隐斜视?(1)在无杂光的半暗室中,嘱被检者双眼注视5m远处光点。
(2)在一眼前水平放置马氏杆,此时,双眼看到一条竖线和一个光点。
(3)竖线和光点重合在一起时,说明无水平隐斜视存在;竖线相对光点来说在放马氏杆眼的一侧时,说明有内隐斜;竖线相对光点在无马氏杆眼的一侧时,说明有外隐斜。
4.如何用马氏杆定性地检查看远竖直隐斜视?⑴、在无杂光的半暗室中,嘱被检者双眼注视5m远处光点。
⑵、在一眼前放置竖直马氏杆,此时,双眼看到一条横光线和一个光点。
⑶、横光线和光点重合在一起时,说明无竖直隐斜视存在;光点在横光线的下方时,说明放置马氏杆眼的眼位低(或另一眼上隐斜);光点在横光线的上方时,说明放置马氏杆眼的眼位高(或该眼上隐斜)。
四、处方㈣、简答1.处理调节集合病例的常见方法。
⑴通过视觉训练改进融像聚散功能,常见于集合不足病例。
⑵近距离采用正镜附加,常见于集合过度病例。
⑶使用棱镜矫正,常见于散开不足病例。
㈤、论述1.试述远视眼的内斜视、内隐斜和竖直隐斜眼镜处方原则(1)15岁以下儿童应在充分麻痹睫状肌的基础上验光试镜,眼镜处方可按全矫正度数减去1D调节的远视度数处方。
详解眼位(眼隐斜视)问题由《美式21项验光视觉检查法》书作者黄炳南先生撰写在广大验光员学习屈光检查后,让更多的验光人员了解视觉,我们必须对眼位这个概念了解清楚,要知道它到底是表达什么意义,作用是什么眼位的定义是什么首先,我们要知道,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隐斜视,没有一个人有绝对的正眼位,当隐斜视大到一定的程度时,当融像贮备代偿不足时,就会有不同程度的视觉问题出现。
这些视觉问题就是可以通过对眼位的测试,得到可靠的依据,再对眼睛视觉进行矫正。
测试方法与处理方法,请参考《美式21项验光视觉检查法》书或《隐斜视测试与AC/A比值的分析》.再次让我们看一下英文是怎样表示眼位:“Distance lateral phoria”:我们常以“远眼位”为表示,但如从英文整体的含义上来说,应该“视远时水平性隐斜视”。
Phoria表示为隐斜视,但出现显斜视时,英文是用“heterotropia或strabismus”来表示的。
“Near lateral phoria”:我们常以“近眼位”为表示,但如从英文整体的含义上来说,应该“视近时水平性隐斜视”。
当我们在测试眼位(水平性隐斜视)时,就是破坏两眼的融像,通常我们分离融像的方法有四种:红绿分离法、偏光分离法、棱镜分离法、成像不同分离法(马氏杆法就是)。
每种方法各有优点与缺点,也就是说,各种方法测试出来的数据有小偏差,但远眼位(视远时水平性隐斜视)测试时,偏差的数据更小,近眼位(视近时水平性隐斜视)时,偏差的数据略大些。
(以后有机会可以写出各种方法测试的优缺点文章)一、正位眼与隐斜视没有隐斜视的两眼我们称为“正位眼”,又称正位视。
在融像机能大部分或完全消失的情况下,眼球仍能维持其功能性原在位,无偏斜趋势的状态。
如两眼注视一物体时,遮盖其中一眼,而两眼视线仍能准确的投向该物体,且不出现分离现象。
但实际上绝对正位眼是不存在的。
每一人都有隐斜视存在。
只是每人的隐斜视程度、情况不一样而已。
Von Graefe法与马氏杆法测量隐斜的比较研究(上)验光与配镜,V onGraefe法与马氏杆法测量隐斜的比较研究(上)【摘要】目的:隐斜是一种潜在性的眼位偏斜,临床上可以用多种方法检查隐斜,不同的检查方法很难在测量结果间进行比较.本文旨在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准确性,适应人群和各自的优缺点,为临床医生和视光师在使用综合验光仪检查水平隐斜时选用何种方法提供借鉴.方法:20名志愿者参加本实验,其中男l1名,女9名,平均年龄为22.2岁,屈光不正度数在一O.5OD~一6.OOD之间,排除双眼视功能障碍以及斜视者.用综合验光仪对所有受试者的屈光不正进行矫正,然后分别用马氏杆一三棱镜法和V onG阳efe法检查隐斜.每个方法测量两次,全部记录并取平均值,所得数据用SPSSR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V onGraefe法测量结果比较稳定,对各种屈光状态人群都适用,测量时间较短,测量条件只需要半暗室.两次测量的结果差异都在3以内,符合国际上对隐斜测量的标准,一次成功率达到1O0%.2.用马氏杆一三棱镜方法测量隐斜,所得结果不稳定,主要是因为两次测量结果差异较大,一次成功率只有90%,对于较高屈光不正度数者马氏杆三棱镜方法不适用,检测必须在暗室进行.结论:与马氏杆法相比,V onGraefe法是一个更方便,实用,准确的方法.【关键词】:隐斜水平隐斜综合验光仪马氏杆三棱镜法1,概述1.1隐斜的基本概念人的眼位可以分为正位,显斜位和隐斜位.正位就是两眼不用任何努力,眼外肌就可维持平衡,并可保持双眼合像;显斜位即两眼相对位置的不正常,即一只眼使用时,另一只眼偏斜;隐斜位是一种潜在性的眼位偏斜,但能在融合反射控制下保持双眼单视, 以强制两眼球保持在正位而不显出偏斜,一旦大脑融合作用遭到阻断(如一眼被遮盖时)或失去控制(如在过度使用目力或精神疲劳时),眼位偏斜就会表现出来.1.2隐斜的临床分类临床上隐斜的分类方法较多,根据当被检查者报告达到检查终点时被检查眼前残余的棱镜的方向, 可以分为水平隐斜(LateralPhoria,包括外隐斜和内隐斜),垂直隐斜(V erticalPhoria,包括上隐斜口金一鸣/文和下隐斜,旋转隐斜).根据测量时视标与被检查眼之间的距离,可以分为远距离隐斜(DistantPhoria)和近距离隐斜(NearPhoria).外隐斜(exophoria)是眼位有向外偏斜的倾向,平时可用矫正性融合反射所控制,使不出现偏斜并能保持双眼单视.一般外隐斜如超过5可出现症状,但也要看患者的融合功能而定,如有人看近虽有10外隐斜,由于融合性辐辏好,可无症状;反之,有人看近外隐斜4,属正常范围,但融合性辐辏差,反而出现视力疲劳.旋转隐斜(cyclophoria)是一眼或两眼的角膜12点钟方位有偏向鼻侧或颞侧的倾向, 通过上下斜肌的平衡作用大多可保持正常眼位,但患者可因斜肌过度紧张而引起眼肌疲劳.内隐斜(esophoria)是眼位有向内偏斜的倾向,平时可用矫正性融合反射来控制,不出现斜位,并能保持双眼单视.…一般内隐斜如超过9可出现症状,但也要看患者的了融像性聚散度,当然它们所使用的融像性聚散度类型不同.集合型聚散补偿外隐斜,发散型聚散补偿内隐斜.上隐斜(hyperphoria)是眼位有向上偏斜的倾向,平时两眼可用矫正性融合反射来控制,使不出现斜位并能保持双眼单视,一般上隐斜超过2 可出现症状,在隐斜患者中,上隐斜占15%~30%. 1.3隐斜的测量方法临床上测量隐斜的方法有很多种,如VOnGraefe法,马氏杆加三棱镜法,遮盖法,十字环形视标检测等.随着综合验光仪在国内的普及,VOn Graefe法与马氏杆一三棱镜法成为最常用的两种隐斜测量方法.把一个分离棱镜放置在一只眼前,测量棱镜放在另一只眼前,这就是大家所知道的VOn Graefe方法.用此方法测量隐斜所作的第一个决定是,用多少度棱镜来分离双眼.如果一个低度数棱镜(1或2)放置于眼前,它的底可以01向任何方向,当患者注视目标,如一排字母,眼睛就会进行融像运动,单个的双眼视觉将会保持.但是,如果一个度数较大的三棱镜放置在一只眼前,眼睛将难以进行融像运动,复视就会形成.根据棱镜底部朝向,分离双眼所需的棱镜量是变化的.大多数人可以在2或3垂直棱镜下融像,所以4或5的垂直棱镜就足够可以保持双眼的分离.可是,由于字母角度和投射屏的原因,我们需要7或8的棱镜.1.4小节中所示,置于眼前的底朝下的棱镜导致视网膜上的像被倒置,在2005?9?中国眼镜科技杂志43Optometry&GlassesFitting黄斑以下,所以前面看起来竖直的物体现在向下错位了.当测量远距离水平隐斜时,让患者注意垂直的一列1.0的字母,并在患者眼前放置6的分离棱镜.在另一只眼前放置旋转棱镜(测量棱镜),这里用12的底朝内棱镜.例如,如果在左眼放置底向上的分离棱镜,医师就会知道患者将看见低于两图像的位置(除非很大的垂直隐斜存在).在左眼放置底朝上的分离棱镜,在右眼放置底朝内的测量棱镜,患者就会看见靠右边上面的像(从右眼看).医师将问患者看到上面的像是在下面像的右边还是左边或正好在其上方, 除非患者有高度外隐斜,他将回答上面的像是在下面像的右边.在这点上,两个方法都可以使用【2J.综合验光仪右侧内置辅镜备有水平向红色马氏杆透镜RMH,左侧内置辅镜备有水平向无色马氏杆透镜WMH,均可用于测定水平隐斜视,通常右侧选用水平向红色马氏杆透镜,左侧视孔覆盖旋转式棱镜外置辅镜,将0位调整垂直向,选择马氏杆投影视标.被测左眼看到白色点光源,右眼应看到红色纵向亮线.(见图1—1)此时双眼看到的视标虽然形态不同, 但因是发自同一个光源,仍有融合的倾向,故在检测前须用遮盖板先将右眼遮盖3~5s,移去遮盖后迅即问被侧者红色纵向亮线与点光源是否重合.图1—1综合验光仪内马氏杆透镜若双眼所见的两视标重合,证实被侧眼没有水平向隐斜;被侧者诉双眼所见的视标不重合,则证实被测者有水平隐斜,若右眼看到的红色纵向亮线在右,左眼看到的白色点光源在左,双眼显示同侧性复视,由于被测者感觉到的影像经过空间反向投射恰与视网膜所成的像位置颠倒,故此时右眼的目标像在视网膜黄斑左侧,左眼的像在视网膜黄斑右侧,证实被测双眼位内隐斜【31.相反若被侧者诉右眼看到的红色纵向亮线在左,左眼看到的白色点光源在右,双眼显示交叉性复视,则右眼的目标像在视网膜黄斑右侧,左眼的目标像在视网膜黄斑左侧,证实被测双眼为外隐斜.上述检测结果的规律可总结为:影像不交叉眼交叉,影交叉眼不交叉.当被测眼诊为内隐斜视时,双眼显示同侧性复视,将左测旋转式棱镜的底向游标以0.5为梯度向外侧转动,被测者可见点光源逐渐向红色纵向亮线移动,直至点光源与红色纵向亮线重合,读出旋转式棱镜的所转动的量值,是为被测眼的内隐斜量.被测眼诊为外隐N-时,双眼显示交叉性复视,则将左眼旋转式棱镜的底向游标以0.5为梯度向内侧转动,用相同的方法测定被测眼外隐斜量.在决定三棱镜底向时应分析左眼看到的点光源位置偏移的方向,将三棱镜的底向转向点光源所偏移的方向,故三棱镜底向调整的规律可总结为:底向跟着影像跑.(见图1—2)■双侧视标重合,被测眼没有水平向隐斜视■■内隐斜,黄斑内侧的目标像经过空间反向投射被测者感觉在外侧外隐斜,黄斑外侧的目标像经过空间反向投射被测者感觉在内侧图1-2隐斜位状态与视标状态1.4融像性聚散与隐斜有的斜视患者,因为融像性聚散的作用,补偿了眼位的偏斜,所以看不出明显的眼位偏斜,但确实会引起一系列病状.融像性聚散,又可叫做反射聚散或不等聚散,被视网膜不等而刺激,从而保持双眼单视(避免看见双像)M】.融像性聚散运动可以是正向的(眼球向内的分离性运动)或是负向的眼球向外的分离性运动,也可以进行垂直聚散运动,眼睛向上或向下运动.Fry(1937)1i~:究了融像性聚散和调节性集合之间的关系,通过调视会聚镜使对调节和集合的刺激多样化,并通i~_Badal视力计测量调节的状态.Fry发现,给调节一个给定的刺激,集合由于刺激而增加,主体会在集合增加的同时增加或不增加调节的量至某点, 在此点上将发现调节增加了.他发现调节开始增加的那个点与主体报告的所谓的模糊点有关系1.Fry得出结论,患者首先用的是积极的融像性聚散,当达到极限时,他使用调节性集合来维持单视以保持清晰视物.Fry(1937)还发现,对集合的刺激减少时,患者会让双眼分离至某点,此点后调节开始降低.调节的降低伴随着报告的模糊,这说明,患者已经达到了消极融像性聚散的极限,并且通过调节分离来补充以保持视物清晰.可是,当对调节的刺激为0时(看无限远的物体),没有报告出现模糊,因为没调节可以放松1.临床上,通过在眼前放置少量度数三棱镜就可以刺激积极或负向的融像性聚散,底向外的三棱镜引起正向的融像性聚散,底向内的三棱镜引起负向融像性聚散.少量度数底向外的三棱镜引起眼球汇聚,保持所注视物体的像在眼睛的中心凹上.类似的,少量度数底向内三棱镜引起眼球分离,保持像在眼睛的中C凹匕【.44中国眼镜科技杂志?9?2005验光与配镜/,,1.5本研究意义隐斜给病患带来很多不适,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测量和治疗隐斜的方法也不断改进,临床上的隐斜测量方法有很多,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怎样使用最适合患者的方法进行测量,减少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引起的测量误差已成为眼科待解决的问题, 而本试验通过不同的7yCk(V onGraefe法,马氏杆法) 对不同对象的隐斜视进行测量比较,对20个对象进行远距离水平隐斜视的测量,通过比较两组值的稳定性,找出适合不同患者使用的最佳方法.旨在寻找由于测量方法的不同而引起结果不同的原因所在,并结合对象自身情况,达到方法和资源的最优配置,对临床测量隐斜的方法选择作出一定的参考价值.本实验研究时间从2005年4月至2005年6月,现报告如下: 2.实验部分2.1实验对象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本科学生20人(平均年龄22.25±0.44岁)参加本实验,其中男生11名,女生9名,双眼屈光状态都为近视.受试者均无弱视,最好矫正视力均在1.0以上,所有受试者均明确本实验的目的,志愿参加本实验.在初步筛选过程中,首先与自愿者联系好检查地点和时间后,然后进行基本的交流,问症,按照以上的条件,对于不满足条件的自愿者首先要求退出实验.所有研究对象经口头解释试验程序和试验相关问题,同意自愿无偿参与实验.受试者一般资料如表21:表2—1受试者一般资料性别样本数平均年龄年龄范围矫正视力(X±S)男ll22.18±0.4021-23≥1.0女922.22±0.8322—23≥1.0合计2022.20±0.6221-23≥1.02.2实验仪器测量仪器:综合验光仪,波前相差仪,瞳距仪.有关仪器的详细情况见表22及图21,22和2—3:表2-2仪器设备资料仪器名称品牌或生产商型号图示综合验光仪(含可调节TAKACLVT一5图2—1的椅子和近视标卡)瞳距仪苏州市工业园区亮晴医L8图2—4疗器械有限公司波前相差仪苏州市工业园区亮晴医WFA1000图2—3 疗器械有限公司图2—1图2-2图2—32.3实验方法2.3.1基本信息的采集采取问卷形式收集基本信息,包括:受试者编号,年龄,性别,联系方式,有无戴用角膜接触镜史,有无外伤史等等.2.3.2测试前准备所有实验在本学校材料大楼实验室里进行,采用面积大约为14平米的暗室,窗户有窗帘遮光;远视力表投影屏幕放在规定的距离;近视力表采用综合验光仪配套的标准视力表综合验光仪的灯光亮度可调节;整个实验环境安静洁净.2.3.3确定屈光不正度数用WFAl000进行验光(该检查在实验前进行的招收志愿者的过程中完成):测量前,受试者摘掉角膜接触镜,安坐在检查椅上,仪器前,通过调整额托与颌托对仪器进行粗调,然后令被检者注视相差仪里的视标,检查者进行验光.使用瞳距仪(型号见上)测量被检者的瞳距.主观验光采用综合验光仪,检查过程严格地按照规定的标准步骤进行,先单眼后双眼,先右眼后左眼.单眼检查按以下的步骤进行:右眼:初步MPMVA—◆双色试验——◆散光轴位和度数的精调—◆l再次MPMVA左眼:操作如右眼—..双眼平衡验光时首先要作好准备:让患者安坐检查椅上,如原戴眼镜,则取下眼镜;调整坐椅的高度,使患者座姿舒适,眼位高度与验配医师的眼位高度相等;将综合验光头放在患者眼前,其瞳距将与患者的瞳距相一致,调整综合验光头的高度,使患者双眼位于视孔中心;调整验光头水平调节旋钮,使验光头保持水平;旋转额托旋钮,调整患者镜眼距离;将患者起始屈光度数调整到验光头仪上,包括球镜和散光度数;先测量右眼,后测量左眼,单眼检测时将非检测眼遮盖.(1)初步MPMV A:MPMVA(maximumplus tomaximumvisualacuity最正之最佳视力)意为2005?9-中国眼镜科技杂志45Optometry&GlassesFitting对患者使用尽可能高的正度数镜片或尽可能低的负度数镜片而又使患者获得最佳视力.单眼MPMVA的主要目的就是控制患者的调节,最.g-用的方法是将视力"雾视"."雾视"的作用实际是利用"过多的正度数".比较理想的雾视度数为+0.50D~+2.OOD(f~患者的具体度数而定)l.操作时,先把被检眼起点数据(像差仪的客观检查结果)放在综合验光仪上,查出该被检眼的矫正视力.然后雾视:在被检眼前起始屈光度上加正镜片(减负镜片),一般为+0.75D~+1.OOD,通过雾视镜继续检查被检眼视力;a.如果被检眼视力超过0.5,说明雾视不足,需要继续增加正镜片的度数(减少负镜片度数)b.如果被检眼视力范围在0.3~0.5之间,则说明雾视已合适l1.l.继而,在被检眼前逐渐减少正镜片的度数(增加负镜片度数),按照每次减少+0.25D 的频率;每减少一个+0.25D(增加一个一0.25D),检查患者的视力,确保患者视力会提高一行;视力逐渐增加,直到患者获得清晰的视力为止.如果继续减少正镜片,被检眼的视力不再进一步提高,而且开始刺激调节,将会使被检眼看见的视标变黑变小.(2)双色试验:双色试验又称"红绿试验",两组视标,一组视标背景为红色(长波),一组视标背景为绿色(短波).让被检者先看绿色半的视标,再看红色半的视标,再回到绿色半的视标,比较两者的视标哪个更清楚;a.如果红色半的视标清楚些,说明还存在部分雾视,减去+0.25D(加上0.25D)b.如果绿色半的视标清楚些,说明负镜片过矫(正镜片不足),则增加+0.25D(减去0.25D)C.反复以上a,b步骤,调整直到两半的视标一样清楚d.如果不能一样清晰,则以最少的负镜片,保持绿色半视标较清楚为标准1.(3)散光轴位和度数的精调:用于确定柱镜轴向和度数的简单而标准方法是使用交叉柱镜(JCC, jacksoncrosscylinder).JCC在相互垂直的主子午线上有度数相同,但符号相反的屈光力,—般为±0.25D, 主子午线用红白点来表红点表示负柱镜轴位置;白点表示正柱镜轴位置,两轴之间为平光等同镜,一般将交叉柱镜的手柄或手轮设计在平光度数的子午线上,JCC的两条主子午线可以快速转换.a.JCC确定柱镜轴位?使用被检眼最好矫正视力上一行的视标;将JCC放置在被检眼前,JCC手轮位置同柱镜轴向一致,告诉患者"将有两面观察视标,请比较两面看到的视标的清晰度,哪一面比较清晰";确保患者视标清晰,告诉患者"这是第一面",3s~5s后翻转JCC,问"这是第二面,一面和二面哪面看这行视标清晰些?";如果两面一样清晰,说明柱镜轴向放置正确,则可进行JCC散光度数确定;如果两面清晰度不同,将柱镜的轴向转向较清晰那面的红点方向,转动角度为15度;再次翻转JCC,比较两面清晰度:如果两面一样清晰,说明柱镜轴向放置正确,则可进行JCC散光度数确定;如果两面清晰度不同,较清晰一面与第3步中一致,将柱镜的轴向转向较清晰那面的红点方向,转动角度为15度.较清晰一面与第3步中相反,将柱镜的轴向转向较清晰那面的红点方向,转动角度为5~10度;反复比较两面的清晰度,确定结束.b.JCC确定柱镜度数?一将JCC旋转使JCC白点位置同柱镜轴向一致,同上述步骤,翻转JCC,要求患者比较两面的视标清晰度;如果两面一样清晰,说明柱镜度数正确;如果两面清晰度不同,较清晰一面为红点与柱镜轴一致时,增加一个一0.25D (减掉一个+0.25D)的柱镜,再次判断;如果两面清晰度不同,较清晰一面为白点与柱镜轴一致时,减掉一个一0.25D(增加一个+0.25D)的柱镜,再次判断;在JCC度数调整过程中,应始终保持最小弥散圆在视网膜上.当每一次柱镜调整量为增加--0.50D 时,球镜相应增加+0.25D(柱镜的一半量)或减少一0.25D.当每一次柱镜调整量为减少--0.50D 时,球镜相应增加--0.25D(柱镜的一半量)或减少+0.25D;JCC度数结束判断:如果两面一样清晰,说明柱镜度数正确;如果两面清晰度不同,最后确认病人两面清晰度改变在很小的范围内(±0.25D).选择接近患者习惯配戴镜片的散光柱镜度数,或选择较低的负柱镜度数.(4)再次单眼MPMV A:再次MPMVA确定患者最终的屈光度数,对患者使用尽可能高的正度数镜片或尽可能低的负度数镜片而又使患者获得最佳视力.此时已经确定好散光的轴向和度数"I.操作步骤同初步MPMV A,只是终点的标准不一样,有几种方法如下:a.双色试验;b.如果患者合作而且可靠的话,在改变镜片度数时,可通过简单的提问,如问视标是"更清晰"还是"更小或更黑",因为在过负时,视标看起来是"变小或变黑"而不是"更清晰";C.矫正视力达1.0.右眼完成验光后,遮盖右眼,左眼去遮盖.左眼的验光步骤同右眼.(5)双眼平衡:双眼调节均衡的目的是将"双眼凋节刺激等同起来".双眼均衡企图通过双眼的视觉均衡进一步将调节反应降为零.从理想的观点讲,单眼主观验光已分别将左右眼的调节变为零,但实际上有可能未达到这种完美的地步,单眼验光中有两种因素可能刺激调节,雾视将无法使其抵销.首先是大脑总是感知综合验光仪就在眼前,这种意念性近物会刺激调节的产生,即"器械性调节";其次,在单眼时,系统不容易将调节反应调整到零,而是双眼注视时整个系统的调节比较容易放松.有鉴于此,有调节存在或双眼调节差异存在时,让双眼均衡将有助于减少或消除这些潜在的误差.操作时,将双眼去遮盖,在单眼MPMVA及散46中国眼镜科技杂志?9-2005验光与li]镜/,,光验证后的基础上进行;双眼同时雾视,雾视的标准度数为+0.75D(必要时可增加雾视度数),一定要将视力雾视量视力在0.5~0.8之间,如果视力低于0.5,表示雾视度数太大,患者无法对双眼均衡所需的心理物理判断作出精确结论,从而放弃放松调节的企图;选择单行视标,刚刚高于上述步骤的一行;用垂直棱镜将双眼分离,即打断融像功能,患者能看到双像,各眼有一像,用综合验光仪中的Risley棱镜,在右眼放上3~4BU,在左眼放上3~4BD,患者看到的是上下两行相同视标;问患者上下视标哪一行更清晰或较模糊,如果下行较清,在左眼上加+0.25D(该眼看的是上行);如果双眼不能平衡,则让优势眼保持较好的视力;终点是双眼看视标具有同样的清晰度,此时调节为零而且雾视相同,到达该点后,将棱镜取消;最后进行双眼MPMVA,其步骤同单眼MPMV A,只是双眼同时同步进行.记录最后的验光数据.记录每只眼的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和轴向,测量右眼,左眼及双眼的视力并记录.(未完待续)(作者单位:上海康耐特光学有限公司)锄躅围国躅腰腔现代镜片的镀膜工艺使得镜片在透光性能,防紫外线性能,抗磨损性能,防污染性能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给人类带来更加明亮清晰的视野,对人的眼睛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但是有一些镜片(特别是树脂镜片)由于镀膜工艺处理不当或配戴者使用不当,使得镀膜镜片在使用寿命上大打折扣,这会让消费者对商家的信誉失去信心.如果此时能将磨损的膜层清除,还顾客一副清晰的镜片,必能重树顾客对商家的信心.以下主要介绍树脂镜片的脱膜;b-法.先将氢氟酸溶液倒在塑料容器中(注意:不能用玻璃容器装,因为氢氟酸溶液会溶蚀玻璃),再将镜片从镜框上卸下,放入氢氟酸溶液中浸泡,时间不能过短,最好1个小时以上.然后用竹筷或木筷将镜片捞出(注意:人体千万不能与氢氟酸溶液直接接触,否则会对人体造成化学伤害),置于另一个塑料容器中,用清水漂冼三次以上,再用有机溶剂(如:酒精,松节水等)擦拭镜片.如果无法完全清除,可以重复以上步骤再进行浸泡,直到将镜片表面朦胧的表层完全清洗干净为止.最后, 将清洗干净的镜片放入碱性溶液(如:洗洁精,肥皂水等)中浸泡4个小时以上,然后擦拭干净,将口李晓飞/文镜片装架,交还顾客.而浸泡过镜片的氢氟酸溶液还能重复利用,但要密封放置效果更好.在此,还要特别指出应当注意的事项:l,氢氟酸溶液对人体有强的化学伤害作用,尽量不要在操作过程中使其与人体有任何接触, 尽可能使用橡胶手套进行操作;2,应将氢氟酸溶液贮存于小孩不能触及的地方,并标明其为危险物品,以防误食,误用;3,氢氟酸溶液对玻璃有溶蚀作用,因此不能作为玻璃镜片的除膜用;4,勿将浸泡过氢氟酸溶液的镜片与其他完好的镀膜镜片存放在一起,以防其他镀膜镜片的膜层损坏;5,因为加膜工艺与材料各异,因此须向顾客先说明可能出现脱膜失败,造成镜片无法使用的情况.只有在征得顾客同意的情况下才予以镜片脱膜,以防不必要的纠纷.。
浅论论聚散运动与检查摘要:聚散运动是人眼一个重要的视觉功能。
聚散运动、调节和瞳孔反应被统称为距离感知三联动。
传统的理论中,认为调节与聚散运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近用斜位检查,被认为是检查集合异常的手段,被直接用于AC/A值的计算中。
本文将以四项聚散运动为基础,重点讨论近用斜位与集合异常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以及斜视与聚散运动之间的关系。
一.概述在这里先熟悉一下这两个词,异向运动及近用斜位检查。
顾名思义异向就是指方向不同,异向运动实际上就是指眼球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的方式。
保证融像的眼球运动方式有两种,同向运动和异向运动。
在跟踪远距离目标时,双眼会向相同的方向转动称为同向运动。
而为了保持对不同距离目标的融像,就会产生异向运动。
当目标由远向近移动时,双眼会同时向内转动,产生集合。
而当目标由近向远移动时,眼球会向外展开,被称之为散开。
集合与散开就是异向运动。
那么到底什么是近用斜位呢?通过前面对异向运动的回顾,可以知道在观察近用目标时,双眼会产生向内的转动以保持正常的近融像,这一运动被称之为集合。
为了保持正常的近融像,集合运动的结果必须使双眼视轴的焦点能够与目标物重合。
反之,就被传统理论称之为近用斜位。
但是,近用斜位的说法是否真正的合理呢?到底应该使用近用斜位呢,还是应该使用异向运动异常更为合理和贴切呢?本文中将从各个角度来阐述不同于传统理论的观点。
1. 双眼的生理结构图1为双眼眶的解剖示意图,从图中看到,人眼眶轴大致外展25°。
然而如果人眼也与眼眶保持这样的方向,那么人人都将成为外斜视。
为了抵消解剖上的外展,必须产生一定的集合量,才能实现对远目标的双眼单视。
从图上可以看出,这个集合量为:眼眶轴与眼轴的夹角大致是22.5°,眼眶轴与视轴的夹角大致是25°。
两个夹角的不同是由于黄斑中心不在眼球的正后极部,而是在正后极部的颞侧。
也就是说视轴和眼轴的夹角大概为 2.5°。
这个集合角可以称之为生理性眼位。
这一集合角的多少就成为斜视的主要致因。
而远用斜位检查所测量的却恰恰就是这个生理性的集合角度是否正常。
由此可见,斜视的形成与先天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
2. 距离感知三联动与集合反应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的阐述后面的观点,这里还要来了解一下眼睛的三联动。
人眼之所以能够精确的跟踪不同距离的目标,且始终保持清晰的状态,是与图1 双眼眶的解剖与张力性集合眼睛的距离感知三联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在观察不同距离目标的时候,双眼会产生调节,以保证目标在各个单眼的成像清晰,由远至近时为调节增加,由近致远为调节降低。
其次,为了保证不同距离的目标能够正常融像,双眼会产生异向运动,由远至近时为集合运动,由近致远时为散开运动。
最后,为了弥补调节导致的屈光缺陷,瞳孔的大小会依据目标的距离产生大小的改变,由远至近时瞳孔缩小,由近至远时瞳孔散大。
距离感知三联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调节反应会导致异向运动和瞳孔反应。
而利用集合也会导致调节和瞳孔反应。
在传统的理论之中认为,产生1D的调节就会产生1个米角的集合,但是实际上调节和集合之间并不一定有着这样紧密的联系。
就是说,产生1D的调节不一定就能产生1个米角的集合,相反,产生1个米角的集合不一定就能产生1D的调节。
人双眼所产生的聚散度与某一瞳距在观察某一距离目标所需要的聚散需求有关。
在观察同一距离的目标时,瞳距越大所需要的集合需求就越大。
同一个人在观察不同距离目标时,距离越近,所需要的集合需求就越大。
见表1,表中为不同瞳距,观察不同近距离目标时所需的集合需求,单位为棱镜度。
计算时,眼球的转动中心以角膜后13mm为准。
表1 瞳距、注视距与集合需求的关系瞳距距离56mm 58mm 60mm 62mm 64mm 66mm 68mm 70mm 1000mm 5.5△BI 5.7△BI 5.9△BI 6.1△BI 6.3△BI 6.5△BI 6.7△BI 6.9△BI 500mm 10.9△BI11.3△BI11.6△BI12△BI12.4△BI12.8△BI13.2△BI13.6△BI 330mm 16.2△BI16.8△BI17.3△BI17.9△BI18.4△BI19△BI19.6△BI20.1△BI二. 集合反应的分类实际上全部的聚散由四种聚散组成,分别为张力性聚散:是指双眼从生理静息时的视轴位置与眼眶轴之间的夹角。
调节性聚散:就是由于调节反应引起的聚散。
融像性聚散:是指对视网膜分离的像的反应而产生的双眼异向运动。
距离感知性聚散:又被称之为自主性聚散和心理性聚散,是由于物体距离原因引起的反应性聚散。
这样就不难看出,实际上调节性聚散只是全部聚散的一个部分。
有人认为,距离感知性聚散是调节性聚散的一个部分。
但是,为什么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调节完全丧失了,在正透镜的辅助下依然能够保持这正常的近融像呢?如果要说这是完全由于融像性聚散引起的,那么一个小小的实验就可以证实这样的观点可能存在偏差。
1. 实验论证:现在再通过几个小小的实验来了解一下聚散运动过程中的一些现象。
以下的实验在屈光状态完全精确的矫正状态之下,且无双眼视机能障碍。
(1)实验一:这个实验可以选择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对象,直接进行实验,也可以选择年轻人为对象,实验对象的远用斜位检查为正常或在摩根正常值范围之内,年轻人采用睫状肌麻痹或以高度数正透镜放松调节后进行实验。
实验方法是遮盖任意一只单眼,同时将一个目标由远至近移动,结果发现被遮盖眼向内发生偏转。
如果距离感知性聚散属于调节性聚散的一个部分的话,当调节下降为零之后,或调节被放松之后,只有融像性聚散起作用,那么我们在遮盖单眼的情况下,改变目标的距离,又不应该产生融像性聚散反应。
但是结果却正好相反,聚散反应依然存在,因此可以推断,当调节性聚散与融像性聚散被破坏后依然能够产生双眼聚散,这是由于距离感知性聚散在起作用。
这个实验说明,在调节与近融像都被破坏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发生集合反应,这是由于对距离的感知能力是最直接和最简单的,因此当距离改变时,距离感知性集合也就随之产生,这是一种最简单的集合反应。
目标的距离由远至近,集合增加。
而当目标的距离由近至远,集合降低。
(2)实验二:在综合验光仪前33cm处放置一个光源,双视孔放到平光位,令被检查者(远斜位检查在摩根正常值范围之内均可)观察光源,此时被检查者告知光源为一个。
在一只眼前突然插入水平马氏杆透镜,发现被检查者并没有立刻告知点线分离,相反,被检查者报告看到的现象是点线重合。
但是很快,点线开始分离,一直到稳定的分离状态。
此时的实验并没有完成,在此情况下,迅速的抽出水平马氏杆,结果我们又发现被检查者的报告是,看到了两个光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复视。
此例中为什么在突然插入水平马氏杆之后,并不是立刻出现融像分离的现象。
而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出现点线分离的情况呢?而在突然抽出马氏杆后会出现两个光源的复视情况呢?其实这个实验正好说明了调节性聚散运动、融像性聚散运动和距离感知性融像运动均参与了集合反应。
当双眼在无融像破坏的情况下注视33cm的光源时,双眼的各项集合功能对于集合反应的贡献正常,因此,近融像正常。
而当突然插入水平马氏杆时,近融像虽然被打破,但是由于融像性集合还未能够做出及时的撤退,此时依然保持者原有的融像眼位,所以点线并没有分开,处于融像时的点线重合的位置。
但是,随着近融像被破坏的时间延长,融像性集合被破坏眼位发生外展,此时点线就会逐渐分离开来。
当分离稳定后融像性集合被完全破坏,但是调节性集合及近感知性集合却依然保持。
此时如果突然抽去水平马氏杆,由于融像性集合不能立刻启动,所以出现复视。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知道,在正常情况下,当融像性聚散被破坏后,在调节性聚散及距离感知性聚散的作用下,双眼仍然能发生相应的聚散反应。
当近融像被破坏时,如果调节存在,则正常的反应是在调节性聚散及近感知性聚散的作用下,双眼做出散开的反应。
(3)实验三:选择调节力强的年轻人,使用马氏杆做近用斜位检查。
检查前做好屈光状态检查,然后在屈光状态完全的矫正情况下进行33cm近马氏杆检查,此时调节正常。
当旋转棱镜给予一定量的基底向内的棱镜之后,点线重合,在稳定的状态下,双眼同时加上+3.00D,此时被检查者会报告点线重新分开,在增加了基底向内的棱镜度之后点线会重新重合。
通过此实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当近马氏杆破坏融像性集合后,眼球发生了一定量的外转,但是由于调节性集合与近感知性集合的作用双眼依然保持这一定量的集合,但是为什么在增加了+3.00DS的球镜后,基底向内的棱镜度会进一步增加呢?这是由于调节被放松后,调节性集合被破坏的原因。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调节性集合与融像性集合都被破坏之后,双眼依然保持着一定量的集合,此时的集合就是近感知性集合。
此实验中,我们知道在融像被破坏后,调节的增减引起调节性聚散反应。
当调节增加时,产生调节性集合。
而调节降低时,产生调节性散开。
(4)实验四:选择调节力强的年轻人,屈光不正完全矫正,远用斜位检查无斜视或在摩根正常值范围之内。
令被检者在配戴-3.00DS负球镜,且在不使用任何破坏融像的前提下注视远处的斜视检查视标,或马氏杆检查用的圆点,等视标在调节的作用下变清晰后,突然插入破坏融像的镜片或马氏杆透镜。
此时,被检测者表示,视标先是呈融合位置,然后视标逐渐分离,需用基底向外的棱镜给予矫正。
此实验,中双眼在加上-3.00DS注视远目标,但未加任何破坏融像的镜片时,能够看清楚视标说明双眼产生了+3.00DS的调节,然而却并没有产生复视,这就说明了此时有正常的融像。
随后的实验进程进一步的证实了这一点。
当我们突然插入破坏融像的镜片或马氏杆透镜后,斜视视标先保持在一个正位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视标逐渐发生偏移,且需用基底向外的棱镜进行矫正。
这就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其实,当调节产生的时候,正常情况下会产生调节性集合,如果调节性集合一旦产生,那么视轴必然会同时向内转动,导致融像异常。
但是,为了避免复视的产生,保证正常的远距离融像,双眼视轴必须保持原有的方向。
由于目标的位置处于远处,因此,不会产生近感知性集合。
然而为了保持正常的融像,在融像性聚散的作用下控制了调节产生的调节性集合的产生。
但是,一旦融像被破坏,融像性聚散也就发生了改变,在融像被破坏的开始,融像性聚散并没有立即消失,而是与调节性聚散发生冲突,所以聚散运动不会马上开始,随着时间的延长,调节性聚散开始发生作用,融像性聚散逐渐降低,所以此时观察远用斜视视标时,开始出现内斜视的特征。
这是正由于融像性聚散功能破坏后,不能维持原来的远融像的状态,而调节性聚散开始起作用,随着调节的增加,调节性集合也随之增加,眼球发生内转,出现类似于内斜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