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扑动分类与治疗(1)
- 格式:ppt
- 大小:1.54 MB
- 文档页数:25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选择心房颤动(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年龄>65岁发生率约6.5%,年龄>80岁发生率8%~10%。
其发生机制与局灶驱动和多发折返有关。
Af多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病人,部分正常人亦可发生,称为特发性房颤。
房颤最常见并发症是动脉系统血栓栓塞和心功能损害。
(一)房颤的分类临床上房颤有多种分类方法,根据房颤发作持续的时间分为急性和慢性房颤;根据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分为器质性房颤和特发性房颤。
目前国际统一的临床分类方法,将房颤分为初发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
初发房颤指首次发作,不论其有无症状和能否自行复律;阵发性房颤指能自行转复,持续时间<7天,大多数持续时间<24小时;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7天,不能自行转复,可经药物或电复律;永久性房颤是指房颤长期存在,不能经药物或电转复的房颤(二)房颤的药物治疗转复房颤为窦性心律:房颤持续时间的长短是能否自行转复窦性心律的最重要因素,持续时间愈长,转复的机会愈小。
药物或电击都可以实现心律转复。
目前治疗多推荐在最初48h内的房颤应用药物转复,时间更长的房颤则采用电复律。
对于房颤伴快心室率,症状明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如经房室旁路前传的房颤患者则应紧急电复律;对于持续时间较久的慢性房颤或心房明显扩大或基础病因未纠正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感染、电解质紊乱等,一般不予复律。
房颤复律期间应进行抗凝治疗。
药物转复房颤:药物复律主要用于新近发生的阵发性房颤和部分持续性房颤,特别是48小时以内的阵发性房颤。
多项临床研究发现,Ⅰ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可以有效复律。
Ⅰa类药物,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及氟卡尼等,虽然2006年ACC/AHA房颤指南有推荐,目前临床很少应用;Ⅰc类药物,指南推荐普罗帕酮,对新近发生的房颤转复效果较好,而对持续数天的房颤作用有效,该药因有负性肌力作用,不能用于心功能不全、房室传导阻滞及左室肥厚患者;Ⅲ类药物,指南推荐胺碘酮、多非利特、伊布利特,其中胺碘酮对新发房颤的复律效果低于Ⅰc类药物,但是对于持续一周以上的房颤效果优于Ⅰc类药物,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和心功能不全患者相对安全。
心脏病房颤最佳治疗方法心脏病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总的发病率为0.4%!那么,对于房颤该怎么样治疗呢?接下来,店铺就和大家分享心脏病房颤最佳治疗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心脏病房颤症状(1)心悸: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2)眩晕:头晕眼花或者昏倒;(3)胸部不适: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4)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此外有些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心脏病房颤的分类房颤分类没有统一,按持续时间可以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
通常认为阵发性房颤指能在7天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者,一般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持续性房颤指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击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永久性房颤指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在转复后24小时内复发者。
按有无基础心脏疾病分为病理性房颤和特发性房颤(临床检查无基础心脏疾病)。
特发性房颤往往发生在年龄较轻者,多数小于50岁,特发性房颤有时也称孤立性房颤。
心脏病房颤最佳西医治疗方法(一)治疗1.心房颤动的治疗对策①消除易患因素;②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③预防复发;④控制心室率;⑤预防栓塞并发症。
发作期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控制心室率和转复窦性心律;非发作期(窦性心律时)的治疗目标是预防或减少心房颤动的发作。
阵发性心房颤动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称为孤立性心房颤动)时:休息、镇静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大多数患者均可转复为窦性心律仅少数需用电复律。
反复发作者应考虑射频消融局灶起源点以达到根治目的。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在伴有心脏病时,也可采用上述原则。
但是如发生了血流动力学障碍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时,需要立即转复为窦性心律。
当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狭窄伴有明显血流动力学异常时,必须立即给予复律以防止或逆转肺水肿的发生。
可选择同步直流电复律,首次电击给予100J,第二次和以后的电击给予200J。
如果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则可静脉使用毛花苷C(西地兰)、地高辛、β受体阻滞药或钙通道阻滞药来控制心室率。
心房颤动名词解释诊断学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的发生可能会导致症状的出现,甚至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房颤动(简称AF)又称心房扑动,也被称为心房纤颤,是一种不正常的心脏节律,它指的是心房的跳动超过400次/分钟,较正常的70-80次/分钟增多了大约5倍。
AF 发病率正在不断上升,是全球性的问题。
心房颤动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要想起到有效的治疗,必须先找出诊断学的原因,并有效的控制它。
诊断学也是AF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检测AF的类型,也可以识别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而提出有效的治疗策略。
鉴别AF的类型,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正确定位病原机制,从而提出合理及有效的治疗方案。
早期诊断学中,临床医生常在心电图上识别AF。
心电图(ECG)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诊断工具,它能够检测心脏节律的类型、异常以及频率,因而可以帮助确定患者是否患有AF。
ECG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急性AF和慢性AF,并识别AF是否伴随其他心脏病变。
随着诊断学的进步,基因学研究和其他分子技术的出现,使得诊断AF的方式更加精准、可靠。
这些技术能够帮助检测AF的早期症状,也能够提高检测的准确率,甚至可以帮助检测出迄今为止未知的影响AF发病的危险因素,从而为更有效地治疗AF提供依据。
心房颤动还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来分类,以便建立有效的治疗方案。
比如,血液检查可以用来检测血液中的不同物质,从而帮助医生诊断患者是否患有心房颤动。
另外,心电测试可以帮助检查心脏节律的正常性,看看是否存在心房颤动,以及心脏中是否有其他异常现象。
此外,还有一种即刻的心电监护技术,可以在患者有心律不齐的症状时马上检测出来,从而更加及时、准确地诊断患者。
另外,AF诊断学还可以通过超声心动图、实时3维心电图和多普勒超声技术等方式来诊断。
这些技术能够检测心脏的运动和形态,同时也可以检测心律是否异常,还可以用来检测某些病变的发展情况。
总之,心房颤动(AF)的诊断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心房颤动定义名词解释
心房颤动是一种心律失常,也称心房扑动或心房颤鸣,是心房的不规则室性收缩,能够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和节律。
这种病症中,心房会出现不规律的收缩,以及心房收缩和心室收缩期间持续缩短,从而影响心室的功能。
房颤动可能是由于心房肌细胞受到损伤或不均匀刺激,导致心房电生理改变,永久性或临时的心房颤动而发生的。
种心律失常可分为房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
见的房性心律失常类型包括轻度和重度的心房扑动,因为轻度的心房扑动可能有更短的收缩期,因此需要适当的诊断和治疗。
性心律失常通常产生于心室肌细胞,而不是心房肌细胞,这种心律失常经常伴随着心率加快。
心房颤动可能会导致高血压,心力衰竭和心脏瓣膜病变,甚至心脏病死亡。
于心房颤动会导致心脏的功能受损,可能会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以减少心脏的负荷。
心房颤动的诊断和治疗通常是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波和其他检查来确定的。
房颤动的治疗可以采用药物治疗,也可以采取手术治疗,以消除导致心房颤动的原因。
外,还可以采取生活方式调整,如减少压力和减轻过度激动,以减轻心功能的负担。
另外,建议晚上睡眠时间有助于减少心律失常,因此理想的睡眠时间应该在7-8小时,以维持良好的心脏健康和心脏活动。
总之,心房颤动是一种心律失常,可以通过药物、手术或生活方式调整等方法来治疗,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和医生积极沟通,以确
保最合理的治疗措施,以确保心脏的健康。
心房颤动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一、疾病概述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心房颤动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心房颤动波;RR间期绝对不规则。
心房颤动使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与舒张,伴有快速或缓慢心室率,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房内附壁血栓形成。
其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心慌、胸闷、运动耐量下降。
器质性心脏病发生心房颤动的症状较重,当心室率>150次/min时还可诱发冠心病患者出现心绞痛发作、二尖瓣狭窄患者发生急性肺水肿、心功能受损患者发生急性心力衰竭。
二、药物治疗原则心房颤动的主要药物治疗包括预防患者发生卒中风险的抗凝治疗、改善患者症状、降低心室率的药物治疗,以及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见表1。
表1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1. 心房颤动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脑卒中等血栓性疾病的发生,随机对照研究表明,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可使心房颤动患者卒中发生率降低64%。
非维生素K拮抗口服抗凝药为心房颤动血栓预防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选择,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Ⅹ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等。
不推荐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用于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栓塞的预防。
2. 心室率控制是心房颤动管理的主要策略,也是治疗的基本目标之一,能够明显改善心房颤动相关症状。
对于无心力衰竭或低血压,不伴有预激综合征的心房颤动患者,心室率控制的常用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地尔硫䓬和维拉帕米。
而对于急性心力衰竭伴快速心室率心房颤动的患者,可选用胺碘酮或洋地黄类药物。
3.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是改善心房颤动患者症状的主要治疗措施,主要的药物包括Ⅰc类(如普罗帕酮)、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伊布利特、索他洛尔)等。
三、治疗药物(一)美托洛尔1.药品分类:Ⅱ类抗心律失常药。
心房颤动基层诊疗指南—、概述(一)走义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f 波,RR间期绝对不规则,见图1。
心房颤动可导致心脏功能下降、卒中及体循环栓塞。
图1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二)分类根据心房颤动的表现、持续时间、终止方式将心房颤动分为5类,具体分类及走义见表l e衣1心於ac艺的分关及走义二、病因与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和相关疾病许多疾病可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并增加心房颤动并发症的发生率。
目前已明确与心房颤动相关的因素有年龄、肥胖、吸烟、酗酒,与心房颤动相关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脏病、甲状腺疾病和睡眠呼吸暂停。
控制和治疗这些因素可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及并发症发生。
(二)电生理机制可能与心房颤动有关的电生理机制有局灶激动、多子波折返和转子等。
心房内存在多个折返形成的子波,或有多个折返环参与。
(三)病理生理机制心房颤动时可发生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心房的电生理特性受自主神经系统调节,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刺激均可引发心房颤动。
三、诊断、鉴别诊断与转诊(一)诊断根据症状特点、体格检查、心电图和/或动态心电图可明确心房颤动的诊断。
1.症状:部分患者可完全无症状。
心房颤动本身的症状主要是心悸,程度轻重不一。
少数患者有胸闷、头晕、黑矇。
心房颤动发作时,可不同程度影响患者活动能力,并可使原有疾病的症状加重,如心绞痛,心力衰竭等。
欧洲心律学会将患者心房颤动发作时的症状进行分级,这一分级可用于处理策略的选择。
心房颤动的症状分级见表2。
表2心房贸动的症伏分圾⑴I X©氏2?刃嵌咗g的缺□a心MMC功的E不氏・E h运0□b丰IDN产ST不的砖任何日希希202 •体征:心房颤动最重要的体征是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