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临床与检验
- 格式:ppt
- 大小:3.51 MB
- 文档页数:60
贫血的分类与治疗进展引言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其特征是体内红细胞数量或功能的异常下降,导致氧携带能力下降。
贫血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遗传性疾病、营养不良、慢性疾病等。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对贫血的分类和治疗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本论文旨在探讨贫血的分类方法和治疗原则,以提供对贫血患者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首先,我们将介绍贫血的定义和病因。
贫血是指体内红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氧输送到组织和器官的能力降低。
贫血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遗传因素、营养不良、慢性疾病、药物副作用等。
了解贫血的病因对于确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其次,我们将介绍贫血的分类方法。
根据红细胞形态、红细胞生物化学指标、红细胞生成功能等特征,贫血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贫血分类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了解贫血的分类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贫血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贫血患者常常出现乏力、心悸、气促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并非特异性,因此需要借助实验室检查来确诊。
常用的贫血诊断方法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骨髓穿刺等。
最后,我们将探讨贫血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贫血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营养治疗等多种方法。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补充铁剂、维生素B12和叶酸等,以促进红细胞生成和修复。
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或其他特殊治疗。
此外,合理的饮食和营养摄入对于贫血的康复也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其治疗方法与分类密切相关。
通过深入了解贫血的分类和治疗原则,我们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本论文将进一步探讨贫血的分类和治疗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贫血的定义和病因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其特征是体内红细胞数量或功能的异常下降,导致氧携带能力下降。
贫血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遗传性疾病、营养不良、慢性疾病等。
贫血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疾病因素。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一、概述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主要表现为红细胞增大、嗜碱性颗粒增多和贫血等症状。
诊断该病需要与其他类型的贫血进行鉴别,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鉴别诊断方法。
二、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常常出现乏力、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与其他类型的贫血在临床表现上有一定的区别。
三、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通常显示红细胞增大,嗜碱性颗粒增
多,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等特点。
2.骨髓穿刺检查:骨髓中出现巨幼细胞是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重要特征
之一。
3.其他辅助检查:包括铁代谢指标、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等检查。
四、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1.与缺铁性贫血的鉴别:缺铁性贫血患者也可以出现红细胞增大,但
缺铁性贫血常常伴有铁代谢异常等特点。
2.与巨幼细胞贫血的鉴别:巨幼细胞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在病理生
理上有所区别,需通过详细的实验室检查才能准确鉴别。
五、治疗方案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治疗通常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包括输血、营养支持和药物治疗等。
结语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贫血症状,准确的鉴别诊断对于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能够对该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帮助。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诊断标准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通常由于缺乏足够的维生素B12或叶酸而引起。
该疾病会导致红细胞异常增大和形态异常,进而影响氧气的运输和供应。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患者常常出现乏力、头晕、心悸、皮肤苍白等症状。
在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黄疸、脾大等表现。
这些临床表现是诊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重要线索之一。
二、血液检查。
1. 血红蛋白浓度,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通常较低,常常低于正常范围。
2. 红细胞大小和形态,患者的红细胞通常呈现出异常增大和形态异常,出现巨幼红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3. 骨髓穿刺涂片,骨髓穿刺涂片检查可以显示出巨幼红细胞增多和形态异常,有助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诊断。
三、血清检查。
1. 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检测患者的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可以帮助判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病因。
2. 抗胃壁抗体检测,对于可能存在自身免疫性胃炎导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抗胃壁抗体检测有助于诊断。
四、其他检查。
在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贫血后,还可以进行脾脏B超检查、胃镜检查等,以帮助明确诊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综上所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血液检查和血清检查。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准确地诊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重要依据。
希望本文所述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诊断标准能够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
临床免疫检验-贫血三项检测在日常生活中贫血很常见,想必大家并不陌生。
对于贫血患者来说,其可能会出现困倦、疲乏、头晕、头痛、面色苍白、眼花、注意力不集中等一系列症状。
贫血的类型比较多,包括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有轻度、中度、重度之分。
一般情况下,轻度贫血者的血红蛋白高于90g/l,中度贫血者的血红蛋白介于60-90g/l之间,重度贫血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不超过60g/l。
临床上,之所以要对贫血患者进行贫血三项检测,是因为其能够了解贫血原因、贫血类型,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辅助。
具体而言,贫血三项指的是叶酸、维生素B12、血清铁蛋白。
下面对贫血三项检测进行逐一介绍。
1.叶酸在蛋白质合成、细胞分裂及生长过程中叶酸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又被称作抗贫血因子、维生素B11等,本质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
叶酸缺乏会引起以下疾病:(1)新生儿缺陷:叶酸缺乏会造成新生儿神经血管缺陷、脊柱重要部位发育受损等,使畸形儿的出生概率增加。
妊娠前后医生会建议孕妇根据自身叶酸代谢情况补充叶酸,通过这种方式,对新生儿神经管缺陷进行有效预防。
(2)巨红细胞贫血:叶酸缺乏会抑制红细胞DNA合成,引起孕妇、婴幼儿核巨红细胞性贫血。
这种情况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孕妇早产、习惯性流产、低体重儿、胎儿发育迟缓等。
(3)其他疾病:研究证实,叶酸缺乏还可能引起抑郁症、老年痴呆症、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此外,还可能造成肿瘤、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出现智力退化、发育不良等情况。
叶酸检测的意义:(1)诊断运动性贫血:叶酸检测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体内叶酸需求。
倘若体内叶酸值比较低,会对DNA合成产生干扰,继而引起细胞核成熟及分裂障碍,继而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即我们所说的运动性贫血。
(2)摄入不足或需求增加:人体每日需要大约50-200μg叶酸,日常我们体内储存的叶酸并不多,倘若未能摄入充足叶酸或者体内叶酸需求量增加,容易造成叶酸缺乏。
(3)鉴别贫血原因:对于缺铁性贫血及慢性炎症、恶性肿瘤等原因引起的贫血,叶酸数值可能升高,也可能在正常范围内。
巨幼细胞性贫血诊断治疗指南辅助检查一、血液检查周围血象最突出的表现为:红细胞容积增大,平均容积超过110fL。
大卵圆形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血片中红细胞大小不匀很明显,以椭圆形的大红细胞较多。
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具有特征性,当血中5叶以上的中性粒细胞超过5%,或找到6叶以上的中性粒细胞,或计算100个中性粒细胞的核叶平均超过3.5,或5叶以上和4叶以下的中性粒细胞的比率超过0.17,均具有诊断价值。
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大多轻度减少。
偶见巨幼红细胞及幼粒细胞,说明可能在肝、脾有髓外造血。
二、骨髓检查骨髓呈增生象,骨髓细胞特别是红系增生显著,粒:红比率降低,红系细胞呈明显的巨幼细胞特点——细胞体积增大,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疏松分散,形成一种特殊的间隙,胞浆之发育比胞核成熟,形成“核幼浆老”的现象。
这种现象可于特效药物治疗后24小时内消失,粒细胞系统和巨核细胞系统中亦有类似的改变,但当适当治疗后可减少。
三、叶酸与维生素B12测定血清叶酸正常参考值为13.6~47.6nmol/L(6~21ng/ml);红细胞叶酸正常参考值为362.6~1450.2nmol/L(160~640ng/ml);血清维生素B12正常参考值为148~664pmol/L(200~900pg/ml)。
血清叶酸低于6.8nmol/L(3ng/ml),红细胞叶酸低于227nmol/L(100ng/ml),血清维生素B12低于74pmol/L (100pg/ml),即可确定叶酸与维生素B12缺乏。
红细胞叶酸可反映体内贮存情况,血清叶酸易受叶酸摄入量的影响,因此前者的诊断价值较大。
四、生化检查血清间接胆红素常偏高或轻度超出正常范围,尿胆原增高。
血清乳酸脱氢酶、血清铁和血清铁蛋白增高。
血清结合珠蛋白、尿酸和碱性磷酸酶均减低。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正常值为7~22μmol/L,叶酸缺乏和维生素B12缺乏均可升高。
五、胃液分析胃液分泌量减少,游离盐酸大多缺乏或显著减少,注射组胺后少数叶酸缺乏病人可有少量游离盐酸出现,恶性贫血患者的胃游离盐酸常永远消失。
贫血三项检测小科普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贫血是一种相对比较常见的疾病,通常发生在孕妇、幼儿以及老年人身上。
对于贫血这一疾病,有许多人没有采取重视的态度,从而导致患者的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而在医生对患者的贫血疾病进行治疗之前,往往会要求患者去做一个“贫血三项”的检测。
那么,你了解“贫血三项”吗?它指的是哪三项呢?贫血三项检测的内容与临床作用1.叶酸检测叶酸检测是贫血三项检测的内容之一,对于判断患者贫血的病因有着重要的作用。
叶酸又被称作维生素M,是一种能够溶于水中的维生素,同时也是蔬菜与水果当中主要的营养物质之一,因其在绿叶型植物当中有着非常高的含量而得名叶酸。
在人体内部,叶酸这一物质在蛋白质合成与细胞分裂生长的过程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够促进正常红细胞的形成。
一般来说,在人体内部有着合成叶酸的成分,再加上人们日常生活饮食上的摄入,人们通常不会出现叶酸值低于标准的问题。
但是,当人体内出现叶酸缺乏的时候,人体内的红细胞合成效果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进而在人体内产生一定数量的无法成熟分裂而体积增大的巨幼红细胞,进而使人体血液的运输功能下降,产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从而使人体机能的正常运行受到巨大的影响。
不仅如此,叶酸的缺乏还会引发一系列的其他疾病,比如新生儿的神经管缺陷、脊柱受损与脑部病变,以及老年人的痴呆症和抑郁症等疾病。
而在临床检测过程当中,对患者叶酸含量的检测能够起到以下几种效果:首先,就是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对于人体而言,叶酸浓度可以直接反映出人体对于叶酸的需求情况,一旦患者血液中的叶酸值小于正常值的3纳克每毫升,就很容易导致患者血液中红细胞的成熟与分裂,进而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发生;第二,对叶酸含量的检测能够为患者叶酸的补充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
在人的日常活动当中,对于叶酸这一物质的需求量约在50~200微克左右,但人体内部的叶酸储存量却仅有5~15毫克左右,很难满足人日常活动对叶酸的需求,再加之日常生活过程当中,一些不恰当的烹饪方式会导致植物中叶酸的大量流失,从而导致人们出现叶酸不足的状况。
巨幼细胞性贫血(诊断与治疗)辅助检查一、血液检查周围血象最突出的表现为:红细胞容积增大,平均容积超过110fL。
大卵圆形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血片中红细胞大小不匀很明显,以椭圆形的大红细胞较多。
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具有特征性,当血中5叶以上的中性粒细胞超过5%,或找到6叶以上的中性粒细胞,或计算100个中性粒细胞的核叶平均超过3.5,或5叶以上和4叶以下的中性粒细胞的比率超过0.17,均具有诊断价值。
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大多轻度减少。
偶见巨幼红细胞及幼粒细胞,说明可能在肝、脾有髓外造血。
二、骨髓检查骨髓呈增生象,骨髓细胞特别是红系增生显著,粒:红比率降低,红系细胞呈明显的巨幼细胞特点——细胞体积增大,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疏松分散,形成一种特殊的间隙,胞浆之发育比胞核成熟,形成“核幼浆老”的现象。
这种现象可于特效药物治疗后24小时内消失,粒细胞系统和巨核细胞系统中亦有类似的改变,但当适当治疗后可减少。
三、叶酸与维生素B12测定血清叶酸正常参考值为13.6~47.6nmol/L(6~21ng/ml);红细胞叶酸正常参考值为362.6~1450.2nmol/L(160~640ng/ml);血清维生素B12正常参考值为148~664pmol/L(200~900pg/ml)。
血清叶酸低于6.8nmol/L(3ng/ml),红细胞叶酸低于227nmol/L(100ng/ml),血清维生素B12低于74pmol/L(100pg/ml),即可确定叶酸与维生素B12缺乏。
红细胞叶酸可反映体内贮存情况,血清叶酸易受叶酸摄入量的影响,因此前者的诊断价值较大。
四、放射性维生素B12吸收试验(Schilling试验):第一部分,受试者口服放射性钴(57Co或Co)标记的维生素B120.5微克,2小时后肌肉注射未标记的维生素B121毫克,然后测定24小时内尿排出的放射性钴。
维生素B12吸收正常者,24小时内能排出摄入的放射性钴超过7%。
1.缺铁性贫血临床特点:(1)病史,常有铁的吸收和利用障碍或铁的丢失等病因。
(2)临床检查具有贫血征象和较为特征改变如指甲异常变薄变平或成为反甲。
(3)贫血呈小细胞低色素性。
(4)体内铁的含量降低(血清铁,铁蛋白,骨髓铁染色)。
(5)载铁蛋白结合能力增强(总铁结合力升高)。
(6)铁剂资料有效。
2.巨幼细胞性贫血临床特点:(1)病史,常有维生素B12或叶酸摄入不足或人体需要量增加等病因。
(2)临床检查除有贫血体征外多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舌质异常呈紫红色。
(3)贫血外周血和骨髓呈大细胞性贫血改变。
(4)血清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降低。
(5)使用维生素B12和叶酸治疗有效。
3.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特点:(1)病史,有接触毒性化学物质或放射物,或服用特殊药物史。
(2)临床检查肝脾淋巴结不大。
(3)全血减少,各系程度不一。
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
(4)骨髓增生低下,非造血细胞增加,无巨核细胞。
骨髓小粒周围无造血细胞。
急性比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程度重,发病急,急性型发病与免疫有关。
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认为是免疫性疾病,病史应注意免疫疾病方面和胸腺瘤的检查,临床表现单纯红细胞减少,粒巨两系正常激素治疗有效。
4.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临床特点:(1)病史有阵发性睡眠后或清晨醒来后酱油尿的发作表现。
(2)有血管内溶血表现,血红蛋白尿。
(3)有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存在的证据即: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试验)和蔗糖溶血试验(糖水试验)阳性。
(4)骨髓增生活跃以红系为主或低下。
(5)激素治疗有效。
5.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临床特点:(1)病史,此类疾病可以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
(2)属于血管外溶血,常有脾大。
(3)抗人球蛋白实验阳性。
(4)溶血证据存在。
(5)激素治疗有效。
6.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临床特点:(1)病史,属于骨髓异质性疾病,干细胞的增殖与分裂异常。
(2)临床多见于老年人,除贫血外可伴有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
常见的贫血性血液病检验项目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很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浓度表示。
我国血液病学家规定,在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血红蛋白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就是贫血。
根据引起贫血的病因以及贫血的症状不同,贫血可分为多种类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几种常见贫血类型的检查一、地中海贫血1、血液检查地中海贫血顾名思义主要表现为和贫血相关的症状,根据疾病轻重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头晕等等,这些症状很容易被自身察觉,然后就医。
血液检查主要包括红细胞,以及血红蛋白的检查,因为地中海贫血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首先通过血常规看看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数量是否贫血,辅以症状体征等做出判断。
因为血液检查方便快捷,创伤小而且花费低,所以很容易被接受。
但由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变化区间大,所以有时可能会出现误诊。
2、血红蛋白电泳检查血红蛋白是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组成,而当珠蛋白合成链障碍发生地中海贫血时,使得珠蛋白数量减少或者完全缺乏,红细胞寿命变短,出现贫血。
通过电泳,可以发现异常的血红蛋白,从而做出判断;此方法方便而且花费时间短。
3、基因检测基因检测是地贫的确诊手段,地中海贫血又叫海洋性贫血,此病是具有遗传性质的,所以地中海贫血的人都有一些基因缺陷。
而地贫是因为珠蛋白的基因缺陷,最终导致贫血发生,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发现是不是地中海贫血并确诊。
但是可能因为价格较高,此种手段检查应用不是很广泛。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1、常见检测首先需要大家知道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外周静脉血全血细胞计数会发现全血细胞减少,还会包括白细胞系统、红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此时人们的细胞计数均降至正常值以下,其中白细胞系统中粒细胞降低最明显,更会出现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的现象;所以说具备这些情况的人就是患上了此病。
2、血象诊断检查血象主要是查看全血细胞有无明显的减少迹象,因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疾病的主要病理表现是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一旦发现人们存在这些情况就可以确定人们的病情而进行准确及时的治疗。
2023贫血三项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应用贫血三项通常是血清铁蛋白、血清叶酸和血清维生素B12的检测简称,临床常用于辅助诊断患者是否贫血,及贫血的原因和类型,特别是对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的病因诊断和鉴别有重要意义。
铁蛋白铁蛋白(SF)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储铁蛋白,铁蛋白是含20%铁的蛋白质。
通常存在于几乎所有身体组织尤其是肝细胞和网状内皮细胞内,作为铁储备,参与对造血和免疫系统的调控。
血清中铁蛋白水平可反映铁储备情况及机体营养状态,它与多种疾病相关。
SF可用各种定量免疫学方法测定。
一•临床意义SF含量稳定,在排除肝脏疾病、感染、炎症、恶性肿瘤、妊娠等情况之外,是判断体内铁贮存和铁营养状况最可靠敏感的指标。
SF检测与骨髓铁染色结果有良好的相关性,比细胞外铁染色更准确,是诊断缺铁性贫血敏感方法和重要依据之一。
1SF增高①体内贮存铁增加,如原发性血色病、频繁输血、不恰当铁剂治疗、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贫血等②铁蛋白合成增加,炎症或恶性病变,如许多恶性肿瘤细胞可以合成和分泌铁蛋白,如肝癌、肺癌、胰腺癌白血病、霍奇金病、多发性骨髓瘤等,铁蛋白测定已成为恶性肿瘤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③组织内铁蛋白释放增加,急性肝炎、慢性肝炎等肝脏疾病,可作为肝脏疾病如肝癌、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的辅助诊断指标。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也出现铁蛋白升高。
2、SF降低:①体内贮存铁减少,如缺铁性贫血,是早期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指标。
②失血、营养缺乏等,可作为孕妇、儿童铁营养状况调查的流行病学指标。
③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某些结缔组织病时铁蛋白也可明显降低。
二.注意事项1、接受过小鼠单抗治疗或体内诊治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假阳性反应。
2、标本不能使用叠氮钠防腐。
标本放置时间过长或处理不当、标本灭活或有沉淀时、试剂超过使用期限/或仪器性能下降等可对检测造成影响。
三.ID/IDA诊断标准ID/IDA诊断标准:符合第1条和第2~6条中的任何两条以上可以诊断ID∕IDA o(1)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Hb)降低,男性患者Hb<120g/1,女性患者Hb<11Og∕1z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2)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如乏力、头晕、心悸等);(3)SF<15μg∕1,感染或合并慢性炎症患者(除外慢性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SF<70μg∕1;TSAT<0.15;血清铁<8.95μmo1∕1f TIBC>64.44μmo1∕1;sTfR>26.50nmo1/1(2.25mg/1);(4)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细胞<15%;(5)FEP>0.90μmo1∕1(全血)z ZPP>0.96μmo1∕1(全血);(6)补铁治疗有效。
血常规检查在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中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探究在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时采用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
方法:此次研究的时间段为2018年9月~2022年8月期间,随机抽取在本院确诊的临床资料全面的贫血患者共66例,其中缺铁性贫血35例,巨幼细胞性贫血31例,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者33例,对所有的研究对象均实施血常规检验,对比三组研究对象的红细胞计数(RBC)、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Hb)、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等指标。
结果:通过数据对比发现,健康体检者的RBC、Hb、MCH均显著高于缺铁性贫血组和巨幼细胞性贫血组,RDW低于缺铁性贫血组和巨幼细胞性贫血组,均P<0.05;巨幼细胞性贫血组患者的RBC、Hb、MCH均显著低于缺铁性贫血组,RDW高于缺铁性贫血组,P<0.05。
结论:在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时采用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较高,可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常规监检查;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临床中贫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是指患者血液存储、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这就使得运送至各个器官和组织的氧气不足导致组织缺氧,人体表现出头晕、易困、发力等症状。
贫血在临床中的发病率较高,种类较多,其中主要有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其中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在临床中的发病率较高[1]。
对于贫血患者来说需要及时发现并判断贫血的类型,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次研究主要探讨血常规检查在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中的应用价,具体资料、方法、结论等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的时间段为2018年9月~2022年8月期间,随机抽取在本院确诊的临床资料全面的贫血患者共66例,其中缺铁性贫血35例,巨幼细胞性贫血31例,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者33例。
缺铁性贫血诊断的标准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贫血类型,其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鉴别诊断三个方面。
在临床实践中,准确诊断缺铁性贫血对于指导治疗和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详细介绍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贫血症状和缺铁症状两个方面。
贫血症状包括乏力、乏力、头晕、心悸等,而缺铁症状则包括口腔炎、舌炎、耳鸣等。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是否患有缺铁性贫血。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手段,常用的检查项目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血清铁蛋白测定等。
其中,血红蛋白测定是最常用的指标,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水平应在130-175g/L,女性应在120-160g/L。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平均体积来判断贫血类型。
此外,血清铁蛋白测定可以直接反映体内铁储备量,对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三、鉴别诊断。
在进行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时,需要与其他类型的贫血进行鉴别。
常见的需要鉴别的贫血类型包括慢性疾病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在鉴别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全面分析,以排除其他类型贫血的可能性。
总结,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鉴别诊断三个方面。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并与其他类型的贫血进行鉴别,以确保准确诊断缺铁性贫血,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希望本文能够对临床医生和相关人员有所帮助,提高对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