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淮阳“泥泥狗”的民俗文化内涵
- 格式:ppt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15
淮阳泥泥狗:伏羲记忆的“活化石”——李红军——泥泥狗虽小,但一如太昊陵,铭刻着亘古不绝的历史记忆。
所不同的是,太昊陵庄严宏伟,代表着曾经的官方崇敬,泥泥狗留存于民间,是远古伏羲记忆的“活化石”。
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每天都有几万到十几万人涌向河南淮阳太昊陵朝圣,最多时一天可达40万人——这就是淮阳太昊陵庙会,俗称“二月会”,也叫“人祖古会”。
在太昊陵庙会上,古风遗俗随处可见,其中,形态各异的动物土偶泥泥狗最能吸引探寻者的目光。
这些泥泥狗大者尺余,小如拇指,造型奇特,古拙神奇。
泥泥狗上的各种图案浑厚古朴,呈现出一种古朴的原始美。
泥泥狗是远古图腾崇拜的印记太昊陵庙会期间,方圆数百里甚至上千里的民众,都会扶老携幼地赶来,前往太昊陵朝祖进香,其跋涉之无碍、崇奉之虔诚,让人叹为观止。
是什么力量让人们如此虔诚?是什么力量让庙会历经千年而不衰?只要你走进庙会,走进太昊陵,答案就不难找到。
“太昊陵有各种各样的古风遗俗:有女娲抟土造人留下的民间工艺品——泥泥狗,有早期人类繁衍崇拜的物化象征——布老虎,有远古女性生殖崇拜的形象重现——子孙窑,有颂扬伏羲女娲功德的原始巫舞——担经挑……如此众多的羲皇遗迹遗俗告诉人们,淮阳为羲皇发祥地,是伏羲定都中原后的活动中心地带。
”说起太昊陵的历史文化,当地作家董素芝人文中原·记忆 45人文中原·记忆如数家珍。
她的话或许可以解读为太昊陵庙会为何会有如此顽强生命力的缘由。
泥泥狗又叫“陵狗”,是太昊伏羲陵泥制工艺品的总称,也有人称之为“泥玩”。
实际上,形状各异的“泥玩”,并不都是形状似狗的泥泥狗。
泥泥狗的表现题材十分广泛,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无所不包。
那么,为什么所有的淮阳泥制工艺品都称为泥泥狗呢?“泥泥狗名字的由来久远,与我们的祖先太昊伏羲氏紧密相关。
”淮阳艺人彭伯虎说。
太昊伏羲氏是我国畜牧业的始祖,狗可能是被其首先驯服的动物,用以守护人类、保护畜群。
所以,若是在太昊陵庙会上问泥塑艺人“泥塑玩具为什么叫泥泥狗”,他们必然会毫不迟疑地回答:“泥泥狗是人祖爷喂的狗,是给人祖爷守陵的。
中原活化石-河南淮阳泥塑泥泥狗我国许多地方都有泥玩具,这些泥玩具都是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中原地区有一种独特的泥玩具,起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泥泥狗”。
每年正月初、中秋、冬至,都有许多人购来把玩。
河南淮阳,古称陈州,是中国历史传说中“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建都之地。
淮阳城北有“太昊陵”,俗称“人祖庙”。
“太昊”是形容伏羲像日月那样光明,以赞美他在茹毛饮血的人生之始,教民“作网罟,以佃以鱼,以赡民用;养六畜,以充庖厨”的圣德(《评要·太昊伏羲篇》)。
太昊陵”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为“人祖庙会”,当地人又称“二月会”。
在二月会期间,每天有炎黄子孙10万人云集淮阳,在伏羲陵和女娲观前朝祖进香,祈盼国运昌盛,民富国强。
太昊陵“人祖庙会”的原始主题是祭祀人祖伏羲和女娲,以求子孙繁衍。
所以,至今仍保留着远古初民“生殖崇拜”的遗俗,如颂扬伏羲、女娲的“履迹舞”,再现“生殖崇拜”上古遗风的“摸儿洞”、“献旗杆”、“拴娃娃”以及各种动物下部的女阴符号等等,展示了人类的生命意识和种族繁延的永恒主题。
被誉为“真图腾,活化石”的泥泥狗,是伴随着祭祀和古老的民俗而诞生,并传承至今。
淮泥玩具的总称,系当地独有的民间艺术品,具有数千年的历史。
河南淮阳泥塑泥泥狗又称“陵狗”是淮阳泥玩具的总称。
,传说为伏羲、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蕴含着神秘的色彩。
当地人说它是为伏羲、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若购买“泥泥狗”赠送亲友,可以消灾、祛病,颇为神圣。
近年,淮阳泥泥狗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河南淮阳泥塑泥泥狗“老斋公,慢慢走,给把泥泥狗,您老活到九十九。
”淮阳乃至豫东一带的人,很多都还记得这首歌谣。
曾几何时,依托太昊陵,方圆上百里的地域内,有这样一个古老的习俗:沿途的孩子拦住赶庙会的成年人索要泥泥狗,并唱起这样韵味悠悠的歌谣。
被索要者,除了赶快把随身携带的泥泥狗撒在地上,让孩子们去捡拾,别无选择,因为那是一种美丽的祝福,当地人认为,把泥泥狗送给孩童或亲朋好友可以消灾祛病,吉祥平安。
淮阳泥泥狗淮阳是中国最古老的县城之一,这里土地富饶水美物丰人杰地灵;淮阳是人祖之一的伏羲在此建都,因为受黄河的冲击这里有肥沃的砂质黄土,土地异常肥沃伏羲在此从渔猎转向农耕。
淮阳因地处淮河以北称为“淮阳”(古人称河北为阳河南为阴)在远古淮阳称为“宛丘”!《诗经》有曰:“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如若说远古比较遥远那就古代好了淮阳是陈姓的发源地它属于官姓,淮阳自古也称为陈地,在春秋时期孔子出使列国最后一站便是陈国,遭遇挫折看透官场由此回到曲阜成为万人师表的“亚圣”!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就发生在这里程胜吴广的点将台还在!司马迁的《史记.陈胜世家》中有记载“狐鸣呼曰‘陈胜王大楚兴….’攻至陈…”西汉时期这里曾是陈王韩信的封地,三国末年时是陈思王曹植的封地!这里是黄河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记载着黄河文化文明不朽的传奇,其中之一便是妮妮狗。
妮妮狗的文化魅力到底是什么?1.泥泥狗是历史沧桑在远古社会人们最先接触到最广泛的材料恐怕就是泥土了!人们用它来捏造东西,所以有女娲捏土造人之说!人们最先驯服的动物就是狗,他帮人们打猎因此泥泥狗的名字是这样来的。
2.泥泥狗是远古生殖文化的积淀泥泥狗是远古社会人们对生殖的崇拜,我们只知道西方对生殖的崇拜是断臂维纳斯还有原始维纳斯雕像,而泥泥狗记载着中国远古对生殖崇拜的的文化符号,泥泥狗有黑、白、红、绿、黄等纯色调的调配符合远古人们的审美!(就以这个泥泥狗而言白色的代表两性关系,中间的是某动物的生殖器符号。
)3.是氏族的图腾的体现是各部落联姻的体现,就以首尾交接这个泥泥狗作品而言它反映了原始社会两个不同信仰的部落联姻。
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不断联姻战争兼并而形成今天五十六给民族繁荣的局面!(首尾交接氏族联姻)4.是氏族信仰的体现就以斑鸠来说,它是古代爱情的圣物!《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有的一只斑鸠背着好几只斑鸠叫做“子子孙孙”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对人口的渴望,自古中国人就有多子多福之说!有的是一个公鸡中国人比较喜欢隐喻公鸡的谐音“恭吉”有恭祝你大吉大利之说!还有的马背上坐着一只猴子寓意“马上封侯”有大吉大利官运亨通之意!等等制作流程1.选泥制作时先进行挖泥采用的是当地三米以下的黄胶泥,地上的泥土因为沙土比较多比较松软粘性不太强,所以选用三米以下的粘性比较强的黄胶泥。
透析泥泥狗的造型与审美特征摘要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农村的传统民间泥玩具,它是基于原始生殖崇拜观念下产生和发展下来的民间泥塑形式。
因其古朴的造型,特殊的装饰风格被称做民间美术的活化石。
通过对泥泥狗题材、造型、装饰的分析,我们可以对民间美术形式中蕴涵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审美观念进行深刻的解读。
关键词泥泥狗;生殖崇拜;造型特征;装饰特征;审美心理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农村的传统民间泥玩具,由于它造型古朴,色彩厚重神秘,被称为原始文化的活化石。
泥泥狗是淮阳泥玩具的统称,在淮阳民间的泥玩具的造型种类非常丰富,绝大多数是以奇禽异兽为题材的,但却不是生活中的动物,而是传说中的神怪形象。
这可能是原始崇拜的神物造型所延续下来的产物,而难能可贵的是泥泥狗至今保持着这种传统的造型方式,为我们研究民间美术的造型和审美方面提供了生动实物资源。
一、泥泥狗的来源传说泥泥狗过去也称泥狗子、泥娃娃、陵狗子、泥人等。
河南淮阳附近的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都要在淮阳太昊陵举办纪念太昊伏羲当地人称人祖爷的朝祖进香庙会,赶会期间人山人海,盛况宏大,热闹非凡。
庙会上虽然出售的商品很多,但是最有地方特色、最能符合人们赶会心理的就是当地的民间玩具泥泥狗了。
泥泥狗是民间百姓根据节令礼俗和自身娱乐需要而创造的美术形式,而民间艺人也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关于泥泥狗的产生来源,大致有几种说法1伏羲与泥泥狗伏字与陵狗泥泥狗只有在太昊陵庙会期间才有售卖,而泥泥狗又叫灵狗或陵狗,这是对狗的尊称,从这些称呼中可以看出泥泥狗是与伏羲陵是有一定关系的。
另外伏羲的伏字,是半人半犬,而泥泥狗中有一种猴骑狗的造型则暗合了这种含义,猴在泥泥狗中称人面猴和人祖猴,因此这中造型我们可以理解为猴骑狗即人骑狗,也就是伏字的组合。
出土的汉代陶塑中有许多狗的造型,这说明狗与远古时代的生活也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因而,泥泥狗也可以看作是后人对伏羲纪念的一种精神的化身。
【浅析泥泥狗的文化内涵】浅析中式建筑的文化内涵淮阳地处中原,古称宛丘,陈,为上古太昊伏羲之墟。
每年的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在这座文化积淀深厚的古城都要举行长达一个月的祭祖寻根大型庙会活动。
庙会期间,全国各地的友人至海外华侨都前来祭拜,而周边几十个县的居民也会购买充满浓郁地域色彩的土特产,如:竹编、布老虎、花棒槌等,而被专家称为原始文化“活化石”的泥泥狗则是最出众的。
本文就泥泥狗的造型,浅析其中的文化内涵。
一、泥泥狗体现的原始先民的生殖崇拜意识在原始时期,恶劣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原始先民的极致追求只能是生存与繁衍。
赵国华在《生殖崇拜文化论》中提出,“在人类的原始文化中,“食”是服务于“生殖”的,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文化即生殖崇拜文化是人类精神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生存的艰难与生命的困惑,决定了原始先民们对生殖的神秘性产生敬畏与崇拜的心理,进而对带来生命、决定部落繁荣与否的生殖器官产生崇拜心理,其内容是对生殖力的崇拜,表现形式是对生殖器象征物的崇拜,主要包括女性生殖器官即女阴崇拜、男性生殖器官即男根崇拜、男女交媾生殖力即两性崇拜。
最后发展到对生育神的崇拜”。
淮阳作为人类始祖伏羲与女娲的故里,这里自古流传着伏羲女娲兄妹滚磨成亲,繁衍后代与抟土造人的神话。
这些神话使这块土地浸淫了更浓烈的关于生存与繁衍的主题和生殖崇拜的意识。
因此,原始先民的这种生殖崇拜的心理与集体意识不仅能在古老遗俗如:“履迹舞”、“摸子孙窑”、“献旗杆”、“栓娃娃”中找到痕迹,而且在泥泥狗这种传承至今的民间工艺上能得到全面诠释。
泥泥狗,又称“陵狗”。
它造型古朴、粗犷,以黑为底色,杂之以红、黄、青、白的花纹,带有浓厚的神秘感。
泥泥狗最常见的装饰花纹是腹部枣核形状的花纹,一圈套一圈,用红、自、黄、绿画在黑底色上,外围绘有毛状的线条,很像女性的生殖器官,身体主要的装饰就是突出这个女阴符号。
另外,还有“九头鸟”高昂的形体象征着男性生殖器官的勃起;“双头狗”合二为一的躯体意喻雌雄交配;“人面猴”阴部红、白两色绘制的花纹,充分体现出生命创造的欲望,而生殖崇拜的意味也在这些夸张的造型中凸现出来。
关于淮阳泥泥狗的民俗文化特征探析淮阳泥泥狗是中国河南省淮阳县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
它以制作精美的泥狗为特色,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泥泥狗大赛和文化节。
在这个节日和比赛中,人们会观看泥泥狗展览、比赛和表演,同时也会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和民俗游戏。
淮阳泥泥狗的特征之一是技艺精湛。
制作泥泥狗需要使用特定的工具和技术。
制作师傅通常会根据泥泥狗的造型和形态选择不同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每一处的细节和形态,如狗头、狗尾、狗爪等部位要自然流畅。
这种制作过程对手工技能和专业水平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制作泥泥狗已经成为淮阳县特有的传统技艺。
淮阳泥泥狗的特征之二是文化历史底蕴深厚。
据传,泥泥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当时,村里的老百姓会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个传统节日里,用泥巴做成形态生动的泥狗,用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之后,泥泥狗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
如果你去淮阳县,你可以听到许多人讲述他们祖辈与泥泥狗的渊源和联系,传承和弘扬泥泥狗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地人充满信仰和情感的事业。
淮阳泥泥狗的特征之三是民俗附加价值高。
作为淮阳县的重要形象和文化活动,每年泥泥狗比赛和文化节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他们会欣赏泥泥狗的制作过程,购买艺术品和纪念品,同时也会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和游戏中。
这种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对于当地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时,泥泥狗也成为淮阳县的一个文化品牌,带动了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总之,淮阳泥泥狗是淮阳县的一大特色和民俗文化遗产。
它不仅仅是一种泥巴和艺术的结合,更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形态和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化和经济附加价值。
人,下到顽皮孩童,几乎人人都能顺手捏几个小玩意儿。
如今,经过岁月的流转,这种从远古走来的艺术“活化石”也正经历着传统与创新的磨合,在“变”与“不变”的碰撞中,依然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泥泥狗民间艺术传承人任国和从六岁起就跟着爷爷、父亲学习捏泥泥狗,至今已经60多个年头。
任国和捏的泥泥狗主要包括传统的造人系列、图腾系列、吉祥物系列、十二生肖系列等7个系列。
任国和30多岁就当选为淮阳县泥泥狗协会会长,在当地算得上是远近闻名的老艺人。
说起泥泥狗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任国和认为,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财产,是历代艺人的智慧结晶。
随着时代发展,现在泥泥狗的制作工艺更加细致,看起来精巧了许多,形态上也出现了很多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泥泥狗核心的文化元素不能变。
任国和始终坚持三个不变:泥泥狗造型不变、五色点画不变、文身符号不变。
这些是最能体现泥泥狗“古老”和“传统”的部分。
泥泥狗民间艺人邵波从中学起就开始去乡下寻访老艺人,学着自己捏,2001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如今,邵波的工作室已经开到了北京、郑州、开封等多个城市。
在多年实践和摸索中,俗话说:“中国的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安阳,八千年看淮阳。
”泥泥狗是淮阳太陵“人祖会”中泥玩具的总称,是原始图腾文化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又称“陵狗”或“灵儿狗”。
泥泥狗因其造型古拙、荒诞,在众多民间艺术中具有独特的魅力。
其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无所不有,造型虚幻、神秘。
林林总总的怪异形体中有九头鸟、人头狗、人面鱼、猴头燕、蜍等,还有各种抽象变形的多种怪兽复合体共200余种。
《淮阳县志》中记载:“驰名中外的淮阳泥泥狗,是伏羲、女娲以及远古生灵群像高度概括变形的祭祀物。
”每年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是淮阳太吴陵庙会。
此时游人满街,人声鼎沸,人们虔诚地祭拜人祖伏羲,逛一逛规模宏大的庙会,了却一年的心愿,泥泥狗则是斋公、香客们避灾、求福争相购买的“神圣之物”。
2015年12⽉总第275期:泥泥狗艺术及其承载的⽂化内涵泥泥狗艺术及其承载的⽂化内涵◎⽂/吴波泥泥狗⼜称“陵狗”或“灵狗”,是淮阳泥玩具的总称。
淮阳,古称宛丘、陈,地处今河南省东南部,是传说中的“三皇”先后建都之所在,著名的“太昊伏羲陵”即坐落于此。
在淮阳传承⾄今的各类与祭祀伏羲⽒相关的民俗⽂化中,泥泥狗艺术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种。
泥泥狗始创于何时已不可考,作为祭拜⼈祖伏羲⽒的圣物,伴随着古⽼宗教祭祀的民俗传承⾄今,与淮阳地区的伏羲⽂化联系紧密。
泥泥狗⼤有尺余,⼩若拇指,造型怪诞,古朴神秘,部分形象与《⼭海经》所述诸多形象相像,具有浓厚的原始⽓息,是特定历史、⽂化和地域环境造就的⼀朵民间美术奇葩。
作为祈⼦求孙、绵延⼦嗣这⼀原始祭祀主题的衍⽣物,泥泥狗这⼀独特民间美术形式,从题材造型、敷⾊纹样到内在精神意蕴,呈现出⾼度的统⼀性,蕴涵着丰富的⽣殖崇拜⽂化内涵,表达了⼈们对⽣殖、繁衍的赞美。
题材传统的每⼀种泥泥狗造型都以神话来源为依据。
其造型⼤体上可分为“单体类”与“合体类”两⼤类。
“单体类”主要以⽇常动物造型为主,有龙、虎、猪、马、⽺、狗、鸡、蛙、蟾蜍、泥鳖、蝴蝶、乌龟、翼鱼、翼兽、锦鸟以及归燕等。
其中猴类和鸟类造型分别以始祖伏羲⽒和⼥娲⽒为表现对象,表现出⼥阴崇拜、男根崇拜等内容。
也就是说,猴类变形主要体现的是⼥阴崇拜,鸟类变形体现的则是男根崇拜。
“合体类”有动物合体与怪兽等,模仿的是⼈类男⼥相会的场景,是表现先⼈婚恋繁衍⽂化观念的⼀种独特表现⽅式。
其形象为⼀体双⾸,或上下,或左右,呈交媾状。
这种雌雄合体现象古谓之“牡牝”或“并封”。
如:猫拉猴、两头狗、双鱼猴、草帽虎、猫驮猴、独⾓兽、多⾓兽、双头兽,两头猫,猴头燕、⼋⼤⾼、四不像、连体狗、⼦母猴、独⾓⼈、多⾓⼈、双头⼈、⽻翼⼈、九头狮⼦、草帽⽼虎、骑狮猴和裸胸猴等。
《史纲评要·三皇五帝纪》载,伏羲“制嫁娶”。
⽽“猫拉猴”、“猴头燕”就象征着部落之间通婚,打破族内联姻的婚育⽂化。
浅析泥泥狗的文化内涵作者:李志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09期淮阳地处中原,古称宛丘,陈,为上古太昊伏羲之墟。
每年的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在这座文化积淀深厚的古城都要举行长达一个月的祭祖寻根大型庙会活动。
庙会期间,全国各地的友人至海外华侨都前来祭拜,而周边几十个县的居民也会购买充满浓郁地域色彩的土特产,如:竹编、布老虎、花棒槌等,而被专家称为原始文化“活化石”的泥泥狗则是最出众的。
本文就泥泥狗的造型,浅析其中的文化内涵。
一、泥泥狗体现的原始先民的生殖崇拜意识在原始时期,恶劣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原始先民的极致追求只能是生存与繁衍。
赵国华在《生殖崇拜文化论》中提出,“在人类的原始文化中,“食”是服务于“生殖”的,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文化即生殖崇拜文化是人类精神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生存的艰难与生命的困惑,决定了原始先民们对生殖的神秘性产生敬畏与崇拜的心理,进而对带来生命、决定部落繁荣与否的生殖器官产生崇拜心理,其内容是对生殖力的崇拜,表现形式是对生殖器象征物的崇拜,主要包括女性生殖器官即女阴崇拜、男性生殖器官即男根崇拜、男女交媾生殖力即两性崇拜。
最后发展到对生育神的崇拜”。
淮阳作为人类始祖伏羲与女娲的故里,这里自古流传着伏羲女娲兄妹滚磨成亲,繁衍后代与抟土造人的神话。
这些神话使这块土地浸淫了更浓烈的关于生存与繁衍的主题和生殖崇拜的意识。
因此,原始先民的这种生殖崇拜的心理与集体意识不仅能在古老遗俗如:“履迹舞”、“摸子孙窑”、“献旗杆”、“栓娃娃”中找到痕迹,而且在泥泥狗这种传承至今的民间工艺上能得到全面诠释。
泥泥狗,又称“陵狗”。
它造型古朴、粗犷,以黑为底色,杂之以红、黄、青、白的花纹,带有浓厚的神秘感。
泥泥狗最常见的装饰花纹是腹部枣核形状的花纹,一圈套一圈,用红、自、黄、绿画在黑底色上,外围绘有毛状的线条,很像女性的生殖器官,身体主要的装饰就是突出这个女阴符号。
另外,还有“九头鸟”高昂的形体象征着男性生殖器官的勃起;“双头狗”合二为一的躯体意喻雌雄交配;“人面猴”阴部红、白两色绘制的花纹,充分体现出生命创造的欲望,而生殖崇拜的意味也在这些夸张的造型中凸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