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性镇痛药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的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59
阿片类镇痛药的不良反应预防和处理镇痛药的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方法的选择,只有正确认识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才能安全有效地使用镇痛药物,才能制定出最适合每一个患者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镇痛药物或药物组合的药理作用。
阿片类镇痛药的不良反应主要发生于用药初期及过量用药时,而非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则常发生于长期持续用药一段时期后。
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大多是暂时性或可耐受的反应,只有便秘可能长期持续存在。
防治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疼痛治疗本身同样重要,应把预防和处理阿片类镇痛药物不良反应的措施视为镇痛治疗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便秘便秘是阿片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大多数患者需使用缓泻剂预防便秘。
患者不会因长期用药而对阿片类药物的便秘不良反应产生耐受,因此,便秘不仅出现于用阿片类药物初期,而且还会持续存在于阿片类药物镇痛治疗的全过程。
某些患者使用阿片类药物时,出现恶心呕吐往往还可能与便秘有关,通畅大便则可能缓解这些患者的恶心呕吐症状。
因此,预防和治疗便秘不良反应始终是阿片类药物镇痛治疗时不容忽视的问题。
医师一旦为患者用阿片类镇痛药物,就应该同时用预防便秘的缓泻剂。
1. 预防①多饮水,多摄取含纤维素的食物,适当活动;②缓泻剂:适量用番泻叶、麻仁丸或便乃通等缓泻剂。
应告诉患者如何根据个体情况调节饮食结构、调整缓泻剂用药剂量,并且养成规律排便的习惯。
如果患者 3 天未排大便就应给予更积极的治疗。
2. 治疗①评估便秘的原因及程度;②增加刺激性泻药的用药剂量;③重度便秘可选择其中一种强效泻药( 容积性泻药) :硫酸镁30~60ml ,qd ,比沙可啶2~3 片,qd ,比沙可啶直肠内灌肠,qd ;乳果糖30~60ml ,qd :山梨醇30ml ,q12h ,连用 3 次,继后必要时重复用药;④必要时灌肠;⑤必要时减少阿片类药物剂量,合用其他镇痛药物。
二、恶心、呕吐阿片类药物引起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约30 %,一般发生于用药初期,症状大多在4~7 天内缓解。
卫生部关于印发《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卫医发[2007]3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加强对麻醉药品临床应用的管理,保证麻醉药品安全、合理使用,规范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我部组织中华医学会、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编写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现予发布施行。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工作中要认真贯彻执行,并将执行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告我部医政司和中华医学会。
附件: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二OO七年一月二十五日附件: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前言药物滥用已经成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威胁的全球化问题,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药物滥用是指与医疗目的无关,由用药者采用自我给药的方式,反复大量使用有依赖性的药物,利用其致欣快作用产生松弛和愉快感,从而逐渐产生对药物的渴望和依赖,由于不能自控而发生精神紊乱,并产生一些异常行为,经常会导致严重后果。
麻醉药品是指连续使用后容易产生身体依赖性,能成瘾癖的药品。
这类药品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有很强的镇痛等作用,是医疗上必不可少的药品,同时不规范地连续使用又易产生依赖性,若流入非法渠道则成为毒品,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根据国际《麻醉药品单一公约》,对于麻醉药品的医疗和科学价值给予充分肯定;滥用这些药物会产生公共卫生、社会和经济问题;必须采取严格管制措施,只限于医疗和科研应用;需开展国际合作,以协调有关行动。
公约要求各缔约国限制这类药品的可获得性;需要者必须持有医师处方;对其包装和广告宣传加以控制;建立监督和许可证制度;对其合理医疗和科研应用建立评估和统计制度,限制这类药品的贸易;各国向联合国药品管制机构报送有关资料;加强国家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药物滥用。
为加强对我国麻醉药品的管理,国务院于1987年颁布了《麻醉药品管理办法》,对这类药品的生产、供应、使用、运输和进出口管理等均作出了明确规定。
麻醉的临床病例分析麻醉是任何手术和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知和焦虑感,从而保证手术过程和医疗治疗的顺利进行。
然而,不同的患者病情和手术类型需要采用不同的麻醉方法和药物,因此在临床过程中必须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性化评估和方案定制。
本文将探讨几个典型的麻醉临床病例,以期更好地理解麻醉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一、大手术患者的麻醉管理对于一些大手术的患者,如心脏手术、肝脏手术、神经外科手术等,麻醉管理尤其关键。
这些患者往往存在明显的器质性疾病和生理功能障碍,需要在手术过程中细致地监测和调节各项生理指标。
例如,心脏手术常常需要采用深度麻醉,使其血压下降,降低全身氧耗,减轻心肌损伤。
同时,为了防止术中出现体温下降和代谢紊乱,需要采用热毯和输液等措施,维持患者的体温和代谢稳定。
此外,对于大手术患者还要注重止痛管理,避免手术后出现过度疼痛和不良反应。
二、老年患者的麻醉选择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患者的手术和治疗需求也逐渐增加。
然而老年人的生理功能下降、多重疾病常常伴随,麻醉管理十分复杂。
因此,在选择麻醉药物时必须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代谢能力,避免过高或过低麻醉深度和不良反应。
常用的麻醉药物有异丙酚、芬太尼、氟烷等,但老年人往往需要更加个性化的麻醉方案。
例如,对于老年人的肾功能受损、心脏病患者,需要更加注重麻醉药物的剂量和速度的调节,以确保手术安全。
三、急救患者的麻醉应用急救患者的处理速度和技巧对于生命的挽救至关重要,麻醉管理也是急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例如,对于严重外伤、颅脑损伤、心梗等紧急情况,快速而安全的麻醉管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疼痛和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和生存率。
对急救患者的麻醉应用要根据急救类型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麻醉深度,并随时监测和调节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反应性。
四、术后镇痛的重要性手术后,患者往往会经历一定的疼痛和不适感,如果不及时进行镇痛处理,将会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医药界 2020年01月第02期—25—医药与临床麻醉药物在临床应用的原则有哪些郭 勇(梓潼县人民医院,四川 梓潼 622150)【中图分类号】R 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808(2020)02-025-01麻醉药物定义是指可以使患者失去知觉和痛觉的药品统称,现阶段主要的麻醉药物有吗啡、芬太尼和哌替啶等。
麻醉药物使用不当很容易给患者造成精神依赖和身体依赖,甚至产生抑制呼吸等不良用药反映,给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身体伤害。
所以麻醉药物临床使用要注意科学性和合理性,使用过程一定要严格遵照医嘱,在医生的指导下安全用药,遵循用药的基本原则。
1.麻醉药物麻醉药物是指通过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使使用者的整个机体或机体局部暂时、可逆性的失去知觉和痛觉的药物,通常可以根据麻醉方式分为全身麻醉药物和局部麻醉药物两种,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可以分成静脉麻醉药物和吸入式麻醉药物两种。
全身麻醉药物和局部麻醉药物通过作用于机体的不同部位而达到不同的阻滞效果,全身麻醉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大脑皮层,使使用者丧失知觉或痛感;局部麻醉药物通过对使用者神经膜电位体起到稳定作用,阻断使用者神经冲动的传导,使使用者机体局部丧失知觉。
通常全身麻醉适用于心、脑、胸等大型手术,局部麻醉适用于下腹部及以下手术或局部手术和部分检查当中。
值得注意的是麻醉药物和麻醉药品的概念完全不同,麻醉药物是临床治疗中使人失去痛觉的辅助治疗药物,而麻醉药品是可以使人产生身体依赖和精神依赖、容易成瘾的药品,要严格管控。
所以麻醉药物的使用通常是根据医疗需求和患者个体情况合理选用药物种类、确定药物剂量的药物,麻醉操作具有安全性。
2.麻醉药物使用分析麻醉药物本身具有药代动力学,所以麻醉药物的使用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机能来确定药物的使用情况,使用麻醉药物要充分考虑到药物的吸收的程度、使用者对药物的敏感性、药物的吸收代谢情况,来确定麻醉药物使用的种类、用药方式和用药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