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题中隐含条件的设置类型及解题策略
- 格式:pdf
- 大小:213.77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物理解题中挖掘隐含条件的几种途径【摘要】在高中物理解题中,挖掘隐含条件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五个途径入手,包括利用公式推导、分析题目关键词、考虑物理常识、熟练运用图像法和利用反证法来解释如何挖掘隐含条件。
通过这些途径,我们可以更快、更准确地解题,提高物理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本文总结了挖掘隐含条件的重要性,并展望了物理解题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挖掘隐含条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物理学习和应用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多方面的挖掘和应用,我们相信物理解题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高中物理、解题、挖掘、隐含条件、途径、公式推导、关键词分析、物理常识、图像法、反证法、重要性、未来发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中物理是学生们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其中解题是学习过程中的核心内容。
在解题过程中,挖掘隐含条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正确地发掘隐含条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物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掌握挖掘隐含条件的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解决物理问题时,有时候问题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所有信息,需要通过挖掘问题的隐含条件来推导解决。
本文将介绍几种途径来挖掘隐含条件,包括利用公式推导、分析题目关键词、考虑物理常识、熟练运用图像法和利用反证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物理问题,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速度。
在物理解题中,挖掘隐含条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挖掘隐含条件的方法,在物理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也希望引起更多人对物理解题方法的关注,推动物理学习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发展。
挖掘隐含条件是物理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
2. 正文2.1 途径一:利用公式推导在高中物理解题中,利用公式推导是一种常见的挖掘隐含条件的途径。
数学题目隐含条件的七个“隐身之处”所谓隐含条件,是指在题目的条件中未明确给出但客观存在的数学事实。
解题活动中,许多学生由于对隐含条件的关注不够或不知道如何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而使解题活动陷入困境,或导致解题失误,或使思路复杂化。
那么,隐含条件,隐在何处呢?1.隐在数学概念的内涵中1.计算:。
分析:由于此题未明确给出n的取值,致使许多学生无从下手。
实际上,根据组合数的概念易得:中字母n,m应满足条件m≤n,m,n均为自然数,即可求出n值,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解析:由组合数的意义得:38-n≤3n≤21+n,又n为自然数,求得n=10。
所以,原式=。
2.隐在题目所给式子的特殊结构中2.已知方程a(b―c)x2+b(c―a)x+c(a―b)=0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求证:数列,,为等差数列。
分析:本题的常规证法是:由方程a(b―c)x2+b(c―a)x+c(a―b)=0有两等根,得Δ=0,再化简得数列,,为等差数列。
此法思路简单,但化简过程比较复杂。
若能注意到题中方程的结构特点,可得隐含条件:两等根即为x1=x2=1。
从而得如下简单证明。
证明:∵a(b―c)×12+b(c―a)×1+c(a―b)=0,∴方程的两等根即为x1=x2=1。
由韦达定理,,整理即得,即数列,,为等差数列。
3.隐在问题条件的相互制约中3.已知x2+4y2=4x,求x2+y2的取值范围。
分析:本题的典型错解是:由已知得,从而。
上述解法错在何处呢?错在忽略了题目中由于两个变量x,y的相互制约所隐含的变量x的取值范围。
解析:由已知得,所以0≤x≤4。
又,当0≤x≤4时,有x2+y2∈[0,16],即x2+y2的取值范围为[0,16]。
4.隐在公式、结论的适用范围中4.已知双曲线,过点B(1,1)能否作直线,使得B为直线被双曲线所截得的弦的中点?分析:本题的典型错解为:假设满足条件的直线存在,且与双曲线两交点分别为P1(x1,y1),P(x2,y2),则,,两式相减得:2(x1―x2)(x1+x2)―(y1―y2)(y1+y2)=0。
有关隐含条件题型的分析
题中的隐含条件即指未明确给出却可根据题意推出的已知条件。
学会挖掘隐含条件对解题十分重要,这也就成了拿分的重点,这项技术我们应重点掌握。
如何迅速识破高考命题中的隐含条件,简洁高放的完成解题,集中体现了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平常解题中养成通过审题仔细分析推敲关键词语,从物理模型,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变化和临界状如中去寻找挖掘隐含条件的良好习惯。
命题中条件的隐含形式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
1、隐含在题的物理现象中:题设的条件中必然反映若干物理现象,这些现象本身就包含了解题所需的已知条件。
2、隐含在物理模型的理想化条件下:在试题中常将理想化条件隐含在有关词语或题意中,需要运用理想模型去捕捉喝挖掘。
3、隐含在临界状态中:当物体由运动(或现象‘性质)转变成另一种运动(或现象,性质)时,包含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隐含着物体的临界状态及其临界条件,需通过分析推理和挖掘。
4、隐含在题目中:许多物理试题的部分条件常隐含于题目中,及图形的几何性质中,需考生通过观察,分析已挖掘和发现。
5、隐含于常识中:许多物理试题某些条件由于市人们的常识而设有在题意中给出,造成所求量与条件之间在一种鼻尖隐藏的关系,需考生据题意多角度分析,展开联想,深刻挖掘,根据一些常识,提取或假设释放的条件,以弥补题中已知条件的不是而达到解题目的。
一道题尤其市结构,抽象多变的难题,能否正确迅速合理地解出,关键在于能否准确地挖掘并充分地使用题意中的隐含条件,只要抓住这一关键点,相信你的学习将是轻松而愉悦的。
讨论条件的隐含形式高考物理试题对考生而言,突破的难点不仅在于某些综合命题中物理过程的复杂多变,更在于各类档次试题中物理条件的隐散难寻,常使考生深感"条件不足"而陷于"一筹莫展"的境地。
隐含条件的挖掘能有效检验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如何迅速识破高考命题中的隐含条件,选择物理过程遵循的物理规律,简洁高效地完成解题,集中体现了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平常解题中培养认真审题、善于分析推敲关键词语,从物理模型、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变化和临界状态中去寻找挖掘隐含条件的良好习惯。
就命题中条件的隐含形式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1.条件隐含于物理概念中物理概念是解决问题的依据之一,有些题的部分条件隐含于相关概念的内涵中,于是,可从概念的内涵中挖掘隐含条件。
【例题1】如图所示的交流电的电流随时间而变化的图象。
此交流电的有效值是A.5 A B.5A C.3.5A D.3.5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交流电有效值的概念。
有效值的意义是:在一个周期内,交流电流i通过电阻R产生的热量Q与恒定电流I通过同一电阻R产生的热量相等。
因此,该题的隐含条件是:i(变化)与I(恒定)的热效应相等。
因为一周期内,Q=I12Rt1+I22Rt2, =I2R(t1+t2),其中,t1=t2=0.01s,I1=4 A,I2=3 A,所以,由Q= Q′可解得I=5A,正确选项为B。
2.条件隐含于状态中一定的物理状态总是与一定的物理条件相对应的,一些题的题设条件就隐含在物体所处的物理状态中,如力、力矩平衡状态、热平衡状态、静电平衡状态等。
所以,可从这些状态的特性中或状态存在满足的条件中挖掘隐含条件。
【例题2】当物体从高空下落时,空气阻力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经过一段距离后将匀速下落,这个速度称为此物体下落的稳态速度。
已知球形物体速度不大时所受的空气阻力正比于速度v,且正比于球半径r,即阻力f=krv,k是比例系数。
注 意 隐 含 条 件, 提 高 解 题 能 力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 吴树桂摘要: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经常会在某个地方被卡住而解不下去,题目相对就变成了难题,而这个关卡的解决关键,往往就在于隐含条件的挖掘。
本文主要通过实例来说明如何引导学生善于挖掘隐含条件,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拓展解题思路,最终提高解题能力。
关键词:隐含条件;解题能力.隐含条件是已知本身包含但未明确给出的条件。
隐含条件的主要表现形式有:(1)概念定义的特殊规定。
(2)公式、法则、定理、性质的某些界限。
(3)图形中存在的但未指明的关系。
(4)运动中不变性质等。
解题的实质是实现由题设到结论的转化。
一些数学问题或给人条件不足的假象,或对结论暗含限制条件,不仅给解题带来困难,也容易发生错误,这就需要注意挖掘隐含条件。
挖掘隐含条件,既是解题的关键,又是学生解题的一个难点。
因此,教师在解题教学中应把引导学生挖掘隐含条件作为重点。
一、注意隐含条件,提高解题的准确性有些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对隐含条件重视不够,得出的解题过程或结论往往是有缺陷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利用一切的机会来加强引导工作。
【例1】 若复数z 满足条件:︱z-2+i ︱+︱z+2+i ︱=4,问z 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的轨迹是什么?〖错解〗 设点P 、A 、B 依次表示复数z 、2-i 、-2-i,则 ︱PA ︱+︱PB ︱=4,故点P 的轨迹是A 、B 为两个焦点、长轴长为4的椭圆。
〖错因〗 注意到︱AB ︱=4,故点P 的轨迹应是A 、B 为端点的线段。
〖引导〗 涉及到概念、定义,一定要考虑有没有特殊规定,如此处由椭圆的定义便有2a>2c 的规定。
【例2】 求和:a+a 2+a 3+…+a n〖错解〗 a+a 2+a 3+…a n ﹦a-a n+11-a〖错因〗 利用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求和的前提是公比不为1,故应该分类讨论:(1)当a=0时;(2)当a=1时;(3)当a ≠0且a ≠1时。
分析高中数学解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作者:宫政来源:《中学生数理化·自主招生》2020年第03期一个完整的数学问题一般会包含条件和目标两方面的内容。
问题条件中包含了显性条件、隐含条件和干扰项。
显性条件就是能对解答提供直接帮助的内容;隐含条件通常容易被忽视,所以需要同学们自觉去挖掘;干扰项则是为了加大题目的难度,影响同学们思考设置的。
在解题时,同学们只有确认好显性条件,挖掘隐含条件并排除干扰项,才能更好地提高解题效率。
一、高中数学试题中隐含条件的设置高中数学试题中的隐含条件可以隐藏在各种不同的地方。
有些试题隐含条件隐藏在已知的显性条件之中,无论是文字、图像还是符号,都可能蕴含着容易被忽视的隐藏条件。
还有的试题隐含条件隐藏在问题的分析过程中。
除此之外,隐含条件还可以隐藏在解题时遇到的一些公式或结论之中。
如果同学们在练习时多对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进行经验总结,那么再遇到类似的問题,就可以很敏锐地将隐含条件挖掘出来,提高解题效率。
二、高中数学解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方法1.从解答过程中挖掘隐含条件。
在高中阶段有许多知识点被设计成考题时都非常注重考查数形结合,比如三角函数、圆锥曲线等。
同学们在解答这类试题时,不仅要注意文字信息中给出的条件,还要尝试从解题的过程中挖掘更多的隐含条件。
例如,在解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题目时,椭圆与直线相交于A,B两点,已知椭圆方程与三角形ABF1的面积,请求出直线AB 的方程。
在这道题目中,椭圆的方程式和三角形ABF1的面积都是已知的显性条件,按照一般的思路,同学们需要先将直线方程y=kx代入椭圆的方程之中,通过计算得出|AB|的值,再求出它的高度。
但如果同学们更仔细地观察题目给出的图形并画出辅助线,就可以发现把A,B 两点及F1,F2相连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如果发现了这样一个隐含条件,那么这道题也就有了更加简单的解法。
2.从已知条件中挖掘隐含条件。
在解题时同学们要学会从已知条件中挖掘隐含条件。
高考物理5种发现隐含条件的方法附35种常见隐藏结论高考物理题中,常常存在一种隐藏的条件,它虽为解题所必须,却没有直接的文字叙述,巧妙地隐藏在题目的背后,不易被解题者所察觉,而往往又是解题的关键,暗示着解题的方法和途径,也决定了答案的正确与否。
因此,物理解题时充分发掘和利用命题中的隐含条件,才能提高解题的完备性和准确性。
一、物理题中条件的隐含形式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1.隐含在题给的物理术语中。
物理学中有许多名词术语,往往隐含中某个常数。
如:标准大气压;照明电路的电压;水的密度和比热容;空气中的光速和声速;g=9.8m/s2等。
这些数据,题目中一般都不给出,要求解题者凭自己的记忆直接加以应用。
2.有些物理量,对于确定的对象来说,它是一个恒量。
如物体的质量、物质的密度、物质的比热容、导体的电阻、燃料的热值、电源的电压、用电器上的铭牌标志等。
3.隐含在题给的物理现象中。
题设的条件中必然反映若干物理现象,这些现象本身就包含了解题所需的已知条件。
例:“宇航员在运行的宇宙飞船中”示意宇航员处于失重状态;“通迅卫星”示意卫星运行角速度或周期与地球的相同,即同步;“导体处于平衡状态”示意物体是等势体,内部场强为零等。
4.隐含在物理模型的理想化条件中。
在习题中常将理想化条件隐含在有关词语或题意中,需要运用理想模型去捕捉和挖掘。
如质点和点电荷,都不计其形状和大小;轻质弹簧即不计其重;光滑表面即不计其摩擦;理想变压器即不计功率损耗等。
5、隐含在临界与极值问题里。
高中物理中的临界与极值问题,虽然没有在教学大纲或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但近年高考试题中却频频出现。
从以往的试题形式来看,有些直接在题干中常用“恰好”、“最大”、“至少”、“不相撞”、“不脱离”等词语对临界状态给出了明确的暗示。
也有一些临界问题中并不显含上述常见的“临界术语”,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解题灵活性较大,审题时应力图还原习题的物理情景,周密讨论状态的变化。
高中物理解题中挖掘隐含条件的几种途径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解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解题过程中,挖掘隐含条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只有充分挖掘隐含条件,才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高中物理解题中挖掘隐含条件的几种途径。
一、问题中的关键词在解物理题时,关键词往往会包含一些隐含条件。
比如:“一个小球从10m高的地方自由落下,求它落地时的速度”。
这道题中的关键词是“自由落下”,这意味着只有重力作用,不考虑其他力。
在计算速度时,只需要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来计算即可,不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在解题时要注意分析问题中的关键词,从中找出隐含条件,以便更好地解题。
二、物理定律和公式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物理定律和公式,这些定律和公式包含了丰富的信息,能够帮助我们挖掘隐含条件。
在求电场强度时,我们可以利用库仑定律进行求解,而在求电势能时,我们可以利用电势能的公式进行计算。
在挖掘隐含条件时,可以先复习相关的物理定律和公式,找出其中的隐含条件,然后根据这些条件来解题。
三、图示法在解物理题时,有些问题比较复杂,难以直接理解。
这时可以利用图示法来帮助我们挖掘隐含条件。
在求解两个物体在斜面上的相对加速度时,可以利用图示法来分析受力情况,找出隐含条件,然后根据这些条件来解题。
图示法有助于我们更直观地理解问题,从而更好地挖掘隐含条件。
四、问题分析法五、举一反三法在解物理题时,有时候可以利用举一反三法来帮助我们挖掘隐含条件。
比如在求解某个问题时,可以把问题扩大或缩小,或者把问题变换一下形式,然后再去进行分析和解题。
通过举一反三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挖掘隐含条件,从而更好地解题。
浅析试题中隐含条件的类型安福城关中学刘安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因不能充分挖掘试题中的隐含条件而出现解题烦琐、漏解、多解,甚至会无从下手等现象。
而且,这个问题对于教师在教学中也是很容易忽视的。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这一困难,更有效、更全面、更准确完成试题呢?我建议广大师生朋友们,在解题过程中不要只一味的为解题而解题,应根据不同的试题信息认真研读:多积累、多反思。
下面我就教学中的一点收获记录下来与大家一起共勉:纵览各种试题,隐含条件的存在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指代不明型:在这类试题中因条件或结论提供的信息指代不明确,故而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往往要分情况考虑。
如:例1 、在一条直线上有三个小球A、B、C,若A球距B球2m,B球距C球3m,则A球距C球____________。
分析:因条件中没有明确交代C球在B球的哪一侧,应分两种情况。
如下图所示:(1),当C球在B球的右侧时:AC=BC+AB=3m+2m=5m(2)当C球在B球的左侧时:AC=BC—AB=3m—2m=1mA B C C A B(1) (2)二、矛盾反思型:结合试题所提供的信息故设矛盾,从中挖掘存在的多种情况。
如:例2、已知BD、CE是△ABC的高,直线BD、CE相交所成的角中有一个角为50°,则∠BAC等于。
分析:因△ABC的高线BD、CE是线段,而试题中又交代了直线BD、CE相交。
借此故设“线段与直线”形成矛盾,继而进一步反思△ABC的形状不确定,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所以应分两种情况讨论。
如图:当△ABC是锐角三角形时:∠BAC=50°;当△ABC是钝角三角形时:∠BAC=130°AE DE D AB C B C(1) (2)三、条件制约型:该类试题所提供的信息中往往隐含着制约结论的条件,如果在解题中,不认真研读试题,没有考虑隐含条件,直接做答,那么势必会造成多解或漏解。
如:例3、某西瓜经营户以2元/千克的价格购进一批小型西瓜,以3元/千克的售价出售,每天可售出200千克,为了促销,该经营户决定降价销售,经调查发现,这种小型西瓜每降价0.1元/千克,每天可多售出40千克,另外每天的房租等固定成本共24元,该经营户要想每天盈利200元,应将小型西瓜的售价每千克降低多少元?分析:设应将小型西瓜的售价每千克降低x元,则根据题意可列方程(3-2-x)(200+400x)-24=200,解得x=0.2或0.3。
【高考复习】如何知道高考物理题中的隐含条件1、熟练掌握概念和规律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在理论、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发现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掌握了它们,就能找出其中的隐含条件。
例如,“两个电器在某个电路中串联……”,根据串联电路定律,电流强度在任何地方都相等,因此隐含的条件是流过两个灯的电流强度相等。
另一个例子是,“两用电器在特定电路中并联连接……”,显然,从并联电路定律来看,隐含的条件是两盏灯两端的电压相等。
2、扩大知识面,记住一些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同学们的知识面宜宽不宜窄。
即使是一些仅需了解的知识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对有些物理量的某些数据(比如物质的密度、比热等)之间的“大斜关系也应知道并记祝如“在照明电路中接了三盏灯……”,因为照明电路电压均为220v,且所有用电器除非特别声明外,所以隐含条件为:三灯并联,其电压均为220v。
另一个例子是,“同等质量的铁或铝的最大产量是多少?”显然,仅仅知道质量是无法判断的,但也知道密度,因此隐含的条件是铁的密度大于铝的密度。
3、掌握一些物理现象的出现条件一定的物理现象的出现,是以具备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当知道什么条件具备时可出现什么现象后,一旦题目给出某种物理现象,马上便可以找出相应的隐含条件。
例如,“一个物体以匀速移动……”,这种现象的前提是物体不能受到力或平衡力的作用,因此隐含的条件是物体不能受到力或平衡力的作用。
4、注意寻找一些物理量之间的外在关系有些物理量,无任何内在联系,但人为附加一些条件后,便可使它们有一定的外在关系。
找出这些关系,就找出了隐含条件。
任何内部连接,但由于它们依次装在同一个瓶子中,且瓶子的体积不变,因此隐含的条件是水和酒精的体积相等。
另一个例子是“天平两侧放置一个铁块和一个铝块,天平是平衡的……”根据平衡条件,隐式条件是铁块和铝块的质量相等。
5、知道一些约定俗成的提法的含义课本上经常用一些固定的提法来说明某些现象,这些提法中的某些词语由于已约定俗成,所以具有确定不变的含义,知道了这些提法的含义,就等于知道了隐含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