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文学的现实影响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7.57 KB
- 文档页数:6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肖明翰内容提要 英美文学中存在着一个影响广泛、持续发展的哥特传统。
自18世纪中叶哥特小说在英国出现之后,不仅通俗作家热衷于它的创作,许多第一流的作家也对它充满兴趣,他们或者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哥特式作品,或者将哥特文学的手法大量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本文首先对英美文学中哥特传统的起源及其发展进行了综述,进而概括了哥特小说创作的一般性特征,即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荒野为背景,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充斥着凶杀、暴力、复仇、强奸、乱伦等内容,常有鬼怪神灵或其它超自然现象出现。
这些作品中常常笼罩着神秘、阴森、恐怖的气氛,充满悬念,具有独特的艺术震撼力。
本文进一步指出,哥特小说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传统,被称为“黑色浪漫主义”,其美学基础是审美上的“壮美”,而其心理基础则是人内心中的恐惧感。
哥特小说中的许多优秀之作致力于揭示社会罪恶和人性深处的黑暗面,并进行深刻的道德探索。
哥特小说的产生及其整个发展同英美二百多年来的社会、宗教、文化背景及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关键词 哥特小说 黑色浪漫主义 壮美 恐惧感 道德探索 尽管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怖的故事,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G othic tradition )。
哥特文学现在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对哥特文学的认真研究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7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学术思潮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而且日趋高涨的热潮。
据笔者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搜索,到2000年9月为止,英美等国的学者除发表了大量关于哥特文学的论文外,还至少出版专著达184部,其中1970年以后为126部,仅90年代就达59部,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当然,近年来哥特文学研究的状况不仅在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更重要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为拓展,并且把哥特传统同英美乃至欧洲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总体发展结合起来。
《吕蓓卡》:一部女性哥特主义小说的开题报告
《吕蓓卡》是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玛丽·雪莱所写的一部哥特主义小说,其文学流派对整个英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小说的分析和解读,探讨其女
性视角以及女性形象的刻画,以及哥特主义小说在英国文学中的地位和特色。
首先,小说中的女性视角非常明显。
故事主角吕蓓卡是一个富有、高贵的女孩,却因为她的母亲执意要抛弃她,并让她成为一个名叫加尔西娅的孤儿,开始了漫长的
流浪之路。
在流浪的过程中,吕蓓卡经历了无数的折磨和考验,包括被卖到奴隶市场、被迫嫁给一个陌生人以及遭遇了各种形式的虐待和侮辱。
然而,她从未放弃对自由和
幸福的追求,并最终逃脱了她的苦难之路。
小说通过吕蓓卡的经历,塑造了一个女性
勇敢、坚韧、不屈不挠的形象,展现了女性在极端环境下的韧性和生命力。
其次,小说充分展示了哥特主义小说在英国文学中的地位和特色。
哥特主义小说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一种重要文学流派,其特点是描绘神秘的场景、强烈的情
感和生动的幻想,具有浓郁的超自然、恐怖和神秘主义的色彩。
在《吕蓓卡》中,玛丽·雪莱将哥特式的情节和堆砌出奇景的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小说中的场景、人物和情节都非常符合哥特主义小说的要求。
总的来说,《吕蓓卡》通过女性视角和哥特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位女性角色,并表达出女性在19世纪英国社会中所面对的困境以及女性的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同时,通过《吕蓓卡》的成功,哥特主义小说在英国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得到了进一步
的巩固和加强。
哥特式小说风格特征在《简爱》中的诠释关慧(沈阳工业大学)摘要:哥特式小说在美美文学中影响广泛.许多一流的作家都成功地借鏊了哥特式小说的艺术手法。
在<简爱》中.夏洛蒂.勃朗特为哥特形式注入现实的内容和激烈的情感,借助哥特小说所特有的那种震菇人心的力量.表达女性对于男权文化的反抗.实现了其与男性的平等对话。
小说超越了哥特传统及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主流.把浪漫主义很自然地移入现实的土壤.达到了现卖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广泛运用哥特式手法从而表现出恩怖、神秘、超自然的特征。
关键词:哥特式特征:<简爱>;恶棍英雄;恐怖神秘<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维多利亚时期的一部不朽之作。
维多利亚时期也被称为现实主义时期.它与浪漫主义时期相比。
既传承了其不少优点也增加了不少独特之处。
在这个时期.维多利亚作为唯一的统治者统治英国多达63年之久。
正是因为她个人漫长的统治.英国的文学到这个时期难免会有“纯洁性”的特点.即女性文学频繁出现、哥特式小说特点在作者大力批判现实的基础上日见明显。
<简爱》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哥特式小说始于十八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分支一。
黑色浪漫主义”哪。
它。
除了影响浪漫主义诗歌之外.还对勃朗特姐妹及其他十九世纪小说家产生了重要影响”翻.勃朗特姐妹在她们短暂而忧伤的一生中创作出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最具哥特色彩的小说”m。
一、哥特式小说风格特征。
哥特”一词本是用来指中世纪建筑f如:哥特式建筑1和艺术f如:哥特式艺术1的贬义词。
然而这个贬义词被18世纪哥特复兴的倡导者所接受。
这些人就是浪漫主义流派的先驱。
在英国文学史上.哥特式小说主要通过赞美人类从极端情感中得到的乐趣及至高哲学来对抗理性及既定的逻辑方式。
这一点跟哥特式建筑具有相似的特点.那就是哥特式建筑也是对作为理性时代代表的古典建筑的对抗。
从这一点来看,无论是哥特式建筑还是哥特式小说均有挑战传统风格的特点。
文学LITERATURE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术界开始重视对福克纳小说的分析与研究。
以这篇《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例,作者以细致却又不失冷静的笔触、不着痕迹的铺陈,炉火纯青的象征手法,成功塑造了艾米丽这一悲剧形象——从小受到父权近乎变态的管制,自恃贵族身份拒绝了城中的所有平民追求者,在父亲去世之后,她拒绝打开心扉接受镇上其他人的关心,我行我素地追求她的爱情,却求而不得最终将爱人毒死与其尸体同床共眠了四十年。
1 作者简介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年9月25日-1962年7月6日),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原因为“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他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其主要脉络是这个县杰弗生镇及其郊区的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个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1800年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世系中共60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在各个长篇、短篇小说中穿插交替出现。
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哗与骚动》。
1941年,福克纳发表著名短篇小说《熊》,这篇小说对美国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解读福克纳全部小说乃至美国南方文学的钥匙”。
1949年,福克纳在与加缪、帕斯捷尔纳克、约翰·斯坦贝克、海明威角逐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为“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2 创作背景美国内战的爆发导致南方传统文明与北方现代文明处处充斥着矛盾以及冲突,小说作为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产物,往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内涵。
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内战。
参战双方为北方美利坚合众国和南方的美利坚联盟国。
战争以南方联盟炮击萨姆特要塞为起点,最终以北方联邦胜利告终。
浅析爱伦坡在《黑猫》中哥特式的写作手法1. 引言1.1 爱伦坡简介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美国著名诗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
他的作品以神秘、恐怖、悲伤为特点,被誉为“哥特小说大师”。
爱伦坡擅长运用心理描写和象征手法,通过讲述诡异的故事来探讨人性的阴暗面。
他的创作对美国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黑猫》背景介绍《黑猫》(The Black Cat)是爱伦坡创作于1843年的一部短篇小说。
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名叫普尔的酒鬼,因妻子阻止他虐待一只黑猫而将该猫杀害,随后又误杀了妻子并砌墙藏尸。
最终,黑猫的尸体被发现,使普尔罪行败露的故事。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对爱伦坡在《黑猫》中的哥特式写作手法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进一步探讨哥特式文学在恐怖氛围营造、人物心理描写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此外,本研究还旨在为我国哥特式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2. 爱伦坡哥特式写作手法概述2.1 哥特式文学特点哥特式文学源于18世纪末的英国,以恐怖、神秘、超自然和古堡等元素为特点,强调氛围的营造和人物的心理刻画。
哥特式文学作品通常充满紧张、压抑的氛围,以及对人性阴暗面的深入探讨。
2.2 爱伦坡哥特式写作手法爱伦坡是美国哥特式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其作品以恐怖、死亡、超自然等主题为核心,运用独特的哥特式写作手法,展现了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艺术魅力。
他的哥特式写作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独特的叙述视角:爱伦坡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叙述,使读者更容易进入故事情境,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2.恐怖氛围的营造:通过细腻的描绘和象征手法,爱伦坡将恐怖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3.情节设置与悬念:爱伦坡擅长运用出人意料的情节转折和紧张的悬念,增强故事的吸引力。
4.人物形象与心理描写: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展现人性的复杂和阴暗面。
2.3 爱伦坡在《黑猫》中的哥特式表现《黑猫》是爱伦坡哥特式写作手法的典型代表。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哥特式风格一、本文概述《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哥特式风格和对南方社会文化的深刻描绘而闻名。
这篇小说通过描绘艾米莉·格里尔森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南方旧有传统的崩溃以及个体在其中所经历的痛苦与挣扎。
哥特式风格作为一种文学手法,以其黑暗、神秘、超自然的元素为特点,为小说增添了浓厚的氛围和象征意义。
本文将对《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哥特式风格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以期揭示这一风格如何增强小说的主题表达和艺术效果。
哥特式风格的运用为小说构建了一个充满悬念和恐怖氛围的叙事背景。
艾米莉·格里尔森生活的杰克逊小镇,是一个充满压抑和沉闷氛围的地方,与哥特式文学中常见的荒凉、阴森的环境相契合。
这种环境不仅为小说的情节发展提供了舞台,更对艾米莉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哥特式风格的超自然元素为小说增添了神秘色彩。
小说中,艾米莉的死因和与她相关的传闻都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如她屋内的毒药和腐烂的尸体等细节,都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起作用。
这种超自然元素不仅增加了小说的惊悚感,也反映了南方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和个体命运的无奈。
哥特式风格的象征意义也为小说的主题表达提供了有力支持。
艾米莉这一形象本身就是南方传统观念的象征,她的坚守和崩溃都反映了南方社会在面对现代文明冲击时的无奈和痛苦。
而小说中的玫瑰则象征着爱情和美好,与艾米莉的悲惨命运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小说的主题。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哥特式风格在构建叙事背景、增添神秘色彩以及表达象征意义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这些方面的内容,来揭示哥特式风格如何为小说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哥特式风格的定义与特点哥特式风格,源于中世纪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以其高耸、尖顶、暗色调和复杂装饰为特点,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涵盖文学、艺术和音乐的全面风格。
在文学领域,哥特式风格以其独特的氛围和情感深度而著称。
从哥特式风格角度探析《厄舍古屋的倒塌》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美国浪漫主义思潮时期的重要成员。
其作品形式精致、语言优美、内容多样,在任何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风格。
坡以神秘故事和恐怖小说闻名于世,他是美国短篇故事的最早先驱者之一,被尊为推理小说的开山鼻祖,被誉为后世科幻小说的始祖。
哥特以独特及富有魅力的表现方式,深深影响这个社会。
但它并不是一种生活态度,更像一种反讽。
哥特文学以美国的埃德加·爱伦·坡为代表。
坡的大部分小说都具有哥特传统的因子。
其特征主要凸显在小说叙事中所体现出来的细节方面的生活化和具有魔术奇幻性的叙事情节,其中又不失叙事的现实感。
他在精细的哥特环境氛围的描摹上和对叙事情节中偶然性的把控上无不流出怪涩恐怖因子这一独特的审美吸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爱伦·坡的哥特小说极具现实意义,它们映照了当下社会中人们已经异化了的心理状态。
孤独而焦虑的人们基于“自体保存”的心理需求自然产生了对崇高感的渴求:人们渴求能处于某种安全地带,在这里具有破坏力的对象对人们展以造成实际威胁和伤害,与此同时又能享受因恐怖、惊险、黑暗等引起的审美快感。
在短暂的一生中,爱伦·坡共写了70多篇小说,主要作品有《红死病的化装舞会》、《厄舍古屋的倒塌》等。
《厄舍古屋的倒塌》描写的是一个古老的具有族内通婚传统的家族中一对具有乱伦倾向的孪生兄妹“毁灭”的故事。
妹妹多年疾病缠身,哥哥因思想久被压抑而精神失常。
当中恐怖章节内容与室外传来的怪异声音凑巧配合一致。
此时妹妹破棺而出,披着尸衣站在门口,死在已经晕死过去的哥哥的怀里,挚友仓皇逃出古屋后,古屋在风雨中倒塌在屋旁的池塘里。
该故事充满了哥特式小说的元素和风格,光凭其独特诡异骇人的情节就产生了足够的恐怖效果。
一、环境氛围的哥特式情境作者通过种种方式营造了阴郁凄迷的环境,强化了小说本身的哥特式氛围。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李璐娜沈阳医学院摘要:18世纪末,哥特小说的出现以及哥特传统的发展对英美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成为英美文学的一种全新的创作模式,主要是以古堡、废墟等为背景,继而对黑暗、恐怖、神秘的社会进行揭露。
哥特文学在发展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英美社会、文化等,在这种相互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哥特传统。
本文首先介绍了哥特式文学风格的特点,然后介绍英美创作中的哥特式风格,以供参考。
关键词:英美文学;哥特传统;哥特文学前言:探索英美文学的创作特点,不得不提哥特式这样的传统创作手法,该种创作手法的创作不仅影响着18世纪英美文学创作者,并且对英美后期的文学作家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哥特式创作的作品中常出现的元素有城堡、荒野与废墟,创作的小说故事情节惊悚充满着恐怖气息,但是又不缺乏艺术性,并且故事的构造大胆,又新颖,对读者的震撼力极大,在故事中还是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当时被称为“黑色浪漫主义”,作品中笼罩着浓烈的神秘感、恐怖气氛,并且故事具有悬念吸引力,受到了读者喜爱,从美学角度看来具有给读者一种悲壮的美感。
一、哥特式风格的特点1.哥特式小说的题材与创作元素首先要提到的是哥特式小说的题材与创作元素是哥特是小说受到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哥特式小说的表现形式主要以表现暴力、恐怖、悬疑、惊悚为主,因此在体现选择中主要以社会的阴暗面进行题材选取,作者在创造作品能很快抓住读者的心理——好奇是人们的天性,也是人们思想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事物充满着好奇,因此作者在创作作品中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营造出恐怖、惊悚的氛围,从而能激起观众的好奇心理,在阅读作品时更能够集中精力,同时在创作作品之中加入社会环境要素,让读者能感受到故事就发生的身边,从而创作出让读者喜爱的故事,小说在创作过程中使用元素多以城堡、荒漠等背景进行创作,因此作品的神秘主义更强,对创作者来说发展空间更大,从而使得哥特式的表现手法也更多,这也是哥特式风格在英美文学中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女性哥特式小说的爱情观——试析《简爱》一、女性哥特式——女权主义文类女性哥特式最早出现在1778年,女性哥特式文学在18世纪是非常流行的。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诗歌在英国并没有那么流行,而英国非常流行的文学作品是哥特式小说。
哥特式的作家主要是以男性为主,因此哥特式在长期以来被大家广泛的认为是男性领域,而哥特式的故事也被长久的认为是男性的话语的代表。
而近年来很多批评家开始逐步关注一些女作家哥特式的小说,由于女性世界受到压抑所以产生了女性哥特式文学,这也对男性控制文化产生了极大的挑战。
在哥特式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常常是女主人公被困在幽暗的城堡中,而现代女性哥特式文学作品中女主人公都是迫于无奈在家中呆着;在哥特式传统的文学作品中,设置悬念是最为主要的一个因素,而现代女性哥特式文学作品中,女主人公社会地位以及心理感受更加受到关注。
我们可以这么说,女性哥特式文学作品中主要体现了女性内心深处存在的抗争欲望以及对生活的幻想和内心对社会的恐惧感。
因此,我么普遍得到的共识是,恐惧是哥特式的中心,而女性内心世界受到压抑和恐惧得到了一定的反映。
女性哥特式小说作品存在的目的是瓦解男权社会,因此存在的颠覆性是不言而喻的。
传统哥特式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的是女性丑陋的一面,这些表现了女性自私、缺乏理性,蛮横的形象。
以往我们对于哥特式作品中女性的阅读,主要是以男性作为标准和价值观念来作为评判的标准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
在20世纪的女性哥特式文学作品的主旨内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此意象也就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女性哥特式文学作品中,很多表现了女性自私、缺乏理性,蛮横形象的关键词已经不存在。
即使有一些关键词存在但是它们的意义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总而言之,女作家书写的文学作品的表现性政治是非常具有哥特式特点。
《简爱》中罗切斯特的前妻是一个被囚禁的女疯子——在作品罗切斯特的前妻受到了女权主义者的同情,在作品中我们认为罗切斯特的前妻是受到男权社会的囚禁,使她失去了自由,没有选择权,是一个牺牲品。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以美剧《断头谷》为例作者:张敏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摘要:哥特传统这一创新要素起源于18世纪中叶的哥特小说,在当时对英美文学作家的创作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目前大量优秀的哥特小说都被改编成影视剧,并受到人们的广泛好评。
美剧《断头谷》就是根据华盛顿·欧文的经典作品《沉睡谷传奇》,该电视剧继承了原创小说中的哥特传统元素,在人物塑造以及怪诞场景表现方面都展现出了哥特传统的魅力。
同时这部美剧又融合了浪漫爱情主义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黑色浪漫主义”的风采。
关键词:断头谷;哥特传统;浪漫爱情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6-0102-03美剧《断头谷》主要以人与鬼魂进行斗争为题材,讲述了Ichabod Crane和他的劲敌无头骑士在250年后的现代复活之后的故事。
该电视剧沿袭原创小说《沉睡谷传奇》中的恐怖元素,但在故事情节上又脱离了原著小说。
电视剧将无头骑士故事、黑暗势力的故事、Ichabod Crane的复活故事、精神病院的恐怖事件、神秘古镇的离奇死亡事件、Ichabod Crane与他的爱人Katrina的爱情故事等诸多情节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其中恐怖、怪诞、复仇、暴力等哥特传统元素的融入,使得该电视剧增加了很多可看点。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对照哥特传统的特点,将《断头谷》这部电视剧中人物形象、场景营造、情节构造等方面的哥特元素进行分析,由此研究出《断头谷》这部电视剧的成功之处。
一、哥特传统的起源“哥特”一词源于部落名称,哥特人在北欧居住,属于条顿民族的一个分支。
一直到公元前3世纪,条顿民族不断向南欧迁徙,并在长时间的冲突与征战中成为同罗马人作战的主力军。
公元前5世纪,哥特部落终于将强大的罗马帝国摧毁了,并在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国。
哥特式文学名词解释
哥特式文学是一种以哥特式建筑为特色的文学流派,起源于19世纪末期的英国,主要受到18世纪晚期的哥特式建筑美学和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
哥特式文学的特点包括:
1. 建筑风格:哥特式文学的主题和情节通常与哥特式建筑的美学和建筑风格有关,例如城堡、教堂、钟楼等。
哥特式文学也经常运用对称、重复、神秘等美学原则。
2. 神秘主义:哥特式文学往往表现出一种神秘主义和超自然的主题,例如对死亡、魔法、灵魂等的探索。
哥特式文学也常常探讨人类内心的阴暗面,如罪恶、恐惧、孤独等。
3. 情感深度:哥特式文学往往表现出深刻的情感和情感体验,例如对爱、友谊、信仰等的热爱和追求。
哥特式文学也经常描写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
4. 诗歌形式:哥特式文学通常采用诗歌的形式,如长诗、抒情诗等,表现出一种唯美和浪漫主义的风格。
哥特式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在当时的英国文学中引起了轰动。
哥特式文学的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主要读者群是年轻人和浪漫主义者。
哥特式文学在当今的文学界仍然存在,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除了英国外,哥特式文学的起源还包括德国、法国、西班牙等许多国家。
哥特式文学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例如在西班牙,哥特式文学常常与宗教和神话传说有关;在法国,哥特式文学则表现出更多的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
哥特式文学不仅是一种文学流派,也是一种文化和建筑风格。
徐迟的报告文学哥特巴赫猜想-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报告文学领域,徐迟以其独特的创作方式和深入的主题研究而备受瞩目。
他的作品结合现实和想象,以生动的叙事形式展现了人类面对困境时的内心世界和思考方式。
而哥特巴赫猜想作为数学界的重要课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探讨徐迟的报告文学作品以及他对哥特巴赫猜想的探索,并分析这一猜想对数学领域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徐迟的报告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思考方式。
他善于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进行观察和反思,并将其转化为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体的内心世界,更通过叙事的方式反映了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复杂性。
徐迟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虚实交错的世界,引发读者对于人类的存在和意义的思考。
而哥特巴赫猜想作为数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争论。
这一猜想涉及到数论和代数几何的交叉领域,主要探讨了整数点在椭圆曲线上的分布规律。
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有不少学者对于该猜想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证据和研究成果,但其真伪仍然没有得到完全的证明。
在本文中,我们将分析徐迟如何运用报告文学的形式来探索哥特巴赫猜想。
徐迟将数学符号和概念融入到文学作品中,通过叙事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数学家们对于这一猜想的思考和研究过程。
同时,他也通过对于数学和文学之间关系的探索,呈现了两者之间的交叉和互补,引发读者对于知识边界的思考。
最后,我们将总结徐迟的报告文学哥特巴赫猜想对于数学领域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他的作品,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哥特巴赫猜想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激发对于数学领域的兴趣和思考。
同时,徐迟的创作也为报告文学这一文学形式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探索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徐迟的报告文学作品以及他对哥特巴赫猜想的探索。
这不仅对于文学爱好者和数学研究者有所帮助,也为我们拓宽了对于文学和数学之间关系的认知和理解。
哥特文学作品赏析
哥特文学是一种以传达恐怖和超自然元素为特征的文学流派。
该流派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并在整个西方文学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几部经典的哥特文学作品。
《北方悲怆》
《北方悲怆》是英国作家瓦尔特·司各特的代表作,也是哥特文学的创世之作。
小说讲述了一个被遗弃的孤儿女孩,她被送到黑暗、诡异的荒原城堡生活的故事。
小说中充满了恐怖、超自然的元素,探讨了爱、孤独、复仇等主题。
《法兰肯斯坦》
《法兰肯斯坦》是英国作家玛丽·雪莱的经典之作。
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科学家成功创造出生命的故事,但他却无法承受自己创造出的怪物带来的灾难。
小说中描绘了怪物的恐怖形象和对人类道德的思考,探讨了科学与伦理的冲突。
《德古拉》
《德古拉》是爱尔兰作家布拉姆·斯托克的著名小说。
故事以吸血鬼德古拉为中心,讲述了他在东欧和英国的活动及其与人类之间的对抗。
小说中充满了悬疑和恐怖的情节,以及对人性和欲望的深入探讨。
《红字》
《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讲述了一个被迫佩戴有鲜红“A”字标记的女性的故事。
小说中透露出哥特文学特有的黑暗、压抑和羞耻感,同时也探讨了道德、罪恶和宽恕的主题。
这些作品展示了哥特文学的主题和风格,通过恐怖、超自然的元素以及对人性、道德的思考,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类本质的探讨和诡异、恐怖的情绪体验。
以上是对哥特文学作品的简要赏析,它们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对于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探析作者:李乾华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5年第10期【摘要】自18世纪中叶哥特小说在英国出现以来,这种以古堡、废墟等为背景揭露黑暗、恐怖、神秘社会的文学创作模式逐渐形成富有特色的哥特传统,对近代英美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阐述了英美文学中哥特传统的起源,概括了哥特小说的特征与发展历程,剖析了哥特小说的“黑色浪漫主义”美学色彩。
【关键词】英美文学哥特传统起源特征发展历程美学色彩尽管在各民族文学作品中都有许多惊险、恐怖的故事,但像英美文学那样出现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并形成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Gothic tradition)的并不多见。
英美文学研究工作者应掌握英美文学中哥特传统的起源,明确哥特小说的特征与发展历程,深刻认识和理解哥特小说的“黑色浪漫主义”美学色彩。
一、英美文学中哥特传统的起源“哥特”(Goth)一词出于两千多年前居住在北欧、属于条顿民族的哥特部落。
公元3世纪到5世纪,以哥特人为代表的条顿民族与罗马帝国发生了长达二百多年的激烈冲突,并最后摧毁了西罗马帝国,哥特人的骁勇彪悍给南欧人特别是意大利人留下了深深的心灵创伤和既怕又恨的复杂情感。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一千多年后,意大利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法萨里(Vasari)找出“哥特”一词来代指被崇尚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文艺复兴思想家们所厌恶的、以法国巴黎圣母院和英国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为代表的中世纪建筑风格,用毁灭了古罗马辉煌文明的“野蛮”、“凶狠”、“嗜杀成性”的部落名字指称哪些有着高耸的尖顶、宽厚的石壁、狭窄的窗户、幽暗的房间、阴森的地道的古堡和教堂。
在文艺复兴思想家们的影响下,“哥特”一词被赋予了落后、野蛮、黑暗、神秘、恐怖等多种内涵。
到十八世纪中叶,人们又按照文艺复兴思想家的认知理念,将“哥特”一词作为以中世纪的古堡、废墟、荒野为背景,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充满阴森、神秘和悬念的新小说体裁名称。
哥特文学的现实影响研究
哥特文学,属于英语文学派别,是十八世纪末出现的一
种另类文学模式。基本的哥特文学要素包括恐怖,神秘,超
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癫狂,家族
诅咒等。哥特式文学流派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作品,拥
有众多读者,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研究将从哥特文学的起源、哥特文学的发展轨迹、哥
特文学与中国文化和哥特文学的主题意识对现实社会的影
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哥特文学,
理解哥特文学中所蕴含的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哥特文学的起源
1764年英国作家霍勒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的《奥
特朗托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在伦敦的匿名出版宣告了
西方第一部哥特式小说的诞生。当年霍勒斯?沃波尔在《奥
特兰托城堡》的副标题中加上“哥特式”一词。从此以后这
一融合有“古代传奇”与“现代传奇”色彩的新型文学形式
逐渐流传开来。自此,哥特文学不仅作为一种小说体裁在英
国顺理成章地确定了自己的地位,而且深深地影响了其他一
些国家的文学创作。
从文学史上来看,哥特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是英国文艺
复兴时期的戏剧。这一时期英国的戏剧深受古罗马剧作家塞
内加的影响,戏剧创作中充满了复仇、阴谋、暴力、凶杀、
鬼魂出没等情节,惊险刺激。特别是莎士比亚的剧作和詹姆
斯一世时期的悲剧,对哥特小说的出现与发展更是产生了极
其重大的影响。
二、哥特文学的发展轨迹
18世纪是一段在历史上被称为启蒙时代的岁月。在这一
时期,人们的观念从保守怀旧开始逐步向注重个人发展方向
转变;妇女的行为在受到严格规范的同时,开始有机会阅读
与创作;在理性为主导的前提下,感性审美趣味开始堂皇登
场„„在这样充满矛盾与对立的社会背景下,哥特文学以一
种既反映矛盾又充满矛盾的姿态登上了文学史的舞台。
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得到空前发展,宗教改革运动
与人文主义结盟终得以摧毁罗马天主教的一统天下,然而人
文主义的大发展却反过来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并且使以上
帝为中心的传统的基督教意识形态处于解体之中。到了十八
世纪,欧洲进入理性时代,启蒙运动思想家们热情讴歌、极
力弘扬人的理性,却忽视并压抑情感、想象、直觉,否认神
秘和超自然现象。在这样的情势下,哥特文学就作为一种挑
战理性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尖锐武器应时而生。
到了1840年左右,英国哥特小说由于廉价作者的过度
饱和及为迎合广大读者而仓促而作的低质量作品的问世而
日渐衰落。但哥特小说对于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发展却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到1880年,哥特式小说作为半正统文学样式迎来了它
的复兴。1897年哥特式最著名的主人公在布兰姆?斯多克
(Bram Stoker)的“吸血鬼”(Dracula)中诞生。哥特文学
再一次走入大众的视线并一直持续到今天,盛宠而不衰。随
着广大读者对哥特式文学越来越多的了解与喜爱,哥特式成
了流行的新风尚。
三、哥特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
国内关于哥特小说的最早文字材料,要追溯到上个世纪
20年代至40年代一些国内学者翻译、编译和自著的英国文
学史著述。
1930年,上海北新书局出版了由林惠元译、林语堂校的
《英国文学史》,这是中国较早出现的哥特文学字样。
50年代后中国的英国文学史基本上译自苏联的版本。
“哥特”的译法也是在这一时期的译本中被确立的。在1959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阿尼克斯特(苏)的《英国文学
史纲》中,戴镏龄就将“Gothicnovel”翻译为“哥特式小说”。
这本文学史指出“哥特式”小说实际上是要以怪诞的形式“反
映正在形成的资本主义社会纠缠不清的复杂现实”。更重要
的是,这部文学史著作对哥特小说的价值和影响进行了总结,
提出它不仅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对于后来现实主义文学
的发展也有其意义”。然而这样的评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
未引发国内对这一小说类型的重新思考。
80年代以后,哈里?布拉迈尔斯的《英国文学简史》、桑
普森的《简明剑桥英国文学史》和安德鲁?桑德斯的《牛津
简明英国文学史》被陆续翻译并介绍到国内。这些书中对哥
特文学进行了详实的介绍并给予了公正的评价,在很大程度
上,改变了国内学界长期以来对哥特小说低俗、不入流的偏
颇看法。当然也有老一代的中国文学史家对哥特文学持有不
同的意见。如王佐良先生的《英国文学史》对这类小说就只
字不提。这种做法本身也许就代表了他们对哥特文学的不同
观点。正如他在书的引论中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所写的:“对
于英国文学,外国研究者的看法不同于英美研究者,他们总
有自己的偏爱和独特的着重点„„”
自90年代末开始,中国文学工作者们对于哥特文学的
研究愈加重视,涌现出了一批致力于哥特小说发展研究的学
者。这些学者们纷纷著书立说对哥特文学从各个不同的角度
进行探究。
四、哥特文学的主题意识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哥特文学可以说是一种幻想文学,内中包含的对神怪、
凶杀、道德颠覆等方面的大胆描写正是人们面对各种力量无
法厘清秩序时的心理反应。这样的情节设定以极端的形式突
破了一般文学的创作理念,对所谓的清规戒律给予了强力的
冲击。哥特式文学对于黑暗压抑、死亡美学、宗教情结和唯
美主义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极致追求。哥特文学作品总是表
现出一种孤僻疏离、阴沉的精神气质,它总是引领人们探讨
那些深层的社会问题,如种族歧视、战争和仇恨。而在追求
毁灭,死亡的主线故事之下,大部分哥特小说的结尾几乎无
一例外地体现了皆大欢喜,善恶终有报的主题。正如评论家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Jameson)所说的,哥特小说总
是试图在想象世界中解决真实世界里的矛盾。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各种先进技术的发展使人
的私欲膨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情感越来越淡漠。
心理不健全,人格分裂的现象在日益增加。这样的现象引起
了广大文化工作者的更多关注,有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都在
反映和揭示这样的主题。广大文艺工作者们以哥特文学特有
的对黑暗、奇幻、凶杀等情节的表现形式直击现实生活。通
过荒诞的场景与故事描述,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反思,让
人们看到黑暗中微弱却不消亡的光芒。故事中的主人公们不
屈不挠,永不认输,在逆境中依旧保持纯正良心与命运抗争,
在绝望中进行挣扎与奋斗的精神不正是当前社会所不断呼
唤的正能量么?哥特文学作品的震慑力,能够使人类震撼、
清醒。从这一点上来看,哥特文学的存在有着重要的时代与
现实意义。
亨利?詹姆斯曾说,需要大量的社会和文化沃土才能哺
育出一支文学之花。哥特文学能产生并在世界文学领域中占
有一席之地而不衰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