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 统计数据的整理和显示
- 格式:ppt
- 大小:435.50 KB
- 文档页数:85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统计数据收集上来之后,首先应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以符合分析的需要。
数据整理是统计分析之前的必要步骤,通过加工整理可以简化数据,使我们更容易理解和分析。
不同类型的数据,所采取的处理方式和所适用的处理方法是不同的。
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主要是做分类整理,数值型数据则主要是做分组整理。
数据经过整理后,可以用图形将其显示出来,以便对数据的特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一)分类数据的整理和图示分类数据本身就是对事物的一种分类,因此,在整理时我们除了列出所分的类别外,还要计算出每一类别的频数、频率或比例、比率,同时选择适当的图形进行显示,以便对数据及其特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分类数据的整理分类数据的整理通常要计算下面的一些指标。
(1)频数与频数分布。
频数也称次数,它是落在各类别中的数据个数。
我们把各个类别及其相应的频数全部列出来就是频数分布或称次数分布。
将频数分布用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频数分布表。
例如,为研究广告市场的状况,一家广告公司在某城市随机抽取200人就广告问题做了邮寄问卷调查,其中的一个问题是:“您比较关心下列哪一类广告?”1.商品广告;2.服务广告;3.金融广告;4.房地产广告;5.招生招聘广告;6.其他广告。
这里的变量就是“广告类型”,不同类型的广告就是变量值。
调查数据经整理分类后形成表的频数分布表。
很显然,如果我们不做分类整理,观察200个人对不同广告的关注情况,既不便于理解,也不便于分析。
经分类整理后,可以大大简化数据,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关注“商品广告”的人数最多,而关注“其他广告”的人数最少。
(2)比例。
比例是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通常用于反映总体的构成或结构。
假定总体数量N 被分成K 个部分,每一部分的数量分别为1N ,2N ,…,k N ,则比例定义为N N i /。
显然,各部分的比例之和等于1,即121=+++NNN N N N K K比例是将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值都变成同一个基数,也就是都以1为基数。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显示2.1统计数据的收集一、统计数据的来源1、直接来源(原始来源):分为实验和统计调查(直接观察、报告、采访、登记)2、间接来源(二手资料):出版物、网络二、统计调查组织方式1、分类①按调查单位的范围大小分: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②按调查时间是否连续分: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③按调查组织方式分: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其中专门调查又分为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2、统计报表制度: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各项要求,自下而上地定期向国家和主管部门报送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报告制度①优点:能保证统计资料的全面性和连续性;能保证统计资料的统一性和及时性;能满足各级部门对统计资料的需要②缺点:统计报表过多会增加基层负担;有可能由于虚假瞒报而影响统计资料质量3、普查:是指国家为详尽了解某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主要用于搜集时点资料)①作用:可以为抽样调查提供抽样框;可以收集统计报表所不能提供的反映重大国情国力的基本统计信息②局限:由于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宜经常进行4、重点调查:是指为了解总体基本情况,在调查对象中只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的一种非全面调查组织方式。
(这些单位数目不多,但其标志值在总体标志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反映总体的基本情况)①作用:能以较少的投入和较快的速度取得总体基本情况及变动趋势的资料②局限:只适用于客观存在重点单位的情况5、典型调查:是指在对调查对象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有意识的选择少数典型单位进行调查的一种非全面调查方式。
(指在数量表现上具有普遍意义呵呵代表性的总体单位,可以用来推断总体的数量)①作用:一定条件下能估计总体指标数值;可以用来研究新生事物②缺陷:不能确定推断的把握程度,无法计算和控制推断误差6、抽样调查:是指按照随机原则从调查对象中抽取一部分样本单位进行调查,再用样本资料推断把握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组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