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共74页
- 格式:ppt
- 大小:11.21 MB
- 文档页数:74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总74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校科〔2012〕9号关于印发《太原理工大学“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组建实施方案》的通知学校各单位:《太原理工大学“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组建实施方案》已于6月25日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
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六日2太原理工大学“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组建实施方案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参照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和《关于组织2012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评审认定工作的通知》,培育组建协同创新中心是推荐申报工作的必要前提,是评审认定的核心与重点内容。
结合我省实际和我校实情,为做好“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组建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领导机构组长:张文栋常务副组长:郭敏泰副组长:许并社、吕明、李晋平、梁丽萍成员:校长办公室、计财处、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院、科技处、国资处、国际合作处、招生与就业处、211办、产业管理办公室、校友办公室等部门负责3人,各相关院、所、中心负责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基地负责人,省部级优秀创新团队负责人。
职责:负责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投入、保障措施、新机制新体制论证等重大事项决策,按教育部实施方案要求决定聘请专家,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和评审专家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监督管理等工作,设在科技处。
二、总体目标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相关行业领域以及地方重点发展规划,发挥我校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和有地域相对优势学科的特色及潜能,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
培育组建具有我校鲜明特色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方向体现战略性和前瞻性,重点放在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支柱产业创新,加快我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我校创新方式,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在我省乃至国家创新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研究院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方案为进一步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国科学院决定在“率先行动”计划框架下,在建设“科技服务网络”和“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启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以下简称“专项行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遵循“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办院方针,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紧密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以我院知识、技术、人才和科技资源为核心,努力支撑和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把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摆在我院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导向引领。
关注重大需求,建立问题导向的科研立项机制;关注重大产出,建立贡献导向的成果评价机制;引领我院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
——开放融合。
进一步加强院企、院地合作,推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融合、知识创新与区域创新融合,促使我院科技创新资源与社会生产要素更紧密结合,加快形成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有效联动的融合发展体系。
——保障改革。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保障;建立健全“院领导—院机关—分院—研究所”统筹协调的工作体系,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组织保障;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经费保障。
(三)主要目标通过实施“专项行动”,努力探索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体制机制,使我院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转化效率显著提升,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化人才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
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和新一轮“东北振兴”等国家战略布局,结合在北京、上海等优势地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重大举措,准确把握相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重点推动一批基础好、见效快、带动性强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型发展做出有显示度的贡献。
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统筹的三组重要关系
刘典
【期刊名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年(卷),期】2024()1
【摘要】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包括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和集约化,既是技术进步与生产力发展的直接体现,也是产业转型与未来发展的关键。
加快形成新
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处理好破与立(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间的关系)、量与质(产业规模扩张与转型升级)以及内与外(自主技术创新与对外开放合作)这三组重要
关系。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优化产业政策机制、平衡市场机制,并建设以新型
举国体制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制。
在当前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须加速
发展以数据和科技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推动长远发展。
未来中国经济将以产业为核心,展现深度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特征,引发就业形态和政府、企业关系的深刻变化。
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中国经济将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
【总页数】7页(P1-7)
【作者】刘典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3
【相关文献】
1.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构建发展新优势
2.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平:以数字化和绿色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3.杭州:科技全方位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4.数字经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机制构成与实践路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省科研院所发展改革思路研究♦何彬彭大敏曾婷张洋摘要科研院所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创新源头,是科技创新体系战略的重要载体,其改革和能力的提升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后劲X本文梳理了四川省科研院所发展改革现状,针对四川省科研院所发展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思路,以期对四川省科研院所进一步改革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转制类科研院所;公益类科研院所;产业技术研究院近年来,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四川省科研院所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科研院所的体制机制已从单一模式走向了多样化。
部分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为科技型企业或成为企业内部科研机构,公益型科研院所经过机构重组、业务调整、事业费减拨、人员分流等一系列改革,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调整,有效激发了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
但现阶段四川省科研院所的改革还不够,四川省科研院所发改革现,挖改革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思路,对全面促四川省科研院所发改革有着至重要的。
一、四川省科研院所发展改革现状一本年,随着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分省事业单分类改革化了科研,科研成为业,不断、研的类新型研发机构,分为事业单或企业单。
2019年末,四川全省拥有类科研院所297。
,院所5。
,省级部门属113家,市州级部门属96家,县属22家,新型研发机构16家。
2019年科研院所投入R&D人员全 3.74人年,R&D费245m全省所科研院所(不含转制科研院所)全四,从业人员研发人员,研发费位。
2019年,川科研院所有从业人员约10.9人,科技活人员岸题研究生)6.5 人,分年 1.1% 2.2%。
院所人员80%,,从业人员全省科研院所的79.3%,科技人员77.6%。
省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占比分为13.2%7.1%,分年0.30.5分新型科研院所 1.8%,院所占0.3%。
2019年末,全省有53家科研院所成了企业化转制,,院所25、省院所19家/转1)、院所9/转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