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及权利实现机制
- 格式:pdf
- 大小:348.62 KB
- 文档页数:6
课程序号: 3723《论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及保护》学院: 行知学院专业: 汉语言复合121班姓名: 潘董萍学号: 12017125授课教师:黄彤成绩:论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及保护摘要: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指导下,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当权利受到侵害时,人们逐渐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近几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发展和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因侵权行为造成的胎儿侵害案件不断涌现。
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中并未承认胎儿是民事主体,因此胎儿无法作为民事权利能力的当事人,当其权利受到侵害时难以寻求法律的维护。
胎儿的权益在我国现行的立法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只有在《继承法》中对胎儿的继承权提出了保护。
然而面对一桩桩让人心痛的胎儿侵害案件,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使胎儿的民事权利在法律上得到正名和保护。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谈谈对胎儿的民事权利及其保护的重要性。
关键词:胎儿、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胎儿利益的保护正文一、胎儿的法律定位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中,并没有为胎儿做一个明确的定义,法学理论界在定义胎儿上也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胎儿是生命发育的一个必经阶段,是出生前的一种生命存在形态。
”也有的认为是“胎儿是指母体中的以胚胎形式存在的生命形式”。
现比较权威的是法学家胡长清为胎儿作出的定义“胎儿者,乃母体内之儿也,即自受胎时起,至出生完成之时止,谓之胎儿”二、我国法律难以确定胎儿作为民事主体的原因1、权利能力的取得必须始于出生,没有出生就不能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生物体享有权利能力,而胎儿在没有出生之前,完全依附于母体,不可能成为区别于母体的一个独立的生物体而存在,所以不能成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主体。
2、享有民事能力必须是一个活着的主体。
胎儿出生以前,不是一个完整的自然人,其是否存活还是一个疑问,如何确定其作为权利主体存在,如果胎儿具有权利能力,那么堕胎的合法性就成为了一个问题。
3、如果胎儿真的具有权利能力,那么胎儿的权利能力的起始期限难以确定。
论我国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利益保护摘要:随着人权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对保护自身利益也愈发重视。
然而胎儿的权益保护一直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在我国的立法中对于胎儿的权力地位也是基本不予承认的。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应当明确界定胎儿的法律概念,以期能够从新为胎儿的法律地位定位,并对胎儿的权益保护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胎儿法律定位民事权利能力胎儿,作为潜在意义的人的生命,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是指从受孕到出生前的生命体,是尚未从母体脱离的形态。
医学上认为,人类胚胎约在受精后12周末成为胎儿,在此之前只是受精卵和胚胎,而不是胎儿。
然法学学术界较为权威的说法则认为,法律应当保护的胎儿是从精子和卵子结合时起至出生时止在母体中孕育着的整个形态。
而历史上,在罗马法时期,胎儿利益的法律保护便已经开始。
当时的法学家就指出:当涉及胎儿的利益时,即使是在母体中的胎儿,仍然应像活人一样地对待。
一、我国胎儿的法律定位在我国《民法通则》第9条中有规定,公民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按照这一规定,未出生的胎儿,不是公民,是没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也是不具有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的;只有出生后的人才具有公民身份,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由此可见,在我国法律中,出生与否是能否成为公民的关键,也是能否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关键。
从我国现行法《继承法》第28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5条的规定上可以看出我国对于胎儿的权益保护不是完全没有,但仅从继承这方面保护胎儿的权益未免显得有些薄弱。
针对这仅有的法律规定,我们不由得思考:胎儿在孕期受到侵害致使出生后残疾或者健康受损、或是在出生时由于医护人员操作不当造成损伤的,该如何寻求救济?梁慧星教授曾在《中国民法典:总则编条文建议稿》中提出“涉及胎儿利益保护的,视胎儿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涉及胎儿利益保护的事项,准用本法有关监护的规定。
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视为自始不存在。
”然而这样的法律规定并没有真正出现在现行法中。
论胎儿民事权利的保护作者:贾朝东来源:《金田》2014年第08期一、胎儿民事权利保护的理论基础及我国的选择(一)权利能力说权利能力是权利能力说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该观点认为只有法律肯定胎儿的权利能力,胎儿才具有民事权利,反之则不具有。
(二)法益说法益说是由德国学者Planck创立的,他认为胎儿利益并不属于权利,而是一种生命法益,任何人都有权享有,生命法益本身并不是一种权利,相对所有权等权利而言,法律设有明确的界限,对权利的损害须以权利在此之前已然存在为前提,而生命法益的存在要比法律早许多,所有妨害或者阻碍人们正常成长的行为,都是侵害生命法益的行为。
胎儿在母体中已经是一个“未来人”,其享有生命法益,因此应当得到法律的保护。
(三)人身权延伸保护说人身权延伸保护说是法益说的延伸,该学说也得到了众多国内学者的支持。
该学说认为法律不仅要对民事主体的人身权进行保护,同时还应该保护其出生前或者死亡以后的人身法益。
这就体现了人身权的延伸性。
依据这个观点,胎儿在出生前所具有的先期法益也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
(四)请求权基础说请求权基础说的观点是,对胎儿的权利予以保护,从根本上讲其目的不是保护胎儿,而是为了使将来的民事主体的权益在法律上能够有一个全面的保障。
所以,我认为法律可以直接绕过权利能力制度的限制,对胎儿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直接给予法律保护,虽然保护的方式不同,但是都达到了对胎儿权利进行保护的效果。
只要胎儿活着出生,就可以行使其出生前所拥有的权利。
因此,法律应当依据胎儿出生前可能受到损害的来源,对胎儿权益的保护加以法律规定,在胎儿活着出生之后,就可以以胎儿自己的名义对其出生前所受到的损害请求赔偿。
(五)我国理论基础的选择对比四种主要的学说,法益说、人身权延伸保护说和请求权基础说都没有探讨是否应该在法律上肯定胎儿的权利能力,而是直接对胎儿的权利加以法律保护,没有把构建法律主体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而现代民法强调的是主体人格独立,以上三种学说和现代民法的理念背道而驰。
论胎儿的民事法律地位【摘要】胎儿是人生发展的必经形式,胎儿出生以后的生命形式与胎儿没有区别,本质上属于相同的生命类型。
胎儿的权利理应得到保护。
但是胎儿没有出生前,是母体的一部分,还是单独具有民事法律地位,在学理上尚有争论。
其争论的核心是胎儿是否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但是各国对胎儿的权益都进行不同程度的保护。
随着近些年来由于各种事故致使母体中的胎儿受损的案件逐年增多,社会对这类案件的关心程度也在逐年增加。
本文探讨了胎儿民事权利地位的几种理论,并分析其利弊,探讨对胎儿保护的几种立法模式。
根据自己的学识对胎儿的民事法律地位提出自己的见解意见。
【关键词】胎儿;民事法律地位1在《辞海》中对胎儿的解释是:受精卵的发育,最初二周称孕卵;以后各种器官逐渐形成,称胚胎;六周后胚胎呈现人的形态,八周后称胎儿。
这种说法实际上就是运用医学上对胎儿的解释。
但是在各国法律对胎儿的定义基本都不采用医学上的解释。
原因在于时间上以受精卵发育八周后才算是胎儿,那八周之前的利益就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不利于胎儿权益的保护,更不符合法律的公平原则。
生命从受精卵到细胞、到胚胎,到胎儿、到婴儿、到成人的一分一秒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发展的全过程,不能单一地对过程进行分离,那么在人的生命孕育时与出生后都应该享有相同的权利。
所以我比较认同台湾学者胡长清关于胎儿的观点“胎儿者,乃母体内之儿也。
即自受胎时此起,至出生完成之时止,谓之胎儿”。
[1]认为法律上对胎儿的定义应该是从成功受孕时起到出生。
但《民法通则》并没有明确对胎儿给出明确的定义。
221权利能力说。
按照胎儿权利受保护范围的大小分为完全权利能力说、特殊权利能力说和否定权利能力说。
(1)完全权利能力说,该学说承认胎儿具有完全民事权利能力,我国就有学者主张“胎儿作为母体的一部分,原则上无权利义务。
但是胎儿迟早要出生,因而对其将来的利益需要进行保留。
所以不妨规定胎儿是有权利能力的。
”[2]胎儿生命的一个特殊阶段,是漫漫生命路途的开始,不能与生命的其它阶段过程相分离,而且胎儿一般情况下都会出生,如果以这样的学说更有利于保护胎儿的权益,而完全权利能力说根据胎儿获得的权利是否附条件又分为附条件说和拟制说。
论胎儿的民事法律地位及其保护摘要:随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民事立法中确认胎儿的民事法律主体地位,我国否认胎儿民事权利享有的现状已经不能充分地保护胎儿的民事权益。
因此,有必要在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在即将制定的民法典中确认胎儿的民事主体地位,同时明确胎儿的民事权利范围,从而真正有效全面地保护胎儿的民事权益。
标签:胎儿;立法;民事权利;权益保护自罗马法以来,关于胎儿合法权益的保护既是民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法学研究中的一个古老的话题。
但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对于胎儿的合法权益的保护,目前我国民法理论对此的研究尚欠深入,相应的关于胎儿的民事立法也比较少(只有《继承法》第28条一个条文),在实践中也鲜有成功的判例,最高司法机关也没有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
对于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关于胎儿权益保护问题,现正处于无法可依的境地。
因此有必要在法理上分析确认胎儿的法律地位,以争取在即将制定的民法典解决胎儿的民事权益保护问题。
一、立法现状在研究胎儿的民事法律主体地位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在法律上胎儿的涵义该怎样地界定。
这是确认胎儿民事法律地位之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何谓法律上的“胎儿”,我国立法没有明确的规定,民法理论中的定义也不尽一致。
有学者从生物学或医学标准的角度出发,把胎儿定义为“尚在其母子宫中的胚胎或尚未出生的胎儿”;也有学者认为“胎儿是处于母体之胎盘之中的生命体,是生命体发育的一个阶段,即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的存在形态”。
而从世界各国法律保护胎儿的立法精神来看,主要是保护胎儿出生前后的健康权益及出生后的财产权利,如果用生物学或医学标准来界定胎儿则与立法精神不符。
为此,有必要从民事权益的保护角度,准确界定胎儿在法律上的涵义,笔者认为:“胎儿者,在母体内之儿也。
即自受胎之时起至出生完成之时止,谓之胎儿。
”我国《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民事立法对于尚未出生的胎儿是否享有民事权利,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我国胎儿民事权益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你知道吗?胎儿的民事权益其实是个蛮复杂的话题!我们常常会觉得,胎儿不就是还在妈妈肚子里的吗?怎么还会有什么民事权益呢?可是,现实中,胎儿的权益保护问题,早已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一旦涉及到法律,问题可就不简单了!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我国胎儿民事权益保护的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先说说,现在我国的法律对胎儿的保护,虽说并没有明确规定太多,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保障。
一般来说,胎儿在母体内的生命,基本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比如,胎儿如果因为外部因素导致死亡或受伤,法律上可以追究责任,毕竟这算是一种“生命”的侵害。
就像我们常听到的那种车祸事件,若是司机不小心撞到孕妇,造成胎儿死亡,那伤害就是会被法律追究的,胎儿的“生命权益”是有保障的。
不过,要说具体的民事权益,那就有点复杂了。
毕竟胎儿还没有完全诞生,很多权益其实是建立在母亲的权益上,毕竟,胎儿还得依赖妈妈才能活着嘛。
这个时候,法律也有些“模糊不清”的地方,比如在遗产继承、合同签订等问题上,胎儿的权益就常常被忽视。
很多人可能会问:那胎儿不能自己签合同,不能自己继承遗产,为什么就不算有民事权益呢?法律的保护常常还是要看胎儿是否能够“出生”,毕竟要是胎儿没出生,那这些权益就难以落实。
再说到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就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我们常看到的情况是,胎儿出生前,妈妈如果做了选择,譬如打掉胎儿或者选择剖腹产等,这些行为往往会引发法律争议。
尤其是在一些国家,关于胎儿的权益争议简直能引发一场大风大浪。
在我国,尽管法律已经有一些规定,但胎儿的权益到底能有多少保障,还是很值得讨论的。
比如,万一在怀孕期间,孕妇因为某些原因选择了终止妊娠,这种决定常常会引起社会和法律的关注,大家都在讨论,这究竟是孕妇的“自由”问题,还是胎儿的“权利”问题?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
也不能忽略的是,胎儿的权益保护有时还面临“矛盾”的困境。
假设胎儿出生后,如果妈妈无法为胎儿提供合适的养育环境,或者面临一些生活上的困境,法律是否应该介入?有的人认为,胎儿毕竟没有意识、没有感知,很多时候不应过度干预;但也有观点认为,胎儿毕竟是个独立的生命,虽然未出生,但也不该被忽视。
论胎儿权益的法律保护作者:王文杰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03期摘要:《民法总则》第16条规定,胎儿在某些特定的民事法律领域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这一新规定不但有利于更加合理地保护胎儿的合法权益,也会对相应的民事实体法律制度产生深刻影响。
关键词:民法总则;胎儿;权益保护一、关于胎儿权益保护条文的内涵理解《民法总则》第16条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时,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对于该条文可以作以下理解。
(一)何为胎儿有学者认为胎儿始于受胎之时,终于出生完成;还有的学者认为胎儿以主要器官形成的时间为界限。
而如今被学术界多数人所认可的主流观点是:在胎体露出之前,还在母体孕育过程之中的生命体,即法律上的“胎儿”。
(二)胎儿需保护的民事权益范围《民法总则》第16条列举的范围包括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
我国《继承法》第28条规定胎儿预留份制度,《民法总则》第16条则规定在遗产分割时胎儿以出生为条件拥有继承权,附条件予胎儿以特留份权益以及在胎儿期间受到不法侵害,出生后可行使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胎儿的继承权、接受遗赠权等财产权益的赋予,不仅对立法体系的完善具有指引作用,而且对于法律的适用亦具有重要意义。
二、关于胎儿权益保护的学说(一)总括保护主义此学说以瑞士、意大利民法为代表。
该学说认为凡是涉及胎儿利益的保护,在通常情况下将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若胎儿出生时为死体,溯及到受孕时丧失权利能力。
这一学说设定胎儿会存活,然后赋予其相应的权利。
从保护人权和社会的角度看维护了胎儿的权益,但其缺陷是与民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相矛盾。
(二)绝对保护主义绝对保护主义学说不承认胎儿享有民事权利能力,否定其作为民事主体存在,认为胎儿不享有任何的民事权益,在胎儿的权益遭到损害时也不应得到保护,加害人也无须负责任。
该学说的可取之处是比较完整的遵循了民法对于自然人权利义务的规定,弊端是不符合我国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胎儿民事权利保护之探讨【摘要】胎儿的民事权利是否应当得到保护一直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我国民事法律对于胎儿权利的保护十分欠缺,在司法实践中造成很多无法解决的难题,法官依法判案,却不能切实的保护胎儿的合法权益;法官以维护胎儿权益为出发点判案,却无法律依据,造成司法混乱的局面。
为了切实维护胎儿的合法权益,我国应当逐渐完善胎儿权利保护的立法,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
【关键词】胎儿;民事权利;保护一、胎儿民事权利保护的理论基础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胎儿是否具备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它是确定胎儿法律地位的基础。
1目前,对于胎儿民事权利是否应予以保护的问题,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主要形成了以下三种理论学说:第一、权利能力说。
权利能力说认为,民事权利能力是国家通过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胎儿是否具有民事权利,理论界主要形成三种观点:以瑞士为代表的一些国家认为胎儿在母体中时就具有民事权利;以德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认为胎儿在母体中具有一定的民事权利,但是要以胎儿出生时为活体和仅享有继承权为条件;我国认为胎儿不具有权利能力。
从上述内容可知,胎儿取得民事权利的时间对于是否保护胎儿权利具有决定性作用。
第二、生命法益保护说。
法益指应受法律保护的利益,生命法益保护说起源于德国,德国学者Planck认为,生命法益与所有权等绝对权不同,它本身并非权利,而是对生命法益享有权利。
生命法益不是随人的出生而产生的,是每一个生命体在胎儿阶段均具有的,不受妨碍和非法剥夺。
胎儿在母体中,已经是具有人的本质特征的生命体,胎儿利益理所当然属于生命法益,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
第三、人身权延伸保护说。
人身权延伸保护说是我国学者杨立新教授提出的,一直备受理论界的关注。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法律保护这一期间的民事权利。
对于胎儿人身权益的保护属于人身权利向前的追溯,对于死人人身权益的保护属于人身权的延伸保护。
浅议胎儿的民事权利[摘要]胎儿利益保护制度在古罗马法时期创立,至今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胎儿不仅是生物意义上的人,而是法律意义上的人。
我国现行法律对胎儿利益保护尚未形成系统的规定,仅在继承方面体现了对胎儿利益的尊重,这个保护十分有限,因而采取总括的保护主义,赋予胎儿以权利能力,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护胎儿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胎儿;民事权利能力;民事权利一、胎儿的界定关于胎儿的定义,人的精子与卵子结合成受精卵后的起始阶段为胚胎,在受孕12周,四肢明显可见,手足已开始分化的,才称为胎儿,即:生命孕育于母体的总体阶段分为受精期、胚胎期和胎儿期。
如果法律上的“胎儿”一词也严格按照医学和生物学范畴内的含义来界定,那么处于受精期和胚胎期的胎儿的法律利益将被排除在法律的保护范围之外。
学者胡长清认为,胎儿者,在母体内之儿也。
即自受胎之时起,至出生完成之时止,谓之胎儿。
法律所保护的是从精子与卵子结合那一时刻起到出生这一法律事实发生之前尚未露出母体,涵盖整个孕育于母体内的生命发育的阶段。
[1]因此,我们认为胎儿利益的保护应当自受孕之时开始,法律更注重的是胎儿作为生命形式存在,而不能采纳医学和生物学上胎儿的概念。
二、胎儿的保护胎儿利益保护制度在古罗马法时期创立,至今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胎儿不再简单的被认作母体的一部分,其不仅是生物意义上的人,而且是潜在的法律上的人。
世界各国对胎儿利益的保护都予以肯定。
关于胎儿的保护,目前有三种立法主义:[2](一)总括的保护主义就胎儿利益的保护,一般地将胎儿视为已经出生。
此为罗马法所采取的主义,基于胎儿的权利能力性质又可分为两种学说:1.附停止条件说认为胎儿须待出生后,始溯及出生前取得权利能力。
《瑞士民法典》第31条规定:(1)权利能力自出生开始,死亡结束。
(2)子女,只要出生时尚存,出生前即具有权利能力。
即以胎儿出生时尚生存,出生前即具有权利能力。
2.附解除条件说认为胎儿出生前既己取得权利能力,但将来如系死产时,则溯及丧其权利能力。
论胎儿利益的法律保护胎儿利益的法律保护究竟该如何确立,并以何种方式进行,是我国目前十分有争议的一个话题。
当今许多学者认为,我国应该从全部或个别方面确认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方面立法,以保护自然人合法民事权利能力方式对胎儿的利益予以保护。
我国的《民法通则》目前并没有引用这种观点模式。
但是,这种立法保护方式对胎儿利益的保护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被采纳,并在胎儿利益保护方面比我国更加彻底及全面。
在德国的民法中,对胎儿利益的保护主要集中在继承权和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两方面,即以个别的承认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的方式对胎儿的利益予以保护。
1《德国民法典》第1923条第一款规定:“能够成为继承人享受继承权者,必须是继承开始时生存的人。
”第1923条第二款规定:“继承开始时尚未出生,当已经怀孕的胎儿,视为在继承开始前出生。
”在日本的民法中,同样也是规定:“胎儿在若干例外情形下视为有民事权利能力”这种个别承认主义方式对胎儿利益予以保护的。
2《日本民法典》第721条规定:“胎儿,就损害赔偿请求权,视为已出生。
”承认胎儿基于不法行为的损害,具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并且,该法典还于886条和965条承认了胎儿的继承权和受遗赠权。
在英国和美国,也是承认了胎儿在特殊情况下,视为享有部分民事权利能力。
如在保护胎儿健康利益方面,3英美国家规定:“未出生的胎儿在遭受‘人身伤害’时,可以视其为人”,即可基于补救的目的而在其出生后就其出生前所遭受的损害提出诉讼。
在法国,以个别主义的立法方式对胎儿利益予以保护。
4如《法国民法典》第906条第1项规定:“为有受生前赠与能力,以于赠与时已受胎为已足”。
第725条规定:“尚未受胎者,不得为继承人。
”第1923条规定:“在继承开始时尚未出生,但已怀孕的胎儿,视为在继承开始前出生。
”以罗马法为基础而确立对胎儿利益法律保护的国家,如瑞士、匈牙利等则是以承认胎儿具有与自然人同等民事权利能力的立法方式对胎儿予以保护。
5瑞士民法典第31条:“(一)权利能力自出生开始,死亡终止;(二)胎儿,只要其出生时尚生存,出生前即具有权利能力的条件。
论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摘要]关于胎儿利益保护,存在总括的保护主义、个别的保护主义以及绝对主义三种不同立法例,我国现行立法采绝对主义,不符合胎儿利益保护的需要,应采总括的保护主义。
就胎儿权利能力的性质认定,应采法定解除条件说,即凡涉及胎儿利益保护者,视其具有权利能力。
[关键词]胎儿利益总括的保护主义个别的保护主义绝对主义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胎儿尚未出生,尚系母体之一部分,当然不能取得权利能力,不能成为民事主体。
但是,任何人均有从母体受孕到出生之过程。
此间,不仅其未来的利益需要保护,某些现实的利益也需要保护,对于胎儿,"只因出生时间的纯粹偶然性而否定其权利是不公平的"。
[①]因此,自罗马法以来,各国民法均对胎儿的利益设有特殊保护。
在我国民法典的起草过程中,胎儿利益的保护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特殊问题,但有关理论研究尚不够深入。
本文特对此发表拙见,以资参考。
一、立法模式选择在罗马法的某些文献中,与民间俗语"胎儿或即将出生的婴儿被视为已出生儿(Conceptusonasciturusproiamnatohabetur)"相吻合,胎儿被视为与新生儿处于完全相同的地位。
但罗马人同时又宣布了另外一些相反的准则,否认即将出生的婴儿具有人格。
对此,彼德洛o彭梵得认为,罗马法上真正的原则是,胎儿从现实角度上讲不是人,但由于他仍然是一个潜在的(infieri)人,人们为他保存并维护自出生之时起即归其所有的那些权利。
而且为对其有利,权利能力自受孕之时起而不是从出生之时起计算。
正如保罗所说:"当涉及胎儿利益时,母体中的胎儿像活人一样被看待,尽管在他出生以前这对他人毫无裨益。
"[②]亦即在罗马法上,当涉及胎儿利益保护时,胎儿被视为自母体受孕时起具有权利能力。
近代民法关于胎儿利益保护之立法模式选择主要有三种:(一)总括的保护主义(概括主义)。
即凡涉及胎儿利益之保护时,视为其已经出生。
关于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及权利实现机制的研究作者:曹熙喆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1期摘要:对于胎儿民事权利的讨论,事实上是一个对人身权的延伸法律保护问题的重要法理问题。
明确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胎儿应有的民事权益。
文章介绍了法律上的“胎儿”的含义和胎儿民事权利能力的法律性质,分析了胎儿民事权利的实现机制,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胎儿;民事权利;机制前言随着我国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风险因素在逐渐增多,司法实践中胎儿损害赔偿案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所以,保护好胎儿的合法利益是非常有必要的。
现阶段,我国对胎儿民事权利保护还在理论阶段,还存在诸多的不足。
所以,相关人员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将胎儿的民事权利范围及救济途径等内容进行明确,进而给予胎儿应有的权利保障。
1“胎儿”的含义1.1各种辞书中“胎儿”的含义第一,《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将“胎儿”解释为自孕前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处于8周以内的孕体可以成为胚胎,8周-足月的可以成为胎儿。
当孕体处于胚胎阶段,起器官结构均已完成分化。
在胎儿期间会继续发育,直至成熟;第二,《人类学辞典》中将“胎儿”解释为除产卵动物之外的哺乳动物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期间已经形成各主要器官和组织原基的胚胎。
然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自妊娠第六周后胚胎开始呈现人的形态,至第八周后开始称为胎儿;第三,《中国百科大辞典》中将“胎儿”解释为受精卵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两周内称为孕卵,2周-8周称为胚胎,8周-分娩前为胎儿;第四,《人口科学辞典》中将“胎儿”解释为孕后8周-娩出前胚胎所分化成的初显人体规模的幼体;第五,《卫生学大辞典》中将“胎儿”解释为从妊娠3个月-出生前这一断时期的怀孕产物;第六,《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中将“胎儿”解释为从怀孕的第三个月开始直到出生,在母体内发育着的个体;第七,《麦克米伦百科全书》中将“胎儿”解释为妊娠9周-出生前在母体子宫内生长的婴儿;《儿科学辞典》中将“胎儿”解释为受孕-娩出之前的小儿。
我国胎儿权利的保护摘要:在传统的民事权利能力制度中,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而胎儿尚未出生,因此不享有权利能力。
但是这就造成了处于胎儿阶段的生物体的许多权益无法得到保护或者使因侵权造成的伤害的索赔最佳时间丧失。
本文拟通过列举目前世界上对胎儿权益保护的立法例和学说,完善胎儿权益保护制度。
关键词:民事权利能力总括保护主义法定解除条件说权利能力制度肇始于罗马法中的人格制度,但是人格是指法律上做人的资格,是自然法上的概念;“权利能力”是指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地位,是实在法上的概念。
豍人格侧重表示的是条件,而权利能力侧重表示的是一种结果。
豎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在传统的民事权利能力制度中,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而胎儿是一种处于母体受胎之后,自然人出生之前的生物体状态。
豏胎儿尚未出生,没有独立地人格,因此也无法以自己的名义来享受权利。
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因对胎儿的侵权行为导致胎儿出生缺陷,或是因侵权导致胎儿的抚养人死亡或者丧失劳动能力,都会对胎儿出生之后的自然人造成严重的影响。
但是在立法上往往缺少对胎儿权益的保护。
一、胎儿的概念何谓胎儿?根据医学辞典解释,受孕12周(也有的认为是8周)开始,四肢明显可见,手足已经分化,才是胎儿。
豐而在此之前则是受精卵和胚胎期,而不是胎儿。
若依此定义,那么在12周之前的生命体权益无法得到保护。
因此,为了避免保护上出现盲区,法律上的胎儿与医学上的胎儿定义有一定的区别。
我国台湾法学家胡长清关于胎儿的观点“胎儿者,乃母体内之儿也。
即自受胎时此起,至出生完成之时止,谓之胎儿”。
也有学者观点为胎儿是指自受胎时起,至出生完成前,在母体内尚未出生的生命体。
豑在美国的侵权法上,曾经认为“一个未出生的胎儿不能与他母亲分离,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存在。
因此,他不会因为不法行为中获得赔偿。
” 豒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美国侵权法也开始逐渐重新认识胚胎的法律地位。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