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以福建尤溪丁家山矿区铅锌矿为例
- 格式:doc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12
福建省丁家山铅锌矿床地球物理特征及深部找矿前景王志刚;李长颖【摘要】本文结合福建省丁家山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通过对不同钻孔的矿石磁性参数分析,进行相应的矿床矿石物性参数及测井数据关系构建,以进行该矿区矿床的地球物理特征及深部找矿前景研究,为相关实践及研究开展提供参考和依据支持.【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年(卷),期】2017(000)023【总页数】2页(P109,111)【关键词】福建丁家山;铅锌矿床;地球物理特征;深部找矿【作者】王志刚;李长颖【作者单位】福建金东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尤溪365100;福建金东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尤溪365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1 福建省丁家山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分析福建身丁家山铅锌矿矿床分布于该地区褶皱山系东部区域,周围分布着火山断坳带的次级构造——火山基底断隆带以及裂谷地带等多种地质构造,此外,矿区地表岩层以陆相火山岩以及碎屑岩为主,还分布着一定的中新元古界变质岩,其岩性地层以中新元古界龙北溪组以及大岭组变质岩地层为主,属于海相火山活动产物形成的浅海相碳酸盐岩以及碎屑岩结构,以北东方向延伸分布,整体呈现出轴向的北东短轴状复式背斜地质构造,矿床周围分布岩层在地质结构的整合以及断层接触覆盖在基底变质岩上形成新的岩性地层特征,其中以花岗斑岩以及石英斑岩在矿床区域的地质岩层分布中侵入表现最为明显,主要呈现出北东方向的岩枝或者是岩墙状分布变化,在该矿区的基底岩层铅锌矿体中起到了热液叠加以及岩性改造等作用影响,使该矿区铅锌矿床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地质构造与岩层分布特征[1]。
2 福建省丁家山铅锌矿床的地球物理特征与深部找矿前景分析本文对于福建省丁家山铅锌矿床地球物理特征的分析,是以该矿床分布地带不同钻孔矿石的磁性特征为依据,进行相应的矿床矿石物理特征参数及测井数据关系模型构建,然后利用井中三分量磁测以及井中激电分析结果,对其铅锌矿床的磁性变化异常地带进行确定,从而对其矿产分布以及深部找矿提供依据。
尤溪县铁炉亭矿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其矿床成因分析【摘要】尤溪县铁炉亭矿区是一个重要的铅锌矿产区,本文通过对该矿区的地质特征描述和矿床成因分析进行研究。
在地质特征描述部分,我们对铁炉亭矿区的地质构造、岩性、矿体特征等进行了详细描述,揭示了矿区的地质背景。
在矿床成因分析部分,我们探讨了铁炉亭矿区铅锌矿床的形成机制,结合地质构造、岩石类型等因素,深入分析了矿床的成因过程。
研究表明,铁炉亭矿区铅锌矿床主要是由热液作用形成的,具有较好的开采价值。
我们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指出了该矿区的开发潜力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深化对铁炉亭矿区铅锌矿床的认识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尤溪县、铁炉亭矿区、铅锌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结论、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尤溪县铁炉亭矿区铅锌矿是中国重要的铅锌矿床之一,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经济价值。
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渐开发和利用,对铁炉亭矿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其成因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1. 过去对铁炉亭矿区铅锌矿地质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矿产地质勘查阶段,对矿床的成因机制了解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2. 铅锌矿资源是我国重要的金属资源之一,对其地质特征和成因的研究可以为矿产勘查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3. 铁炉亭矿区地处活动构造带,地质构造复杂,矿床形成与构造作用密切相关,研究其地质特征和成因对于认识地质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铁炉亭矿区铅锌矿是尤溪县重要的矿产资源之一,对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有助于深入了解矿床形成的地质背景,为进一步的矿产勘查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矿床成因的分析,可以揭示矿床的形成机制,为矿床成矿规律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对铅锌矿地质特征和成因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促进该矿区的资源有效利用,还可以为其他类似矿床的勘查和开发提供经验和借鉴。
通过对尤溪县铁炉亭矿区铅锌矿的研究,可以推动地质科研的进步,提升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闽中梅仙矿集区丁家山铅锌矿床成矿时代厘定及成矿物质来源:来自闪锌矿Rb-Sr同位素的证据肖晓牛;邢波;余新明;葛明慧;秦新龙;刘荣芳;杜壮志【期刊名称】《地质通报》【年(卷),期】2022(41)11【摘要】丁家山铅锌矿床位于闽中梅仙矿集区西南部,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产于中—新元古界马面山群龙北溪组的绿片岩和大理岩中。
为查明该矿床的成矿时代,对该矿床中的主要矿石矿物闪锌矿开展了Rb-Sr同位素测年。
8件闪锌矿样品构成的等时线年龄为143.1±3.2 Ma(MSWD=1.7),表明该矿床形成于燕山中期晚侏罗世。
闪锌矿的锶同位素(初始比值为0.71434±0.00036)及前人的硫、铅同位素研究成果共同指示,丁家山矿床的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下地壳的深源岩浆。
综合分析认为,丁家山矿床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消减后的伸展引张环境背景下,是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期间的花岗岩体与中—新元古界的大理岩经接触交代后的矽卡岩型矿床。
作为梅仙矿集区的典型铅锌矿床,丁家山矿床的成矿时代对区内其他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具有一定约束意义。
【总页数】9页(P2026-2034)【作者】肖晓牛;邢波;余新明;葛明慧;秦新龙;刘荣芳;杜壮志【作者单位】江苏省地质局;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金东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州大学紫金地质与矿业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2;P618.43【相关文献】1.陕西省凤太矿集区二里河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来自闪锌矿Rb-Sr同位素年龄的证据2.贵州铜仁塘边铅锌矿床成矿时代和成矿物质来源——来自Rb-Sr同位素测年和S-Pb同位素的证据3.豫西吉家洼金矿床成矿时代和成矿物质来源:来自闪锌矿Rb-Sr同位素年龄和Pb同位素的证据4.闽中梅仙铅锌多金属矿区S、Pb同位素组成及对成矿物质的示踪:以丁家山和峰岩铅锌多金属矿为例5.湘南黄沙坪和宝山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时代及成矿物质来源:来自闪锌矿Rb-Sr同位素的证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尤溪县铁炉亭矿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其矿床成因分析摘要:文章通过对铁炉亭矿区地层、区域构造、成矿特征的介绍,阐述该区铅锌矿找矿的思路,总结出区内的找矿标志及成矿类型,并分析该区矿床的成因,对其它铅锌矿区找矿工作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地层;构造;岩浆岩;围岩蚀变;区域成矿;铁炉亭矿区1 区域地质概况矿区位于尤溪县县城方位261°直距约15.4 km,行政区划隶属尤溪县西城镇北宅村管辖。
矿区面积约0.0879 km2。
铁炉亭矿区铅锌矿位于闽中铅锌银多金属成矿集中区北西部边缘,位于区内白岩旗山~北宅南北向大断裂的北端,区域内地质条件复杂,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强烈,矿床(点)较多,具有一定的成矿地质背景(如图1)。
区域出露地层主要有前震旦系、二叠系、侏罗系。
2 矿区地质概况铁炉亭矿区铅锌矿地形地质暨井上下对照图如图2所示。
2.1 地层矿区出露地层较简单,从老到新主要为侏罗系下统梨山组第二段(J1l2)、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
分述如下:①梨山组第二段(J1l2):厚度大于83 m。
主要分布在矿区的西侧,岩性为一套湖泊相沉积的灰~灰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粗砂岩、粉砂岩夹细砂岩及泥岩。
岩层产状走向23°,倾向北西,倾角约45°②栖霞组(P1q):厚度大于97.4 m。
主要出露矿区的中部,为一套浅海~潮坪相细碎屑岩建造,其上界与双坑单元(J3S)中细粒石英二长闪长岩接触,下界总体上与侏罗系梨山组第二段(J1l2)地层呈断层接触关系。
岩性主要为灰白色~深灰色中、厚层状含白云质灰岩、白云质灰岩和含硅质灰岩,大理岩化明显,含蜒类化石。
岩层产状走向8~18°,倾向南东东,倾角约65°。
2.2 构造区域位于政和——大埔深大断裂南侧,南北向白岩旗山——北宅大断裂的北端,断裂构造发育,在空间上断裂分散展布,形成北东向、北西向、近南北向断裂带。
其中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对区域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具有控制作用。
福建省丁家山铅锌矿床地球物理特征及深部找矿前景车申;谢其锋;龚孔成;张光梁;王少怀【摘要】福建省梅仙地区丁家山矿段铅锌矿近年来做过大量地球物理工作,本文以不同钻孔中矿石标本磁性数据为基础,建立矿床矿石物性参数与测井数据关系,通过井中三分量磁测、井中激电方式圈定丁家山铅锌矿的磁异常带。
丁家山铅锌矿矿体岩层向西缓倾,异常段是由于磁铁矿、磁黄铁矿(化)所致,而钻孔西北方向圈定的三个异常带中异常区为铅锌矿所致,与实际地质情况相吻合。
因此本地球物理方法在判断和描述研究区深部发育的铅锌矿规模、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为矿山存在的深部矿床勘探提供依据。
%In recent years ,a large number of geophsical works has been done in Lead and Zinc mine of Dingjiashan ore block ,Meixian area in Fujian Province .Based on the ore samples magnetic data in different boreholes ,we set u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e properties parameter and logging data ,and delineated magnetic anomaly zones through tri‐component magnetic survey and IP method in the study area .The results show ore bed gently inclinedwestward ,abnormal ore block were caused by magnetite and pyrrhotite (mineralization) ,while the delineated three anomalous zones in the WN of borehole was caused by the lead and zinc deposit ,which coincided with the actu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Therefore ,determining and describing the lead and zinc ore block scal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n the basis of geophysical methods ,we can see that the methods has good applicability and parcticability ,which can provide evidence to look for the deep deposit in exploration .【期刊名称】《中国矿业》【年(卷),期】2015(000)011【总页数】6页(P89-94)【关键词】地球物理;铅锌矿;成矿远景;丁家山地区【作者】车申;谢其锋;龚孔成;张光梁;王少怀【作者单位】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江苏南京210007;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福建福州350116;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江苏南京210007;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江苏南京210007;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福建福州350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3针对梅仙地区丁家山矿段的铅锌矿前人已经开展过大量的磁法、CR电法、TEM电法、复电阻率剖面测量、测井等多种物探方法,但是,很少有论文对此作相关报道。
尤溪县铁炉亭矿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其矿床成因分析【摘要】尤溪县铁炉亭矿区是一处重要的铅锌矿产区,本文针对该矿区的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地质特征部分,主要讨论了该区域的地质构造、岩性特征、矿体赋存形式等内容,为后续的矿床成因分析提供了基础。
矿床成因分析部分主要对该矿床的形成机制、成矿物质来源等进行了探讨,揭示了该矿床的形成背景和成因机制。
结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为进一步地探讨该矿区的矿床特征和成因提供了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尤溪县铁炉亭矿区的铅锌矿矿床特征,为该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尤溪县、铁炉亭矿区、铅锌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分析、结论总结、研究展望、矿床形成。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尤溪县铁炉亭矿区是福建省重要的铅锌矿区之一,其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有色金属矿产的需求不断增加,尤溪县铁炉亭矿区的铅锌矿矿产价值逐渐凸显。
对于该矿区的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尚未有系统的研究和论证,这给后续的矿产开发和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通过对尤溪县铁炉亭矿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其矿床成因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为该地区的矿产开发提供科学依据,还有助于科学界对铅锌矿床形成机制的探讨,对矿床勘查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尤溪县铁炉亭矿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其矿床成因的系统研究,为该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尤溪县铁炉亭矿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的分析,探讨该矿区的矿床形成机制,为该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 研究该矿区的地质特征,包括地质构造、岩性分布、构造变形等方面的特点,为矿床成因的分析提供基础数据;2. 对铅锌矿床的成因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分析该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和物质来源,揭示矿床形成的过程;3. 探讨矿床成因与矿区内部矿石的分布规律,为后续的资源勘查和开发提供指导;4. 为进一步理解铅锌矿床在地质演化过程中的作用,提供研究基础和参考依据。
浅谈铅锌矿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作者:候祥维来源:《西部资源》2018年第01期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铅锌矿的研究工作也所进步。
我国一些地区,铅锌矿的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为了更好地寻找铅锌矿的矿产资源,并将其开采出来,相关工作者对铅锌矿的成矿规律以及成矿的模式,需要做详细的研究,并配合使用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科研资料,把这项工作作为采矿工作重点之一,本篇文章就当今比较成熟的两个铅锌矿的成矿规律以及成矿模式做了相应的个研究,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为未来开发采集铅锌矿物质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铅锌矿;成矿规律;成矿模式我国的铅锌矿物质的开采量比较大,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铅锌矿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铅锌矿物质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铅锌原材料的供应出现了比较紧张的局面,基于这样的原因,铅锌矿的开采工作应该要更加合理和科学,这就需要对铅锌矿的成矿规律以及成矿模式有更加合理的认识,当进行开采工作时才可以更有针对l生,并且科学合理。
1.铅锌矿成矿规律1.1陕西旬阳铅锌矿的成矿规律1.1.1成矿的控矿层位规律陕西旬阳区域内铅锌矿集中分布在两个志留系的地层层位中的含矿岩层内,第一个是下志留统梅子埂组志、第二个是中志留统双河镇组,起到了赋矿层位产生对铅锌矿成矿的控制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在陕西旬阳区域内存有的附矿层位为细碎屑岩型铅锌矿,其对本区域的铅锌矿带的形成以及展布起到了控制的作用,该区域内发现的基础矿床和矿点,均分布在以上层位的上层。
铅锌矿有其自身的特点,为沉积的特点,并且其稳定的分布铅锌矿体会伴生出热水沉积岩,这两点都将体现出,不同志留系层位的沉积时期以及海底热水的水流喷发时期,可以看成是同时期的,这也就体现出铅锌矿成矿的时间控制性,也就表现出成矿的时间规律。
下志留统梅子埂组、中志留统双河镇组这两个志留系中存有的铅锌矿呈现出一种层状和透镜状,并且很难会出现穿层的现象。
宏观上看不同的矿化体,其平行层状的展布显示出非常显著层控特点。
225—229,2013地质学刊第37卷第2期doi :10.3969/j.issn.1674-3636.2013.02.225福建尤溪沉积-改造型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邵其东,钱元明,吴登晨(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江苏南京210007)摘要:主要讨论了福建尤溪县沉积-改造型矿床的地质特征,总结出3种矿床模式:梅仙式层状铅锌(银)多金属矿床、肖坂式脆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和龙门场式铅锌(金银)多金属矿床。
结合元素特征,论述其构造演化特征和成矿机理,提出了尤溪县沉积-改造型矿床的找矿方向。
关键词:沉积-改造型;矿床模式;找矿方向;福建尤溪中图分类号:P5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636(2013)02-0225-05收稿日期:2012-05-18;修回日期:2012-05-31;编辑:侯鹏飞作者简介:邵其东(1962—),男,工程师,地质找矿专业,主要从事地质找矿工作,E-mail :704222392@qq.com 0引言涂光炽首先提出了沉积-改造型矿床的概念并论证了这种矿床类型的地质特征(赵振华,1983)。
后来,他又进一步指出:“沉积-改造矿床,系指某些沉积矿床或矿化地层于沉积形成后,在另一次或多次地质作用中处于不到绿片岩相变质程度的温度压力范围(即温度低于300 400ħ,压力小于100MPa ),不均一围压和宏观破裂中的各种改变……与此同时或稍后,部分或全部成矿物质发生重结晶、溶解,重新沉淀和富集成矿。
”尤溪县区内变质岩主要为中晚元古界、震旦系的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中—低变质岩系,笔者对上述定义中的温度、压力范围适度放宽,即后期改造为中—低变质程度的岩石也划归沉积-改造型矿床。
尤溪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戴云山山系的西北麓,地处玳瑁山脉北段。
东、西山高,一般海拔高度为800m ,属中等山地丘陵地貌,最高峰为汤川乡大模山,海拔高度为1472m 。
中部较低,一般海拔高度为500 600m ,属低山丘陵地貌;山体走向近NE —SW 向,切割深度200 500m ,多呈“V ”形谷,少数河床形成冲积阶地。
福建浦城—尤溪地区铅锌矿床找矿模型与成矿预测黄昌旗【摘要】文章通过对浦城—尤溪地区典型矿床的地物化遥资料综合分析,从构造背景、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方面阐述了铅锌多金属矿的成矿地质条件;从构造演化的角度分析了铅锌多金属矿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建立了综合信息找矿(预测)模型,初步提出了铅锌矿成矿远景区的划分.【期刊名称】《地质找矿论丛》【年(卷),期】2014(029)004【总页数】9页(P480-488)【关键词】铅锌矿床;典型矿床特征;找矿模型;成矿预测;浦城—尤溪地区;福建省【作者】黄昌旗【作者单位】福建省煤田地质局,福州3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1;P6120 引言浦城—尤溪地区属于浙西南—闽中裂谷铅锌多金属成矿亚带的一部分,该区元古宙裂谷环境的火山-沉积变质岩广泛分布,后叠加有NW向中生代构造-岩浆岩带(陆相火山-次火山岩及浅成侵入岩),矿床类型主要为海底火山-沉积(改造)型和火山-次火山浅成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
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现铜、铅、锌、银、金、钼矿产地163个处,其中铅锌多金属矿产地约占50%,铜多金属矿产地约占34%;其中大中型铜、铅、锌、金多金属矿床有10多处(尤溪丁家山、峰岩,政和夏山,建瓯东岩、钟山,顺昌山后,建阳水吉,浦城管查等)。
近年来浦城—尤溪地区找矿工作一直未有大的突破,除地质构造复杂、后期构造浆热液叠加改造影响找矿外,专项的矿床地质研究和成矿预测工作相对偏少[1-2]。
本文将以浦城—尤溪地区铅锌矿产为研究对象,在对区内典型铅锌矿床的地物化遥资料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力图构建区内的铅锌矿床找矿模型,并进行成矿预测,以期对找矿工作有所帮助。
1 成矿地质背景1.1 地质背景浦城—尤溪地区位于福建北部,地处政和—大埔NE向断裂带两侧,主体属于闽中裂谷(闽中结合带)的范围。
(1)地层。
本区地层自古元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分布(图1),其中以元古宇和中生界出露最为广泛,其他时代地层零星出露。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以福建尤溪丁家山矿区铅锌矿为例1 矿床地质概况区内中-新元古代马面山群龙北溪组中、上段和大岭组地层被大范围分布的侏罗系长林组地层覆盖,仅以“天窗”形式出露于矿区东南部。
马面山群龙北溪组上段主要岩性为石榴子石透辉石绿帘石岩夹大理岩残留体,该层为区内的主要赋矿层,可见矿体与顶、底板岩性和层位的明显变化,常见其顶底板从大理岩突变到云母石英片岩的现象,显示矿体的切层特征。
而侏罗系地层中存在很不均匀的蚀变和矿化现象,靠近马面山群与侏罗系不整合接触面遭受比较强烈的绿泥石化、透辉石化、绿帘石化、硅化及碳酸盐化,部分地段具有较强的黄铁矿化和磁黄铁矿化,偶见铅锌矿化现象。
矿区主要构造包括轴向NE的背斜、向斜和NE向、NW向断层。
沿关兜-岩兜背斜(部分被侏罗系地层覆盖)轴部分布多个矿床(点)。
NE向断层和部分规模较小的NW向断层多已被矿脉充填,部分规模较大的晚期NW向断层则明显错动矿体及侏罗系与中-新元古代地层之间整体向西倾斜的不整合接触界线(图1)。
因此轴向NE的背斜、断层及部分小规模NW向断层是矿区主要控矿构造,对成矿作用及矿体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区内燕山期花岗质岩浆侵入活动强烈,受区域性NE向断层控制,花岗岩主要呈岩株体NE向串珠状分布,而铅锌硫化物矿化主要限制在侵入岩带夹持地段。
东侧酸性侵入岩带的岩体主要沿NE向断裂侵入,呈岩脉及岩墙产出。
西侧酸性侵入岩体主要出现在祭柄坑-岭后-龙石墓顶一线以西,该带岩体规模相对较大,单个岩体呈NE向或近EW向的长轴透镜状岩株体。
2 矿体特征区内矿体主要赋存在龙北溪组上段石榴子石透辉石绿帘石岩夹大理岩地层、侏罗系长林组火山岩层和角度不整合界面3个部位。
除侏罗系长林组中的矿体呈不规则的长勺状之外,其他矿体主要呈似层状,但矿化富集程度较高的矿体则主要呈透镜状、豆荚状(如Ⅲ-1号矿体),部分小矿体呈囊状或巢状,显示出矽卡岩型矿床的矿体形态特征。
位于马面山群地层内各类岩石层间界面和构造裂隙内的矿体主要呈似层状产出,而侏罗系地层中的则显示与围岩呈切割关系(图2)。
1-第四系;2-上侏罗统长林组;3-新元古界马面山群大岭组;4-新元古界马面山群龙北溪组上段;5-新元古界马面山群龙北溪组中段;6-花岗岩;7-石英斑岩;8-背斜;9-向斜;10-正断层;11-逆断层;12-压扭性断层;13-性质不明断层;14-地质界线;15-角度不整合界线;16-铅锌矿点;17-丁家山铅锌矿区范围图1 丁家山铅锌矿区及其外围地质图图2 丁家山铅锌矿区21号勘探线剖面图3 岩浆成因及演化图3表明,区内岩体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出现弱的Ce负异常,如果是来自地幔,是不存在Ce亏损的,据此可判断岩体主要来源于地壳。
图4中显示,样品来自花岗岩和碱性玄武岩的交接部位,进一步表明岩浆主要来源于深部地壳。
图5、6则证明花岗岩体产生于同碰撞造山带环境。
从图7中大致判断花岗岩结晶温度为700~750℃,成岩压力在0.2~0.3GPa之间。
图3 花岗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赫尔曼,22个球粒陨石平均值)图4 花岗岩La/Yb-ΣREE图解ORG-洋脊花岗岩,WPG-板内花岗岩,VAG-火山弧花岗岩,COLG-同碰撞花岗岩图5 花岗岩Rb-Yb+Ta图解ORG-洋脊花岗岩,WPG-板内花岗岩,VAG-火山弧花岗岩,COLG-同碰撞花岗岩图6 花岗岩Rb-Yb+Ta图解图7 花岗岩Q-Ab-Or温压三相图解通过地压梯度1000巴=3300米换算标准计算成岩深度,可得丁家山矿区岩浆岩成岩深度在6.6~9.9km,为中深成相花岗岩。
综上所述,岩体为来源于深部地壳的花岗岩,结晶分异程度高,含矿性良好,对成矿十分有利。
4 变质岩矿物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变质岩类型有石英-云母系列、石榴子石-透辉石-绿帘石系列和大理岩类变质岩。
对90中段的主要造岩矿物分布进行研究,在机械台上应用线段法测量石榴子石、透辉石和绿帘石的体积分数,统计结果用克里金法计算得到相对含量平面等值线图(图8)。
主要体现三个特征:(1)3类矿物分布极不均匀,石榴子石变化范围最大;(2)3类矿物分布不受地层层位控制,显示切层特征,说明这套变质岩成岩过程受流体作用强烈;(3)3类矿物富集中心总体沿NE向呈带状展布,NW向也有规律相对较小的富集带。
其分布走向恰好与矿区广泛发育的NE向和NW向断层一致。
用相同的方法得到磁黄铁矿的含量分布情况(图9),其产出特征也与上述结论一致。
3个主富集中心与2个次富集中心沿NE向呈串珠状排列,而位于矿区NE方向的主富集中心与位于其NW方向的2个次富集中心则沿NW向呈串珠状排列。
清晰表明矿区的硫化物成矿作用受NE向断层和部分小规模NW向断层控制,具典型的热液成矿特征。
图8 丁家山铅锌矿90中段主要造岩矿物分布等值线图J3c-侏罗系上统长林组;Pt2-3l3(sk)-中-新元古代马面山群龙北溪组上段石榴子石绿帘石透辉石沿矽卡岩;Pt2-3l3(Mb)-中-新元古代马面山群龙北溪组上段大理岩;Pt2-3l3-中-新元古代马面山群龙北溪组中段云母石英片岩图9 丁家山铅锌矿90m中段磁黄铁矿体积含量等值线图5 变质岩原岩恢复及构造运动图10中6和8号样品均以绿帘石和透辉石为主要造岩矿物,其岩相学特征与4、5、7样品一致,所以,原岩成分也应与之相同,说明石榴子石-透辉石-绿帘石原岩为钙质泥岩、钙质泥质粉砂岩、钙质粉砂质泥岩、泥灰岩等富钙质岩类(图11)。
运动过程反演:晋宁运动期间,丁家山铅锌矿区所在的闽中地区处于广海盆地边缘,接受浅(滨)海陆棚相-浅海台地相沉积,形成岩性过渡、交替明显的泥质粉砂岩→钙质粉砂质泥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灰岩沉积组合建造。
加里东运动使得闽中地区回返隆起,在丁家山矿区形成大量NE向、NNE向断裂构造及梅仙复背斜的主体部分。
强烈的构造运动使区内岩石发生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以云母石英片岩为代表的低绿片岩相区域变质岩。
由于区域变质为典型的等化学变质作用,所以,富钙质沉积岩化学成分并未发生大的变化。
在燕山期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中,大量中酸性岩浆沿NE向基地隐伏断裂侵入,与经过区域变质的富钙质岩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形成以石榴子石、绿帘石、透辉石为主要矿物的矽卡岩。
矽卡岩期后含矿热液沿岩石内的层间滑动带、不同岩性的层间界面及不整合接触界面等其他构造裂隙充填交代,形成丁家山铅锌矿体。
石英砂岩、石英云母片岩等则受热液作用影响而发生蚀变,并在层间裂隙和岩性层面上形成小规模矿体。
图10 丁家山铅锌矿区变质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图11 丁家山铅锌矿区变质岩w(La)/w(Yb)与稀土总量图解6 成矿物质来源对矿体及围岩的Pb同位素测定结果显示,其组成变化范围较大,其中,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的线性分布特征(图12),反映铅为混合来源。
而53件金属硫化物样品δ(34S)组成塔式分布特征明显(图13),δ(34S)值变化范围为﹣1.7×10-3~5.6×10-3之间。
浅色闪锌矿和方铅矿成矿系统源区δ(34S)组成为3.97×10-3,与硫化物塔式分布峰值(3×10-3)接近,基本能代表整个成矿系统硫的源区初始值,从而证明矿区成矿体系整体具有深源硫特征,属岩浆来源。
此外,研究区1:10000化探次生晕扫面结果显示地层内Pb和Zn的丰度值分别为克拉克值的100和50倍以上,为区域背景值的47和35倍以上。
综上证明:矿区的铅锌硫化物成矿物质不仅来自燕山期重熔花岗岩,也有部分可能来自马面山群龙北溪组地层。
A-地幔;B-造山带;C-上地壳;D-下地壳图12 矿石207Pb/204Pb—206Pb/204Pb的增长曲线图13 丁家山铅锌矿δ(34S)同位素直方图7 成矿流体来源通过氢氧同位素示踪,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图14)。
富钙质原岩经过加里东等运动后产生大量层间滑动带、构造裂隙,而这些层间滑动带和构造裂隙为大气降水的流入提供了通道,并与从下面侵入的岩浆水混合。
图14 石英流体包裹体δ(D)-δ(34O(H2O))关系图8 成矿规律成矿岩浆为下地壳或上地幔部分位置重熔形成的燕山期花岗质岩浆,沿闽中地区NE向区域断裂侵入,在矿区中部沿NE、NW向断层交叉处侵入成矿。
成矿岩体上侵就位过程中的开辟的扩容空间、侵入体空间分布形态及其与围岩作用形成的矿化异常晕圈范围控制了岩体的形态、规模和空间展布。
矿体主要赋存在上元古界马面山群龙北溪组上段,这套地层内变质岩的原岩为富钙质沉积岩类,化学活动性活泼的富钙质副变质岩经加里东区域变质作用后,与燕山期花岗质岩浆发生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并形成矽卡岩和铅锌硫化物。
云母石英片岩因其化学活动性相对稳定、渗透性弱而具有良好的屏蔽作用,可以起到矿质封存的作用。
区域NE向构造控制矿体主体沿NE向展布,矿区NE向(和区域NE向一致)和NW向控制岩浆的侵入。
上元古界马面山群龙北溪组地层内云母石英片岩的层间接触面及破碎带和上侏罗统长林组地层以及两套地层的角度不整合接触面也都是很好的容矿构造。
因此,矿区具有交叉断裂构造、NE向断层、不整合接触面、层间界面及破碎带控矿,NE向断层控岩的规律。
具体过程如下:早期岩浆受到后期热液作用的影响,涌入上地壳,使得基底和沉积盖层温度升高并且释放出同生沉积水,和地表下渗的水混合形成热水溶液,并向低温低压的地方运移,途中溶液萃取了分散在各个地层中的Pb、Zn等成矿元素而形成含矿溶液,含矿溶液沿着导矿构造断裂带运移,进入到容矿构造裂隙、岩石破碎带和节理裂隙发育部位而富集沉淀,此时周围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得成矿物质活化、迁移并初步富集,经过后期的蚀变作用,Pb、Zn等成矿物质会以硫化物的形式从含矿流体中不断地沉淀析出,进一步富集成矿并充填到构造裂隙中。
9 成矿预测通过总结以上规律认为,在燕山期花岗质岩浆岩沿NE向断层、NE向和NW 向交叉断裂构造侵入与马面山群龙北溪组上段的富钙质岩发生接触交代变质作用的部位(尤其是接触带形态复杂的凹陷部位)、马面山群龙北溪组地层内构造裂隙发育的部位(常成为岩体侵入的通道,为岩体和马面山群龙北溪组上段地层接触创造条件)、马面山群地层与侏罗系地层的角度不整合接触界面(为结构软弱面,也是含矿热液运移的良好通道)等,是重点成矿区域。
另外,闪锌矿、方铅矿因为与磁黄铁矿和磁铁矿共生而具有强磁性,而围岩(绿片岩、安山岩、云母石英片岩、大理岩等)基本无磁性或只有弱磁性(表1)。
由表2可知,铅锌矿石的电阻率平均值只有21Ω·m,远低于其他围岩的平均值。
铅锌矿的高磁化率(绝大部分)和低电阻率这种特征使得很容易和围岩区分开来,可以用磁法寻找含磁黄铁矿和磁铁矿较多的铅锌矿。
丁家山主要发现呈带状分布的五个局部磁异常带(M1-1、M1-2、M1-3、M1-4、M1-5)(图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