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全面版
- 格式:ppt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32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基础知识梳理学思结合一、政权建设:新中国的成立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①时间、地点:__________________②主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③内容: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志: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3、意义:①(社会方向转变)新中国成立,开创了,标志着的基本胜利,标志着社会的结束,(人民当家做主)中国进入了的新时代。
②(思想理论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是普遍原理与相结合的胜利。
③(世界意义)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二、法制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目的:为了2、制定: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3、内容:①确立了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4、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5、意义:①性质: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
②基础: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了基础。
③推动:推动了从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
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1、确立:①《共同纲领》明确规定。
②年通过的《》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共同纲领》有什么作用?2:阅读教材,思考一下新政权的组成说明了什么问题?由中共团结广大民主党派共同参与的,可以代表全国人民,是民主的体现。
3、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时间和标志?2、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根本政治制度(政体)。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目标引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自学探究】一、新中国的成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背景:①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关于新中国建立的若干问题迫切地提到日程上来。
②1949年9月新政协筹备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的准备。
召开及内容: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
主要任务②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③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④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⑤确定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元方式。
2、开国大典:①10月1日下午,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宣告成立。
②政府性质组成特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①②。
1、建国初,民主法制建设。
①1949年—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B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与旧中国任何一部宪法都有根本的区别,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②从性质看,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作用:①性质:②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③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D结果: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年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经全国人民产生,由组成。
③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规范了,昭示着。
国家政治生活中发生了的错误,人民代。
十年“”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⑤发展: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