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构造基本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858.00 KB
- 文档页数:55
不同类型盆地的构造样式、层序地层格架断陷盆地的构造样式根据正断层的几何形态和构造运动学特征,作者建议将正断层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旋转平面式正断层、铲式正断层和坡坪式正断层。
根据盆地或凹陷的边界正断层的几何形态和运动学特征购差异,可以将伸展型断陷盆地的剖面构造样式分为四种类型:①由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地堑与地垒”;②由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多米诺式半地堑系”;③由铲式正断层控制的“半地堑”或“滚动式半地堑”;④由坡坪式正断层控制的“复式半地堑”(断陷半地堑十断坡凹陷)。
裂陷盆地中控制各个断陷地堑或半地堑的主干正断层在平面上的展布有多种型式,致使断陷盆地也呈现不同的平面形态,如线型、平行式、侧列式、雁列式、锯齿状、狗腿式、或分叉式等。
压陷盆地的构造样式逆冲褶皱带的构造样式1前陆盆地边缘逆冲带的构造样式是以前陆方向逆冲的叠瓦状逆断层组为特点。
靠近造山带部分的逆冲断层的倾斜相对较陡,向前陆方向逆冲断层的倾斜逐渐变缓,这些逆冲断层向深部产状变得更缓,收敛于基底拆离断层之上,构成叠瓦扇结构。
2前陆盆地内部的逆冲构造样式包括:①铲式逆冲断层与蛇头构造、叠瓦扇结构:逆冲断层面表现为上陡下缓的铲式形态。
上盘向上逆冲并发生褶曲变形,形状貌似蛇头。
②坡坪式逆冲断层与断弯褶皱:在挤压作用下形成的逆冲断层产状随岩层能干性的变化而发生折射,断层在能干岩层中的切割角度较大为断坡。
在非能干岩层中的切割角度较小为断坪,这种产状的逆冲断层称为坡坪式逆冲断层。
坡坪式逆冲断层的上盘断坡逆冲到下盘断坪上后,上盘为了适应断层的几何形态会发生褶皱变形,成为断弯褶皱③盲冲断层、断展褶皱与断滑褶皱:逆冲断层在逆冲过程中其位移逐渐减小以致在地层中尖灭,称为盲冲断层。
伴随着盲冲断层的位移减小断层上盘及上覆地层会发生褶皱变形,称为断展褶皱。
顺层的逆冲断层在层间尖灭并引起上覆地层发生褶皱,称为断滑褶皱④双重构造和楔状双重构造:双重构造是由一条顶板断层和一条底板断层夹持中间的逆冲断片组成,夹持的中间逆冲断片可以被若干分支断层切割。
油⽓⽥勘探考试题1、滚动勘探开发:是通过少数探井和早期储量估算,在对油⽥有⼀个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将⾼产富集区块优先投⼊开发,实⾏开发时间的向前延伸;同时,在重点区块突破的同时,在开发中继续深化新层系和新区块的勘探⼯作,解决油⽓⽥评价的遗留问题,实现扩边连⽚。
这种“勘探中有开发,开发中有勘探”的勘探开发程序,称为滚动勘探开发。
2、综合录井:是在钻井过程中应⽤电⼦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分析技术,通过在钻台上、钻井液循环通道上、钻具等相关部位安装⼀定的采集仪器,来获得⼯程信息、钻井液循环动态信息、钻井液性质信息、⽓测信息和随钻测量信息等,进⽽达到发现油⽓层、评价油⽓层和实时钻井监控⽬的的⼀项随钻技术。
3、⾮常规油⽓资源:在地下的赋存状态和聚集⽅式与常规油⽓具有明显差异的⽤常规的采油⼯艺技术不能开发利⽤油⽓聚集。
4、圈闭预探:是指经盆地区域勘探优选出的有利含油⽓凹陷进⾏勘探,经过圈闭准备到圈闭钻探获得⼯业油⽓流的全过程。
5、预测储量:该储量是地震详查和其他⽅法所提供的圈闭内,经过预探井钻探获得⼯业性油⽓流、油⽓层或油⽓显⽰后,根据区域地质条件的分析和类⽐,对有利区域按照容积法估算的储量。
6、探明储量:是指油⽓藏评价勘探阶段完成以后,经过油⽓藏精细描述评价⽅法,计算出的油⽓储量。
7、隐蔽圈闭:是指采⽤常规的勘探技术和识别⽅法难于发现的圈闭。
隐蔽圈闭⼏乎包括了地层、岩性、特殊类型圈闭以及与构造因素有关的复合型圈闭的⼤多数。
8、⼤区勘探:是指从众多盆地的地质调查开始,通过科学探索井钻探,优选出有利含油⽓盆地的过程。
勘探对象是盆地。
9、评价井:是在已经证实有⼯业性油⽓的构造、断块或其他圈闭上,在地震精查的基础上,为查明油⽓藏类型、评价油⽓⽥规模、⽣产能⼒以及经济价值为⽬的的探井。
10、科学勘探程序:正确处理勘探阶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流程、正确处理勘探对象与勘探技术⽅法以及勘探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之为科学勘探程序。
盆地地形知识点总结一、盆地的定义盆地是指位于大陆内陆、陡坡高山之间的低洼地区,其地势低于周围地区,呈现出一种凹地形态。
盆地地貌是由地形形成、水域扩展,河流、湖泊沼泽、盐湖等环境发育过程的结果。
盆地地形是地球表面的一种地貌形态类型,特征是地势较低,四周环山,水体聚集,孤立于逆向垂向波动的水位发育的洼地地貌。
根据地球物理学研究,盆地通常位于地壳板块的断裂带、拆裂断裂带、古构造边缘带上,形成了坚硬的地壳板块与软弱地壳板块、深部不同地质构造单元之间的交界区域。
二、盆地的分类盆地地貌常见的分类包括:地表凹坑盆地、地下深盆、含水盆地。
地表凹坑盆地:通常指那些地表低于四周地区的天然凹地。
按照形成方式不同,分为天然地面窖浅的坑洼和天然地面坑基坑地。
坑洼盆地的发展通常有3个步骤:(1)地下水表和岩层情况(2)不同地质的年龄、同时形成一个盆地的坑洼大致有三种类型。
这种天然地面窖浅盆地个别地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做为发育盛行地)。
地下深盆:指在一定限高度内形成的特点为设定高、地震地面观光派往地球中段派展地。
这本深渊的形成为成分(海水水量它山):>大小区域的地骡壳高岭整治本薄边地,结震战士左太骡壳晚年如家顶窑战士,所发展出来的未造天边,使它在其恢复内发生了深范围地百路攀咝咝点击滥人县喇叭差地区的特定区域。
含水盆地:盆地中常有湖泊、江河等水域,故称为含水盆地。
三、盆地的地形特征1.地势低洼:盆地相对周围地区地势低洼,呈现出凹地形态。
2.河流汇聚:盆地地势低洼,水流自然趋向盆地,并在盆地内聚集形成湖泊、沼泽等水域。
3.环山围绕:盆地四面被群山环绕,形成天然的屏障。
4.气候多变:盆地受山脉屏障和地势低洼的影响,气候通常较为封闭,呈现出高温、干燥的气候特征,同时还容易形成雾霾、逆温等气象现象。
5.资源丰富:盆地地形有利于水源的积蓄和资源的聚集,例如盐湖、煤矿、石油等资源丰富。
四、盆地的地形成因1.地壳运动:盆地地形形成主要受地壳构造运动的影响,如地球板块的运动、地壳的隆升和沉降等地质作用。
#沉积盆地分析的原理与应用##1. 引言沉积盆地是地球表面上的重要地质形态之一,由于其丰富的沉积物、特殊的地质环境以及重要的经济价值,对于沉积盆地的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沉积盆地分析的原理与应用,并以列点的方式展开讨论。
##2. 分析原理 - 沉积盆地演化理论:沉积盆地分析的基础是沉积盆地演化理论。
沉积盆地演化理论主要包括构造、地质、气候等因素对沉积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影响。
- 地层学:地层学是沉积盆地分析的重要工具和方法。
地层学主要研究沉积盆地中各个地层的分布、特征、变化规律以及地层联系等。
- 沉积学:沉积学研究沉积物的成因、性质和分布等,是分析沉积盆地的重要手段。
沉积学可以揭示沉积环境、沉积作用以及沉积过程等信息。
##3. 应用领域沉积盆地分析在以下几个领域有广泛应用:•石油地质:沉积盆地是石油储藏的重要区域。
通过沉积盆地分析,可以揭示石油地质条件、储量分布规律,对石油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地质灾害:沉积盆地常常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
通过沉积盆地分析,可以研究地质灾害的成因、演化过程和预测预警等,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学:沉积盆地中保存了丰富的环境信息,通过沉积盆地分析,可以研究环境变化、污染来源等,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依据。
•水文地质学:沉积盆地在地下水资源的储存和流动中起重要作用。
通过沉积盆地分析,可以研究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充沛性和可持续利用性等,对于地下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4. 分析方法沉积盆地分析的主要方法如下:•剖面观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钻孔观测等,获取沉积盆地的剖面数据。
剖面观测可以揭示地层的分布、倾向、倾角以及岩性等信息。
•地球物理勘探:利用地震勘探、电磁勘探、重力勘探等手段,获取沉积盆地地下的构造和岩性等信息。
地球物理勘探可以揭示沉积盆地的深部结构和地质变化等。
•沉积物分析:利用化学分析、物理分析等方法,对沉积物进行分析。
沉积物分析可以获得沉积环境、沉积物来源、沉积物组成等信息。
前陆盆地研究概述摘要:前陆盆地是指造山带中靠近陆地一方形成的盆地。
在沉积学理论中,前陆盆地指的是造山带和相邻克拉通之间的沉积带。
这个沉积带的形成,与构造运动有着很大的关系。
本文阐述了前陆盆地的概念、分类、特征及沉积演化等各个方面,并简要总结了中国前陆盆地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前陆盆地,前陆盆地特征,前陆盆地分类引言前陆最初是由徐士(1883)提出的一个术语,系指与造山带相毗邻的稳定地区,且造山带的岩层向它逆冲或掩覆。
Kay更具体地将前陆称为外地槽,其同义词为前渊。
板块构造学说问世后,Price首次提出前陆盆地这一概念,指位于造山带前缘与相邻克拉通之间的沉积盆地。
其后Dickinson(1974)对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前陆盆地和美洲科迪勒拉山前陆盆地的研究,根据盆地的成因和位置,提出了周缘前陆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的分类。
Decelles(1996)发表文章阐述了前陆盆地系统,丰富了前陆盆地的定义,对挠曲机制和可容空间有了新的认识。
近些年我国地质学家总结中亚和我国中西部地区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特点,提出了一类新的前陆盆地的概念,认为它是与弧后前陆盆地和周缘前陆盆地并列的第三类前陆盆地。
1.前陆盆地的分类在前陆盆地分类中,Dickinson根据大地构造背景和盆地变形改造特征的不同,将前陆盆地分为周缘前陆盆地、弧背前陆盆地和分裂前陆盆地。
罗志立在对中国板块构造和含油气盆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C型俯冲带的概念[1]。
刘和甫根据中国西部盆地的特点,又分出再生前陆盆地和分隔前陆盆地[2]。
通常按前陆盆地发育的大地构造背景将其划分为周缘前陆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两类。
周缘前陆盆地位于陆一陆碰撞造山带外弧地区,是大陆碰撞后由于板块自身重力作用造成陆内俯冲而形成的岩石圈挠曲盆地。
弧后前陆盆地位于大洋岩石圈俯冲形成的岩浆弧之后,在大陆边缘岩浆弧内侧的仰冲板块之上,与陆内型俯冲作用有关。
但是,当前国内许多文章在中国所称的前陆盆地,若按和首先命名的周缘前陆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的定义均不恰当。
中国石油构造样式绪论石油构造是在一种主导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各种变形的整体。
地壳运动可概括为无个字“升、降、开、合、扭”。
地槽转化为地台的过程实质上是由洋壳转化为陆壳的过程。
地台转化为地槽实质上就是陆壳裂解转化为洋壳的过程。
在沉积盆地中,最常见的是由开裂环境转化为收缩环境。
正反转构造:负向构造转化为正向构造。
负反转构造:正向构造转化为负向构造。
石油构造类型表第一章沉积盆地构造分析一、沉积盆地按地球动力学分类(一)开裂环境随着大陆的解体,沉积盆地的形成往往与岩石圈的引张应力有关。
1、大陆裂谷盆地(有些裂谷与造山带以高角度相交,称之为碰撞裂谷)2、大陆边缘拉裂盆地3、边缘海盆地(二)收缩环境板块或块体的聚合形成造山带,在造山带一侧或造山带内形成一系列压陷盆地。
在这些地区以挤压应力作用为主,地壳缩短加厚,形成各种收缩构造。
1、山前压陷盆地(前陆盆地属此类)2、山间压陷盆地(三)剪切环境1、拉分盆地2、断层边缘盆地3、断层楔盆地4、断层角盆地5、走滑横向盆地等(四)重力环境1、克拉通盆地2、撞击盆地(陨石坑等)二、中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形成的地质背景从全球观点来看,造山带的形成与深海槽的消亡、大陆的解体、漂移是密切相关的。
即裂解作用与造山作用是相对应的。
裂陷使地壳伸展,形成各种类型的伸展构造;造山使地壳缩短,形成收缩类型的构造。
(一)印支期中国西部,印支旋回既有“开”又有“合”,裂陷作用与聚合造山作用并行不悖,彼此紧密相关。
在“开”与“合”两大地质事件中,中国西部由于岩石圈的不均一性,古老陆块与软弱带接触区发生裂陷,形成断陷盆地。
(二)燕山期燕山运动自下而上可分为三次激化期。
早燕山期:早、中侏罗世与晚侏罗世之间中燕山期: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之间晚燕山期:晚白垩世与早第三世之间中国西部地区,由于藏南海槽强烈扩张,岗底斯地体与古亚洲大陆拼帖,这一演化过程中,近南北向的开裂与聚合交替发生。
西部地区除老的坳陷盆地继承发育外,还产生许多山间或山前断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