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景观规划探索
- 格式:pdf
- 大小:466.66 KB
- 文档页数:2
生态型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浅析摘要:以高校校园景观为研究背景,探索能够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生态型校园景观设计的思想,建议高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高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生态型校园之路。
关键词:园林生态型校园景观设计绿地植物配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以及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各大高校在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对于校园景观的营建也愈加重视。
按照景观设计的原则,遵循“生态优先”,立足于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崇尚自然,力求建设一个山水叠翠,林木葱荣的现代生态型园林绿化校园,给师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校园生态环境,达到有益于师生之间教与学理想的生态环境,创造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美好环境。
1 生态型校园景观发展概述建设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
2011年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24项指标,其中关于资源环境的8项指标中有7项是约束性指标。
从中可以看出,生态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已经被提到了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
中国只有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以采用低碳发展模式和建设生态城市为手段,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健康发展。
随着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不断深入,校园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型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景观设计发展方向。
2 生态型校园景观规划建设指导原则校园总体绿地景观规划设计要从校园的文化内涵和发展特色定位,考虑校园场所性质、功能、用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环境、气候等条件进行空间的塑造,使校园成为具有历史文化代表性的人文景观、公众景观。
2.1生态性原则生态是环境景观设计永远的主题,注重保护和利用现有校园的自然景观资源,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相互共存。
合理地利用土地和其它自然资源,因山就水,整理山形、水系,丰富地景,实现向自然适度索取与最优回报间的平衡。
2.2以人为本原则现代的教育由以前单一教育转化为突出交流的综合性、创新性人才的素质教育。
生态文明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的优化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以及区域结构发生了改变,同时给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空间开发失序等诸多问题和挑战。
对此,国家提出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
国土空间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土空间的科学合理规划和优化配置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
如今,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因此,必须解决国土空间与环境之间的问题。
合理规划和分配是实现绿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此种情况下,应从尊重生态文化理念着手,为了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对国土空间规划加以优化,达成产业和地区间均衡发展的目的,实现有效利用国土空间资源的目标。
关键词:生态文明;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在我国国家建设过程中,各级主管单位都多次强调了生态文明保护的重要意义,并且在相关土地改革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方面的政策颁布时也会综合考虑到生态文明与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生态文明,加快了绿色生活方式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
上述情况都充分表现了在国内,不管是相关政府人员还是民众都对生态文明建设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忽略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
因此,需要民众以及相关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策略,并坚决贯彻落实,确保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工作,能够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下顺利开展。
一、生态文明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指的是从生态文明的高度衡量国土资源,并对国土资源进行合理调控,从而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同时加大对生态的保护,促进产业结构的正常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国土空间规划,对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越来越高。
尽管我国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在传统国土空间规划中过于重视经济发展,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社会环境的重视,从而使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发展受到限制。
论河道生态治理中风景园林的探索——以济南玉符河综合治理工程为例摘要:玉符河,作为济南最大的季节性山洪河道,曾一度失去它的防洪与生态功能,自2013年开始的玉符河综合治理工程意在对其进行河道恢复、生态修复。
治理工程已过去四年,玉符河已然蜕变成济南西区重要的生态长廊,成为济南一大景观地标。
关键词:自然河道;生态治理;河道绿化种植1前言玉符河是黄河下游最后一条支流,流经历城、市中、槐荫、长清四区,流域面积800余平方公里,全长39公里,是济南最大的季节性山洪河道,也是济南城区重要的防洪屏障和生态隔离带。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玉符河流域在河道行洪、生态环境等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危及城市雨季防洪安全、地下水安全,并影响两岸交通联系。
2013年,玉符河迎来了她的“转折点”。
这一年,玉符河综合治理工程启动,该工程被列为济南市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市的重点示范工程。
以“河道恢复、生态修复”为核心,主要实施防洪、交通、治污、环境、配套等五个方面的综合治理和系统建设,治理范围约26平方公里。
1.1项目研究济南玉符河发源于泰山北麓,北入黄河。
本次规划研究范围约220平方公里,控制范围约21.72平方公里,南起卧虎山水库,北至入黄河口,本次目标将玉符河建设成为水生态文明示范区,规划以生态修复、景观营造、滨水体验、城乡统筹等措施,以道法自然、有机整合、动态发展为原则,形成分级分类分段的技术路线。
在分级上,首先是规划研究,查现状资源,设定控制范围界定,完成水生态研究、旅游策划等专题;其次是总体规划,需完成水生态保护、水生态修复、水景观体系,沿河景观体系、绿化种植指引等总体把控和重要课题;接着是详细规划,完成水系统规划、综合交通规划、河道景观规划、节点方案设计、沿河绿化种植设计等详细专项;最后是工程设计,以环境绿化、施工落地为主要工作,完成所有落地施工的图纸编制。
在分类指引上,以“水”、“绿”、“城”、“乡”为切入点,在各领域专项中,形成各类专题的建设指引。
研允与操索王世玮: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究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究王世玮(安徽水安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601)摘要:城市在人们的不断发展建设下,承载着发展带来的益处的同时也承载着建设的破坏。
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水平不断提 升的背景下,逐渐意识到城市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严重性,因此能够积极地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而建设发展。
城市生态园林是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手段之一,能够进一步缓解城市当中的受损生态资源,从而为城市的居民营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实现城市各种景观园林与行业科学呈现出综合的艺术效果,促进城市整体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生态园林;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5781 (2022)03-0602-021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理念与作用1.1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理念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主要是基于生态发展的理念,在城市环境当中构建大量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该系统当中种植的乔木、灌木以及草本植物等,能够协调生长,从而具有复合层次以及 季节性的色彩变化,根据不同的植物所独有的生态特征,结合大自然当中的阳光、空气、土壤、水分等构成独有的和谐生态环境,在人类的物质文明生活当中成为独有的建设成果。
基于现代化城市当中环境较为恶劣、缺乏特色景观的状况,生态园林建设能够为城市提供更加良好的绿化环境,实现理想城市的构建城市生态园林建设融入了理性观念,结合感性色彩,促使其成为有机的整体(图1),能够彰显出城市美学艺术以及城 市科学的双重性。
城市生态园林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能够让人民大众在优良的城市生活环境当中获得较强 的舒适感,并在提升生活质量的同时受到城市生态园林美学艺术的影响,增强美的感受。
图1城市生态园林整体预览1.2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作用基于常规的生态园林建设认知来讲,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主要指的是建设人文景观与城市绿化,营造较为和谐的生态环境。
生态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摘要:生态建筑就是要结合生态学原理和建筑学原理,在遵循生态平衡的原则上满足人们对建筑功能的需要。
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室内外空间要素进行组合,对物质和能源进行合理配置,对能量进行有序循环和转换,实现低能高效,保证建筑的生态型。
基于此,下文将对生态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展开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生态设计;建筑设计;有效应用1 生态设计的定义与背景生态设计是一种综合性的设计理念,旨在通过模仿自然系统的原理和过程,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可持续发展的人造环境。
其核心思想是将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空间。
生态设计的出现源于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旨在实现人类的福祉与生态系统的健康平衡。
2 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意义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长期过度开发与干扰,地球上许多生态系统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如森林破坏、环境污染、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能源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的恶化、发展战略的艰难选择等这些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共同问题,迫使建筑设计人员[1]必须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关注人类在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因此,加强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当前建筑设计[2]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开始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选择。
一些建筑师探索和创作了许多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并与自然关系融洽的优秀作品,为建筑走向“绿色”,走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建立生态建筑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CIUCN)在《世界保护策略》中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向全世界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通过了纲领性文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接受和认可。
解析风景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摘要:风景园林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生态设计是一种能够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的设计理念。
将生态设计的理念应用到风景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对保护园林景观中植物的多样性以及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风景园林景观的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对风景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措施进行研究和分析,旨在促进我国园林景观设计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生态系统前言: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风景园林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
现阶段,风景园林不仅能够起到展现城市文明形象的目的,还能够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要想对风景园林景观生态设计进行分析,首先就要了解在风景园林中应用生态设计的意义以及对景观进行生态设计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一、风景园林与景观生态设计(一)在风景园林中应用生态设计的意义近现代工业和城市的建设发展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和居住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
环境的受污染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各种资源的储存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设计作为现阶段人们主要应用于各种设计工作中的重要理念,对有效控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促进城市建设朝着生态文明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
现阶段,风景园林景观已经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风景园林进行生态设计是能够符合城市文明建设以及生态保护目标的要求。
(二)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1.减少干扰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为了满足一定的观赏效果,需要对园林景观内的各种植物进行合理的设计,让其能够在生长的过程中体现出一定的艺术美感。
而由于植物本身在生长的过程中并不受各种条件的约束和限制,在生长过程中会因枝叶的肆意生长而导致出现对整体植物景观的观赏效果产生干扰和影响的情况[2]。
为了减少这种情况对园林景观的美观效果造成的影响,就要在对园林景观进行生态设计时注意遵循减少干扰的原则。
新背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索——以《无锡市绿地系统规划(2018-2035)》为例十九大国家提出生态文明战略和新型城镇化理念,为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拓展新思路,更加强调城市园林绿化的人居服务功能。
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注重多规合一和城乡统筹,综合国土、城市、环保、农林、风景名胜区等多类规划,统筹城市绿地和乡村绿色空间,构建涵盖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安全格局和绿色空间游憩体系。
新颁布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相比老规范,对各级生活圈居住区配建公共绿地要求更高,强化绿地服务居民日常活动的功能,使市民在居家附近能够见到绿地、亲近绿地。
探索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策略和方法,是一项战略而紧迫的工作。
本文以《无锡市绿地系统规划(2018-2035)》实践为例,探索新背景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思路和方法。
1无锡基本概况和绿化现状无锡拥有丰富而优越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是全国十大旅游观光城市之一。
长期以来,无锡在社会与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生态绿化和人居环境建设。
自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之后,无锡站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全面推进“绿色无锡”建设,城市绿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公园绿地建设有序推进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突出的是总量偏少、空间分布不均衡。
公园绿地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南多北少、西多东少、中部不足的情况。
另外还存在公园绿地对居住用地的服务覆盖率偏低,公园重绿化轻功能、内涵不丰富等问题。
沿湖沿山沿河建设的生态多位于城市边缘,交通可达性较差。
2规划策略:1、绿地网络化。
加强区域结构绿廊和公园绿道建设,营造无锡生态网络,加强绿色空间整体保护和系统建设,使生态空间与城市空间相互融合。
2、提倡公园+。
增强公园教育、康体、文化陶冶等功能,丰富主题公园类型与建设,强化公园人文内涵。
综合公园、郊野公园的建设上,应增强郊野公园的文化、科普、生态等教育功能;综合公园、社区公园的建设可以公园绿色空间为基底,融合城市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应急避险、地下社会停车场等建设“绿色综合体”,以增强公园功能的复合性。
68基于生态网络构建的贵阳市绿地景观格局优化研究Green Space Landscape Layout Optimization of
Guiyang Based on Ecological Network Construction
摘 要:贵阳城市的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地形破碎度较大,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对贵阳市中心城区绿地景观格局的研究对于西南山地城市具有很好的实践价值。首先,对贵阳市的绿地景观类型进行形态学空间格局MSPA分析,提取生态源地与景观阻力面进行成本距离(Cost Distance)计算,生成最小累计成本地图;同时基于最低成本原理,使用成本连通性(Cost Connectivity)工具生成中心城区的潜在生态网络,并对各条网络路径的阻力大小进行评价;最后,在生态网络构建的基础上,对其现状景观格局进行分析,识别出贵阳市中心城区景观格局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景观格局优化策略。关 键 词:风景园林;生态网络;景观格局;生态连接度;成本连通性;最小生成树;贵阳
Abstract: The city of Guiyang has typical karst landform features, and the terrain is more fragment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ecology, the study of the green space landscape pattern of Guiyang city center has good practical value for the southwest mountainous cities. Firstly, the 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of green space landscape in Guiyang was analyzed by MSPA, and the cost distance between ecological source and landscape resistance surface was extracted to generate the minimum cumulative cost map.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lowest cost, the tool of cost connectivity was used to generate the potential ecological network of the central city, and the resistance of each network path is evaluated. Finally,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network,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landscape pattern, identifi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landscape pattern of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Guiyang c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landscape pattern optimization strategies.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cological network; landscape patterns; ecological connectivity; cost connectivity; minimum spanning tree; Guiyang
2023年第20期现代园艺水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滨水公园更新———以合肥市翡翠湖水环境综合整治为例顾金金,冯艳(安徽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阐述了水生态文明发展的背景及内涵,并以合肥市翡翠湖为例,分析了翡翠湖水环境现状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水环境综合整治措施,旨在为实现合肥市水环境空间优化提供新思路,实现人与水、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共存、和谐发展。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水环境综合整治;滨水公园2013年1月4日,水利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意见》(水资源(2013-1)),第一次将水生态文明这一理念确定下来。
这一概念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引起了对水生态文明理念及其应用的大量探讨,包括河流与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城市与乡村水环境治理等。
随着合肥市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城镇化的快速建设,一系列水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如水生态系统被破坏、水生态系统空间的分散性和异质性、水质污染等。
因此,基于水生态文明理念,结合“海绵城市”“城市双修”建设,开展合肥市翡翠湖水环境综合整治,有助于提高合肥市水生态安全格局的稳定性,促进可持续发展,对维护合肥市生态安全和推动水资源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水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1.1树立水文化思想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的摇篮,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对水有着独特而深厚的情感,并产生了源远流长的水文化。
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以水辅德”和“以水为师”的思想,并孕育了古代水利科学,其不仅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且影响着对水的认识与应用。
水文化的良好与否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具有直接影响,确保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既有利于人类生存,又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影响水环境的因素除了自然因素,如气候、自然灾害等,还包括人为因素,如人类对水的认知和利用方式等,其中,人为因素是造成水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具有长远意义的文化体系,形成了与水有关的思想意识形态,即水文化思想。
景观园林设计中的生态学思考汤乐峰摘要:伴随不断强化的公众生态意识以及不断进步的相关设计理念,所有人的心中逐渐深入了生态理念,并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以及认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这样的环境背景下,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对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应当充分掌握生态学的设计手法,工程技术以及各专业会更多支持未来的发展中的生态设计,使我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进步得到促进。
本文对景观园林设计中的生态学思考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景观园林设计;生态学;思考将生态规划理念融入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共同需求。
未来的园林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现状,探索生态园林的设计手法,发挥园林景观的生态作用,使园林景观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实现最大化,不断改善人居生活品质和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进行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意义1.1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由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致使经济高速发展,从而导致现代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城市压力骤然增大,然而在城市生活中人们又缺乏正确合理降压的方法,很多人在工作的空余时间急切想要回归自然,而依靠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在人们生活或者工作周围进行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形成休闲娱乐场所,使得人们能够在城市中享受到自然的生态风光,进入到生态园林景观中能够切身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使身心得到放松和舒展。
使人的本体性质和自然的固有属性实现统一,这是态园林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
因此,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应该立于人性的角度把握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大体方向,在景观设计中综合协调更深层次的问题。
1.2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首要条件即是建立在破坏自然生态条件上的,尤其是沿海城市,发展速度飞快,最开始的发展完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疏忽了生态环境保护,因此,在城市中进行生态园林景观建设,将生态平衡弥补回来,使城市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发展。
2021年22期园林景观
智慧农业导刊
JournalofSmartAgriculture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探究金勇(重庆市工程设计院福建分院,福建厦门361000)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对提升环境保护质量有所帮助,对人们长久健康生活也很重要。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不仅要保证生态系统处于良性发展状态中,还需要保证植物配置的科学与合理,既可以让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提升,也可以为城市发展赢得更多机遇。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作为当前城市建设主要发展方向,在建设中要从生态、人、自然、城市发展、建设等多个方面考虑。1海绵城市建设与生态型园林景观建设的关系海绵城市建设与生态型园林景观建设可以说是相互成就的关系。身为一名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在多年学习与工作中,看到了海绵城市建设与生态型园林景观建设之间重要的联系,这一联系不仅对城市发展、城市内部环境质量提升等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相关产业发展也很重要[1]。自2016年开始,一直到2020年末,作者分别参与不同城市生态型园林景观建设中,并在参与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使得每一个项目在验收时质量与效果都超过标准要求,成为城市发展标杆项目。海绵城市建设实际上与生态城市建设有着许多共通之处,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措施,其不仅是城市生态环境、水环境、各项资源和安全问题解决的一个探索,也是未来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要方向。厦门是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自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大
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以来,厦门市积极参与到试行城市中,并在2015年5月,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获得中央财政支持。从海绵城市建设开始试点后,厦门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将生态型园林景观建设理念加入到海绵城市建设中,并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不断探索与研究海绵城市与生态型城市建设的特点,找到“生态”与“海绵”之间的联系,在不断创新过程中,建设出一个具有多功能的海绵生态城市。在海绵城市图纸设计中,相关人员发现,海绵城市建设要将城市内部积水问题解决,生态型城市建设也要解决城市植物用水问题,如果将海绵城市建设与生态型城市建设相结合,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生态型城市环境建设的目标,不仅可以使城市排水、积水等问题得到解决,还可以将城市内部生态问题解决[2]。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景观规划探索
发表时间:
2015-05-25T09:48:57.973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5年第6期供稿 作者: 丁春梅
[导读]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要依赖文明,实现人类、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丁春梅
上海东方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0433
摘要:在环境为问题与资源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我国景观规划领,也逐渐开始向着生态型,文明化的方向发展。文章以某湿地公
园为例,对其景观规划中的绿色建筑、景观以及交通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生态文明;景观规划;探索
引言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要依赖文明,实现人类、自然与社会的统一,建立科学化、生态化的良性循环,
是人们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之举。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国政府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筑,在党的带领下,各大城市纷纷相应,尤其在
景观规划方面,以生态文明为前提,是非常必要的。近些年来,我国在这个方面的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一些方面
还是存在不足,因此,进一步进行研究探索,还是当前景观规划工作部门的重点工作内容。
一、案例概述
1.项目背景
某城市湿地公园距离城市中心约为27km2,地处经济核心区。水域面积约58.2km2,陆域面积121.78km2,总面积192.48km2。该湿地
公园以枫叶最为出名,在深秋时节红艳似火、美丽异常。
2.建设概况
红枫湖所承担的功能经历了从发电防洪、农业灌溉、旅游发展、工业发展、饮用水源保护地、到现今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演变。
红枫湖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高原湖光山色,由北湖、南湖、中湖、后湖四部分组成,其中典型湿地主要分布在北湖、南湖、一级水源
保护区境内,区内共有湿地维管植物
65种,湿地鸟类162种,15种国家重点保护二类鸟类,是贵阳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南湖为一级水源保
护区,是贵阳重要的水源保护地。红枫湖景区内相继建设了苗族、仡佬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村寨,具有一定的少数民族特色,但目前尚
处于建设初期。
3.建设意义
红枫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贵阳市饮用水源保护地,是贵阳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将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具
有重大的生态意义。
红枫湖的建设目标是生态文明国际体验区,它将与百花湖共同支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因而将具有国际生态景观展示、体验、示
范的重要意义。
红枫湖的发展建设,对于进一步改善景区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立旅游观光休闲场所、带动旅游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景观规划
1.整体风貌
1.1绿色建筑是湿地公园中不可缺少的景观之一,所谓的绿色建筑就是全部适用木头或者天然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别具特色的一种建
筑形式,它与公园主题以及周围景色交相辉映,为湿地公园的整体性特色不少。绿色建筑不仅仅是建筑材料均为天然产品,在能源方面所
采用的也是清洁型能源,例如,太阳能热水器,以及建筑外墙体节能材料等,都达到了很好的节能降耗效果,该风景区的客服中心,采用
的是覆绿建筑形式,平面以枫叶为设计的理念,与风景区的特色相呼应,驿站则以天然石材和木头为原料,建造而成的木屋,不但别具一
格,而且还与湿地景色浑然天成,美不胜收。
1.2绿色景观与绿色建筑一样,是湿地公园景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公园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自然景色,生态风貌,绿色景观
为了与湿地公园主体完美结合,首先就是要以木质、竹质以及石质等天然材料为建筑主体,在本次研究的案例中,其内部的中心广场,就
是采用木质与竹质相结合的设计建造而成的,其具有强大的生态过滤功能,在提高了观赏性的同时,也能够起到优化环境的作用。而景区
的停车场,则是采用高绿化、透水性高的材料建设的。该湿地示范区,是以保护生态物种多样性,构件生物栖息地为目标,同时,合理的
设置了具有景区特色的栈道,观景台等,这样的设计,使得景观与自然景色融合得更加自然,紧密。
1.3精确交通也要精心设计的,科学合理的交通设计,能够为游客提供最大的方便,在本次研究案例中,其交通设计就十分讲究,分有
人行慢道、自行车道以及电瓶车到,同时各个景点的整体规划相结合,配有自行车驿站以及综合服务点、就餐区等。如果是外来车辆,则
需要统一停靠在景区停车场,一旦进入风景区,就需要适用自行车以及电瓶车等交通工具代步,也可以选择步行,这是为了保护景区环境
不受到污染。
2.典型湿地
2.1湿地分布现状特征
该湿地公园红线范围内的湿地沿着湖岸,所呈现出来的形状为线型和斑块性,两部分交替出现。并且,在线型区域中,陡岸和裸露岩
壁颇多,反倒是湿地景观特征不明显。而在斑块区域内,典型湿地较多,湖泊、河水以及沼泽等比较常见。但是由于在该风景内,生态系
统发育确实,同时还存在水土流失问题以及部分耕地被侵占的现象,因此,从整体来看,其景观特征不明显。
2.2典型湿地规划
根据湿地所在功能区和周边环境特点,将典型湿地规划分为游赏体验型、郊野观光型、
生态保育型三种类型。如表1所示。
1)游赏体验型
水岸边缘以湿生乔灌木为主,营造近水林地、浮岛,采用大面积芦苇、水葱、香蒲、风车草、慈姑等水体净化功能较好的挺水植物营
造郊野湿地景观。同时,大面积种植荷花、睡莲、莕菜、千屈菜等挺水及浮水植物营造色彩丰富、景观秀美的湿地景观,如图
1所示,建立
主题型湿地公园,配置游步道、亲水平台、水上浮桥、观鸟屋等设施。
2)科普展示型
在原有沼泽草滩的基础上引入灌木丛,营造沼泽灌丛草滩栖息地,提高生物多样性,搭配观景平台、观鸟屋等景观设施。
3)生态保育型
种植水杉、垂柳等滨水乔灌木,提高岸线的水土保持能力,同时减少陆地污染进入湖中。采用人工引导的方式栽植灌木丛,以稳定的
植被群落保持岸边水土,种植荷花、香蒲、黄菖蒲等水生植物,提高水体净化功能。生态保育型湿地均位于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禁止建设
游憩设施。
表1 湿地类型分布一览表
3.生态技术
湿地公园内的水处理是园区建设的重点,园区主要采用植物净化、动物净化与人工湿地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水体的循环净化。植
物净化
——“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主要在植物的根、茎和叶对污染物的吸收。”在典型湿地区种植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通过它们
阻碍水流和减小风浪扰动,使悬浮固体沉降,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动物净化:在园区水体中投放
“鲢鱼、鳙鱼、虾等,滤食水体中的浮游
生物和有机碎屑,降低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浓度
”,增加水体透明度,改善水质。人工湿地:在湿地示范区建设活水公园,人工模拟湿地净化
水体处理系统,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作用实现对污水的净化。同时,人们可以直观而清晰地了解水体净化的过
程,因而人工湿地兼具科普教育功能。
结束语:
生态文明建设,随着环境资源问题的日益恶化,也逐渐被提上了日程,但是真正实现生态文明,我国还需要走很长一路段,目前,我
国生态文明还处于起步阶段,新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在这个方面,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苦难也比较艰巨,文章以某国家级湿地
公园为例,对其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景观规划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将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引入景观规划
中,从而全面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龚培兴,冯志峰.探索生态城镇建设的新路[J].中国发展观察.2013(11)
[2]杨晓优.绿色城镇化: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J].企业家天地.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