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及管理办法

企业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及管理办法

企业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及管理办法

企业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及管理办法

企业信用风险之所以成为单独的一类企业风险,是因为其具有与其他企业风险明显不同的特征。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企业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及管理办法,欢迎阅读。

企业信用风险的特征

1、企业信用风险的发生必然与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有关。(根本特征)

2、企业信用风险发生的的结果具有强制性。

3、企业信用风险的潜在性。

很多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明知还不起也要借,例如,许多国有企业决定从银行借款时就没有打算要偿还。

4、企业信用风险的破坏性。

不良资产形成以后,如果企业本着合作的态度,双方的损失将会减少到最低限度;但许多企业在此情况下,往往会选择不闻不问、能躲则躲的方式,使银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不能弥补所受的损失。

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

1、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培养信用管理人员

对外树立企业信用形象,坚决执行企业的.信用政策;对内随时监控信用政策,并及时调整。信用部门的“红脸”角色和销售部门的“白脸”角色是收账的最佳方式。

2、建立客户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

资信调查的渠道包括客户直接提供的资料、实地调研、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政府其它相关部门等。调查内容包括企业概况、历史背景、组织管理、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记录、发展前景等。

企业应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调查和评估方式,保证客户信用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适时性。

3、制定客户信用政策,加强客户授信管理

通过权衡应收账款的效益与成本,对处理客户的应收账款所制定一系列政策,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额度、信用期限、现金折扣等。

4、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

企业应当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情况,分别建立:

(1)应收账款预算与总量控制制度;

(2)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

(3)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制度;

(4)应收账款的跟踪管理制度;

(5)债权管理制度;

(6)收账政策等。

下载全文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识别及管理措施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识别及管理措施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低迷,银行不良贷款率从2013 年第一季度0.96%上升到2015 年第三季度的2%(见图1)。2015 年上半年,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10919 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094 亿元。银监会将遏制不良贷款率快速上涨作为风险防范的首要工作。各类银行逐渐认识到风险防范的重要性,运用各种手段改善资产质量、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对比外资银行和大型商业股份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不难发现,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是最低的,然后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接下来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最差的是农村商业银行。 关注类贷款是指尽管借款人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因素的贷款。 截至2015 年上半年,银行金融机构关注类贷款率为4.32%,较年初上升0.34 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余额达4.18 万亿,同比增长33.02%;较年初增加了6081 亿,为2014 年同期新增额的2.66 倍。关注类贷款加上银行迫于考核压力将一些到期贷款通过“展期”人为强行压下来,或者被企业通过“借新还旧”或“过桥贷款”方式掩盖信贷资产变差事实,银行实际不

良贷款可能会比现在更高。 从地区来看,不良贷款余额增加较多的区域仍然集中在长三角、西部地区、环渤海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从具体行业来看,主要是制造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从企业规模上看,主要是中小企业。 不良贷款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前期不良贷款基数过低。与3%的不良率国际水平相比,国内商业银行由于经过前期的不良贷款重组,不良率长期控制在1%以下。第二,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下降,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影响了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部分制造业企业、产能过剩企业盈利状况下滑,资金紧张导致贷款违约,部分批发领域企业经营困难,贷款违约增加。新常态下,实体经济积累的一些压力已经越来越多反映到银行信贷质量上,典型表现就是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持续“双升”.第三,商业商业银行产品、风控的同质化以及国家战略支持行业的不同,商业银行自身风险识别和风险防范能力的差别。 2015 年下半年,企业不良贷款继续增长,覆盖的领域和行业有加快扩散的趋势。原来,不良贷款多集中在制造业、过剩产能行业等,而在经济放缓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背景下,正在逐步向资源类等其他行业进行扩散,未来半年资源型行业企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并对中下游行业企业产生影响。 商业银行2015 年下半年资产质量走势会受到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增长的影响,但为了发展实体经济和自身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投入还会不断增加。尽管这一举措短期内可能会使不良

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管理特点及方法 09金融保险张清杰 0908******* 【内容摘要】随着买方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信用交易越来越成为主导市场的交易方式,企业的信用行为也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市场行为.信用成为企业生存并立足于市场经济的重要资源.当这种资源被不合理地滥用时,信用交易就蕴涵了巨大的交易风险.近年来,各大商业信用调查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之间的信用交易链条显著恶化、信用交易成本攀升、信用交易损失骤增,这些统计数字足以说明我国企业忽视信用资源管理、忽视信用风险控制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国际组织及国外企业研究协会专家也不断指出中国微观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缺乏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机制,这将是制约中国企业长足发展的最大羁绊.因此,如何管理企业信用资源、降低信用交易风险,如何在企业管理活动中构建并凸现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已经成为业界迫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 一、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特点 (一)是信用风险管理的量化困难 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难以量化分析和衡量的问题。相对于数据充分、数理统计模型运用较多的市场风险管理而言,传统信用风险管理表现出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的手段而更多地倚重定性分析和管理者主观经验和判断的艺术性的管理模式。信用风险定量分析和模型化管理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数据匮乏,二是难以检验模型的有效性。数据匮乏的原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不采取IT市原则计量每日损益、持有期限长、违约事件发生少等。模型检验的困难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信用产品持有期限长、数据有限等原因。近些年,在市场风险量化模型技术和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的推动下,以Creditmetrics、KMV、Creditrisk+为代表的信用风险量化和模型管理的研究和应用获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信用风险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不断增强,这已成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是信用风险管理实践中存在“信用悖论”现象。 这种“信用悖论”是指,一方面,风险管理理论要求银行在管理信用风险时应遵循投资分散化和多样化原则,防止授信集中化,尤其是在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中缺乏有效对冲信用风险的手段的情况下,分散化更是重要的、应该遵循的原则;另一方面,实践中的银行信贷业务往往显示出该原则很难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许多银行的贷款业务分散程度不高。造成这种信用悖论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大多数没有信用评级的中小企业而言,银行对其信用状况的了解主要来源于长期发展的业务关系,这种信息获取方式使得银行比较偏向将贷款集中于有限的老客户企业;二是有些银行在其市场营销战略中将贷款对象集中于自己比较了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公布日期】2022.07.14 •【字号】冀市监规〔2022〕2号 •【施行日期】2022.07.1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企业 正文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办法(试 行)》的通知 冀市监规〔2022〕2号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雄安新区综合执法局,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局机关各处室、直属各单位: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已经省局局长办公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2年7月14日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快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提升监管综合效能,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8号)、《市场监管总局关于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的意见》(国市监信发〔2022〕6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河北省市场监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企业,是指在河北省行政区域内依法登记注册的各类企业,包括各类法人企业、非法人企业及其分支机构。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是指市场监管部门在依法归集企业信用信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对依法登记注册企业信用风险等级进行分类,并根据分类结果科学配置监管资源、实施差异化监管的活动。 第四条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制定全省市场监管部门通用型和专业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分类标准和管理措施,组织、指导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 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工作。 第五条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遵循“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协同运用、分类施策、服务监管、动态更新”的原则,将分类结果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重点监管等相结合,提升监管的及时性、精准性、有效性。 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作为市场监管部门配置监管资源、实施差异化监管的内

信用风险管理办法

信用风险管理办法 信用风险是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风险,指的是债务人在履行债务义务时出现的违约或者不能按时全额偿还债权人所享有权益的风险。为了减少信用风险对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的影响,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的信用风险管理办法。本文将介绍信用风险的定义、来源以及常用的管理方法。 一、信用风险的定义 信用风险即债务人无法按时全额偿还债务义务或违约的风险,是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风险。它主要来源于交易对手的违约风险和额度利用风险。交易对手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违约或提供担保的交易对手无法按约定的期限和方式履行债务义务的风险。额度利用风险是指借款人利用信用额度从事高风险投资活动或者无视监管规定,超出授信范围的风险。 二、信用风险的来源 信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1.宏观风险: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如通货膨胀、利率风险和经济衰退等,会对债务人的还款能力产生影响,从而增加信用风险。 2.行业风险:特定行业的市场竞争激烈、技术变革迅速、监管政策调整频繁等因素,会增加债务人的违约概率,增加信用风险。

3.个体风险:债务人的个人情况(如收入、负债、家庭状况等)会对其还款能力产生影响。若债务人个体风险较高,其违约概率也会增加,导致信用风险上升。 三、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为了管理信用风险,提高债务人的还款能力并降低信用风险,各国采取了以下几种常用的管理方法: 1.评估债务人的信用状况:金融机构和企业需要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估,以了解其还款能力和违约风险。评估方法包括查阅个人或企业信用报告、审查财务状况和还款历史等。 2.建立信用额度和利率设置:金融机构和企业需要根据借款人的信用评估结果,设定相应的信用额度和利率。信用额度和利率的设置应该根据借款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还款能力来确定。 3.采取担保措施:在某些情况下,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以减少信用风险。担保物可以是质押物、保证人或者其他形式的担保,以增加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动力。 4.建立风险管理措施:金融机构和企业需要建立风险管理措施,包括建立风险控制部门、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设定风险限额和控制措施等,以监测和管理信用风险。 5.多元化债权投资: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采取多元化投资的策略,将风险分散到不同的债务人和行业中,以降低信用风险。 结语:

信用风险状况及管理措施

信用风险状况及管理措施 信用风险可定义为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象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的潜在可能性。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将信用风险限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而获得最高的风险调整收益。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开发适用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显然,在金融业日益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度量模型的研究,缩小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 商业银行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有信贷决策的“6C”法和信用评分方法等。 “6C”法是指由有关专家根据借款人的品德(character)(借款人的作风、观念以及责任心等,借款人过去的还款记录是银行判断借款人品德的主要依据);能力(capacity)(指借款者归还贷款的能力,包括借款企业的经营状况、投资项目的前景)、资本(capital)、抵押品(collateral)(提供一定的、合适的抵押品)、经营环境(condition)(所在行业在整个经济中的经营环境及趋势)、事业的连续性(continuity)(借款企业持续经营前景)等六个因素评定其信用程度和综合还款能力,决定是否最终发放贷款。 信用评分方法主要有Z值模型等。Z值模型由Altman于1968年提出,采用五个财务指标进行加权计算,对借款企业实施信用评分,并将总分与临界值(最初设定为1.81)比较,低于该值的企业被归入不发放贷款的企业行列。

银行采用更经济的方法度量和控制信用风险,而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和新的信用工具的创新,给开发新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提供了可能。与过去的信用管理相对滞后和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特点相比,新一代金融工程专家将建模技术和分析方法应用到这一领域,在传统信用评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批信用风险模型。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主要有KMV模型、CreditMetrics、麦肯锡模型和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等四类。 在发展中国家,运用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实施信用风险管理无疑还缺乏足够的前提条件。首先,存在着运用模型进行计量时数据库的瓶颈制约。评定信用风险,需要大量的各类企业的数据资料,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披露、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有很大的差距,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财务资料无从搜集,已公开的一些大企业的财务数据存在着失真现象。在计量模型的具体运用方面,又面临着技术专家的匮乏,急需提高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有鉴于此,在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应以传统方法为主。首先,要通过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健全的组织架构,界定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其它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为科学、规范地管理和控制信用风险提供制度上和机构上的保证。其次,在对贷款进行分类管理的基础上,运用有关传统模型度量信用风险,分析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控制不良贷款率。第三,根据自身情况特别是有关数据库建设的进展及时采用现代化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计量信用风险,实现信用风险管理和控制手

企业信用管理与风险控制

企业信用管理与风险控制 企业信用管理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其信用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信用管理 可以说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项基本工作,它涉及到企业的多个方面,比如:财务、人力、物流等。信用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增强企业的市场影响力,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信誉度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企业信誉度较高,那么它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客户和业务合作伙伴,从而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但如果企业信誉度较低,那么企业将会面临一系列的风险,比如:信任缺失、业务难以拓展、投资者流失等。因此,企业信用管理将会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信用管理的核心内容 企业信用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信用评估 企业信用评估是对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市场反应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估, 从而对企业的信誉度进行量化和评估。通过企业信用评估,企业可以了解自身在市场中的信誉度和市场竞争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企业发展策略。 2、企业信用建设 企业信用建设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和提升其信誉度和形象, 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信用建设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比如:企业文化建设、品牌建设、客户服务等。 3、企业信用保护

企业信用保护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有效地维护自身信誉度和形象,避免其受到恶意攻击和不良影响。企业信用保护需要企业做好舆情监测和处理、法律事务等多方面的工作,从而保护企业形象和信誉度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4、企业信用监管 企业信用监管是指政府部门对企业在市场中的信誉度和经营状况进行监测和监管,从而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企业信用监管需要政府部门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体系,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估和信用管理,并针对不良信用企业进行处罚和限制措施等。 企业信用管理如何进行风险控制 企业在进行信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比如:财务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为了有效地控制和减少风险,企业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制定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 企业需要依据自身情况制定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明确各个部门和个人在信用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和要求。企业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应对策略。 2、加强对业务合作方的风险评估 企业在与业务合作方合作时需要做好风险评估,对合作方的资信情况、企业信誉度、经营状况等进行详细分析,从而避免因合作方的信用问题而导致的风险。 3、强化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能力 企业需要建立和完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加强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组织和协作能力。企业需要积极地提升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从而有效地减少因员工操作不当而引发的风险。

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的特点及强化措施

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的特点及强化措施 一、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的定义与特点 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力量,其信用风险也备受关注。首先,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相对有限,融资成本较高,导致其信用风险较高。其次,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商业信誉度相对较弱,缺乏标准化的会计和财务制度,容易引发财务风险。此外,民营企业的业务范围和规模相对较小,对市场的波动敏感度较高,也会加剧企业的信用风险。 二、民营企业信用风险评估的方法 评估民营企业信用风险需要掌握一系列的方法。首先是利用干系人理论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即将企业的风险置于干系人的角度进行考虑。其次,应用SWOT分析法对企业的内部情况 和外部环境进行评估,从而获得准确的信用风险评估结果。此外,应用金融分析法可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风险性进行评估,其有效性较高。 三、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措施 为了减轻民营企业信用风险,需要采取多种管理措施。首先是制定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流程。其次是培养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此外,优化营销结构,升级信息化系统,确保评估流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也是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

四、贷款授信流程下的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银行贷款授信是民营企业获取必要资金的主要手段,也是民营企业信用风险大的主要来源。因此,银行应该制定相应的授信政策,在贷款授信流程中加强对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估。此外,银行还需要建立完善的信用审批流程,保证企业贷款资金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五、财务报告对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的识别与应对 财务报告对民营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银行可以通过识别企业财报中的风险要素,从而准确判断并应对民营企业的信用风险。通过制定详细的审计规定和检查程序,加强财务报告的审计和评估过程,建立起可靠的财务管理体系,形成防范财务风险的可靠网络。 六、信用保险在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信用保险是保险公司为企业提供的一种风险管理工具。银行可以通过建立信用保险机制,加强对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通过将信用保险制与贷款授信流程相结合,对企业在贷款过程中的信用风险进行全面预估和评估,为企业提供有力的风险保证,增强民营企业的信用可靠度。 七、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中的社会责任 银行在贷款授信的过程中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对于民营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有着重要意义。银行可以加强对企业的监

小额贷款公司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措施

小额贷款公司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 措施 (一)小额贷款公司及运行特征 小额贷款公司主要的经营业务是货币资金,与其他企业相比,同样需要有客户作为支撑。然而由于小额贷款公司经营业务的特殊性,其客户也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进行仔细甄选,评估和分析客户的信用程度,这样才能够保证公司信用风险的控制,让公司可持续性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对象在不同的区域呈现不同的特征。究其原因,主要与企业所处的力地人文特征和市场环境样,我国地大物博,地人文环境差异较大,这就造成每个地小额贷款公司的授信主体呈现不同的特征。在实践中,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实行的是高利率。从理论上來分析,小额贷款公司贷款的高利率存在其合理性。依照制度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按照自负盈亏、风险自担的企业。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风险管理为其经营的重点内容。贷款的发放方式主要有信用贷款和非信用贷款,非信用贷款又分为抵押贷款、质押贷款和保证贷款等,非信用贷款主要是为贷款的风险提供的保证。 (二)小额贷款公司信用风险及特殊性 (1)信用风险 一般来说,信用风险也可以称为违约风险或信贷风险,是指在贷款到期时由于借款人发生违约,使得贷款人无法收回贷款本息,从而对贷款人造成损失。现代意义上,信用风险除了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违约风险还具有信贷利差风险。即借款人的信用水平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可能导致贷款的无法收回的不确定性增加,致使信贷资产质量发生变化。信用风险按照违约的性质不同又被划分为被迫违约风险和故意违约风险。当借款人由于一些人力不可抗的因素不得不被迫违约,这种违约给借贷双方都将造成极大损失,这种信用风险被称之为被迫违约风险。当借贷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在有能力履行合约的情况下,由于信用缺失等因素而拒绝履

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的成因、管理及控制

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的成因、管理及控制 一、企业信用风险的成因 企业信用风险是指企业因为交易行为与合作关系等原因,不能按约定履约,给交易对手造成实际或潜在的经济损失。企业信用风险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经营管理不规范 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是造成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融资不到位,管理流程混乱,人员素质不高,资产管理不当等。由此引发的信用风险可能表现为财务状况的恶化,交易合作方关系的恶化等。 2. 经营环境不稳定 经济大环境的不稳定性也会影响企业的信用风险。经济环境不稳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市场需求减少,竞争加剧,投资风险增加等。这些都会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变得更加困难,对企业自身的信用风险也产生不利影响。 3. 财务状况不良 财务状况的不良是信用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企业的财务状况不良表现为现金流紧张,偿债能力差,经营效率低下等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按时履行合同约定,引起交易对手的担忧,使得信用风险的程度加剧。

4. 企业内部控制不严格 企业的内部控制不严格是使得信用风险变得更加高发的因素之一。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包括人员错误,投资误判,经营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口碑受损,进而影响企业的信用质量。 5. 高风险业务 高风险业务也是企业信用风险的一个重要成因。企业所从事的业务越是高风险,就越容易受到各类风险的影响,而企业的信用风险也随之上升。 二、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 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是企业为了降低信用风险而采取的一系列成体系的措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包括战略管理、流程管理、风险管理、经营管理和质量管理等方面。对于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分析,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 1.制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应该针对自身的业务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该制度主要包括规范经营流程,加强对资产、财务的管理,以及完善内部控制等。通过制定这样的制度,可以协助企业从源头上降低信用风险的程度。

信用缺失的表现、原因与对策

信用缺失的表现、原因与对策 摘要: 信用问题是中国经济转型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企业信用缺失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企业间相互拖欠严重,企业合同违约率极高,大量逃废银行债务,财务信息失真等方方面面。信用缺失恶化了企业经营环境,困扰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要从根本上治理和防范企业信用风险,就要建立以道德伦理建设为基础,以信用中介和法律建设为保障的全社会的信用管理体系,通过明晰企业产权,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来形成有效的信用监督和约束机制.规范企业的信用行为。 关键词:信用缺失、表现、原因、对策 众所周知,信用是奠定市场经济的基石,是维系社会经济生活正常秩序的道德准绳。随着信用经济的发展,我国也逐渐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由于尚处于起始阶段,个人信用机制滞后、企业信用制度未完全建立、社会上存在着大量信用缺失现象等一系列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也成为制约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为了我国保持快速发展、稳定增长的步伐,这一切都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 我通过搜集多方面的资料,发现我国现阶段信用缺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间拖欠三角债。“三角债”是指企业之间超过托收承付期或约定付款期应当付而未付的拖欠货款。在现在的商业社会中,一方面,巨额的未清偿的债务拖款使企业难以进一步申请信贷,另一方面,由于拖欠,致使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因缺乏资金难以扩大生产,最后令越来越多的企业陷入债务死角之中。同时,因为商业信用缺失而产生三角债,不少企业宁愿放弃大量定单和客户,也不肯采取信用结算方式,不得不采取现款支付的方式,这样交易就向现金交易、以货易货等原始方式退化了。据有关资料显示,企业逾期应收账款占贸易额的比重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仅为0.25%-0.5%;而我国目前超过5%,其水平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10倍到20倍!还有,1991年底全国企业间三角债约为3523亿元,1994年底上升到7000亿元,1996年为9269亿元,2000年已达12000亿元,目前已逾几万亿元了。 2、银企陷入信用危机。据调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呆帐、逾期贷款)居世界前列。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很多企业在向银行借款时就没有考虑怎样还贷,有的甚至就根本没有打算归还。这种大量企业任意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不仅使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受到严重威胁,造成很大的信贷风险,而且令银行和企业之间陷入信用危机,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干扰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其实,许多企业利用改制之机,通过不规范的破产、分立、兼并、合并、承包、租赁、拍卖、出售等方式逃废、悬空

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也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然而,由于建筑施工企业从事的是高风险、投资大、过程漫长的行业,因此如何防范信用风险已成为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的分析与探讨,结合现实案例,论述了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的特点以及防范措施。同时,提出了针对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的完善措施,以期为建筑施工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防范措施;危机响应 正文: 一、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的特点 1、资金能力的不稳定性 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国家补贴、银行贷款和工程招标中的定金。由于建筑施工企业从事的行业风险大,因此其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较大,资金能力的不稳定性往往会成为其信用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2、工程项目的不确定性 建筑施工企业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工程项目,而工程项目的完成

时间和质量成为了考验企业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但是,建筑施工项目的进展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政策环境、自然环境、技术差异等,因此工程项目的不确定性也成为了企业信用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3、企业管理的不规范性 建筑施工项目的实施需要多个部门协调配合,而协调管理的不规范性往往会导致工程质量问题和企业信用问题。例如,在工程管理中若存在施工质量问题,建筑企业往往需要面临赔款赔偿、工程停工等问题,从而对企业信用造成影响。 二、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 1、加强公司内部信用风险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自身的信用风险管理,并建立完备的信用管理制度。公司应根据不同风险等级制定不同的信用措施,从而有效监控信用风险。 2、加强对外部风险的监控 建筑施工企业应根据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动态条件及外部环境变化,加强对外部风险的监控。如加强对经济、技术、政策环境的调查,及时产生预警并进行及时应对。 3、注重危机响应能力的建设

企业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及管理办法

企业信誉风险的主要特征及管理方法 企业信誉风险的主要特征及管理方法 企业信誉风险的特征 1、企业信誉风险的发生必然与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有关。(根本特征) 2、企业信誉风____生的的结果具有强迫性。 3、企业信誉风险的潜在性。 很多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明知还不起也要借,例如,许多国有企业决定从银行借款时就没有打算要归还。 4、企业信誉风险的破坏性。 不良资产形成以后,假如企业本着合作的态度,双方的损失将会减少到最低限度;但许多企业在此情况下,往往会选择不闻不问、能躲那么躲的方式,使银行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不能弥补所受的损失。 企业信誉风险的.管理方法 1、建立独立的信誉管理部门或培养信誉管理人员 对外树立企业信誉形象,坚决执行企业的信誉政策;对内随时监控信誉政策,并及时调整。信誉部门的“红脸”角色和销售部门的“白脸”角色是收账的最正确方式。

2、建立客户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 资信调查的渠道包括客户直接提供的资料、实地调研、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政府其它相关部门等。调查内容包括企业概况、历史背景、组织管理、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誉记录、开展前景等。 企业应建立起合适企业自身特点的调查和评估方式,保证客户信誉资料的完好性、准确性和适时性。 3、制定客户信誉政策,加强客户授信管理 通过权衡应收账款的效益与本钱,对处理客户的应收账款所制定一系列政策,主要包括信誉标准、信誉额度、信誉期限、现金折扣等。 4、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 企业应当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情况,分别建立: (1)应收账款预算与总量控制制度; (2)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 (3)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制度; (4)应收账款的跟踪管理制度; (5)债权管理制度; (6)收账政策等。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山东省市场监管系统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山东省市场监管系统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公布日期】2020.06.15 •【字号】鲁市监信规字〔2020〕2号 •【施行日期】2020.07.1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市场规范管理 正文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山东省市场监管系统企业信 用风险 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局各处室、直属单位: 《山东省市场监管系统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已经省局局务会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执行。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年6月15日 山东省市场监管系统 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提升监管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降低市场监管制度性成本,完善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加快构建富有山东特点的差异化监管新模式,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8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对市场监管风险点进行监测预警和精准识别,根据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状况,开展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企业,是指依法在我省登记注册的各类企业,包括各类法人企业、非法人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不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个体工商户。 本办法所称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是指全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在依法归集企业信用信息的基础上,按照本办法规定的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标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机器学习等现代技术手段对企业信用风险进行自动分类,对主要风险点实现精准识别和监测预警,并根据分类结果实施差异化监管的活动。 第四条省市场监管局负责全省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督查,制订完善全省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标准和差异化监管措施,组织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建设、管理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信息化系统。 各设区市市场监管局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工作,根据实际完善本地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标准和差异化监管措施。 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负责具体实施本辖区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工作。

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

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 第一条为了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支撑对企业的精准化、差异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监管效能,强化信用导向的营商环境,依据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企业信用风险,是对企业自我合规守信经营方面存在问题可能性的描述,风险越高,存在问题的可能性越大。 本办法所称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是基于已知企业信息,对其未知信用风险进行分级归类预判的一种方法。 本办法所称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是指政府部门归集整合企业信息、构建指标体系和数据模型、对企业进行动态分类和风险监测预警、运用分类结果实施差异化监管的各类活动。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企业,包括在市场监管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 在推行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基础上,鼓励各地区各部门探索将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拓展到市场主体以外的其他组织,以及参与市场交易活动的特定自然人监管对象。 第四条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统筹协调全省企业信用风 险分类管理工作,依据国家统一标准建设有关管理系统,归集整合企业信息进行自动分类,为其他部门提供分类结果查询和运用支持。

其他省级政府部门负责指导和规范本系统企业信用风险分 类管理,统筹本系统企业信息归集工作。县以上负有监管职责的部门,负责综合运用分类结果对本辖区、本领域企业开展差异化监管,归集履职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企业信息。 第五条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仅作为政府部门内部配置监管资源、实施差异化监管的依据,不向社会公开。 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可以作为信用体系平台组织开展信 用评价时的参考,但不直接用作评价结论,不提供给被评价对象。 第六条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应加强对涉及国 家利益、公共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等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信息的保护,防止发生失密泄密和侵犯个人隐私问题,确保数据安全和信息安全。 第七条企业信用风险分类,采用通用+专业的分类模式。通用分类是基于共性指标,对全量企业进行的统一分类;专业分类是在通用分类基础上,增加个性指标或纳入自建指标体系,对特定类型、行业企业进行的分类。 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公共安全,以及潜在风险大、社会风险高的重点领域,应当统筹行业风险防控和通用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构建本领域专业的分级分类监管机制。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办法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建立和健全XXX(以下简称“我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有效管理信用风险并降低信用风险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以及《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我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第三条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将信用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而获得最高的经风险调整收益: (一)提高资产健全性,以特定的借款人、企业集团、行业、地区、产品等类似的风险特征对信用风险进行分类并管理,防止信用风险向某一方面偏重,把信用风险可能导致的非预期损失控制在适当的水平内。

(二)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管理因交易对手不履行债务而导致的一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预期损失(Expected Loss)及非预期损失(Unexpected Loss)。 第四条本办法所指损失指对我行的价值、财务状况、声誉、客户或员工造成的不利影响。 第五条本办法所指信用风险管理指对信用风险进行主动识别、计量、监测、控制或化解、报告的过程。 第六条本办法管理对象包括除交易类账户和衍生产品外的所有银行账户表内外资产,主要包含计量信用风险暴露项目,即各项贷款、拆放同业和买入返售资产、存放同业、银行账户债券投资、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不可撤销承诺及或有负债。 第七条信用风险管理理念: (一)全面管理。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渗透到各项业务中,覆盖所有部门、各个支行和岗位,并由全体人员执行。 (二)及时调整。信用风险管理与我行面临内外部环境相适

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管理

第一章:信用与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概述:广义:即诚信,是一个行为准则,属于道德范畴与法律范畴;遵守法律法规;履行合法有效承诺;对于因意外而没有履行承诺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狭义: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属于经济范畴,多产生于货币借贷和商品交易的赊销或预付中;能力,一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不用立即付款就可以获取资金,物资,服务的能力;国家信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消费者信用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工具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工具持有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的分类: 1.受险主体:企业信用风险、金融机构信用风险、个人信用风险;2.引起信用风险的原因:道德性信用风险、非道德性信用风险;3.风险暴露情况:违约风险、暴露风险、补偿风险 信用风险后果分析---微观环境:1. 信用风险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2. 信用风险会给经

济主体带来潜在的经济损失;3. 信用风险影响投资者的预期收益;4. 信用风险增大了经营管理的成本;5. 信用风险降低了部门生产率;6. 信用风险降低了资金利用率;7. 信用风险增大了交易成本 信用风险后果分析---宏观环境:1. 引起实际收益率,产出率,消费和投资下降,风险越大,下降幅度越大;2. 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破坏社会正常的生产秩序,使社会陷入恐慌,极大破坏生产力;3. 造成产业结构畸形发展,社会生产力下降;4. 影响整个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5. 影响着一国国际经贸活动和金融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发展 企业信用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 表面 症状

金融机构信用风险造成的损失:1. 直接损失:贷款本金不能收回;风险加大;贷款利息损失;各项管理成本增加2. 间接损失:形象受损;监管机构处罚更加严厉;大面积坏账;引发流动性风险和社会恐慌。 第二章: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企业信用风险是指在以信用关系为纽带的 交易过程中,交易一方不能履行给付承诺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其最主要的表现是企业的客户到期不付货款或者到期没有能力付款而 给企业造成损失。企业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企业的信用销售,即“赊销”。 客户信用评估:管理信用风险,最关键,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事前控制。 当企业遇到新客户或者当交易存在一定风 险时,首要的工作就是调查和收集客户的信用资料;然后采用科学的评估技巧和手段,把各种数据按照信用要素的重要程度加以客观分析,评估风险是否存在和风险的程度;最终决定是否给予客户信用以及信用额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