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行政裁定书(不服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起诉期限是这样计算的(2007年9月12日)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上诉期⼀般怎么算法庭虽是公平公正的地⽅,但是有的当事⼈可能会不满意判决,因此会选择上诉。
⽽上述期就是当事⼈及其法定代理⼈不服法院的第⼀审判决或裁定,向上⼀级法院提起上诉时必须遵守的法定期限。
那么,上诉期⼀般怎么算的呢?今天,店铺⼩编为您整理了以下相关信息,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上诉期⼀般怎么算《中华⼈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82条规定:“期间包括法定期间和⼈民法院指定的期间。
期间开始的时和⽇,不计算在期间内。
期间届满的最后⼀⽇是节假⽇的,以节假⽇后的第⼀⽇为期间届满的⽇期。
”但审判实践中,常有当事⼈因对顺延期理解有误⽽错过上诉期或申请强制执⾏期。
如:张某于6⽉6⽇收到⼈民法院的民事判决书,其于6⽉16⽇向⼀审法院递交了上诉状,⼀审法院当⽇向其送达了预交上诉费通知书,限其在七⽇内交纳上诉费⽤,按规定张某应于6⽉23⽇前交纳上诉费⽤,但张某未有提前交费,直到6⽉23⽇其想到法院交费时,却因当⽇是星期六⽽⽆法交费,张某经了解得知星期六、星期天可以顺延,便认为此两⽇均为顺延时间,于是直到6⽉26⽇才到法院交费,结果被法院告知已超过上诉交费期,就此张某因⾃⼰对法定顺延期的理解错误⽽丧失了上诉权。
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当事⼈对法律规定不了解或了解不够所致。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认为⼈民法院有必要加以释明,在向当事⼈送达法律⽂书时除依法告知上诉期、申请强制执⾏期外,⼀并以书⾯形式向当事⼈释明:“若遇上诉期或申请执⾏期的最后⼀⽇系节假⽇时,可在节假⽇过后的第⼀个⼯作⽇内⾏使上诉权或申请执⾏权,逾期则上诉权或申请强制执⾏权丧失。
”以有效维护当事⼈的合法权益,彰显司法为民的理念。
上诉期分类民事上诉期民事判决⼗五⽇,民事裁定⼗⽇。
刑事上诉期刑事判决⼗⽇,裁定五⽇。
⾏政上诉期⾏政判决⼗五⽇,裁定⼗⽇。
期限的最后⼀⽇为法定假⽇或休息⽇的,该期限顺延⾄法定假⽇或休息⽇结束后的次⽇。
涉外期间的特殊规定:答辩期、上诉期(不分判决与裁定)、诉前财产保全的起诉期都是30天,且答辩期与上诉期可以延长。
一、行政诉讼诉讼时效的法律规定
《行诉法》第46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由此可见,行诉法规定的一般诉讼时效为六个月。
法定诉讼时效即法律有规定的诉讼期限从其规定。
中国行政法律所规定的行政起诉期限有5天、10天、15天、30天等不同期限的规定。
行政诉讼时效是当事人能够向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的有效期限。
行政诉讼诉讼时效
二、新民法典对诉讼时效的规定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条【普通诉讼时效、最长权利保护期间】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三、诉讼时效期间起算点确认标准
依据现行《民法》第137条的相关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
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由于借贷双方事先并没有约定归还借款的时间,所以诉讼时效应从借款的第二天开始计算,因为没有约定还款期限的借款,权利人从第二天起即可随时向债务人主张权利,若债权人在借款的次日起,在法律规定的两年诉讼时效期间内未向债务人主张权利,债务人以超过诉讼时效为由抗辩的,法院就应驳回债权人的诉讼请求。
行政诉讼的法定期限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对该行政行为进行审查、确认或者撤销的一种诉讼活动。
在行政诉讼中,法定期限是指法律规定的完成某一程序或行为所规定的时间限制。
本文将重点探讨行政诉讼的法定期限,包括适用的法条、期限计算的原则以及延长期限的情况。
一、公告送达的法定期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五条规定:“行政诉讼申请人以公告方式送达的,自公告结束之日起算期满。
”根据这一规定,公告送达的期限是自公告结束之日起计算。
行政诉讼中采用公告送达的情况通常涉及无固定住所或者下落不明的被告,或者在履行送达手续后被告仍未接到法院的传票。
二、其他送达方式的法定期限除了公告送达外,行政诉讼中还有其他常见的送达方式,如书面送达和公共服务机构传达。
对于这些送达方式,相关法律也对其法定期限进行了规定。
1. 书面送达的法定期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书面送达的期限为三十日。
”根据这一规定,行政诉讼申请人使用书面送达方式向被告送达告知书的期限是三十日。
当然,在特殊情况下,法院也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延长这一期限。
2. 公共服务机构传达的法定期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四条还规定:“公共服务机构传达的期限为三十日。
”这里的公共服务机构主要指的是行政机关直接传达法院的行政诉讼申请书或者其他相关文件。
申请人使用公共服务机构传达方式时,期限同样是三十日。
三、期限计算的原则对于行政诉讼的法定期限,应当遵循以下原则进行计算:1. 含日起算原则行政诉讼的法定期限采用的是“含日起算”方式,即从送达之日(对于公告送达则是公告结束之日)开始计算。
不论送达是正式的还是瑕疵的,在这一日起算之后的所有日子都应当计入期限之中。
2. 不计算法定节假日行政诉讼的法定期限不计算法定节假日。
法定节假日是指国家规定的公共假日,如元旦、春节、清明节等。
在计算法定期限时,遇到法定节假日应当顺延至节假日后的第一工作日。
⾏政诉讼的时效期⼀般是多长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政⾏为作出之⽇起超过⼆⼗年,其他案件⾃⾏政⾏为作出之⽇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民法院不予受理。
关于⾏政诉讼的时效期⼀般是多长的问题,下⾯由店铺⼩编为您详细解答。
⼀、⾏政诉讼的时效期⼀般是多长1、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政⾏为作出之⽇起超过⼆⼗年,其他案件⾃⾏政⾏为作出之⽇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民法院不予受理。
公民、法⼈或其他组织,直接向⼈民法院提起⾏政诉讼的,应当在知道具体⾏政⾏为之⽇起3个⽉内提出。
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1)、公民、法⼈或者其他组织向⾏政机关申请复议的,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起两个⽉内作出决定。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申请⼈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起⼗五⽇内向⼈民法院提起诉讼。
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可以在复议期满之⽇起⼗五⽇内向⼈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公民、法⼈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政⾏为之⽇起三个⽉内提出。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3)公民、法⼈或者其他组织因不可抗⼒或者其他特殊情况耽误法定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的⼗⽇内,可以申请延长期限,由⼈民法院决定。
2、法律依据:根据《⾏政诉讼法》第四⼗六条规定:公民、法⼈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政⾏为之⽇起六个⽉内提出。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政⾏为作出之⽇起超过⼆⼗年,其他案件⾃⾏政⾏为作出之⽇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民法院不予受理。
⼆、合同的时效是多少年1、诉讼时效是债权⼈请求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解决纠纷、保护权利、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法定期限。
法定时效的⽬的是敦促当事⼈尽快⾏使⾃⼰的权利,尽快解决当事⼈之间的纠纷。
2、⼀般合同纠纷按照规定,诉讼时效为3年,租赁合同中的若⼲特殊纠纷,如延期⽀付或者拒绝⽀付租⾦纠纷,仓储货物保管合同灭失或者损害纠纷诉讼时效期限为⼀年。
1
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行政裁定书
(不服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
起诉期限是这样计算的
发表时间:2007-9-12 11:36:00 阅读次数:400
胡载生等13人不服杭州市国土资源局颁发的杭州市[2002]杭国土字第82号、第83号
《建设用地批准书》,于2007年7月18日向上城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上城法院7月19
日受理后,8月29日裁定驳回起诉。
驳回起诉是理由是,杭房拆许字(2003)第004号《房屋拆迁许可证》已于2003年2
月12日进行了公告,杭国土字[2002]82、83号《建设用地批准书》是颁发该拆迁许可证的
法定前置条件之一,上诉人在知道《房屋拆迁许可证》存在的同时,亦应当知道法定前置条
件《建设用地批准书》的存在,2007年7月18日提起行政诉讼,已经超过了法定起诉期限。
按照笔者的分析,原审裁定的逻辑是,行政机关都是依法行政的,按照法律规定,土地使用
权批准文件是颁发拆迁许可证的前置条件,杭州市房产管理局颁发了拆迁许可证,那么就一
定审查了建设用地批准书。而且,当事人应该知道这一点。按照这种逻辑,能够得出的结论
是,行政机关是按照法律制作具体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都是合法的,当事人根本就不应
该提起行政诉讼。
笔者认为,土地使用权批准证书,确实是颁发拆迁许可证法定的前置条件,但不能因此
就认定,本案中杭州市房产管理局颁发拆迁许可证时,就一定审查了建设用地批准书。前者
是“应然”,后者是“实然”。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应该从当事人知道行政机关实际作出的
具体行政行为时起算。
另外,原审裁定以拆迁许可证2003年2月12日在杭州日报刊登过,就认定上诉人此时
就知道了拆迁许可证,同样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行政行为只有送达当事人,才能以其送达
的内容对当事人发生法律效力,这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没有任何法律规定,拆迁许可证无
需送达,或者可以采用公告送达。公告送达,只有在当事人下落不明时才能采用。
附:
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
行政裁定书
(2007)上行初字第52号
原告胡载生等1 3人(名单附后)。
诉讼代表人胡载生,男,1 941年6月1 9日出生,汉族,住杭州市上城区中山中路34
号。
诉讼代表人张继桥,男,1 957年7月2日出生,汉族,住杭州市江干区1号大街景园
小区1 8号。
委托代理人袁裕来、徐利平,浙江之星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杭州市国土资源局,住所地杭州市文三路359号。
法定代表人储根荣,局长。.
委托代理人沈波,该局工作人员。
委托代理人陈晓峰,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律师。
2
胡载生等13人诉杭州市国土资源局土地行政审批一案,原告于2007年7月18日向本
院提起诉讼,本院7月19日受理后,于7月23日向被告送达了起诉状副本及应诉通知书。
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2002年5月l 6日,杭州市国土资源局向杭州市清河坊历史街区管理委员会颁发了杭州
市[2002]杭国土字第83号《建设用地批准书》。
原告起诉称,2007年3月,原告之一庄炳瑾因诉杭州市房产管理局房屋拆迁行政许可
一案,从上城区人民法院知道了被告颁发杭州市[2002]杭国土字第83号《建设用地批准书》
的行为,其它原告4月才从庄炳瑾处获悉。被告的发证行为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
理法实施条例》第22条第1款的规定:1、超越职权。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是人民政府的职
权范围;2、没有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也没有拟订供地方案;3批准的用地面积与立项部
门、规划部门确定的用地面积不相吻合。原告曾向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申请行政复议,复议机
关予以维持。特提起诉讼,请求确认被告于2002年5月16日向杭州市清河坊历史街区管理
委员会颁发杭州市[2002]杭国土字第83号《建设用地批准书》的行为违法。
本院认为了原告庄炳瑾曾于2007年2月9日因杭房拆许字(2003)第004号《房屋拆迁
许可证》向本院提起行政诉讼,后一、二审人民法院均以超过法定起诉期限为由,裁定驳回
起诉。因为该《房屋拆迁许可证》已于2003年2月12日在《杭州日报》上进行了公告,利
害关系人应于公告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根据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
理条例》第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是房屋拆迁管理部门颁发房屋拆迁
许可证的法定前置审批文件之一。本案中,被诉具体行政行为[2002]杭国土字第83号《建
设用地批准书》,即是杭州市房产管理局颁发杭房拆许字(2003)第004号《房屋拆迁许可证》
的法定前置审批文件之一。这就意味着,杭房拆许字(2003)第004号《房屋拆迁许可证》的
法律效力之中已经内含了[2002]杭国土字第83号《建设用地批准书》的法律效力,利害关
系人在知道《房屋拆迁许可证》已颁发,其房屋将被拆迁的同时,亦应当知道其所使用的国
有土地已交由拆迁人使用,即应当知道《房屋拆迁许可证》的法定前置审批文件《建设用地
批准书》已经存在。
故本案原告自杭房拆许字(2003)第004号《房屋拆迁许可证》在《杭州日报》上公告之
日,即2003年2月12日起,就应当知道本案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根据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行政
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
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
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2年。故原告于2007年7月18日向本院提
起诉讼,已超过法定起诉期限。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四条第一款第(六)项之规定,裁定如下:
驳回原告胡载生等l 3人的起诉。
如不服本裁定,可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
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审 判 长 魏 航
3
审 判 员 赵秀萍
代理审判员 吴宇龙
二00七年八月二十九日
书 记 员 寿翔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