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范围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6
1卫生微生物学sanitary microbiology:是研究各种微生物与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消除其危害对策的科学。
2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部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
各组成要素间借助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3生物圈:地球表面由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岩石圈组成,其中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称为生物圈或生态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居住环境的总和,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4种群population:具有相似特性和生活在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群,是物种具体的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5群落community:生活在一起的多种不同种群的生物称为群落。
即占有一定空间的生物种群集合体,可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分类物种。
6优势种dominant: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其数量最多、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
7伴生种companion:在群落中出现,参加到群落的组成中去,但对群落内的环境所发生的作用则不及优势种。
8生产者:绿色植物,以及一些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藻类、菌类。
能够直接吸收太阳能和利用无机营养成分合成构成自身有机体的各种有机物——自养生物,引入能量。
9消费者: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寄生动物和腐食动物。
直接或间接利用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作为食物和能源。
10分解者:各种细菌和部分真菌,能够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无机物的生物。
11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12微生物生态学microbial ecology:生态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微生物各种群之间及其与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13生境habitat:指生物栖息的场所,生物生存的环境14龛niche:生态位,不仅指生物居住的空间,还包括功能作用。
可分为空间和营养生态龛。
15微小生境microhabitat:又称微小空间,指生物生存的局部小空间。
微生物取样等级分类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我国目前规定的第一类病原微生物全是病毒,没有细菌,如高致病禽流感病毒、非洲猪瘟病毒、天花病毒、刚果热病毒、埃博拉病毒、委内瑞拉病毒、黄热病毒等,共计29种病毒。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如狂犬病病毒,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暂按照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进行管理。
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等也属于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安全级别:
根据对人体安全的潜在威胁,可分为4个级别。
1级:基本对人体不致病,一般超净台即可操作;
2级:对人体条件致病,不传染,但需在二级生物安全柜操作,感染后可以有效治疗;3级:对人体严重致病,具有传染性,可以有效治疗;
4级:对人体严重致病,极具传染性,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1. 微生物(microorganism):也称微生物生物体,指在肉眼无法看见的范围内,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2. 细菌(bacteria):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形态多样,可以存在于各种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和人体等。
细菌可以分为好菌和坏菌,好菌可以帮助消化、合成维生素等,而坏菌则可能引起感染和疾病。
3. 真菌(fungus):一类多细胞或单细胞的微生物,以孢子繁殖,主要以腐解物质为营养来源。
真菌可以自发地生长在水果、面包等食物上,也可以寄生在动植物的体内。
4. 病毒(virus):一类非细胞的微生物,由外层蛋白包裹的核酸组成。
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细胞内才能复制繁殖,可以感染动植物和人体,引起各种疾病,如感冒、艾滋病等。
5. 原生动物(protozoa):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通常以异养方式获取能量和养料,可以寄生于其他生物体内,也可以独立生活。
原生动物可以引起痢疾、疟疾和阿米巴病等感染性疾病。
6. 菌落计数(colony counting):用于确定细菌数量的方法,将含有细菌的液体或糊状样品均匀涂抹在培养基上,经过一定时间后,观察并数计落在培养基上的菌落数量。
7. 嗜热菌(thermophile):喜欢高温环境的细菌,最适生长温度通常在50℃以上,有些甚至可以在超过100℃的条件下生存。
嗜热菌的发现为研究高温环境的生物和应用于工业生产带来了重要的意义。
8.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一套复杂的生物系统,主要功能是保护机体免受微生物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侵犯。
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排除外来物质,并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9. 消毒(disinfection):一种灭活或杀死微生物的方法,用于清洁和消毒环境、物体和表面,以预防感染的传播。
常见的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如加热和紫外线照射)和化学方法(如使用消毒剂)。
10. 抗生素(antibiotic):一种由微生物产生的化合物,可以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特别是细菌。
医学微⽣物学绪论⼀、名词解释1、微⽣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然界的⼀⼤群体型微⼩、结构简单、⾁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显微镜放⼤数百倍、数千倍,甚⾄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物。
2、病原微⽣物:少数微⽣物具有致病性,能引起⼈类和动、植物的病害,这些微⽣物称为病原微⽣物。
3、机会致病性微⽣物:有些微⽣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抵抗⼒低下导致致病,这类微⽣物称为机会致病性微⽣物。
⼆、微⽣物的分类及特点按其⼤⼩、结构、组成等分为三类:1、⾮细胞型微⽣物是最⼩的⼀类微⽣物。
⽆典型的细胞结构,⽆产⽣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长增殖。
核酸类型为DNA或RNA。
如病毒。
2、原核细胞型微⽣物⽆核膜、核仁。
细胞器不完整,只有核糖体。
DNA和RNA同时存在。
细菌种类繁多,包括细菌、放线菌、⽀原体、⾐原体、⽴克次体、螺旋体。
3、真核细胞型微⽣物细胞分化程度⾼,有核膜和核仁。
细胞器完整。
如真菌。
三、微⽣物与⼈类的关系绝⼤数微⽣物对⼈类和动、植物是有益的,⽽且有些是必需的。
只有少数微⽣物引起⼈类和动、植物的病害。
第⼀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名词解释1、中介体(mesosome):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
2、质粒(plasmid)质粒是染⾊体外的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
为闭合双链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3、芽孢(spore):某些细菌在⼀定的条件范围下,胞质脱⽔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个圆形或卵圆形⼩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芽孢。
功能:对热⼒、⼲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均有强⼤的抵抗⼒。
表现为:○1芽孢含⽔较少,蛋⽩质不易受热变性;○2芽孢具有多层致密的厚膜,理化因素不易渗⼊;芽孢的核⼼和⽪质中含有吡啶⼆羧酸,其与钙结合⽣成盐能提⾼芽孢中各种酶的热稳定性。
4、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层粘液性物质,厚度⼤于等于0.2微⽶,边界明显者称为荚膜。
微生物微生物(microorganism简称microbe)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原核: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真核:真菌、藻类、原生动物。
非细胞类:病毒和亚病毒。
微生物一般地,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教科书中,均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微生物的定义一切肉眼看不见的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1 特点: 个体微小,一般<0.1mm。
构造简单,有单细胞的,简单多细胞的,非细胞的进化地位低。
2 分类原核类: 三菌,三体。
真核类: 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 病毒,亚病毒( 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3 五大共性: 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二、微生物的类群1 细菌:(1)定义: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强的原核生物(2)分布:温暖,潮湿和富含有机质的地方(3)结构:主要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有球形,杆形,螺旋形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拟核菌毛(帮助附着在物体表面)鞭毛(运动功能)特殊结构:荚膜(4)繁殖: 主要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5)菌落: 单个细菌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当单个或少数细菌在固体培养基啊行大量繁殖时,便会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落.菌落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不同种类的细菌菌落的大小,形状光泽度颜色硬度透明毒都不同.2 放线菌(1)定义:一类主要成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2)分布:含水量较低,有机物较丰富的,呈微碱性的土壤中(3)形态构造:主要由菌丝组成,包括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部分气生菌丝可以成熟分化为孢子丝,产生孢子)(4)繁殖:通过形成无性孢子的形式进行无性繁殖无性繁殖有性繁殖(5)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干燥,不透明,表面呈致密的丝绒状,彩色干粉3 病毒(1) 定义: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2)结构:[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monospace; font-size: 13px; line-height: normal;white-space: pre-wrap; "]蛋白质衣壳以及核酸(核酸为DNA或RNA)[/font](3)大小:一般直径在100nm左右,最大的病毒直径为200nm的牛痘病毒,最小的病毒直径为28nm的脊髓灰质炎病毒(4)增殖:病毒的生命活动中一个显著的特点为寄生性。
微生物学知识点微生物学知识点协议一、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1、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指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生物和某些藻类等。
2、微生物的分类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等。
真核微生物: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生物(草履虫、变形虫)等。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
二、微生物的特点1、体积小,面积大微生物个体微小,但其比表面积大,有利于物质交换和代谢活动。
2、吸收多,转化快微生物能迅速吸收营养物质,并在短时间内完成代谢和生长繁殖。
3、生长旺,繁殖快大多数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能快速生长和繁殖,数量呈指数增长。
4、适应强,易变异微生物能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且容易发生遗传变异,产生新的性状。
5、分布广,种类多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其种类繁多,估计有数百万种以上。
三、微生物的营养1、营养物质碳源: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元素,如糖类、有机酸等。
氮源:提供氮元素,如铵盐、硝酸盐、蛋白质等。
无机盐:包括钾、钠、钙、镁、铁、锰等元素。
生长因子: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嘧啶等。
水:作为溶剂和生化反应的介质。
2、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如蓝细菌。
光能异养型:利用光能和有机物作为碳源,如红螺菌。
化能自养型:通过氧化无机物获取能量,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如硝化细菌。
化能异养型:利用有机物作为能源和碳源,大多数微生物属于此类。
四、微生物的生长1、生长曲线迟缓期:微生物适应新环境,代谢缓慢,细胞数量基本不变。
对数期:细胞快速分裂繁殖,生长速率最大,代谢旺盛。
稳定期:细胞生长速率与死亡速率相等,活菌数达到最高水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
衰亡期:细胞死亡速率大于生长速率,活菌数逐渐减少。
2、影响生长的因素温度:每种微生物都有其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分为最低生长温度、最适生长温度和最高生长温度。
pH 值:不同微生物对 pH 值的要求不同,大多数细菌在中性或微碱性环境中生长良好。
《兽医微生物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可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清楚的一类微小生物的总称。
2.病原微生物:凡是能够引起动、植物疾病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有细菌、病毒(包括霉菌和酵母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等。
3.病原体:指可造成人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真菌)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
病原菌(pathogenic bacteria)是指那些导致机体发病的细菌,是一群高度特化了的微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已适应而且必须在宿主生物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有时可造成宿主发病。
4.细菌: 是一类个体微小、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它们的个体微小,形态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5.L型细菌:将遗传稳定的细胞壁缺陷的细菌,包括原生质体及原生质球,称为L型细菌。
革兰氏阳性菌l型称为原生质体(protoplast),必须生存于高渗环境中。
革兰氏阴性菌l型称为原生质球(spheroplast),在低渗环境中仍有一定的抵抗力。
6.菌落:即某个细菌在适合生长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在适宜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多数为18-24h,分裂繁殖出巨大数量的菌体,形成一个肉眼课件的,有一定数量的独立群体,成为菌落,又称克隆。
7.间体:是胞膜凹入胞质内形成的一种囊状、管状或层状的结构。
其功能与真核细胞线粒体相似,与呼吸有关,并有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
8.质粒:是指细菌、酵母菌和放线菌等生物游离在核体以外的小型环状双股DNA分子。
R 因子:与抗药性有关;F因子:与有性接合有关;其他质粒:与抗生素,色素合成有关;基因工程中作为目的基因载体。
9.异染颗粒:是某些细菌细胞质中一种特有的酸性小颗粒。
它对碱性染料的亲和力特别强。
10.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生活过程中可以在细胞壁的外周产生一层包围整个菌体,边界清楚的黏液样物质,称为荚膜。
湖北医药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必修课,适用于本科临床、全科医学等专业)一、课程基本信息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
它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以及特异性预防和治疗等的科学。
与临床内、外科学、传染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感染/传染性疾病高度相关。
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
每篇首先系统的叙述相应微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性,包括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内容。
随之,介绍各篇可引起人或人畜共患疾病的常见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及所致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微生物学》(第8版,李凡、徐志凯主编)编写,主要由前言、学时、各章节的内容和要求(目的要求、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参考书籍和常用网址等四个部分组成。
“教学内容”下的划线部分为重点掌握内容,是“目的要求”中“掌握”的细化和补充。
该课程为必修课,3.5学分,总学时75学时,其中理论48,实验27学时。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明确自己的学习是解决临床感染这一目的,紧抓微生物的培养、致病物质、检测及医学上常见的致病微生物,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比较中学习微生物各论的知识。
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展示大量的微生物图片及实验操作,使大家掌握“三基”内容。
同时,同学们要关注当前社会突发感染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防控制,以激起学习兴趣。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绪论1.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命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微生物的种类、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及其与人类、动物、植物、自然界的相互关系。
3.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microbiology):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特异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等,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4.朊粒(prion):传染性蛋白因子,只含蛋白质,无核酸组分,引起海绵状脑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胞壁(cellwall):位于菌细胞的最外层,包围在细胞膜的周围。
是一种膜状结构,组成复杂,革兰染色法可分为阳性菌与阴性菌,共有组分是肽聚糖。
2.肽聚糖(peptidoglycan):原核细胞特有的细胞壁的主要组分,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键和五肽交联桥构成。
3.磷壁酸(teichoicacid):是革兰阳性菌的特有成分,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长链多聚体,穿插于肽聚糖中,按其结合部位不同,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两种。
4.脂多糖(LPS):格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胞内毒素,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组成。
5.L型细菌(L-form)细菌缺陷型,有些细菌在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6.青霉素结合蛋白(PBP):与肽聚糖合成有关的酶类,是青霉素作用的主要靶位。
7.中介体(mesosome):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有效地扩大了细胞膜面积,相应地增加了酶的含量和能量的产生,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亦称拟线粒体。
医学微生物学总结一、绪论微生物: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用光学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放大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分类:(按照微生物的结构特点、遗传特性及分化组成)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放线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藻类、原生动物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最常用的基因工程菌:酵母菌、大肠埃希菌德国医生郭霍创立了:细菌染色方法、固体培养试验、动物感染实验第一个被发现的病毒是:烟草花叶病毒现代微生物学常用的诊断方法: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联聚合反应(PCR)、核酸杂交技术。
朊粒:比病毒更简单的没有基因结构的致病因子。
二、细菌(一)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由肽聚糖组成呈L型细菌)、细胞膜(中介体)、细胞质(核质、质粒、异染颗粒)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功能:抗吞噬,与致病性有关;抗干燥,渗透屏障;黏附作用)、鞭毛(有助于细菌运动,有的与其致病性有关)、菌毛(黏附作用,与治病性有关;还可以经接合转移遗传物质)、芽孢(有强抵抗力,是灭菌指标;用于鉴别特殊细菌;可是某些外源性感染的传染源)细菌的生长繁殖方式: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生长曲线: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意义:用于细菌鉴定、研究工作和生产实践)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的特有结构,是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而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氏阳性菌。
位于菌体的侧面或中间部,可有一个或者多个。
细菌的形态和大小:(测量单位:um)细菌的形态特征代表菌球菌双球菌在一个平面上分裂,分裂后有两个菌体成对排列脑膜炎奈瑟菌链球菌球菌在一个平面上分裂,分裂后多个菌体无规则地粘连成链状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在多个不规则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无规则的粘连在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杆菌直杆菌大、中、小炭疽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布鲁菌分枝杆菌呈分枝状生长结核杆菌棒状杆菌菌体末端膨大呈棒状百喉杆菌梭杆菌菌体两端尖细呈梭状坏死梭杆菌螺形菌弧菌菌体只有一个弯曲,呈逗点状或弧状霍乱弧菌螺菌菌体有数个弯曲鼠咬热螺菌螺杆菌菌体细长呈弯曲型s型或海鸥型幽门螺旋杆菌(二)、细菌的鉴别及基本培养基常用于肠道杆菌的鉴别的生化反应合成为IMViC:I指吲哚实验、M指甲基红实验、Vi指VP实验、C指据元酸钠试验。
名词解释1.正常菌群:在人体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腔道粘膜表面经常寄居而对人体有益无害的微生物2.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3.病毒体:指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的成熟的病毒颗粒4.感染性核酸:某些病毒经化学方法处理去除外壳蛋白后,仍具有进入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增殖的能力5.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如细胞不能为病毒增值提供所需要的酶、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在其中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者虽合成部分或全部病毒成分,但不能装配和释放6.杀细胞效应:某些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完毕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子代病毒,而使细胞裂解死亡的病理现象。
7.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8.垂直传播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由亲代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9.带菌状态:有时致病菌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并未立即消失,而会在体内存留一定时间,与机体免疫力保持平衡10.包涵体:指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内(胞浆或/和胞核)出现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嗜酸性或嗜碱性,光镜下可见11.SPA:葡萄球菌A蛋白是存在于90%以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胞壁上的一种表面蛋白,SPA是一种单链多肽,与胞壁肽聚糖呈共价结合,是完全抗原。
能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血清中的IGG1IGG2IGG4抗体的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结合后IGG分子的FAB段仍然保持同相应抗原分子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采用含生SPA的葡萄球菌作为载体,结合特异性抗体,检测标本中的微量抗原,称为协同凝集试验。
广泛应用于多种微生物抗原的检测。
此外,SPA与IGG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由代替途径激活补体、促进细胞分裂、损伤血小板和引起超敏反应等多种生物学活性12.血浆凝固酶:是一种能使枸橼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
凝固酶和葡萄球菌的毒力关系密切。
其能阻碍体内吞噬细胞的吞噬;保护细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作用;并使感染易于局限化和形成血栓。
工作为鉴别葡萄糖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标志13.肥达试验(Widal test):是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做试管或微孔板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以辅助诊断肠热症14.HCMV:人巨细胞病毒,是巨细胞包涵体的病原体。
因感染细胞肿大并有巨大的核内包涵体故而得名。
多为隐形或潜伏感染,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如怀孕、多次输血或器官移植等病毒被激活,发生显性感染;还可以发生垂直传播,对胎儿危害较大,是引起先天性畸形的重要病原之一;也是器官移植、肿瘤、AIDS死亡的重要原因15.Dane颗粒:是结构完整、有感染性的HBV颗粒,存在于HBV感染者血液中,因DANE在1970年首次用电镜观察到而得名16.反转录病毒:它是一组含反转录酶,具有包膜的单正链RNA病毒,可引起人和动物白血病和AIDS等严重疾病17.AIDS:HIV感染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简称爱滋病18.潜伏感染:指病毒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不进行病毒的复制增殖,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复制增殖,引起临床表现,此种感染类型称为潜伏感染19.VZV: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在儿童初次感染时引起水痘,恢复后病毒潜伏在体内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的感觉神经节中,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在冷、热、药物及器官移植等因素的刺激下,潜伏的病毒被激活,在青春期或成年后引起带状疱疹,故称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20.败血症:致病菌入血并大量增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明显的全身中毒现象21.内基小体(Negribody):狂犬病毒对神经组织有较强的亲嗜性,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可在胞质内形成嗜酸性、圆形或椭圆形的包涵体,称内基小体,有辅助诊断价值22.结核菌素试验:是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能否发生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来测定集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无免疫力23.卡介苗(BCG):卡介苗就是毒力变异株。
是将有毒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于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活菌株,现在广泛用于人类结核病的预防简答题1.简述细菌细胞膜的功能?答:细胞膜是紧密包绕细菌胞浆的一层半透性膜,它的功能主要有:A渗透和运输作用B呼吸作用C生物合成作用D形成中介体,参与细菌的分裂增殖;同时扩大了细胞膜表面积,增加了呼吸酶的含量从而为细菌提供大量能量2.比较病毒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区别?答:A病毒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体积小,无典型细胞结构,仅由核心和蛋白质衣壳组成,核心只有RNA或DNA得一种,无产能酶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
对抗生素不敏感;B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等,体积比病毒大,细胞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不完善,只有核糖体,可人工培养,对抗生素敏感3.简述病毒包膜的生物学功能?答:A维护病毒体的完整性;B与宿主细胞膜有同源性,彼此易于融合,与病毒入侵细胞和感染性有关;C具有病毒抗原的特异性,是病毒鉴别和分型的依据;D胞膜含有大量脂类,故对脂溶剂敏感,可利用此特性来鉴定病毒有无胞膜4.简述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答: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ShwArtzmAn现象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内毒素血症与休克、免疫调节作用5.细菌的毒力因子有哪些?答:细菌的毒力因子包括侵袭力和毒素;侵袭力又包括:荚膜、粘附素和侵袭性物质,毒素包括:内毒素和外毒素6.干扰素如何发挥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作用有何特点?答:干扰素用是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二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的。
抗病毒蛋白主要有2’-5’腺嘌呤核苷合成酶和蛋白激酶;特点:具有广谱性,作用有种属特异性,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对宿主细胞无影响7.什么是干扰素(IFN)?简述其生物学活性答:干扰素是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分泌性蛋白;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其中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是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而间接发挥作用的,只能抑制病毒而无杀灭病毒作用,并且具有广谱性8.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有哪些?答: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多种毒素和侵袭性酶,其中主要与与致病性相关的有:A凝固酶,可增强金葡菌的抗吞噬能力;B葡萄球菌溶素,损伤宿主的细胞膜C杀白细胞素,只攻击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D肠毒素,刺激呕吐中枢而导致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E表皮剥脱毒素引起人类的表皮脱落性病变;F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可引起发热、休克及脱屑性皮疹,并增加机体对内毒素的敏感性。
感染产毒菌株后可引起机体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或毒性休克综合征9.甲型流感病毒为什么易引起世界性大流行?答:流感病毒可经飞沫和密切接触方式迅速传播;甲型流感病毒表面抗原HA和NA极易发生变异,变异形式有两种:抗原漂移和抗原转换,前者变异幅度小,引起小流行,后者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即流感病毒株表面抗原结构发生一种或两种变异,形成新亚型,由于人群对变异病毒株缺少免疫力而容易造成新型流感的大流行10.试述结核分枝杆菌传播途径、所致疾病。
答:结核分枝杆菌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破损的皮肤黏膜等多种途径进入机体,侵犯多种组织器官,引起相应部位的结核病:A肺部感染,引起肺结核,包括原发性肺结核和继发性肺结核两种;B肺外感染:在部分患者,结核分枝杆菌可经血液、淋巴液扩散到肺外组织,引起相应器官结核病,如脑、肾、骨、关节、生殖器等结核。
免疫力极度低下者,结核分枝杆菌可造成全身播散11.简述肠道病毒的致病特点。
答: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易感对象主要为儿童。
90%以上肠道病毒感染为隐性感染或只出现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或流感样症状。
其感染特征是病毒在肠道中增殖却很少引起肠道疾病,而是通过病毒血症播散引起肠道以外病变;不同肠道病毒可引起相同的临床综合征,同一种病毒可引起几种不同的临床疾病。
肠道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可直接引起细胞损伤和坏死,造成感染组织的急性炎症12.肠道病毒可以引起哪些疾病?答:A神经系统感染:脊髓灰质炎、肌肉松弛和麻痹、无菌性脑炎等;B呼吸道感染;C心肌炎、心包炎;D皮肤、粘膜、肌肉病变:皮疹、粘膜疹、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性胸痛;E其他感染:结膜炎、睾丸炎、新生儿全身感染等13.简述反转录病毒的共同特征。
答:A球状病毒,直径为80-120nm,具有包膜,表面有刺突;B病毒基因组由两条相同的正链RNA组成;C病毒核心含有反转录酶、核酸内切酶和RNA酶H等;D基因复制的突出特征是通过DNA中间体,整合于宿主细胞的染色体14.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类型有哪些?答:显性感染;隐形感染;潜伏感染;整合感染;先天性感染15.E B病毒的致病性如何?答:EVB的传染源是EVB抗体阳性而仍排毒的健康人、隐性感染者和病人。
主要通过唾液感染。
输血也偶可传播,但未发现有垂直传染。
EVB在人群中广泛存在,感染非常普遍。
3-5儿童的抗阳性率达90%以上。
受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青春期发生原发性感染,其形式有增殖性感染和非增殖性感染。
主要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还与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及鼻咽癌的发生密切相关16.有哪些措施可预防和控制HIV传播?答:(—)特异性预防:A阻断母婴传播:用ZAT于产前、产程内及婴儿治疗,有一定的保护作用;B艾滋病疫苗:迄今尚无理想疫苗(=)综合预防:A广泛展开宣传教育,普及艾滋病的预防知识;加强道德教育,禁止滥交;禁止共用注射器、针头、牙刷及剃须刀等;提倡安全性生活艾滋病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应避免妊娠,出生婴儿应避免母乳喂养;B建立HIV感染和艾滋病的检测系统,掌握流行动态;C献血、献器官、组织及精液者应做HIV检测;D加强国内检疫,防止本病传入17.细菌的哪种结构抵抗力最强,为什么?18.举例说明微生物的分类及特征?答:微生物按细胞结构特点,可分为三种类型:A非细胞性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仅由核心和蛋白质衣壳组成,核心只有DNA或RNA得一种,无产能酶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
病毒属于此类;B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不完善,只有核糖体,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等;C真核细胞性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
细胞器完善,真菌属于此类19人被狂犬咬伤后,应采取哪些预防措施?答:伤口处理:立即用20%肥皂水、0.1%新洁尔灭或清水反复冲洗伤口,再用碘酒及70%酒精涂擦;被动免疫:用高效价抗狂犬病毒血清于伤口周围与底部行浸润注射或肌注,剂量为40IU/KG,如与狂犬疫苗连联用效果更佳;接种疫苗:狂犬病的潜伏期一般较长,人被咬伤后如早接种疫苗,可以预防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