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2 芦花荡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3
知识储备:响。
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文)寒冷而哆嗦。
(寒噤)握课文内容。
描写:示例: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展开想象,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是( )A.瑰宝:好看的宝贝玲珑:(东西)精巧细致B.矗立:直直地立着缭绕:回环缠绕C.井然有序:象井田那样有秩序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D.迥然:形容差别很大横贯:(山脉、河流等)横着通过去2.下列各项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A.酷似敦煌璧画 B.轻舒慷慨绷直C.漂浮刹那瞬间 D.轻盈沸腾由衷3.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D.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选择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
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革命家。
代表作品有《背影》《春》等。
B.《背影》一文中共提到“背影”三次,其中重点描写了父亲离开车站时的“背影”。
C.《背影》一文开始写“背影”,指出最难忘的就是父亲的背影。
但后面展开写家庭情况,跟主题没有关系。
所以第二、三自然段可以删去。
D.《背影》一文集中表现了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情感。
5.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
B.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
C.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蔬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
D.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二、名句默写6.(9分)“母亲”是一个伟大的名词,是一个崇高的称号,对母亲的赞美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传奇色彩;学会复述课文情节;2、细心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3、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教学重点、难点1、体味老头子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学会概括性复述课文;2、注意揣摩景物描写。
一、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疟.子()寒噤.()吆喝.()蹿.()仄.歪()飒飒.()泅.着()转弯抹.角()张皇.失措()2、作者简介:孙犁,家、家。
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
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主要作品有:《》、《》、《》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往事》里,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二、阅读·探究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老头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三、积累·运用1、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①人们的眼再尖厉一些,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掌出来②老头子的身体往上窜了一窜,随着,小船很利害地仄歪了一下。
③拾起篙,撑了一下。
那小船转弯末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④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惶失措,船却走不动。
错别字纠正2A.在中考誓师大会上,张东信口雌黄地说:一定要考出好成绩回报父母和老师。
B.年近花甲的外交官孙必干临危受命,奔赴战火纷飞的伊拉克,成功地解救了人质。
C.他妄自菲薄同学,在班里没有朋友,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D.听到自己中考取得好成绩时,小杨同学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3、选出没有语病的一个句子.( )A.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而且能丰富人的感情.B.目前,我国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C.实验中学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开展多项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非常受欢迎.D.江南药业集团采取积极有效的节水措施,用水量由去年同期的四十吨下降为现在的十吨,下降了三倍.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广义的的新闻指简要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即消息,B 小说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表现人物形象的一种文体。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 芦花荡(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 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2. 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写手法。
【学习重点】第三课时要点:整体感知,重点完成学习目标1。
导学过程一、课前自主先学一、给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
1.苇塘( ) 2.撒网( ) 3.悠闲( ) 4.疟子( )5.寒噤( ) 6.仄歪( ) 7.飒飒( ) 8.泅水( )9.竹篙()10.舀()二、解释句中词的含义。
1.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编算:——2.……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她挂花了!挂花:——3.寒噤-- -4.蹿---5.张皇失措---三、指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人们的眼再尖厉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掌出来。
( )2,老头子的身体往上窜了一窜,随着,那小船很利害地仄歪了一下。
( )[3.老头子站起来,拾起蒿,撑丁一下。
那小船转弯末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4.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惶失措,船却走不动。
( )[四、超级“模仿秀”“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仿写句子,用“还是……还是……”造句)活动指导:做题认真正确,书写工整的小组加1分。
导学过程(二)学习活动2:研读课文阅读训练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
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
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
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
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
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
第2课《芦花荡》(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
《芦花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是“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文中“老头子”的形象因其个性鲜明而丰满,在充满神奇色彩的芦花荡的映衬下,尤为奇特。
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3、中招考点:
通过对河南近8年中考试题的分析,作家作品、字音、解释以及对文章大意的归纳概括仍是中招考察的对象。
4、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作家作品、及重点字词等基础知识仍是需牢固掌握的,期中、期末考试的试卷分析多次证明,此部分仍是学生的失分点,需要强化记忆。
而复述故事则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归纳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了解作家作品、文学常识及故事的写作背景;
2、能识记重点字词;
3、能把握故事情节,体味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作品的方法思路。
(重点)
三、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一: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师课上抽查落实。
针对目标二:师问生答,课后生识记。
针对目标三:师方法引导,生理清文章情节,复述故事。
四、教学过程:
课后反思:。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传奇色彩;学会复述课文情节。
2.细心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
3.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学习重点体味这个老头子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学会概括性复述课文情节。
学习难点注意揣摩景物描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自学(一)查阅资料(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出生。
1937年投身革命,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淀》、《嘱咐》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往事》,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些作品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称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写作背景:白洋淀位于冀中平原,共有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达四十多万亩,淀中水道纵横,共的三千余道。
孙犁长期在白洋淀生活,收集了一批抗日故事,这位老英雄的故事即是其中之一。
孙犁以白洋淀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优美故事,如《荷花淀》等。
(二)给加点字注音悠.闲()疟.子()寒噤.()荷花淀.()蹿.()舀.()仄.歪()飒飒..()泅.着()(三)解释词语能耐:悠闲:挂花:张皇失措:转弯抹角:(四)默读课文,想一想: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二、课堂导学(一)明确学习目标(二)检查预习情况(三)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小组讨论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学设计-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二、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生。
(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三、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1.明确目标2.检查生字词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四、复述故事情节五、课堂小结六、作业1.识记字词。
2.进一步阅读课文,分析老头子的性格特征。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分析人物性格,体会景物描写作用。
教学过程:一、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速读课文,概括老头子的性格特征,说说文章是怎样来突出这一特征的?四人小组讨论,举手回答,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过于自信和自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
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爱憎分明:他对于同胞姐妹充满的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并付诸行动。
有高涨的爱国热情: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2.芦花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休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合作,自主探究掌握相关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爱国热情,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2.带领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的别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3.整体感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难点1.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写手法。
2.人物性格的探讨研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在古老的燕赵大地上,有一片富饶的水域,她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映射着美丽的光芒。
她就是:白洋淀。
古往今来,白洋淀不仅以他的美丽的环境,富饶的物产而闻名遐迩,更令人广为传颂的,还有她光荣而悲壮的革命历史!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成为痛击侵略者的战场。
有“壕沟设险歼顽伪,芦荡出奇灭倭兵。
英雄垂功抗日史,中外讴歌颂雁翎”的传颂。
例如著名的抗日武装“雁翎队”,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沟河交错的有利地形,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以弱胜强,痛击日本侵略军,大长我中华民族之威风。
还有妇孺皆知的经典战争影片《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皆取材于此。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著名作家孙犁写的一篇精彩的小故事——《芦花荡》。
(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提.防( ) 竹篙.( ) 苇.塘( ) 疟.子( )寒噤.( )吆喝.( )仄.歪( )趴.( )蹿.( )飒.( )2、你还收集到哪些字词,请写在下面3.走进作者(三)初读课文后,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四)品味赏析,景物描写:《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2 芦花荡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
《芦花荡》是孙犁的一篇小说,叙述一场“英雄的行为”,故事颇有传奇色彩。“老头
子”智勇双全,痛打鬼子,讨还血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
语言,是这篇小说主要的艺术特色。
本节课主要是介绍小说这一文体,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小说,使我们拓展视野,也是为
了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感情,对人物的性格特征有一定的分析和认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老头子的传奇色彩。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词语,掌握“蹿、寒噤、仄歪、张皇失措”等词的读音、词义,学会运用张皇失措。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描写人物和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孙犁小说语言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文中智勇双全的“老头子”,投身革命的大菱、二菱,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
学 习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英勇的中国
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三、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四、教学难点
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
的“过于”二字?
五、教学策略
1.快速阅读法。让学生以较快速度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
容要点。
2.讨论法。
六、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
理环境及有关故事。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最早的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刺秦王的壮士荆轲、三
国勇士张飞、宋太祖赵匡胤;到了近代有小兵张嘎、在长长的铁道线上英勇杀敌的铁道游击
队员等等今天我们学习来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去认识一位无名老英雄。让我们——走进
芦花荡。
二、自主学习:
1、扫除文字障碍、读音障碍、词语理解障碍。
2、作家简介: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1936
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抗
战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进入延安鲁迅艺
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
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
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芦花荡》是一短篇小说。
3、问题探究:
⑴这是一片的芦花荡。(一片如诗如画的芦花荡、一片月明风清的芦花荡、一片静谧安
宁的花荡、一片斗志昂扬的芦花荡„„)
⑵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内容?(口述故事情节)作者笔下的“老头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⑶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⑷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可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 ”说话。
⑸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和意义。
可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
在 ”的句式说话。
三、品读研讨
1、小说的主角是谁? 老头子。
2、请用“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说话,探究人物性格。
(学生小组讨论、补充完善)
预设:
① 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外貌:“撑船的是一个……除非在白洋淀上。”
语言:“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心情:“悠闲”“编算”
② 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对女孩:喜爱;
对鬼子:满怀仇恨。
③ 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勇:不带一枝枪;
智:设下计谋。
④ 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上(核心性格)
四、品味语言
1、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请找出来,细心加以体会。(详见课文)
2、请你任选一句,谈谈你的审美感受。
预设: ①“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
意志和力量。
②“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
③“鲜敕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语言清新隽永,柔婉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五、课堂小结
年近六十,照例该养养老了,我们的老英雄翅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
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特别是他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
子打得头破血流。从他的身上,我们再一次分明感知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
是英雄的人民。
六、拓展提高,加深理解。
1.给你一个想象的空间,请你设想一下敌人同我们的抗日同志对峙的结局如何。
2.芦花荡、荷花淀中抗日事迹四海名扬,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抗战事例。
3.大家说一说描写战争场面的成语。
(枪林弹雨;硝烟弥漫;刀光剑影;金戈铁马);
4..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教师点拨: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
歉疚等心理来写。
选三位同学口头回答,其余同学点评。
5.日本在战后经济发展较快,应该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迎接火热的经济大战呢?
交流自己的体会。(提示:我们不能老想着“南京大屠杀”,我们应该牢记国耻,发奋学习,
在国际新一轮的经济大战中保持我们的势头
六、作业布置:
1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个体现父爱或母爱的小片段。
2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八、板书设计
芦花荡 孙犁
“老头子” 一切保险 (自信) 爱憎分明
过失(大菱负伤) (过于自信 民族
我没脸见人 (自尊) 英雄
复仇(竹篙砸鬼子) 智勇又全